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林氏由来
林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林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林姓的起源和发展林姓是汉姓中的一个重要姓氏,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林姓源于周代,当时有一位叫做林仲的大夫,他是周武王的臣子,功勋卓著,被封为林伯。
从此,他的后代就以林作为姓氏,世代相传。
后来,林姓逐渐分布到全国各地,成为一个重要的姓氏。
在明清时期,林姓人口逐渐增多,尤以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为多。
福建省的林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林姓人口的三分之一。
在福建,林姓人物辈出,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文化名人,如林则徐、林则敬、林则徐、林觉民等。
二、林姓的现状1. 林姓人口分布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林姓人口约有9000万,占全国人口的6.5%左右,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姓氏。
林姓人口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浙江、江西等地,其中福建省的林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林姓人口的三分之一。
2. 林姓文化林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林姓人物辈出,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文化名人,如林则徐、林则敬、林觉民等。
他们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杰出的贡献,而且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林姓的聚居地福建省是林姓人口最多的地区,福州、泉州、厦门等地是林姓人口聚居的重要地区。
广东省的林姓人口也很多,主要分布在潮汕地区。
台湾省的林姓人口也很多,是台湾省的主要姓氏之一。
三、林姓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林姓在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林则徐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提倡“海禁开放”和“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林觉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新月派诗人之一,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林则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之一,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四、林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林姓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林姓人物辈出,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文化名人,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潮汕地区部分林氏世系不明略记

潮汕地区部分林氏世系不明略记盖因年代久远,战乱频仍,历史变革,谱系残缺未能贯通。
虽有千枝,俱一本同源,多数为莆田林氏万宠公之派下,推而广泛,皆为晋安林氏始祖禄公之后裔。
下为不明父系或失源流序世者裔衍潮汕略记。
林玉溪公妣叶氏棉江。
南宋末,玉溪公由莆田兴化府上林村柴闸脚打铁巷二门楼迁入揭阳县西门外棉树顶察池,搭棚养鸭,兴基置业。
其子林恒叟居揭阳沟美村,衍潮阳海门等地。
玉溪公入揭邑时,同辈有东阁学士林文贞及其长子林勉斋,也移居揭阳渔湖化龙桥脚金鸡脰乡。
次子林善斋迁居榕城南门市巷,裔衍榕城港尾、沟美、渔湖西洋村、凤鸣村鸟叫、新庙村、潮阳直浦、仙阳等。
林直可公生于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卒于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
字正卿,北宋人,父林续,官广州府推官,直可官为宣教郎,移居海丰清螺(今陆丰丰桥冲下塘村)裔衍海丰城、洋甲洲、上达等,陆上之博美、霞绕、后冲大陂等成为盛族。
林逢春公生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二月廿四日,卒于成化五年(1469)元宵。
原属莆田举乡进士,授官潮州海阳县教谕,定居今澄海之南风岗里,生七子,南塘、崇浦、良弼、四维、南泉、见川、刚泮。
后裔衍居澄海之崐美、信宁、港口、外埔、东湖、岭亭、西门、水关墘、龙田、海后、东湾、南湾、沟内、更楼、凤窖、鸥汀等地,裔孙林迎春于明末在归湖教书,遂家于归湖敦脚。
林魏山居隐水,移居夏里美;林西岭居海阳县内衙洲;林迎春居海阳顶厝洲,移江东;林汉祚居潮州府城南外关帝庙边;林达上居新厝,清末移居府城;林丰士移居海阳涸溪海丰村。
林昆华于明代洪武年间,从莆田移居海丰,创基港阳张乡(今属陆丰),衍海丰海城、沟湖等,为望族。
林宽容于明隆庆壬申年(1572)自莆田移居澄海峰下,生二子。
裔衍附近之华富、渡亭、东湖、远及丰顺。
林启夫(东井公)原居莆田东井,妻李氏妙志,生五子,梅陇、梅江、梅轩、梅溪、梅斋,史称五梅。
五梅投军,勤王搞元,随帝昺军败入潮饶平,后裔分居澄海、揭阳、海丰、陆丰等地,繁衍后代,各自成为开基祖。
广州林氏迁徙史

广州林氏迁徙史1.唐初河南林孔著入潮潮汕各地林氏先祖,几乎皆来源于福建林禄之后代。
但是,按林禄第59世、潮州市仙桥区陈桥村林金松先生,于2000年所撰《潮州林氏源流序》中说:“原居河南光州固始的林孔著于唐代初期,高宗总章二年(669)随陈政(陈元光之父)人潮居于绥安,是林氏开漳之始,子孙分居漳州平和铜壶、潮州府、海宁、惠州、南靖、莆田、永春、台湾、菲律宾。
”照此说法,潮汕林氏族群中,除林禄后裔外,还有一支是早在唐初就来潮之河南固始县人林子L著子孙。
可是,笔者所搜集到之潮汕林氏十余部族谱中,查不到林孔著衍潮记述。
向林金松先生请教,他说其上述史料,是引自《闽林千年谱》书中。
据1990年12月陈元光学术讨论会论文,和2001年1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林乐志先生主编《比干后裔(续集)》第67页记述,林孔著随陈政入潮简况是——陈元光(657~711),河南光州固始人。
唐总章二年(669),泉、潮间“蛮獠啸乱”,帝命其父归德将军陈政(?-677)为岭南行军总管,率3000多人抵达潮州辖地绥安,屯兵靖寇。
8年后陈政病卒,陈元光以鹰扬将军代领父职,率军剿贼,屡获全胜。
垂拱二年(686),陈元光上表武则天,请置漳州以控岭表。
准奏,划出潮州的绥安县、泉州部分辖地置漳州,并命之为首任刺史。
陈政的同乡、第九女婿林孔著随军而来,并协助妻弟陈元光创建、开发漳州。
“但此人不是林禄后裔,而是济南林氏固始分支后裔”(林乐志先生语)。
“林孔著14世孙和孝,于南宋时期由漳州迁居平和县铜壶(属闽南),成为铜壶林1世祖。
和孝生子显。
显生5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五郎。
子孙开始分散。
千一郎迁居潮州,其后裔又分居长泰(属闽)。
千一郎生子均懋。
均懋生3子:原长、原寿、原德。
……千三郎,居平和县铜壶,生3子:崇德、崇辅、崇忠。
……崇辅后裔分居福建南靖、莆田、平和,广东惠州、惠来等地。
”从上述所引来看,“人潮居于绥安”所指的地域。
林氏起源和名人

林氏起源和名人林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在中国,林氏流传广泛,成为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姓氏。
本文将从林氏起源、林氏名人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林氏的起源据考证,林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当时有一个姓蒲的部落,其首领叫做林蒲,后来林蒲的后裔分散到各地,逐渐形成了以林为姓的人群,便有了林姓的由来。
另外,还有人认为林姓源自南方部族,由于此部族的居住地区多是山林林立的地方,故而取了林为姓氏。
二、林氏名人1.林则徐:字锡伯,号锡山,广东潮州人。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翰林院编修等职。
在官场上他不仅有卓越的政治头脑和全面的政治见解,还主张变法,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改革史上的地位。
2.林语堂:字老舍,号稼轩,安徽滁州人。
20世纪初期,他赴英国留学,并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包括《狂人日记》、《四世同堂》等。
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林俊杰:台湾内地创作型歌手,1981年出生于新加坡。
他的音乐造诣高超,作品创新,深得年轻人的喜爱。
同时,他也是一位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公益传播大使,在许多公益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林氏在世界上的分布林氏不仅在中国是一个常见的姓氏,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拥有着广泛的分布。
据统计,在世界各地有超过100万的人姓林,其中以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林氏人数最多。
比如在台湾,林氏人数占全台人口的10%以上,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姓氏。
四、林氏的家族文化林氏虽然分散于各地,但在家族文化的传承上仍然是团结一致、承传家风。
普遍来说,林氏家族文化侧重于传承家风,强调尊重长辈、重视孝道、崇尚诚信。
例如,在厦门,林氏家族会举办传家宴,目的是传承家族的文化、历史和传统。
总之,林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其源远流长,名人辈出,分布广泛,家族文化源远流长。
正是这些特点,使得林氏成为一个气息相连的大家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潮汕林氏由来

迁居福建的林禄,传至十六代林披,已是唐代玄宗年间(公元712-755年),林披生有9个儿子,他们是: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既、皆成进士,分虽担任端州、横州、韶州、循州、雷州、福唐、邵江陵、容州刺史(也称“州牧”)。
这时林披已定居莆田。
一个家族里一下子出了九位官刺史,可说是创了历史纪录,是家族的无上光荣。
故后世称莆田林氏为“莆田九牧,双阙之荣”。
而潮汕林氏,也喜欢以“九牧世家”炫泡门庭,常把这四个字镌于门额之上,以此表明自己出自“莆田九牧”派下。
那么,潮汕林氏和“莆田九牧”到底之间有没有直接的关系呢?虽然早在林披之前,福建晋安林氏已有人入潮,但大理移居潮州还是在“九牧”之后,由于“阙下林家”声名大震,出现了莆田林姓人纷纷外出为官的盛况。
这时,家族系荣昌盛,人口也十分兴旺,在莆田被看作平常之辈的,到了外地就成了凤毛麟角。
因此,这批人便“出仕为官,随处落籍”。
既沾了家族之光,又能到外地寻求发展,自立门户,何乐而不为呢?一般来说,现居潮汕的林姓人,大都是“二牧”林藻和“六牧”林蕴之后。
如晋安林19世纪和义(林藻之季孙)生一子名大用,林大用生了7子,五子林华移居饶平县。
元代至正年间,世居福建莆田的林得实,携眷来潮州做了一名小官,落籍海阳华窖乡。
其长子林呈双,于明洪武年间到海阳县盐灶港头创乡,次子移居揭阳鲁湖,三子移居海阳县中外莆都。
他们自称是“六牧蕴公之后”。
在族谱上标自己是“六牧”林藻之后的还有泰国著名侨领林伯岐的先祖澄海南砂、董坑二姓林氏,至于明代以后由福建莆田直接移居为潮州者。
他们自然也有资格称“九牧世家”了。
由福建闽林始祖文物古迹重修董事会编印的《闽林开族千年谱》中有这样一段话:“藻公子孙居莆田、汕游、漳州……广东潮州之地。
”“蕴公子孙居福建莆田、江西吉安、广东(潮州)等地。
”两相对照,十分吻合。
自莆田迁居潮州的林氏另一支人马,他们虽不是林披旗下的了孙,但有也资格称“九牧世家”。
林氏研究报告

林氏研究报告
林氏研究报告
一、引言
林氏,是中国姓氏中较为常见的一个姓氏,其源自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古代氏族。
在此研究报告中,我们将探讨林氏的起源、分布以及其代表人物等相关问题。
二、林氏的起源
林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地区,据记载,林氏的祖先最早来自福建省的闽南地区。
他们以务农为生,逐渐繁衍壮大,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氏族。
三、林氏的分布
林氏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尤以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最为集中。
在福建地区,林氏是当地最为重要的姓氏之一,其分布较为广泛。
而在广东地区,林氏也是较为常见的姓氏,尤以梅州地区的林氏最为集中。
此外,林氏在台湾也是非常常见的姓氏。
四、林氏的代表人物
林氏作为一个重要的姓氏,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林则徐,他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政治家、文化名人,因其力主禁烟运动而闻名于世。
此外,林则徐还以其治理福建、广东等地的政绩而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另外,还有林则徐的侄子林则徐、林则徐的子女林纾、林纾的妻子唐宜桦等林氏后代也都有出色的成就。
五、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报告,我们了解到了林氏的起源、分布以及其代表人物等相关信息。
林氏作为中国姓氏中的一员,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希望通过这份研究报告,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于林氏这个姓氏的认识和了解。
林姓入粤记

林姓入粤记清明回乡祭祖,取得林氏(西河堂)族谱一本,现就其中有关广东英德林姓之由来作一记述:第一部分:林姓来历(祖上从上至下排列,从黄帝一世至比干三十三世)黄帝(一世)、玄嚣、蛟极、帝喾、契公、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季)公、振公、上甲微公、报乙公、报丙公、报丁公、主壬公、主癸公、天乙公、太丁公、太甲、太庚、太戊、促丁、祖乙、祖辛、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康丁、武乙、太乙、比干(三十三世)据族簿记,比干被纣王杀害时,其妻陈氏腹中已有孕三月,躲于牧野长林(地名)石室。
周武王即王位后,念比干忠孝,寻得其长林石室的儿子“泉”(已三岁),赐姓“林”(因长林而得姓)名“坚”(因石室硬而得名),字“长思”。
第二部分:福建林姓来历(本家记录为“西河林”从林坚一世开始,至林禄四十七世晋朝入闽止;另一次唐朝林拱宸和林穆随闽王王审知入闽称为“济南林”在此不作详述)林坚(坚公一世)、钟公、波公、标公、燮公(居莒)、坦公、宙公(徙鲁)、经公、誊(teng)公、添公、珊公、云公、放公、鸿公、皋公、昶公、炜公、奎公、铨公、江公、植公、瓒公、岗公、修公、毓俊、廷麟、潮公、谧公、遐公、(qi)公、梧公、钦公、奢公、美公、铺公、湍公、森公、丙公、墟公、甸公、泮公、本公、煖公、逋公、礼公、颖公、禄公(四十七世)。
四十七世的另一支,懋公居下邳不作详述,生敬之、旭之、侃之、庆之、宣之、监之为当时才子六龙。
林禄(四十七世)迁闽路线1、河南牧野西河2、迁清河(周武王时)3、迁博陵(西周时)4、迁齐、再迁鲁(春秋时,由北往南迁)5、迁下邳(今江苏),(西晋时,林禄随当时琅琊王,任参军)6、迁建业(今南京),(公元307年,随琅琊王迁建业,任侍朗等官)7、迁闽(今福建),(公元325年,诏归,任晋安郡王,迁福州)第三部分:英德林姓来历(由入闽始祖林禄一世至入粤翁源新丰英德始祖孟一朗三十八世)禄公(一世)、景公(郴州)、缓公(桂阳郡南平开国候)、格公(东晋)、靖之、遂之(东莞郡南海县令)、遁民、玉珍、元次、茂公(隋文帝时右丞相)、孝宝、文济(安抚广州)、国都、玄泰、万宠、披公(茂彦)、藻公(十七世、字纬乾、九牧二房)。
处处可见的潮汕祠堂文化

处处可见的潮汕祠堂文化处处可见的潮汕祠堂文化民俗文化|中国民俗网2009/8/6 10:43:4120179祠堂,又称公厅,祖祠,潮汕城乡,几乎处处都有。
潮汕祠堂对联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以本族先祖的功名、宦绩创作出来的。
如潮汕林姓为商代王子比干之后,开闽林氏第十六代始祖林披的九个儿子都考中进士,且都担任州刺史(又称州牧)。
入潮林氏除了出文状元林大钦和武状元林德镛之外,还有文进士50人和武进士10人,可谓是人才济济,名贤辈出,潮汕林氏祠堂所贴的“本出三仁王子裔;宗承九牧大夫家。
”、“九龙衍派家声远;十德流芳世泽长”。
“唐宋元明十八状元三宰相;诗书礼乐八百进士五封候。
”“北伐上书权贵犹惊名士笔;南归读易文明常系老臣心。
”等对联取材的就是林氏先祖的这一史实。
其他的如澄海上砂庄氏的祠堂对联“都督家声远;状元门第新。
”潮汕张氏的祠堂对联:“古瀛州今粤地书香两省本支荣;唐正将宋乡贤名著异代世系远”。
潮汕倪氏的祠堂对联“天降奎星望重千乘箬缨世仰宰相系;祖题雁塔功留金华青史入钦尚书家。
”揭阳榕城凤围村邢氏宗祠正门的对联“中宪门第;提举家风”。
揭阳五蔡新围村蔡氏宗祠对联“大夫门第;宰相家风。
”潮汕蔡氏的祠堂对联“四谏经邦功昭赤县忠宋室;万安巨渡桥筑洛阳惠黎民。
”等等都属于歌颂本族先贤功绩的对联。
四、祠堂灯笼与潮人先祖功名、官衔及姓氏雅称潮汕祠堂的外观除了采用嵌瓷、木雕、石雕、灰塑、墙画、等装饰工艺之外,在厅堂门上悬挂上两盏灯笼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装饰。
不过,现在很多祠堂的灯笼一般只在新春期间挂上,一过元宵即被收起。
潮汕祠堂的灯笼有两个作用:一是褒扬先祖功业。
不少潮汕祠堂的灯笼都要在上面写上本族祖先经科举途径考取的功名,或是写上捐纳所得的虚衔,或是写上前担任过的官职。
比如揭东县月城镇赤岸村蔡氏祖祠“四晋公室”的灯笼上写的“岁进士”,即属该村六世祖四晋公通过捐纳所得的虚衔。
而相邻的新围村蔡氏祖厅的灯笼上写着的“朝奉大夫”则是该村九世祖辉彩公生前担任过的官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林氏由来
迁居福建的林禄,传至十六代林披,已是唐代玄宗年间(公元712-755年),林披生有9个儿子,他们是: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既、皆成进士,分虽担任端州、横州、韶州、循州、雷州、福唐、邵江陵、容州刺史(也称“州牧”)。
这时林披已定居莆田。
一个家族里一下子出了九位官刺史,可说是创了历史纪录,是家族的无上光荣。
故后世称莆田林氏为“莆田九牧,双阙之荣”。
而潮汕林氏,也喜欢以“九牧世家”炫泡门庭,常把这四个字镌于门额之上,以此表明自己出自“莆田九牧”派下。
那么,潮汕林氏和“莆田九牧”到底之间有没有直接的关系呢,
虽然早在林披之前,福建晋安林氏已有人入潮,但大理移居潮州还是在“九牧”之后,由于“阙下林家”声名大震,出现了莆田林姓人纷纷外出为官的盛况。
这时,家族系荣昌盛,人口也十分兴旺,在莆田被看作平常之辈的,到了外地就成了凤毛麟角。
因此,这批人便“出仕为官,随处落籍”。
既沾了家族之光,又能到外地寻求发展,自立门户,何乐而不为呢, 一般来说,现居潮汕的林姓人,大都是“二牧”林藻和“六牧”林蕴之后。
如晋安林19世纪和义(林藻之季孙)生一子名大用,林大用生了7子,五子林华移居饶平县。
元代至正年间,世居福建莆田的林得实,携眷来潮州做了一名小官,落籍海阳华窖乡。
其长子林呈双,于明洪武年间到海阳县盐灶港头创乡,次子移居揭阳鲁湖,三子移居海阳县中外莆都。
他们自称是“六牧蕴公之后”。
在族谱上标自己是“六牧”林藻之后的还有泰国著名侨领林伯岐的先祖澄海南砂、董坑二姓林氏,至于明代以后由福建莆田直接移居为潮州者。
他们自然也有资格称“九牧世家”了。
由福建闽林始祖文物古迹重修董事会编印的《闽林开族千年谱》中有这样一段话:“藻公子孙居莆田、汕游、漳州……广东潮州之地。
”“蕴公子孙居福建莆田、江西吉安、广东(潮州)等地。
”两相对照,十分吻合。
自莆田迁居潮州的林氏另一支人马,他们虽不是林披旗下的了孙,但有也资格称“九牧世家”。
因为福建莆田也另有一支“九牧世家”。
他们是晋安林氏的莆田开基祖林茂之后,传至八代为林攒,林攒传至林杞。
林杞生有9个儿子,皆成进士,也分别担任刺史知州。
此时已是宋代,故称“宋九牧”,以区别于“唐九牧”。
今居潮安仙庭和揭阳东林、山下、秦厝头、蛟龙、桐坑、东浦、北坑、三洲、霖田等地的林姓乃“宋九牧”之大牧,曾任惠州刺史的林景渊的后代。
“宋九牧”的另一儿子名居安者,“官至清光禄大夫,移官来潮,占籍澄海蓬州”(饶宗颐《氏族志》手稿本)。
总之,潮州林氏不是“唐九牧”之后,便是“宋九牧”的裔派,这是毫无疑义的。
因为现今居住潮汕的林姓人,其先祖大部分“迁自莆田”,当然有资格把“九牧世家”高镌门额之上了。
九牧墓今尚在,位于莆田紫霄岩山坡,为莆田一著名文物古迹,每年海内外人士前往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尤其是祭扫九牧墓之日,林氏子孙更是数万人云集于此。
揭阳(揭东、揭西、榕城区)历来有“林半县”之称,然始于何时,则史书无载,口碑无考。
但从《林氏族谱》载其林姓的南迁路线来看和《揭阳地名志》、《揭阳人口志》中所载,最早是在宋代以后,诚然,有书可考的林姓入揭创寨,是始于宋,如沟尾、乔林、港口、义和、钱坑等乡村;元代有锡场东畔寨、蛟龙、棉林等乡村;明代为最盛时期,有大瑶、中夏、林乡、江灏、牛仔桥、桐坑、霖田、新路、桂梓、西林、江夏、华清、广美、新林、东园片等村及榕城西郊;至清代,林姓还断断继继有迁移入揭者,如龙角边、欧处等村。
至解放后的1984年,揭阳共有林姓156891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2%,可见称“林半县”有些言过其实,但也足见林姓在揭阳世裔之庞大。
《汕头方志通讯》于
1990年6月曾发出《征稿参考题》,其中有一题是《为什么揭阳有“林半县”之称》,这也可见揭阳“林半县”在潮汕地区影响之深广。
然揭阳为何曾称“林半县”,笔者认为原因有四:一是林姓源远流长,就全国而言,可溯至商周,就揭阳而言,可溯至宋元,且揭阳历来有句民谚云:“未有揭阳县,先有高美林(即今榕城区沟尾村);二是林姓分布地域广,在原揭阳县这”卧鲤形“地域上,头尾左右均有林姓聚居,如东向明代已有地都大瑶,西向已有明代之桐坑、霖田,南向已有宋代的渔湖港口,北向已有元代的锡场;就明代而言,各姓氏迁至揭阳创寨定居者,林姓的创寨数就约占总数的20%;三是
林姓多出名宦,始祖比干,为商纣之皇叔、商朝之少师,他死后,孔子曾为其书”殷比干墓“,宋仁宗帝也御笔书下”忠孝“二字。
晋以后,如《林氏族谱》中载:”天后祖姑者,福建莆田人也。
吾林自晋安郡王入闽至十六派,唐太子、詹事。
披公生九子,官皆刺史,世称‘九牧’“。
在福建莆田县志办公室出版的《迁居外地的莆田人》中这样记载:”广东潮州林姓,有一祠堂门联署‘九牧家
声’“。
”九牧“者,据《辞海》载:”即九州,相传古代把天下分为九州,州的长官叫‘牧’“。
在莆田,至今尚存有”九牧墓“。
明清以后,揭阳林姓便有林松、林壮猷、林德庸、林德钦、林凤祥等,皆为潮汕有名之仕;四是人为地制造声势,扩大影响。
由于林姓在揭阳县具有创寨早、分布广、人数多、官宦众的特点,所以,揭阳林氏为炫耀其家族的庞大、荣光,遂在林姓中筹备资金,于民国初期在揭阳城内建造”林氏八房祠“,祀奉林氏先祖。
这些,都是“林半县”产生的原因,由此也可见潮汕先民支系中的发展史和创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