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首现代诗歌的作者是徐志摩?A. 《再别康桥》B. 《静夜思》C. 《春望》D. 《将进酒》2. 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谁?A. 艾青B. 郭沫若C. 鲁迅D. 闻一多3.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出自哪首诗?A. 《再别康桥》B. 《静夜思》C. 《春望》D. 《将进酒》4. 现代诗歌《相信未来》的作者是谁?A. 艾青B. 郭沫若C. 鲁迅D. 闻一多5. 下列哪首现代诗歌不是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A. 《我爱这土地》B.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C. 《静夜思》D. 《春望》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现代诗歌《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象征着_______。

7. 《我爱这土地》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中的“河流”指的是_______。

8. 现代诗歌《相信未来》中的“我”指的是_______。

9.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_______的作品。

10.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情感。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1. 请简述现代诗歌《再别康桥》的主题思想。

12. 请简述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中,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四、诗歌鉴赏题(每题5分,共10分)13. 阅读现代诗歌《相信未来》,分析诗中的“未来”一词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14. 阅读现代诗歌《静夜思》,分析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境。

五、创作题(20分)15. 请以“春天”为题,创作一首现代诗歌,表达你对春天的感受和想象。

答案:一、选择题1. A2. A3. A4. A5. C二、填空题6. 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和对青春时光的留恋7. 黄河8. 作者自己9. 李白10. 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三、简答题11. 《再别康桥》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和对青春时光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元曲中极负盛名,被誉为“________”,作者是元朝的__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枯藤老树昏鸦”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

B. “小桥流水”是游子对家乡的美好记忆。

C. “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悲凉的境况。

D.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

【答案】(1)秋思之祖;马致远(2)C【解析】【分析】(1)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作者是元朝的马致远。

(2)A“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错。

“枯藤老树昏鸦”: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B“对家乡的美好记忆”错。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你看眼前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

又是那么温馨。

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

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

“小桥流水”不是描写家乡,是游子眼前的景象。

D“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理解错误。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极写游子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而不是“亲人因思念游子”。

故答案为:⑴秋思之祖;马致远;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精选100首练习(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精选100首练习(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精选100首练习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是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_______”。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3.阅读理解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①策勋十二转()②当户理红妆()第①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达了什么?木兰代父从军的事例,表现了她怎样的精神?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第③段“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4.阅读《使至塞上》,完成各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的“使”是______ 的意思,“征蓬出汉塞”一句中的“征蓬”是______ 的意思。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随意(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③(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①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

②校书:官名,即校书郎。

③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

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案】(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⑤错误。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分析】(1)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

理解错误。

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古诗文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了什么哲理?【答案】(1)“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解析】【分析】(1)“独”意思是独自,孤独。

结合全诗内容理解,落花时节,诗人独自一个人在饮酒作诗,想起去年这个时候,和几个知己饮酒作诗的情景,诗人感到物是人非的无奈与落寞。

太阳快要落山了,诗人独自一个人在小园的路上徘徊。

因此,“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现实进行分析,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因此这两句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故答案为:⑴“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⑵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点评】⑴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

分析“炼字”的妙处,先看诗句写什么内容,然后看所“炼”之字在诗句景物描写或情感的表达方面富有怎样的表现力,起到什么作用。

深圳亚迪学校初中部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深圳亚迪学校初中部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深圳亚迪学校初中部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①(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咏柳(唐)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②飞花③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①此诗约做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世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

②解把:解得,懂得。

③飞花:柳絮。

(1)《杨柳枝词》中描绘的柳枝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咏柳》中的“狂”则突出了柳枝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中,世人借“柳”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作具体分析。

2.古诗赏析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体北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点题的诗句是。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似”字的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5.诗歌鉴赏浣溪沙①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牛刀小试
一、诗歌鉴赏,请仔细阅读,细细揣摩,认真作答。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

试谈谈你的看法。

(2分)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

请简要赏析。

(3分)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1、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一字相呼应,写出了。

(2分)
2、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丰乐亭游春(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

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浣溪沙》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

欧阳修常来此游览。

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1、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
2、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
《冰壶洞》(明)胡应麟
一线悬崖鸟道通,石床钟乳斗玲珑。

飞流万尺无人到,谁宿庐山此洞中。

1.“石床钟乳斗玲珑”中的“斗”字用的很有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2分)
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梅花》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①,东君②正主张。

【注释】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

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

②东君:司春之神。

1.诗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
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2分)
《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分)
答:
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3分)
答:
《春光好》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答:
2.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

(3分)
答:
岑参的诗歌《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①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分)
答:
②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

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携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2分)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B.局促一室之内(拘谨不自然)
C.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D.泉而茗者(煮茶喝)
2.(2分)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游人虽未盛风力虽尚劲
B.红装而蹇者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 罍而歌者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局促一室之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3.(2分)从两篇诗文中各选出两个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

4.(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2分)请你从《钱塘湖春行》中找到一句与“余寒犹厉”有类似感受的诗句。

6.(2分)说说你对《满井游记》最后一句的理解。

诗歌鉴赏牛刀小试
(1)1、“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
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

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
迎风怒放。

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风姿。

(2)1.忽船行之快(第一问答“才”也可)。

2.急切、好奇、惊喜。

(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3)1.绿树、山鸟、晴风、落花明媚。

2.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4)1、“出”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

2、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

(5)1 .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钟乳的精巧美丽。

2 .对冰壶洞瀑布磅礴气势的赞美和无人赏识的感慨。

(6)1.答案:清瘦明丽,敢为花先,传报春信,傲雪凌霜。

(评分:两点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2.答案:寄寓了对梅花高洁、坚韧品格的由衷赞美之情和让梅花及其品格永留世间的愿望。

(评分:情感愿望各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7)1.拟人;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3分。

前问1分,后问2分,意思对即可)。

(8)1、(1分)表现了作者突见春色萌芽时惊喜的心情(语意相近即可)
2、(3分)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情趣,表现了它带给人的欣喜之
感。

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特意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突出了雪通人心的灵性。

(明
确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各计1分,简要赏析计1分;语意相近即
(9)1.阳光(或天气)温暖,花儿芬芳,万物充满勃勃生机。

(“勃勃生机”必答,1分,其他答出1点得1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欣喜之情。

(1分)(共3分)
2.“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2分)和强劲的生命力。

(1分)。

“偎”字用拟人手法,
(1分)写出了花的娇美。

(2分)(共3分)
(10)①(2分)答:不正确。

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

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
着”的“毋”。

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
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

(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


②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

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
(上述3点,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及3点都给3分。


(11)1.(2分)B 2.(2分)C
3. (2分)早莺新燕渐欲浅草才能\微润始解乍明新开始掠将舒未舒浅鬣(前后分别各选2
个即可) 4.(2分)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5.(2分)几处早莺争暖树
6.(2分)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室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意思相近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