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学中医者必学《伤寒论》,甚至有人说能靠一本《伤寒论》走遍天下。
《伤寒论》与《黄帝内经》、《难经》和《神农本草经》一起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其作者张仲景也被尊为医圣。
本文是作者研读《伤寒论》后总结的《伤寒论》学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供自学中医者借鉴。
《伤寒论》,又名《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建安年间,作者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生于150(约)~卒于219年。
《后汉书》无传,其事迹始见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因传其曾为长沙太守,后人亦尊其为张长沙,其任职间,每逢初一、十五,开公堂亲为百姓诊疗疾病,传于后世,乃尊医生驻诊,命为“坐堂”。
因其卓越的医学成就而被后世称为“医圣”。
《伤寒论》在中国医学史,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崇高的地位。
其成书于东汉末年,其时,中医的理论基础已经相当的完备,以《内经》等为代表的一批医学著作已经在世上流行。
自春秋战国以降,数百年间,医家以其为指导,进行了大量的医学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临床应用体系。
在这种形势下,《伤寒杂病论》应运而生,其自序亦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
就此中国医学有了临床指导思想和理论,方法。
《伤寒论》也以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开启了中国医学的新纪元,其所阐述的理论与方法,至今仍在指导着中国医学的发展与实践,对世界医学,特别是日、韩等东亚国家的传统医学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原书十六卷,撰成未久,即遭战乱而散佚,后经太医令王叔和重新整理编次,得以流传。
林亿等《伤寒论序》说:“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
《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者,乃王叔和整理之功。
张仲景与《伤寒论》

张仲景与《伤寒论》《伤寒论》中的智慧(1)作者简介陈明,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中央电视台“中华中医药”、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栏目主讲专家。
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刘渡舟教授,潜心研究张仲景学术思想,主张中医临证与科研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传统特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临床上灵活运用经方治疗多种疑难杂证。
著有《中医四大经典临证指要》丛书等学术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研究科研课题5项,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多项。
编者按《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内容博大精深,其六经辨证体系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其理法方药一直被后世视为中医临证之圭臬。
为了更好地理解《伤寒论》要旨,我们特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通俗易懂地系统讲解《伤寒论》,带读者欣赏和学习《伤寒论》防病治病的智慧,敬请关注。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年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因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被后世称为“医圣”。
他撰写的不朽著作《伤寒杂病论》,流传于世,济世惠民,至今仍是学习中医必读的书籍,书中所记载的方剂精当灵验,近二千年来一直被广泛有效地用于中医临床。
张仲景的诊病技术先介绍一个张仲景给“建安七子”之一王仲宣诊病的故事。
在东汉的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张仲景在荆州的首府襄阳见到了来投靠刘表的王仲宣,刘表当时是荆州的最高长官“刺史”,因治理有方,全国各地来投奔刘表的贤达成百上千。
当时王仲宣年方二十一岁,张仲景一见到他就说:你看起来有病,可能在你四十岁时眉毛先脱落,眉落半年后会有性命之忧。
我给你一个方子叫“五石汤”,服了这个方子就可以免除你将来的疾病。
王仲宣嫌张仲景的话不好听,勉强接过汤药,但并没有服用。
又过了三天,二人又见了面,张仲景就问王仲宣:我给你的方子服用了吗?王仲宣故意说:已服。
张仲景说:我看你的气色不像是喝过了我给你的药,你怎么拿自己的命不当一回事?王仲宣虽心里不高兴,但不便说话。
《《伤寒论》序》

返回主页
返回
演:《说文》“长流也。”
长流
本义
长远
推衍;扩大 引申义
返回主页
返回
诊脉法的发展 遍身诊脉法
三部九候诊脉法
寸口诊脉法
张仲景重视三部九候诊脉
返回主页
返回
尺肤 寸口
人迎 寸口
趺阳
返回主页
返回
庭 阙 明堂
《灵枢•五色》 “明堂,鼻也。阙
者,眉间也。庭者,颜(额)也。”
返回主页
返回
“生而知之”:语出《论语•季氏》“生而 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婴:本义 颈饰 缠绕
缠染
返回主页
返回
同
患及祸至:患对祸 及对至
义
连
文
遇灾值祸:遇对值 灾对祸
患与祸同义,及与至同义,遇与值同 义,灾与祸同义。
返回主页
返回
冰谷:语本《诗经•小雅•小宛》“温温恭 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喻险境。
返回主页
返回
建安年时代背景
曹植的“说疫气”一文可窥一斑
返回主页
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 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 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 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 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 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 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 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 步!
《伤寒杂病论》作者简介(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作者简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作者简介(张仲景)张仲景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
张仲景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
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
东汉末年,连年混战,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张仲景目击心伤。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杂病论》自序)。
于是发愤研究医学。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杂病论》自序)。
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宗族中张伯祖做老师,竟尽得其传。
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
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
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
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张仲景的著作,不仅是《伤寒杂病论》一部书,还有《疗妇人方》、《五脏论》、《口齿论》等,可惜只有《伤寒杂病论》流传下来,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 两大部分。
由于当时局势混乱,《伤寒杂病论》亦有散失,到了公元3世纪时,经过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的整理,把伤寒和杂病划分开来加以编排。
到了北宋时代又经过医官孙奇、林亿等人的校正,成为今天我们可以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匿要略》两部书。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在我国医学上,医生问病情的时候,首先要了解病人有些什么症状,比如头疼、发热、伯冷、咳嗽等等以及病人的表情,还要按一下病人的脉搏,这一系列的症状称做为症候群,综合在一起的症候群,中医就称它为“证”。
《伤寒论》新解,张仲景告诉我们,脉病人不病,叫行尸,易生意外

《伤寒论》新解,张仲景告诉我们,脉病⼈不病,叫⾏⼫,易⽣意外《伤寒论》原⽂:⼨⼝卫⽓盛,名⽇⾼,⾼者暴狂⽽肥。
荣⽓盛,名⽈章。
章者,暴泽⽽光。
⾼章相搏,名⽈纲。
纲者⾝筋急,脉强直故也。
卫⽓弱,名⽈⼼世⽊(揲),(揲)者,⼼中⽓动迫怯。
荣⽓弱,名⽈卑。
卑者,⼼中常⾃羞愧。
揲卑相搏,名⽈损。
损者,五脏六腑乏⽓,虚掇故也。
卫⽓和,名⽈缓。
缓者,四肢不能⾃收。
荣⽓和,名⽇⽈迟。
迟者,⾝体俱重,但欲眠也。
缓迟相搏,名⽈沉。
沉者,腰中直,腹内急痛,但欲卧,不欲⾏。
我是传统医学分享者,欢迎传统医学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之脉,为脉之⼤会,荣卫之⽓会于⼨⼝。
所以要了解荣卫盛衰、平和,应该在⼨⼝脉处求。
⾼、章,指荣卫有余,⽓⾎刚强,揲(die)卑,指荣卫之⽓不⾜,⽓⾎为之减损,⽽少也。
缓迟,指荣卫相和,既不盛也不衰,处理和平的状态,是正常的,这样荣卫抱困,荣卫之⽓不浮散了。
卫⽓太盛,脉也盛。
所以名⽇⾼,⾼者⾼⼤。
荣⽓盛 名⽇章,章者章注也。
荣是阴⾎,荣⽓太盛,就章。
⾼、章,反应了荣卫之⽓有余,太盛。
⾼章相搏,名⽇纲。
这个纲,同于刚,刚强有⼒。
荣卫太盛,⼈就刚强有⼒。
这个是不是好事呢?不是,是太过了,会得有余之病,得实证。
为什么荣卫太盛呢?那是病邪导致的,卫⽓弱,名⽇揲,是恐怯,不⾜。
荣⽓弱,名⽇卑,荣⾎之⽓不⾜,卑,低下了。
揲卑结合名⽇损,就是减少了,就是不⾜了,荣卫之⽓受到伤害了。
这个样⼦,发病当中,都是荣卫不⾜的疾病发现。
伤寒论中,荣卫不⾜,⾎少故也,桂枝新加汤主之。
荣卫是灌溉周⾝,荣卫不⾜,就会周⾝疼痛,浑⾝⽆⼒。
所以损指正⽓不⾜⽽⾔。
正常的,卫⽓和,名⽇缓,就是舒缓,很正常。
荣⽓和,名⽇迟,不快不慢,很徐,荣卫相和,名⽇沉。
这样,荣卫抱团了,不会散了,⽆太过⽆不及,脉就沉。
沉者荣卫互相结合,能够安静,不被邪扰。
这个就是正常的情况了。
这⼏条,因为脉,“脉为⾎脉,⽓⾎之先,⾎,⽓息应焉”,脉道就是荣卫之⾏,荣卫之⾏⽽辩见⼨⼝,就有盛衰、平和。
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 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 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
以东汉灵帝(公元168一188年)时的公元171年、173
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 大。 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 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 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
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
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
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 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
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
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 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
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
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东汉王朝动荡不安,为了避乱,张仲景辞官来 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 他除了
此间一些奇怪的病症、瘟疫就会预想不到地 突然出现。东汉末年从公元204年至219年
(建安九年至建安二十四年)中原地区流行
瘟疫凶猛。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 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 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
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
的。
大承气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大承气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八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现代运用: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幽门梗阻、急性菌痢等汤头: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闷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柯琴:“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气之不须也,故功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故以承气名汤。
分大小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
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味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和胃气也。
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之先后作三次煎者,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也。
若小承气三物同煮,不分次第,只服四合,但求地道之通,而不用芒硝之峻,且远于大黄之锐,故称微和之剂云”(《伤寒来苏集·卷三》)。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该书主要关注伤寒病的治疗和预防,以及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等方面,其内容十分丰富,对我国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伤寒论》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病因及病机的阐述。
张仲景在书中认为,伤寒的主要病因是邪气入侵人体内部,使得正气不足,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他在《伤寒论》中还详细阐述了病机的发生及其变化规律,其中包括病邪的属性、病邪的演变、邪气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病机的明确阐述,为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
《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例如四诊法、辨证论治、方剂应用等等,这些方法都成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理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
通过对身体状况、病机变化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以及对药物的规定和应用,来实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张仲景在书中还提到,治疗既要严格遵循疗程,同时也要执行四不用原则,即不过疗、不留病、不复发、不致伤。
三、方剂的应用。
《伤寒论》中介绍了大量的方剂应用方法,包括补益和滋阴消渴类方剂、利水祛湿类方剂、解表和清热类方剂、消食化积类方剂等。
其中以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金银花汤等方剂最为著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
总之,《伤寒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阐述了众多有关天人合一、辩证论治、方剂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借鉴对象。
东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相较于其他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多元化趋势。
首先,汉朝的文化基础非常深厚,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的中原特色。
诸如古典文学、史学、天文学、兵法学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学术体系。
同时,此时期的儒学风潮也开始逐渐兴盛,孔子的思想和道家学说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3-21 16:26:34 ]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
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三世纪初。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伤寒论》尽管主要是指导临床各科,但其中亦有不少宝贵的养生学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正如《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之语所云,仲景之学。
是在继承了《内》、《难》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
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张仲景便自然地以《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并且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曾指出:“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见《伤寒论·自序》),“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见《金匾要略方论。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这些生动的描述,就很清楚他说明,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并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气候的发展变化,才能得以生存,保持健康。
由此可见,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2)防病、抗病重视保津液。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首先表现在津液具有固护机体、防御病邪的功能。
如仲景在揭示太阳病转入阳明的机理时,一再重申亡津液是其关键条件:“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正是其例。
何以亡津液会导致病转阳明?因为律液乃阳明经的主要正气,津液充则阳明固,邪不可干;津液亡则阳明虚,邪气便可轻易陷入。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其次表现在津液能驱逐病邪,削弱病势上。
如“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
”这里的热越,即言热邪发越于外。
津液充沛,阳气畅运则汗出越邪,邪越则病顺。
故“阳明病,法多汗”,而津亏则无汗,邪不得出,其病为逆。
又如温热病中小便常短赤灼热,因为人要通过小便排邪。
热邪一除,小便即转清利。
“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
”故临床可视小便断吉凶。
“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因小便不仅显示人体津液虚实情况,而且还能反应前阴这条驱邪途径是否正常。
津液所以能防病、抗病,还可体现在津液能调整由病邪所致的功能失调并修复损伤。
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这是因为津液得到了补充。
若津液郁滞不行,其调和作用也难以顺利发挥。
由上可知,津液抗病作用及津液抗病思想在《伤寒论》中有充分反映。
人们要想不得病或少得病,必须重视保护体内的津液。
如张景岳说:“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
”人若津液不充,则筋枯髓减,皮槁毛脆,脏腑虚弱,即易为病邪所害。
(3)重视用饮食防病、治病。
这里的饮食药物系指既可食用,又能防治疾病的动植物及其加工品。
据统计,在《伤寒论》112方中,一共使用饮食药物17种,计有大枣、生姜、干姜、香豉、粳米、葱白、蜂蜜、赤小豆、猪胆汁、蜀椒、乌梅、猪肤、鸡子黄、鸡子(去黄)、饴糖、苦酒、清酒。
这些饮食药物遍及81个方剂,占全书方剂总数的72.32%。
其中还有不少纯以饮食药物命名的方剂,如十枣汤,猪肤汤等6方,加上药食合名的方剂(如干姜附子汤)共24方,占全书的21.43%。
由此可见,仲景对食疗是十分重视的,并已使其成为其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时时刻刻注意保胃气。
仲景认为,机体的功能与胃气的充沛与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是因为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有赖于胃气的化生,治疗疾病的药物也需中焦受气取汁以发挥疗效。
为此,他不仅重视脾胃阳气的一面,也注意到了脾胃阴液的一面。
《伤寒论》六经病证的治则,总的说来,不外祛邪与扶正两方面,在具体运用上,实际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仲景于八法中,均不忘“保胃气”,如汗法的桂枝汤,用草、枣调补中焦,保护胃气。
下法的调胃承气汤,用甘草缓急和中。
补法的炙甘草汤,以甘草、大枣补益脾胃。
困苦寒清热药易伤人胃气,则加入粳米。
甘草调补胃气。
此外,仲景不仅重视以药物“保胃气”,在服药方法上亦强调“保胃气”。
如他主张药时宜喝点粥,因为粥有内充谷气的作用,既可助胃气以扶正,又可助药力以祛邪。
还有,仲景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这一理论,注重疾病时期的调理。
如他立专篇讨论瘥后劳复问题,指出病愈时,“脾胃气尚弱”,尤需“保胃气”。
(5)重视增强机体免疫力。
伤寒论》中所用药物非常广泛,以《伤寒论》所用112方与93味药来看,有扶正祛邪免疫作用的人参、黄芪、白术、云苓、当归、甘草、大枣等药物的条文不下上百条。
在其所载扶正祛邪药物中,多有增强免疫机能、调理脏腑、补养气血的作用。
现举例如下:
人参:能鼓舞正气,增强机体免疫力而增强抗病能力。
《本经》用人参的条文68条,如桂枝人参汤用于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
黄芪:可增强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并能通过促进细胞体液免疫反应,增强吞噬功能。
《本经》用黄芪条文11条,如黄芪桂枝汤,就是增强机体免疫力,扶正祛邪的方剂之一。
甘草:《伤寒论》用甘草69次。
实验证明,甘草有抗变态反应作用,能延长移植组织的存活时间,对枯草杆菌“一淀粉酶免疫小鼠的抗体产生有抑制作用,甘草所含的LH作用于T细胞,有促进免疫作用。
大枣:《伤寒论》用大枣40次,也是在《本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药物,药理研究其含大量AMP样物质,人口服时末梢血浆及白细胞内的CAMP含量均明显上
升。
免疫学认为,免疫反应与分子生物学中的CAMP和CGMP有关,故大枣对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
至于本论中运用较广的其它药物如芍药、附子、桂枝、白术、茯苓、麦冬、猪苓等,均不同程度地显示了促进免疫,从而祛除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