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传统文化习俗简介

合集下载

广西三传统风俗有哪些

广西三传统风俗有哪些

广西三传统风俗有哪些广西三传统风俗是众多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这些文化体现了广西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也是广西人民独特的精神符号。

三传统风俗由黎族的“赛龙船”、壮族的“歌圩”的“月牙龙”和“牛鬼节”组成,它们经历了岁月沉淀,历久弥新,成为了广西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下面将对这三项传统文化一一阐述。

一、赛龙船赛龙船,是广西黎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和运动项目,也是世界三大龙舟赛之一。

据传赛龙船起源于战国时期中华民族时期的江南地区,通过世纪的演变和升华,后来来到了广西黎族的生活中。

赛龙船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的,是黎族人民纪念其挣脱寒冬、迎来春暖花开的重要节日。

这个节日,所有的村子都会组织自己的龙船队,展开角逐。

龙船体长9-11米,表面装饰着用鲜艳的锦缎制成的五颜六色的龙鳞,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赛龙船比赛是几十人的队伍共舞,掌舵技能和船员之间的协同配合相当关键,讲究的是“人齐、划一、行一、停一”。

特别是在比赛的最后一刻,“划一、齐一”两声口令,船员们会齐木弛划,一同向前冲刺,以最快的速度冲过终点线,成为年度龙舟赛的冠军,也为广西黎族人民增添了一份节日气氛。

二、歌圩歌圩,是壮族传统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是壮族人民举办集会、耍技能、大快朵颐、恋爱交友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歌圩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开始,为期三天。

这时,人们会从四面八方汇集于广场,感受到了壮族招财进宝的文化特色。

歌圩场上,男女老少都会参加,有刀枪骑射、歌舞、戏剧和抢茶、赛龙等民间特色文艺节目。

各色面点和美食也令人难以抵挡,车水马龙,德高望重之家经营的店铺生意兴隆。

在歌圩中,壮族人民更看重的是交友和恋爱,这也是歌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战”、“莫借故而约”等情诗经典在歌圩中一遍遍传唱,从中流露着壮族人民的热情、乐观和豁达。

三、牛鬼节牛鬼节,是广西南宁一项盛大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南宁独特的文化表达和民俗遗产。

它是源于当地僵尸传说和土地神信仰,被共同认为是祭祀偎灵神的一种活动。

广西上林县拾骨二次葬探析 --以庐丰山墓葬群为考察对象文献综述

广西上林县拾骨二次葬探析 --以庐丰山墓葬群为考察对象文献综述

广西上林县拾骨二次葬探析--以庐丰山墓葬群为考察对象摘要二次葬是一种古老的葬式,上林庐丰山墓葬群是研究上林拾骨二次葬丧葬文化的典型范例。

本文通过对上林县拾骨二次葬形制与庐丰山墓葬的形制解读,探究了上林县拾骨二次葬形制的变化及其原因,以及上林县拾骨二次葬礼俗包括首次葬及其礼俗;金坛、祭品等二次葬的器物符号;寄葬、“后土制”等二次葬的礼制以及聚合宗族力量、寻求心理支撑理念四方面内容。

上林县拾骨二次葬与上林地方社会的关系呈现出人地关系的紧张与和谐、民族关系的冲突与融合、上林丧葬礼俗的重组。

关键词:上林县,拾骨二次葬,地方社会壮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历来备受关注。

20世纪初的壮学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壮族的源流、社会组织、生活习俗、文化模式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

壮族人对其族群礼俗传承与发扬的坚守,是壮族族群存在与壮大的精神信仰。

拾骨二次葬是壮族地方普遍存在的丧葬习俗。

广西是壮族的聚居地,上林县墓葬群是极具代表性的壮族墓葬群,它所涉及的文化符号,涵盖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壮族民间信仰体系下的社会关系,是广西壮族发展与壮大的结点。

研究上林县拾骨二次葬礼俗文化,有助于促进族群与个体的和谐相处,构建一个有利于壮族人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与秩序。

有关广西壮族丧葬文化研究成果丰硕,大多来自历史文化专著,广西壮族的风俗民情,刘映华《壮族古俗初探》介绍了广西壮族各式各样的葬式、葬礼。

梁庭望《壮族风俗志》对广西壮族的丧葬仪式作了具体的介绍,覃圣敏主编的《壮泰民族文化比较研究》第三卷中“壮泰民族的人生礼仪”对广西壮族的安葬方式,殡葬进行介绍,与泰国泰族进行葬礼、丧葬观念的对比,是广西壮族丧葬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郭立新的《荣耀的背后:广西龙背壮族丧葬仪式分析》通过对广西龙脊壮族丧葬仪式的分析,揭示了当地壮族举办丧葬的目的在于使死者荣耀,丧葬仪式的重点是进行角色的传承和接替,强调死者与生者之间转续与重新整合,展演、终结、均衡、重构各种关系。

上林县旅游概况

上林县旅游概况

上林县旅游简介上林县位于广西的中南部,大明山东麓,北回归线横贯县城,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1890平方公里,有壮、汉、瑶、苗等11个民族,其中80%以是是壮族,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各民族聚居县。

南宁后花园——上林县,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上林境内的大明山是我国在北回归线上保存最完好的“绿色明珠”,具有“春之岚、夏之瀑、秋之云、冬之雪”的特点,有“小庐山”的美誉。

上林母亲河清水河横贯上林全境,清水河上的“三里·洋渡景区”素有“小桂林”之美称。

北回归线穿过的世界其他地区,大多是海洋、沙漠和荒原,而穿过上林县城和大明山主峰龙头山,是唯一经过的一个县城和原始森林。

大明山脚下生长着一棵260多年的“木棉王”。

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清水河的“三里·洋渡景区”驻足游览达54天,并写下一万多字的游记。

清水河岸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誉为唐代岭南第一、第二碑,即《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碑》。

唐城城址被誉为唐代壮都。

金莲湖综合旅游景区是一个以佛文化为内涵的景区。

根据金莲湖的规划方案,其发展方向是以佛教文化为中心,依托东盟,把金莲湖打造成为具有浓厚的东盟风情,集朝拜、度假、会务、观光于一身的综合旅游景区,这对于提升上林县旅游品位,推动上林县第三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外,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已经落户南宁市,上林县是南宁市的后花园,若把金莲湖打造成东盟的会议和接待基地,这对于提高南宁市的旅游接待能力,打造南宁市的城市名片,将具有非常高的战略意义。

不孤村是闻名国内外的“岭南状元村”,“全国小康文明示范村”,不孤村自古崇尚教育,现今平均3人就有1个大学生,科技兴村,致富小康。

大龙湖、金莲湖是上林县两块翡翠,大龙湖是北回归线上神秘的高山平湖,金莲湖是一个集旅游、宗教、娱乐休闲于一身的旅游胜地。

石门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龙母文化和广西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源头,龙母的故事记载了上林壮族人民自古至今对善、孝两大传统美德的不懈追求。

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

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

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广西上林师公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项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形态,也是广西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公舞起源于上林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广西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

下面将对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进行简要介绍。

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多样,包含了舞蹈、音乐、服饰、道具等多个方面。

舞蹈形式上,师公舞主要以舞蹈表演为主,舞姿优美、气势磅礴、舞步独特。

舞者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戴着鲜艳的花冠,身披彩带和流苏,舞动间展现出充满活力的美。

在音乐方面,师公舞常以壮族民族乐器如板胡、马角琴、木琴、锣鼓等为伴奏,伴随着节奏欢快的旋律,让观众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

师公舞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起初,师公舞是作为祭祀活动的一部分存在的,起源于古代壮族的祭祀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师公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舞蹈形式,用以表达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师公舞曾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但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广西上林师公舞成为了重要的文化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推崇,并有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广西上林师公舞在艺术形态和创新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师公舞,不少舞蹈团体和个人积极进行艺术创新与延伸。

如有些团队将表演形式融入到现代的舞台设计和灯光效果之中,使传统的师公舞更具视觉冲击力。

一些优秀的师公舞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广西上林师公舞作为广西壮族民间文化的一种传统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师公舞不断吸收和融合新的元素,保持了广西传统舞蹈的特色和风格。

展示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表达,也成为了广西地域文化的窗口之一。

希望广西上林师公舞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使其在保护传承的发扬光大,为广西和整个中国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壮族“灯酒节”传承保护——以上林县石寨村为例

壮族“灯酒节”传承保护——以上林县石寨村为例

壮族“灯酒节”传承保护——以上林县石寨村为例梁 栋(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22)摘要:“灯酒节”是广西地处大明山一带的壮族民俗节日,这种民俗有着上千年的延承。

上林县有六成以上的乡镇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一举行“灯酒节”,又名“十一灯酒”。

本文以广西上林县巷贤镇“灯酒”节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参与观察、直接体验等方法全面解读“灯酒”节浓厚的壮乡文化精髓,同时深思“灯酒节”在当代的意义,以及保护和传承该少数民族文化的见解。

关键词:壮族;灯酒节;传承保护一、灯酒节日概述1、节日前夕的筹备。

灯酒节在上林县的多个乡镇村庄广为流传。

县里各个地方欢庆节日的规模大不相同,但其节日活动的内容、形式、框架、以及过程都基本相同。

灯酒节的主要活动是正月十一日的“灯酒会”,其活动规模以村为单位,筹备组织工作是由村长来主持和上届选出的人员负责实施。

这些人员是从村里的每一户中抽出一名男丁,然后编排组合,每届十人左右,轮流担任,俗称之为“头”。

到了正月初八、初九,这些“头”就聚在一起,统计今年村里有多少个新生男孩,商议参加“灯酒会”的每户每人该收多少钱。

统计完了之后,由选出来的“头”去集市上购买酒、猪肉、油、葱蒜以及祭祀所用到的香烛、鞭炮、纸钱等这些或不可缺的节庆必需品。

“灯洒会”的活动地点就设在社坛周边空旷的地上。

到了正月初十,“头”们拿出家里的锅、刀等集聚在社坛附近宰杀新生男孩人家捐献的羊和新生女孩捐献的公鸡阉鸡,为正月十一灯酒节做好准备。

2、祭祀仪式。

“灯酒会”的“大祭”是整个“灯酒节”的焦点。

对于祭台,祭品的摆放须按照古代流传下来的祭祀章程进行。

祭台分为三张,正对着社坛由前往后依次排开。

第一张祭台比较大,因为上面摆放山羊,山羊嘴里衔着一把青草。

第二张祭台摆放阉鸡或公鸡和鲤鱼。

而第三张祭台空着。

各个祭台的下面都设有跪拜时的铺垫。

铺垫下面先垫着一捆稻草,上面铺上一层摊子。

从祭台上的祭品可以看出今年村里有多少个新生男孩和新生女孩。

女生抄完上林赋为什么要烧掉

女生抄完上林赋为什么要烧掉

女生抄完上林赋为什么要烧掉
上林赋,被誉为“三千古文库中的经典之作”,历史悠久且拥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据传,上林赋最早记录于春秋战国的中国古代历史,当时的诗歌手们竭尽所能,用深奥的文字来描绘那时发生的战争并捍卫国家的尊严。

然而,这首动人心弦的诗歌却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它被烧掉了。

历史记载,在宋朝(960-1279),数百位女子被派往上林,抄写上林赋来取缔残害和仇恨。

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诗歌的价值和重要性,但这首诗歌仍然受到非常小心的对待。

据记载,宋朝女子们抄写完上林赋后,将它们卷成册子,然后用火将它们烧掉,为的是保护它免受被损坏的危险。

这不仅是为了保护它,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它涉及连接宋朝女子和政治力量的重要秘密。

随着抄写进行,政治力量越来越强大,女子们也越来越聪明,他们发现自己有能力从中受益,于是把他们的知识用作反对宋朝统治的武器。

因此,朝廷决定将抄写结束后的上林赋烧掉,以免被流传出去,影响到朝廷的统治。

面对这一状况,女子们也只能忍痛败退,毕竟自己的安危比政治力量更重要。

虽然上林赋被烧掉,但它不会被遗忘。

宋朝女子们抄写它的行动充分表明,上林赋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这篇文章也提醒人们要珍惜传统文化,让罗曼蒂克的中国文化继续永存。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

非遗视角下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研究广西上林县“师公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从非遗视角出发,探讨了广西上林县“师公舞”的传承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师公舞”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形式的民间文艺活动,主要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地区。

这种舞蹈通常由一众男性表演,舞姿优美、神态独特,每年都有固定的表演时间和场合。

在传统的农民节日、婚礼、葬礼、祭祀等场合,人们会邀请“师公舞”团队来表演,以祈祷丰收、祭祖、送别等仪式。

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师公舞”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是广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师公舞”的传承现状却在不断恶化。

首先,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城乡差距的加大,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师公舞”的传承人数持续减少;其次,传统文化的市场价值难以评估,缺乏有效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也给“师公舞”的传承带来了诸多困难。

为了改善“师公舞”的传承现状,在非遗保护和发展方面需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一是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师公舞”的认知度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是加强文化市场化经营,通过举办文化节、比赛等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师公舞”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增加其市场价值。

三是加强保护政策和措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扶持力度。

总之,“师公舞”是一种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重要历史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对于广西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项非遗项目,我们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协作和努力,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让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享受到非遗文化带来的美好体验。

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

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

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1. 引言1.1 广西上林师公舞的艺术形态及其发展广西上林师公舞是广西壮族民间传统舞蹈中的一种,以其优美的舞姿、独特的舞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师公舞源于宋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态,并在广西地区广泛流传。

上林师公舞在表现形式上独具特色,舞者多为年轻壮族男女,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绣花绸帕或银饰,舞蹈动作优美婉转,节奏明快轻快,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舞蹈中融合了歌唱、器乐等元素,展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林师公舞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种种挑战。

广西上林师公舞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和支持。

未来,广西上林师公舞将继续传承发展,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为广西民间艺术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上林师公舞的起源和特点上林师公舞是广西地区一种独特的传统舞蹈形式,起源于上林县的师公寨,故得名为“上林师公舞”。

这种舞蹈形式最初起源于民间庆祝活动,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表演形式。

上林师公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舞蹈动作简洁明快,舞姿优美大方,展现出一种婉转动人的艺术美感;舞蹈音乐节奏感强烈,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给人以独特的感受;舞蹈服饰色彩丰富多样,绚丽夺目,体现了广西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舞蹈表达了一种对生活、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希望和向往。

上林师公舞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它不仅是广西地区的一种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的舞蹈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上林师公舞将在未来展现出更为灿烂的光芒,为广大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心灵震撼。

2.2 上林师公舞的表演方式和技巧上林师公舞是广西地方传统舞蹈之一,其表演方式和技巧在舞蹈界备受瞩目。

上林师公舞的表演方式主要以舞者身姿轻盈、舞步流畅为主要特点,舞者们通过优美的动作和舒缓的舞曲展现出舞蹈的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林传统文化习俗简介
上林县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14年,属桂林郡管辖。

汉代属郁林郡领方、潭中县管辖。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从领方析分无虞、上林两县。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隶属南宁专区,2003年划归南宁市。

下辖辖7镇4乡,总面积为1890平方公里,总人口48. 26万,其中壮族约占80%,是一个壮、汉、瑶、苗等12个民族聚居地。

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不断的衍生和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禳灾祈福的狂欢节--渡河公
渡河公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较大的传统节俗之一,除了吃粽子、洗药浴、
插香艾、喝雄黄等传统习俗外。

南宁市上林县三里镇一带的壮族人家重点祭祀的不是屈原,而是他们信仰的人类先祖“救世神主”——渡河公。

渡河公是当地特有的一种集体禳灾祈福的节俗仪式活动。

它始于元朝,盛于明清,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这一具有丰富壮族文化内涵的民间传统节俗,以其历史悠久、寓意深刻、魅力无穷而远近闻名。

2006年6月被列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制作精美的渡河公,寄托着
对平安的祈福
轻巧的船,承载着厚重的希望
二崇尚和美的盛会--灯酒节
灯酒节是环大明山一带壮族民间传统祭社习俗,是乡村以社为单位集资,在每年的正
月十一,民间自发组织举行祭社祀祖、镶灾祈福的盛大信仰仪式活动。

其主旨是祭祀社神,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国泰民安。

传统的灯酒节祭社这天,村庄里凡头年头胎生男孩的“灯主”,要给村社献出一只羊,其他本年出生男孩的家庭,要献出一个“猪头”,生女孩则献出一只鸡,各家各户也要按人丁筹资备办祭品,全村老少一起到社坛前祭拜,之后集体就餐。

丰厚的祭品
庄严的仪式
三善孝文化的载体--龙母节
龙母节,源于一个寡妇收养一条蛇的传说故事。

据说,“乜特屈”在三月初二仙逝,次
日“特屈”呼风唤雨,借风雨之神力,将养母棺材送上村后岜仙岩洞的峭壁上安葬。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后一两天,“特屈”都回来扫墓,风兵雨将一路随行护驾,风雨交加,呼啸而过,那凄凄啸啸声便是“特屈”对养母的哀思和感恩的诉说。

龙母崇拜活动,是对龙母乐善好施与“特屈”知恩图报高尚品德的缅怀、传承和发扬。

龙母金身像
虔诚的信众前往龙母洞朝拜
龙母节文艺表演
四信仰习俗的传承-----木山庙会
据上林县志记载,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木山乡群众就自发组织了民间庙会活动,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举办。

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200多年。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庙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游客可以看到斗牛、斗鸡、
斗狗、山歌对唱、狮公舞表演、打陀螺等。

山歌对唱
观看斗牛表演
五信仰感恩的节俗--万寿节
韦厥,世称万寿公王,是唐高祖时人。

唐武德七年(625年),韦厥从唐朝繁华的京城不远万里来到澄洲,开拓这片蛮荒之地。

当时这里山峦叠嶂,豹狼出没,人烟稀少。

韦厥将中原先进的汉族文化与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起来,用“仁”治人,以“德”治邦,做了大量造福于民的事,使得上林有一个蛮荒之地变成一个讲礼节、积德行善、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礼仪之邦。

后世的人为纪念
韦厥的丰功伟
绩,尊称韦厥为
万寿公王,每年
都举办万寿节以
彰其功德。

历代
以来,上林壮族
百姓都自发于每
年的农历2月11
日举办万寿节活
动。

六三声部民歌
壮族三声部民歌,又叫“三顿欢”或“三跳欢”。

历史悠久,主要流行于上林、马山、忻城等三县交界处的壮族地区。

包括三个声部,代表主旋律的第一、第二声部又主唱者演唱,第三声部由二人以上合唱者合声附唱,一声部、二声部独立音调,三声部陪衬和声。

三个声部的独立性及完美结合,在国内外的民歌中比较罕见。

山歌对唱
山歌对唱
底蕴深厚的上林传统文化习俗,是长期生活在上林这块土地上的包括汉族、壮族、瑶族等在内的十几个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勤劳勇敢智慧的上林人民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最好见证。

我们要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指导下,立足社会实践,广泛交流,继承好、发展好上林传统优秀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