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计算题归类

高中生物学计算题归类
高中生物学计算题归类

专题五:高中生物学相关计算

【知识概要】

Ⅰ.生物的遗传、变异、进化相关计算

一、与遗传的物质基础相的计算:

1.有关氨基酸、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1)一个氨基酸中的各原子的数目计算:

C 原子数=R 基团中的C 原子数+2,H 原子数=R 基团中的H 原子数+4,O 原子数=R 基团中的O 原子数+2,N 原子数=R 基团中的N 原子数+1

(2)肽链中氨基酸数目、肽键数目和肽链数目之间的关系:

若有n 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m 条肽链,则可形成(n-m)个肽键,脱去(n-m)个水分子,至少有-NH 2和-COOH 各m 个。

(3)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与蛋白质的分子量之间的关系:

n 个氨基酸形成m 条肽链,每个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 ,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a -(n-m)?18 (其中n-m 为失去的水分子数,18为水的分子量);该蛋白质的分子量比组成其氨基酸的分子量之和减少了(n-m )·18。

(4)在R 基上无N 元素存在的情况下,N 原子的数目与氨基酸的数目相等。

2.有关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

(1)互补的碱基相等,即A =T ,G =C 。

(2)不互补的两种碱基之和与另两种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50%。

(3)和之比 在双链DNA 分子中:

●能够互补的两种碱基之和与另两种碱基之和的比同两条互补链中的该比值相等,即:(A+T )/(G+C )=(A 1+T 1)/(G 1+C 1)=(A 2+T 2)/(G 2+C 2);

●不互补的两种碱基之和与另两种碱基之和的比等于1,且在其两条互补链中该比值互为倒数,即:(A+G )/(T+C )=1;(A 1+G 1)/(T 1+C 1)=(T 2+C 2)/(A 2+G 2)

(4)双链DNA 分子中某种碱基的含量等于两条互补链中该碱基含量和的一半,即A =(A 1+A 2)/2(G 、T 、C 同理)。

3.有关复制的计算:

(1)一个双链DNA 分子连续复制n 次,可以形成2n 个子代DNA 分子,且含有最初母链的DNA 分子有2个,占所有子代DNA 分子的比例为121 n 。(注意:最初母链与母链的区别)

(2)所需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M ×(2n -1),其中M 为的所求的脱氧核苷酸在原来DNA 分子中的数量。

4.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的相关计算:

(1)mRNA 上某种碱基含量的计算: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把所求的mRNA 中某种碱基的含量归结到相应DNA 模板链中互补碱基上来,然后再运用DNA 的相关规律。

(2)设mRNA 上有n 个密码子,除3个终止密码子外,mRNA 上的其它密码子都控制一个氨基酸的连接,需要一个tRNA ,所以,密码子的数量:tRNA 的数量:氨基酸的数量=n :n :n 。

(3)在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DNA 、mRNA 、蛋白质三者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或碱基)、核糖核苷酸(或碱基)、氨基酸的数量比例关系为6:3:1。

5.设一个DNA分子中有n个碱基对,则这些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4n种,也就是说可以排列成4n个DNA分子。

6.真核细胞基因中外显子的碱基对在整个基因中所占的比例=(编码的氨基酸的个数×3÷该基因中的总碱基数)×100%。

二、有关遗传基本规律的计算: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

(1)F1产生的两种雌雄配子的几率都是1/2;

(2)在F2代中,共有3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有2种(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各占1/4,共占1/2,杂合子有一种,占1/2;

(3)在F2代中,共有2种表现型,其中显性性状的几率是3/4,隐性性状的几率是1/4,在显性性状中,纯合子的几率是1/3,杂合子的几率是2/3。

(4)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连续自净n代,在F n代中杂合子占(1/2)n,纯合子占1-(1/2)n 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

(1)F1双杂合子产生四种雌雄配子的几率都是1/4;

(2)在F2中,共有9种基因型,各种基因型的所占几率如下表:

2

1种,占1/9,一纯一杂2种,各占2/9,双杂合子1种,占4/9),一显一隐性状有2种,各占3/16(其中纯合子2种,各占1/6,一纯一杂2种,各占2/6),共占6/16,双隐性性状有一种,占1/16。

3.配子的种类数=2n种(n为等位基因的对数)。

4.分解组合法在自由组合题中的应用: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规律。由于控制生物不同性状的基因互不干扰,独立地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因此,解这类题时我们可以把组成生物的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分离开来,用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对加以研究,最后把研究的结果用一定的方法组合起来,即分解组合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大体步骤是:

●先确定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分解:将所涉及的两对(或多对)基因或性状分离开来,一对对单独考虑,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进行研究。

●组合:将用分离定律研究的结果按一定方式进行组合或相乘。

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有关计算:

1.正常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染色体组数×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数

2.单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本物种配子中的染色体数=本物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2

3.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数=该种群中一个个体的基因数×每个基因的突变率×该种群内的个体数。

四、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求基因型频率:

设某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则AA、Aa、aa的基因型频率的

计算方法为:

p+q=1,(p+q)2=1,p2+2pq+q2=1,即AA+2Aa+aa=1,所以AA%=p2,Aa%=2pq,aa%=q2。

说明:此结果即“哈代-温伯格定律”,此定律需要以下条件:①群体是极大的;

②群体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③没有突变产生;④没有种群间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⑤没有自然选择。因此这个群体中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就可一代代稳定不变,保持平衡。

2.求基因频率:

(1)常染色体遗传:

●通过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计算: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频率=(纯合子的个体数×2+杂合子的个体数)÷总人数×2

●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频率=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

(2)伴性遗传:

●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雌性个体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雄性个体显性个体的基因型频率+1/2×雌性个体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隐性基因的基因型频率=1-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雌性个体显性纯合子的个体数×2+雄性个体显性个体的个体数+雌性个体杂合子的个体数)÷雌性个体的个体数×2+雄性个体的个体数)。隐性基因的基因型频率=1-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3)复等位基因:

对哈迪-温伯格定律做相应调整,公式可改为:(p+q+r)2=p2+q2+r2+2pq+2pr+2qr=1,p+q+r=1。p、q、r各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

Ⅱ.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的相关计算

一、细胞分裂各期的染色体、DNA、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数量计算

该种题型主要有两种出题方法:

1.给出细胞分裂某个时期的分裂图,计算该细胞中的各种数目。该种情况的解题方法是在熟练掌握细胞分裂各期特征的基础上,找出查各种数目的方法:

(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

(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

●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

●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3)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在有丝分裂各期、减Ⅰ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期为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而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期和配子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进入到不同的细胞中,因此该时期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数目为零。

(4)在含有四分体的时期(联会时期和减Ⅰ中期),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同源染色体的对数。

2.无图,给出某种生物细胞分裂某个时期细胞中的某种数量,计算其它各期的各种数目。

该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可在熟练掌握上种题型的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归纳出各期的各种数量变化,并找出规律。如下表:

二、关于配子的种类

1.一个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

(1)如果在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可产生4个2种类型的配子,且两两染色体组成相同,而不同的配子染色体组成互补。

(2)如果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只考虑一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互换的情况),则可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其中亲本类型2种(两种配子间染色体组成互补),重组类型2种(两种配子间染色体组成互补)(可参照教材106页图5-11进行分析)

2.有多个性原细胞,设每个细胞中有n 对同源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

(1)如果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可产生2n 种配子

(2)如果有m 对染色体发生互换,则可产生2n+m 种配子。 (分析:据规律(1)中的②结论可推知:互换了m 对,可产生4m 种配子;据规律(2)中的①结论可推知:没发生互换的有n-m 对,可产生2n-m 种配子;则共产生配子的种类为:2n-m ×4m =2n+m 种。

三、关于互换率的计算

有A 个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若有B 个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生了互换,则

1.发生互换的性原细胞的百分率=B/A×100%

2.在产生的配子中,重组类型的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即互换率)=2B /4A ×100%=B /2A ×100%

3.产生新类型(重组类型)的配子种类:2种

每种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B /4A ×100%

四、与生物个体发育的相关计算:

1.一个胚珠(内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两个级核,进行双受精)发育成一粒种子;一个子房发育成一个果实;

2.若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 ,则精子、卵细胞、极核内的染色体数都为N ;受精卵→胚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 (来自父、母方的染色体各占1/2),受精极核→胚乳细胞中染色体数为3N (来自父方的占1/3,母方的占2/3,且与精子结合的两个极核的基因型和与另一个精子结合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是相同的),种皮、果皮等结构的染色体数为2N (全部来自母方)。

Ⅲ.生物代谢的相关计算

主要是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反应式的计算:

1.根据反应式中原料与产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这类题目的难度不大。

2.有关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的计算:

一般以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和放出CO 2的量或放出和吸收O 2的量)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并以此间接表示植物合成和分解有机物的量的多少。

(1)光合作用实际产氧量 = 实测的氧气释放量 + 呼吸作用6CO 2+12H 2O C 6H 12O 6+6H 2O+6O 2

光能

叶绿体 C 6H 12O 6+6H 2O+6O 2 6CO 2+12H 2O+能量

酶 C 6H 12O 6 2C 2H 5OH+2CO 2+能量

酶 C 6H 12O 6 2C 3H6O 3+能量 酶

吸耗氧量

(2)光合作用实际二氧化碳消耗量= 实测的二氧化碳消耗量+ 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

(3)光合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 光合作用实际葡萄糖生产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

(呼吸速率可在黑暗条件下测得)

3.有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混合计算:

在关于呼吸作用的计算中,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完全进行有氧呼吸,在绝对无氧的条件下,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设计在这两种极端条件下进行的有关呼吸作用的计算,是比较简单的。但如果在低氧条件下,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设计的计算题就复杂多了,解题时必须在呼吸作用释放出的CO2中,根据题意确定有多少是无氧呼吸释放的,有多少是有氧呼吸释放的。呼吸作用的底物一般是葡萄糖,以葡萄糖作为底物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的O2和释放的CO2的量是相等的,但如以其他有机物作为呼吸底物时,吸收的O2和释放的CO2就不一定相等了,在计算时一定要写出正确反应方程式,并且要正确配平后才进行相关的计算。

Ⅳ.生物与环境的相关计算

1.关于种群数量的计算:

(1)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某个种群数量的计算方法:

种群数量[N]=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捕获数中的标志数

(2)据种群增长率计算种群数量:

设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保持不变),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N t,则:N t=N0λt

2.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1)能量传递效率=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2)同化量=摄入量-粪尿量

【典例解析】

例题1称取某多肽415g,在小肠液的作用下完全水解得到氨基酸505g。经分析知道组成此多肽的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00,此多肽由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3种氨基酸组成,每摩尔此多肽含有S元素51mol。3种氨基酸的分子结构式如下:

(1)小肠液为多肽的水解提供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组成一分子的此多肽需氨基酸个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多肽分子中3种氨基酸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控制此多肽合成的基因片段至少有脱氧核苷酸个数为______________。

解析第(2)小题由题意可知,415g此多肽完全水解需要水505g-415g=90g,即形成415g 此种多肽需要脱去90g水。415g此多肽形成时,需要氨基酸505/100=5.05(mol),脱水90/18=5(mol),所以在形成此多肽时需要的氨基酸摩尔数与合成时脱去的水分子摩尔数之比为:5.05/5=1.01。设该肽链上的氨基酸残基数目为n,则该肽链上的氨基酸残基数目与在形成该肽链时脱去的水分子数之比:n/(n-1)。得n/(n-1)=1.01,解此方程得n=101。所以此多肽为101肽。第(3)小题由题意知每一分子此多肽含半胱氨酸51个,设一分子此多

肽中甘氨酸x个,则一分子此多肽含丙氨酸(50-x)。依据多肽的分子量列出方程:101×100=51×121+79×(50-x)+75×x,解此方程得x=5。所以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5∶45∶51。第(4)小题中由mRNA翻译成蛋白质时,是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基因转录成mRNA 时是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的,而基因中有两条链,所以指导合成多肽的基因中的脱氧核苦酸数为多肽中的氨基酸总数乘6。

答案(1)肽酶(2)101肽(3)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5∶45∶51 (4)606 例题2 一个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A的含量为20%,另一条链中A的含量为10%,则在整个分子中A的含量为多少?

解析

解法一:双链DNA分子中,

∵A=T,A1=T2,T1=A2

据A+T=A1+T1=A2+T2(含量)

得出:2A=A1+A2

A=(A1+A2)/2=(10%+20%)/2=15%

解法二:双链DNA分子中,设每一条链中有100个碱基,则两条链中各有碱基A20个和10个,共有A30个,因为整个DNA分子中共有碱基200个,所以A=(30÷200)×100%=15% 答案15%

例题3假设有一段mRNA上有60个碱基,其中A有15个,G有25个,那么转录该mRNA的DNA分子区段中,C和T的个数共有()

A.15个B.25个C.40个D.60个

解析

解法一:mRNA上有60个碱基,则转录成该mRNA的DNA中应有120个碱基。DNA 是双螺旋结构,分子中有两条链。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则在双链DNA分子中,A+C=C+T。所以C+T=60。

解法二:首先画一条线代表mRNA,再在其上边画两条线代表DNA,把题中所给的条件标在图上,然后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导即可得出答案为D。

例题4人的ABO血型决定于3个等位基因I A、I B、i。通过抽样调查发现血型频率(基因型频率):A型(I A I A,I A i)=0.45;B型(I B I b,I B i)=0.13;AB型(I A I B)=0.06;O型(ii)=0.36。试计算I A、I B、i这3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解析由于人的ABO血型是由复等位基因决定的,虽然哈迪-温伯格定律同样对其适应,但公式应做相应调整,公式可改为:(p+q+r)2=p2+q2+r2+2pq+2pr+2qr=1,p+q+r=1。设I A基因频率为p,I B为q,i为r,则该等位基因的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型(I A I A,I A i)频率=p2+2pr=0.45;B型(I B I B,I B i)频率=q2+2qr=0.13;AB型(I A I B)频率=2pq=0.06;O型(ii)频率=r2=0.36。由于O型的基因型频率与表现型频率是一致的,所以i的基因频率为r(i)=(0.36)1/2=0.6。然后再通过i基因频率计算出其他复等位基因频率:因为A型+O型=I A I A十I A i十ii=p2+2pr+r2=0.45+0.36=0.81,(p+r)2=0.81,故(p+r)=0.9;又由于r=0.6,所以p=0.9-0.6=0.3;因为p+q+r=1,所以q=l-0.3—0.6=0.1。

答案I A基因频率为0.3;I B基因频率为0.1;i为0.6。

例题5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同时含有3个父方(或母方)染色体的配子占多少?

()

A .21

B .41

C .81

D .16

1 解析 该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任何一条染色体经减数分裂进入指定配子的可能性均为2

1,让3条指定的染色体同时进入一个指定的配子的可能性均为(2

1)3。就像将3枚硬币同时抛向空中,落地时正面(或反面)同时朝上(或朝下)的可能性为1/8一个道理。还可以用另外一个方法解释此类题目:根据题意知道A 和A ′、B 和B ′、C 和C ′为3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即A 和A ′、B 和B ′、C 和C ′互相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 8种配子,每种类型各占1/8,如下图所示,用分枝法写出。

答案 C

例题6 一颗饱满的花生中有两粒种子,则此花生的形成需要的子房、胚珠和至少的花粉粒数分别是( )

A.2、2、4 B .1、1、3 C .1、2、2 D .1、2、4

解析 一颗花生是一个果实,此果实由一个子房发育而成,子房中有多少个胚珠就有可能形成多少个种子。花生壳是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一个胚珠可发育成一粒种子,花生果实中有2粒种子,就需要2个胚珠。花生是被子植物,进行双受精,一个精子与一个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胚,一个精子与2个级核结合形成的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一粒花粉粒可萌发形成一个花粉管,其中

有2个精子,故一粒种子的形成至少需要1粒花粉粒,

而2粒种子的形成则需要2粒花粉粒。

答案 C

例题7 右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

氧浓度下O 2吸收量和CO 2释放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下列问题:

(1)外界氧浓度在10%以下时,该器官的呼吸

作用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器官的CO 2释放与O 2的吸收两条曲线在P 点相交后则重合为一条线,此时该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此种呼吸方式所用的底物是________________。

(3)当外界氧浓度为4~5%时,该器官CO 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0.6,而O 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0.4。此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_______倍,释放的能量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_______倍,转移到ATP 的能量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________倍。 解析 根据图所示曲线,在氧浓度大于10%时,O 2的吸收量与CO 2的释放量相等,说明该非绿色组织此时进行的是有氧呼吸,呼吸底物主要是葡萄糖,因为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时,根据有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吸收的氧气和释放的二氧化碳是相等的。在氧浓度小于 10%时,CO 2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说明有一部分CO 2是通过无氧呼吸释放出来的,所以在氧浓度小于10%时就是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并存。第3小题的计算方法是:在外界氧浓度

为4~5%时,O 2的吸收量相对值为0.4,则通过有氧呼吸释放的CO 2的相对值也应为0.4,有氧呼吸分解1mol 葡萄糖释放6molCO 2,所以通过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应为0.4/6。无氧呼吸释放的CO 2的相对值为0.6-0.4=0.2,按题意该非绿色组织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 2分解1mol 葡萄糖释放2molCO 2,所以通过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相对值为0.2/2。由此可知,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倍数是:(0.2/2)/(0.4/6)=1.5。 释放的能量无氧呼吸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倍数是:[(0.2/2)×196.65]÷[(0.4/6)×2870]=0.1027。无氧呼吸转移到 ATP 中的能量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倍数是:[(0.2/2)×61.08]÷[(0.4/6)×1255]=0.073。

答案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 葡萄糖 (3)1.5 0.1 0.07 例题8 在某湖泊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中,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60mol 的O 2,则其所固定的太阳能中,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最多可达( )

A .1255kJ

B .2510kJ

C .2870kJ

D .5740kJ

解析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60mol 氧气,则制造的葡萄糖是10mol ,即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10×2870kJ 。计算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最多为多少,应按传递效率最高计算,即10×2870kJ ×20%=5740kJ 。

答案 D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03上海)人体免疫球蛋白中,IgG 由4条肽链构成,共有764个氨基酸,则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 )

A .746和764

B .760和760

C .762和762

D .4和4

2.(2003上海)谷氨酸的R 基为C 3H 5O 2,1分子谷氨酸含有的C 、H 、O 、N 原子数依次是( )

A .5、9、4、1

B .4、8、5、1

C .5、8、4、1

D .4、9、4、1

3.(2003上海)某蛋白质由n 条肽链组成,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 ,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基

因含b 个碱基对,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约为( )

A .

n b ab 18632+- B .b ab 63

1- C .18)31(?-a b D .18)3

1(31?--n b ab 4.某DNA 分子片段中,胞嘧啶有240个,占全部碱基的30%,问在这片段中,腺瞟呤有( )

A .240

B .48

C .800

D .160

5.假如一个DNA 分子含有1000个碱基对,将这个DNA 分子放在用32P 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让其复制一次,则新形成的DNA 分子的分子量比原来增加了( )

A .1000

B .2000

C .500

D .无法确定

6.已知某多肽链的分子量为1.032×104;每个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0。每个脱氧核苷酸的平均分子量为300。那么合成该多肽化合物的基因的分子量约为( )

A .145548

B .90960

C .181800

D .170928

7.包含500个脱氧核苷酸对的DNA 片段,可以编码的蛋白质种类数可能是( )

A .10004

B .4500

C .41000

D .5004

8.一个基因平均由1×103个核苷酸对构成,玉米体细胞中有20条染色体,生殖细胞里的DNA 合计约有7×109个核苷酸对,因此每条染色体平均有基因的个数是(不考虑基因区间)( )

A .25kg

B .125kg

C .625kg

D .3125kg

9.果蝇的每对染色体上各有一对杂合的基因,在其精子中全部是隐性基因的几率是( )

A .21

B .41

C .81

D .161

10.将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3次,在F 2代中纯合体比例为( )

A .81

B .87

C .167

D .16

9

11.白色盘状与黄色球状南瓜杂交,F 1全是白色盘状南瓜,F 2杂合白色球状南瓜有 4000株,问纯合黄色盘状南瓜有( )

A .4000株

B .2000株

C .1000株

D .3000株

12.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共有42条染色体,试问在小麦的胚乳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几个染色体?( )

A .3个染色体组,21个染色体

B .6个染色体组,42个染色体

C .9个染色体组,63个染色体

D .12个染色体组,84个染色体

13.据调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为X B X B 的比例为42.32%、X B X b 为7.36%、X b X b 为0.32%、X B Y 为46%、X b Y 为4%,则在该地区X B 和X b 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 .6%、8%

B .8%、92%

C .78%、92%

D .92%、8%

14.一个群体中i 、I A 、I B 基因的比例为6:3:1,若随机婚配,则表现型为A 、B 、O 、AB 血型的比例为( )

A .0.45、0.13、0.36、0.06

B .0.13、0.45、0.36、0.06

C .0.06、0.36、0.45、0.13

D .0.45、0.36、0.13、0.06

15.一动物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则次级精母细胞中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 分子数依次是( )

A .4、8、8

B .2、4、8

C .8、16、16

D .8、0、8

16.玉米的体细胞中含有20条染色体,在正常情况下,它的卵细胞、胚细胞、胚乳细胞、珠被细胞所含的染色体数依次是( )

A .10、20、20、20

B .10、20、30、20

C .10、20、10、20

D .10、30、30、20

17.光合作用过程中,每合成一个C 6H 12O 6,固定的CO 2分子的数目是( )

A .1个

B .2个

C .4个

D .6个

18.假设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 2总量为1,那么在这些糖全部耗于无氧呼吸的时候,绿色植物对CO 2的吸收量表现为( )

A .增加1/3

B .增加2/3

C .减少1/3

D .减少2/3

19.玉米的胚进行无氧呼吸,叶肉进行有氧呼吸,若它们均消耗1mol 的葡萄糖,那么它们转移到ATP 中的能量百分比应是( )

A .4.87%

B .15.67%

C .2.13%

D .6.85%

20.现有一瓶酵母菌的葡萄糖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

其产生的酒精和CO 2的量如右图所示,(假定两种呼吸作

用产生CO 2的速率相同),在氧浓度为a 时发生的情况是

( )

A .100%酵母菌进行发酵

B .30%的酵

母菌进行发酵

C .60%的酵母菌进行发酵

D .酵母菌停止发酵

21.(2004广东)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呼吸作用产生的CO 2mol 数与消耗的O 2mol 数的比值,常被用来判断呼吸分解有机物的种类。根据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反应式计算,此比值应是(B )

A .0.5

B .1.0

C .1.5

D .2.0

22.(2004全国Ⅳ)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 ,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

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d B.a>b+d C.a<b+d D.a<c+d

23.(2004上海)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质,约消耗植物()

A.10千克B.28千克C.100千克D.280千克

24.(2004上海)某海滩黄泥螺种群现存量约3000吨,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300吨,为充分利用黄泥螺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摊捞黄泥螺的量为()

A.3000吨B.1650吨C.1500吨D.不超过300吨

二、非选择题:

1.一个双链DNA分子中

(1)若其中一条链上(A+T)/(G+C)=0.4,则:另一条链上(A+T)/(G+C)=________;整个DNA分子中(A+T)/(G+C)=________。

(2)若其中一条链上(A+G)/(T+C)=0.4,则:另一条链上(A+G)/(T+C)=________;整个DNA分子中(A+G)/(T+C)=________。

2.下图为白化病(A—a)和色盲(B—b)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请回答:

(1)写出下列个体可能的基因型。

Ⅰ2_________,Ⅲ9_________,Ⅲ11_________

(2)写出与Ⅲ10产生的卵细胞可能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3)若Ⅲ8与Ⅲ11结婚,生育一个患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生育一个患白化病但色觉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假设某地区人群中每10000人当中有一个白化病患者,若Ⅲ8与该地一个表现正常的男子结婚,则他们生育一患白化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

(4)目前已发现的人类遗传病有数千种,遗传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3.红绿色盲是一种人类遗传病。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对该校01、02、03、04级学生中红绿色盲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假如被调查人数共为3000人(男性1450人,女性1550人),调查结果发现有色盲患者43人(男性41人,女性2人),如果在正常的人群中有30个携带者,则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为。

4.已知苯丙酮尿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据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大约为1/l0000,请问在人群中该苯丙酮尿隐性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以及携带此隐性基因的杂合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

5.人的色盲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在人类群体中,男性中患色盲的概率大约为8%,那么,在人类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以及在女性中色盲的患病率各是多少?

6.(1999年高考广东生物试题)将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在10℃、20℃的温度下,分别置于5000勒克斯、20000勒克斯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结果如下图所示。

(1)该叶片的呼吸速率在20℃下是10℃下的____________倍。

(2)该叶片在10℃、5000勒克斯的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量是________毫克。

(3)叶片在20℃、20000勒克斯的光照下,如果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每小时产生的葡萄糖为____________毫克。

7.(2001上海)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头(计算公式是:N︰[a]=[b]︰[c])。

A.30 B.32 C.64 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条件是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据图分析: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

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l,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

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

A.a×8n-1 B.a×8n+1 C.a×8n D.a×8n-2

(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

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

关系,应为右图中的曲线

9.(2002广东)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2/m2/年

分析回答:

(1)能量流动是从A、B、C、D中的哪个营养级开始的?为什么?

(2)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是多少?

(3)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A3.D4.D5.A6.C7.B8.C9.D10.B 11.B12.C13.D14.A15.A16.B17.D18.C19.A 20.C21.B22.B23.D24.D

二、非选择题:

1.(1)0.40.4(2)2.5 1

2.(1)AaX b Y aaX b X b AAX B Y或AaX B Y (2)AX B、Ax b、aX B、aX b(3)1/3 7/24 1/200 (4)遗传物质的改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3.1.6%

4.在人群中苯丙酮尿隐性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01,杂合基因型频率为0.0198。

5.在人类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0.08,在女性中色盲的患病率是0.0064。

7.(1)3 (2)4mg(3)7.03mg

8.(1)D(2)BC(3)乙稳定甲增长(4)C(5)C

9.(1)B B营养级含能量最多,是生产者(2)5.7%(3)增加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或答Pg(生产者的)>R(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

高中生物计算题专项解析

高中生物计算题归类解析 高中生物多个章节的知识与数学关系密切,在题目设计进行知识考查时,需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计算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逐渐增加,尤其是在单科试卷中。为培养学生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科内知识的有机结合和跨学科知识的自然整合,现将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归类解析: 1.与质白质有关的计算 (1)蛋白质的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分子数一肽链数; (2)蛋白质中至少含有的氨基(-NH2)数=至少含有羧基(-COOH)数=肽链数; (3)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个数-18×脱去水分子数; (4)不考虑DNA上的无遗传效应片段、基因的非偏码区、真核细胞基因的内含子等情况时,DNA(基因)中碱基数:中碱基数:蛋白质中氨基酸数=6:3:1 例1.某蛋白质由n条肽链组成,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含b个碱基对,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约() 解析: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的分子量总和—脱去水分子质量总和。此题关键是求氨基酸个数,由转录、翻译知识可知,基因中碱基数:mRNA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故氨基酸数为b/3,失去水分子数为(b/3-n)。 答案:D 2.物质通过生物膜层数的计算 (1)1层生物膜=1层磷脂双分子层=2层磷脂分子层 (2)在细胞中,核糖体、中心体、染色体无膜结构;细胞膜、液泡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是单层膜;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的膜是双层膜,但物质是从核孔穿透核膜时,则穿过的膜层数为0。 (3)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和消化道管壁都是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且穿过1层细胞则需穿过2次细胞膜(生物膜)或4层磷脂分子层。 例2.葡萄糖经小肠粘膜上皮进入毛细血管,需透过的磷脂分子层数是() A.4层 B.6层 C.8层 D.10层 解析:葡萄糖从消化道进入毛细血管需经过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两个细胞,进出时共穿过4层膜,8层磷脂分子。答案:C 例3.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内,共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A.5 B.6 C.7 D.8

高考地理计算题汇总

高考地理计算题汇总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地理计算题 1、怎样求地方时地方时=已 知点的时间±两地点的经度差数 X4/1° 2、怎样求时区时区=已知点 的经度÷15(商数为时区、余数≥7、5°时进一区) 3、怎样求两地点的时区差数 时区差数=东西时区数之和(或同位于东、西时区数的东西之差) 4、怎样求时区的中央经线中 央经线=已知时区数×15° 5、怎样求区时(标准时)区=

已知点的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1(所求的未知点在已知点的东侧用“+”;所求的未知点在西侧用“-”;“+”时所得值≥24时时将日期进一天;“-”时所得值≤0时时将日期退一天) 6、怎样求跨越日界线的区时 未知点在西侧=已知点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加1天 未知点在东侧=已知点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减1天 7、已知时间怎样求经度经度 =已知点的经度±两地点的时间差数÷4 8、已知纬度怎样求距离距离

=两地点的纬度差数×111(㎞) 9、已知距离怎样求纬度纬度 =已知点的纬度±两地点间 10、已知经度怎样求距离距离 =2πR/360°×两点间的经度差数 11、已知距离怎样求经度经度 =已知点的经度±两点间的距离÷2πR/360° 12、如何求任意两点间非在同一 经纬度之间的距离距离=勾股定理。

13、怎样求正午太阳高度(H) H=90°-φ±g或者H=90°-|φ﹢g| 14、已知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怎样 求另一地的纬度(φ)φ=90°-Н±g 15、已知某地北极星的仰角,怎样求当地的纬度(Н)Н=北极星对于当地地平面的高度。 16、已知海拔高度怎样求温度(℃)温度=高差×0、6÷100 17、已知温度怎样求高度高度 =温差÷0、6×100 18、如何求地球自、公转的角速 度角速度=360°/т(时间)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一: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1 内容地位 本节为(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遗传与进化》第6章的内容。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 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基因的分离定律、染色体变异、“伴 性遗传”等相关内容联系密切。本节活动较多:一个边做边学,一个积 极思维,一个知识海洋,一个尝试调查人类的遗传病,一个拓展视野。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的许多疾病受遗传物质控制,能在 上下代之间传递,而且多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只能采取各种监测、预防措施,因此禁止近亲结婚,在婚前进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就显得 尤为重要。通过此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指导他们 科学的认识遗传病,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 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①概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②举例说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③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方法。 2.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染色体剪贴配对操作理解先天智力障碍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②通过苯丙氨酸耐量试验,理解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和婚前检查的重要性。在进行遗传调查和实验活动中,善于从自已亲身经 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养 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勇于创新与合作的科学精神。 2.4 重点难点。①重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遗传病的监测和 预防;②难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2.5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调查法、辩论法、讨论学习法、赏识性评价;②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3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小节):引言 教师活动(第一小节):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 人类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

(完整版)高考生物常见难题大盘点计算题

2013高考生物常见难题大盘点:计算题 一、.与质白质有关的计算 (1)蛋白质的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分子数一肽链数; 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时所需的水分子数=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脱下的水分子数。 (2)蛋白质中至少含有的氨基(-NH2)数=至少含有羧基(-COOH)数=肽链数; (3)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个数-18×脱去水分子数;(4)不考虑DNA上的无遗传效应片段、基因的非偏码区、真核细胞基因的内含子等情况时,DNA(基因)中碱基数:信使RNA中碱基数:蛋白质中氨基酸数=6:3:1。 例1.某蛋白质由n条肽链组成,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含b个碱基对,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约() 例2.人体免疫球蛋白中,IgG由4条肽链构成,共有764个氨基酸,则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 A.746和764 B.760和760 C.762和762 D.4和4 例3.一段原核生物的mRNA通过翻译可合成一条含有11个肽键的多肽,则此mRNA分子至少含有的碱基个数及合成这段多肽需要的tRNA个数,依次为(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A、33 11 B、36 12 .. C、12 36 D、11 36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层数的计算 (1)1层生物膜=1层磷脂双分子层=2层磷脂分子层 (2)在细胞中,核糖体、中心体、染色体无膜结构;细胞膜、液泡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是单层膜;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的膜是双层膜,但物质是从核孔穿透核膜时,则穿过的膜层数为0。 (3)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和消化道管壁都是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且穿过1层细胞则需穿过2次细胞膜(生物膜)或4层磷脂分子层。 例1.葡萄糖经小肠粘膜上皮进入毛细血管,需透过的磷脂分子层数是()A.4层B.6层C.8层.. D.10层 例2.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内,共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A.5 B.6 .. C.7 D.8 例3.内质网腔内的分泌蛋白,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进一步加工,最后释放到细胞外。这一过程中分泌蛋白通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A.4层 B.3层 C.2层 D.0层

高中生物 计算题的完全解题策略及分类汇集 新人教版

生物计算题的解题策略及分类汇集 一、蛋白质方面的计算题: 1、解题策略: ①求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个数、所含的碱基数或失去的水分子数时,依据公式: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 ②求蛋白质分子中含有游离的氨基或羧基数时,一方面依据是一条多肽链中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羧基各1 个;另一方面是依据公式 :一条多肽链中的氨基(羧基)数=R 基中的氨基(羧基)数+1。 ③求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量时,依据公式: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所含氨基酸的总分子量-失去水的分子量 ④求多肽中某种氨基酸的个数时,首先观察各种氨基酸的分子式,一般情况下,所求氨基酸与其它氨基酸不同,通常表现为氧元素或氮元素等比其它的多;然后设所求氨基酸的个数为X ,其余氨基酸总数为Y ,用所求氨基酸的特殊元素的数量列式计算。 2、典例精析: 例1、血红蛋白是由574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含四条多肽链,那么在形成过程中,失去的水分子数为( ) A .570 B .571 C .572 D .573 答案:A 精析:利用公式: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574=4+失去的水分子数,可求出失去的水分 子数为570。 例2|、下列为构成人体的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游离的氨基、羧基数依次为( ) ①COOH 2CH 2NH -- ②COOH 2CH CH 2NH --- COOH ③ COOH CH 2NH -- 3CH ④2NH 32CH CH 2NH ---)( COOH A .2、2 B .3、3 C .4、3 D .3、4 答案:A 精析:②氨基酸的R 基中有一个羧基,④氨基酸的R 基中有一个氨基;再加上形成的四肽中两端分别游离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例3、已知20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是128,现有一蛋白质分子由两条多肽链组成,共有肽键98个,该蛋白质的 分子量接近于( ) A .12800 B .12544 C .11036 D .12888 答案:C 精析:蛋白质中的肽键数等于失去的水分子数;依据公式: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可求得此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数=100个;由此,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128×100—18×98=11036。 例4、有一条由1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式为C x H y N z O w S (z ﹥12,w ﹥13),这条多肽链经过水解后的产物中有 5种氨基酸:半胱氨酸(C 3H 7NO 2S )、丙氨酸(C 3H 6NO 2)、天冬氨酸(C 4H 7NO 4)、赖氨酸(C 6H 14N 2O 2)、苯丙氨酸(C 9H 11NO 2)。求水解产物中天冬氨酸的数目是( ) A .y+12 B .z+12 C .w+13 D .(w -13)/2 答案:D 精析:设天冬氨酸的个数为M ,其余四种氨基酸的总数为N ,则有方程:M+N=12;然后依据天冬氨酸所含氧元素数 目与其它的不同,用5种氨基酸的氧元素列方程:4M+2N=w+11,(方程中的11是失去水分子中的氧分子数)。

高考地理计算题案例

高考地理计算题案例 案例1:推测本世纪地球上见到哈雷彗星的年份是( ) A.2034 B.2062 C.2056 D.2019 解析:只要知道哈雷彗星运行周期为76年以及地球上曾在1986年观测到哈雷彗星两个知识点就可以得出答案为B。 案例2:若黄赤交角(α)增加为30°,则北温带范围应跨____个纬度。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黄赤交角对热量带的影响,回归线和极圈是热带、温带、寒带的分界,回归线的度数就是黄赤交角的度数α,极圈的度数就是(90-α),温带的范围(即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范围)为极圈度数减去回归线的度数,即为 90-2α,因此答案为30。 案例3:读“1992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填空回答: (1)以5岁为一段,人口所占比例最多的年龄段是____岁,约占总人口的_____%。 (2)计算图中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____,说明还未达到_____%社会。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人口问题(年龄结构、性别构成)的认识,而读图能力是关键。 (1)题凭直观可看出20~25岁年龄段的最大,占总人口的比例为男性所占的7加上女性所占的约6.5%,总和为13.5%。 (2)题在图上量算繁琐一些,但一个总的尺度应把握,即

中国还不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因而60岁以上男性人口或女性人口的比例一定小于10% 案例4:读我国人口、粮食、耕地统计表,分析回答: (1)1990年与1949年相比,项目1增长了____%,项目2增长了____%,两种增长速度相比,项目1____项目2。 (2)略。 解析:该题在进行统计比较时,关键看清题目为“增长了”,而非“是原来的百分之几”。因此计算时由1990年的数据减去1949年的数据,再与原有数据(即1949年)比较。答案分别为110、80、高于。 案例5:读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表,分析回答: (1)发达国家,在1950~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 ____%,从1980~2019年,上升____%。这表明 _____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在1950~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 ___%,从1980~2019年,上升___%。这表明 _______________。 (3)从城市人口看,在_____年代内,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逐渐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到2019年,两者之比约为_____,表明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通过数据变化来说明两类国家城市化速度的差异,在计算方面极简单,只要把相关两个数据相减或相比。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高考生物试卷中的计算题知识方法大总结

高中生物计算类型题目专题一 有关蛋白质和核酸计算 [注:肽链数(m);氨基酸总数(n);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氨基酸平均分子量(b);核苷酸总数(c);核苷酸平均分子量(d)] 1.蛋白质(和多肽) 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各种元素的质量守恒,其中H、O参与脱水。每个氨基酸至少1个氨基和1个羧基,多余的氨基和羧基来自R基。 ①氨基酸各原子数计算: C原子数=R基上C原子数+2; H原子数=R基上H原子数+4; O原子数=R基上O原子数+2; N原子数=R基上N原子数+1。

②每条肽链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1个;m条肽链蛋白质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m个; ③肽键数=脱水数(得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n—m; ④蛋白质由m条多肽链组成: N原子总数=肽键总数+m个氨基数(端)+R基上氨基数; =肽键总数+氨基总数≥肽键总数+m个氨基数(端); O原子总数=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R基上羧基数); =肽键总数+2×羧基总数≥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 ⑤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总分子量(—脱氢总原子量)=na—18(n —m); 2.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双链DNA(基因)、mRNA碱基数的计算

①DNA基因的碱基数(至少):mRNA的碱基数(至少):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6:3:1; ②肽键数(得失水数)+肽链数=氨基酸数=mRNA碱基数/3=(DNA)基因碱基数/6; ③D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DNA双链数=c—2; mR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mRNA单链数=c—1; ④D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DNA脱水总分子量=(6n)d—18(c—2)。 mR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mRNA脱水总分子量=(3n)d—18(c—1)。 ⑤真核细胞基因:外显子碱基对占整个基因中比例=编码的氨基酸数×3÷该基因总碱基数×100%;编码的氨基酸数×6≤真核细胞基因中外显子碱基数≤(编码的氨基酸数+1)×6。

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总结

高中生物常见计算题总结 德州跃华学校张国花 2010年7月25日 10:08 高中生物中的计算题分散在各个章节,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复习,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将这些知识系统地集中起来复习,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我在复习过程中总结的一点方法,希望和各位老师同学共享。 一、有关蛋白质的计算: 公式: 3、蛋白质的分子量=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氨基酸数-18×水分子数 例1:现有氨基酸6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610个,羧基总数为6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为() A、598,2和2 B、598,12和10 C、599,1和1 D、599,11和9

解析:由条件可以得出R基上的氨基数是10个、羧基数是8个;由前面的公式可得出肽键数=600-2=598;氨基数=2+10=12;羧基数=2+8=10。所以选B。 例2、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如图所示),这些多肽中共有的肽键数为() A、31 B、32 C、34 D、 35 解析:切去4个丙氨酸后氨基酸总数为35,肽链数为4,所以肽键数为35-4=31。选A。 例3、测得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又测得胰岛素分子量约为5646,由此推断含有的肽链条数和氨基酸个() A.1和44 B.1和51 C.2和 51 D.2和44. 解析:依据蛋白质的平均分子量计算公式即可求出。选C。 二、物质分子的穿膜问题: 需注意的问题: 1、膜层数=磷脂双分子层数=2×磷脂分子

2、线粒体、叶绿体双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 3、一层管壁是一层细胞是两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 4、在血浆中O2通过红细胞运输,其他物质不通过。 5、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共穿过0层膜。 6、分泌蛋白及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共穿过0层生物膜,因为是通过膜泡运输的,并没有穿膜。 7、(一)吸入的O2进入组织细胞及被利用时的穿膜层数:1层肺泡壁+2层毛细 血管壁+红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的细胞膜=2+2×2+2+1=9层膜=9层磷脂双分子层=18层磷脂分子。注:若是“被利用”需加线粒体两层膜。 (二)CO2从组织细胞至排出体外时的穿膜层数: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1层肺泡壁=1+2×2+2=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 注:若是“从产生场所”需加线粒体两层膜。 (三)葡萄糖从小肠吸收至组织细胞需穿膜的层数:1层小肠上皮细胞+2层毛细血管壁+组织细胞膜=2+2×2+1=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 例1、若某一植物细胞线粒体中产生的一个CO2扩散进入一个相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则该CO2分子穿过层生物膜(层磷脂双分子 层;层磷脂分子)。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高考生物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计算题(含答案)

高考生物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计算题 考点二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应用 1. (2013 ?山东卷,6)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 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 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曲线H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 曲线川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的F n中纯合子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 D.曲线I和W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解析本题考查自交、自由交配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基本概念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题目中提到四种交配方式逐一分析。①杂合子连续自交:F n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2):图中曲线W符合,连续自交得到的F n中纯合子比例为1—(1/2) n, F n—i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 —(1/2) n—1, 二者之间差值是(1/2) n, C错误;由于在杂合子的连续自交过 程中没有选择,各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故D中关于曲线"的描述正 确;②杂合子的随机交配:亲本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随机交配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2,继续随机交配不受干扰,A和a的基因频率不改变,Aa的基因型频率也保持定值,曲线I符合小麦的此种交配方式,D中关于曲线I的描述正确;③连续自交并逐代 淘汰隐性个体:亲本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自交一次并淘汰隐性个体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2/3,第二次自交并淘汰隐性个体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2/5,即0.4,第三次自交并淘汰隐性个体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2/9 ,所以曲线川为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B正确; ④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基因型为Aa的亲本随机交配一次(可视为自交), 产生的子一代淘汰掉隐性个体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2/3 ,再随机交配产生子二代并淘汰 掉隐性个体,A的基因频率为3/4 , a的基因频率为1/4,产生子三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曲线H符合,A正确。 答案C 2. (2012 ?安徽理综,4)假设某植物种群非常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 产生突变。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则

高中生物遗传计算题讲课教案

1、拉布拉多犬(二倍体)的毛色由两对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E、e和F、f控制,不存在显性基因F则为黄色,其余情况为黑色或棕色。一对亲本生下四只基因型分别为EEFF、Eeff、EEff和eeFF的小犬,则这对亲本的基因型是;这对亲本若再生下两只小犬,其毛色都为黄色的概率是。若基因型为Eeff的精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Eff的子细胞,则同时产生的另一个子细胞基因型是(不考虑基因突变)。 2、图10是人类某一类型高胆固醇血症的分子基础示意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以D和d表示).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LDL受体合成的是__________性基因,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人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高于正常人。 (2)由图可知携带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这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11是对该高胆固醇血症和白化病患者家庭的调查情况,Ⅱ7与Ⅱ8生一个同时患这两种病的孩子的几率是_____________。

3、(16分)克氏综合征是一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疾病。现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克氏综合征并伴有色盲的男孩,该男孩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Y。请回答: (1)画出该家庭的系谱图并注明每个成员的基因型(色盲等位基因以B 和b 表示)。 (2)导致上述男孩患克氏综合征的原因是:他的(填“父亲”或“母亲”)的生殖细胞在进行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不分离。 (3)假设上述夫妇的染色体不分离只是发生在体细胞中,①他们的孩子中是否会出现克氏综合征患者? ②他们的孩子患色盲的可能性是多大? (4)基因组信息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人类基因组计划至少应测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 4、(16分)图16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A、a,B、b和D、d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请 回答下列问题: ⑴甲病的遗传方式是,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丙病的遗传方式是,Ⅱ6的基因型是。 ⑵Ⅲ13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 ⑶假如Ⅲ15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杂合子、为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100,Ⅲ15和Ⅲ16结婚,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患病的概率,是患丙病的女孩的概率是。

高考地理计算题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H的计算

高考地理计算题公式:太阳直射点纬度的计算 (1)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的计算: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2)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 (3)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 (上海卷地理(十七))阅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轨迹示意图”,回答问题。(9分) 下图中长虚线表示北回归线,点线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螺旋型移动轨迹。太阳直射点从某一经线位置出发,再次通过同一经线的时间间隔表示一个太阳日。

1.6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北京(116°E)的地方时是_________,北京的日期是________,与北京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是从_________区到东12区。(3分〉 2.太阳直射点从A点沿移动轨迹向________方向移动,到达B点时,用时________小时。期间,地球公转的日地距离逐渐________,角速度逐渐_______,地球上出现极夜的区域范围逐日_______,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____________。(6分) 【答案】26. 6:24;6月23日;东2 27. 西略偏南;48;增大;减小;缩小;增大 【解析】综合考查太阳知识点移动、地方时、公转速度快慢、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做此题关键是判断A、B两点分别在夏至、北回归线(最北)和冬至、南回归线(最南)、地图切换时关键。

高中生物精品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精品教案设计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作用 贵港桂平市石龙民族中学陈唐武 一、版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内容: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 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 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 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 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Ⅰ) (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 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 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

高中生物学计算题归类

专题五:高中生物学相关计算 【知识概要】 Ⅰ.生物的遗传、变异、进化相关计算 一、与遗传的物质基础相的计算: 1.有关氨基酸、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1)一个氨基酸中的各原子的数目计算: C 原子数=R 基团中的C 原子数+2,H 原子数=R 基团中的H 原子数+4,O 原子数=R 基团中的O 原子数+2,N 原子数=R 基团中的N 原子数+1 (2)肽链中氨基酸数目、肽键数目和肽链数目之间的关系: 若有n 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m 条肽链,则可形成(n-m)个肽键,脱去(n-m)个水分子,至少有-NH 2和-COOH 各m 个。 (3)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与蛋白质的分子量之间的关系: n 个氨基酸形成m 条肽链,每个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 ,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a -(n-m)?18 (其中n-m 为失去的水分子数,18为水的分子量);该蛋白质的分子量比组成其氨基酸的分子量之和减少了(n-m )·18。 (4)在R 基上无N 元素存在的情况下,N 原子的数目与氨基酸的数目相等。 2.有关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 (1)互补的碱基相等,即A =T ,G =C 。 (2)不互补的两种碱基之和与另两种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50%。 (3)和之比 在双链DNA 分子中: ●能够互补的两种碱基之和与另两种碱基之和的比同两条互补链中的该比值相等,即:(A+T )/(G+C )=(A 1+T 1)/(G 1+C 1)=(A 2+T 2)/(G 2+C 2); ●不互补的两种碱基之和与另两种碱基之和的比等于1,且在其两条互补链中该比值互为倒数,即:(A+G )/(T+C )=1;(A 1+G 1)/(T 1+C 1)=(T 2+C 2)/(A 2+G 2) (4)双链DNA 分子中某种碱基的含量等于两条互补链中该碱基含量和的一半,即A =(A 1+A 2)/2(G 、T 、C 同理)。 3.有关复制的计算: (1)一个双链DNA 分子连续复制n 次,可以形成2n 个子代DNA 分子,且含有最初母链的DNA 分子有2个,占所有子代DNA 分子的比例为121 n 。(注意:最初母链与母链的区别) (2)所需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M ×(2n -1),其中M 为的所求的脱氧核苷酸在原来DNA 分子中的数量。 4.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的相关计算: (1)mRNA 上某种碱基含量的计算: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把所求的mRNA 中某种碱基的含量归结到相应DNA 模板链中互补碱基上来,然后再运用DNA 的相关规律。 (2)设mRNA 上有n 个密码子,除3个终止密码子外,mRNA 上的其它密码子都控制一个氨基酸的连接,需要一个tRNA ,所以,密码子的数量:tRNA 的数量:氨基酸的数量=n :n :n 。 (3)在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DNA 、mRNA 、蛋白质三者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或碱基)、核糖核苷酸(或碱基)、氨基酸的数量比例关系为6:3:1。

高中生物计算题解法

一、蛋白质方面的计算题: ①求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个数、所含的碱基数或失去的水分子数时,依据公式:氨基酸 数=肽链数+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 ②求蛋白质分子中含有游离的氨基或羧基数时,一方面依据是一条多肽链中至少含有游离 的氨基、羧基各1个(即,至少含有的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数。注,环链为0);另一方面是依据公式:一条多肽链中的氨基(羧基)数=R基中的氨基(羧基)数+1。 ③求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量时,依据公式: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所含氨基酸的总分子 量-失去水的分子量 ④求多肽中某种氨基酸的个数时,首先观察各种氨基酸的分子式,一般情况下,所求氨基 酸与其它氨基酸不同,通常表现为氧元素或氮元素等比其它的多;然后设所求氨基酸的个数为X,其余氨基酸总数为Y,用所求氨基酸的特殊元素的数量列式计算。 二、物质跨膜数量的计算: ①判断该生理过程是否跨膜,如内吞、外排、从核孔出入等过程都不跨膜。 ②明确由膜围成的细胞结构的膜层数:单层膜的结构(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 小泡和溶酶体)、双层膜的结构(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原核细胞只考虑细胞膜。需注意的问题: ①膜层数=磷脂双分子层数=2×磷脂分子 ②线粒体、叶绿体双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 ③一层管壁是一层细胞是两层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4层膜) ④在血浆中O2通过红细胞运输,其他物质不通过。 ⑤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共穿过0层膜。 ⑥分泌蛋白及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共穿过0层生物膜,因为是通过膜泡运输的,并 没有穿膜。 ⑦a、吸入的O2进入组织细胞及被利用时的穿膜层数:1层肺泡壁+2层毛细血管壁+红细 胞2层膜+组织细胞的细胞膜=2+2×2+2+1=9层膜=9层磷脂双分子层=18层磷脂分子。 注:若是“被利用”需加线粒体两层膜。 b、CO2从组织细胞至排出体外时的穿膜层数: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1层肺泡 壁=1+2×2+2=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 注:若是“从产生场所”需加线粒体两层膜。 C、葡萄糖从小肠吸收至组织细胞需穿膜的层数:1层小肠上皮细胞+2层毛细血管壁+ 组织细胞膜=2+2×2+1=7层膜=7层磷脂双分子层=14层磷脂分子。 三、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计算题: ⑴光合作用的实际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光合作用速率以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量或O2的释放量或葡萄糖的生成量来表示,呼吸作用速率恰好相反。 CO2+H2O→(CHO2)+ 6O2 易错点: ①净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合作用的实际速率区分不清

高考地理计算题汇总

高考地理计算题汇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地理计算题 1、怎样求地方时地方时=已 知点的时间±两地点的经度差数 X4/1° 2、怎样求时区时区=已知点 的经度÷15(商数为时区、余数≥7、5°时进一区) 3、怎样求两地点的时区差数 时区差数=东西时区数之和(或同位于东、西时区数的东西之差) 4、怎样求时区的中央经线中 央经线=已知时区数×15° 5、怎样求区时(标准时)区=

已知点的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1(所求的未知点在已知点的东侧用“+”;所求的未知点在西侧用“-”;“+”时所得值≥24时时将日期进一天;“-”时所得值≤0时时将日期退一天) 6、怎样求跨越日界线的区时 未知点在西侧=已知点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加1天 未知点在东侧=已知点时间+两地点间时区差数减1天 7、已知时间怎样求经度经度 =已知点的经度±两地点的时间差数÷4 8、已知纬度怎样求距离距离

=两地点的纬度差数×111(㎞) 9、已知距离怎样求纬度纬度 =已知点的纬度±两地点间 10、已知经度怎样求距离距离 =2πR/360°×两点间的经度差数 11、已知距离怎样求经度经度 =已知点的经度±两点间的距离÷2πR/360° 12、如何求任意两点间非在同一 经纬度之间的距离距离=勾股定理。

13、怎样求正午太阳高度(H) H=90°-φ±g或者H=90°-|φ﹢g| 14、已知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怎样 求另一地的纬度(φ)φ=90°-Н±g 15、已知某地北极星的仰角,怎样求当地的纬度(Н)Н=北极星对于当地地平面的高度。 16、已知海拔高度怎样求温度(℃)温度=高差×0、6÷100 17、已知温度怎样求高度高度 =温差÷0、6×100 18、如何求地球自、公转的角速 度角速度=360°/т(时间)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 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 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 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