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2017年《生态学基础》考点解析

合集下载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2017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简称成人高考,是我国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属于国民教育系列,列入国家招生计划,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希望大家喜欢。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一、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2.生境4.限制因子5.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3.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te):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型和生态型:(1)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2)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1.简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2.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及其补充。

9、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10、在诸多生态因子中,(BD)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能替代少数其它因子B.对植物生长有明显影响C.把其它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D.对因子有影响作用的因子11、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12、试述生态因子的补偿性和不可替代性当某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不足时,可以由其它因子来补偿,结果仍可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例如光强减弱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下降可以依靠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这也是森林林冠下幼苗能够存活生长的一个因素。

但是,这种补偿作用不是没有限度的,它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作部分的补充,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1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作用)(适应)和(反作用)。

14、简述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生态学基础》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群落生态)【圣才出品】

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生态学基础》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群落生态)【圣才出品】

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生态学基础》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4章群落生态4.1考点精讲一、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1.生物群落的概念(1)生物群落的定义关于生物群落的概念,主要是对群落单元的划分及群落的客观实体性存在争议,生态学界存在两派决然对立的观点。

①机体论观点植物群落在许多方面是表现为整体性的。

群落是自然单位,它们和有机体一样具有明确的边界,而且与其他群落是间断的、可分的,它们独立存在,可重复出现。

因此,生物群落可以像物种那样进行分类。

②个体论观点群落是连续的,群落之间不具有明显的边界,而且在自然界没有任何两个群落是相同或相互密切关联的,人们研究的群落单元是连续群落中的一个片段。

不连续的间断情况仅仅发生在不连续的生境上。

在通常情况下,生境与群落都是连续的,因此应采取生境梯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连续群落变化,而不采取分类的方法。

综上所述,可将生物群落定义为: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2)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①群落对内部的环境的改变作用群落环境是指在群落内部由于群落本身作用而形成的特殊环境,它是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当地环境条件的影响。

a.光照群落内部的光照特点是光照强度减弱,光质成分改变。

照射在群落中的太阳光,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被主要层的植物所吸收;第二,被主要层的植物所反射;第三,穿过枝叶间隙射入群落内部。

b.水分群落能截留降水,保蓄水分,使降落在群落中的水分进行再分配,因而能创造群落内部特殊的空气和土壤湿度条件。

群落截留水分的能力与群落类型以及主要种类的生物学特征有关。

c.温度群落内的温度与太阳辐射以及植物群落本身的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在森林群落内,白天和夏季的温度要比空旷地面要低,夜间和冬季的温度比空旷地面高,并且林内温度变化缓和。

d.空气第一,空气的流动在群落内发生很大变化。

群落本身对气流发生摩擦作用,抑制风速,甚至使其完全停止,其能力与群落的结构有关;第二,群落内的空气成分,由于植物的生理活动过程而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2017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二

2017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二

2017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二1、简述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

(1)演替的方向性:①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②物种组成由多到少;③种间关系由不平衡到平衡;④稳定性由不稳定到稳定。

(2)演替速度:先锋阶段极其缓慢,中期速度较快,后期(顶极期)停止演替。

(3)演替效应:前期的生物和群落创造了适应后期生物和群落生存的条件,但对自己反而不利,最终导致群落的替代。

2、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改变;(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活动。

3、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1)位置上:位于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

(2)生态环境:较复杂多样。

(3)种类多样性高,某些种的密度大。

4、简述群落成层现象。

(1)植物的地上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照(2)植物的地下成层现象,主要原因矿物质、养分、水;(3)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食物;(4)水生群落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食物、温度。

5、层片具有哪些特征?(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并具有相当地个体数目,而且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2)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小环境;(3)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1、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存在昼夜之间及季节之间温度差异的周期性变化,称节律性变温。

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迁移、集群活动等有重要影响。

(1)昼夜变温对许多动物的发育有促进作用;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形成植物的温周期现象。

(2)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

(3)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种类组成特征;(2)外貌和结构特征;(3)动态特征。

3、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1)多度和密度;(2)频度;(3)盖度;(4)优势度;(5)重要值。

2017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七

2017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七

2017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七一、名词解释1.黄化现象2.昼夜节律3.生物学零度4.休眠二、问答题1.植物和动物对光强的适应有哪些类型?2.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有哪些类型?3.动物有哪些光周期现象?4.变温的生态作用有哪些?1、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A.可见光区B.紫外光区C.红外光区D.绿光2、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B)。

A.380nm~700nmB.380nm~760nmC.150nm~4000nmD.490nm~620nm3、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质转变为有机物质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4、在全都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5、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B)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6、阴性植物的特点是(D)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7、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A)A.高B.低C.一样D.不确定8、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辐射强度称为(B)A.光饱和点B.光补偿点C.平衡点D.稳定点9、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B)A.光饱合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10、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A.多B.少C.一样D.不确定11、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V为(C)。

A.平均温度B.生物学零度C.发育速率D.天数12、范霍夫定律是指就变温动物而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外界温度上升,体温上升,生理过程加快,温度系数Q10是温度每升高(C),化学过程的速率即加快2~3倍。

A.20℃B.5℃C.10℃D.15℃13、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N为(B)A.平均温度B.发育所需天数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14、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C)A.李比希定律B.阿伦法则C.贝格曼法则D.谢尔福德定律15、许多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这种现象称之为(乔丹)规律。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章节重点知识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章节重点知识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章节重点知识第十二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营养级
4.生态效率
5.林德曼效率
6.林德曼定律
7.生态平衡
二、问答题
1.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的组成成分?√
2.食物链的类型有哪些?
3.反馈的类型有哪两种?各有何特点?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生态金字塔
2.生态阈值
3.生态失调
4.生态危机
二、问答题
1.系统一般有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2.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

3.食物网有什么意义?
4.反馈的类型有哪两种?各有何特点?
5.简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各个营养级逐级减少的原因?
6.生态金字塔的类型有哪些?试谈各自的优缺点
7.描述生态系统的能量参数有哪些?
8.营养级位之内和之间的生态效率有哪些?。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第四章复习要点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第四章复习要点

2017 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第四章复习要点第四章物质环境本章重点问答题1. 简述植物对极端水分的适应?2. 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哪些类型?3. 简述水生动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答:(1)海洋鱼类(低渗):低渗:体内渗透压低于体外,水分向外扩散,盐分进入体内。

通过食物、代谢水和饮水获得水,多种多样的泌盐组织排出多余的盐分。

(问题:a环境水势低,体内水分渗出体外b饮水补充,带入盐分导致体内盐分增高。

解决办法:a饮水b离子泵泵出离子c排尿排出离子)(2)淡水鱼类(高渗): 高渗:体内的渗透压高于体外,水由环境中向体内扩散,体内的盐分向外扩散。

通过排泄作用排出多余的水,盐分通过食物和组织摄入。

(问题:a环境水分渗入体内b排出水分带出盐分导致体内盐分丧失。

解决办法:a 不饮水 b 盐腺吸收盐分 c 排清尿)(3)等渗:体内和体外的渗透压相等,水和盐以大致相等的速度在体内外之间扩散。

仅排泄失水,通过食物、饮水、代谢水获得水,泌盐器官排出多余的盐分。

(4)变渗(洄游鱼类):洄游性鱼类来往于海、淡水之间,其参透调节兼具高渗和低渗两种特征:依靠肾脏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大,在海水中排尿量少,在淡水中大量吞水,以补充水;盐的代谢依靠鳃调节,在海水中排出盐,淡水中摄取盐。

4. 盐碱土植物生理上适应的三种类型?思考题名词解释1. 腐质殖非腐质殖2.土壤质地问答题1. 简述水生动物对水密度的适应?2. 陆生动物的水分适应途径?3. 盐碱土与沙生植物的生态适应特点。

1、水生植物有三类:(沉水植物)植物、(浮水植物)植物和(挺水植物)植物。

2、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A. 通气组织发达B. 机械组织发达C. 叶面积小D. 根系发达3、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4、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

A. 叶面积较大B. 根系发达C. 通气组织发达D. 叶片较多5、水生动物对水分的适应(主要是鱼类),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七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七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七理解生物和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掌握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以及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规律。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1.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l)环境的概念(2)环境的类型2.生态因子的概念与分类(1)生态因子的概念(2)生态因子的分类(3)生态环境和生境3.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6)限制性作用(李比希最低率、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二)生物与光因子1.光照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1)光照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影响(2)生物对光照度的适应类型2.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l)生理辐射(2)红外光和紫外光3.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期现象(1)昼夜节律(2)光周期现象(三)生物与温度因子1.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1)生物生长(2)生物发育(3)生物的地理分布(4)有效积温法则2.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1)温周期现象(2)物候节律(3)休眠3.极端温度的生态作用(1)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2)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理解生物和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掌握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以及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规律。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1.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l)环境的概念(2)环境的类型2.生态因子的概念与分类(1)生态因子的概念(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二)生态学的发展简史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4.现代生态学时期(三)生态学的基本视角和研究方法1.基本视角(1)整体观和综合现(2)层次结构理论(3)新生特性原则2.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研究(2)实验室研究(3)系统分析和模型掌握生态学的概念及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2017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八

2017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八

2017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知识点八一、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质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指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生态学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国生物学家Haeckel于1869年提出的。

生态学(Ecology)最早起源于两个希腊单词oi.kos(住所或生活所在地)和Logos(研究或讨论),Oikologie从字面上解释为研究生境的科学。

Haeck.el提出的定义为:“生态学是动物与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

”显然,Haeckel在此强调的是相互关系,或称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此后,一些著名生态学家也对生态学进行了定义。

l909年,植物生态学的奠基人瓦尔明(E.Warming)认为植物生态学的任务是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结构、生命延续时间、分布和其他生物关系之影响”;俄罗斯6.A.keB/Iep院士给生态学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活中的植物在与其结合的特定外界环境条件紧密相互作用中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特点”;一些动物生态学家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生活要求和家务习性的科学。

俄罗斯Haymob的生态学定义是“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生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家认为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以至后来欧德姆(E.P.Odum)认为应把生物与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研究一定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和空间分布;环境因素对生物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等。

他的这一理论对大学生态学教学和研究有很大影响,他本人因此而荣获美国生态学的最高荣誉——泰勒生态学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高考2017年《生态学基础》考点解析第九章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边缘效应原理有何实践意义?
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提高野生动物的产量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群落最小面积边缘效应生活型谱群落交错区盖度与相对盖度层片
二、问答题
1、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

2、常见的群落成员型有哪几类?
3、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组成有哪些。

4、物种多样性指数有哪些,各自如何计算?
5、植物生活型类群一般有哪五种。

答:(1)高位芽植物(2)地上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隐芽植物或称地下芽植物
(5)一年生植物
6、计算群落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尔指数及均匀性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