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学习笔记
四年级下册语文19课小英雄雨来笔记

四年级下册语文19课小英雄雨来笔记
《小英雄雨来》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第19课,以下是一些关于这篇课文的学习笔记:
一、主题思想
《小英雄雨来》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品质。
二、重点句子理解
1. “有志不在年高”是指年轻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于年纪大。
这句话是人们对雨来的赞扬,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深深感动、激励着芦花村的人们。
2. 雨来没有死。
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
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三、人物形象分析
雨来:活泼开朗、调皮好动、孝顺父母。
他热爱祖国、勇敢机智、不怕牺牲,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恨。
四、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 游泳本领高。
2. 上夜校读书。
3. 掩护李大叔。
4. 勇斗鬼子。
5. 宁死不屈。
6. 机智逃生。
五、问题探究
1. 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来写雨来的?
答:课文通过“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机智逃生”这六件事来写雨来的。
2. 为什么称雨来为“小英雄”?
答:因为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所以称他为“小英雄”。
语文书第十九课剃头大师所有笔记

语文书第十九课剃头大师所有笔记
《剃头大师》是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剃头匠的故事。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笔记总结:
1. 文章开头通过描述剃头匠的技艺,展示了他娴熟的剃头技巧。
词语运用形象生动,使读者对剃头匠留下了深刻印象。
2. 剃头匠不仅仅是个技术娴熟的职业人,更重要的是他将剃头看作一门艺术。
他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并通过各种方式提升顾客体验,如倾听对话、用各种姿势照镜子等。
3. 故事情节中,有一位年轻人对剃头匠剃完头发后的镜子说:“我头发照旧,我是白白来浪费时间的。
”年轻人的这句话让人深思。
它直接揭示了剃头匠的技艺并不能改变现实,但同时也表达了对时间的珍惜和对效果的期待。
4. 故事中的剃头匠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回应了年轻人的疑问。
他告诉年轻人,在他的镜子里,每个人都是美丽的,每一个顾客都可以在他的技艺下体验到美的享受。
剃头匠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年轻人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而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改变。
5. 故事的结尾,剃头匠告诉年轻人他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年轻人的未来也是无限的,“所以停留在穷理头发上是找不到
理解的。
”这是故事的深层含义,意味着生活中并不是一切都
可以完美解决的,有时候我们需要调整心态去接受并欣赏生活的不完美,而不是过分苛求。
6. 整篇课文通过剃头匠的故事,呼吁读者对于自己的人生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
要珍惜生活,用心去感受美好,而不是过于追求外在的改变。
九年级上册语文19课怀疑与学问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19课怀疑与学问笔记一、课文内容解析本课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论述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文章开头通过引用名言,引出了论题,即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接着,作者通过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阐述了怀疑在学问中的重要性。
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强调了怀疑在学问中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字词解释1. 怀疑:对某种事物或情况产生疑问或疑惑。
2. 虚心: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3. 盲从:盲目跟从别人的意见或做法,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4. 懒惰:懒惰的人不愿意主动去思考问题,缺乏进取心和毅力。
5. 敷衍了事:马虎了事,不认真对待工作或学习。
三、句子分析1. “学者先要会疑。
”——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古人的治学态度之一。
2.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这句话强调了怀疑的重要性,只有在没有疑虑的地方产生疑问,才能有所进步。
3. “大凡学问有疑乃进。
”——这句话说明了怀疑在学问中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地质疑和思考,才能不断进步。
4. “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
”——这句话强调了学者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被别人的意见或自己的偏见所蒙蔽。
5.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这句话强调了善于学习的人应该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善于实践的人应该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
四、文章结构分析本文的结构清晰明了,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文章开头引出论题,接着通过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来阐述怀疑在学问中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并强调怀疑在学问中的重要作用。
五、中心思想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强调怀疑在学问中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质疑和思考,才能不断进步和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作者也强调了学者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被别人的意见或自己的偏见所蒙蔽。
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怀疑的态度,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三年级上册第19课海滨小镇课堂笔记

三年级上册第19课海滨小镇课堂笔记《海滨小镇》课堂笔记一、生字词1. 认读生字- 滨(bīn):海滨,与水有关,记住右边是“宾”。
- 灰(huī):灰色,注意书写时“火”字的变形。
- 渔(yú):渔民、渔船,“鱼”字加三点水,和渔业相关。
- 遍(biàn):遍地、普遍,半包围结构。
- 躺(tǎng):躺倒、平躺,注意右半部分的写法。
- 载(zài/zǎi):在“满载而归”中读zài,表示装载;在“记载”中读zǎi。
- 靠(kào):依靠、靠近,上下结构。
- 栽(zāi):栽树、栽花,与种植有关。
- 亚(yà):亚洲,注意书写笔顺。
- 夏(xià):夏天,上下结构,上半部分是“丅”。
- 除(chú):除法、除去,易错点是右半部分的笔画顺序。
2. 词语理解- 海滨:海边,滨就是水边的意思。
- 浩瀚:形容大海广大无边。
- 理睬: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文中指贝壳不理会人们。
- 寂寞:孤单冷清,文中写贝壳寂寞地躺在沙滩上。
- 喧闹:喧哗热闹,与小镇的宁静形成对比。
二、文章结构1. 总起- 文章开头点明海滨小镇的位置,是在大海之滨。
这是对小镇的总体介绍,让读者知道小镇的大环境是靠近大海的。
2. 分述- 海滨- 描写了大海的颜色,早晨是一片浅蓝,非常美丽。
还有沙滩上的贝壳与捕鱼归来的船队。
贝壳的颜色和样子多样,而船队则是满载而归,这体现了海滨的物产丰富。
- 小镇- 街道:干净整洁,街道上的树种类多,而且树叶的颜色在不同季节有变化。
这部分描写了小镇的静态美,展现出小镇的整洁和富有生机。
- 庭院:有桉树、椰子树等,还写了花的香味。
通过描写庭院里的植物,让读者感受到小镇庭院的美丽和舒适。
- 公园:榕树大得像一把撑开的绿绒大伞,这是一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榕树的大。
公园中的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这体现了小镇的宁静和谐。
- 街道(傍晚):描写了傍晚的街道,人少了,但是更加安静祥和。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9课的笔记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9课的笔记第19课是《山羊拉车》。
本课主要讲述了小山羊在农民的耐心教育下,逐渐学会拉车,最终发挥了自己的能力。
1. 小山羊的生活背景:在某个农场上,有一只小山羊,它生活在一个羊群中,每天和其他山羊一起吃草、喝水,度过平凡的日子。
2. 小山羊的想法:小山羊看到农民把牛、马等大动物拉着车奔跑,还时不时地听到人们称赞他们都是“拉车的好帮手”,于是小山羊也有了拉车的梦想。
3. 小山羊的努力与失败:小山羊向农民提出了自己想学拉车的愿望,农民对小山羊的想法表示肯定,并开始了耐心的教育。
刚开始的时候,小山羊力不从心,一次次失败,摔倒在地上,但小山羊不放弃,再一次爬起来,继续努力。
4. 农民的教育方式:农民鼓励小山羊,告诉它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学会拉车。
农民还给小山羊讲述了牛、马拉车的故事,告诉小山羊它们也是从小学起,经过了许多失败的尝试和努力,才能成为优秀的拉车动物。
5. 小山羊的突破:小山羊听完了农民的话后,心里更加坚定了拉车的决心。
它每天都努力练习,逐渐掌握了拉车的技巧和力量。
最终,小山羊发挥了自己的能力,成功地拉动了一辆小车,成为了真正的拉车动物。
6. 小山羊的成长收获:小山羊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拉车,还收获了自信、毅力和勇气。
它也学会了相信自己,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梦想可以实现:小山羊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成为拉车动物的梦想。
我们也应该相信自己,坚持努力,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 不怕失败:小山羊在学习拉车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失败。
但是它并没有气馁,而是坚持练习并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我们也应该学会从失败中汲取力量,坚持下去。
- 相信自己:农民通过给小山羊讲述其他拉车动物的故事,鼓励小山羊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
我们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总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父爱之舟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父爱之舟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概述1. 课文主题:父爱之情。
2. 故事背景:一个小男孩意外落水,生命垂危,父亲奋不顾身,英勇救子的感人故事。
二、课文内容分析1. 第一部分:小男孩落水a. 小男孩和同学在河边玩耍,不慎失足落水。
b. 小男孩挣扎求救,情况危急。
2. 第二部分:父亲救子a. 父亲得知儿子落水的消息,立刻冲向河边。
b. 父亲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使出全身力气将儿子救出水面。
3. 第三部分:感人结局a. 小男孩被父亲救出水面,成功获救。
b. 父子拥抱在一起,感动的场面让人泪流满面。
三、课文一些重要表达和词语讲解1. “为子滴水穿石”: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爱和牺牲。
2. “父亲如山”:形容父爱的坚定和伟大。
3. “慌乱”:因紧急情况而手忙脚乱。
4. “奋不顾身”:毫不顾及自身安危,毅然去做。
四、课文的重要启示1. 父亲的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是用行动诠释出来的。
2. 孩子应该懂得孝敬父母,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爱。
3. 教育孩子要懂得珍惜生命,遵守安全规则,在危险面前冷静应对。
五、课文的感悟1. 父爱如山,承载着无尽的关怀和呵护,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实的依靠。
2. 孩子应该懂得珍惜父母的爱,孝顺父母,懂得体谅和关心父母。
3.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相互的,应该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亲子关系。
六、课文延伸阅读思考1. 你有没有类似的亲情故事?可以共享给同学,一起学习感恩父母。
2. 你觉得当今社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是还像父爱之舟一样伟大?3. 你在生活中能想到类似父爱之舟的故事吗?结合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和共享。
七、总结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父爱之舟的牺牲和伟大,是一种最伟大的情感,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
我们要珍惜父母的爱,懂得体谅和关心他们。
也要学会爱护自己,珍惜生命。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在成长路上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以上是对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父爱之舟》的课堂笔记,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牧场之国笔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牧场之国笔记(1)牧场之国作者:卡雷尔恰佩克是捷克著名的作家、剧作家、童话预言家。
同时也是一名新闻记者,他著有大量的长短篇小说、剧本、游记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到过许多国家,写有《意大利书简》《英国书简》《西班牙之行》《牧场之国》和《北方之行》等。
20年代起,恰佩克用虚幻、象征的现代派手法,写了许多科幻作品,如戏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小说《专制工厂》《原子狂想》,短篇小说集《第一个衣袋里的故事》和《第二个衣袋里的故事》等。
卡雷尔·恰佩克既有富于思想深度的严肃作品,如科幻小说《鲵鱼之乱》,也有老少咸宜的感人故事,如《小狗达西卡》《九个童话故事》等。
(2)课文主题介绍:这篇文章作者描绘了荷兰牧场白天的辽阔和无际,又描写了牧场夜晚的宁静和谐,祥和寂静,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动物,还有环境和谐相处的的意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正荷兰的赞美之情。
(3)第一自然段: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这句话起到了总起的作用,句子紧扣主题,开门见山的写出来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之后,用“也是”这个词强调了这篇文章的重点——“牧场之国”(4)第二自然段好句分享①从“一条条运河之间……在低头吃草”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牛有很多,牛的颜色与草原的绿色相映衬,描绘了和谐静美的画面。
②从“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这句话利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牛群吃草的共同特点。
③“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无比威严。
”这句话也是利用了拟人的修辞舒服,将牛的神态描写了出来,表现了牛生活的舒适。
(5)第三自然段句子意思①从“碧绿色的低地……匹匹膘肥体壮”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牧场的食物充足,没有敌人,体现了这里的自由祥和。
②从“除了深深的野草……他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这句话主要是利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特别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她们这句话表现了骏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六年级上册第19课的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19课的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19课是一篇名为《月光曲》的课文,主要讲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和灵感。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笔记:
一、生字生词
重点生字:盲、纯、谱、陌、券、歉、桌、失、指、忌、皎。
重点词语:幽静、入场券、纯熟、陌生、断断续续、天哪。
二、重点句子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三、主要内容
《月光曲》主要讲述了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时,听到茅屋中传来的钢琴声,并被优美的琴声所吸引,进入茅屋后看到了兄妹俩因贫穷而无法去音乐会听贝多芬弹琴的事。
贝多芬为兄妹俩演奏了一曲,并即兴创作了一首曲子,因为太激动而没有记录下来。
后来,贝多芬为这首曲子加上了标题《月光曲》。
四、学习感悟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穷苦人民的关爱。
他的音乐不仅美妙动听,而且充满激情和力量。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音乐可以跨越贫富差距,让穷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温暖。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贝多芬的爱心和慈善行为,关注弱势群体,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学习笔记
1、我们为什么要对诸佛菩萨供养身体?供养身体的方式有哪几种?
因为每个人都有我执,这种我执一定要彻底断除,如果没有断除的话,始终都会依靠“自己”而造业。
向殊胜的对境供养身体,能够减少我们相续中的我执,我执少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等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是很容易的。
无始以来,就是因为这个“我”,才让我们在轮回中不能解脱,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所谓的我执,因此,我们要想尽办法断除对自我的身体、受用、善根等的执著,尤其是身体,如果没有对身体的执著,依靠身体而造的业是不会有的。
法本P346第一段、第三段
有以下几种方式:燃指供佛;在诸佛菩萨或者上师面前,诚心诚意将身口意全部供养;在心中发愿“我依靠这个不净躯体,从今以后乃至生生世世,都为佛教做事情。
”
法本P347—349
2、如果将身口意三门供养了上师,今后你应怎样对待这个身体?
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了身体以后,诸佛菩萨慈悲地摄受了我,现在对于自己来讲,应该为利益一切众生做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已经成了如来家族中的一员,如来的唯一事业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除此之外,绝没有其他的繁琐事务,诸佛菩萨就是想尽办法帮助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
所以,我要想利益众生的话,第一要恭敬十方诸佛菩萨,以佛法来饶益众生;第二自相续中的罪业一定要清净。
法本P350第三段
3、有人说:“学了密宗以后,身体就是清净的坛城了,燃指供佛犯密乘戒。
”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这一点我们应根据相续中的烦恼与执著来区分,如果自相续确实与如来的坛城无二无别,或者对身体没有执著而观为清净坛城的话,即使你是显宗的修行人,不用燃指供佛也可以;如果对自己的身体特别贪执,认为身体很不清净,就算你是密宗的修行人,燃指供佛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法本P347第四段
4、别人说我们长得不好看,或者太胖了,自己马上就不高兴了,这是什么原因?作为修行人,应当如何对治?
这是因为我们对身体相当执著。
对治的方法:将身体供养给上师、供养给佛教,这样一来,身体就不属于自己了,以后没有理由去执著它了。
法本P348第二段
5、燃指供佛时,由于特别痛而产生了后悔心,这样的供养还有功德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供养身体的发心一定要清净。
燃指供佛时,由于特别痛而产生了后悔心,这样的话,有没有功德也很难说。
一般来讲,真正以火燃烧自己的指头,可能都会有后悔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自己事先一定要考虑清楚。
法本P348第三段我们在供养身体之前,还是需要再三观察。
如果未经观察就草率供养,事后没有坚定誓言或退失信心,这种过失也是相当大的。
所以,在发心供养身体之前,一定要再三观察自心。
法本P350第六段
6、燃指供佛有哪些教典依据?
《楞严经》:“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
”
法本P347页脚注释
7、如果给佛菩萨作沐浴,是否他们的身体也像我们一样不干净?为什么?此举有什么功德?
不是。
《般若经》、《现观庄严论》中说,得到了一地菩萨的果位,身上的不净部分,如污垢、尘垢、虱子等小含生全部都没有了,更何况是佛陀了。
之所以作这样的沐浴,实际上是为了清净我们相续中的罪业。
因为佛陀是一切功德圆满的智慧身体,如果把他作为对境,以清净心来作沐浴的话,所有的资粮就会得以圆满,所有的罪业就会得以清净。
法本P353第三段
8、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浴佛仪式有什么差别?
汉传佛教:人们将佛像置于花丛当中,舀取清净的水,一边念诵偈文一边给佛像沐浴。
藏传佛教:在作沐浴仪式时,首先要准备一面明镜,维那师以赞佛的偈颂进行赞叹,如果是释迦牟尼佛,则念释迦牟尼佛的偈颂,若是药师佛,则念药师佛的偈颂。
然后一边手持宝瓶,一边观想佛菩萨融入明镜中,在明镜上作沐浴。
法本P353第四段、第五段
9、供养衣服、装饰物分别有什么功德?请以其他公案加以说明。
以清净心供养衣服和装饰物,生生世世可获得特别庄严的身相。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云:“若有众生,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
一者面目端严。
二者肌肤细滑。
三者尘垢不着。
四者生便具足上妙衣服。
五者微妙卧具覆盖其身。
六者具惭愧服。
七者见者爱敬。
八者具大财宝。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
”
供养衣服的公案。
佛经中有一个白衣比丘尼的公案,她生下来时,身上就穿着白色的衣服,脱下来马上又有一件,所以出家时佛开许她可以穿白衣。
后来,这位白衣比丘尼获证了阿罗汉果位,当时有些弟子就问释迦牟尼佛:“她为什么直到获得阿罗汉果还是穿着白色的衣服?”佛陀告诉他们:以前有一对夫妻特别贫穷,他们只有一件衣服,一个人出门穿衣服,另一个人只有赤身裸体藏在土堆中不敢出来。
有一次,他们知道了佛陀的功德非常大,于是把这件衣服供养了佛陀。
王妃得知此事后特别感动,就把自己的衣服饰品全部给他们,即生中他们便获得了圆满受用,以后的生生世世,因为供养衣服的功德,直到最后有者时仍然身穿俱生的白衣。
供养装饰物的公案。
关于舍利子尊者为什么拥有殊胜的智慧,在《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有不同的说法:久远之前,胜伏如来出现于世。
有一天如来与两大弟子及菩萨、梵天众眷属去皇宫化缘,途中遇到三个童子,这三个童子一见到佛陀立刻生起信心。
一个童子提议说:“值遇了殊胜福田,我们应当尽心供养。
”另外两位则为难地说:“此处没有鲜花等供品,拿什么作供养呢?”倡议的孩童从颈上取下双股珍珠项链,准备以此供养佛陀,两位伙伴见后效仿他,也各自取下双股珍珠项链准备作供养。
这时,倡议的童子问:“你们俩供养后欲发何愿?”一个童子说:“我愿成为如来右边智慧第一那样的人。
”另一个童子说:“我愿成为如来左边神变第一那样的人。
”这两个童子反过来问他:“你欲发何愿?”他则坚定地说:“我愿成就与佛陀无二无别之果。
”当时的这三个孩童,就是后来的舍利子、目犍连和
释迦牟尼佛。
法本P357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