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构架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

1.飞扶壁:是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建筑结构部件,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接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起脚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
由于飞扶壁通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所以又称飞券。
2. 帆拱: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
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3.方尖碑: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
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象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
碑高度不等,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岩制成。
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古埃及的方尖碑后被大量搬运到西方国家。
5.昂:贯通斗拱斜着放置的组件,位于斗拱中线处,前尖端斜向下,后头上伸进屋内。
6.罩:为中国古建筑小木作构件之一,是对柱、梁两侧的两个空间的界划7.银匠式:1520年前后的西班牙建筑和装饰风格,它结合了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特点。
这种风格的建筑和装饰常常十分精致,使人联想起的不是石雕,而是精细的银器。
8.阿布辛波:是古埃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神庙位于阿斯旺以南的尼罗河畔。
它是古埃及闻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阿布辛波凿岩所建的神庙。
四尊高19.8米的法老雕像占满了石窟的外立面,而在其内部则设有各种完间,用于祭奠和存放庆典用品。
9.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檩间斜置的木件,是用来扶持脊檩的斜撑10.表现主义派:二十世纪前期流行于欧洲的艺术流派之一。
表现派音乐在德国表现绘画(其代表人物为诺尔德、基希纳、恩斯特)的影响下形成。
与印象派音乐相反,其创作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省,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创作题材。
中外建筑史 (3)

1、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西方以石为主要材料。
2、以土木为材,以木梁柱框架结构,庭院式组合布局为主的建筑模式,自夏朝起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方式。
3、皇家建筑选用彩色的原则:①封建等级制度②中国自古就有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
4、木构架的三种基本方式: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抬梁式: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优点:进深大,形成的空间大,多用于宫殿、坛庙、寺院。
穿斗式: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椽传柱,不用梁。
优点:能用较小的料建较大的屋,而且由于柱与椽形成网状,结构牢固,抗风性能好。
缺点是屋内柱,枋多,形不成较为开阔的内部空间,多用于民居。
井干式:缺点:木材使用量较大,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多用于墓式。
5、三大柱式:多里克、爱奥尼、科林斯。
6、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城市首先是一种防卫手段,它是由墙围起来的供人类聚居的地方。
7、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特点:①城市为政治服务,常用政治原因迁徙。
②由外向内发展,先筑城垣,再迁民众,规划严整。
宫殿为中心,人为干预大于自然。
8、先秦时代的宫殿建筑特点:①宫殿建造在高台之上,称为“高台木构”。
②宫殿的中部沿轴线作廊院式布置,形成“门”与“堂”的序列。
③形成中国宫殿建筑的固定模式“前朝后寝”的格局。
④宫殿建筑出现了附属建筑“台、观”。
9、故宫的主要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选用的是重檐庑殿顶。
10、贝律铭的设计特点:①追求建筑造型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②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③建筑材料考究,建筑内部的设计精细。
11、白马寺建于东汉,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被尊为“释源”和“祖庭”。
12、登塔眺望是我国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
外国建筑史框架

外国建筑史框架
外国建筑史可以按照不同的框架进行分类和研究。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外国建筑史框架:
1. 古代建筑:古代建筑是指人类历史上早期的建筑形式,包括埃及金字塔、巴比伦宫殿、希腊神庙和罗马竞技场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当时文明的特点和技术水平。
2. 中世纪建筑:中世纪建筑主要分为罗曼式、哥特式和拜占庭式建筑。
罗曼式建筑注重稳定和厚重的结构,哥特式建筑则强调尖顶和尖拱形,而拜占庭式建筑则以圆顶和华丽的装饰为特点。
3. 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15-16世纪)的建筑风格,以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研究和模仿为基础,具有对称、比例和秩序感。
4. 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欧洲的建筑风格,以华丽、浮华和装饰繁复为特点。
它注重表达权力和宗教威严,常常出现在教堂、宫殿和公共建筑中。
5. 新古典主义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是18-19世纪的建筑风格,它回归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理念,强调比例、对称和简洁的线条。
6. 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兴起于20世纪初,强调功能性、简约和抽象。
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师有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等。
7. 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建筑风格,它打破传统建筑的规则和限制,追求个性化和多样性。
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有弗兰克·盖里和托马斯·惠特尔等。
这只是对外国建筑史的一个常见框架,实际上外国建筑史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风格和历史时期进行更加详细和深入的研究。
中外建筑史夏商周春秋战国

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高台美榭 以土木结构为核心的土木混合结构,四面依靠夯土墩台建屋,台顶上再建主体殿堂。 摆脱茅茨土阶进入一个新时期。
3、工程图——绘图设计 兆域图-中山陵
4、建筑装饰设计
5、宫城平面布置 • 春秋时期宫室遗址示意图
原始社会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 小节
• 1、原始时期 • 2、夏商周时期 • 3、春秋战国时期
故宫:四阿重檐
殷商都城的宫城——偃师商城Ⅰ号址
•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王宫建筑群。
•
“四阿重屋”宫殿新型制。
•
“四阿重屋”——四面坡两重檐,以保护夯土台基和檐柱、土墙免遭雨淋损坏。
•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宫殿的继续发展——偃师商城
•
前堂后室
殷商宫廷建筑的营造成就
•
四阿重屋的创造和发展。(《考工记》:“殷人重屋。”)
燕朝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前面的庭
即燕朝。”
•
五门: 皋门
库门
雉门
应门
路门
燕朝 治朝 外朝
路门 应门 雉门 库门 皋门
• 3、周朝的民宅 一堂二内
寝室
堂
寝室
春秋战国时期
1、建筑材料的出现 青瓦、砖、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2、建筑结构和风格
台榭式高层建筑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
萌芽时期 建筑构筑方式的改变 建筑空间布局的改变 艺术特征的初步形成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中外建筑史夏商周春秋战国
一、夏商周时期的建筑活动
(一)夏(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
背景及特点: 1、新的社会制度——奴隶制度 2、新的建筑技术——夯筑技术 3、新的构筑方式——茅茨土阶 4、新的空间布局——前堂后室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从北方的雄伟宫殿到南方的精巧园林,从西北的土楼窑洞到西南的吊脚楼,每一种建筑都反映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然而,在这多样的风格中,木构架建筑因其普遍性和适应性,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形式。
1.2 木构架的特色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柱、梁、枋等构件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中有效地吸收和分散能量,减少损害。
同时,木构架建筑施工速度快,便于维修和扩建,也易于搬迁和重组。
1.3 单体建筑的构成单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单位,其构成包括屋顶、墙体、柱子、地面和门窗等部分。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其形式多样,如悬山、硬山、庑殿、歇山等,不同的屋顶形式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和建筑功能。
墙体主要起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柱子则是支撑屋顶和梁架的主要构件,而地面和门窗则分别起到承载和通风采光的作用。
1.4 建筑群的组合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如宫殿、寺庙、府邸等。
建筑群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如中轴线布局、对称式布局等。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最常见的布局方式,它以一条中轴线为基准,将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依次排列在轴线两侧,形成严谨的空间序列。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观念。
1.5 建筑类型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每种建筑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形式。
宫殿主要用于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其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寺庙用于供奉神佛和举行宗教活动,其建筑形式庄重而神秘,给人以崇敬之感。
府邸则是官员和贵族的住宅,其布局严谨、装饰精美,展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此外,还有园林、陵墓、桥梁等建筑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建筑设计】中外建筑史

6. 清净寺(俗名麒麟寺)——福建泉州;元至正年间重修,公元 1341~1370年,保持外来影响。
7. 布达拉宫——西藏拉萨,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重建,最大的喇 嘛教寺院。
• 河北正定广车心(上下结构异体字)寺华塔——造型华丽, 是塔的一种类型。
• 石窟寺——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佛寺。
• 著名的石窟寺: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 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云龙山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 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
六、住宅: 传统住宅的主要类型有: (一)院落式——是中国传统住宅的主要形式,包括多种形态。如:四合院、
斗拱原为起承重作用的构件,随着结构功能的变化, 斗拱成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五)装饰构造而不去构造装饰
二、院落式布局
中国的宫殿、庙宇、衙署、住宅等都属院落式。另外,院落式平 房比单幢的高层木楼阁在防救火灾方面大为有利。
三、有规划的城市
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都城都比附于《周礼考工记》的王城之制, 大多数都是外形方正、街道平直、按一定规划建造的。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
(二)窑洞式——分布于河南、山西、陕西等黄土层 厚的地域,有靠山窑及平地窑。 (三)帐房、蒙古包——分布于内蒙、青海等地,是 牧民移动式房屋。 (四)碉房——藏族的住房。最初,羌族人民建造碉房 是为了防御的目的,后来碉房逐渐形成了羌族住房的 普遍形式。 (五)干阑——分布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说话层 架空,以利防潮、防虫蛇野兽的木构房屋。如广西壮 族的麻栏,云南傣族的竹楼等。
[优质文档]中外建筑史考试重点及复习资料
![[优质文档]中外建筑史考试重点及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299b11caf45b307e971972a.png)
中外建筑史重点第四章:古代希腊的建筑第五章一:圣地与庙宇建筑的型制及特点(包括庙宇平面形制隆重程度及典型实例)圣地:德尔菲的阿波罗圣地(公元前5世纪)位于狭窄而陡峭的陡坡上宽度不足14米,两侧是250——300高的壁立悬崖 庙宇:形制,围廊式,两进围廊式,假两进围廊式。
海神波塞顿庙(公元前444)是围廊式庙宇的最高成就。
公元6世纪的以佛所第一个神阿丹密斯庙(台基尺寸55.10m 乘以109.20m )萨默斯的第三个天后赫拉庙(54.58m 乘以110.5m )都是两进围廊式 (41页) 二;希腊三柱式的特点及风格(包括默画出三种柱式简图)以及柱式产生的原因; 【多利克, 爱奥尼 ,科林斯 】 1、风格:独立性、一贯性、稳定性 2、特点:【多利克】没有柱础,比例粗壮;开间小;檐部较重;柱头简单刚挺倒立的圆锥台;外轮廓上举;及少线角;收分和卷杀都较为明显。
【爱奥尼】有柱础,比例修长;开间较宽;檐部较轻;柱头精巧柔和的旋涡,外轮廓下垂;多种复合的曲面线角。
【科林斯】其柱头为倒钟形,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
3、产生的原因:1)古希腊建筑的结构和技术发生变化,采用柱式系统,发展梁式结构 2)装饰雕刻与建筑密切结合 三:雅典卫城的主要内容及建筑成就(包括绘制帕提农神庙外观或立面)(53页) 1、主要内容;卫城布局特点;a筑安排顺应地势、主次分明b2.建筑成就; 第五章:古代罗马的建筑一:各种建筑类型及建筑特点(包括古典柱式的概念,对于{5}种柱式的发展以及新形成的柱式构图形式<如券柱式>等内容); 1、建筑类型: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
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寺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
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2、特点: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一.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
抬梁式:柱上置梁,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穿斗式:用穿枋将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
区别:穿斗式和抬梁式的使用上的区别: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加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2。
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墙不承重,室内可自由分割;门窗可任意开设,以适应不同环境。
(3)抗震性好:榫卯连接有一定的活动性,可有效抗震。
(4)施工速度快:木材比石材更易于加工。
(5)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1)木材资源缺乏、且易遭受火灾;(2)难以满足大而复杂的空间需求.二.三.1.单体建筑的外部组成: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2。
单体平面构成要素:间3.单体建筑的整体特征:①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体建筑,平面轮廓和结构简明;②真实:建筑结构一目了然;③有机: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割空间的作用,有“墙倒屋不塌”之说;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12。
为下列屋顶形式赋予恰当的名称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重檐庑殿顶盔顶悬山顶穹窿顶盝顶八角攒尖北京圆明园蔚林亭四:佛教建筑石窟寺:新疆克孜尔——最早的石窟如甘肃麦积山、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等。
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遗存最早的佛塔(密檐式砖塔)。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北魏时所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汉明帝创建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历史价值: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金厢斗底槽)隆兴寺:摩尼殿(副阶周匝、金厢斗底槽)殿基为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七开间,平面为金厢斗底槽与副阶周匝,重檐歇山顶。
四周正中出抱厦,檐柱有侧脚和生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斗式
柱 檩
穿 挑
穿斗式构架的优点
1) 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
“横担千,竖担万”
2) 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 3) 简化了屋面用料 4) 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 5) 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 6) 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
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
穿斗式构架的局限性
1) 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 2) 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荷载
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适用范围的互补机制 2) 单体建筑构架的互补并用
1) 适用范围的互补机制
抬梁式:主要适用于官式建筑,适合作为宫殿、坛庙、
陵寝、苑囿、衙署、大型寺观、大型宅第等建筑类型, 以及北方地区厚墙厚顶的民间建筑的构架
穿斗式:主要适用于南方的民间建筑以及一些小型寺庙
2) 单体建筑构架的互补并用
第三章 清式木构架形式
第一节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第二节 斗栱 第三节 雀替
第四节 对木构架的评析
第一节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1. 抬梁式构架 2. 穿斗式构架 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抬梁式构架(叠梁式)
出廊
四种情况均可
无周围廊
屋顶
可用琉璃瓦和筒瓦 不可用琉璃瓦和筒瓦
可用各种屋顶形式 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 重檐
斗拱
可有可无
无斗栱
构架细部 有飞椽、随梁枋、角 无飞椽、随梁枋、角背、扶
背、扶脊木
脊木
节点构造比较复杂 节点构造比较简单
第二节 斗栱
一、斗栱的作用 二、斗栱的组成 三、斗栱的出跳 四、斗栱的类别 五、斗拱中的模数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 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 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 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大小式区分标志
大式做法
小式做法
间架
间:5~11开间
3~5间
架:5~11架,13架 3~7架
清式斗拱正面
清式斗拱侧面
1. 斗:双向开口
坐斗:最大的又称大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 的构件
十八斗:除了大斗以外的斗全是十八斗
坐斗
十八斗
2. 升:单向开口
槽升子:正心栱两端的升.外侧有槽,以固 定栱垫板
三才升:除了槽升子,其余的升都是三才升
槽升子 三才升
3. 栱
翘:垂直于立面的栱
横栱: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
2个足材到3材 即42分…45分之间
2. 清代的斗口制
取平身科大斗开口的大小 一个斗口为10分(比宋计算方便) 材分十一等
• 1-4 等:没用过 • 5-6 等:大殿 • 7-8 等:厅堂 • 8-9 等:亭、榭
等:给装修用
第三节 雀替
雀替(宋《营造法式》中称绰幕枋)是置 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 间的净跨距离。 一、作用 二、历史的演变
• 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 • 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 • 特点: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
要求比较高 • 常见的几种形式
抬梁式
梁 柱
抬梁式构架的各个构件名称
抬梁式构架的常见梁架形式
2. 穿斗式构架(立贴式)
• 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 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 优点 • 局限性
檐柱:前后檐处除了角 柱以外的柱子
中柱:处于脊下的柱子
金柱:其余的称金柱
山柱:处于山墙的柱子
童柱(瓜柱):没有落 地的柱子
前檐柱
2. 梁
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 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梁、抱 头梁等。
大梁(大柁):大小、长 短常依梁上所承的檩数为 准,如承九檩为九架梁, 依此类推。
第一层次交融:正贴式、边 第二层次交融:在穿斗式正
贴式分别用两种构架
贴中,渗入局部抬梁做法
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1. 柱 2. 梁 3. 檩 4. 枋
1. 柱
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 经此传至基础。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檐柱、中 柱、金柱、山柱、角柱等等。
角柱
山中柱 山金柱 角柱
后檐柱
角柱:处于转角的柱子
一、斗栱的作用
1.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 支承挑檐檩 3. 联结柱网 4.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 抗震 6. 装饰作用 7. 等级标志 8. 模数作用
1.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 支承挑檐檩
3. 联结柱网
4.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二、斗拱的组成(清代)
1. 斗 2. 升 3. 栱 4. 昂 5. 枋
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 出跳的多少代表等级的大小。 宋称铺作,出跳与铺作的对应关系: 出一跳—四铺作,出二跳—五铺作,出三跳—六铺 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 清称跴(踩),跴与出跳的对应关系: 出一跳—三跴,出两跳—五跴,出三跳—七跴
清 代 角科 平身科 柱头科
五、斗拱中的模数
抱头梁(挑尖梁)
3. 檩(桁)
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面荷载 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有 斗栱之大木用桁,无斗栱之大木用檩
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致:檐檩、 金檩 卷棚檩为双数 宋称:梁—栿
檩—槫
4. 枋
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有额枋、随梁枋、穿插枋、 平板枋等 进深方向:随梁枋、穿插枋 面阔方向:如图所示
一、作用
1. 增加挤压面 2. 减少净距 3. 改善节点构造,取得艺术上的过渡,美化
了柱与枋的关系
雀替随开间的变化而变 长=1/4净开间,但宽度不变 雀替的设计随材料、形式的变化而变
1. 宋代的材分制 2. 清代的斗口制
建筑模数 建筑模数指建筑设计中选定的标准尺寸单位。它是建
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材料与制品、建筑设备、建筑组 合件等各部门进行尺度协调的基础。
1. 宋代的材分制
• 宋代 材分(fèn)制: 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 材的高宽比为3∶2 材分八等: 据等级之别而用: 一等材6寸x9寸、 八等材3寸x4.5寸 柱径大小已被确定:
瓜拱:短的。位于柱头上平行于立面的叫正心瓜拱 万栱:长的。位于柱头上平行于立面的叫正心万拱 厢栱:最里、最外的
4. 昂
斗拱中斜置的 构件。宋代时 起杠杆作用, 清代做假昂。
5. 枋
正心枋:落在柱轴线上,承 檐檩
挑檐枋:承挑檐檩 井口枋:承井口式天花板 拽枋:除上述外其他枋
里拽 外拽
三、斗拱的出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