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唐代文学四个发展阶段

唐代文学四个发展阶段

唐代文学四个发展阶段一、初唐:唐诗的准备阶段。

试探总的趋势由齐梁旧风向盛唐气象过渡。

两个重要现象:1.一大批宫廷诗人承袭齐梁绮丽的风气。

追求诗歌的词藻和声律,而最终导致了律体的完成。

2.为数不多的卓杰之士,批判六朝以来浮华的文风,强调诗歌的风雅兴寄,从而导致试探风起的转变。

初唐诗人的特点:继承加变革二、盛唐:唐代诗歌的鼎盛期、顶端充满“爱国主义和爱国热情”反映在文坛:积极浪漫的诗歌成为创作主流。

代表人物:李白安史之乱使开唐以来的矛盾集聚,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诗歌得到发展。

代表人物是杜甫。

总结盛唐,开启中唐,杜甫应运而生。

“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边塞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

高适以乐府歌行见长,风格苍凉雄健,岑参后期诗歌磊落奇骏。

三、中唐:再盛期。

大历时期是一个低谷时期,但也是对盛唐诗歌的继承,多沿袭他们的文风。

》大历十才子;山水田园诗:刘长卿、韦应物;边塞诗:刘禹锡、李益;奇崛派诗人:代表韩愈、孟郊,又称“韩孟诗派”,孟郊独创风格是古拙瘦硬用语奇险;“山水诗人”:柳宗元、刘禹锡。

刘禹锡诗歌风格:“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古文运动:领导者:韩愈、柳宗元。

是一场以复古为旗帜的文学革新运动,它的重点在于对文体的改革,同时也兼及文风、文学语言的改革。

特点:1.古文运动与儒学复古紧密结合,具有政治革新意义;2.文体改革与进步的文学观点紧密结合。

四、晚唐:夕阳期。

感情情绪十分浓厚。

杜牧、李商隐是晚唐的代表作家。

,有的刻苦沉吟,追求“清新奇僻”,代表贾岛、姚合;有的着力艳丽,写闺中女儿之情思,如温庭筠、韩偓;有的淡薄诗风,如司徒空、陆龟蒙;有的讽喻时事,表达动离之感,如皮日休、罗隐。

在散文上出现小品文创作,继承韩柳的古文传统,用尖锐的笔锋,讽刺时事。

唐传奇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诗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一、初唐时期(618年-712年)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起始阶段,也是唐代文人诗风初现的时期。

初唐时期的诗歌以继承和发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为主,以五言绝句为最常见的形式。

代表作家有王勃、杨炯、卢照邻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咏史抒怀为主题,情感真挚,语言简练。

二、盛唐时期(712年-75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唐代诗歌的巅峰时期。

盛唐时期的诗歌以杜甫、李白、王之涣等大家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充满豪放的气息,情感激昂,意境深远。

五言绝句成为盛唐时期最主要的诗体形式,同时也有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的出现。

盛唐时期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形式多样,艺术性极高。

三、晚唐时期(755年-907年)晚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衰落阶段,也是唐代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晚唐时期的诗歌以杜牧、李商隐、白居易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社会风貌为主题。

五言绝句仍是主要的诗体形式,但诗歌内容开始趋向于内省和抒情,形式上也更加注重音韵和押韵的处理。

晚唐时期的诗歌多以清新、婉约为特点,给人以温婉、柔美的感觉。

总结起来,唐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初唐时期的诗歌承袭了乐府民歌的传统,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盛唐时期的诗歌达到了巅峰,以杜甫、李白等大家为代表,作品豪放激昂,意境深远;晚唐时期的诗歌虽然衰落,但也有杜牧、李商隐等一批优秀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给人以温婉、柔美的感觉。

唐诗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唐诗的分期及特点

唐诗的分期及特点

1.唐诗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

诗歌的创作不仅古体、近体等各种形式及艺术技巧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作家和作品众多。

《全唐诗》所收诗歌近5万首,作者2200余人,而且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其它时代无法比拟的。

唐代诗歌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也是整个唐代文学的一般划分。

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

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

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

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

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

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

“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

“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

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

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盛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时期。

盛唐大致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713-765)。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风格独具的诗人。

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比较有名的田园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写作边塞诗的著名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等。

成就最卓著的两位诗人就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达到了浪漫与现实诗歌创作的顶峰。

中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继续繁荣时期。

中唐大致从代宗大历元年到文宗太和九年(766-835)。

这一时期作家众多,流派林立。

大历至贞元年间出现了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元结、顾况等新乐府先驱的诗歌创作,以及以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边塞诗创作。

唐诗发展概况

唐诗发展概况

况展概、唐诗发一唐诗概况1.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

从数量上看,在唐代立国不到300年的时间里,根据清代人编写的《全唐诗》统计,留传下来的诗歌接近5万首,有名可考的诗人达2千2百多人。

从文体上看,自南朝开始的新体诗,到唐代定型的五言、七言律诗或五言、七言绝句都已逐渐完备;汉代乐府则已发展为新题乐府的叙事诗和长于抒情的七言歌行。

从内容上看,唐代诗歌经历了唐初统一国土,到繁荣兴盛,然后逐渐衰败。

由众多生活背景迥然不同的诗人用生花妙笔去反映社会的不同层面,陆续出现的边塞景观、田园风光、奇异的幻境、残酷的现实,都丰富了唐诗的内容。

从艺术上看,唐代诗人辈出,各具独特风格,诗人有机会借鉴前人与同辈的诗作,不甘心比人逊色,也不满足于自己眼前的成就,所以,尝试在创作手法上有所创新。

就因为众多诗人的苦心经营,唐诗不仅在数量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作品可以相比,而且作品的质素也很高,后人要超越它的成就都大感为难了。

唐诗发达的原因2.如同花木结果需要合适的土壤气候,唐代特定的社会条件,是唐诗兴盛的主要原因。

首先,隋唐两朝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南北分裂的局面,唐朝前期的太平盛世,为文学创作与鉴赏提供了物质条件。

国家统一带来民族的融合,促进中外的文化交流,使诗坛呈现多彩的风格与流派。

.其次,诗歌的体制有它的发展规律。

四言诗起于周初,在秦汉衰微。

五言诗起于汉代,七言诗与讲求诗歌创作音律的理论在魏晋南北朝萌芽,到唐朝正是律诗与绝句正式登场的时刻。

第三,唐朝君王制定的政策对诗歌的蓬勃发展大有帮助。

唐朝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还以诗赋作为一项考试内容,为了考取功名,读书人都吟诗作赋。

唐朝历代君王,有不少本身也喜爱写诗,并和身边的文人学士赠诗论艺,这必然造成重视为唐诗的兴盛提供良好的条件。

提高诗人的社会地位,诗歌的社会风气,唐诗的体制特点3.唐诗的体制最大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字数整齐划一。

唐诗除了杂言体诗歌外,一般不是五言就是七言,也就是一首诗里每一句诗不是五个字就是七个字,字数规定严格。

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及其风格特点

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及其风格特点

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及其风格特点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被誉为“诗歌之魂、古典之巅”。

诗人们在这个时期创造出了极富个性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唐代诗歌的形式演变和风格特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唐代诗歌形式演变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 初唐五言初唐五言诗是指唐初五律之外的五言诗。

这个时期的诗歌多处于酒宴、游玩和山水游览等场合,而诗歌题材并不限于这些,也有感慨人生、惆怅时事的作品。

初唐五言的特点主要是明快简洁,语言流畅,取材广泛,以“清新、拟古”为主要特点。

2. 先唐七言先唐七言诗是指唐代初期七言诗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七言诗成为了唐代诗歌的主流形式,特点主要是情感真挚,表达深沉,多写爱情、离别和怀古等题材。

3. 唐中八股唐中八股是指唐代中期的八股诗歌,主要取材于“史论辞赋”等古文体例。

这一时期的诗歌形式比较规范化,因为史论辞赋具有明确的文体和格式要求,因此也成为了诗歌的一种教科书式的写作方法。

4. 晚唐绝句晚唐绝句是指唐代晚期四行诗的主要形式。

诗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语言结构的严谨性都超过了以往阶段。

晚唐绝句拥有鲜明的个性,它有着舒缓明朗的节奏,对语言形式和意境表现的要求较高,成为晚唐诗歌的代表。

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取决于不同的文体,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高超的艺术性唐代诗歌追求完美的艺术形式,力求在措辞上精挑细选,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2.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唐代诗人既注重感性的表达,在情感和形式上倾注了深情款款的风采,同时又注重理智的展示,在文学上极富思辨。

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形成了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

3. 内容丰富唐代诗歌的内容包括了人生、爱情、自然、历史、政治和哲学等方面,这些内容都得到了对称的表达,唤起了广泛的共鸣,达到了优美的创作意境。

4. 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唐代诗歌的语言、思想和形式上都具有多样性,既有自然派,又有拟古派,既有感性的多情派,又有理性的思辨派等多重文学风格的表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七言律诗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七言律诗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文学史唐七言律诗发展过程一、唐代文学发展概况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唐诗更是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唐诗的兴盛不仅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更在内容和风格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唐代诗歌中,除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唐七言律诗的发展过程1. 七言律诗的兴起唐代七言律诗的形式首先出现于《全唐诗》,前期较多见于民歌,然后在文人诗歌中逐渐发展壮大。

七言律诗因其抒情、叙事的特点,在当时得到广泛的赞誉,成为当时文人雅士争相模仿的对象。

2. 七言律诗的发展阶段唐代七言律诗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初期,七言律诗主要是以描绘田园山水和儿女家庭为主题,形式较为简洁和通俗。

在中期,七言律诗开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诗人们以之取代五言律诗成为当时文坛风尚。

在晚期,七言律诗的题材更加广泛,表现手法也更加成熟和巧妙,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主流。

3. 七言律诗的代表人物唐代七言律诗的代表人物众多,其中以王之涣、孟郊、杜牧等诗人为最具代表性。

他们的诗作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七言律诗的成就与影响唐代七言律诗在形式上注重章法与韵律,内容上则丰富多样,表现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种形式诗歌不仅在当时得到了推崇,也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篇章。

三、唐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1. 音乐性和韵味唐代七言律诗在音韵方面非常讲究,律诗的韵律抑扬顿挫,起伏有致,富有音乐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2. 内容丰富多样唐代七言律诗既有山水田园的描绘,又有爱情纠葛和社会风情的表现,内容多样丰富,形式丰富多变。

3. 抒情性和叙事性并存唐代七言律诗不仅能够抒发诗人内心的感情,还能够通过叙事手法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既有激情慷慨也有婉约含蓄。

四、唐七言律诗的影响唐代七言律诗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也对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七言律诗在厚重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发展,对后代《诗》有千余家,对我国古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

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朝诗歌前言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诗人,其中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更是名垂青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

正是无数有名的大诗人和默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构成了唐诗星光灿烂的景象,让千百年以后的诗人、诗坛黯然失色。

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一)初唐诗歌:初唐,即唐玄宗以前,这是唐诗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方面,南朝宫体诗在诗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唐太宗到上官仪等,无不大写华丽婉媚的作品;另一方面,诗歌改革的序幕正悄然拉开了。

初唐的诗歌改革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以陈子昂、四杰为代表的一批出身低微的下层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意识到了诗歌创作必须表现真情实感,于是他们提倡“兴寄”、“风骨”,写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感遇》、《在狱咏蝉》、《从军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类情感充沛,动人心魄的作品,从内容上对宫体诗进行了改造或改革。

而以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层诗人则在对诗歌艺术的精雕细刻中,发展并完善了诗歌格律,并最终完成了对诗歌格律的定型,这从形式上发展了宫体诗。

所以,初唐没有伟大的诗人,却有杰出的诗歌改革家。

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四位作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他们致力于文学革新,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题材。

其中,王杨擅长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

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唐代诗歌漫谈第二讲

唐代诗歌漫谈第二讲

尝为监察御史。后以受禄山伪署,贬死岭南。 工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有集七十卷。 (才子传21页)其比较出名的作品如《钓鱼 湾》等。 刘昚虚:嵩山人,开元十一年徐征榜进士, 迁夏县令。交游多山僧道侣,为诗情幽兴远, 思雅词奇,端可杰立江表。代表作有《阙题》 (道由白云尽)等。▲
2、豪侠型诗人
张若虚:扬州人,神龙中,与贺知章、包融、
张旭等,俱以文词俊秀扬名京师,合称“吴 中四士”。官至兖州兵曹参军。《全唐诗》 存诗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 压全唐之作。▲ 张旭:字伯高,吴郡人。神龙初,扬名京师, 天宝初,官金吾长史。嗜酒,与李白等合称 “饮中八仙”。又善草书,其书与太白诗、 裴旻剑舞时称三绝。《全唐诗》存诗六首, 代表作有《桃花溪》等。▲
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四人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他在五律方面 的成就甚至超过了杨炯,而李峤亦以五律工 整著称。 杜审言:字必简,京兆人,预之远裔。咸亨 元年宋守节榜进士,为隰城尉。恃高才傲世 见疾,坐事贬吉州司户。武后时召还,为修 文馆直学士。有集十卷,不传,存诗四十余 篇而已,代表作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等。▲
崔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人。高宗时中举,
武后时为凤阁舍人等职。后以撰《则天哀册 文》,用思精苦,发病卒。融为文典丽,朝 廷大手笔多出其手。有集六十卷,已佚, 《全唐诗》编诗一卷。(汇评133页) 在诸多台阁诗人中,宋之问和沈佺期是最重 要的两位,因为唐代五律的定型,是由他们 最后完成的。
宋之问:字延清,虢州弘农人。上元二年进
第二讲 唐诗发展概况
一、关于三唐说、四唐说、五唐说
《新唐书· 文艺传上》:唐有天下三百年,文
章无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 左余风,絺句绘章,揣合低卬,故王、杨为 之伯。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琢,索理致, 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则燕、许擅卷 宗。„„大历、贞元之间,美才辈出,擩哜 道真,涵泳圣涯,于是韩愈倡之,柳宗元、 李翱、皇甫湜(音实)寻和之,排逐百家, 法度森严,抵轹晋魏,上轧汉周,唐之文完 然为一王法,此其极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两三倍以上。

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个,也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

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

古体近体争奇斗艳,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初、盛、中晚各期,名家辈出,星驰云涌。

一、初唐诗歌
初唐时代,当政的文臣多年深受齐染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宋本人也带头写浮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贞观年间的诗坛,多为奉和、应诏待宴等类作品,如虞世南、上官仪。

如上官仪的《八咏应制》“瑶笙燕始归,金赏露初稀”,“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此外还有宋之问,沈住期等。

随上述宫廷诗人之外,先后或同时,还陆续出现了一些新起的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努力突破宫廷诗风的统治,取得一定成就,即唐开国初年的王绩和高宗武后时期的四杰及陈子昂。

1、王绩,字无功,自长东臬子,早年有过一些事业抱负,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归田以后,常以陶渊明自比,作诗也处处模仿他们,但缺乏陶诗那种内在理想和热情,结果只剩下一种封建七大夫闭造懒散的生活情调,此外还从庄子学来一套既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如《过酒家》“此日长昏炊,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但是比宫廷诗显示出了清新朴素,可以说王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农的先驱人物。

2、“初唐四杰”“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地位都比较低下,但积极开始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

(1)王勃,字子安,是王绩的侄孙,一生处于下位,最后溺海而死,他是一个才学兼备的青年诗人,和宫廷诗人走着不同的道路,诗歌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泰,风烟望五律。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是宦游人的赠别,心情本来是复杂的,但他去用“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样开朗壮阔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抱负。

(2)杨炯,四杰中他恃的数量最少,成就最低
(3)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一生不得意,晚年得恶疾,卧病十余年,最后自沉颍水而死,擅长七言歌行。

(4)骆宾王,作过小官,曾遭事下狱,最后因参加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后的活动,写了著名的《讨武檄》事败被杀。

四杰中他的诗最多,擅长七言歌行,名作是《帝京篇》也写了不少边塞诗。

总之,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他们本身生活的限制,他们的诗都没有彻底洗净齐梁的习气,
但是,后人所说的声律风滑兼备的唐诗,究竟是他们才开始的,题材扩大的,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出由他们开始了初步的定型。

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则是正确的评价。

(5)陈子昂,字伯玉,思想较复杂,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登幽州台歌》体现了他的主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恰然而涕下!”
二、盛唐诗歌
这一时期,除李白、杜甫外,还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诗人,他们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较多地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写边塞征成长生活的边塞诗人。

(一)山水田园派
1、孟浩然,襄阳人前来生主要在家闭门苦学,四十岁到长安求仕失败,又重回故乡,归隐死于家中,一生经历简单,没有经历很多生活风波,决定了他诗歌思想内容不够丰富,代表作品是山水田园诗,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邀我至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是,还来就菊花。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其好友数量不多,而且篇幅多很简短,擅长的诗体主要是五古和五律。

但是从艺术的完整,精美来说,他却完全可以和王维并驾齐驱,名标风韵,在创造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共同风格上,他是有不小贡献的。

李白、杜甫、王维等对他都深情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

2、王维,字摩诘,多才多艺,诗书画音乐皆精,前期思想向望开明政治,但政局变化,使他开始了“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后期思想基本上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到晚年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心情,完全变成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其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清新洗炼,朴素之中有润泽华采。

(二)边塞诗人
1、高适,字达夫,是“喜言王霸大路,务功名,尚节义”的诗人,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其诗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

2、岑参,诗歌题材广泛,边塞诗雄奇瑰丽《走马川行奉送山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鼎足而三似边塞诗)。

其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慨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

王维《山居秋瞑》赏析
诗的标题“山居秋瞑”表明诗写的是山乡夜晚的秋色。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地点明了标题。

“空山”似乎给人以空旷荒凉之感,可是与“新雨”“晚”“秋”联系起来,却给人以深远,幽静、清新的感觉,秋天的傍晚,宁静的山村,雨过天晴,景色一新。

颌联“明月秋间照,清泉石上流”可谓静物写生“明月秋间”“清泉石上”这和种景物组成了两幅柔和优美的画面,后面再用一个“照”字和一个“流”字,便使景色更加生动真切而有活动感:在一个秋雨过后的傍晚,一轮圆月当空高挂,一片秋林浴着银色的月光;明月的清光穿过秋林,斑斑驳驳地洒落在林间地上;雨后清泉在山间乱石上欢快地流淌。

——一幅优美的山村夜景。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的是人的活动,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和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下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颌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诘;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既然诗人是那样的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春天的芳草,让它任意凋落吧,山村的秋景,同样柔美迷人,王孙公子们尽可留在山中”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可以看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朴素、清新、明丽、含蓄、境界优美、富有生气。

此诗给山、雨、月、松、泉、石、女、舟等以鲜明形象和神韵,绘景如画,景中传声,动静结合,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这处诗语言精确流畅,变化多姿,更突出了诗画的动态感,如中间四句的“照”“流”二字,一见一所,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归”“下”二字也是动词,但用法与前不同。

“竹喧”与“莲动”也是一听一见,但它的写景是为写人。

这两句如按诗意造句,该是“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这样则显十分呆板:“竹”“莲”成了动作过程的终点,画面陷入静止;现在把句法变动后,不仅“浣女”“渔舟”成为画面的中心,形象更加鲜明可见,而且动作得以持续,这就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和鲜明性,能更好地体现自然景物的生机和动态,静中有动,写景传神,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