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张仲景原序
中医古籍《伤寒论》序全解

演:《说文》“长流也。‛
长流 长远 推衍;扩大 引申义 本义
终始:即始终。
一说,指诊病方法,古人以诊视十 二经脉之所终始,为诊病要务。《灵枢· 终 始》:‚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 五脏为纪,阴阳定矣。‛
诊脉法的发展 三部九候遍身诊脉法
三部诊脉法 三部九候寸口诊脉法
张仲景重视三部九候诊脉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 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 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 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 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 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 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 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 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 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 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 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 词:秀、曾、企踵、孜孜汲汲、婴、钦、赍、进、 退、游魂、徇、冰谷。 • 词类活用: 华其外而悴其内。使……华丽,使……憔悴。 • 特殊语序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宾语前置。宾语:安。) 唯名利是务。(宾语前置。宾语:名利。) 彼何荣势之云哉!(宾语前置。宾语:何荣势。)
第二段
• 游魂:游荡的鬼魂。喻苟延残喘的无用之人
华、悴:使其 外表华丽却使 其身体衰败。 注释: • 孜孜汲汲:急急忙忙迫不及待的样子。 ‚华‛、‚悴‛ • 崇饰:修饰。末,枝节。此指名利荣势。均为使动义。 • 忽弃:轻弃。本,根本。此指身体。
附焉?
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 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
伤寒论原序及译文

伤寒论原序及译文【原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冬至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辛年七月中指魏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迎春九月节指鲁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膝节十二,中气存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间苯二甲酸七十二候,决病命运,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大论》①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②,此则四时正气③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注解】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
②冰列:“列于”通在“冽”,寒冷的意思。
③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
④君子:能够特别注意无为的人。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⑥触冒:感慨侮辱之意。
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万种生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顺应自然之规律而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
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示预防的重要性。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珍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迭,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播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着急,地气以明……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毋扰乎阳。
”这就是古人从自然界寒暑替变,阴阳消长的现象,认识到人体生长珍藏的生理动态,必须随着气候的转型而调节适应环境,才不致受六淫的影响而出现疾病。
《伤寒论》之张仲景原序

《伤寒论》之张仲景原序——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小引:古人之经典,序通常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表达了作者写作此书的宗旨,有的佛经,甚至只要能把序言看明白,理解整本书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伤寒论》的序也是如此,不仅有书名的解释,写作的目的,而且提出作为一个医者所应有的态度。
此序绝不能粗略读过,而是需要我们熟记一生。
今后,我们还将推出《伤寒论》的翻译,敬请关注。
余每览越人(扁鹊)入虢之诊,(据《史记》记载:一次,扁鹊带几个学生路过虢国,大街小巷都传太子已死。
扁鹊走到宫门前,问国王身边的中庶子太子的事情,中庶子说,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错乱,突发暴病,造成内脏受伤。
扁鹊又问,什么时候死的,是否下葬。
中庶子回答,死去半天时间,并未下葬。
扁鹊听到这儿告诉中庶子,请转告大王,秦越人愿意为太子看病。
虢国国君亲自接待扁鹊,并向他叙述了太子的病情。
扁鹊说,太子恐怕没有死,你现在回去看看,他应该还有呼吸,鼻子还在微微振动,顺着他的两个大腿向上摸,体温还有。
事实果真如此。
扁鹊见到太子后,通过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太子眼下的症状叫“尸厥”,并不是真死,并马上开始施救。
扁鹊让学生子阳在太子头顶的百会穴实施针灸,然后又配了两副热药,让另一个学生子豹拿这两副药在太子腋下不断地熨烫、摩擦。
很快,太子就呼吸正常,活了过来。
这时候,扁鹊又配了药让太子按时服用,20多天后,太子完全康复。
此病例属于实证,元气尚有,但是因某种原因被憋,而不能振奋发挥作用,急救时救活的希望较大,就如汽车有油,但是出了故障,略加修理则能继续前行。
)望齐侯之色,(《史记》记载:一次,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说:“您的气色不好,要赶紧医治。
”桓公不以为然,扁鹊无奈离开了。
10天后,扁鹊又看到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赶紧医治,不治将会恶化。
”桓公还是不以为然。
又过了10天,扁鹊对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不治会更加严重。
”桓公依然不治。
第四次扁鹊看见桓公后,一语不发,转身就走。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伤寒论原文及解释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寒论原文及解释,欢迎来参考!【原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大论》①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②,此则四时正气③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注释】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
②冰列:“列”通“冽”,严寒的意思。
③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
④君子:能注意摄生的人。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⑥触冒:感触冒犯之意。
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万种生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顺应自然之规律而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
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示预防的重要性。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替,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
张仲景伤寒论序

张仲景伤寒论序一、导言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伤寒论》是中医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伤寒论》的序言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
二、《伤寒论》的背景《伤寒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书中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伤寒病是一种由感受外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总结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伤寒论》的重要性《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这种治疗方法注重个体化,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其次,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治疗伤寒病的方剂,如桂枝汤、白虎汤等。
这些方剂经过临床验证,对治疗伤寒病具有显著疗效。
这些方剂不仅在中国古代广泛应用,而且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此外,《伤寒论》还对中医诊断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归纳,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仅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四、《伤寒论》的内容《伤寒论》全书分为六十篇,内容包括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其中,第一篇《伤寒论序》是全书的序言,通过对伤寒病的起源和治疗方法的介绍,为后续篇章的阐述奠定了基础。
在《伤寒论序》中,张仲景首先介绍了伤寒病的起源。
他认为伤寒病是由于感受外邪,导致人体阳气受损而引起的。
他进一步指出,伤寒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有关,治疗伤寒病就是要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愈的目的。
其次,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介绍了治疗伤寒病的方法。
他提出了“辨证论治”的理念,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他指出,伤寒病的治疗应该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症状的变化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日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卜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伤寒杂病论原序及译文

伤寒杂病论原序及译文《伤寒杂病论》原序及译文如下:《伤寒杂病论》序余每览越人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伤寒为病,宜准绳阴阳,以立脉辨症,明其表里虚实,随证治之。
若人欲初觉伤寒,发热而不渴,及伤寒二三日,邪气入里,外有热而内寒作渴者,此为病进。
当随其症以法治之。
若二阳三阴受病,为阴证似阳也,宜以热药温治之。
若二阴三阳受病,为阳证似阴也,宜以凉药冷治之。
又如水火相克而为病,火病畏水,水病畏火。
若寒热相错而为病,热病恶寒,寒病恶热。
以此类推。
皆当明理以疏其源,则可得其根本而治之。
伤寒杂病,总在一方。
皆伤寒之类也。
又悉主客之道,以治从少阳入者。
其率相似,谨辞五味,更以禁忌,务在博闻。
译文:我每次阅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于伤寒这种疾病,应该根据阴阳理论,通过把脉和分辨症状来确定病因,明确表里虚实的情况,然后根据病情进行治疗。
如果刚感染上伤寒的人发热但口不渴,或者伤寒二三天后,邪气侵入体内深处,外表有热但内心寒冷导致口渴的,这是病情加重的表现。
应该根据新的症状采取新的治疗方法。
如果是太阳和阳明、太阴和少阴、厥阴受邪而引发的病症,就是阴症似阳的情况,应该用热药进行治疗。
如果是少阳和阳明、太阴和少阴、厥阴受邪而引发的病症,就是阳症似阴的情况,应该用凉药进行治疗。
另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火病怕水,水病怕火;寒热相错而为病的,热病怕寒,寒病怕热。
以此类推,都应当明了这些道理并找出疾病的根源,就可以找到治疗的方法。
伤寒和杂病的病因总是一方致病,都属于伤寒之类的病症。
再仔细研究主客之道以便正确治疗从少阳进入阳明的疾病。
这些病症的机率是相似的。
还要注意饮食五味的问题,以及避免禁忌事项,务必做到广博地了解各种疾病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之张仲景原序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
小引:古人之经典,序通常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表达了作者写作此书的宗旨,有的佛经,甚至只要能把序言看明白,理解整本书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伤寒论》的序也是如此,不仅有书名的解释,写作的目的,而且提出作为一个医者所应有的态度。
此序绝不能粗略读过,而是需要我们熟记一生。
今后,我们还将推出《伤寒论》的翻译,敬请关注。
余每览越人(扁鹊)入虢之诊,(据《史记》记载:一次,扁鹊带几个学生路过虢国,大
街小巷都传太子已死。
扁鹊走到宫门前,问国王身边的中庶子太子的事情,中庶子说,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错乱,突发暴病,造成内脏受伤。
扁鹊又问,什么时候死的,是否下葬。
中庶子回答,死去半天时间,并未下葬。
扁鹊听到这儿告诉中庶子,请转告大王,秦越人愿意为太子看病。
虢国国君亲自接待扁鹊,并向他叙述了太子的病情。
扁鹊说,太子恐怕没有死,你现在回去看看,他应该还有呼吸,鼻子还在微微振动,顺着他的两个大腿向上摸,体温还有。
事实果真如此。
扁鹊见到太子后,通过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太子眼下的症状叫“尸厥”,并不是真死,并马上开始施救。
扁鹊让学生子阳在太子头顶的百会穴实施针灸,然后又配了两副热药,让另一个学生子豹拿这两副药在太子腋下不断地熨烫、摩擦。
很快,太子就呼吸正常,活了过来。
这时候,扁鹊又配了药让太子按时服用,20多天后,太子完全康复。
此病例属于实证,元气尚有,但是因某种原因被憋,而不能振奋发挥作用,急救时救活的希望较大,就如汽车有油,但是出了故障,略加
修理则能继续前行。
)望齐侯之色,(《史记》记载:一次,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说:“您的气色不好,要赶紧医治。
”桓公不以为然,扁鹊无奈离开了。
10天后,扁鹊又看到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赶紧医治,不治将会恶化。
”桓公还是不以为然。
又过了10天,扁鹊对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不治会更加严重。
”桓公依然不治。
第四次扁鹊看见桓公后,一语不发,转身就走。
桓公赶紧派人追问,扁鹊说,大王已经病入骨髓,我也没办法。
几天后,桓公果然浑身疼痛,再派人寻找扁鹊。
这时扁鹊巳经跑到了秦国,桓公很快就死去了。
此病例属于虚症,元
气不足,就像是汽车没油,即使司机驾驶技术再高,也难将车开到目的地。
)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才:博学多闻、博学强记;秀:硕果、能联想,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
因此扁鹊
虽然医术之高,但并不是有特异功能,而是勤奋学习而来。
孔子说自己是“困而学之”,而不是生下来就知道这么多;释迦牟尼也是苦极灭道,修行得来的成就。
)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为名利而学,而并不是为君亲、贫贱百姓及自己而学。
)崇饰其末,忽弃其本,(本末倒置。
)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毛长于皮上,
只想让毛不掉,但却忽视了“皮”这个根本,则毛依附何处呢?)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jī 怀着)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待到病入膏肓,得了疑难杂症后方觉害怕,或是求助于巫术、祷告于上苍,或是就此认命,将自己如同贵重物品一样宝贵的生命托付给庸医。
)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
若是轻生,(以把元气随意振奋,来换取自己过度的神彩飞扬作为荣耀。
)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还没到十年。
)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因为是将近十年的时间死了一百四十多人,因此可知张仲景的《伤寒论》之“伤寒”并不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伤寒、副伤寒等传染病,不是瘟疫流行。
仲景师所说“伤寒”就是真阳元气被损伤消伐。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方:方药、方法、规矩。
德行是方,思维是圆。
德行是慢慢积累来的。
思维是积累完以后关联的。
积累多,关联才圆融。
当今有许多人学习中医,都是报着偷招、学技巧而来,很少有踏踏实实一点点积累来巩固自己的基础。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即使是神医也不是什么病都能治的,因为医者治三分,病人自己的将养占七分。
有的病人完全依赖大夫和药物,从来不努力改变造病的坏毛病,将自己总也不能痊愈归咎于医生,那病就不可能好。
)庶可以见病知源。
(“睹其机,知其源。
”《伤
寒论》论得表里虚实传变,因此学《伤寒论》需通过条文明理,理通了,则能灵活诊病,而不是简单地看见什么症状,对应什么方药,若《伤寒论》的作用仅限于此,它也就不能成为经典之作,
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人能熟练背诵,但却不会用《伤寒论》方了。
)若能寻余所集,(所谓学问学问,包括学和问两方面,学是死的,问是活的,问一个枢纽,能把学的贯通起来。
如果能够平日玩味《伤寒论》,通过记忆、提问、解决的过程踏实做学问,那么阴阳表里虚实能够明
白一半以上了。
)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元冥幽微,变化难极。
(天人合一。
)自非才高识妙,(中医需要才高识妙者方能学习,因此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可见真正合格的医者需要有治理天下的智慧和能力。
)岂能探其理致哉
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佛教中也说“末法时代”,即人类不断高涨的贪欲和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这个恶魔使得潜心做学问、自觉修行、品德高尚的人越来越少了。
既然超不过古人,哪来资格谈什么“发展”,能继承两三成就很了不起啦!)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看当今的医生,不去思虑经典的宗旨,不去关联推演,自觉有家传的绝技便满足,甚至以此为傲,不思进取。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看病的时候只会问诊,需知中医诊病的顺序是“望闻问切”);相对斯须(把脉只是一种摆设。
)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把脉的姿势和要领一窍不通)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把脉一定要把足时间,在明确正确方法的前提下,认真体会)短期未知决诊,九侯曾无仿佛;(望闻问只能大概能分出阴阳,明确大概的方向,只能模棱两可地给病人一个诸如“脾虚”的诊断,但是为什么给这个诊断,为何会出现病人所述症状,又是如何造成的,往往禁不住人三问。
)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望诊的功夫丝极差,神色变化虚实,都不能查到细微之处)所谓窥管而已。
(像从管子里面看世界、盲人摸象一样,只看到局部。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
难矣!(要想救人于生死关头,对于学问不精的大夫而言,实在是一件难事)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生来就知道的人是最上等的人,这种人世间并不存在。
)学则亚之,(通过学习就能够马上掌握事物的规律变化的人仅次于上等人,这种人是少数。
)多闻博识,(通过多看多听,尽量记住学过的东西,最终能将所学贯通,明白世间规律的人再次之。
这种人也越来越少了。
)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方:规则;术:变化的规律。
我从来都推崇做事要有方有法,而不按照自己的思虑随意猜测。
)请事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