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古代城市建设1
01-2欧洲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古希腊
雅典卫城: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
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城邦,提出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城市广场为中心。
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典型代表:米利都城
古罗马
公元前300年,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被征服地区建造了大量营寨城:平面正方或长方形,十字形街道,通四方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维Vitruvius《建筑十书》,是西方保留至今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特征:
(1)世俗化的特征
(2)军事化的特征
(3)君权化的特征
古罗马的城市规划思想
(1)强烈的实用主义态度
(2)凸显永恒的秩序思想
(3)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
中世纪
城市多自发成长,很少规划,战争频繁,防御要求提到很高地位,产生了一些以防御为出发点的规划模式。
城市典型特征: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
文艺复兴时期
城市规划思想
1. 追求理想王国的城市图景
2. 高雅与精英主义的营造思维
3. 尊重文化与“后继者”原则
4. 两种城市规划思想的分野与交融
巴洛克风格:建立整齐、具行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
城市道路格局采用“环形+放射”式,并在转折的节点处用高耸的纪念碑
17世纪的罗马城市改建是巴洛克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典范
古典主义风格:巴黎的城市改建体现了古典主义思潮,轴线放射的街道、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和公共广场都是那个时期的典范。
外国城市建设史第1——4章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第一章城市的起源一、从狩猎、自然采集到饲养家畜原始社会大约有几十万年的时间,原始人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的狩猎与采集经济生活,即猎人有时穴居、巢居,有时跟踪兽群游猎。
旧石器时代,人们为谋取生存,游猎范围较广。
而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转入了相对定居的生活,开始出现了土窑。
有的居住地有好几个土窟(图1—1)。
考古学家发现,大约在一万五千年前的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出现了。
渔民与猎人不同,渔民往往需要一个基地,以便以捕捉鱼类、贝壳、收集海藻以及采集块茎植物为生。
那些滨水定居点有三个特征(1)茅屋或帐篷选址显示出某种相对的秩序或者受自然条件如气温、日照、潮汐和风的影响。
(2)建筑物布局显示出社会的等级关系。
(3)避邪符咒与占卜盛行。
中石器时代的主要特点:一是出现了细石器,二是发明了弓箭,三是绵羊与狗的驯养,这是驯养家畜的开始。
当人们学会了饲养家畜,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为了寻找牧草和适宜气候,他们还不得不经常流动,并从事实物交换。
他们活动于过冬暂息点与夏季放牧地之间,具有良好水源地方成了定居点,主要以帐篷为家。
二、农业革命与农业居民点一万或一万二千年以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个新时代开始了,即农业革命。
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原始人学会了播种,以及有组织的采图1—1 旧石器时代晚期定居点集,使农收与畜牧分离开来。
产生了第一次社会(今乌克兰)大分工。
那时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为人们提供了经常的食物积存,因而人们进入了永久的定居生活,并使得经常性的交换成为可能。
土地耕作者的居民点产生于公元前7000~4000年(图1—2)。
人的定居同避寒暑风雨,同罗盘上的方位与基地自然条件密切结合起来。
陶器的出现是人们定居生活的证明。
新石器时代的住所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房屋设计的造型,吸取了容器塑造的构思(图1—3)。
图1-2 新石器时代居民点(今德国Hallstatt)今天已很难找到原始农村定居点的遗址。
外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乌尔城
外国古代 城市规划 与建设 巴比伦与新巴比 伦城 ——公元前3000. 建巴比伦城 ——公元前650. 建新巴比伦城,
城市的起源 古埃及的城市 两河流域和波 斯的城市
城市人口达 到10万
古印度与古代 美洲的城市
古希腊的城市 古罗马的城市
——跨河两岸、 矩形平面、双 重城墙、设九门、 高大的山岳台和神 庙、狭窄的小巷、 新巴比伦的空中花 园,成为东方贸易 中心 。
三个文化中心: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 古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 古玛雅地区:提卡尔城 古印加地区:著名的马丘比丘(MACHU PICHU)遗址 特奥蒂瓦坎城 国家的都城,宗教中心 建设时间:公元前1世纪,3—9世纪最为繁盛 城市规模:18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 城市布局:中心是纪念建筑物,建筑物之间布局严谨
古印度与古代 美洲的城市
古希腊的城市 古罗马的城市
城市平面:卵形,有城墙与城壕,城墙内 有宫殿庙宇和贵族僧侣的府邸,墙外是普 通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地。
山岳台:着天体崇拜作用,夯土,外贴一 层砖,共七层,总高约21米 宫殿庙宇山岳台三位一体的土台上还 布 置了各种税收和法律等衙署、商业设施、 作坊仓库等,形成城市的公共中心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影响 1.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村、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和 交通运输。 2.金字塔建于尼罗河两岸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使法老尸体不受河流影响。 3.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5.在卡纳克与卢克索神庙群体设计中,运用2公里长中轴线布局,两边布置约1000人面狮身像。 6.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第二章 外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与范例

古罗马时期的提尔城
古罗马时期的庞培城
庞 培 城 丰 足 大 街 的 街 面
庞培 城狄 奥斯 库里 宅的 中庭
庞培古城的市苑全景,正中高台为朱 庇特神庙,远处背景为维苏威火山
第四节 中世纪的城市建设
一、背景:
1)历史学家一般将从西罗马帝国亡到14-15世纪 欧洲资本丰义制度萌芽(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漫长的封建 时期称为“中世纪”,在这一千年左右的时间里,西 欧由于生产力的衰退、战争频繁的破坏、国力的弱小 以及基督教宗教思想的束缚,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 展十分缓慢,思想领域缺乏有创造力的建树,囚此人 们也习惯把它称为“黑暗的时代”、“黑暗的中世 纪”,用来描述中世纪文化蒙昧和倒退的基本特征。
卡洪城
古埃及城市,又名伊拉洪、拉洪。在 法尤姆绿洲东南部,尼罗河西岸。古埃及 法老大多生前为自己建造宏伟的陵墓,卡 洪城便是为兴建塞索斯特里斯二世(公元 前1896~前1887年在位)的金字塔陵墓 而修建的一种特殊的居民点,当时人口约2 万人。陵墓完工后,该城便被废弃,逐渐 湮没在沙漠中。
卡洪城
2、城市的结构特征:
3)在中世纪的政治背景下,城市有着特殊的地 位,尽管从 11世纪初到 14世纪中期城市的市 民阶层始终只是一小部分,但却不断地、迅速 地发展,直至成为全体居民。由于法律对于集 中在城市的居民十分有利,因此,市中心意味 着是最为令人渴望的区域:富裕居民生活在中 心区,贫困者则在城市边缘。市中心建有全城 最高的建筑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构成城市的轮 廓线,从而使城市的总体景观在高度上失去了 统一:市政厅的塔楼,教堂边的钟塔或教堂塔 楼。
1历史学家一般将从西罗马帝国亡到1415世纪欧洲资本丰义制度萌芽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漫长的封建时期称为中世纪在这一千年左右的时间里西欧由于生产力的衰退战争频繁的破坏国力的弱小以及基督教宗教思想的束缚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十分缓慢思想领域缺乏有创造力的建树囚此人们也习惯把它称为黑暗的时代黑暗的中世纪用来描述中世纪文化蒙昧和倒退的基本特征
外国城建史(完整版)

外国城建史(完整版)古埃及的城市⼀、古埃及社会背景古埃及历史分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2400年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580年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年~公元前1150年晚期——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30年政治体制:政教统⼀、中央集权、皇帝(法⽼)专制宗教迷信思想:灵魂是永⽣的,⼈⽣是短暂的,陵墓庙宇史永恒的,城市、住房是短暂的。
⼆、古埃及城市概况占埃及象形⽂字“城市”:以圆形或椭圆形内划⼗字组成。
其圆形或椭圆形代表城墙,⼗字代表街道。
城市以⼗字街划分为4个部分。
1、卡洪城:古埃及有名的城市卡洪(Kahun)就是⼗⼆王朝时期于公元前2000多年建成的。
城市平⾯:长⽅形,边长380X 260⽶,有砖砌城墙围着。
城市分区:⽤厚厚的死墙划分成东西两部分。
城西为奴⾪居住区,有⼀条8,9⽶宽南北向⼤街从东侧城门贯穿这⼀区。
厚墙以东⼜被⼀条东西长280⽶的⼤路将城东分成南北两部分。
东西⼤路的北为贵族区。
城东有市集,城市中⼼有神庙,城东南⾓有⼀⼤型坟墓。
2、底⽐斯城:建于中王国时期,以后王朝有很⼤发展⽽成为古埃及最宏伟的城市。
城市⼈⼝最盛时到达10万⼈⼝。
位置:死者之城位尼罗河左岸,城市位尼罗河右岸。
“⽣者之城”布局:神庙(卡纳克与鲁克索)则是位于城中,与‘⽣者之城’结合在⼀起了。
“死者之城”:⾦字塔的设计构思已不适应;皇帝们在⼭岩上凿⽯窟作为陵墓,利⽤原始拜物教中的巉岩崇拜来神化皇帝。
3、阿玛纳城背景:新王国时期国王⾃称为神,宫殿和庙宇结合在⼀起,在⼤殿⾥拜谒国王。
开创了新的⽣活⽅式。
皇帝阿克亨纳顿于公元前1370年左右在阿玛纳建⽴⾸都位置:⾯临尼罗河,三⾯⼭陵环抱,⽆城墙。
格局:沿尼罗河稍呈弯曲的带形,长达3.7公⾥,宽约1.4公⾥,顺着尼罗河流向,规划了灵活的棋盘式道路系统。
街道也有部分绿化。
分区:北部为劳动⼈民住区,中部为帝皇统治中⼼,南部为⾼级官吏们的府邸。
07外国城建史—中古

6、中世纪盛期(公元11世纪---13世纪):
1)、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欧洲城市中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以各种斗争方式争取自治权,并取得胜利, 使城市有新的机构和规则对新的经济进行调节。于是城市逐渐繁荣,人口也逐 渐多起来。 2)、建设活动 哥特建筑出现,同时出现新的建筑类型,如市政厅、关税局、手工业行会会所、 教会学校、医院等。城市建设也因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的活跃得到了很大的 发展。 3)、中世纪盛期建设活动代表性建筑 哥特教堂的主要特征 ■平面上拉丁十字式平面,大门朝西,长方形大厅东端接半圆形或多边形圣坛; ■结构上使用飞券平衡中舱拱顶的侧推力; ■外观上立面有巨大的玫瑰窗和尖矢形窗,正立面有一对高耸的钟塔;外部有 飞扶壁、世纪的城市规划思想——宗教图景与自然秩序
1)、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 教堂前面形成半圆形或不规则的但围合感很强的广场,教堂与广场一起构成 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道路以教堂、广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并形成蜘 蛛网状的曲折道路系统。教堂占据城市中心并构成了绝对的制高点,所以城 市天际线优美而有秩序。 2)、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 人才匮乏、经济所限、战争骚扰,西欧城市基本上没有统一完整的规划设计 意图。因此,中世纪是西方城市规划史上难得的“自然主义”(非人为干预) 盛行时期。 3)、力显丰富多变的景观与亲和宜人的特质 平和、安详、亲切宜人的特质 4)、追求有机平和背后的内在秩序 中世纪城市的美,来源于对自然地形形态的有机利用以及对基督教生活的有 机组织,是当时城市社会生活高度有序化的客观反映。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中世纪城镇环境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它“将一定 的体系引入大自然,其结果是使自然和几何学的差距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几 乎完全消失”——贝纳沃罗(《世界城市史》),是“无规划”与“自然主 义”思想的杰作。
外国城市建设史(重点总结)

国城市建设史1. 四大文明古国起源地带,年代和代表性的城市古埃及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底比斯城)死者之城位于左岸,城市位于尼罗河右岸,卡纳克与鲁克索神庙则是位于城中。
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及伊朗高原地区,乌尔城(城市平面为卵形,有城墙与城壕,两个港口通往水面,厚墙围抱宫殿庙宇,墙外是普通百姓和奴隶的居住地,划分明显,宫殿式四合院的,庙宇平面较为规整,一般是四方形平面),波斯波利斯(位于平缓山坡上,平面组合井井有序。
地段的西北角是建筑群的大门,地段中央是两个巨大的接待厅,大厅的南边是宫殿、宝库和后宫)新巴比伦城(总平面大体呈矩形,由于防筑需要,筑有两重城墙,间隔12米,墙厚6米,城东加筑了一道外城,内城有9座城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古印度:印度河-哈拉帕文明达罗城(毗荼人建,平面为正方形,有3条南北大道和2条东西大道,分划如棋盘。
分两部分,稍高的是卫城,东侧是较低的原市街地。
)中国:黄河流域河南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2. 古代城市的起源说:1.社会分工学说2.防御学说3.宗教学说4.地利学说3. 古代美洲的城市:印第安文化:特奥蒂瓦坎城(羽社神庙的金字塔)玛雅文化:提卡尔城,奇清依扎城印加文化:马丘比丘城4. 古代希腊的城市规划思想:1.对思想城市的追求-理性、秩序2.唯物主义思想3.城邦,社区精神4人本主义5积极和丰富的公共空间6追求理性主义-希波丹姆模式5. 希波丹姆模式的内涵:(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
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间敞开呈现L形,有多个广场。
市场及多个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面积较小,南部较大。
城市分为4个功能区)1.采用一种几何形式的,以棋盘式路网作为城市骨架的城市结构模式2.城市中有公共空间,城市典型平面中有两条大路垂直从城市中心通过。
3.把城市分成3个区: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区4.把城市居民分成3个区:匠人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外国城市建设史》考研核知识点

《外国城市建设史》考研核知识点一、知识概述1. 古代埃及城市建设①基本定义:古埃及城市是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建造的聚居地。
这些城市在宗教、政治、社会等因素影响下建设,有独特布局和功能分区。
比如卡洪城,住房按照等级高低分不同区域,它以太阳神崇拜的神庙为中心展开建设。
②重要程度:在《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地位很高,是研究早期文明城市建设的典型。
它为了解古代城市起源、宗教和政治对城市影响等提供了蓝本。
③前置知识:需要知道一点古埃及文明的基本情况,像尼罗河对于埃及人生活的巨大影响,他们的宗教信仰基本内容(如多神崇拜、法老的神性等)。
④应用价值:现代城市布局中也会借鉴古埃及城市功能分区概念,如果一个城市有大型宗教建筑,像寺庙之类的,能以它为中心安排周边活动区域和交通流线。
2. 古希腊城市建设①基本定义:古希腊城市是古希腊人构建的,以城邦为基本形式的城市。
其城市布局注重公共空间,像雅典就有著名的卫城和广场,卫城是宗教崇拜中心,广场是市民集会等公共活动场所。
②重要程度:是西方城市建设源头之一。
对民主社会下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提供了范例,影响后来西方城市公共建筑布局等。
③前置知识:要先对古希腊文明里的民主制度、神话有初步了解,因为城市建设和这些方面息息相关。
例如,城市的很多公共建筑就是为了体现民主,像议会建筑之类的,而很多建筑装饰有神话元素。
④应用价值:在现代城镇规划里,能参考古希腊的公共空间营造方法,打造社区公共客厅之类的空间,方便居民交流互动。
二、知识体系1. 知识图谱这门学科里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城市建设点组成一个庞大体系。
古埃及、古希腊城市建设都是早期部分,它们给后来罗马及欧洲其他城市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就像盖楼的地基一样。
然后再不断发展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近现代的城市建设内容。
2. 关联知识与历史、地理、文化和宗教等知识关联密切。
像中世纪城市建设,就和当时基督教宗教势力分不开。
城市里有大教堂,还有很多宗教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古代美洲城市建设
一、社会背景: 1、社会进程:
BC10世纪末 黑西哥地区出现国家 AD0纪元前后 玛雅文明 AD15 印加地区出现国家
2、文化特征
体现为一种阶段的文明,由于阶级的分化及宗教崇拜, 城市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宫殿及宗教建筑的建设方面, 而世俗建筑很粗陋,城市居民甚至居住在窝棚之中。
位于一个狭窄而陡峭 的山峡陡坡,两侧是 250—300m高的壁立 的悬崖,前面横过一 道很深的河谷,环境 极其险峻,在宽度不 足140m的圣地里,修 造了曲折的道路,沿 路布置了许多小小的 祭品库之类的建筑物, 组成一幅幅富有变化 的,然而又各自完整 的画面,以高台上的 阿波罗神庙居于主导 地位,庙后是个圆形 剧场,景观非常奇险 壮丽,能给人强烈的 震撼。
三、成就总结
1.城市选址上,因地制宜: 生者之城:近河——水源、交通运输; 死者之城,远离河道、沙漠高地——防止水患;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卡洪城、阿玛纳城——体现为功 能性分区,阶级性分区。 3.棋盘式路网:阿玛纳城 4.城市景观设计:阿玛纳城,运用了城市设计的多种手法。 5.建筑群风格统一、主次分明。 6.宗教为神庙,陵墓非常发达,并且用较大的尺度来表现神的 力量。
(居民区,如乌尔城的民居紧凑布局,厚厚的墙体,狭窄的街道)
2.城市与宇宙观念的结合(科萨巴德城、爱克巴塔纳城) 3.城市的防御作用(科萨巴德的宫殿) 4.宗教与城市公共中心的结合(乌尔的山岳台) 5.综合性大型群体建筑的建造(帕赛波里斯)
掌握: 山岳台建筑与古西亚宗教信仰的关系 乌尔城、新巴比伦城的基本特征
古埃及的城市
掌握: 古埃及城市布局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 卡洪城的主要特点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外国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二章 两河流域及波斯的城市建设
一、时代背景: 1.历史沿革
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9世纪)、 埃及帝国和亚述帝国(公元前16世纪初)、 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7-6世纪)、 波斯帝国、 马其顿帝国(公元前4世纪)
2.宗教、文化
拜物教、天体(山岳台)崇拜与国王(宫殿)崇拜相结合、 宗教与社 会商业活动一体、世俗性的城市建设占主导地位 文化交流频繁,不似埃及那么闭塞,多文化的交汇、替代、融合。
第二章 两河流域及波斯的城市建设
二、城市建设实例
1、乌尔城:
a.奠定沙漠干燥气候的建筑布局方式,建筑间距狭小,街道狭窄, 以防日照; b.初步形成城市公共中心。
4 伊瑞克提翁
5 帕提农神庙
1山门 2胜利神庙
► 良好的视觉效果:在山下绕卫城一周,山门(战利品、胜利神
庙)————雅典娜青铜雕像,北面:伊瑞克提翁女像柱6个;南:帕提 隆,与视线形成角度,成为主体————帕提隆东大门————祭祀, 穿越卫城全部,步移景异。
良好的视觉效果:
在朝圣队伍行进过途中,卫城大幅度的变化着景色,建筑物与 雕刻交替 多立克式艺术和爱奥尼克艺术交替 建筑物的风格形制色彩大小简繁各不相同 严肃中有活泼,庄重中有轻快。
4.2雅典卫城
► ► ► ►
►
► ►
卫城是指建在高处城邦国家的都城,利于防守。 内部建有宫殿、神庙、粮库、卫兵住所与水源。 每座古希腊城邦都拥有自己专属的卫城, 且必定建于城邦的最高点, 平时作为公共集会的场所, 战时则发挥堡垒作用, 成为居高临下的作战指挥中心。
雅典卫城 古希腊雅典,约公元前4世纪,为古希腊圣地建筑群的典型代表。
第三章 古代印度城市
一、时代背景
1、社会进程: BC3000年 出现国家,开始城市建设活动 BC2600年 开始印度河文明 BC2000年 外族(雅利安人)入侵,产生婆罗门教 BC500年 佛教产生,盛于BC300—400 AD600—900 形成封建社会,印度教形成 2、文化特征: · 宗教意识是社会主要的意识形态 · 由于外族,统治民族发生更替, 产生宗教等文化思想方面的交替(城市建设艺术特性的变化); 多元共生的文化特性(城市建设艺术特性的多元性)。
二、城市建设实例
2、伊套伊城:体现了古代城市的防御功能。
3、卡洪城:城市营造时考虑了功能分区
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 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
二、城市建设实例
4.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城墙 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 局、北(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 中心区、毁于风沙。 城市中心区设计,具有较成熟的城市设计技艺。
2、荷马时期(BC12世纪—BC17世纪中叶) 荷马史诗为后人了解希腊当时的社会状况、经济状况、民众习 惯、城市建设、建筑设计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并且通过欧 洲许多考古学家在19世纪—20世纪前期的考古发掘工作获得了 证实。 这时期的希腊半岛长期处于城邦和城邦的战争之中,长年的征 战对于城市建设是巨大的阻力,这一时期,难于找到在这方面 的一些辉煌的成就。
第一章 古埃及的城市建设
二、城市建设实例
1、孟菲斯与底比斯——“生”、“死”观念的转变 古王国:孟菲斯、白城,生者之城,与神庙,陵墓分开 中王国:底比斯,神庙与皇宫结合, 位于尼罗河上游山区,陵墓与山体结合
· 陵墓形制的演化:
中王国时期以后,生、死观念发生变化,皇权加强, 皇帝转向对生时权力的追求,修建皇宫等建筑,同时, 首都迁往上游底比斯城近山,不利于修建金字塔,又 因金字塔中尸体常在农民起义时被取出破坏,所以皇 帝陵墓修建于山中隐蔽处,称为石窟墓。
4.印加人的道路建设,长达数千公里的两条大道。
第五章 古希腊的城市建设
一、社会进程及城市建设
1、爱琴文明时期 克里特岛: 克里特岛的城市建设多是世俗 性的,主要建设有住宅、宫殿、 旅馆、公共浴室、作坊等。 诺索斯迷宫是米诺斯王的宫殿。
平面局布相当复杂,以一个60m×29m的长方形院子为中心,建筑中有许多通风的小 天井,每个小天井周围房间自我一组,天井与天井在不同层次上穿插(有楼梯), 有时可从天井的某个层次直接走到山坡上,宫殿内部空间极其复杂,所以古希腊人 称之为“谜宫”。
特点:
A 两重城墙反映了城市防御要 求 B“空中花园” 丰富城市景观 C城市空间尺度的对比——幼 发拉底河两边建筑空间的对比 D建筑成就:有彩色的外墙装 饰
3、尼尼微城:防御性庙宇建筑 4、科萨巴德城 5、爱克巴塔纳 宇宙崇拜:模拟宇宙的高地城堡 6、帕寒波里斯
三、成就总结:
1.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及城市布局
外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一章 古埃及的城市建设
一、社会背景
1. 历史沿革 4000BC. 原始社会过渡奴隶社会3500BC. 上下埃及 3200BC.第一(MENES)王朝 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晚期四个历史时期 2. 宗教信仰 人生短暂、灵魂永生、千年复活 生者之城简单马虎,死者之城神圣永恒,生死分离 3. 建造水平 大量人力物力,多工种的合作 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学、几何学、工程机械等发展 防御水患
卫城总体布局特点
► 自由式布局:
卫城发展了民间自然神圣地自
由活泼的布局方式。
卫城总体布局特点
N
4 伊瑞克提翁
► 自由式布局:
5 帕提农神庙
卫城发展了民间自然神圣地 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
1山门 2胜利神庙 重要的建筑位于西北南三个边沿, 朝向朝圣路线的最佳景观,照顾山 上山下的观赏
49页
卫城总体布局特点
3、古风时期
以血缘关系构成的氏族部落 以地缘关系为主的地域部落所取代 氏族祖先崇拜 自然神(保护神)崇拜取代 卫城转化为自然神的圣地,由原先防御性很强的卫城转变为公众欢聚、公众活动 的中心 民主共和制的城邦国家 自由民是城邦国家的主人,共同维护及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更多时间进行的 是一种公共的生活; 城市建设重点:以进行公共活动的圣地建筑群和卫城的建设 (而居住类建设非常简陋,城市整体建设除公共活动场所外也非常简陋) 活动:定期举行节庆,举行体育、诗歌、戏剧、演讲比赛; 周边建筑:竞技场、旅舍、会堂、摊贩敞廊等公共建筑,而在圣地中最突出的地方 则是守护神的庙宇。
2、丹诺奇迪特兰城
建于湖中,防御性能良好, 利用输水管道由陆地供水, 湖中有木筏制造的水上花园, 城内有运河,运输方便。
三、城市建设的成就总结
1.工程起重技术,30吨的巨石头像的建造
2.城市空间的组织,特奥蒂瓦坎城的月亮神庙金字塔为主轴线。
两侧穿插横轴线。形成节点空间。城市空间组织有序,有条理。 3.丹诺奇迪特兰城的供水技术
迈西尼:
最主要的城市建设是卫城的建设。卫城早期是祖先崇拜的场所,部落 的祖先作为崇拜的对象在这里得到祭祀,后来逐渐成为部落或城邦统 治中心,由贵城或寡头控制,也是城市的一道防御设施。
迈西尼卫城的城墙厚达数米,砌筑石墙的石块每块重达5—6吨,被后人称作“大 力神式砌筑”,迈西尼卫城的城门前的修筑了狭长的过道,两则是厚得的石墙, 更增加了其防御性。
5、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
卫城总体布局特点
选址:卫城在雅
典城中央一个孤立 的山冈上,高于平 地70-80m。东西长 约280m,南北最宽 约130m。
卫城总体布局特点
如果把卫城看成一个整体,山冈本身就是它的天然基座,而建筑群结构都与自然 地形的高低起伏相协调。 不企图用城市和建筑压倒大自然,相反要表现大自然本身的美,把自然地形作为重 要的组成要素。
德尔斐的阿波罗圣地
4、古典时期的城市建设
古典时期最著名的城市建设实例是雅典卫城的建筑。
4.1 雅典是古典时期希腊世界中最强的国家,各方面的成就也是最 高的,原因如下: A雅典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其位于地中海几条航道的交叉点,手 工业、商业和航海业都非常发达。 B雅典是打败波斯入侵的主力军,在战争中作出巨大的牺牲,战后 成为了希腊各城邦的领袖,它的上邦政策是招揽全希腊优秀的工匠 及知识分子,使它得以继承全希腊的文化成就,熔铸多立克和爱奥 尼文化于一体。 C雅典的氏族制破坏得最彻底,它的自由民是希波战争和战后称霸 的主要军事力量,经过激烈的斗争,他们比在其他城邦里的平民能 获得更多的民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