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高中必背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
例释:①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②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③永州之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④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也《荆轲刺秦王》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①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③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3>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③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④然而成败异变《过秦论》⑤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4>表递进 今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5>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秦王》 ④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⑤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6>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师说》③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 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7>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③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8>表目的 今译为:来 例释: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9>表方位 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①而其勿忘乃父之志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语气词 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完整word版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实用文档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18个虚词整理示例文言文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1.以: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连词]]把;用;拿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介词线①輮以为轮(《劝学》)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认为,以为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介词]《始得西山宴游记》)依据,凭借;按照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副词]通“已”,已经)①及以至是()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报任安书》)[]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以为][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烛之武退秦师》①以其无礼于晋()【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用来……”)(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时间、处所+][介词在)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登泰山记》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跟”相当于“与”介词[],译为“和”“带领”等《陈情表》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 [,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连词]2.之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代词)《谏太宗十思疏》②必竭诚以待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师说》①作《师说》以贻之(文案大全.实用文档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之间,使之凑成双音节①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始得西山宴游记》)《项脊轩志》)④故为之文以志(③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代词]表近指,可翻译成“这”“此”“这些”等)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总结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总结来源:崔璨的日志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8个文言虚词,有详细的解释

18个文言虚词(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一)以(1)介词①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a.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魏公子列传》)(2)连词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来,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⑤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3)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4)同“已”,已经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5)复音虚词“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见放。
(《屈原列传》)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二)之(1)代词①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①表示修饰,限制,可译为:的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⑤音节助词,可不译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完整版)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 若所为何乎 乃且焉也因 与则者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P.S.为的读音[ wéi ]1.做,行,做事:~人。
~时。
~难。
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当做,认做:以~。
认~。
习以~常。
3.变成:成~。
4.是:十两~一斤。
5.治理,处理:~政。
6.被:~天下笑。
7.表示强调:大~恼火。
8.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9.姓。
[ wèi ]1.替,给:~民请命。
~虎作伥。
~国捐躯。
2.表目的:~了。
~何。
3.对,向:不足~外人道。
4.帮助,卫护。
成分作用今译例他、它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我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第三人称代词(有时活用为一、二人称代词)你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代词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这、此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结构助词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间 取独\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定语后置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补语标志得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褒禅山》音节助词时间/动词后\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顷之v.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拿、用、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即凭借)凭、靠、凭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主谓间取独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
宾语前置标志
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
定语后置标志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补语标志
得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用在动词前,代处所、人、事
“在哪里”、“从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若不阙,将焉取之
adv
用在动词前,表询问或反问
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助词
句末语气词
了,啊;呢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因果
因而,因此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褒禅山》
转折
却,然而,可是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惑而不从师。——《师说》
假设
如果、假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Pron
通“尔”
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副词
像、好像
关山度如飞。——《木兰辞》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Conj
假设
如果
若使烛之武见君,师必退。——《烛之武退师》
选择
活着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知识点总结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司马迁《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李密《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司马迁《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1.以:[介词]把;用;拿①輮以为轮(《劝学》)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介词]依据,凭借;按照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认为,以为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副词]通“已”,已经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以为]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2.之[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文案大全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代词]表近指,可翻译成“这”“此”“这些”等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动词]到……去①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①悟已往之不谏(《归去来兮辞》)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助词]调节音节,用在形容词、副词或一些动词之后,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双音节①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3.为:[动词]泛指“做”,可译为“写”“治理”等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论语》)[动词]作为,当作,成为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动词]认为,以为①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动词]是①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介词]给,替,向,对①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②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③然此可为智者道(《报任安书》)④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五人墓碑记》)[介词]表原因,因为文案大全①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介词]表目的,为了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介词]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助词]用在疑问句末,表反问或感叹①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强调后面的动词或名词,不译①吾从板外相为应答(《项脊轩志》)4.乃:[代词]你,你的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副词]于是,就①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③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副词]才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③然后是非乃定(《报任安书》)[副词]却,竟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表判断,是,就是①其所以催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秋声赋》)【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5.而:[代词]你,你的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连词]表并列关系,又或不译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③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④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⑤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连词]表修饰关系,……地①吾常跂而望矣(《劝学》)②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秋声赋》)③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连词]表承接关系,就,接着①耳得之而为声(《赤壁赋》)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③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文案大全④木遭之而叶脱(《秋声赋》)⑤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连词]表转折关系,却,但是①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始得西山宴游记》)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④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因果关系①赂秦而力亏(《六国论》)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国论》)③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②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6.因:[介词]依照、凭借、根据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介词]趁着①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介词]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疏》)[动词]沿袭、继续、叠加等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论语》)[连词]于是,就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③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7.其:[代词]他、她、它,他的、它的、她的,我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②则智者尽其谋(《谏太宗十思疏》)文案大全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这、那,这些、那些①其高下之势(《始得西山宴游记》)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③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五人墓碑记》)[代词]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助词]表商量语气,还是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助词]表揣测语气,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助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②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助词]表期望/加强语气,一定①尔其无望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助词]无义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连词]表选择关系,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8. 所:[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事物、……的地方、……的人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国论》)③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阿房宫赋》)④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为……所……”,表被动①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③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所以”,表原因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所以”,表手段和凭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名词]处所,地方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表示大概的数目,相当于“许”文案大全①父去里所,复还(《留侯世家》)【所谓】所说的。
①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9. 焉:[代词]相当于“之”①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②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疑问代词]什么、怎么、哪里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②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③割鸡焉用牛刀(《论语》)[兼词]于之①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劝学》)②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③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