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易错题汇编

合集下载

三角形易错题集锦(带答案解析)

三角形易错题集锦(带答案解析)

三角形易错题一、填空题(共 10 小题) (除非特别说明,请填准确值)1.一个凸多边形最小的一个内角为100°,其他的内角依次增加1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_________ .2.等腰三角形 ABC 的周长是 8cm, AB=3cm,则 BC= _________ cm.3.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20cm,若腰不大于底边,则腰长 x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 .4.如图: a∥ b, BC=4,若三角形 ABC 的面积为 6,则 a 与b 的距离是 _________ .5.小亮家离学校 1 千米,小明家离学校 3 千米,如果小亮家与小明家相距 x 千米,那么 x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 .6.已知△ ABC 两边长 a,b 满足,则△ ABC 周长 l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 .7.若等腰△ ABC (AB=AC),能用一刀剪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则∠ A= _________ .8.图 1 是一个三角形,分别连接这个三角形三边的中点得到图 2;再分别连接图 2 中间小三角形的中点,得到图 3. (若三角形中含有其它三角形则不记入)(1) 图 2 有 _________ 个三角形;图 3 中有 _________ 个三角形(2)按上面方法继续下去,第 20 个图有 _________ 个三角形;第 n 个图中有 _________ 个三角形. (用 n 的代数式表示结论)9.一个三角形两边长为 5 和 7,且有两边长相等,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_________ .10.两边分别长 4cm 和 10cm 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_________ cm.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填空题(共 10 小题) (除非特别说明,请填准确值)1.一个凸多边形最小的一个内角为100°,其他的内角依次增加1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8 .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专题:计算题.分析:根据内角和公式,设该多边形为 n 边形,内角和公式为180°• (n ﹣ 2),因为最小角为100°,又依次增加的度数为10°,则它的最大内角为( 10n+90) °,根据等差数列和的公式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解答:解:设该多边形的边数为 n.则为=180 • (n ﹣ 2),解得 n1=8, n2=9,n=8时,10n+90=10×80+90=170,n=9 时,10n+90=9 × 10+90=180, (不符合题意)故这个多边形为八边形.故答案为: 8.点评:本题结合等差数列考查了凸 n 边形内角和公式.方程思想是解此类多边形有关问题常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注意凸 n 边形的内角的范围为大于0°小于180°.2.等腰三角形 ABC 的周长是 8cm, AB=3cm,则 BC= 2 或 3 或 2.5 cm.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专题:计算题.分析:按照 AB 为底边和腰,分类求解.当 AB 为底边时, BC 为腰;当 AB 腰时, BC 为腰或底边.解答:解: (1) 当 AB=3cm 为底边时, BC 为腰,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 BC= (8 ﹣ AB) =2.5cm;(2) 当 AB=3cm 为腰时,①若 BC 为腰,则 BC=AB=3cm,②若 BC 为底,则 BC=8 ﹣ 2AB=2cm.故本题答案为: 2 或 3 或 2.5cm.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类讨论思想.关键是明确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3.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20cm,若腰不大于底边,则腰长 x 的取值范围是 5<x≤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分析:根据题意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列出不等式组求解即可.解答:解: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为 20 ﹣ 2x,根据题意得,,由①得,x≤ ,由②得, x>5,所以,腰长 x 的取值范围是5<x≤ .故答案为: 5<x≤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的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列出不等式组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a∥ b, BC=4,若三角形 ABC 的面积为 6,则 a 与b 的距离是 3 .考点: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三角形的面积.分析:过 A 作AD⊥BC 于 D,则 AD 的长就是 a b 之间的距离,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 AD 即可.解答:解:过 A 作 AD⊥BC 于 D,∵ 三角形 ABC 的面积为 6, BC=4,:×BC ×AD=6,×4×AD=6,AD=3,∵ a∥ b,:a 与b 的距离是 3,故答案为: 3.点评:本题考查了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和三角形的面积,关键是正确作辅助线后能求出 AD 的长.5.小亮家离学校 1 千米,小明家离学校 3 千米,如果小亮家与小明家相距 x 千米,那么 x 的取值范围是2≤x≤4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分析:小明、小亮家的地理位置有两种情况:(1)小明、小亮家都在学校同侧;(2)小明、小亮家在学校两侧.联立上述两种情况进行求解.解答:解: (1)小明、小亮家都在学校同侧时,x≥2;(2)小明、小亮家在学校两侧时, x≤4.因此 x 的取值为2≤x≤4.点评:本题注意考虑两种不同的情况,能够分析出每一种情况的范围,再进一步综合两种情况的结论.6.已知△ ABC 两边长 a,b 满足,则△ ABC 周长l 的取值范围是 6<l<10 .考点:分析:解答:非负数的性质:算术平方根;非负数的性质:偶次方;三角形三边关系.由,可得 + (b ﹣ 3) 2=0,则 a=2, b=3,可得第三边 c 的取值范围是 1<c<5,从而求得周长 l 的取值范围.解:∵ ,∴ + (b ﹣ 3) 2=0,∴ a=2, b=3,∴ 第三边 c 的取值范围是 1<c<5,∴ △ ABC 周长 l 的取值范围是 6<l<10.故答案为: 6<l<1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其中首先灵活应用了非负数的性质,然后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难度中等.7.若等腰△ ABC (AB=AC),能用一刀剪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则∠ A= 36。

2022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易错习题总结(带答案)

2022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易错习题总结(带答案)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易错题一、填空题1.一个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度数是100°,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65°,顶角是,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是。

2.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3cm和7cm,那么第三条边是cm。

3.在一个三角形中,∠1=72°,∠2=48°,∠3=;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底角是36°,顶角是。

4.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是45°,它又是三角形。

5.如图,∠1=°.6.一根绳子正好围成一个长23米、宽22米的长方形,如果改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那么这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米。

7.板凳腿之间加一根斜木条固定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特性,伸缩门是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8.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最短。

9.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45度,它的顶角是度,这个三角形按角分是三角形。

10.如果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4cm和5cm,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cm。

11.在等腰三角形中,其中一个角是100°,则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和°,这是一个三角形。

(填“锐角”“钝角”或“直角”)12.三角形有条高,平行四边形有条高,梯形有条高。

13.三角形最多有个锐角,最多有个直角,最多有个钝角。

1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是整厘米数,其中两条边分别是10cm和4cm,另外一条边最小是cm。

1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9厘米和4厘米,另一条边是厘米。

16.用3厘米,8厘米和第三根小棒首尾相连组成三角形,这第三根小棒最小是厘米,最大是厘米.(都是整厘米长)17.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三角形、三角形和三角形.18.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A,∠B,∠C。

∠A的度数是∠B的2倍,∠C的度数是∠B的3倍,这是一个三角形。

19.红领巾按角分类是三角形,按边分类是三角形。

20.在长是3厘米,4厘米,5厘米和6厘米四根小棒中,任选三根围成一个三角形,能围成个不同的三角形。

三角形易错题(答案版)

三角形易错题(答案版)

一.折叠问题1.如图,将等腰直角三角形ABC(∠B=90°)沿EF折叠,使点A落在BC边的中点A1处,BC=8,那么线段AE的长度为5.【分析】由折叠的性质可求得AE=A1E,可设AE=A1E=x,则BE=8﹣x,且A1B=4,在Rt△A1BE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列方程,则可求得答案.【解答】解: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E=A1E,∵△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C=8,∴AB=8,∵A1为BC的中点,∴A1B=4,设AE=A1E=x,则BE=8﹣x,在Rt△A1BE中,由勾股定理可得42+(8﹣x)2=x2,解得x=5,故答案为: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折叠的性质,利用折叠的性质得到AE=A1E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勾股定理的应用.2.如图,D是等边△ABC边AB上的点,AD=2,DB=4.现将△ABC折叠,使得点C与点D重合,折痕为EF,且点E、F分别在边AC和BC上,则=.【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ED=∠BDF,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计算即可.【解答】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B=∠C=60°,AB=AC=BC=6,由折叠的性质可知,∠EDF=∠C=60°,EC=ED,FC=FD,∴∠AED=∠BDF,∴△AED∽△BDF,∴===,∴==,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翻转变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翻转变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在△ABC中,AB=10,∠B=60°,点D、E分别在AB、BC上,且BD=BE=4,将△BDE沿DE所在直线折叠得到△B′DE(点B′在四边形ADEC内),连接AB′,则AB′的长为2.【分析】作DF⊥B′E于点F,作B′G⊥AD于点G,首先根据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判定△BDE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从而根据翻折的性质得到△B′DE也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从而GD=B′F=2,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得到B′G =2,然后再次利用勾股定理求得答案即可.【解答】解:如图,作DF⊥B′E于点F,作B′G⊥AD于点G,∵∠B=60°,BE=BD=4,∴△BDE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将△BDE沿DE所在直线折叠得到△B′DE,∴△B′DE也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GD=B′F=2,∵B′D=4,∴B′G===2,∵AB=10,∴AG=10﹣6=4,∴AB′===2.故答案为:2.【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定等边三角形,难度不大.二.用代数式表示1.如图,在Rt△ABC中,=nM为BC上的一点,连接BM.(1)如图1,若n=1,①当M为AC的中点,当BM⊥CD于H,连接AH,求∠AHD的度数;②如图2,当H为CD的中点,∠AHD=45°,求的值和∠CAH的度数;(2)如图3,CH⊥AM于H,连接CH并延长交AC于Q,M为AC中点,直接写出tan ∠BHQ的值(用含n的式子表示).【分析】(1)①如图1中,作AK⊥CD交CD的延长线于K.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K=CH,再证明CH=KH,推出AK=KH即可解决问题.②如图2中,作AK⊥CD交CD的延长线于K,作CM⊥AB于M.设DH=CH=a.证明△ADH∽△CDA,推出AD=a,设AM=CM=BM=x,在Rt△CMD中,根据CM2=DM2+CD2,构建方程求出x(用a表示),求出BD即可,再证明sin∠ACK=,推出∠ACK=30°即可解决问题.(2)作AJ⊥BM交BM的延长线于J.设AM=CM=y,则BC=2yn.想办法求出AJ,HJ(用n,y表示)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①如图1中,作AK⊥CD交CD的延长线于K.∵CD⊥BM,AK⊥CK,∠ACB=90°,∴∠CHB=∠K=90°,∠CBH+∠BCH=90°,∠BCH+∠ACK=90°,∴∠CBH=∠ACK,∵CB=CA,∴△CHB≌△AKC(AAS),∴AK=CH,∵∠CHM=∠K=90°,∴MH∥AK,∵AM=BM,∴CH=KH,∴AK=KH,∵∠K=90°,∴∠AHD=45°.②如图2中,作AK⊥CD交CD的延长线于K,作CM⊥AB于M.设DH=CH=a.∵CA=CB,∠ACB=90°,∴∠CAB=45°,∵∠AHD=45°,∠AHD=∠ACH+∠CAH,∴∠ACH+∠CAH=∠CAH+∠DAH,∴∠DAH=∠ACD,∵∠ADH=∠CAD,∴△ADH∽△CDA,∴=,∴=,∴AD=a,∵CA=CB,∠ACB=90°,CM⊥AB,∴AM=BM,∴CM=AM=BM,设AM=CM=BM=x,在Rt△CMD中,∵CM2=DM2+CD2,∴x2+(x﹣a)2=4a2,解得x=a(负根已经舍弃).∴BD=AB﹣AD=(+)a﹣a=a,∴==.∵△ADH∽△CDA,∴==,设AH=m,则AC=m,AK=KH=m,∴tan∠ACK==,∴∠ACH=30°,∴∠CAH=∠AHD﹣∠ACH=45°﹣30°=15°.(2)作AJ⊥BM交BM的延长线于J.设AM=CM=y,则BC=2yn.∵CH⊥BM,BM===•y,∴CH===•y,∴HM==•y,∵AJ⊥BJ,CH⊥BJ,∴∠J=∠CHM=90°,∵∠AMJ=∠CMH,AM=CM,∴△AMJ≌△CMH(AAS),∴AJ=CH=•y,HM=JM=•y,∵∠BHQ=∠AHJ,∴tan∠BHQ=tan∠AHJ===n.【点评】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学会利用参数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2.如图1,在△ABC中,AB=AC,∠BAC=90°,D为AC边上一动点,且不与点A点C重合,连接BD并延长,在BD延长线上取一点E,使AE=AB,连接CE.(1)若∠AED=20°,则∠DEC=45度;(2)若∠AED=a,试探索∠AED与∠AE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3)如图2,过点A作AF⊥BE于点F,AF的延长线与EC的延长线交于点H,求证:EH2+CH2=2AE2.【分析】(1)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求∠BAE=140°,可得∠CAE=50°,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EC=∠ACE=65°,即可求解;(2)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求∠BAE=180°﹣2α,可得∠CAE=90°﹣2α,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EC=∠ACE=45°+α,可得结论;(3)如图,过点C作CG⊥AH于G,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H=EF,CH=CG,由“AAS”可证△AFB≌△CGA,可得AF=CG,由勾股定理可得结论.【解答】解:(1)∵AB=AC,AE=AB,∴AB=AC=AE,∴∠ABE=∠AEB,∠ACE=∠AEC,∵∠AED=20°,∴∠ABE=∠AED=20°,∴∠BAE=140°,且∠BAC=90°∴∠CAE=50°,∵∠CAE+∠ACE+∠AEC=180°,且∠ACE=∠AEC,∴∠AEC=∠ACE=65°,∴∠DEC=∠AEC﹣∠AED=45°,故答案为:45;(2)猜想:∠AEC﹣∠AED=45°,理由如下:∵∠AED=∠ABE=α,∴∠BAE=180°﹣2α,∴∠CAE=∠BAE﹣∠BAC=90°﹣2α,∵∠CAE+∠ACE+∠AEC=180°,且∠ACE=∠AEC,∴∠AEC=45°+α,∴∠AEC﹣∠AED=45°;(3)如图,过点C作CG⊥AH于G,∵∠AEC﹣∠AED=45°,∴∠FEH=45°,∵AH⊥BE,∴∠FHE=∠FEH=45°,∴EF=FH,且∠EFH=90°,∴EH=EF,∵∠FHE=45°,CG⊥FH,∴∠GCH=∠FHE=45°,∴GC=GH,∴CH=CG,∵∠BAC=∠CGA=90°,∴∠BAF+∠CAG=90°,∠CAG+∠ACG=90°,∴∠BAF=∠ACG,且AB=AC,∠AFB=∠AGC,∴△AFB≌△CGA(AAS)∴AF=CG,∴CH=AF,∵在Rt△AEF中,AE2=AF2+EF2,∴(AF)2+(EF)2=2AE2,∴EH2+CH2=2AE2.【点评】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添加恰当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本题的关键.3.如图,城关镇某村准备在坡角为α的山坡上栽树,要求相邻两树之间的水平距离为m米,那么这两树在坡面上的距离AB为()A.m cosαB.C.m sinαD.【分析】直接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cosα=,进而得出答案.【解答】解:由题意可得:cosα=,则AB=.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正确记忆锐角三角函数关系是解题关键.4.已知顶角为α(30°<α<90°)的等腰三角形纸片的腰长和底边长分别为a,b,过三角形其中一个顶点把该纸片剪成两个三角形,若这两个三角形都为等腰三角形,则()A.a2+ab+b2=0B.a2﹣ab﹣b2=0C.a2﹣ab+b2=0D.a2+ab﹣b2=0【分析】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AC=a,BD=BC=b=AD,∠ABD=∠A,∠BDC =∠C,∠C=∠ABC,通过证明,△ABC~△BDC,可得,即可求解.【解答】解:如图,等腰△ABC,等腰△BDA和等腰△BDC,∴AB=AC=a,BD=BC=b=AD,∠ABD=∠A,∠BDC=∠C,∠C=∠ABC,∴CD=a﹣b,△ABC~△BDC,∴,∴b2=a(a﹣b),∴a2﹣ab﹣b2=0,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关键是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5.已知直角三角形纸片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m和3(m<3),过锐角顶点把该纸片剪成两个三角形,若这两个三角形都为等腰三角形,则()A.m2+6m+9=0B.m2﹣6m+9=0C.m2+6m﹣9=0D.m2﹣6m﹣9=0【分析】如图,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可得m2+m2=(3﹣m)2,整理即可解答.【解答】解:如图,m2+m2=(3﹣m)2,2m2=32﹣6m+m2,m2+6m﹣9=0.故选:C.【点评】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关键是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根据勾股定理得到等量关系.6.如图,在△ABC中,AB=AC,BC=4,E为AC边的中点,线段BE的垂直平分线交边BC于点D,EH垂直BC于点H.设BD=x,EH=y,则()A.2x﹣y2=3B.4x﹣y2=6C.6x﹣y2=9D.8x﹣y2=12【分析】如图,作AM⊥BC于M,连接DE.在Rt△DEH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如图,作AM⊥BC于M,连接DE.∵AB=AC,AM⊥BC,∴BM=CM=2,∵EH⊥BC,∴EH∥AM,∵AE=EC,∴CH=MH=1,∵BD=x,∴DH=4﹣x﹣1=3﹣x,∵线段BE的垂直平分线交边BC于点D,∴DE=BD=x,在Rt△DEH中,DE2=EH2+DH2,∴x2=y2+(3﹣x)2,∴y2=6x﹣9,∴6x﹣y2=9,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学会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7.如图,在△ABC中,点D在边AB上,且,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连接BE.若△ADE和△BCE的面积分别为S1和S2,则的值为()A.B.C.D.【分析】由DE∥BC证明△ADE∽ABC,得,,因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即△BDE和△BCE底边DE和BC上的高相等,面积比等于底边比求出,即的值为.【解答】解:设S△ABC的面积为S,如图所示:∵DE∥BC,∴△ADE∽ABC,∴,又∵,AB=AD+BD,∴,又∵S△ADE=S1,∴=,∴,∵.S△BCE=S2,∴,又∵S四边形BCED=S△BDE+S△BCE=,∴,解得:,∴,故选:C.【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面积的和差,在等高的两个三角形中,面积比等于底边比等相关知识,本题难度中等,属于中档题.8.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边AB上,DE∥BC,与边AC交于点E,将△ADE 沿着DE所在的直线对折,得到△FDE,连结BF.记△ADE,△BDF的面积分别为S1,S2,若BD>2AD,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S2>3S1B.2S2>5S1C.3S2>7S1D.3S2>8S1【分析】首先证明四边形ADFE是菱形,推出EF∥AB,可得=,由BD>2AD,推出S2>2S1,由此即可判断.【解答】解:∵AB=AC,∴∠ABC=∠C,∵DE∥BC,∴∠ADE=∠ABC,∠AED=∠C,∴∠ADE=∠AED,∴AD=AE,∵△DEF是由△ADE翻折得到,∴AD=DF=EF=AE,∴四边形ADFE是菱形,∴EF∥AB,∴=,∵BD>2AD,∴S2>2S1,∴选项A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翻折变换,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9.已知在Rt△ABC中,∠BAC=90°,AB≥AC,D,E分别为AC,BC边上的点(不包括端点),且==m,连结AE,过点D作DM⊥AE,垂足为点M,延长DM交AB于点F.(1)如图1,过点E作EH⊥AB于点H,连结DH.①求证:四边形DHEC是平行四边形;②若m=,求证:AE=DF;(2)如图2,若m=,求的值.【分析】(1)①先判断出△BHE∽△BAC,进而判断出HE=DC,即可得出结论;②先判断出AC=AB,BH=HE,再判断出∠HEA=∠AFD,即可得出结论;(2)先判断出△EGB∽△CAB,进而求出CD:BE=3:5,再判断出∠AFM=∠AEG进而判断出△F AD∽△EGA,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①证明:∵EH⊥AB,∠BAC=90°,∴EH∥CA,∴△BHE∽△BAC,∴,∵,∴,∴,∴HE=DC,∵EH∥DC,∴四边形DHEC是平行四边形;②∵,∠BAC=90°,∴AC=AB,∵,HE=DC,∴HE=DC,∴,∵∠BHE=90°,∴sin B==,∴∠B=45°,∴∠BEH=∠B=45°∴BH=HE,∵HE=DC,∴BH=CD,∴AH=AD,∵DM⊥AE,EH⊥AB,∴∠EHA=∠AMF=90°,∴∠HAE+∠HEA=∠HAE+∠AFM=90°,∴∠HEA=∠AFD,∵∠EHA=∠F AD=90°,∴△HEA≌△AFD,∴AE=DF;(2)如图2,过点E作EG⊥AB于G,∵CA⊥AB,∴EG∥CA,∴△EGB∽△CAB,∴,∴,∵,∴EG=CD,设EG=CD=3x,AC=3y,∴BE=5x,BC=5y,∴BG=4x,AB=4y,∵∠EGA=∠AMF=90°,∴∠GEA+∠EAG=∠EAG+∠AFM,∴∠AFM=∠AEG,∵∠F AD=∠EGA=90°,∴△F AD∽△EGA,∴=【点评】此题是相似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判断出∠HEA=∠AFD是解本题的关键.10.如图,△A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点D与点B分别位于直线AC的两侧,且AD =AC,联结BD、CD,BD交直线AC于点E.(1)当∠CAD=90°时,求线段AE的长.(2)过点A作AH⊥CD,垂足为点H,直线AH交BD于点F,①当∠CAD<120°时,设AE=x,y=(其中S△BCE表示△BCE的面积,S△AEF表示△AEF的面积),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②当=7时,请直接写出线段AE的长.【分析】(1)过点E作EG⊥BC,垂足为点G.AE=x,则EC=2﹣x.根据BG=EG构建方程求出x即可解决问题.(2)①证明△AEF∽△BEC,可得,由此构建关系式即可解决问题.②分两种情形:当∠CAD<120°时,当120°<∠CAD<180°时,分别求解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AC=2,∠BAC=∠ABC=∠ACB=60°.∵AD=AC,∴AD=AB,∴∠ABD=∠ADB,∵∠ABD+∠ADB+∠BAC+∠CAD=180°,∠CAD=90°,∠ABD=15°,∴∠EBC=45°.过点E作EG⊥BC,垂足为点G.设AE=x,则EC=2﹣x.在Rt△CGE中,∠ACB=60°,∴,,∴BG=2﹣CG=1+x,在Rt△BGE中,∠EBC=45°,∴,解得.所以线段AE的长是.(2)①设∠ABD=α,则∠BDA=α,∠DAC=∠BAD﹣∠BAC=120°﹣2α.∵AD=AC,AH⊥CD,∴,又∵∠AEF=60°+α,∴∠AFE=60°,∴∠AFE=∠ACB,又∵∠AEF=∠BEC,∴△AEF∽△BEC,∴,由(1)得在Rt△CGE中,,,∴BE2=BG2+EG2=x2﹣2x+4,∴(0<x<2).②当∠CAD<120°时,y=7,则有7=,整理得3x2+x﹣2=0,解得x=或﹣1(舍弃),.当120°<∠CAD<180°时,同法可得y=当y=7时,7=,整理得3x2﹣x﹣2=0,解得x=﹣(舍弃)或1,∴AE=1.【点评】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学会利用参数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1.如图,在Rt△ABC中,∠ACB=90°,BC=4,sin∠ABC=,点D为射线BC上一点,联结AD,过点B作BE⊥AD分别交射线AD、AC于点E、F,联结DF,过点A作AG∥BD,交直线BE于点G.(1)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如果CD=2,求tan∠FBC;(2)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设AG=x,S△DAF=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不需要写函数的定义域);(3)如果AG=8,求DE的长.【分析】(1)求出AC=3,可得∠DAC=∠FBC,则tan∠FBC=tan∠DAC==;(2)由条件可得∠AGF=∠CBF,可得,可用x表示CF和AF的长,求出CD,则S△DAF=,可用x表示结果;(3)分两种情况,①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②当点D在BC的边上时,可求出AE长AD的长,则DE=AD﹣AE可求出.【解答】解:(1)∵∠ACB=90°,BC=4,sin∠ABC=,∴设AC=3x,AB=5x,∴(3x)2+16=(5x)2,∴x=1,即AC=3,∵BE⊥AD,∴∠AEF=90°,∵∠AFE=∠CFB,∴∠DAC=∠FBC,∴tan∠FBC=tan∠DAC==;(2)∵AG∥BD,∴∠AGF=∠CBF,∴tan∠AGF=tan∠CBF,∴,,∴,∴.∴=.∵∠EAF=∠CBF,∴,∴,∴S△DAF==;(3)①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1,∵AG=8,BC=4,AG∥BD,∴,∴AF=2CF,∵AC=3,∴AF=2,CF=1,∴,∴,设AE=x,GE=4x,∴x2+16x2=82,解得x=,即AE=.同理tan∠DAC=tan∠CBF,∴,∴DC=,∴AD===.∴=.②当点D在BC的边上时,如图2,∵AG∥BD,AG=8,BC=4,∴.∴AF=6,∵∠EAF=∠CBF=∠ABC,∴cos∠EAF=cos∠ABC,∴,∴,同理,∴,∴.∴DE=AE﹣AD=.综合以上可得DE的长为或.【点评】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熟练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2.在等边△ABC中,AB=8,点D在边BC上,△ADE为等边三角形,且点E与点D在直线AC的两侧,过点E作EF∥BC,EF与AB、AC分别相交于点F、G.(1)如图,求证:四边形BCEF是平行四边形;(2)设BD=x,FG=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3)如果AD的长为7时,求线段FG的长.【分析】(1)由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DE都为等边三角形,得到∠BAC=∠DAE=60°,利用等式的性质得到∠BAD=∠CAE,再由AB=AC,AD=AE,利用SAS得到三角形ABD 与三角形ACE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得到∠ACE=∠ABC=60°,进而确定出同旁内角互补,得到CE与FB平行,再由EF与BC平行,即可得到四边形BCEF 为平行四边形;(2)由三角形ABD与三角形ACE全等,得到BD=CE,再由四边形BCEF为平行四边形得到BF=CE,等量代换得到BF=BD=x,由FG与BC平行,由平行得比例,即可列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求出x的范围得到定义域;(3)过A作AM⊥BC交BC于M,可得M为BC的中点,即BM=CM=4,在直角三角形ABM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M的长,而MD=4﹣x,在直角三角形ADM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关于x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得到x的值,代入(2)的解析式中求出y的值,即为FG的长.【解答】(1)证明:∵△ABC和△ADE是等边三角形,∴∠BAD+∠DAC=∠DAC+∠CAE=60°,∴∠BAD=∠CAE,在△BAD和△CAE中,,∴△BAD≌△CAE(SAS),∴∠ACE=∠ABC=60°,又∵∠ACB=60°,∴∠ABC+∠ACB+∠ACE=180°,即∠ABC+∠BCE=180°,∴AB∥CE,又∵EF∥BC,∴四边形BCEF是平行四边形;(2)解:∵△BAD≌△CAE,∴EC=BD,∵四边形BCEF是平行四边形,∴BF=EC,∴BF=BD=x,又∵AB=8,∴AF=8﹣x,∵FG∥BC,∴∠AFG=∠ABC,∠AGF=∠ACB,∴△AFG∽△ABC,∴=,即=,∴y=8﹣x(0<x<8);(3)解:过A作AM⊥BC交BC于M,可得M为BC的中点,即BM=CM=4,在Rt△ABM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M==4,MD=4﹣x,由题意得AD2=AM2+MD2,即48+(4﹣x)2=49,解得:x1=3,x2=5,当x=3时,y=8﹣3=5;当x=5时,y=8﹣5=3,则FG=3或5.【点评】此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13.△ABC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在射线AB和BC上分别有动点P、Q,且AP=CQ,连接PQ交直线AC于点D,作PE⊥AC,垂足为E.(1)如图,当点P在边AB(与点A、B不重合)上,问:①线段PD与线段DQ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试证明你的结论.②随着点P、Q的移动,线段DE的长能否确定?若能,求出DE的长;若不能,简要说明理由;(2)当点P在射线AB上,若设AP=x,CD=y,求:①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②当x为何值时,△PCQ的面积与△ABC的面积相等.【分析】(1)①作PG∥BC交AC于G,DH∥AB交BQ于H,推出△DHC,△APG为等边三角形根据三角形全等,求出DP=DQ;②根据AE=EG,GD=DC,即可算出DE =AC;(2)分为两种情况来考虑,当P点在线段AB上或在射线AB上,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到相等关系,经过等量转换即可求出答案;(3)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当0<x≤4时,无解;当x>4时,结合图形找相等面积的三角形,求出PE的长度,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PCQ的面积,即可根据题意得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方程,得x的值.【解答】解:(1)证明:①作PG∥BC交AC于G,DH∥AB交BQ于H,∵△ABC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DHC,△APG为等边三角形,∵AP=CQ,∴PG=CQ,∠PGC=∠DCQ=120°,∵∠GPD=∠Q,∵△PDG≌△QDC,∴DP=DQ,②能确定,∵PE⊥AC,∴AE=EG,∵GD=DC,AB=BC=AC=4,∴GD+EG+AE+DC=4,∵2(GD+EG)=4,即DE=2;(2)①∵PD=DQ,DH∥AB,AP=x,CD=y,∴DH=BP,∵AB=4,∴BP=4﹣x或BP=x﹣4,∴y=(4﹣x)=2﹣x(0<x≤4)或y=x﹣2(x>4),②当0<x≤4时,无解,当x>4时,∵PE⊥AC,∠A=60°AP=x,∴PE=sin60°×x=x,∵AB=BC=AC=4,∴S△ABC=4,∵PD=DQ,∴结合图形可知S△PCQ=2S△PDC=2×,∴2×=4,∴(x﹣2)×x=4,化简得:x2﹣4x﹣16=0,解得:x1=2﹣2(不符合题意,舍去)x2=2+2,∴x=2+2,∴当x=2+2时,△PCQ的面积与△ABC的面积相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根据实际问题列一次函数关系式等,本题关键在于作出辅助线,找出等量关系。

(完整word版)三角形易错题(经典自己整理)

(完整word版)三角形易错题(经典自己整理)

1、如图12,在Rt ABC ∆中,∠ACB =90°,∠A =50°,将其折叠,使点A 落在边CB 上的点A 处,折痕为CD ,则∠A DB 的度数为( )A40° B30°C20° D10°2、如图,D 是线段AB 、BC 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若∠ABC =150°,则∠ADC 的大小是( )A 60° B70° C75° D80°3、如图,已知ABC ∆中,AB =AC ,∠BAC =90°,直角∠EPF 的顶点P 是BC 中点,两边PE 、PF 分别交AB 于点E 、F ,给出下列四个结论:1、AE =CF ;2、∆EP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EF =AP; 4 、 S 四边形AEPF =21abc s ∆当∠EPF 在ABC ∆内绕顶点P 旋转时(点E 不与A ,B 重合),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有( ) A 1 2 3 4 B 1 2 3 C 1 2 4 D2 3 44、已知A (m-1,3)与点B (2,n+1)关于X 的对称轴,则点P (m,n )的坐标为( ) 在ABC ∆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与AC所在的直线相交所得到的锐角为50度,则∠B等于( )5、如图,在ABC ∆中,ADBC ⊥于D。

请你再添一个条件,就可以确定ABC ∆是等腰三角形。

你添加的条件是( )在线段,直线,射线,角,三角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是( )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分别平行x,y轴的两直线a b相交点A(3,4),连接OA,若在直线a上存点P,使ABC ∆是等腰三角形。

那么所满足的条件的点P的坐标是( )7、如图是一块三角形的蛋糕,请将这块蛋糕平均分成两块以便分给小丽和小娜享用,并说明理由。

8、如图,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B=2∠C。

试判断线段AB、AC、B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全等三角形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1.如图,已知△ABC中,AB=AC=20cm,BC=16cm,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6cm/s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向A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答案】(1)①△BPD≌△CQP,理由见解析;②V7.5Q(厘米/秒);(2)点P、Q在AB边上相遇,即经过了803秒,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边上相遇.【解析】【分析】(1)①先求出t=1时BP=BQ=6,再求出PC=10=BD,再根据∠B=∠C证得△BPD≌△CQP;②根据V P≠V Q,使△BPD与△CQP全等,所以CQ=BD=10,再利用点P的时间即可得到点Q的运动速度;(2)根据V Q>V P,只能是点Q追上点P,即点Q比点P多走AB+AC的路程,设运动x秒,即可列出方程1562202x x,解方程即可得到结果.【详解】(1)①因为t=1(秒),所以BP=CQ=6(厘米)∵AB=20,D为AB中点,∴BD=10(厘米)又∵PC=BC﹣BP=16﹣6=10(厘米)∴PC=BD∵AB=AC,∴∠B=∠C,在△BPD与△CQP中,BP CQ B C PC BD =⎧⎪∠=∠⎨⎪=⎩, ∴△BPD ≌△CQP (SAS ),②因为V P ≠V Q ,所以BP ≠CQ ,又因为∠B =∠C ,要使△BPD 与△CQP 全等,只能BP =CP =8,即△BPD ≌△CPQ ,故CQ =BD =10.所以点P 、Q 的运动时间84663BPt (秒), 此时107.543Q CQ V t (厘米/秒).(2)因为V Q >V P ,只能是点Q 追上点P ,即点Q 比点P 多走AB +AC 的路程设经过x 秒后P 与Q 第一次相遇,依题意得1562202x x , 解得x=803(秒) 此时P 运动了8061603(厘米) 又因为△ABC 的周长为56厘米,160=56×2+48, 所以点P 、Q 在AB 边上相遇,即经过了803秒,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 边上相遇. 【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证明,三角形与动点相结合的解题方法,再证明三角形全等时注意顶点的对应关系是证明的关键.2.(1)如图1,在Rt △ABC 中,AB AC =,D 、E 是斜边BC 上两动点,且∠DAE=45°,将△AB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AFC ,连接DF .(1)试说明:△AED ≌△AFD ;(2)当BE=3,CE=9时,求∠BCF 的度数和DE 的长;(3)如图2,△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DAE=90°,D 是斜边BC 所在直线上一点,BD=3,BC=8,求DE 2的长.【答案】(1)略(2)∠BCF=90° DE=5 (3)34或130【解析】试题分析:()1由ABE AFC ≌, 得到AE AF =,BAE CAF ∠=∠,45,EAD ∠=45,BAE CAD ∴∠+∠=45,CAF CAD ∴∠+∠=即45.DAF ∠=EAD DAF ∠=∠,从而得到.AED AFD ≌ ()2 由△AED AFD ≌得到ED FD =,再证明90DCF ∠=︒,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 ()3过点A 作AH BC ⊥于H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1 4.2AH BH BC === 1DH BH BD =-=或7,DH BH BD =+=求出AD 的长,即可求得2DE .试题解析:()1ABE AFC ≌,AE AF =,BAE CAF ∠=∠,45,EAD ∠=90,BAC ∠=45,BAE CAD ∴∠+∠=45,CAF CAD ∴∠+∠=即45.DAF ∠=在AED 和AFD 中,{AF AEEAF DAE AD AD ,=∠=∠=.AED AFD ∴≌()2AED AFD ≌,ED FD ∴=,,90.AB AC BAC =∠=︒45B ACB ∴∠=∠=︒,45ACF ,∠=︒ 90.BCF ∴∠=︒设.DE x =,9.DF DE x CD x ===- 3.FC BE ==222,FC DC DF +=()22239.x x ∴+-=解得: 5.x =故 5.DE = ()3过点A 作AH BC ⊥于H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1 4.2AH BH BC === 1DH BH BD =-=或7,DH BH BD =+= 22217AD AH DH =+=或65.22234DE AD ==或130.点睛:D 是斜边BC 所在直线上一点,注意分类讨论.3.如图,∠BAD=∠CAE=90°,AB=AD ,AE=AC ,AF ⊥CB ,垂足为F .(1)求证:△ABC ≌△ADE ;(2)求∠FAE 的度数;(3)求证:CD=2BF+DE .【答案】(1)证明见解析;(2)∠FAE=135°;(3)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易证∠BAC=∠DAE ,再由AB=AD ,AE=AC ,根据SAS 即可证得△ABC ≌△ADE ;(2)已知∠CAE=90°,AC=AE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E=45°,由(1)知△BAC ≌△DAE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CA=∠E=45°,再求得∠CAF=45°,由∠FAE=∠FAC+∠CAE 即可得∠FAE 的度数;(3)延长BF 到G ,使得FG=FB ,易证△AFB ≌△AFG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AG ,∠ABF=∠G ,再由△BAC ≌△DAE ,可得AB=AD ,∠CBA=∠EDA ,CB=ED ,所以AG=AD ,∠ABF=∠CDA ,即可得∠G=∠CDA ,利用AAS 证得△CGA ≌△CDA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G=CD ,所以CG=CB+BF+FG=CB+2BF=DE+2BF .【详解】(1)∵∠BAD=∠CAE=90°,∴∠BAC+∠CAD=90°,∠CAD+∠DAE=90°,∴∠BAC=∠DAE ,在△BAC 和△DAE 中,AB AD BAC DAE AC AE =⎧⎪∠=∠⎨⎪=⎩, ∴△BAC ≌△DAE (SAS );(2)∵∠CAE=90°,AC=AE ,∴∠E=45°,由(1)知△BAC ≌△DAE ,∴∠BCA=∠E=45°,∵AF ⊥BC ,∴∠CFA=90°,∴∠CAF=45°,∴∠FAE=∠FAC+∠CAE=45°+90°=135°;(3)延长BF 到G ,使得FG=FB ,∵AF ⊥BG ,∴∠AFG=∠AFB=90°,在△AFB 和△AFG 中,BF F AFB AFG AF AF G =⎧⎪∠=∠⎨⎪=⎩, ∴△AFB ≌△AFG (SAS ),∴AB=AG ,∠ABF=∠G ,∵△BAC ≌△DAE ,∴AB=AD ,∠CBA=∠EDA ,CB=ED ,∴AG=AD ,∠ABF=∠CDA ,∴∠G=∠CDA ,在△CGA 和△CDA 中,GCA DCA CGA CDA AG AD ∠=∠⎧⎪∠=∠⎨⎪=⎩, ∴△CGA ≌△CDA ,∴CG=CD ,∵CG=CB+BF+FG=CB+2BF=DE+2BF ,∴CD=2BF+DE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决第3问需作辅助线,延长BF到G,使得FG=FB,证得△CGA≌△CDA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在△ABC中,∠ABC为锐角,点D为直线BC上一动点,以AD为直角边且在AD 的右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E,∠DAE=90°,AD=AE.(1)如果AB=AC,∠BAC=90°.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如图1,线段CE、BD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_,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2)如图3,如果AB≠AC,∠BAC≠90°,点D在线段BC上运动.探究:当∠ACB多少度时,CE⊥BC?请说明理由.【答案】(1)①垂直,相等.②都成立,理由见解析;(2)45°,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①根据∠BAD=∠CAE,BA=CA,AD=AE,运用“SAS”证明△ABD≌△ACE,根据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出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到线段CE、BD之间的关系;②先根据“SAS”证明△ABD≌△ACE,再根据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出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到①中的结论仍然成立;(2)先过点A作AG⊥AC交BC于点G,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再结合图形判定△GAD≌△CAE,得出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1)CE与BD位置关系是CE⊥BD,数量关系是CE=BD.理由:如图1,∵∠BAD=90°-∠DAC,∠CAE=90°-∠DAC,∴∠BAD=∠CAE.又 BA=CA,AD=AE,∴△ABD≌△ACE (SAS)∴∠ACE=∠B=45°且 CE=BD.∵∠ACB=∠B=45°,∴∠ECB=45°+45°=90°,即 CE⊥BD.故答案为垂直,相等;②都成立,理由如下:∵∠BAC=∠DAE=90°,∴∠BAC+∠DAC=∠DAE+∠DAC,∴∠BAD=∠CAE,在△DAB与△EAC中,AD AEBAD CAEAB AC⎧⎪∠∠⎨⎪⎩===∴△DAB≌△EAC,∴CE=BD,∠B=∠ACE,∴∠ACB+∠ACE=90°,即CE⊥BD;(2)当∠ACB=45°时,CE⊥BD(如图).理由:过点A作AG⊥AC交CB的延长线于点G,则∠GAC=90°,∵∠ACB=45°,∠AGC=90°﹣∠ACB,∴∠AGC=90°﹣45°=45°,∴∠ACB=∠AGC=45°,∴AC=AG,在△GAD与△CAE中,AC AGDAG EACAD AE⎧⎪∠∠⎨⎪⎩===∴△GAD≌△CAE,∴∠ACE=∠AGC=45°,∠BCE=∠ACB+∠ACE=45°+45°=90°,即CE⊥B C.5.如图1,在ABC ∆中,ACB ∠是直角,60B ∠=︒,AD 、CE 分别是BAC ∠、BCA ∠的平分线,AD 、CE 相交于点F .(1)求出AFC ∠的度数;(2)判断FE 与F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提示:在AC 上截取CG CD =,连接FG .)(3)如图2,在△ABC ∆中,如果ACB ∠不是直角,而(1)中的其它条件不变,试判断线段AE 、CD 与AC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AFC =120°;(2)FE 与FD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DF =EF .理由见解析;(3)AC =AE+CD .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只要求出∠FAC ,∠ACF 即可解决问题;(2)根据在图2的 AC 上截取CG=CD ,证得△CFG ≌△CFD (SAS),得出DF= GF ;再根据ASA 证明△AFG ≌△AFE ,得EF=FG ,故得出EF=FD ;(3)根据(2) 的证明方法,在图3的AC 上截取AG=AE ,证得△EAF ≌△GAF (SAS)得出∠EFA=∠GFA ;再根据ASA 证明△FDC ≌△FGC ,得CD=CG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解:∵∠ACB =90°,∠B =60°,∴∠BAC =90°﹣60°=30°,∵AD 、CE 分别是∠BAC 、∠BCA 的平分线,∴∠FAC =15°,∠FCA =45°,∴∠AFC =180°﹣(∠FAC+∠ACF )=120°(2)解:FE 与FD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DF =EF .理由:如图2,在AC 上截取CG =CD ,∵CE 是∠BCA 的平分线,∴∠DCF =∠GCF ,在△CFG和△CFD中,CG CDDCF GCFCF CF=⎧⎪∠=∠⎨⎪=⎩,∴△CFG≌△CFD(SAS),∴DF=GF.∠CFD=∠CFG由(1)∠AFC=120°得,∴∠CFD=∠CFG=∠AFE=60°,∴∠AFG=60°,又∵∠AFE=∠CFD=60°,∴∠AFE=∠AFG,在△AFG和△AFE中,AFE AFGAF AFEAF GAF∠=∠⎧⎪=⎨⎪∠=∠⎩,∴△AFG≌△AFE(ASA),∴EF=GF,∴DF=EF;(3)结论:AC=AE+CD.理由:如图3,在AC上截取AG=AE,同(2)可得,△EAF≌△GAF(SAS),∴∠EFA=∠GFA,AG=AE∵∠BAC+∠BCA=180°-∠B=180°-60°=120°∴∠AFC=180°﹣(∠FAC+∠FCA)=180°-12(∠BAC+∠BCA)=180°-12×120°=120°,∴∠EFA=∠GFA=180°﹣120°=60°=∠DFC,∴∠CFG=∠CFD=60°,同(2)可得,△FDC≌△FGC(ASA),∴CD=CG,∴AC=AG+CG=AE+CD.【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判定条件,要注意三角形间的公共边和公共角,必要时添加适当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6.综合实践如图①,90,,,ACB AC BC AD CE BE CE ∠=︒=⊥⊥,垂足分别为点D E 、,2.5, 1.7AD cm DE cm ==.(1)求BE 的长;(2)将CE 所在直线旋转到ABC ∆的外部,如图②,猜想AD DE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不需证明;(3)如图③,将图①中的条件改为:在ABC ∆中,,AC BC D C 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并且BEC ADC BCA α∠=∠=∠=,其中α为任意钝角.猜想AD DE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答案】(1)0.8cm;(2)DE=AD+BE;(3)DE=AD+BE ,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本小题只要先证明ACD CBE ≅,得到AD CE =,CD BE =,再根据2.5, 1.7AD cm DE cm ==,CD CE DE =-,易求出BE 的值;(2)先证明ACD CBE ≅,得到AD CE =,CD BE =,由图②ED=EC+CD ,等量代换易得到AD DE BE 、、之间的关系;(3)本题先证明EBC DCA ∠=∠,然后运用“AAS”定理判定BEC CDA ≅,从而得到,BE CD EC AD ==,再结合图③中线段ED 的特点易找到AD DE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详解】解:(1)∵,AD CD BE CE ⊥⊥∴90ADC E ︒∠=∠=∴90ACD DAC ︒∠+∠=∵90ACB ︒∠=∴90ACD BCE ︒∠+∠=∴ACD BCE ∠=∠在ACD 与CBE △中,90ADC E ACD BCEAC BC ︒⎧∠=∠=⎪∠=∠⎨⎪=⎩∴ACD CBE ≅∴,AD CE CD BE ==又∵ 2.5, 1.7AD cm DE cm ==, 2.5 1.70.8()CD CE DE AD DE cm =-=-=-= ∴0.8BE cm =(2)∵,AD CD BE CE ⊥⊥∴90ADC E ︒∠=∠=∴90ACD DAC ︒∠+∠=∴90ACB ︒∠=∴90ACD BCE ︒∠+∠=∴ACD BCE ∠=∠在ACD 与CBE △中,90ADC E ACD BCE AC BC ︒⎧∠=∠=⎪∠=∠⎨⎪=⎩∴ACD CBE ≅∴,AD CE CD BE ==又∵ED EC CD =+∴ED AD BE =+(3)∵BEC ADC BCA α∠=∠=∠=∴180BCE ACD a ︒∠+∠=-180BCE BCE a ︒∠+∠=-∴ACD BCE ∠=∠在ACD 与CBE △中, ADC E a ACD BCE AC BC ∠=∠=⎧⎪∠=∠⎨⎪=⎩∴ACD CBE ≅∴,AD CE CD BE ==又∵ED EC CD =+∴ED AD BE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确定一种判定定理,根据已知条件找到判定全等所需要的边相等或角相等的条件是解决这类题的关键.7.(1)问题发现:如图(1),已知:在三角形ABC ∆中,90BAC ︒∠=,AB AC =,直线l 经过点A ,BD ⊥直线l ,CE ⊥直线l ,垂足分别为点,D E ,试写出线段,BD DE 和CE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2)思考探究:如图(2),将图(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 ∆中, ,,,AB AC D A E =三点都在直线l 上,并且BDA AEC BAC 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1)中结论还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拓展应用:如图(3),,D E 是,,D A E 三点所在直线m 上的两动点,(,,D A E 三点互不重合),点F 为BAC ∠平分线上的一点,且ABF ∆与ACF ∆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 CE ,若BDA AEC BAC ∠=∠=∠,试判断DE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答案】(1)DE=CE+BD ;(2)成立,理由见解析;(3)△DEF 为等边三角形,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利用已知得出∠CAE=∠ABD ,进而根据AAS 证明△ABD 与△CAE 全等,然后进一步求解即可;(2)根据BDA AEC BAC α∠=∠=∠=,得出∠CAE=∠ABD ,在△ADB 与△CEA 中,根据AAS 证明二者全等从而得出AE=BD ,AD=CE ,然后进一步证明即可;(3)结合之前的结论可得△ADB 与△CEA 全等,从而得出BD=AE ,∠DBA=∠CAE ,再根据等边三角形性质得出∠ABF=∠CAF=60°,然后进一步证明△DBF 与△EAF 全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证明求解即可.【详解】(1)∵BD ⊥直线l ,CE ⊥直线l ,∴∠BDA=∠AEC=90°,∴∠BAD+∠ABD=90°,∵∠BAC=90°,∴∠BAD+∠CAE=90°,∴∠CAE=∠ABD ,在△ABD 与△CAE 中,∵∠ABD=∠CAE ,∠BDA=∠AEC ,AB=AC ,∴△ABD ≌△CAE(AAS),∴BD=AE ,AD=CE ,∵DE=AD+AE ,∴DE=CE+BD ,故答案为:DE=CE+BD ;(2)(1)中结论还仍然成立,理由如下:∵BDA AEC BAC α∠=∠=∠=,∴∠DBA+∠BAD=∠BAD+∠CAE=180°−α,∴∠CAE=∠ABD ,在△ADB 与△CEA 中,∵∠ABD=∠CAE ,∠ADB=∠CEA ,AB=AC ,∴△ADB ≌△CEA(AAS),∴AE=BD ,AD=CE ,∴BD+CE=AE+AD=DE ,即:DE=CE+BD ,(3)DEF ∆为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由(2)可知:△ADB ≌△CEA ,∴BD=EA ,∠DBA=∠CAE ,∵△ABF 与△ACF 均为等边三角形,∴∠ABF=∠CAF=60°,BF=AF ,∴∠DBA+∠ABF=∠CAE+CAF ,∴∠DBF=∠FAE ,在△DBF 与△EAF 中,∵FB=FA ,∠FDB=∠FAE ,BD=AE ,∴△DBF ≌△EAF(SAS),∴DF=EF ,∠BFD=∠AFE ,∴∠DFE=∠DFA+∠AFE=∠DFA+∠BFD=60°,∴△DEF 为等边三角形.【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相关概念是解题关键.8.如图,在ABC ∆中,5BC = ,高AD 、BE 相交于点O , 23BD CD =,且AE BE = . (1)求线段 AO 的长;(2)动点 P 从点 O 出发,沿线段 OA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 A 运动,动点 Q 从 点 B 出发沿射线BC 以每秒 4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P Q 两点同时出发,当点 P 到达 A 点时,,P 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 P 的运动时间为 t 秒,POQ ∆的面积为 S ,请用含t 的式子表示 S ,并直接写出相应的 t 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点 F 是直线AC 上的一点且 CF BO =.是否存在t 值,使以点 ,,B O P 为顶 点的三角形与以点 ,,F C Q 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符合条件的 t 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5;(2)①当点Q 在线段BD 上时,24QD t =-,t 的取值范围是102t <<;②当点Q 在射线DC 上时,42QD t =-,,t 的取值范围是152t <≤;(3)存在,1t =或53. 【解析】【分析】(1)只要证明△AOE ≌△BCE 即可解决问题;(2)分两种情形讨论求解即可①当点Q 在线段BD 上时,QD=2-4t ,②当点Q 在射线DC 上时,DQ=4t-2时;(3)分两种情形求解即可①如图2中,当OP=CQ 时,BOP ≌△FCQ .②如图3中,当OP=CQ 时,△BOP ≌△FCQ ;【详解】解:(1)∵AD 是高,∴90ADC ∠=∵BE 是高,∴90AEB BEC ∠=∠=∴90EAO ACD ∠+∠=,90EBC ECB ∠+∠=,∴EAO EBC ∠=∠在AOE ∆和BCE ∆中,EAO EBC AE BEAEO BEC ∠=∠⎧⎪=⎨⎪∠=∠⎩∴AOE ∆≌BCE ∆∴5AO BC ==;(2)∵23BD CD =,=5BC ∴=2BD ,=3CD ,根据题意,OP t =,4BQ t =,①当点Q 在线段BD 上时,24QD t =-,∴21(24)22S t t t t =-=-+,t 的取值范围是102t <<. ②当点Q 在射线DC 上时,42QD t =-,∴21(42)22S t t t t =-=-,t 的取值范围是152t <≤ (3)存在. ①如图2中,当OP=CQ 时,∵OB=CF ,∠POB=∠FCQ ,∴△BOP ≌△FCQ .∴CQ=OP ,∴5-4t ═t ,解得t=1,②如图3中,当OP=CQ 时,∵OB=CF ,∠POB=∠FCQ ,∴△BOP ≌△FCQ .∴CQ=OP ,∴4t-5=t ,解得t=53. 综上所述,t=1或53s 时,△BOP 与△FCQ 全等.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9.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090BAC ∠=,点D 是直线BC 上的一个动点(点D 与点B C 、不重合),以AD 为腰作等腰直角ADE ∆,连接CE .(1)如图①,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直接写出,BC CE 的位置关系,线段,BC CD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2)如图②,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试判断线段BC ,CE 的位置关系,线段,,BC CD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③,当点D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时,试判断线段,BC CE 的位置关系,线段,,BC CD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BC CE ⊥,CE BC CD =+,理由见解析;(3),BC CE CD BC CE ⊥=+,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条件AB=AC ,∠BAC=90°,AD=AE ,∠DAE=90°,判定△ABD ≌△ACE (SAS ),利用两角的和即可得出BC CE ⊥;利用线段的和差即可得出BC CE CD =+;(2)同(1)的方法根据SAS 证明△ABD ≌△ACE ,得出BD=CE ,∠ACE=∠ABD ,从而得出结论;(3)先根据SAS 证明△ABD ≌△ACE ,得出ADB AEC ∠=∠,BD CE =,从而得出结论.【详解】(1)∵△ABC 、△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AE =AD ,在△△ABD 和△ACE 中90AB AC BAC DAE AD AE ⎧⎪∠∠=︒⎨⎪⎩=== , ∴△ABD ≌△ACE (SAS ),∴∠B =∠ACE ,BD=CE,又∵△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B=90︒,∴∠ACE +∠ACB=90︒,即BC CE ⊥,∵BC=BD+CD, BD=CE ,∴BC CE CD =+;(2)BC CE ⊥,CE BC CD =+,理由如下:∵ABC ∆、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0,,90AB AC AD AE BAC DAE ==∠=∠=,∴BAC DAC DAE DAC ∠+∠=∠+∠即BAD 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ABD ACE SAS ∆≅∆∴BD CE =∵BD BC CD =+∴CE BC CD =+,∴ABD ACE ∠=∠,∵090ABD ACE ∠+∠=∴090ACE ACB ∠+∠=∴BC CE ⊥.(3),BC CE CD BC CE ⊥=+,理由如下:∵ABC 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0,,90AB AC AD AE BAC DAE ==∠=∠=,∴BAC BAE DAE BAE ∠-∠=∠-∠,即BAD CAE ∠=∠,在ABD ∆和ACE ∆中 AB AC BAD CAE AD AE ⎧⎪∠=∠⎨⎪⎩== ∴()ABD ACE SAS ∆≅∆,∴ADB AEC ∠=∠,BD CE =,∵CD BD BC =+,∴CD CE BC =+,∵090ADE AED ∠+∠=,即090ADB CDE AED ∠+∠+∠=∴090AEC CDE AED ∠+∠+∠=,∴090DCE ∠=,即BC CE ⊥.【点睛】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解题关键是根据利用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三角形全等.10.综合与实践:我们知道“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但是,乐乐发现: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时,它们会全等.(1)请你用所学知识判断乐乐说法的正确性.如图,已知ABC ∆、111A B C ∆均为锐角三角形,且11AB A B =,11BC B C =,1C C ∠=∠. 求证:111ABC A B C ∆∆≌.(2)除乐乐的发现之外,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______时,它们也会全等.【答案】(1)见解析;(2)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解析】【分析】(1)过B 作BD ⊥AC 于D ,过B 1作B 1D 1⊥B 1C 1于D 1,得出∠BDA=∠B 1D 1A 1=∠BDC=∠B 1D 1C 1=90°,根据SAS 证△BDC ≌△B 1D 1C 1,推出BD=B 1D 1,根据HL 证Rt △BDA ≌Rt △B 1D 1A 1,推出∠A=∠A 1,根据AAS 推出△ABC ≌△A 1B 1C 1即可.(2)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时,直接利用HL 即可证明;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钝角三角形时,与(1)同理可证.【详解】(1)证明:过点B 作BD AC ⊥于D ,过1B 作1111B D A C ⊥于1D ,则11111190BDA B D A BDC B D C ∠=∠=∠=∠=︒.在BDC ∆和111B D C ∆中,1C C ∠=∠,111BDC B D C ∠=∠,11BC B C =,∴111BDC B D C ∆∆≌,∴11BD B D =.在Rt BDA ∆和111Rt B D A ∆中,11AB A B =,11BD B D =,∴111Rt Rt (HL)BDA B D A ∆∆≌,∴1A A ∠=∠.在ABC ∆和111A B C ∆中,1C C ∠=∠,1A A ∠=∠,11AB A B =,∴111(AAS)ABC A B C ∆∆≌.(2)如图,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时,∵11AB A B =,11BC B C =,190C C ∠==∠︒.∴Rt ABC ∆≌111Rt A B C ∆(HL );∴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时,它们也会全等;如图,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钝角三角形时,作BD ⊥AC ,1111B D A C ⊥,与(1)同理,利用AAS 先证明111BDC B D C ∆∆≌,得到11BD B D =,再利用HL 证明111Rt Rt BDA B D A ∆∆≌,得到1A A ∠=∠,再利用AAS 证明111ABC A B C ∆∆≌;∴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钝角三角形时,它们也会全等;故答案为: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单元经典易错题大全(11)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单元经典易错题大全(11)

⼋年级数学《三⾓形》单元经典易错题⼤全(11)⼋年级数学《三⾓形》单元经典易错题⼤全1.如图所⽰,⽤“>”连接∠1,∠2,∠3,∠4为____________.2.如果⼀个多边形的内⾓和为1260°,那么过这个多边形的⼀个顶点有_____?条对⾓线.3.已知,如图CE是△ABC的外⾓∠ACD的平分线,BE是∠ABC内任⼀射线,交CE于E.求证:∠EBC<∠ACE.4.如果⼀个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则它的内⾓和将( )A增加90° B增加180° C增加360° D不变5.当围绕⼀点拼在⼀起的⼏个多边形的内⾓加在⼀起恰好组成⼀个周⾓时,就拼成⼀个平⾯图形.⽤正三⾓形和正⽅形组合铺满地⾯,每个顶点周围有___个正三⾓形和___个正⽅形。

6.阅读材料,并填表:在△ABC中,有⼀点P1,当P1、A、B、C没有任何三点在同⼀直线上时,可构成三个不重叠的⼩三⾓形(如图).当△ABC 内的点的个数增加时,若其他条件不变,三⾓形内互不重叠的⼩三⾓形的个数情况怎样?完成下表:7.三⾓形中最⼤的内⾓⼀定是( )A.钝⾓B.直⾓;C.⼤于60°的⾓D.⼤于等于60°的⾓8.已知:如图,P是△ABC内任⼀点,求证:∠BPC>∠A.9.如图所⽰,在△ABC中,∠C-∠B=90°,AE是∠BAC的平分线,求∠AEC的度数.E CBA10.多边形的外⾓和等于___。

11.如图∠ACD是△ABC的外⾓,BE平⾏∠ABC,CE平分∠ACD,且BE、CE交于点E.求证:∠E=12∠A.12.如图所⽰,DE∥AB,FG∥BC,HM∥CA,求∠D+∠E+∠F+∠G+∠H+∠M的度数.13.在△ABC中,∠A等于和它相邻的外⾓的四分之⼀,这个外⾓等于等于∠B的两倍,那么∠A=______,∠B=_______,∠C=_______.14.如图AB⊥AC,则AB是△ABC的边____上的⾼,也是△BDC的边______上的⾼,也是△ABD的边____上的⾼.15.等腰三⾓形的⼀个⾓是80°,它的另外两个⾓的度数是___16.如图,分别画出三⾓形过顶点A的中线、⾓平分线和⾼。

中考数学易错题复习专题:三角形(1)

中考数学易错题复习专题:三角形(1)

三角形易错点1: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中三种重要的线段——角平分线、中线、高.易错题1:如图,点A ,B ,C 分别是线段A 1B ,B 1C ,C 1A 的中点,若△ABC 的面积是1,那么△A 1B 1C 1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_.CBA1B 1A 1错解:4 正解:7赏析:错解的主要原因在对三角形中线的有关性质理解错误,以为外侧三个三角形与里面的△ABC 面积相等.三角形的一条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的两部分是两个等底同高的等积三角形,由此,连接B 1A ,C 1B ,A 1C ,图中的7个小三角形面积均相等,故答案为7.易错点2: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易错题2:现有3cm ,4cm ,7cm ,9cm 长的四根木棒,任取其中的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可组成三角形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错解:C 正解:B 赏析:本题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错误,可能以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对立面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其实,其对立面还包括等于的情况.从四根木棒中任取三根,共有3cm ,4cm ,7cm ;3cm ,4cm ,9cm ;3cm ,7cm ,9cm ;4cm ,7cm ,9cm 四种情况,但3+4=7,3+4<9,所以这两种情况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B .易错点3:三角形按边、按角的分类,三角形内、外角的性质,特别是外角的两条性质. 易错题3:如图,在△ABC 中,∠ABC =50°,∠ACB =60°,点E 在BC 的延长线上,∠ABC 的平分线BD 与∠ACE 的平分线CD 相交于点D ,连接AD ,下列结论:①∠BAC =70°;②∠DOC =90°;∠BDC =35°;∠DAC =55°.其中,不正确的有………………( )A .①③B .②④C .②D .④F M O NP DA B错解:B 正解:C赏析:本题对①,②,③可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就可判断对错,关键是对④的判断易产生错误本题错解就是这种情况.判断④对错的关键是能否判定AD 是△ABC 的外角∠F AC 的平分线,为此,过点D 分别作DM ⊥AF 于点M ,DN ⊥AC 于点N ,DP ⊥CE 于点P ,由BD ,CD 分别平分∠BAC ,∠ACE ,可得DM =DP ,DN =DP ,所以DM =DN ,由角平分线的判定可得AD 平分∠F AC ,从而可通过计算判断④正确.易错点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特别是两边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易错题4:如图,已知AB =DC ,∠ACF =∠DBE ,则添加下列条件之一,能判定△ACF ≌△DBE 且是用“SAS ”判断全等的是……………………………………………………( )A .AF =DEB .∠A =∠DC .AF ∥DED .FC =EBF EDC AB错解:A 正解:D赏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通常有SAS 、ASA 、SSS 、AAS 四种,本题错解的原因是对SAS 的条件没有理解清楚.两边一角对应相等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SAS ,其条件是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另一种是两边及其一组等边的对角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不全等.易错题5:如图,在△ABC 和△ABD 中,AC 与BD 相交于点E ,AD =BC ,∠DAB =∠CBA ,求证:AE =BE .EBCDA错解:∵∠DAB =∠CBA ,∴∠DAE =∠CBE ,在△ADE 和△BCE 中,∵AD =BC ,∠DAE =∠CBE ,∠DEA =∠CEB ,∴△ADE ≌△BCE (AAS ),∴AE =BE .正解:在△ADB 和△BCA 中,∵AD BC DAB CBA AB BA =⎧⎪∠=∠⎨⎪=⎩,∴△ADB ≌△BCA (SAS ),∴∠D =∠C . 在△ADE 和△BCE 中,∵AD BC DEA CEB D C =⎧⎪∠=∠⎨⎪∠=∠⎩,∴△ADE ≌△BCE (AAS ),∴AE =BE .又解:在△ADB 和△BCA 中,∵AD BC DAB CBA AB BA =⎧⎪∠=∠⎨⎪=⎩,∴△ADB ≌△BCA (SAS ),∴∠ABD =∠BAC ,即∠ABE =∠BAE ,∴AE =BE .赏析:本题错在第一步,由∠DAB =∠CBA ,不能得出∠DAE =∠CBE ,可能是把未知条件当做已知条件用了.应先根据“SAS ”证△ADB ≌△BCA ,注意,这里的理由是“SAS ”而不是“SSA ”,由“SSA ”不能判断三角形全等,接下来可用“AAS ”或“ASA ”证△ADE≌△BCE 而得出结论,也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得出结论.易错点5:等腰三角形(含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易错题6: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BD 为中线,延长BC 至点E ,使CE =CD =a ,连接DE ,则DE =__________.EBCDA错解:2a 正解赏析:本题可能以为DE =AC 而得出错解,在△DCE 中,用三边的关系也可判断2a 不正确.应先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D 垂直平分AC ,∠CBD =30°,∠BCD =60°,又CE =CD ,∴∠E =∠CDE ,又∵∠BCD =∠E +∠CDE ,∴∠E =∠CBD =30°,∴BD =ED .再在Rt △BCD 中,由tan ∠BCD =BDCD得出BD =CD tan60,也可在Rt △BCD 中先得出BC =2CD ,再由勾股定理求得BD,∴DE.易错点6: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计算或证明有关问题时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易错题7:在△ABC 中,AB =AC ,AB 的垂直平分线与AC 所在直线相交所得锐角为40°,则∠B 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错解:65°正解:65°或25°赏析:本题只考虑了△ABC 中顶角∠BAC 为锐角的情况.由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以是锐角,也可以是直角或钝角,∴本题应分三种情况讨论求解:①当∠BAC 为锐角时,如图1:40°图1E BCD A40°图2EBCDA图3EBCDADE 垂直平分AB ,∠ADE =40°,则∠A =50°,又∵AB =AC ,∴∠B =∠C ,∴∠B =180502︒-︒=65°;当∠BAC 为钝角时,如图2,DE 垂直平分AB ,∠ADE =40°,则∠DAB =50°,∴∠BAC =180°-50°=130°,又∵AB =AC ,∴∠B =∠C ,∴∠B =1801302︒-︒=25°(或:由∠DAB =∠B +∠C ,而∠B =∠C ,∴∠B =12∠DAB =12×50°=25°);当∠BAC 为直角时,如图3,DE ∥AC ,不合题意,此种情况舍去.∴答案为65°或25°.易错点7:全等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综合应用.易错题8:我们把由不平行于底边的直线截等腰三角形两腰所得的四边形称为“准等腰梯形”.如图1,四边形ABCD 即为“准等腰梯形”,其中∠B =∠C .在由不平行BC 的直线AD 截△PBC 所得的四边形ABCD 中,∠BAD 与∠ADC 的平分线交于点E ,若EB =EC ,请问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内部时(如图2所示),四边形ABCD 是不是“准等腰梯形”,为什么?若点E 不在四边形ABCD 内部时,情况又将如何?写出你的结论.(不必说明理由)图1BCP D A 图2EBCDA图3BCDA错解:是“准等腰梯形”,理由:∵EB =EC ,∴∠EBC =∠ECB ,∴∠ABC =∠DCB ,∴是“准等腰梯形”.当点E 不在四边形ABCD 内部时,如图3,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正解:如图4,过点E 分别作EF ⊥AB 于点F ,EG ⊥AD 于点G ,EH ⊥CD 于点H .∵AE 、DE 分别平分∠BAD 、∠ADC ,∴EF =EG =EH .又∵EB =EC ,∴Rt △BFE ≌Rt △CHE ,∴∠3=∠4,又∵EB =EC ,∴∠1=∠2,∴∠1+∠3=∠2+∠4,即∠ABC =∠DCB .又∵四边形ABCD 为AD 截某三角形所得,且AD 不平行BC ,∴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 当点E 不在四边形ABCD 内部时,有两种情况: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的边BC 上时,如图5,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的外部时,如图6,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4321HGF图4EBCD A 图5BCDA 图6BDA赏析:本题中第一问的理由不正确,没有充分利用两条角平分线的条件,第二问没有理解不在四边形内部的含义,不在四边形内部应包括在四边形上和四边形外部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的理由是: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的边BC 上时,如图7,同理可得Rt △BFE ≌Rt △CHE ,∴∠B =∠C ,∴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的外部时,如图8,同理可得Rt △BFE ≌Rt △CHE ,∴∠EBF =∠ECH ,∵EB =EC ,∴∠EBC =∠ECB ,∴∠EBF -∠EBC =∠ECH -∠ECB ,即∠ABC =∠DCB .∴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HGF 图7BCD A H GF 图8BCD A易错练1.如图,将一块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叠放在矩形的两条边上,若∠1=25°,则∠2的度数为……………………………………………………………………………( ) A .53° B .55° C .57° D .60°2.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E 在BC 上,连接AD 、AE .若只添加一个条件就能得到∠DAB =∠EAC ,则下列条件中不正确的是………………………………………( ) A .BE =CD B .AD =AE C .∠BAE =∠CAD D .∠DAE =∠DEA30°21第1题图第2题图BCDA3.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中,AD ⊥BC 于点D ,AD =12BC ,则△ABC 的底角度数为_________. 4.在△ABC 中,AB =AC ,点E 、F 分别在AB 、AC 上,AE =AF ,BF 与CE 相交于点D .求证:DB =DC ,并直接写出图中其他相等的线段.FEBC DA5.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中,∠ACB =90°,点E 在AC 边的延长线上,且∠DEC =45°,点M 、N 分别是DE 、AE 的中点,连接MN 交直线BE 于点F .当点D 在CB 边的延长线上时,如图1所示,易证MF +FN =12BE . (1)当点D 在CB 边上时,如图2所示,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理由.(2)当点D 在BC 边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所示,请证明你发现的结论. (3)你能用式子综合概括本题中MF 、FN 与BE 之间的关系吗?NMF EBC DA图1N MFEBCDA图2NMFE BC DA 图3参考答案3.75°或45°或15°解析:分三种情况:如图①,AD为腰上的高,且在△ABC内部,∵AB=BC,AD=12BC,∴AD=12AB,∴12ADAB=,又∵sin∠B=ADAB,∴sin∠B=12,∴∠B=30°,∴底角为180302︒-︒=75°;如图②,AD为底边上的高,∵AB=BC,AD⊥BC,∴BD=CD,又∵AD=12BC,∴BD=AD,∴△A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底角为45°;如图③,AD为腰上的高,且在△ABC外部,∵AB=BC,AD=12BC,∴AD=12AB,∴12ADAB=,又∵sin∠DBA=ADAB,∴sin∠DBA=12,∴∠DBA=30°,又∵∠DBA=∠B +∠C,∠B=∠C,∴底角为30°÷2=15°.4.证明:在△ABF和△ACE中,∵AB ACBAF CAEAF AE=⎧⎪∠=∠⎨⎪=⎩,∴△ABF≌△ACE(SAS),∴∠ABF=∠ACE,∴BF=CE,∵AB=AC,AE=AF,∴BE=CF.∠ABF =∠ACE ,∵AB =AC ,∴∠ABC =∠ACB ,∴∠ABC -∠ABF =∠ACB -∠ACE ,即∠DBC =∠DCB ,∴DB =DC .图中其他相等的线段有DE =DF ,BE =CF ,BF =CE . 5.解:(1)不成立;猜想:FN -MF =12BE .理由如下:如图4,连接AD ,∵点M 、N 分别是DE 、AE 的中点,∴MN =12AD ,又∵AC =BC ,∠ACB =∠BCE =90°,∠DEC =45°,∴DC =EC ,∴△ACD ≌△BCE (SAS ),∴AD =BE .∵MN =FN -MF ,∴FN -MF =12BE .N MFEBCD A图4(2)发现的结论: MF -FN =12BE .证明:如图5,连接AD ,∵点M 、N 分别是DE 、AE 的中点,∴MN =12AD ,又∵AC =BC ,∠ACB =∠BCE =90°,∠DEC =45°,∴DC =EC ,∴△ACD ≌△BCE (SAS ),∴AD =BE .∵MN =MF -FN ,∴MF -FN =12BE .。

初中数学三角形易错题汇编含答案

初中数学三角形易错题汇编含答案
C.不能判定△ABC≌△AED,故C符合题意.
D.∵AB=AE,∠BAC=∠EAD,AC=AD,∴△ABC≌△AED(SA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如图,在菱形 中,点 在 轴上,点 的坐标轴为 ,点 的坐标为 ,则菱形 的周长等于()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如下图,先求得点A的坐标,然后根据点A、D的坐标刻碟AD的长,进而得出菱形ABCD的周长.
3.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交AC于点F.S△ABC=7,DE=2,AB=4,则AC长是( )
A.4B.3C.6D.2
【答案】B
【解析】
【分析】
首先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DF=DE=2,然后由S△ABC=S△ABD+S△ACD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结果.
【详解】
解: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
【详解】
在Rt△ABC中,∠A=90°,
∵∠1=45°(已知),
∴∠3=90°-∠1=4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4=180°-∠3=135°(平角定义),
∵EF∥MN(已知),
∴∠2=∠4=13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与平行线的性质.注意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与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D、72+202≠252,242+152≠252,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只要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加以判断即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若三角形三边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当三个角为50°、65°、65°,根据图②,可得其一条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DAB=25°故故选:C
① ②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12.如图,在 , ,以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 , 于点 , ,再分别以 , ,为圆心,大于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 ,作弧线 ,交 于点 .已知 , ,则 的长为()
A.1倍B.2倍C.3倍D.4倍
【答案】B
【解析】
设原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且 ,则扩大后的三角形的斜边长为 ,即斜边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故
选B.
17.满足下列条件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是()
A.有一边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
B.有一腰和底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C.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D.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D.因为3+3>4,所以能构成三角形,故D正确.
故选D.
4.如图,在菱形ABCD中,AB=10,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若OB=6,则菱形面积是( )
A.60B.48C.24D.96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菱形的性质可得AC⊥BD,AO=CO,BO=DO=6,由勾股定理可求AO的长,即可求解.
【详解】
故本题应选C.
18.△ABC中,AB=AC,∠A=36°,∠ABC和∠ACB的平分线BE、CD交于点F,则共有等腰三角形()
A.7个B.8个C.9个D.10个
【答案】B
【解析】
∵等腰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只要能判断出有两个角相等就行了,
将原图各角标上后显示如左下:
因此,所有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只要判断出有哪几个三角形就可以了.
∴AC=3.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0.如图,在菱形 中, , 的垂直平分线交对角线 于点 ,垂足为 ,连接 、 ,则 的度数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首先求出∠CFB=130°,再根据对称性可知∠CFD=∠CFB即可解决问题;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基本作图方法得出AE是∠CAB的平分线,进而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出AC=AD,再利用勾股定理得出AC的长.
【详解】
过点E作ED⊥AB于点D,由作图方法可得出AE是∠CAB的平分线,
∵EC⊥AC,ED⊥AB,
∴EC=ED=3,
在Rt△ACE和Rt△ADE中,
A.30°B.25°C.20°D.15°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C为切线∴∠OAC=90°∵∠C=40°∴∠AOC=50°
∵OB=OD∴∠ABD=∠ODB∵∠ABD+∠ODB=∠AOC=50°∴∠ABD=∠ODB=25°.
考点:圆的基本性质.
16.如果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斜边长扩大到原来的()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6.如图,在 中, ,将 沿直线 翻折,点 落在点 的位置,则 的度数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折叠的性质得到∠D=∠B,再利用外角性质即可求出所求角的度数.
【详解】
解:如图,由折叠的性质得:∠D=∠B=33°,
【详解】
解:由折叠的性质可知;DC=DE,∠DEA=∠C=90°,
∵∠BED+∠DEA=180°,
∴∠BED=90°.
又∵∠B=30°,
∴BD=2DE.
∴BC=3ED=24.
∴DE=8.
故答案为8.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翻折的性质、含30°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根据题意得出BC=3DE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C
【解析】
A.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可知有一边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故选项A不符合;
B.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可知有一腰和底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故选项B不符合;
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可知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故选项C符合;
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可知斜边和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故选项B不符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利用勾股定理解答即可.
【详解】
设AC=b,BC=a,分别在直角△ACE与直角△BC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到:
两式相加得:
根据勾股定理得到斜边
故选:D.
【点睛】
考查勾股定理,画出图形,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15.如图,AB是⊙O的直径,AC是⊙O的切线,连接OC交⊙O于点D,连接BD,∠C=40°.则∠ABD的度数是()
A.4B.3C.6D.2
【答案】B
【解析】
【分析】
首先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DF=DE=2,然后由S△ABC=S△ABD+S△ACD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结果.
【详解】
解: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
∠EAD=∠FAD
DE⊥AB于点E,DF⊥AC交AC于点F,
∴DF=DE,
又∵S△ABC=S△ABD+S△ACD,DE=2,AB=4,
13.如图,在 中, 的垂直平分线交 于点 ,交 于点 . 的周长为 , 的周长为 ,则 的长为()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
∴AE=BE,
∵△ACE的周长=AC+AE+CE=AC+BC=13,△ABC的周长=AC+BC+AB=19,
如右上图,三角形有如下几个:
①,②,③;①+②,③+②,①+④,③+④;①+②+③+④;共计8个.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此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求得各角的度数,掌握等角对等边与等边对等角定理的应用.
19.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则∠A的度数为( )

∴Rt△ACE≌Rt△ADE(HL),
∴AC=AD,
∵在Rt△EDB中,DE=3,BE=5,
∴BD=4,
设AC=x,则AB=4+x,
故在Rt△ACB中,
AC2+BC2=AB2,
即x2+82=(x+4)2,
解得:x=6,即AC的长为:6.
故答案为: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基本作图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正确得出BD的长是解题关键.
根据外角性质得:∠1=∠3+∠B,∠3=∠2+∠D,
∴∠1=∠2+∠D+∠B=∠2+2∠B=∠2+66°,
∴∠1-∠2=66°.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翻折变换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运用,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A.30°B.45°C.36°D.72°
【答案】A
【解析】
∵AB=AC,BD=BC=AD,
∴∠ABC=∠C=∠BDC,∠A=∠ABD,
又∵∠BDC=∠A+∠ABD,
∴∠BDC=∠C=∠ABC=2∠A,
∵∠A+∠ABC+∠C=180°,
∴∠A+2∠A+2∠A=180°,即5∠A=180°,
∴∠A=36°.
B、三条边满足关系a2=b2-c2,即a2+c2=b2,故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C、三条边的比为1:1: ,12+12=( )2,故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D、三个角满足关系∠B+∠C=∠A,则∠A为90°,故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故选:A.
【点睛】
此题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只要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加以判断即可;若已知角,只要求得一个角为90°即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如图,延长l2,交∠1的边于一点,由平行线的性质,求得∠4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求得∠3的度数.
【详解】
如图,延长l2,交∠1的边于一点,
∵11∥l2,
∴∠4=180°﹣∠1=180°﹣100°=80°,
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2=∠3+∠4,
∴∠3=∠2﹣∠4=135°﹣80°=55°,
2.如图,折叠直角三角形纸片的直角,使点C落在AB上的点E处,已知BC=24,∠B=30°,则DE的长是()
A.12B.10C.8D.6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折叠的性质可知;DC=DE,∠DEA=∠C=90°,在Rt△BED中,∠B=30°,故此BD=2ED,从而得到BC=3BC,于是可求得DE=8.
故选A.
20.如图,在菱形 中,点 在 轴上,点 的坐标轴为 ,点 的坐标为 ,则菱形 的周长等于()
【详解】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D=∠ACB= ∠BCD=25°,
∵EF垂直平分线段BC,
∴FB=F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