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在社会中成长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1.2在社会中成长》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1.2在社会中成长》一. 教材分析《1.2在社会中成长》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社会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社会,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但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理性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社会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的情感。
3.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3.如何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实践法: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实践活动方案,便于学生参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社会现象,如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社会公益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个人与社会的认识,以及如何融入社会。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讨论中的收获,加深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第一课2在社会中成长(课课练含答案)

1.2在社会中成长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A.与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B.关注社会、了解社会C.服务社会、奉献社会D.脱离社会,独立生活2.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社会价值。
而我们社会化的基本要求是()A.关注社会,了解社会B.自我封闭,不与任何人来往C.与人交往,关注自己的发展D.与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只有通过社会化()A.我们才能实现由“社会的我”向“生物的我”的转变B.我们才能最终独立生存C.我们才能与其他人交往D.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4.下列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 )①主动关注、了解社会问题,积极建言献策②同情和关心遭遇挫折、不幸的人③对处于困境和危难的人能伸出援助之手④增强忧患意识,优先考虑个人前途命运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5.学会亲近社会,要()①有亲社会的情感和行为②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人民和中华民族③自觉服务社会④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不做“看客”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亲近社会,就是要有亲社会的情感和行为。
下列不属于亲社会的情感或行为的是()A.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B.文明礼貌、爱护公物C.见义不为、见死不救 D.积极弘扬真、善、美7.下列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①谦让②分享③帮助他人④关心社会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8.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修改的《党章》的总纲中,在“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后,特别加上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理念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材料二 2017年4月1日下午,合肥市五十中学新校真爱志愿者服务站启动仪式在天鹅湖校区报告厅顺利进行。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2在社会中成长

第一课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出题人:审核人:姓名:班级:1 教学分析【学习目标】1.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2.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3.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2 教学过程预习案第二课时在社会中成长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1、人的成长是不断的过程.2、(1)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转化为__________的过程。
(2)人的社会化的意义:我们的________不断丰富,__________不断提高_________不断增强,_________日渐养成,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3)人的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和。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3、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养成行为。
,,,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4、亲社会行为是在、中养成的.。
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
5、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我们只有主动,积极融入社会,倾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根据研究,亲社会行为除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捐赠、谦让等典型利他行为以外,还应该包括更广泛的范畴,如某些调解行为(利用谦让、幽默、赞美等方式调解他人的情绪,使之改变不良状态的安慰行为)、某些习俗行为(微笑、问好、和颜悦色等礼貌行为),包容他人(团结他人、邀请他人参加群体活动等吸纳性行为)、公正行为(主持正义、见义勇为、在朋友遇到麻烦时挺身而出等支持行为)、某些控制行为(终止他人的打架、谩骂等不友好或攻击行为)等。
这些都属于亲社会行为的范畴。
探究与分析教材8页(1)结合图片和你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谈谈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限时练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下列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有①学会信息节食②热心帮助他人③关心社会发展④加强体育锻炼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九年级的小明学习了道德与法治课第一单元--关注社会发展后,深受启发,积极关心社会。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

1.2 在社会中成长一、选择题1.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我们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只有通过社会化( )A.我们才能完全融入社会B.我们才能最终独立生存C.我们才能与其他人交往D.我们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2. 八年级的小明在日记中写道: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小明的成长历程说明( )A.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B.只要在社会中生活,每个人都能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C.只有优质的家庭和学校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成员D.离开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照样可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3. “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正如树枝和树干连接在一起那样,脱离树干的树枝很快就会枯死。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 )A.树枝离不开树干B.树干离不开树枝C.个人离不开社会D.社会离不开个人4.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
我们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别人创造的。
”对此,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不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B.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个人努力的结果C.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D.人的全面进步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任何关系5.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些积极的社会行为。
下列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①爱心捐助②无偿献血③关心家乡建设④关心帮助孤寡老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李明平时学习努力,勤奋自觉。
他课余时间常常读书看报,了解到家乡母亲河受污染的情况,于是给有关部门写信提出了治理建议。
李明的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中的( )A.谦让B.帮助他人C.关心社会发展D.分享7.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事迹感人。
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
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
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课件教学设计

(1)请从“在社会课堂中成长”的角度,谈谈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必要性。
(2)请运用“养成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知识,对该家长的观点进行评析。
①该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1分)
②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3分)
4.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5.责任意识:培养主人翁意识;做到对自己负责、关心集体、关注社会;培养担当精神,养成亲社会行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成长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怎么样养成亲社会行为;理解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
一、教材解析
《在社会中成长》隶属八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本单元对社会生活的理性阐释,具有统领全册教材的地位。与第一框《我与社会》相衔接,基于对社会生活感受和认识从实践角度入手,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谦让、分享、帮助他人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三、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关心公共事务,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道德修养:维护公共秩序,讲究社会公德,践行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助人为乐等的道德要求,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初步培养亲社会意识。
3.法治观念: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处理好社会关系;遵守社会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2 《在社会中成长》说课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2 《在社会中成长》说课本课内容从“运用你的经验”中小东暑期的经历谈起,引出“社会化”的概念极其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明确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从发展成长的角度讲,青少年应该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通过第8页的“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曾经参加过的社会实践活动,思考活动后的收获,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关心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正确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青少年应该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社会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五、学情分析在身心发展方面,八年级学生比七年级学生更加成熟、稳定;在知识积累方面,比七年级学生更加丰富、多元。
逐渐长大的他们,拥有更多走出校门、走出家门,走进社会的机会。
因此,他们的生活半径逐步扩展,生活视角日益开阔,他们与社会的联结越来越多,也愈发紧密。
但受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方法的指导与经验的积累,这也是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
六、教学环节本课的教学环节如下:第一,参与社会生活,人人都有体验;第二,社会化的过程,才能融入社会;第三,养成亲社会行为,实现人生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参与社会生活,人人都有体验。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利用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开启课堂教学,分享了八年级学生小东和小伙伴暑期丰富、充实的社会实践,启发学生思考“你是否有与小东类似的经历?”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付出与收获。
在活动交流中,学生们感同身受的内容很多,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经历,都有话说,有内容交流,这不仅拉近了课堂与学生的距离,而且丰富了课堂的学习资源。
同学们在发言、倾听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一部分学习任务。
通过学习,逐渐澄清认识,得出结论:中学生在接触参与社会的过程中,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能帮助我们积累宝贵的社会经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1.2《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与认识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知道个人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社会生活,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到生活之中。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为社会作贡献。
教学难点: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活动一:《狼孩的故事》、播放视频《红毛猩猩夏特克》提问:为什么“狼孩”在人类社会却要想方设法逃回森林,而“红猩猩”夏特克被送回动物园却总想回到人类社会以致抑郁萎靡、最后死亡?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狼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没有学会人类的基本生活技能,不会说话,不识字,无法与人类正常交流,无法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所以,想逃回森林。
而“红毛猩猩”夏特克却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会了一些手语,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能够与人交流、相处,它已习惯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甚至很享受这种生活,所以,被送回动物园后变得孤独忧郁萎靡,最后死亡。
所以适应社会生活,能够在社会中成长及其重要。
【讲授新课】(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问题一:“红猩猩”被训练学习手语、表达需求、与人交往等过程被称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红猩猩”被训练学习手语、表达需求、与人交往等过程被称为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知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区别:社会人: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与"经济人"相对。
自然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1.2《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积极的社会态度,学会善待社会,善待他人。
能力目标:◆学习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锻炼自己,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知识目标:◆理解社会化的含义,懂得社会是个人成长的训练场,应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实现个人成长。
◆掌握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重点养成亲社会行为难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课型讲授新课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我的暑假我做主》,让学生谈谈暑假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并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观看并思考,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在社会中得到成长,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活动一:大胆想象:假如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出示:《单挑荒野》纪录片2、根据图片和文字总结: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最后得出: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3、结合图片,想一想,我们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分别从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这四个角度展开)教师点拨:通过父母的抚育、与同伴交往、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技能不断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出示相关链接,帮助理解“社会化”。
看过纪录片的学生复述纪录片的情节,感知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学生分组活动并回答学生思考并自己得出结论:亲社会行为就是主动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通过参与生活,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通过活动,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通过探究得出体验:我们衣食住行的变化都离不开社会。
4、探究与分享结合上图,说明我们的午餐、学习用品、衣服等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然后出示图片和文字。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1、出示图片:我们所看到的.......(共享单车遭到破坏、乱停放)(朋友圈截图)2、老师分享自己举报破坏共享单车的行为,并分享朋友圈的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
1.侯马期中2019年7月29日,意大利洞穴专家毛里奇·蒙佩尔独自住进一个地下溶洞。
一年后,当走出溶洞时,他脸色苍白,情绪低落。
尽管他渴望热闹、渴望与人相处,但已经丧失了交际能力。
这告诉我们()
A.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B.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人们有不同的身份
C.要警惕社会生活阴暗面的消极影响
D.社会可以离开个人而不断向前发展
2.太原阶段测评我们的生活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也不断从社会中汲取营养。
看一场“红色”电影,听一场民族音乐会,读一本优秀中华文化方面的书籍……都可以让我们从社会中获得()
A.物质支持B.精神滋养
C.身体成长D.智力发展
3.“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
”这句话说明()
①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们要主动认识社会,在社会中茁壮成长②人的成长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③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可以离开个人④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太原期末下列学生的做法中有利于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有()
①丽丽周末参加社区组织的爱心义卖捐款活动②乐乐每天晚上和家人一起观看新闻联播③红红发现了一本好的课外书,在班级群里分享④芳芳周五请假去参加偶像歌星的粉丝见面会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5.某中学开展了“赴省城太原研学之旅”活动,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晋祠、山西博物院、太原科技馆等地。
途中,同学们相互照应,在景点自愿捡拾垃圾和维护秩序,受益匪浅。
学校开展此活动()
①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②有助于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③没有任何意义④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社会的认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6.周末,初中生小刚与同学约好到公园参加护绿活动,途中发现路边的下水道井盖不见了。
为防止误伤行人,小刚守在井口边,并打电话向路政部门反映情况,直到维修人员赶到才离开,结果耽误了约定的活动时间。
你对小刚这一做法的评价是()
A.缺乏安全意识,未成年人不要在危险区域停留
B.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不利于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C.不能积极融入社会,护绿活动对个人和社会更重要
D.尽管耽误了时间,但同样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7.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从个人成长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回答,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启示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说:“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系也。
”这句话启示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侯马期中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他便办起了“爱心小课堂”,最后创办临汾市红丝带学校,解决了艾滋病区的孩子上学的问题。
郭小平被评为201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1)郭小平的行为是一种怎样的行为?这一类行为的表现有哪些?
(2)青少年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了解、服务社会。
我们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1.A[解析] 本题通过具体情境,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B、C与题意无关,排除;D 观点错误,只有A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B 3.B 4.A
5.C[解析] 学校开展此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帮
助他人,对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有重要意义,①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③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故选C。
6.D[解析] 本题考查亲社会行为这一知识点。
初中生小刚的行为是乐于助人、珍爱生命的体现,是正确的,是亲社会行为,A、B、C表述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D。
7.(1)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2)关心社会发展
(3)养成亲社会行为
8.(1)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有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2)①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③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