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论

合集下载

伤寒论318条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318条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318条原文及译文《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该书共分为四篇,其中第三篇是关于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内容。

第318条是其中的一条原文,下面是该原文及译文:原文,伤寒未解,脉弦者,与桂枝汤;弦者,与麻黄汤;弦滑者,与桂枝加葛根汤;滑者,与麻黄加生姜汤;弦滑者,与桂枝加芍药汤;滑者,与麻黄加大黄汤;弦大者,与桂枝加大黄汤;滑大者,与麻黄加附子汤。

译文,如果患者患有伤寒病,但病情还没有解除,脉搏感觉紧绷的患者,应该使用桂枝汤进行治疗;如果脉搏感觉紧绷而有力的患者,应该使用麻黄汤进行治疗;如果脉搏感觉紧绷而滑利的患者,应该使用桂枝加葛根汤进行治疗;如果脉搏感觉滑利的患者,应该使用麻黄加生姜汤进行治疗;如果脉搏感觉紧绷而滑利的患者,应该使用桂枝加芍药汤进行治疗;如果脉搏感觉滑利的患者,应该使用麻黄加大黄汤进行治疗;如果脉搏感觉紧绷而有力的患者,应该使用桂枝加大黄汤进行治疗;如果脉搏感觉滑利而有力的患者,应该使用麻黄加附子汤进行治疗。

这条原文是根据伤寒病患者的脉搏感觉来进行治疗方案的指导。

脉搏感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感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病理变化的特点,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条原文中提到了不同类型的脉搏感觉和相应的治疗方案。

紧绷的脉搏感觉可能表明病情较重,需要使用桂枝汤或桂枝加葛根汤进行治疗;紧绷而有力的脉搏感觉可能表明病情更为严重,需要使用麻黄汤或桂枝加大黄汤进行治疗;滑利的脉搏感觉可能表明病情较轻,需要使用麻黄加生姜汤、桂枝加芍药汤或麻黄加大黄汤进行治疗;滑利而有力的脉搏感觉可能表明病情较轻,需要使用麻黄加附子汤进行治疗。

这些治疗方案的选择是基于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脉搏感觉来确定适合的药物组合。

桂枝、麻黄、葛根、生姜、芍药、大黄和附子等药物都是中医常用的药材,具有温阳、发汗、解表、通络等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总之,这条原文提供了根据脉搏感觉来进行伤寒病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为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张仲景【伤寒论】白话解全集

张仲景【伤寒论】白话解全集

伤寒论白话解辨脉法第一1、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2、问:阳结证和阴结证的脉象如何区分呢?答:病人脉象浮而数,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这是燥热实邪内结,名叫阳结。

大约到第十七天,病会加重。

病人脉象沉而迟,不能饮食,身体困重,大便反而结硬的,这是阴寒实邪内结,名叫阴结。

估计到第十四天,病会加重。

3、问:有一种病症,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

问:什么是阳不足?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是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会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那样畏寒。

问: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4、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

卫阳衰虚不能外固,所以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所以产生筋脉挛急。

如果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

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证。

5、脉象盛大好象车盖上拥的,是阳气偏胜所致,叫做阳结脉;脉象强直连连不断,如摸长竿一样的,是阴气偏胜所致,叫做阴结脉。

脉象轻浮于上,状如肉汤上的油脂飘浮样的,这是阳气衰微的表现。

脉象极其细小,状如蜘蛛丝一般的,这是阴气衰微的征象。

脉象绵软无力,前大后细,好象漆汁泻下之状的,这是大失血后血脉空虚的征象。

6、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

脉搏跳动快,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

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这些都是有病的脉象。

7、动脉是阴阳之气相互搏结,脉气不能贯通三部所致。

如果寸部出现动脉的,为阳虚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见动脉的,为阴虚阳乘,就要发热;假如既不汗出,又不发热,而见形寒畏冷的,这是三焦阳气受伤,不能通达于外的缘故。

伤寒论116条原文

伤寒论116条原文

伤寒论116条原文伤寒论116条原文如下:《伤寒论》是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一部较早的医学经典,主要论述了太阳病、阳明病、太阳阳明病、太阳转阳明病、阳明病、转阳明病、阳明传太阳病、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116个病证。

该篇经文以条文的形式详细阐述了疾病的病机、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伤寒论》116条原文及拓展:1. 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麻黄麻黄汤主之。

2.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恶风,桂枝汤主之。

3. 太阳病,无汗,恶风,桂枝汤不效,麻黄杏仁石膏汤主之。

4. 太阳病,发热,头痛,项背强几,脚肿,桂枝汤证。

5. 太阳病,发热,头痛,颈项强痛,无汗,麻黄汤证。

6. 太阳病,发热,头痛,恶风,身痛,桂枝汤证。

7. 太阳病,脉浮,发热,自汗,恶风,桂枝汤证。

8. 太阳病,发热,头痛,项背强几,脚肿,麻黄杏仁石膏汤证。

9. 太阳病,发热,头痛,恶风,无汗,口渴,桂枝汤证。

10. 太阳病,发热,头痛,颈项强痛,口渴,麻黄杏仁石膏汤证。

11. 太阳病,脉浮,恶风,头项强痛,桂枝汤证,心中烦躁,不可晓,欲得饮水,桂枝甘草汤主之。

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身痛,麻黄汤证,欲卧不卧,桂枝甘草汤主之。

13. 太阳病,发热,头痛,颈项强痛,口渴,桂枝汤证,腹泻,桂枝甘草汤证。

14. 太阳病,发热,头痛,颈项强痛,身痛,麻黄汤证,呕吐,桂枝甘草汤证。

16. 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颈项强痛,口渴,麻黄汤证,鼻塞,桂枝甘草汤证。

17. 太阳病,发热,恶风,头项强痛,身痛,桂枝汤证,腹泻,麻黄杏仁石膏汤证。

18. 太阳病,发热,恶风,头痛,颈项强痛,脉浮,口渴,桂枝汤证,心中烦躁,欲得饮水,桂枝甘草汤证。

19. 太阳病,发热,头痛,恶风,身痛,麻黄汤证,欲卧不卧,桂枝甘草汤证,口渴,石膏汤证。

20. 太阳病,发热,头痛,颈项强痛,身痛,麻黄汤证,欲卧不卧,桂枝甘草汤证,腹泻,石膏汤证。

伤寒论白话解读全文

伤寒论白话解读全文

伤寒论白话解读全文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全书共分六十篇,详细描述了伤寒病的症状、病因、病程、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内容,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临床诊疗方法有重要影响。

伤寒论的概念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是由张仲景所著。

它把伤寒病看作是由外感于寒热之气所引起的一类传染病。

这个病在国内流行了数千年,因其病情复杂、症状多样而著名,中医学家们长期致力于寻求治疗的良方。

伤寒论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伤寒论的时候,最先要了解的是其研究方法。

伤寒论主要采用了辩证论治的方法,即通过观察病情变化,分析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从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同时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伤寒病的确诊、分期及处理方案等方面,伤寒论有详细的规定和解释。

伤寒论的分类伤寒论主要分为三大类:初、中、重。

初伤寒和中伤寒都比较普遍,以发热、头痛、咳嗽、喉痛、关节痛等症状为表现,但重伤寒病情极其危险,症状严重,病人一旦中重伤寒就必须立即就医。

伤寒论的治疗原则伤寒论治疗原则主要有解表、清热、降温、化湿、溶症、复原等疗法。

其中解表是初期治疗的基本方法,清热治疗是针对发热等综合症状的处理,降温治疗旨在帮助病人降低体温及消除其他症状,化湿治疗关涉到胃肠、泌尿及生殖系统症状的处理,溶症疗法是针对重度病人的强化治疗方案。

伤寒论的预防伤寒论对于预防伤寒病也有所规定,主要是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外来传染源的侵入,加强体质锻炼,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总之,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全书详细描述了伤寒病的症状、病因、病程、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内容,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临床诊疗方法有重要影响。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参考手册,对中医治疗伤寒病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伤寒杂病论》作者简介(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作者简介(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作者简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作者简介(张仲景)张仲景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

张仲景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

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

东汉末年,连年混战,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张仲景目击心伤。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杂病论》自序)。

于是发愤研究医学。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杂病论》自序)。

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宗族中张伯祖做老师,竟尽得其传。

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

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

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

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张仲景的著作,不仅是《伤寒杂病论》一部书,还有《疗妇人方》、《五脏论》、《口齿论》等,可惜只有《伤寒杂病论》流传下来,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 两大部分。

由于当时局势混乱,《伤寒杂病论》亦有散失,到了公元3世纪时,经过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的整理,把伤寒和杂病划分开来加以编排。

到了北宋时代又经过医官孙奇、林亿等人的校正,成为今天我们可以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匿要略》两部书。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在我国医学上,医生问病情的时候,首先要了解病人有些什么症状,比如头疼、发热、伯冷、咳嗽等等以及病人的表情,还要按一下病人的脉搏,这一系列的症状称做为症候群,综合在一起的症候群,中医就称它为“证”。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

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

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

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

涩则无血,厥而且寒。

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目闰。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

谷不得前。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脉微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

弦为阳运,微为阴寒。

上实下虚,意欲得温。

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日卒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憹如饥;发汗则致痉,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我考虑到疾病发展迅速,病情十分危急,要想在仓卒时间内寻求到辨证治疗的要领,是很难做到的,所以重新收集各种可与不可的诊治原则和方法,整理成可与不可诸篇。

这与三阴三阳篇中相比,更容易查找。

同时,还时有三阴三阳篇中没有的内容,也补充在可与不可各篇中。

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微,尺脉反见涩。

微主阳气不足,涩主阴血亏虚。

阳气虚弱而又阴亏,就容易出现中风多汗、烦躁不安、形寒怕冷、四肢厥冷。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寒论原文及解释,欢迎来参考!【原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大论》①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②,此则四时正气③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注释】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

②冰列:“列”通“冽”,严寒的意思。

③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

④君子:能注意摄生的人。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⑥触冒:感触冒犯之意。

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万种生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顺应自然之规律而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

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示预防的重要性。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替,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也只不过是伤寒论的传承者脑出血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和致残率之高早已引起中西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但至今尚没有找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其发病机理还处在探索阶段,如果能提前发现并及时进行药物干预和治疗,将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人命的生存质量,而搞清楚它的发病机理是最关键的一环。

余在伤寒论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的脑出血病都发生在阳明病这一节点上,为什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脑出血病人都会发生在阳明病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的伤寒论基础理论框架的建构问题和六
病的真正实质是什么?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商周文化断档时期的史前文明阶段,它对三阴三阳六病的定义是在易与数的结合下形成的一套独特诊疗体系,与传统的以四诊为主的中医诊疗体系不同,如果宁要分派的话,可归于商初伊尹所创立的汤液经方派。

而实际上伤寒论是一部典型的中医医算之书,在伤寒论中,不但言病的分类,更主要的是言病的变化,也就是治之道,在商周时期,病就是象,病就是形,形可以类,象可以辩,先对病进行分类,然后在分类的基础上再进行辨证,象形理数法式方合为一体,但这种辨证和现在中医使用的辩证方法不同,现在的中医是运
用四诊再结合临床表现来选择合适的处方,而实际上真正的伤寒论诊疗体系是运用医算盘进行操作,医者不但能知道患者是得的三阴三阳的什么病,而且还知道病的演化和发展传变趋向,病的动态性和有序性在医者的心中非常明了,不但可以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而且可以看出各种病的发病机理和所涉及脏腑以及对应的经络和人身的部位,处方就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

脑出血就发生在阳明病点上,而阳明病的实质是什么?它对应的脏腑和经络又是什么?它在人身的对应部位指哪里?它的前面是三阴三阳的什么病?它的后面又是什么病,做为会使用伤寒医算盘的人来说那
是一清二楚的,阳明病是伤寒论的六病之一,它代表的脏腑是大肠和胃,对应的经络是阳明经,在人身的部位主要是头和腹,对应的卦是乾,经云“乾为首脑,根乎心肺”,在商周象形文化时期,用易和数可以表达人身的部位和五脏六腑以及经络,以易数可以定象,因易数可以明象。

为什么称“乾为首脑,根乎心肺”呢?这还的需明白六病的位置和传变顺序,阳明病的前面是厥阴和少阴,少阴的卦象是离,经云“离为心血,温输肝肾”,厥阴的卦象是兑,经云“兑为肺,兑为肤,兑为口,兑为宗气”,厥阴是由阴入阳的节点,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阴阳离决的大病,脑出血就
是其中之一,也就是阳明中风,同理在太阳伤寒传入太阴的时候,也是由阳入阴的节点,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极易出现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大病,所以一部伤寒论可以用三个字来代表,那就是“保胃气”,故伤寒论诸方中,治太阴病的方最多,就是这个道理,阳明病的下传点是太阳中风,所以脑出血的后遗症就是肢体瘫痪,因为经云“震为肝经,思随心运”,肝藏血,心主血,肝血不通,心血就不运,脑出血的标在阳明,本在少阴和厥阴,而因果的结局在太阳中风,中医的整体观思想,在伤寒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和突出,知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演化规律,是为医者的必备技能,单纯
的辩证和以方类证以及方证对应还只是下工医生的层次,离上工水平尚有一段距离,脑出血的发病机理是阳明病胃家实和阳明病大肠燥,是患者发病前的长期一段时间里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已经埋下了大病阳明病中风脑出血的祸根,如果有缘,遇到上工医生,就能将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让其发生中风,可惜能具备这样的上工医生,现实生活中可为寥若晨星,学医者都知道燥热伤津,经云“坎为肾,坎为津,泽出胰肾”,长期燥热就会伤及肾阴,而肾为水火之脏,水养火则火不乱行,而津亏则会肾虚,肾虚火动血妄行,人在正常情况下,血是不会离经乱行的,
只有在肺肾之气虚的情况下,肺虚火动血上行,肾虚火动血妄行,才会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所以阳明病发生的脑出血,病关心肺和肾肝。

中医的整体观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在脑出血发生后,有没有办法处置呢?西医的主张那就是开颅钻孔抽血,但风险很大,并不能保证患者的存活,脑出血是离经之血,非虫类药莫属,伤寒论抵当汤是首选之方,余用人参白虎汤和抵当汤合方抢救脑出血均获理想疗效,常能起死回生。

某女58岁,2006年病阳明中风,余用此方获效。

某女68岁,2012年农历9月27,突发阳明病中风,患者之女儿和女婿是开的社区医院,重西医而不重中医,
计划开颅抽血,我据其人之命数,可断言,如果用中医治疗可残喘延生,如若西治,农历10月就是生死攸关时期,命数使然也。

伤寒论是一部医算之书,其理论体系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阶段,而成熟期则在商周时期,它的前身是伊尹汤液经,张仲景也只不过是伤寒论的传承者,王叔和只是伤寒论断编残简的收集和整理者,对伤寒学也只是粗通其旨,一知半解而已。

否则的话就不会整理成现在伤寒论杂乱无章的样子,连最起码的六病传变顺序都不知道的人,怎么会明白伤寒论的理论架构和具体的操作诊治呢?伤寒论医算盘是打开伤寒论的金钥匙,未病先防的医学思想只有在会
用医算盘医者手中,才会变成现实,而无盘化境是医者之最高水平。

邵子数以易和数结合及64卦数乘96气数等于6144条文数来精准断命,伤寒论也是易和数的结合,其周天八八六十四卦九十六数医算盘,可以精准推算人的病,人身十二宫,疾厄只是十二宫之一,病命一家,医易同源是何等的重要啊!而河洛八卦象数学说就是伤寒论这一皇冠上的明珠,让我们回到史前文明阶段,去探索中医药学的根文化去吧!如果你这样做的话,那么或许有一天,你也可以轻松的打开伤寒论这扇紧闭的大门。

但不要忘记,天文地理和人事样样精通才能还原伤寒论医算盘这一宝贝疙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