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民俗

合集下载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本文将从古代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起源、意义以及代表性节日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

一、古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和农耕习俗。

在古代,人们通过祭祀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

这些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为具有特定形式和仪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 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祀年兽的活动。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人们会进行各种祭祀活动、联欢聚会、放烟火等。

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是中国人民团聚的时刻。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表达对逝去亲人思念和悼念的日子。

清明节习俗丰富多样,如扫墓、整理祭祀用品、踏青等。

这些活动反映了中国人对敬老尊祖的传统美德。

3. 端午节: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和纪念屈原的活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举行划龙舟、吃粽子、系五彩丝等庆祝活动。

端午节的意义在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的力量。

4. 中秋节:中秋节源于古代的祭月儿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会进行赏月、吃月饼、拜月等活动。

中秋节象征着家庭团聚和幸福美满。

二、代表性节日的民俗文化除了上述的传统节日外,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代表性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民俗文化。

1. 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民间独有的猜灯谜、闹元宵等娱乐活动。

人们会在节日里点亮各种色彩斑斓的灯籠,品尝元宵,并一起玩猜灯谜的游戏。

2. 重阳节:重阳节是传统的敬老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寓意着长寿和健康。

3. 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初八,人们会吃腊八粥、挂蒜、蒸馍等。

传统文化与民俗习惯

传统文化与民俗习惯

传统文化与民俗习惯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许多精彩的民俗习惯。

这些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对塑造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与民俗习惯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的传统文化涵盖了诗歌、绘画、音乐、戏剧、建筑、书法等多个方面,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这些传统文化表达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和感受,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纽带。

二、民俗习惯的意义民俗习惯是人们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形成的符合其生活和文化特点的行为模式和规范。

它们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都有许多特定的民俗习惯,如过年时的拜年、吃年夜饭、贴春联,端午节时的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时的赏月、吃月饼等。

这些民俗习惯不仅加深了人们的感情交流,也传承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智慧。

三、传统文化与民俗习惯的互动关系传统文化与民俗习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传统文化为民俗习惯提供了根基和精神支持,而民俗习惯则使传统文化得以活跃、延续和传承。

传统文化的思想、艺术和价值观念,通过民俗习惯得以人们实实在在地体验和表达。

例如,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戏曲演出则是民俗习惯的一种形式。

在戏曲演出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精湛的表演艺术,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

四、传统文化与民俗习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们通过加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提供了人们共同的记忆和情感纽带,消除了社会和个体之间的隔阂,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理解。

其次,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濡染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培养了人们的品德和道德意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传统节日的传统民间习俗与民俗文化

传统节日的传统民间习俗与民俗文化

传统节日的传统民间习俗与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文化标志,它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也是代代相传的重要活动。

而传统民间习俗和民俗文化则是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传统节日的传统民间习俗与民俗文化,了解它们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一、春节的传统民间习俗与民俗文化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民间习俗和民俗文化的体现。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展开一系列的传统活动,例如家人团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等。

家人团聚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努力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这个重要的节日。

这一活动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也呈现了国家的传统文化特色。

贴春联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

春联是一种特定格式的对联,用来祝贺新年、表达美好祝福。

人们会将春联贴在门上或墙上,以寓意破旧迎新、祈求好运。

挂灯笼是春节期间的常见场景。

灯笼代表着希望与新的开始,人们会借此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各种各样的灯笼色彩鲜艳、制作精美,给人们带来节日的喜庆氛围。

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

据说,鞭炮的声音可以驱走邪灵,带来好运。

人们会在除夕夜点燃鞭炮,欢庆新年的到来。

以上所述只是春节的一部分传统民间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例子。

春节习俗丰富多样,每个地区也有其独特的传统活动,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希望新年能够充满喜庆、吉祥和和平。

二、中秋节的传统民间习俗与民俗文化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一个与家庭团聚相关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活动,例如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等。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赏明月,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向往。

在中国古代,人们甚至会围坐在一起赏月、吟诗、共度一个美好的夜晚。

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一大习俗。

月饼是一种具有浓厚传统味道的糕点,人们会将其分赠亲友,以表示团圆和祝福。

而每个地区也都有其独特的月饼文化,例如广东的莲蓉月饼、苏州的豆沙月饼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

在这个庞大的国度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民俗与习俗传统,它们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传统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春节的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中国的新年。

在春节期间,人们有许多特殊的习俗。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贴春联和放鞭炮。

贴春联是一种用红纸写上吉祥话语,贴在门上的传统习俗。

它代表着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放鞭炮则是为了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舞龙舞狮、拜年、吃年夜饭等习俗,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庆祝新年的方式。

二、端午节的传统民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有许多特殊的习俗。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赛龙舟是一项古老的水上竞技活动,人们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中竞速。

吃粽子则是为了纪念屈原,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其他食材包裹而成的传统食品。

此外,端午节期间还有系艾草、挂菖蒲、佩香囊等习俗,这些都是为了驱邪避疫,保佑平安健康。

三、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农历八月十五日。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有许多特殊的习俗。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赏月和吃月饼。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在月圆之夜赏月,寄托着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吃月饼则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月饼的种类繁多,口味各异,代表着团圆和美好的寓意。

此外,中秋节期间还有猜灯谜、敬月、赏桂花等习俗,这些都是为了增添节日的欢乐氛围。

四、清明节的传统民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有许多特殊的习俗。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扫墓和踏青。

扫墓是中国人民纪念祖先的重要方式,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整理墓碑、烧纸钱、献上鲜花等。

踏青则是人们在春天里外出郊游的传统活动,人们会选择一个美丽的地方,与家人或朋友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与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与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与传统节日中华民族有着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

这种文化集人文、历史、艺术、宗教、哲学于一体,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国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带您领略中华文化的深厚魅力。

一、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反映中国人民日常生活、思想、观念、信仰、习俗、风俗、民间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文化现象,是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民俗文化大量融合了道教、佛教、儒家思想等宗教与哲学,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极具神秘色彩的民俗节庆活动。

1.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最具有浓郁汉族特色的节日之一,是春节之后中国唯一一个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的节日。

元宵节源于过年放烟火,神明驱邪的习俗。

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

在南方,元宵还有猜灯谜的传统活动。

家人围坐在桌前,拿着灯谜相互猜谜语,既增添了气氛,又展示了智慧。

2.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重阳节”、“五月节”、“端阳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是中国独有的、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在端午节,人们有赛龙舟、喝雄黄酒、吃粽子等传统活动,如今的端午节已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节日,也是国家公共假日之一。

3.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中,与端午节齐名的便是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月神崇拜节日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人们通常会赏月、吃月饼、赏菊花、赏桂花等。

在中国,中秋节已经演化为一个家庭聚会、亲情交融、社交联欢的大型民俗文化盛宴。

二、传统节日1.春节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被人们称之为“年”。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这个节日在中国有着三千年的历史,它象征着阴历岁数的增加,人们通常会赶在农历年末各种繁忙事务都完成之后回家进行团聚。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祖、贴春联、发红包、吃年夜饭、放鞭炮等传统活动,以此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展示家族团结。

传统文化与民俗习俗

传统文化与民俗习俗

传统文化与民俗习俗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积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独特精神和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传统文化与民俗习俗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定义、民俗习俗的意义以及保护与传承的方式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话题。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包括语言、宗教、哲学、艺术、文学、音乐、戏剧、建筑、服饰、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民族根源的追溯和自我认同的体现。

而民俗习俗则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民俗习俗包括节日庆典、婚丧嫁娶、饮食习惯、服饰风格、民间艺术等方面。

这些习俗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人们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的纽带。

通过参与和传承民俗习俗,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传统文化与民俗习俗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首先,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习俗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其次,教育机构应当将传统文化和民俗习俗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例如举办传统文化展览、民俗活动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然而,传统文化与民俗习俗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现代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市场和社会的认可。

许多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品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其次,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和民俗习俗的兴趣不高,传承的动力不足。

这也需要我们思考如何通过创新和时代的融合来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和参与度。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与民俗习俗,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将其价值和意义传达给更多的人。

中国民俗与传统文化

中国民俗与传统文化

中国民俗与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的国家。

在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人们一直秉持着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传承。

中国民俗与传统文化既是我们的瑰宝,也是我们的骄傲。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俗与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带您一起领略这个博大精深的世界。

一、传统节日与庆典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节日和庆典的国家。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的时刻,更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共度团圆时刻。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色的春联,燃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还会包饺子、赏花灯、舞龙舞狮,传承着中国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会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等等,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对国家的祝福。

而中秋节则是人们赏月、吃月饼的时刻,寓意着团圆和家庭的美好。

二、传统婚俗与习惯中国的传统婚俗与习惯也是独具特色。

婚礼是人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承载着家庭的传承和延续。

在传统婚礼中,有许多规矩和仪式需要遵循。

例如,新娘要穿红色的婚纱,象征喜庆和吉祥;新郎要穿黑色的长袍,代表男子汉的成熟和稳重。

婚礼上,还有敬茶、敬酒、拜堂等环节,寓意着对长辈的尊敬和祝福。

除了婚礼,中国人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

例如,过年时要给长辈拜年,以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祝福;在节日里,人们还会互赠礼物,以示友好和亲近。

这些习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传统艺术与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艺术和文化传统,包括中国画、京剧、民间音乐等等。

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以墨、笔和纸为主要工具,追求意境和气韵的表达。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戏曲服饰而闻名于世。

民间音乐则是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以其欢快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了绘画、戏曲和音乐,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艺术形式,如剪纸、刺绣、陶瓷等等。

论民俗与中国传统文化

论民俗与中国传统文化

论民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中的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而民俗则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社会风情。

本文将探讨民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民俗是指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期内,民间的风俗习惯、传统礼仪和庆典活动等。

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人类文明的延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俗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融合了古代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农耕习俗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例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就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人们在这些节日里会举行各种传统仪式和活动,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传统。

民俗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渗透、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彩图景。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家庭伦理的尊重、社会秩序的稳定等价值理念,而民俗则是这些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民俗活动中所包含的礼仪、习俗、信仰等,都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象征着人们祈求丰收、祈福健康的美好愿望;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代表着团圆和思念的情感表达。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人们心灵寄托和情感交流的桥梁。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民俗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侵蚀,一些传统民俗逐渐失去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民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显得更加重要和珍贵。

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民俗文化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宣传,为民俗活动的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民俗
姓名:陈序学号:211205104 机
械工程系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文化的模式,思想文化的源头,是征服自然与发展生产的需要,种族繁衍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成文的规矩,程式化的规矩,民众群体的规矩。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民俗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

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

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

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

分析和揭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是民俗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举,其与各类具体事象的描述应是深入研究中国民俗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衣食住行: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习俗也常有反映。

如造房建坟便与堪舆术紧紧连在一起,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宅地,是动工前的第一步。

从破土开工到建成进宅,每个重要环节都要选择吉日良辰,整个过程有着一系列的巫术、祭祀、禁忌活动。

其中,上梁仪式尤为隆重,梁上要贴“上梁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红纸条幅;工匠登高时要唱《上梁文》,然后在梁上将馒头、散钱等抛下,以驱煞、镇鬼;有时还要在正檐下挂一面铜镜,用来照射妖邪。

凡此种种,不一而述。

我们从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记载,《尚书》中《召诰》、《洛诰》两篇所述周成王选都洛邑时的龟卜过程,敦煌文书中保留的《建宅文》[3]、《镇宅文》,[4 ]以及后世层出不穷的风水图书中可以看出,营造活动中的原始信仰是源远流长,绵绵不断的。

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祭祀祖先和村社保护神一直是家族、村落的重大事务,
而社交往来时,以某种信仰仪式或赌咒发誓来互相约束、取信,也是人们经常采用的方式。

在人生仪礼中,原始信仰渗透得尤深。

如围绕生育,就有五花八门的生殖崇拜、祈求子息的习俗和产妇、产房禁忌,以及一系列为婴儿祈福的仪式。

结婚迎亲时,也有许多巫术活动,撒谷豆攘三煞至少在西汉时就已流行[11],以弓箭镇邪,悬铜镜驱崇等,早在唐宋文献中已有记载[12]。

丧葬因与鬼魂观念和祖先崇拜联系在一起,信仰活动更是形式繁复,名目众多。

从山顶洞人在尸骨上撒赤铁矿粉到《仪礼·士丧礼》中的有关记载,各种丧葬信仰习俗不断地发展演变,长期延续。

再从中国的传统节日看,也大多源于上古祭祀,尽管不少节日在后世的演变中,或融合成多重内容的综合节日,或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但祭祀的内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除各种岁时农事节俗外,还要分别祭祀青帝句芒、赤帝祝融、白帝蓐收、黑帝玄冥;中元节、冬至、除夕,都有祭祀祖先的仪式。

我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各地春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欢度春节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1、腊月二十三:鲁西南称之为小年。

在菏泽城乡,在祭灶节来临前,在大街小巷和乡镇集市上,随时都可见到“祭灶糖”,这种扁扁的“祭灶糖”是菏泽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一个亮点,其他地方很少见到。

传说到了这一天,管厨房的灶王爷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情况。

晚上,家家都要给灶王爷包上水饺,摆上供果,烧上香和纸元宝。

如果这一年家中的人口齐全,就是所有在外边的人都回家过年了,还要再买上“祭灶糖”,意思是用糖粘住灶王爷的嘴,回天上以后只说这家一年的好事,不说坏事,所以灶边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 2、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

3、往后依次是:“腊月二十六,蒸馒头;腊月二十七,炖肉过油;腊月二十八,贴画画, 腊月二十九,煮肉肉;年三十,贴画门”。

腊月二十六日,整个一天就是蒸馒头,豆馅馒头、菜肉包子要蒸很多锅,要一直吃到来年的正月十六;腊月二十八日,炖肉过油(炸丸子、藕、鱼等)等。

4、年三十:三十上午贴对联。

中午要吃纯肉馅的扁食(水饺),女主人在下饺子时还要喊一声下饺子了,以示快放鞭炮,鞭炮一响,饺子下锅,饺子出锅,敬了天地祖宗诸路神仙,全家人就开始吃饺子啦。

吃过饭后,女人在家叠元宝,而家族的男爷们带着香纸鞭炮都去自家的祖坟磕头,上坟请“老的”。

“老的”指过世的祖父母和父母等,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惦念与牵挂,希望已故家人在“地下”能够有钱花。

5、三十晚上,农村有在房门外及大门内放拦门棍的习俗;会在院子里撒上芝麻杆,民俗传统叫“撒岁”、“踩岁”。

据传说,门前放拦门棍是像门神样挡住妖魔鬼怪入侵。

脚踩上去产生爆竹声,避邪,把妖魔鬼怪驱走,祈求平安吉祥。

春节撒芝麻杆、烧芝麻杆,祈求来年红红火火、节节高。

6、正月初一:农村早晨起“五更”给长辈磕头拜年(有个说法就是看谁家起得早,越早越好吧。

)先拜祖先,再拜父母,后拜乡邻。

见面后互相问候,给长辈一定要磕头。

初一早晨的
水饺必须是素馅的,预示一年平平安安,春节期间不能吃面条,要不事多,一年不得安宁。

不能动针线,不能倒垃圾,正月里不许理发。

7、正月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

嫁出去的女儿们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从这天开始亲戚间就挨家挨户走访拜年,每到一户,都会受到热情招待,拿出陈年老酒和香美的饭菜,杯来盏去,好不尽兴!春节,是亲情的高度凝炼,又是催生欲望的时辰。

寄托的是真情,期盼的是团圆。

此时此刻,就连铁窗之中的囚徒,也会萌生对大墙之外的家的深深挂念。

在年关,许许多多人的心中便有形形色色的欲望悄然升腾:有的期待时来运转,把忧伤与苦痛抛弃;有的渴望开年大吉,将理想与希冀化为现实;有的畅想宏福齐天,能有贵人保佑平安、万事顺遂。

因而久别的希望重逢,分离的希望团聚,贫穷的希望富有,卑微的希望平等,痛苦的希望幸福,忧的希望和美,农人希望丰收,工人希望上岗,穷人希望发财,……人们似乎把所有人气与运气和机遇一古脑的托付给春节。

哪怕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人们也对春节充满无限的眷恋。

因而春节盛满了欲望,春节催生着欲望,人人梦想乘着这不无吉祥的欲望之船抵达美满如意的彼岸。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在全国来说有一定普遍性的,并且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的文化.
参考文献“1、刘守华主编《文化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立文《传统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
3、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8月
4、朱谦之《文化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
5、田广林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6、商聚德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