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合集下载

张仲景传说故事

张仲景传说故事

有关张仲景的传说故事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他被后人尊称为医圣,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为中医治疗做出了重大贡献。

有关张仲景的传说故事如下:
1.怒辞朝官:当时,张仲景被举为孝廉,成为了一名朝廷官员。

然而,他看到朝廷内部
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深感不满,于是毅然辞去了官职。

他回到家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医学研究之中。

2.坐堂行医:传说张仲景在隐居期间,常常为周围的百姓治病。

他坐在一个古老的庙堂
前,为病人诊断和开药方。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疗效显著,人们称他为“坐堂医”。

3.巧治皇后:有一次,张仲景被召到宫中为皇后治病。

皇后患了一种很严重的病,许多
医生都无法治愈。

张仲景经过仔细诊断,开出了一剂药方。

皇后服用后,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从此以后,张仲景的名声更加响亮。

4.著书立说:张仲景在行医的过程中,总结了自己的医学经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

这本书成为了中医经典之一,流传至今。

5.托梦赠药:据说有一次,张仲景遇到一个重病患者,他告诉患者家属说:“我今晚托梦
给你们,让你们取来五石水,用这水煮五斤羊肉吃,可保住你丈夫的性命。

”家属照办了,结果患者的病奇迹般地好了。

人们称颂张仲景医术高超。

医圣张仲景的故事六则

医圣张仲景的故事六则

医圣张仲景的故事六则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医圣张仲景的故事六则,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医圣张仲景的故事六则故事一张仲景是东汉的大医学家,名玑,字仲景,生于公元150年2月26日,卒于公元219年,今河南南阳人。

张仲景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尤其喜欢研讨医学著作。

他的叔父张伯祖是当时南阳的一个名医,仲景拜他为师,经常随他去给人治病,又研读《内经》、《扁鹊八十一难经》等。

经过几年刻苦钻研,在其叔父的指导下,医术提高很快,同时搜集了许多治病的验方,成为一方有名的良医。

张仲景尽管医术高明,远近闻名,但他遵照其叔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教诲,除了勤学实践过去医学著作外,只要听到哪里有名医,有治病的好方子,就去拜师,就去寻求。

范牧在《张仲景的传说》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说有一个南阳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无子女,后继无人,没法将医术传给子孙,慢慢愁成病了。

他的病谁也看不好,病越来越重。

张仲景知道后,给他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搓成团,外用朱砂涂上,叫他一顿吃完。

沈槐看了药方,觉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丸取笑张仲景,天天如此,但不知不觉间病就好了。

沈槐这才恍然大悟,对张仲景又佩服,又惭愧。

张仲景去拜望他时说:“我们做郎中就是为百姓造福,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先生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沈槐听了,感到很有道理,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郎中。

故事二张仲景有一个好友叫宁远,有一天去仲景家玩,闲谈间张仲景看了宁远的气色,又为他把脉,说他患了消渴之症,现尚初发,三月之后,头痛不眠,尿的次数增加;六个月后,饥渴难忍,小便浓稠;一年之后,背生疽疮而死。

于是开了一个药方给宁远。

宁远回家后,认为仲景故弄玄虚,将药方撕碎扔掉。

六个月后他的病情发展确如张仲景所说,才急忙去找张仲景。

张仲景的主要成就

张仲景的主要成就

张仲景的主要成就张仲景(580-682)是中国唐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著名的神农学派创始人,是祖国中华民族医学史上地位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是我国儒家医药典籍《伤寒论》和《靶本疏经》的作者,在认识、研究和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认可为一代医学宗师。

他的主要成就如下:一、人体生理、病理认识方面1、张仲景认为脏腑是人体正常运行和病理变化的核心,把他们称为“虚证之本”,做出重要贡献。

2、他研究血液循环系统,首先提出血是经行于血管而循环运行的,血液发生逆流是对人体有害的,并将不同渠道、路径的血,定名为古今所知的“血液循环系统”。

3、他揭示了胃肠道发生变化的规律和发病方式,并确立脏腑的相互关系。

二、中医药理论体系1、他研究分解了古代医学,建立了一套完备、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提出“以脏腑为本,脑法居用,病可解,变变自然”的治疗理念,使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到了历史的新高峰。

2、他运用脏腑血气的论治,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气学”作为诊断八纲的重要参考,从而构建了有机的、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三、内科学、外科学1、他以其高超医术对古今外科学派做出重大贡献,提出“应当以有益为主,以无害为宜”的治病原则,为现代手术医学发展建立了基础。

2、他的《靶本疏经》,总结了时代前辈医家手术技术上的贡献,总结了古代外科手术技术与治疗措施,使后人能较准确地诊断外科病症,对改良后的中国外科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药物研究1、张仲景认为药物的性味质类有着与生理病理变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同时他还关注药物的毒性,强调药物的治病效用,鼓励医师加强对药物的分类及组合的研究,提出“切勿纵嗜”的治病思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安全、有效的方面,从而使传统中草药得到广泛运用。

2、他测定了许多常见药物的功效,积极开展了植物介绍和草药有效成分研究,使我国传统草药得到了深入解剖,为传统药物制药和开发创新复方药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关于医圣张仲景生平的故事

关于医圣张仲景生平的故事

关于医圣张仲景生平的故事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那关于张仲景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仲景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张仲景的故事相传饺子是张仲景为了百姓不受冻伤之苦,用面皮包裹药材分发给百姓,因为形状像饺子,所以叫饺耳。

据说吃了饺耳喝了汤之后,身体就会不惧寒冷,能够安稳过冬了。

张仲景在长沙任职已满告老还乡,正值大雪纷飞的时候,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在河边上,张仲景看到了很多难民冻得手脚生疮,心存不忍。

在回到家乡之后,虽然他也一直在挂诊,但是心里还是纪念着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潜心研究之后,他发明了饺耳,可以去除湿气,增强自身抵抗力,其实饺耳最主要的就是里面的材料,是一些御寒的药物,他把这些东西在锅里面一直煮、捣烂,然后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再用原汤将面皮煮熟。

凡是吃了饺耳的人都会觉得体内有一团火焰在燃烧,再也不会将耳朵冻伤了。

张仲景一生行医,但是医者不自医,他在冬至那天生命走到了尽头。

百姓们都纪念他,他以前在长沙做官的那些朋友也来看望。

他对别人说把他的棺材抬着一直从南阳往长沙走,在什么地方绳子断了,就把我安葬在哪里。

然后人们就抬着他的棺材走啊走,一直走到了他分发饺耳汤的地方,突然绳子断了,人们都认为这是天意,于是就把他在这里安葬,然后饺耳就成了人们纪念张仲景的一种方式,虽然后世不再提及,但是张仲景确是饺子的第一创始人。

张仲景治好友的故事张仲景有个朋友叫做宁远,有一次张仲景见到他之后,发现他的面色暗沉,给他细细诊治之后,告诉他只有六个月的活头了。

但是六个月之后,宁远没有死,他遇到了一个医术高明的老道,张仲景自愧不如,于是千里迢迢去求学。

张仲景从小就有学医的天赋,他的叔父叫张伯祖,是一个名医。

张仲景没事就去跟叔父云游给人看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经过叔父的指导,他医术提升的很快。

张仲景有个好友叫做宁远,有一天,宁远去找张仲景玩。

无意中,张仲景发现宁远的气色不太正常,于是给他把把脉,惊觉脉象有异。

张仲景人物简介

张仲景人物简介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1]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接下来是为大家收集的,欢迎大家阅读: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

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兴趣,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认为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阳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伤寒病者又十居其七。

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毅然辞官业医,对伤寒病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细心的研究。

他从前人留下的医学著作中,继承了辩证论治的规律知识,又收集了民间的药方和治疗方法,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加以总结提高,一方面为人治病,一方面从事著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

此书经后人整理校勘,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

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在《伤寒论》的各篇中,六经病的不同症候,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所谓八纲的基本内容。

《金匮要略》是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专书。

共计25篇,全书包括了40多种疾病的诊治。

除了《伤寒论》和《金匿要略》外,张仲景还写了很多著作,如《评病要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可惜均已失传。

从东晋咸和年间起,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他所创造的“六经”分证、中医诊断病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和辩证施治的原则,为祖国中医学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人物评价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

张仲景的故事

张仲景的故事

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又称张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他的医术造诣深厚,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张仲景生于东汉末年,他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很快就掌握了父亲传授的医学知识。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能够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在当时,医学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深知这一点,他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

他广泛阅读医学经典,不断研究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整理成书,编写了《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也是中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知识,对于伤寒等常见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当时的医学界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填补了许多空白,为后来的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的医术高超,他擅长运用中药治疗疾病。

他对药物的性能和功效有着深入的研究,能够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他的治疗方法独特而有效,深受患者的信赖和赞誉。

除了医术高超,张仲景还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仁爱的精神。

他对待患者始终保持着同情和关怀,从不图利他人。

他常常免费为贫困的患者治疗疾病,帮助他们摆脱病痛的折磨。

他的善行和医术使他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成为后世医者的楷模。

张仲景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他的医术和精神影响了无数后来的医学家和医生,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和希望。

总结起来,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他的医术造诣深厚,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他的医术和精神影响了无数后来的医学家和医生,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国医圣张仲景的一生

三国医圣张仲景的一生

第 1 页,共 3 页
三国医圣张仲景的一生
(150~219) 70岁
年代 年龄
大事概述
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传世《七柳品济清口方》
180
31岁
。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 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
仲景竟尽得其传。 (年代不可考)
(150~219) 70岁
年代 年龄
大事概述
职业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分为《素问》、《九卷》
205
56岁
、《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等十六卷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因为历 史因素,原书原貌不复可见,后世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分
181 32岁
182 33岁 东汉灵帝刘宏大疫
183 34岁
184 35岁
185 36岁 东汉灵帝刘宏大疫
186 37岁
187 38岁
188 39岁
189
40岁
东汉灵帝刘宏去世,弘农怀王刘辩继任,仅任4个月左右后被废,汉献帝 刘协继位。
190 41岁 刘辩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汉献帝追谥刘辩为怀王
191 42岁
215 66岁
216 67岁
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未听从张仲景话,20年后王粲果然眉落,后一百八十
七日,即半年后而死,终如其言。
217 68岁
冬天,北方发生一场大瘟疫,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剩下的
陈琳、徐幹、王粲、应玚、刘桢五人竟然全部死于这次传染病。
218 69岁
去世:219年去世

医圣张仲景生平及事迹简介

医圣张仲景生平及事迹简介

医圣张仲景生平及事迹简介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仲景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张仲景生平介绍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张仲景酷爱医学,对扁鹊十分仰慕。

由于张中级是官僚之家出生,所以他学医的条件是十分优越的,他阅读了许多医书,这使张仲景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有理论的基础。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到处都是战乱,战乱引起的瘟疫也加重了百姓的悲惨。

张仲景从小就有悬壶济世的愿望,所以在张仲景十几岁的时候就拜当时有名的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对张仲景也十分欣赏,将自己毕生所学和自己的经验都倾囊相授,张仲景很快的也成为一个有名气的医生了。

张仲景对官场没兴趣,但是当时州郡将他举荐为孝廉,张仲景被朝廷派往长沙做太守。

在东汉时期,为官者是不能随意接近百姓的,所以张仲景决心在每月初一和十五,在衙门为百姓诊治。

他这个举措让当地老百姓对他十分信任,渐渐地张仲景的医术也越来越纯熟,但是有些病他还是不能诊治。

张仲景气愤当时那些为了私利而妄加诊断的庸医,再加上东汉王朝政治的动乱。

张仲景索性就辞官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一直到辞世,直到司马炎统一天下,张仲景的遗体才被送往家乡。

张仲景医品张仲景在医学上有很高建树,在大堂上坐诊被称为坐堂医生。

因为接触了大量的病人和案例,他的医术更加精湛。

张仲景同时搜集很多民间的偏方和许多医生的方剂疗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认识来研究,再在病人身上不断实践。

不仅如此,他为人还特别谦虚,为了拜访名师,不畏惧路途遥远,不在乎旅途劳累,到了地方第一时间就要去拜师取经。

当时襄阳城有个绰号叫做“王神仙”的神医,他在医性和医道上都很有研究,有着自己独到的体会。

张仲景将他的药性和医学都学得透透彻彻,然后融入了自己的理论之中。

当时面临战乱,一些庸医横空出世趁火打劫,给病人看病也不诊脉,随便对视几眼就开始抓药,不管把人治成什么样,只知道赚钱,草菅人命。

还有一些有技术的医生不给百姓看病,他们多是追逐权势荣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简介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兴趣,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认为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阳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伤寒病者又十居其七。

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毅然辞官业医,对伤寒病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细心的研究。

他从前人留下的医学著作中,继承了辩证论治的规律知识,又收集了民间的药方和治疗方法,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加以总结提高,一方面为人治病,一方面从事著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

此书经后人整理校勘,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

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在《伤寒论》的各篇中,六经病的不同症候,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基本内容。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是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专书。

共计25篇,全书包括了40多种疾病的诊治。

《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列于发病的首位。

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

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

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

除了《伤寒论》和《金匿要略》外,张仲景还写了很多著作,如《评病要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可惜均已失传。

对于温病,张仲景也有一定的认识,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太阳
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太阳中热者,渴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张仲景提出凡一切外感热病,皆属于伤寒的范畴。

温热病种类繁多,都是伤寒的各个分支。

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关于温病方面的思想为后世研究温病奠定了基础。

一,《伤寒论》六经辩证与温病学卫气营血、三焦辩证继承发展关系。

《伤寒论》六经辩证是《内径热论》六经病症的继续和发展,六经是对外感疾病病机变化规律的概括。

仲景继承发展前人经验和理论的观点,对后世温病学家创立卫气营血、三焦辩证有重要影响和启发作用。

二,《伤寒论》辩证求因观推动了温病病因学的演化发展。

《伤寒论》辩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观点非常突出,仲景对外感疾病进行审因论治的范例,对后世温病病因的演化发展颇有启发。

三,《伤寒论》治疗学术思想启示了温病治疗学的新发展。

没有《伤寒论》所创立的中医学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论治体系和基本方法,没有它所总结的解表、清里、攻下、和解、刺期门以泻热血以及先表后里等治疗原则和方法,就不能有温病学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论治原则以及解表、清气、清营凉血等治法理论。

1,温病在治疗上承袭了《伤寒论》的某些法和方:如风温病,邪热壅肺,以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平喘;肺热移肠,以葛根芩连汤苦寒清热止利2,完整了发寒解表,扩展了清热、攻下、滋阴诸法。

叶氏针对温病表热证,则拟定了辛凉轻解之法,吴鞠通制定银翘散、桑菊饮二方,轻以去实。

3,新增开窍、息风诸法。

叶氏认为温病神昏的病变机理,以热闭心窍为多,因而创“逆传心包”之说,为应用清心开窍法提供了新的理论。

凡此种种,皆是在《伤寒论》随证治之观点的启示下,推动了温病治疗学的新发展。

附录1:相关原始资料
《伤寒论条辨》引曰:“传曰,仲景者姓张氏,名机,仲景其字也,南阳人。

受业于同郡张伯祖,善于治疗,尤精经方,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后在京师为医,于当时为上手。

以宗族二百余口,建安纪念以来,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伤寒居七,乃著论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其文辞简古奥雅,古今治伤寒者未有能出其外者也。

其书为。

诸方之祖,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之。

故后世称为医圣。


《医宗金鉴》曰:“上古有法无方,自仲景始有法有方,有规矩变化之妙,立法
成方之旨,各有精义,皆当明晰。

兹于每方必审究其立方主治之理,君臣佐使之相辅,功能性味之相合,一一解于其后。

即方中用水之甘澜、麻沸,火之宜文宜武,煎之缓急,渍之迟速,服之频频,莫不各有适病之宜。

前人或置之而不论者,必备录而详解之”。

清朝《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序〉:“《伤寒论》,后汉张机所著,发明内经奥旨者也,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心裁,理无不该,法无不备,盖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


附录2:医家学术思想现代研究论文名称及摘要
1、鲍建军,黄寿妙张仲景经方汤剂的煎法与现代用量关系探讨中药临床药理R285.6【医药、卫生】
摘要:中药的煎煮是影响药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仅在《伤寒论》112个方剂中,汤剂就有98个,并且每方后都注明了详细煎服方法,充分体现了张仲景对煎服法的高度重视。

《伤寒论》明确煎煮方法,不但强调了煎煮方法的重要性,更与疗效、有效成分的溶出量有关,而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用量的大小。

关于经方用药剂量,学者已有论述,本文试从《伤寒论》汤剂的煎法古今不同,以探究影响经方用量,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张仲景经方汤荆煎法用量
2、吴小明张仲景瘀血论治的现代研究进展《光明中医》2005年03期
摘要:张仲景创制了一批疗效显著的活血化瘀方剂,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治疗瘀血病证的规律,拓宽了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是瘀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近年来,对仲景瘀血论治的研究,在病因病机、证候、治疗规律、方剂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关键词:张仲景瘀血综述
3、朱美香吴小明张仲景"治水"论的现代研究进展中医药学刊 2005, 23(10)
摘要:张仲景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治疗水气病的规律,创制了一批疗效显著的"治水"方剂,是"治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近年来,对仲景"治水"论的研究,在水气病分类、病因病机、治疗规律、方剂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关键词:张仲景治水水气病治疗规律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疗效显著方剂病
因病机实践理论分类典范
4、官辉林端宜杨雪梅张喜奎仲景方现代研究进展国医论坛2006, 21(6) 摘要: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载方113首[1],<金匮要略>载方205首[2],除外两书重复方剂44首,共274首.这些方剂因其配伍严谨,疗效卓著,被后世尊奉为经方.因此,开展对仲景方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很有意义,因为这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总观目前对于仲景方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①仲景方用药及配伍规律研究;②仲景方临床应用研究;③仲景方用法、用量研究;④仲景方的分类研究;⑤信息技术在仲景方相关研究中的应用.现整理综述如下.
关键词:张仲景方剂现代研究文献综述
5、胡福田《伤寒论》小便不利治则探析中医研究2010 年23卷10期
摘要: <伤寒论>中提及"小便不利"者约25条,其中有治则、方药者16条,论述疾病发生变化过程中或因误治出现的病理症状有9条.同时还有19条提及"小便自可"、"小便数者"、"小便清者"、"小便利"、"小便白"这一类情况,大多是论述正常生理状况或是疾病转为康复的标志,也有论述疾病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小便不利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