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伤寒论_看张仲景的_治未病_思想_郭中良
浅述《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述《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
杨星福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11(3)4
【摘要】"治未病"是我国医学理论体系中一种重要的预防疾病的思想,最早提出于《黄帝内经》。
而后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未病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挥。
本文阐述了"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含义,还有"治未病"的理论体现。
【总页数】1页(P55-55)
【关键词】伤寒论;治未病;张仲景
【作者】杨星福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相关文献】
1.高社光主任中医师治未病思想浅述 [J], 樊建平
2.浅述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 [J], 仲娟娟
3.浅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中的体现 [J], 柳红芳;王倩
4.浅述《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 [J], 肖允明;王继香
5.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浅述 [J], 胡卫东;钱俊华(指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关键词】治未病;伤寒论;张仲景;内涵郭中良周峻伟王和天有人认为《周易》“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是“预防”一词的最早出处。
“治未病”源于《内经》、《难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医圣张仲景禀《内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使“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内涵得以全面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这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也有积极指导意义。
1扶正固本.摄生为先张仲景十分重视防患于未然。
其养生防病思想主要体现在“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1】”这与《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的观点一脉相承。
均强调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注重起居和饮食的调护。
这一养生防病思想在现代生活中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
张仲景有薯蓣丸预防营卫气血俱虚.易感风邪而生百病的风气百疾之例。
又有《伤寒论》桂枝汤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
张仲景以热稀粥以养胃气而发汗。
扶正防变促愈。
2病宜早治。
勿令生变张仲景“治未病”思想之二为“病宜早治。
勿令生变”。
他提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
勿令肺,施泄于肾。
在气的统帅下,循经而行,灌溉一身无所不及。
”因此,笔者在眼科临证中对中医“气化”的概念感受颇深。
水谷精微必须气化升腾才能使眼睛发挥正常功能。
(2)现代都市之人体力劳动少,脑力劳动多,缺乏阳光照晒.普遍阴气较盛。
阳气不足。
加之营养过剩,五昧过极。
正如东垣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因此。
眼科许多病证有阳气不足之表现。
笔者体会,无论外眼病还是内眼病,在缠绵难愈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升阳补气。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a;中医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 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 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下面就是带来的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 希望能帮助大家!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1《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
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
《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 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 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
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
但还好, 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 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
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 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 舍证从脉以认病。
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 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
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 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 或依原文而解, 或有所补益, 但于临床较为实用, 讲得很是朴实的, 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 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 无累赘之言, 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
近日再读《伤寒论》时, 突有所感, 现书写于此。
近日坐门诊, 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 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 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 如无并发症, 一般经5-7d痊愈。
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 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加重原有心脏疾病, 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
总结伤寒论的养生思想

总结伤寒论的养生思想《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讲述了有关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治疗方案。
虽然这部经典主要是以医疗为主题,但其中也蕴含着许多养生思想,这些养生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首先,《伤寒论》提出了“未央”、“阴阳”等概念,指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与宇宙、天地的变化相联系的。
在养生方面,《伤寒论》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即人应该根据四时变化调整自己的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
比如,《伤寒论》中提到:“天气寒冷,当以温衣盖被,从火耳。
”这就是根据天气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着装,以保持体温的稳定。
此外,《伤寒论》还强调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讲述了如何根据人体的功能调整饮食的内容和方式。
其次,《伤寒论》对于人体的五脏六腑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养生意义。
《伤寒论》详细介绍了五脏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强调了五脏的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在养生方面,《伤寒论》提出了“寒邪胜则凝滞,滞则痛,以其相时则胀,以其逆时则堕”等理论,强调了五脏运行的规律和方法。
比如,《伤寒论》在讲述肺脏功能时强调:“肺者,金也;肺主皮毛,司呼吸,与鼻合。
凡咳嗽上气者,取之于肺。
”这就是告诉我们保护好肺脏的健康对于呼吸系统和皮肤的保养非常重要。
此外,《伤寒论》还提到了肝脏与情绪的关系,强调了情绪的稳定对于肝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再次,《伤寒论》还着重强调了心态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
它说:“喜怒哀乐,不足以表形,不足以去气,不足以致病”。
这就是告诉我们,过度的情绪波动和情感压力会对身体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此外,《伤寒论》还提到了养生的饮食要求。
《伤寒论》列举了很多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指导人们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来调整饮食。
比如,《伤寒论》提到:“少释盖伏,取冷与温,饮食有度,脉以安之,何暴何病。
”这就是告诉我们饮食的调整应该因人而异,要适度平衡,不可过量,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中医药学治未病思想源出于《内经》,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即是要求未病先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及《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谓:“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就是示人有病早治,既病防变,这是《内经》论治的一条重要理论法则。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将这一理论法则与临床实践紧密相结合,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其巨著《伤寒杂病论》体现着治未病,早治疗、防传变,防治结合,防寓于治的预防医学思想,因为治疗的目的就是首先要控制病情,防其发展(传变),进而使其痊愈,从而开创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先河。
1 未病先防《伤寒例》云:“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
”未病先防,张仲景提出了“养慎”的伟大思想,要求注意调摄养生,谨慎地善待生命。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提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说明预防疾病的发生,关键在于健身强体,内养正气,外慎风寒,避免病邪的侵袭。
平素善于调摄,脏腑精气旺盛的人,即使在瘟疫流行期间,也不一定发病,正谓之“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还告诫人们要节制房事,调节饮食,“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
也要与四时节令和气候应相适应,节令先至、不至、太过或不及都是异常的,都能使人发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之谓也。
当今在时行病流行季节用中药空气熏蒸、煎汤内服,预防疾病显示了独特优势。
《金匮要略》中亦强调“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浅谈张仲景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浅谈张仲景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导语:防微杜渐治未病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曾抨击那些不注重摄养身体的人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至于防微杜渐治未病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曾抨击那些不注重摄养身体的人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至于养生大法,它非常重视“治未病”。
他在《金匮要略》开篇第一句就直陈“上工治未病,何也?”接着他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例,阐述了预防疾病的方法。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受大自然的支配。
是能动的顺从大自然的变化,还是被动的接受大自然的约束,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张仲景认为人的能动性应当占主导地位。
他形象地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人怎样才能象轻舟那样自由地在水上遨游呢?他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这与《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是一致的。
而保持身心健康或防治疾病恶化的关键在于“养慎”。
所谓“养慎”,就是内养正气,外御病邪。
他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这段话集中反映了张仲景防重于治的养生思想。
文中所说的“不令”,“适中即医治之”,“才觉即导引”等,都包含有早期防治的积极意义。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张仲景把“导引吐纳”放在首位,这不是偶然的。
导引是以肢体运动、自摩自捏、伸缩手足为特点的一种医疗体育方法。
《伤寒论》阅读后的思考

《伤寒论》阅读后的思考《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阅读完《伤寒论》后,我产生了以下几点思考:1. 古代医学的智慧《伤寒论》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它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医生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阅读这部著作,让我深刻感受到古代医学家们的智慧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注。
他们通过观察病情、分析病因,并总结出一系列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伤寒论》中强调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即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或气机不畅所致。
治疗疾病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更要从整体平衡的角度出发,通过调节阴阳、调和气机来达到治愈的效果。
这种整体观念对于现代医学也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治疗疾病时要注重平衡和整体调节。
3. 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伤寒论》中提到了许多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是中医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与西医的区别之一。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个体情况进行治疗。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也值得借鉴,提醒我们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重视预防和调养《伤寒论》中强调了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它提倡在疾病未发作之前,通过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状态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它还强调了疾病康复后的调养,即在疾病治愈后要注意休息和调整身体状态,以防病情复发。
这种重视预防和调养的观念在现代医学中也非常重要,提醒我们要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节,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阅读《伤寒论》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古代医学家的智慧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注表示敬佩。
同时,它也给了我一些启示,例如整体观念的重要性、个体化治疗方法的价值以及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这些思考将对我作为一名法学硕士的研究和人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浅述《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述《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浅述《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摘要:“治未病”是我国医学理论体系中一种重要的预防疾病的思想,最早提出于《黄帝内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内经》中的未病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挥,将“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论》的始终。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治未病”思想得到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现将《伤寒论》治未病思想简述如下。
关键词:伤寒论;治未病;张仲景1.“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含义“治未病”的概念为防止疾病复发、恶化,事先采取预防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治未显之症,促进已病向愈,防止未病显露。
未病一词可有两层涵义:无病和潜而未发。
宋为民等提出,得到公认的“未病”基本形态有四种,即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
“治未病”理论可从五个方面来体现:即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传变、未盛防盛、已盛防逆。
2.“治未病”理论的体现2.1 未病先防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条便引“上工治未病”之观点,足见其对于未病先防观点的重视。
《伤寒论》提出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阐述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即“外邪”与“正气”的关系。
而“未病先防”,即在人未发病之前,提高人体正气,使得邪气无法侵袭人体,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经》),“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由此可见,在“未病先防”方面,《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的思想。
那如何提高人体正气,防止病邪呢?《伤寒论》从各个方面加以叙述,饮食上“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
房事上“房室勿令竭乏”。
若得病,“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通过“养”、“慎”来防止未病显露。
2.2 已病早治作为防止疾病传、变的一种有效手段,仲景十分倡导“已病早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施泄于肾。
在气的统帅下,循经而行,灌溉一身无所不及。
”因此,笔者在眼科临证中对中医“气化”的概念感受颇深,水谷精微必须气化升腾才能使眼睛发挥正常功能。
(2)现代都市之人体力劳动少,脑力劳动多,缺乏阳光照晒,普遍阴气较盛,阳气不足。
加之营养过剩,五味过极。
正如东垣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因此,眼科许多病证有阳气不足之表现。
笔者体会,无论外眼病还是内眼病,在缠绵难愈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升阳补气。
(3)运用“益气升阳”法则,首先要学习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
李东垣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时刻都在运动变化着。
这种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升降浮沉的变化,而在升降问题上,李东垣特别强调生长和生发的一面。
他认为,只有脾气生发,谷气才能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能潜藏。
在治疗上他喜用升麻、柴胡,以遂其升生之性。
其代表方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以补肺气,统摄全身,使气血津液运行各循其道,在眼科临症中如使用得当,则效果卓著。
其次,“升阳”治则除考虑使用升麻、柴胡、桔梗等升提性质的药物外,还要考虑适当使用祛风药物。
其思想主要来自于中医眼科名著《审视瑶函》。
因风性轻扬,“风邪上受,首先犯肺”,且祛风药多轻清上扬,可引药直达病所,如治疗“真睛破损”的著名方剂除风益损汤中使用藁本、前胡即为此意。
参考文献[1]明・傅仁宇.审视瑶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2]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作者简介:马东丽,女,45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眼科临床23年。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多项科研课题,研究方向为近视眼和眼免疫性疾病。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菊花决明散防治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免疫调节机理研究”项目和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眼科重点学科建设任务。
(收稿日期:2008-07-03)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郭中良周峻伟王和天【关键词】治未病;伤寒论;张仲景;内涵作者单位: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内科有人认为《周易》“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是“预防”一词的最早出处。
“治未病”源于《内经》、《难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医圣张仲景禀《内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使“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内涵得以全面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这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也有积极指导意义。
1扶正固本,摄生为先张仲景十分重视防患于未然,其养生防病思想主要体现在“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1]”这与《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的观点一脉相承,均强调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注重起居和饮食的调护。
这一养生防病思想在现代生活中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
张仲景有薯蓣丸预防营卫气血俱虚,易感风邪而生百病的风气百疾之例。
又有《伤寒论》桂枝汤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
张仲景以热稀粥以养胃气而发汗,扶正防变促愈。
2病宜早治,勿令生变张仲景“治未病”思想之二为“病宜早治,勿令生变”。
他提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1]。
”2.1先安将受邪之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张仲景发挥《难经》之意的代表论述[1,3],其预防病势发展的主要措施是以整体观为理论依据,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治疗疾病之未传而防变。
如柯琴谓大青龙汤方中“用石膏以清胃热,是仲景于太阳经中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矣”。
这种“先安”性治法,较之必待传变而后议治法,更有价值。
其后温病时有所发挥。
后世温病学家提出“客邪贵乎早逐”、“急急透解,莫待传陷而入为险恶之病”、“急急透斑为要”、“伤寒下不厌迟,时疫下不厌早”等观点,皆对截断病传道路或保护未受邪脏腑、提高疗效有积极意义。
2.2有病早治《伤寒论》54条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说明在疾病初发,邪位浅表时治疗的重要性。
早治已成之病,不但容易向愈,而且免生变化之弊。
张仲景治病务示于早,从整个外感热病而论,反复强调“病在表,当先解表”,以消患于“萌芽”。
《伤寒论》第101条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之法。
示人治少阳证,只需见到一部分主症,即可用小柴胡汤,不必待症悉具而用之,争取治疗的时机,防止病证深化。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
”2.3药宜早进,莫待早晚“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
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4]。
”强调病宜早治,治之为易,亦防传变,说明早期用药的重要意义。
2.4既病防传变(1)六经学说与既病防变:张仲景提出了一系列传变规律及治疗方案。
如传变规律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也可出现合病、并病、直中等情况。
这一系列规律可视为“既病防变”的重要体系。
如《伤寒论》第97条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详细地叙述了小柴胡证的病因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正邪处于“分争”之中,故而需用小柴胡汤来治半表半里之邪,使邪去正安。
同时,依据六经传变理论,张仲景提出,如若服小柴胡汤后出现渴的症状,说明柴胡汤未达到目的,而邪已转入阳明,需运用阳明病的治法进行治疗。
这一条文清晰地分析了疾病从太阳转属少阳再进入阳明的过程,故而六经学说不仅可以运用于“未病先防”,更能很好地运用于“既病防变”。
《伤寒论》中此类的规律分析贯穿整个六经病证的过程,为临床医生运用六经辨证规律、发挥药物的“既病防变”作用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2)未盛防盛:这是在病证急剧发展、危象即将显露的特殊情况下,为防止病情转盛而采取的防治措施。
如《伤寒论》第254条云:“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是腑实已成,而微露津伤之象,若不乘此急下,势必燥热燔灼,燎原莫制。
故《伤寒论选读》云:“急下之证固多凶险,而急下之法则不必将病情凶险而后用之”。
(3)已盛防逆:这是针对疾病危重期,为防止病情逆转,危及生命而采用的防治措施。
如病入少阴、厥阴,阳衰阴盛之象毕露,病情极易突变而陷入阳亡阴竭之危险境地,此时防逆,至关重要[4]。
(4)病盛防危:对已盛之病应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防其逆变。
这是“治未病”思想更深层次的体现。
正如《伤寒论》第6条所言:“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
张仲景在处理急危重症方面为我们树立了范例。
他以升麻鳖甲汤治疗阴阳毒,指出5日可治,7日不可治。
其治病的实质就是迅速阻断已盛之邪毒,阻止病势发展,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
(5)治疗急症:采取阻挡病邪、截断病路、扭转病势的方法[4]。
在实施此方法时,具体措施有两种:①“未病先防”是在疾病继续发展的过程上,加固、充实欲犯部位,使深趋之邪遇到障碍,犯之不能,阻滞病邪的蔓延。
②“既病防变”是在疾病的进程中,选定适当部位,不误治机,围而歼之,使病邪就此止步,不再继续传变。
《伤寒论》第8条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其着眼于即将受邪之阳明经,在太阳经之邪尚未传至以前,以针刺法疏通经气,增强抗邪能力,阻挡病邪再传,扭转其势,外出于表而自愈。
徐灵胎云:“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
”瞬息既变的急症暴疾,只有采取“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策略,才是制止蔓延的有效方法。
截断病路、扭转病势、稳住病情也是张仲景善用的方法。
《伤寒论》第323条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其“脉沉”标志阳气大衰,少阴虚寒本质已露,故当“急温”。
早期治疗以救其阳,否则吐利厥逆之症旋即接踵,难以收拾。
《伤寒论》第355条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
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水饮停于心下,上逆凌心则心悸,胃阳不足,水饮内停,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于四末,则手足厥冷。
水气不除,必渍胃肠而发生下利。
而驱解病邪,使病损部位康复,截断病路,那么将遭受侵害之部位也就安然无恙了。
《伤寒论》的太阳病篇对已病防变思想论述的最为透彻。
太阳病篇共178段条文,约有2/3的条文论述的是变症。
通过已病的太阳病,由于失治误治演变为“坏病”(变症)的辨证论治过程,以及“坏病”诊治的复杂性、艰巨性,提示“已病防变”的重要意义。
3先病服药一些慢性、间歇性发作或有缓解期的疾病,把握未发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用药治疗或调整,助正达邪,防止其再度发作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伤寒论》第54条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柯韵伯对“先其时发汗”的机理作了透彻的解析。
他说:“未发热时,阳犹在卫,用桂枝汤啜热稀粥,先发其汗,使阴出于阳,谷气内充,而卫阳不复陷,是迎而夺之,令精胜而邪却也。
”由此引申对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在未发之前进行较长时间的预防性用药,如支气管哮喘、风湿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糖尿病、复发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癌症、艾滋病等,最好的办法是在其发病之前或间歇期、缓解期提前用药,及早干预,先安脏腑,顾护正气。
4“病后防复”《内经》中就有预防疾病复发的论述,《伤寒论》将这种预防治疗学思想运用到临床。
张仲景在论述六经病后,又设“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专论病愈防复的问题。
张仲景对新愈的调摄非常重视。
他认为,病复有食复、劳复、复感之分。
疾病初愈,机体阴阳平衡功能尚未稳定巩固,此时若不注意调摄,极易病复。
其在《伤寒论》六经病篇后特设《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其中第393条云:“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第398条云:“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者,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清・柯琴的《伤寒论注》云:“伤寒新愈,起居作劳,因而复病,谓之劳复。
强食谷食,因而复病,谓之食复。
”成无己注解曰:“病有劳复,有食复,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早作劳动病者,名曰劳复;病热少愈而强食之,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留搏、两阳相合而病者,名曰食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