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术的组成结构

合集下载

医家方祖-张仲景

医家方祖-张仲景

医家方祖-张仲景张仲景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名机(《历代神仙通鉴》作玑),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生于东汉和平元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张仲景写作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

仲景与谯郡华佗、侯官董奉齐名,并称“建安三医”。

1 人物简介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

张仲景的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

张仲景出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公元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

他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

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

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

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

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PPT课件

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PPT课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 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 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 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 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 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当时,在他的宗 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 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 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 “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我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一诗赞颂张仲景及其《伤寒杂病 论》:
此中所说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今河南 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 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 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 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 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 汤、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 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名 医华佗读了这本书,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
张仲景热爱医药专业,很重视临床实践,时时“平脉辨证”,认真总结自己的临床 经验。相传张仲景五十岁左右,曾在长沙做太守。当时,他还时刻不忘自己的临床 实践,时刻不忘救治人民的疾苦。但他毕竟是个大官,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入 民宅,又不能随便接近普通老百姓。这怎么办呢?他想出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 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群众进来。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 上,挨个地仔细给群众治病。时间久了,形成惯例。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 衙门前就聚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 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坐堂”,那医生就叫“坐堂医生”。

张仲景术的结构组成

张仲景术的结构组成

张仲景术的结构组成一时空划分理论模型(三元九宫,天人同。

已有)二人类个体差异气质分型理论模型(共十八型:男女各九宫卦命。

已有)三人体三阴三阳配脏腑天度气数图(已有)四人体三阴三阳配脏腑部位图(已有)五人体三阴三阳六病生成演化耗散结构图(已有)仲景方术在中医临床规范化诊疗模式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研究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仲景方术天机心法仲景生于汉季,“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只有站在汉代历史角度去审视伤寒论才能明白理解仲景撰著的原意和方法,违反这一原则研究伤寒论其结果必然与仲景思路格格不入。

仲景方术的产生具有早期医学的显著特色,它是在天人合一,三才一体,道法自然,以及病乃先天医学观等哲学思想指导下,采用独特的象数思维方式,寓阴阳于象数,寄变化于神奇,贯通三才之道而置河洛八卦于一体,以数定象,因数明象,务穷宇宙人生造化之秘。

“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仲景将人置于天地时空大环境中加以观察和思考,根据日月运行以成岁的规律及其对人的影响,特别重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性,因万物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时间,而时间和空间具有高度统一的规律,要掌握生命的发展规律,唯有考察时间的变化,从而建立起时空划分理论模型。

在此基础上,人分阴阳,男女有别,老少各异,人类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物之本出乎性情,性情之理甚微而玄,仁义礼智信善恶贪痴九质之徵,非圣人之察其能究之乎”?人类个体先天遗传气质差异无不影响着疾病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预后,所以建构人类个体差异气质分型理论模型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中西医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此,仲景先师的高明之处是在天人合一整体观思想指导下,运用分类比较方法,将时间和空间,人类个体,个体生命演化周期,疾病,方证等诸多因素,层层进行分类辨别,“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最终“观其病(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序----方术(解开伤寒杂病论的钥匙)

伤寒论序----方术(解开伤寒杂病论的钥匙)

伤寒论序----方术(解开伤寒杂病论的钥匙)《灵枢》,《难经》,试着去解读伤寒论。

我们发现缺少了最重要的《阴阳大论》,而这本书是作为“方术”内容的总纲,随着最重要的这一个解读伤寒论的钥匙失传,我们只有从《易经》中,把他重新找出来。

今天,我就讲讲方术,仲景运用《阴阳大论》总纲的方法,认为生理与病理,总归于一气,从阴阳两方面,从无极,到阴阳,到二阴二阳,到三阳三阳,四阴四阳,到五阴五阳,六阴六阳,从而发展到一元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经七星八卦九宫,从升降浮沉,从开合出入,从表里寒热虚实,再具体到河图洛书象数代入法,代入一切脉症体征。

再切入到气化当中,具体到气血营卫津液的运行,描述邪正所致五藏六腑五行六经九宫十二经的气化失常,表里寒热虚实的状态。

方术的核心是气化,气化即是气的变化,在人体表现为生理状态的“气机”与病理状态的“病机”,具体用阴阳来推演,可以有六经气化模式(三阴三阳),五行气化模式(五阴五阳),河洛九宫气化模式(四阴四阳),十二经圈气化模式(六阴六阳)。

张仲景的诊治程序:病 + 脉(寻证) = 证(立证)------治(对证)我简化总结了一下。

中医方术==“方证(诊断)-----方机(辨证气化情况)-----方药(用药)”。

(证方对应,以机为枢)那我们怎样用方术去解读这个过程:1、如何通过病症、脉征以及各种主次体征,搜集相关方证数据,以便确立诊断代表邪正目前气化状态的现象模式,分主证与次证,多重方证,主要是抓主证。

这个是方证内容。

2、如何通过方证内容,确定目前人体的这个气化的状态,以五行六经九宫八卦十二经的各种模式,以确立人体五脏六腑三焦气血营卫津液的寒热虚实表里的状态。

如何用河洛易数气化方术代入这个状态,这是方机内容。

3、如何通过方机的确立,选择相应的药物处理这个失常的状态。

这是方药的内容。

一、诊断心法:(寻找方证)1、要思求经旨,不能各承家技。

2、省疾问病,不能务在口给,不能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张仲景三味药组成的46个方,选药精当,个个经典

张仲景三味药组成的46个方,选药精当,个个经典

张仲景三味药组成的46个方,选药精当,个个经典【收藏学习】中医王记涛中医王记涛2022-08-05 15:26发表于河南I导读:这篇文章总结了张仲景用三味药的方子,每个方介绍了主要的应用指征,并现代应用在哪些疾病当中。

要言不烦,值得收藏学习。

1、桂枝生姜枳实汤:桂枝,生姜,枳实。

用于心中痞,诸逆心悬痛,也就是胃里、胸口觉得悬着一个东西堵得慌,疼痛。

现代用在慢性胃炎,胃下垂,水饮停留者;或伴随胸痛的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等辩证内有痰饮,心胃阳气不足的均适用。

2、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炙甘草。

等分捣细过筛混合,散剂冲服一次2克,一日服三次。

若不能服散剂,煎汤,水煎七沸,再入散剂2克,水煮三沸,令药液稍冷,少少含咽,能使药物布散于咽喉,增强疗效。

主少阴客寒咽痛,伏气咽痛。

表现是咽痛而无燥渴、心烦、咽疮、不眠诸热证。

现代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喉炎、食道炎、声带水肿等疾病。

3、旋覆花汤:旋覆花,葱,茜草根。

感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

现代常用在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痛、冠心病、甲肝、乙肝、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4、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炙甘草,炮附子。

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虚寒体质的表证,“但欲寐”、“无热恶寒”,表证微热时使用。

现代用在肺心病、心律失常、过敏性疾病、水肿、遗尿等。

5、麻黄附子汤:麻黄,甘草,炮附子。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即已。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现代治水肿,全身性水肿,恶风寒,不发热,身无汗,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沉。

6、白通汤:葱白,干姜,生附子(用淡附片)。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用在体内阴寒太重时,出现阳气会外脱。

适合少阴病拉肚子,脉虚弱到几乎把不到。

现代常常治疗失眠或者困倦睡不醒,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头面部水肿等症状突出的情况。

7、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炮附子。

太少两感证。

《方剂学》84苓桂术甘汤独活寄生汤(王付)

《方剂学》84苓桂术甘汤独活寄生汤(王付)

84苓桂术甘汤独活寄生汤(王付)现在上课。

这一堂,我们学一个方,叫苓桂术甘汤。

这个方是张仲景的一个著名方。

这个方药物组成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所组成。

这个方,根据药物的组成看看,这个方煎煮的时间长不长?煎煮的时间也是比较偏短的。

我们说煎煮一般情况下,是多长时间?在特殊情况下,我们说了,张仲景的煎药方法,最短几秒钟,最长三个小时。

我们学习到应用,一定要因人而决定的。

当然,这里边还得因药而决定的。

苓桂术甘汤煎煮大概就是十五分钟左右。

当然我们说的煎煮,大火这个时间算不算?它是不算数的。

是从水开以后,小火计算的。

苓桂术甘汤,这个方的功用是什么呢?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从今天来看,苓桂术甘汤它的药理作用,主要就是保护胃粘膜,抗心肌缺血,缺氧,抗心律失常,以及抑制平滑肌自发性收缩等作用。

我们学习苓桂术甘汤,这个方,治疗中医的证,是中虚痰饮证。

中,指的是什么?脾胃。

也可以说是脾胃虚弱痰饮证,也可以说是脾虚痰饮证。

中医所说的脾,在绝大多数情况,应该包括胃。

脾虚痰饮证,它的主要病证表现是什么?举一个例子。

在门诊上班,来了一个女同志,我问她哪不舒服?她告诉我,同时她还拿了一张纸,上面是一个胃镜的报告单,是慢性浅表性胃炎。

她接着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她的慢性胃炎胃历来不痛,她又说历来不恶心,历来不吐,历来不腹泻,当然大便也不干。

她说她的浅表性胃炎,主要症状,她自己感觉胃里边不柔和,这个东西一会跑到了左边,一会跑到了右边,这个东西在胃里边转来转去。

她说大概转不到半个小时,忽然间她感到胃中有一个东西,进到了胸中。

她说一到胸中,她感到胸中满闷、不舒服。

她又说胸中不舒服,胃中舒服了,说明病跑了。

她接着又怎样说呢?她说宁可胃中舒服,还是宁可胸中舒服呢?希望都舒服。

她说了一句什么话呢?她说胸中不舒服,比胃中不舒服还难受。

她总是怀疑胸中不舒服,有问题,检查来检查去没有问题。

她说,大概持续二十分左右,忽然间,头晕目眩,胃中舒服了,胸中舒服了,头晕目眩。

方剂的组成结构

方剂的组成结构

方剂的组成结构方剂是由主药、辅药、佐药、使药四部分构成的。

前人称方剂的组成结构为“君、臣、佐、使”,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元代李东垣又说:“主病之谓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别之,此制方之要也。

”明代何柏斋则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

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充分说明关于方剂组成结构的概念是在不断发展、补充和完善的。

“君、臣、佐、使”纯系借用封建政体名称,属社会科学名词,用以说明方剂组成药物之间的配伍主次关系,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但其中君、臣二字含有“国无二君,臣不二主”之意,与方剂组成实情不符,故改为“主、辅、佐、使”,用自然科学名词正确概括方剂的组成结构。

现将其含义分述如下:主药是针对疾病主证(主要证候)和主症(主要症状),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辅药是协助主药,以增强其治疗主证作用的药物。

佐药其意义有三:①佐助药,即协助主、辅药以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

②佐制药,即用以制约或消除主、辅药峻烈之性或毒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即于病重邪盛而出现拒药时,加入的与主药药性相反的从治药物,以达到相反而相成的目的。

使药意义有二:①引经药,即在主药引经力量不足时,协助主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②调和药,即能调和方中作用方向不一致的药物,使之更好地协同配合的药物。

综上所述,在遣药组方选任主、辅、佐、使药物时,是根据其对病证治疗的主次作用以及药物药力大小、药量多少所决定的。

每首方中主药是必不可少的,但辅、佐、使药是否齐备,当根据病情和药性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例如有的方剂中主药或辅药的功效较为广泛,本身就兼有佐、使药的作用,这时可以不设佐、使药。

再有,对于某些药味繁多的大方,难以分清主、辅、佐、使时,也可按药物在方中的作用分出主次部分。

至于一首方中主、辅、佐、使药味的多少,并没有硬性的规定。

一般主药的药味较少,而药力和药量较大,辅、佐药的药味较多。

【秘方】张仲景152个绝密中医秘方(珍藏已久)

【秘方】张仲景152个绝密中医秘方(珍藏已久)

【秘方】张仲景152个绝密中医秘方(珍藏已久)1、近视秘方:陈皮150克,白莘茶100克,铁观音茶叶10克,桂皮20克,八角20克。

把陈皮、白莘茶、铁观音茶、桂皮、八角切碎或碾碎均匀掺合在一起,每次取用这种混合的配料4-5克开水浸泡或便秘怎么排便快又有效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开水温凉时把水饮尽。

每天两次,早晚各一次。

2、各种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气管炎,高烧,肺炎,肺脓肿等以痰多而稠:每日取薏苡仁100克加入20枚红枣煮粥,一天三次。

3、痤疮(又名青春痘便秘怎样可以快速排便):鲜仙鹤草、野荞麦(或金荞麦)、黄毛耳草若干,以水煮之,搽脸,特效。

治肺痨咯血:将鲜仙鹤草一两(干者,六钱)捣烂,加冷开水搅拌,榨取液汁,再加入白糖一两,一次服用。

4、不孕症:有人以山茱萸为主老年人总便秘是怎么回事治疗不孕症患者58例,其中服药后怀孕者43例,无效者15例,治愈率为74. 14%。

治疗方法:以山茱萸l2g为主,配以白术、茯苓各l2g,熟地l5g,紫河车20g。

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中、晚3次口老人便秘的原因服。

1个月为1个疗程。

5、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用仙鹤草的茎叶制成200%的浓缩煎液。

用时先用阴道窥器扩张阴道,以洁尔灭棉球全面彻底洗擦阴道壁,然后将饱蘸仙鹤草液的棉球均匀地涂抹整个yin dao壁。

老年人便秘如何调理再塞以饱蘸仙鹤草液的特制带线大棉栓,放置3~4小时后,取出。

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效奇佳6、1.口臭、口腔炎:石榴1个,剥皮取子,捣烂加水煎汁,含后咽下,日数次。

2.脱脏:石榴皮30克,明矶老人怎么治便秘15克,水煎,洗患处。

3.中耳炎:石榴花,熔干,加冰片少许,研细末,吹耳内。

4.久泻久病:陈石榴皮,熔干研为细末,每次服10克,米汤送服,1 日2次。

7、腰腿痛方:川连6G 桂皮4G生地4g鹿得了便秘怎么治疗比较好茸2G(可用鹿角霜代替)用白酒一斤浸泡10天早晚各饮用一盅治疗各种腰腿疼及关节痛.8、失眠:酸枣仁40克龙眼肉60克西洋参40克五味子40克大红枣60克枸杞子60克甘草30 克肉桂3便秘应该怎么调理0克冰糖250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术的组成结构二人类个体差异气质分型理论模型(共十八型:男女各九宫卦命。

已有)三人体三阴三阳配脏腑天度气数图(已有)四人体三阴三阳配脏腑部位图(已有)五人体三阴三阳六病生成演化耗散结构图(已有)仲景方术在中医临床规范化诊疗模式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研究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仲景方术天机心法仲景生于汉季,“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只有站在汉代历史角度去审视伤寒论才能明白理解仲景撰著的原意和方法,违反这一原则研究伤寒论其结果必然与仲景思路格格不入。

仲景方术的产生具有早期医学的显著特色,它是在天人合一,三才一体,道法自然,以及病乃先天医学观等哲学思想指导下,采用独特的象数思维方式,寓阴阳于象数,寄变化于神奇,贯通三才之道而置河洛八卦于一体,以数定象,因数明象,务穷宇宙人生造化之秘。

“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仲景将人置于天地时空大环境中加以观察和思考,根据日月运行以成岁的规律及其对人的影响,特别重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性,因万物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时间,而时间和空间具有高度统一的规律,要掌握生命的发展规律,唯有考察时间的变化,从而建立起时空划分理论模型。

在此基础上,人分阴阳,男女有别,老少各异,人类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物之本出乎性情,性情之理甚微而玄,仁义礼智信善恶贪痴九质之徵,非圣人之察其能究之乎”?人类个体先天遗传气质差异无不影响着疾病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预后,所以建构人类个体差异气质分型理论模型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中西医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此,仲景先师的高明之处是在天人合一整体观思想指导下,运用分类比较方法,将时间和空间,人类个体,个体生命演化周期,疾病,方证等诸多因素,层层进行分类辨别,“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最终“观其病(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神农尝百草,医药有方,黄帝问天师,调剂多术,然亦有不疗之疾,究其因,病乃先天医乃后天,先天生成病,后天变化证,治病要治先天,河洛八卦昭示下的仲景方术可愈废疾,起大病,济世活人。

人体三阴三阳配脏腑六病生成演化耗散结构图(简称九变十化气数图)九乘十一乘四等于396条方法论太阳厥阴阳明少阴少阳太阳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8/4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7/37/3 6/2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6/26/2 5/1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5/15/1 4/9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4/94/9 3/8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3/83/8 2/7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2/72/7 1/6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1/61/6 9/5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9/59/5 8/4 7/3 6/2 5/1 4/9 3/8 2/7 1/6 9/5 8/41 10 19 28 37 46 55 64 73 82 91病乃先天,医乃后天先天生成病,后天变化证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仲景曰:人生天地一百年修短有数命系星辰十八位祸福无差(说明:上图是阴阳九型十八种人类个体差异气质分型—即男女卦命各九。

阳男8/4太阳之人的气数图,为直观用阿拉伯数字表示,1/6阳明2/7太阴3/8太阳--中风4/9少阳5/1少阴6/2阳明7/3厥阴8/4太阳--伤寒9/5少阴)伤寒论研究史上的重大突破张仲景不但以方名,而且还以术著,千古不传之秘——张仲景术的发现可以轻松解读伤寒论,张仲景方是伤寒论的精品,而张仲景术才是伤寒论的神品,仲景方术验于临床如桴鼓之相应。

人类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先天遗传缺陷是造成疾病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分类比较思想是仲景撰著伤寒论的理论依据,人类个体在生老病死生命演化过程中呈有序性、动态性在逐渐发展变化,其变化规律以九变十化的形态呈现不同的周期,三阴三阳所表示的是人体部位的分类,疾病的分类,以及生命周期的分类,同时还表示人类个体差异气质分类,研究伤寒论必须研究河洛八卦象数学说才能明白仲景学说之真谛。

陈毅元帅是现代医学误诊误治的牺牲品据《知识博览报》载”一九七零年七月,陈毅经常腹泻,腹部隐痛。

医生给他吃止痛片,多日毫无效果。

十月二十一日经周总理同意,陈毅从庐山回到北京治疗。

一九七一年一月十六日上午八时,陈毅因右下腹痛,第二次住进解放军总医院,误诊为”亚急性阑尾炎”,先按阑尾炎切口,切开后发现不是阑尾炎。

周总理为了挽救陈毅的生命,亲自指示,将陈毅转到北京日坛医院。

总理每天都在关心着陈毅的病情变化,他根据汇报情况,亲笔批准北京日坛医院为陈毅做胃肠短路手术,该院对陈毅的病情非常重视,十二月三日做了胃肠吻合和胃造口等手术。

一九七二年一月六日深夜十一时五十五分,陈毅元帅在北京日坛医院与世长辞了”。

终年七十一虚岁。

用仲景方法可知:陈毅元帅气质分型是9/5少阴人,气数图示早在1964年64岁时就患有太阴病,随着疾病的演变和转化,直至1970年70岁时发作太阴里虚寒病转少阴寒化证之腹泻,腹痛,其病位在胃2肺7,兼及脾5肾1,理应按仲景方法处大剂建中理中四逆辈热药而温补之,方可解除病痛,怎奈医生误诊为阳明里实热之“亚急性阑尾炎”和肠癌,而置人于死地。

使用仲景方术可以精准辩病位,定病性,还可以预知其几十年后要患何病征,未病先防。

仲景诊侍中王仲宣预知其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的医学佳话即是明证。

与仲景同代的华佗也精于此道,广陵太守陈登得病,华佗治之而愈,并正确预后”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三期(3*9,即9年为一期)27年后陈登之病果复发,苦无良医而死。

陈毅气数图示:9/5 8/4 7/3 6/2 5/1 4/93/8 2/7 64岁太阴病1/6 65岁9/5 66岁8/4 67岁7/3 68岁6/2 69岁5/1 70岁少阴证揭开仲景方术的神秘面纱仲景曰:病乃先天,而医乃后天,先天生成病,后天变化证。

观其病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东汉大医张仲景以撰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而著称于世。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在《伤寒论》自序中曾二次提到“方术”一词,批评当时的人“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而自己却“余宿尚方术”。

无独有偶,后世诸多医家也曾提到“方术”一词,《太平御览》有“仲景方术,今传于世”之句,清陈士杰在重刻《金匮玉函经》序中称“仲景当汉季年,笃好方术以拯夭横。

”清陈世铎在《辩证奇闻凡例》中亦云“祖父素好方术”。

那么仲景先师为何如此崇尚方术呢?明白“方术”的内涵对研究仲景学说至关重要。

其实,方者,技也,术者,数也。

方术就是方技和术数的合称。

秦汉时众多方术士所专长的服饵,烧炼,医,卜,星,相等诸术统称为方术。

稽考古文献,方术一词在先秦时本指治道之术,《庄子天下》云“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

”唐代道士成玄英疏“方,道也,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悉召文字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的记载。

《后汉书》立有《方术传》将医术与卜筮诸术同归为一类。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就此曾云“方者隅也。

医药改病,各有所立,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

太古有歧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汉兴有仓公........。

”《汉书艺文志》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并称为方技,耐人寻味。

《汉书艺文志》中还有一处提及方技,云“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颜师古注云“方技,医药之书。

”后来方技一词渐渐与方术混用。

而“术数”一词最早出现于《内经上古天真论》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句。

班固《汉书艺文志》总序中说”术数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

史官已废久矣,其书既不能具,虽有其书而无其人......盖有因而成易,无因而成难,故因旧书以序术数为六种”。

综上所述,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等属方技的范畴,而命,卜,相等推算人事灾疾,占断吉凶诸术属术数范畴。

方术的内涵可谓博大精深。

张仲景博通五术——山医命卜相,不但以方名,而且还以术著,岂止“垂妙于定方”。

〈伤寒杂病论〉原著十六卷是用方术结合形式写成的。

其方的部分依据的是〈汤液经法〉,而术的部分是采用〈三元九宫太乙术〉加以推算而成的396条方法论。

仲景仙逝后,仲景亲传弟子山西河东人卫讯和魏太医令山西高平人王熙,字叔和开始收集整理仲景遗论,将〈伤寒杂病论〉的396条方法论撰次为〈张仲景方〉15卷流传于世,而千古不传之秘——〈三元-上中下三元共180年;九宫-河洛之九宫;太乙-五运六气;术〉即〈张仲景术〉1卷秘不示人。

一千八百多年来,医坛学子都在〈张仲景方〉的辩证论治上下功夫,而从无人问津研究寻觅〈张仲景术〉,此犹未识仲景之道,未尽仲景之真传也。

余由是搜歧黄之秘,探〈伤寒〉之源,博极群书,历时十五载寒暑(花费30万),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方获仲景之术,方得仲景之真传也。

其后运用仲景方术进行了大量的临床验证,其效如桴鼓之相应。

时至今日,仲景奇方以活人无数,而仲景异术却鲜为人知。

目睹世人疾苦,今将仲景方术公之于世,以求证于博雅诸君。

余在此大声疾呼,〈张仲景方〉是伤寒论的精品,而〈张仲景术〉才是伤寒论的神品。

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曾撰文称“张仲景〈伤寒论〉既有辩证论治的学问,也有辩证知机的奥妙,两个层次则有高下之分,精粗之别,不可混为一谈。

”〈张仲景术〉是开启仲景学说大门的一把钥匙,谁拥有了这把钥匙,谁就可以登堂入室,一窥仲景堂奥,苦涩难懂的伤寒论396条方法论就会由模糊转向清晰,由误解转向明白,由肤浅走向深刻。

诸如三阴三阳六病实质,三阴三阳排序,发病与传变,合病与并病,提纲与非纲,以及396条方法论的来源和含义等学术难题都会活泼泼的呈现在您的面前,使您无不惊呼“张仲景真神人也,原来医道通仙道”!《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编目排序真相自《伤寒论》问世以来,由于《张仲景术》秘不示人,所以造成伤寒论研究史上诸多疑难未能尽释,而三阳三阴六病编目排序即是其中之一。

已故伤寒大家胡希恕老先生穷毕生心血学用经方,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但一直没有明白《伤寒论》六病的排序和经方治病的精神实质,其亲传弟子冯世纶,张长恩在其编著的《中国汤液经方》287页称“伤寒论六经的排列次序,虽不得确知著书人的用意何在,但三阳篇和三阴篇,均把半表半里置于最末,我们认为这多少有意义示人以辩六经之道”。

日人丹波元简亦云“盖欲明仲景阴阳之义,必先审《素问热论》之旨,三阳三阴之目所由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