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108条必须背诵熟记的条文!

《伤寒论》108条必须背诵熟记的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116条原文

伤寒论116条原文伤寒论116条原文如下:《伤寒论》是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一部较早的医学经典,主要论述了太阳病、阳明病、太阳阳明病、太阳转阳明病、阳明病、转阳明病、阳明传太阳病、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116个病证。
该篇经文以条文的形式详细阐述了疾病的病机、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伤寒论》116条原文及拓展:1. 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麻黄麻黄汤主之。
2.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恶风,桂枝汤主之。
3. 太阳病,无汗,恶风,桂枝汤不效,麻黄杏仁石膏汤主之。
4. 太阳病,发热,头痛,项背强几,脚肿,桂枝汤证。
5. 太阳病,发热,头痛,颈项强痛,无汗,麻黄汤证。
6. 太阳病,发热,头痛,恶风,身痛,桂枝汤证。
7. 太阳病,脉浮,发热,自汗,恶风,桂枝汤证。
8. 太阳病,发热,头痛,项背强几,脚肿,麻黄杏仁石膏汤证。
9. 太阳病,发热,头痛,恶风,无汗,口渴,桂枝汤证。
10. 太阳病,发热,头痛,颈项强痛,口渴,麻黄杏仁石膏汤证。
11. 太阳病,脉浮,恶风,头项强痛,桂枝汤证,心中烦躁,不可晓,欲得饮水,桂枝甘草汤主之。
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身痛,麻黄汤证,欲卧不卧,桂枝甘草汤主之。
13. 太阳病,发热,头痛,颈项强痛,口渴,桂枝汤证,腹泻,桂枝甘草汤证。
14. 太阳病,发热,头痛,颈项强痛,身痛,麻黄汤证,呕吐,桂枝甘草汤证。
16. 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颈项强痛,口渴,麻黄汤证,鼻塞,桂枝甘草汤证。
17. 太阳病,发热,恶风,头项强痛,身痛,桂枝汤证,腹泻,麻黄杏仁石膏汤证。
18. 太阳病,发热,恶风,头痛,颈项强痛,脉浮,口渴,桂枝汤证,心中烦躁,欲得饮水,桂枝甘草汤证。
19. 太阳病,发热,头痛,恶风,身痛,麻黄汤证,欲卧不卧,桂枝甘草汤证,口渴,石膏汤证。
20. 太阳病,发热,头痛,颈项强痛,身痛,麻黄汤证,欲卧不卧,桂枝甘草汤证,腹泻,石膏汤证。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5.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14)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18)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11.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2.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3.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8)(31)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38)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觉;阴弱者,汗自出。
啬(sè)啬恶寒,淅( xī)淅恶风,翕( 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行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只,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行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可以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参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轻微者,此无阳也,不行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 suì)不只,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痛苦,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条文》中的诊断标准 (全398条)

《伤寒论条文》中的诊断标准 (全398条)
伤寒论条文中的诊断标准 (全398条)
本文旨在概述《伤寒论》中的诊断标准,该书共包含398条。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诊断标准条文:
1. 第一条:伤寒者,不呕不渴,不欲食,有潮热者,名为伤寒。
2. 第七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心中痛而上气者,此为重发。
3. 第二十二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視人者,不知人者,寸法微利,名为寒疟。
4. 第三十七条:伤寒已解後,卧後少时复热者,此为再发。
5. 第八十一条:伤寒发於脾络,吐蚁視蚁者死。
6. 第二百零九条:伤寒发为风水,口中干而不渴者,此必大便
数利,禀水数出,及亡血。
如有苦痛者,名为女勞。
7. 第三百八条:伤寒已解後,尚未和,不可与人同寝處。
这些条文通过描述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的发展,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伤寒诊断。
《伤寒论》作为一部古代医学经典,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请注意,本文对《伤寒论》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概述,并未做详细解读和分析。
建议医生研究该书以获取更全面的诊断知识。
参考文献:
- 《伤寒论》。
《伤寒论》原文-必背条文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作者:————————————————————————————————日期: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完整版)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suì)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条文398条(全)

伤寒论条⽂398条(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5、伤寒⼆、三⽇,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汗出,⾝重,多眠睡,⿐息必鼾,语⾔难出。
若被下者,⼩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者,微发黄⾊,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熏之,⼀逆尚引⽇,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愈。
发于阴,六⽇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七⽇以上⾃愈者,以⾏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未上。
10、风家,表解⽽不了了者,⼗⼆⽇愈。
11、病⼈⾝⼤热,反欲得⾐者,热在⽪肤,寒在⾻髓也,⾝⼤寒,反欲不近⾐者,寒在⽪肤,热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阴弱。
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讲义第三版概述(一)作者生平;张仲景名机,字仲景。
后人称之“医圣”。
张机约生于公元150~219年,今之河南南阳人。
(二)成书时代背景;约成书于公元200-205年,宦官、外戚掌权,封建割据,政治昏暗,战争频起,灾疫连年。
(三)版本及流传《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魏王叔和整理编《张仲景方论》↓唐孙思邈编《伤寒论》(《千金翼方》九、十卷,现存最早版本)↓(1065)宋治平本《伤寒论》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正(国内已无原刻本)↓(1144)南宋成注本《注解伤寒论》↓(1545)明代汪济川校订本《注解伤寒论》↓(1599)明赵开美的复刻本分述一、学术渊源1、基础理论继承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2、诊法源于《内经》、《难经》。
并修正取舍3、药学理论源于《神农本草经》、《胎胪要录》4、方剂理论来源于《汤液经》及当时散在的验方5、张仲景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成就系统地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为临床医学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创立“六经证治”,使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有规律可循,为温病学形成奠定基础。
确立“辨证论治”原则,从而形成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制定若干治则及许多行之有效方剂,为中药方剂学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三、伤寒的涵义《伤寒论》以伤寒两字命名,若从广义看,“寒”者“邪”之义也。
“寒”从狭义可视为六淫之“寒邪”;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统称(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乃至疫疠之气),一个共同特点:发热。
狭义伤寒:为广义伤寒中一种,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四、六经的概念六经是生理性概念,指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各经又可分为手足二经,概括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六经病:病理性概念,机体感受外邪后表现出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六组不同证候。
五、《伤寒论》的辨证方法(一) 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
贯穿在《伤寒论》全书的始终。
作为《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纲领。
六经辨证是对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反映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找出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证(阳证、阴证),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为六类病证。
各类病证反映外感病在整个过程中或病程的某个阶段所呈现的综合病证,并非各不相连的独立病证。
(二)六经病的传变1、传变的概念传:病证由某一经发展为另一经,并可以用六经病的提纲证加以概括,称之传经。
变:某一经病证起了质的变化,再也不能用六经病提纲证加以概括。
2、影响传变的因素 1)正气的强弱; 2)感邪的轻重; 3)治疗的当否。
3、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 1、由表入里,2、由实转虚,3、阳证转阴4、传变的依据:脉证常见名词术语合病: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并病:某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两经病证往往同时并见.直中:体弱正虚,外邪不经阳经而直接犯三阴经,发病即见三阴证。
循经传-病情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越经传-病情不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本经自病-未经传变,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病,也称“直犯”。
两感-阴经与阳经同时发病。
阳病入阴-病情加重,阴病出阳-病情减轻。
六、六经病证治则治法太阳病—汗法三阳病阳明病—清下法祛邪为主少阳病—和解法太阴病—温中法三阴病少阴病—温阳育阴扶正为主厥阴病—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八法俱备:汗-麻黄汤吐-瓜蒂散下-承气汤和-小柴胡汤温-四逆汤清-白虎汤补-小建中汤消-抵当汤药物疗法,针刺疗法,艾灸疗法内服外用,汤、散、丸、栓、含剂始终贯穿了扶阳气,存津液精神。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论太阳病提纲。
二、太阳病的分类(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论太阳中风证的脉症特点。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论太阳伤寒证的脉症特点。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论太阳温病的脉症特点及误治后的变证。
三、辨病发于阳发于阴(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论外感病初起分辨阴阳的要点及对不同愈期的预测。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论凭脉症判断太阳病传变与否。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再论太阳病传变与否当以脉症为凭。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论太阳病经尽自愈及预防传经之法。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论太阳病表解至痊愈的大致时间。
五、太阳病欲解时(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论太阳病欲解时。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太阳病表证(一)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1枚5g))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寒,脉浮缓。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论桂枝汤的应用指征。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论太阳中风,邪郁较重者,治宜针药并用。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论太阳病脉浮弱者,治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论太阳病外证未解,宜汗忌下。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论太阳病汗下后,表证未解,治宜桂枝汤。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论太阳病误下后,其气上冲的治法。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论伤寒汗后复烦,治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以桂枝汤。
论病常自汗出的证治。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论时发热自汗出的证治。
2. 桂枝汤禁例(1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论太阳伤寒禁用桂枝汤(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论湿热内蕴者,禁用桂枝汤。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论里热壅盛者,禁用桂枝汤。
3. 桂枝汤兼证(1)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汤+葛根4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论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经输不利主症:发热,恶风寒,自汗,脉浮缓,项背强急治法:解肌祛风,升津舒筋(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汤+厚朴2两,杏仁50枚)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论太阳中风兼肺寒喘逆的证治。
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肺寒气逆主症:发热,恶风寒,自汗,脉浮缓,喘息胸闷治法:解肌祛风,降气平喘(3)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汤+附子1枚)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论太阳病过汗而漏汗不止的证治。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阳虚不固主症:发热,恶风,漏汗不止,溲短,肢挛治法:解肌祛风,扶阳固表(4)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2)论表证误下不解,兼胸阳不振甚或胸阳不足的证治。
病机:表虚邪陷,胸阳不展,或胸阳不足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胸闷,脉促:或脉微恶寒治法:解肌祛风,温通胸阳:或温复胸阳(5)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人参3两)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论太阳病过汗致气营不足身疼痛的证治。
病机:中风表虚,气营不足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身痛绵绵,脉沉迟治法:解肌祛风,益气和营(二)麻黄汤证1.麻黄汤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组成:麻黄3两,桂枝2两,甘草1两,杏仁70个)论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失宣。
主症:发热,恶风寒,头身疼痛,无汗,喘,脉浮紧。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论太阳伤寒脉浮者,可用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论太阳伤寒脉浮数者,可用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论太阳病迁延日久的三种转化。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论伤寒邪郁日久的证治及药后的反应。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论太阳伤寒得衄者病愈。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论太阳伤寒失汗致衄,仍须汗解。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论太阳阳明合病,喘而合病。
2. 麻黄汤禁例(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以咽喉干燥为例,示阴液不足者禁汗。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以淋家为例,提示下焦湿热阴伤者禁汗。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chi以疮家为例,示气血不足者禁汗。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以衄家为例,示阴血亏虚者禁汗。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以亡血家为例,示气血亏虚者禁汗。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以汗家为例,示阳气虚弱者禁汗。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论阳虚有寒者,禁用汗法。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论营血不足者,禁用汗法。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论误下致里虚者,禁用汗法。
3. 麻黄汤兼证(1)葛根汤证(桂枝汤+麻黄,葛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