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对三大名著的超越

合集下载

红楼梦评语

红楼梦评语

红楼梦评语《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它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评述。

1. 文学价值:《红楼梦》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精彩,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审美享受。

2. 人物塑造:《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命运。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鲜明,且具有深刻的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3. 情感描写:《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

作品中的爱情、友情、亲情等各种情感纠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4. 社会背景:《红楼梦》描绘了清代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封建家族的衰败和社会风气的堕落。

作品中对贾府的描写,对官场的揭示等,使读者对当时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5. 美学价值:《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

作品中的诗词曲赋,绘画描绘等,展现了古代文人的雅致情趣。

6. 性别问题:《红楼梦》在塑造女性形象时,表现出女性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作品中的林黛玉、薛宝钗等女性形象,既有贤淑端庄的一面,又有独立自主的一面,使人对女性的地位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7. 家族观念:《红楼梦》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败和堕落,对家族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品中的贾府,展现了家族的权谋和争斗,使读者对家族观念有了深入的思考。

8. 宗教信仰:《红楼梦》对佛教和道教等宗教信仰进行了描写。

作品中的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等形象,展示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向往和渴望,同时也对宗教信仰进行了批判。

9. 人性探讨:《红楼梦》以其深刻的人性剖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作品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既有善良和纯洁的一面,又有傲慢和自私的一面,使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价值观

《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价值观

《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价值观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这部小说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呈现了深刻的人性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所展示的文化底蕴以及其中体现的价值观。

文化底蕴1. 家族文化《红楼梦》以贾府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兴衰起伏,展示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方方面面。

家族观念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强调家族的地位、荣誉和责任。

小说中的贾家因为家族的衰落而遭受困境,贾府的兴衰也象征着整个家族的命运起伏。

2. 婚姻观念婚姻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楼梦》一直关注的话题。

小说中, 描述了各式各样的婚姻现象, 如合理婚姻, 逆向婚姻, 假冒婚姻等等。

这些情节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婚姻观念的固守、婚姻自由度的缺乏,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权益的受限。

3. 社会等级观念《红楼梦》中贾府内部以及与其他家族的关系展示了严格的社会等级观念。

封建社会中的人们被严格划分为贵族、仆从、奴隶等各个等级,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权利和待遇。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常常受到社会等级观念的束缚,呈现了一种权势的悬殊和不公平。

价值观1. 家族荣誉与个人情感《红楼梦》强调了家族荣誉和个人情感之间的冲突。

贾府的兴衰引发了贾府中各个人物之间的家族荣誉之争,这种家族观念时常与个人的爱情、友情和人情之间发生冲突。

小说中的人物常常在家族荣誉与个人情感之间作出抉择,体现了家族与个人之间复杂的关系。

2. 美学观念与审美情趣《红楼梦》是一部描绘美学与审美情趣的杰作。

小说中,通过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描绘,如绘画、音乐、诗歌等,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

小说以细腻的描写和精妙的构思展示了作者对于美的追求和铺陈。

3. 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红楼梦》中自然观的描绘体现了一种唯物主义的价值观。

小说中以自然景观为诗意背景,将自然景色与人物心情相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意义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意义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意义《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意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创下了诸多先例,还在揭示社会现实、探讨人生哲理上具有深刻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意义。

一、文学价值1. 大背景描写与个人命运的结合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社会大背景的描写,巧妙地结合了个人命运的起伏变化。

小说展现了封建官僚社会的崩溃和富贵之家的衰败,描述了贾、史、王、薛等大家族的兴衰荣辱,生动地反映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浮华与虚伪。

2. 人物刻画与丰满性《红楼梦》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且每个人物的性格、命运、言行都别具一格。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都成为了经典的形象。

这些人物丰满、立体的刻画,体现了曹雪芹入木三分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使小说更加丰富和有趣。

3. 感情描写与浪漫主义色彩《红楼梦》以丰富多彩的人物情感为基础,借助于许多精彩的描写技巧,展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爱情,如父女之情、兄弟之情、亲情和友情等。

小说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得读者在情感上能够深入地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

二、文学意义1. 社会现实揭示《红楼梦》通过对官僚社会和富贵家族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它不仅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还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作品中的反腐败、反虚伪的思想成为后世文人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2. 对人性的深刻剖析《红楼梦》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深刻剖析了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既有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情操,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弱点和缺陷。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和剖析,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度的作品。

3. 哲学与人生观的思考《红楼梦》不仅在揭示社会矛盾、人性弱点的同时,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和人生观。

作品中涉及了诸多哲学议题,如命运、生死、忍耐与毅力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冥思与深思,读者能够得到关于人生、命运和价值观的启示。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意义与价值评析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意义与价值评析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意义与价值评析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四部作品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它们分别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这些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故事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这些名著的意义与价值进行评析。

一. 《红楼梦》1. 文化遗产《红楼梦》通过复杂而细腻的情节,展现了清朝封建社会的风貌和人性弱点。

作品以女主角贾迎春为中心,揭示了权谋斗争、家族关系和婚姻制度等问题。

成为了研究中国封建社会风俗和价值观的重要参考资料。

2. 文学艺术成就《红楼梦》在文学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隐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作品的情节、文学语言及描写手法都堪称经典,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最高峰之一。

3. 思想价值《红楼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观念。

作者通过描述贾、史、王、薛家四大家族的衰败来反映封建家族制度和弊端,反思封建社会道德体系,呼唤社会变革。

另外,在揭示女性地位与命运问题上,《红楼梦》对后世有很大启示,倡导了平等、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思想。

二. 《西游记》1. 文化传承《西游记》以历史故事为背景,讲述了真实历史人物孙悟空取经西天的传奇故事。

它让读者了解中国神话传说并熟悉佛教禅宗思想。

作品将历史与神话相结合,融汇了民间故事和文化元素,在中国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道德观念《西游记》以孙悟空为主角,通过他在取经过程中的各种考验和修行经历,塑造了一个顽皮聪明、机智勇敢的形象。

作品通过描绘孙悟空所表现出来的诚实、勇敢、忍耐等儿童美德,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影响了几代人。

3. 年代背景反映《西游记》是一部以明朝为背景的作品,在其描写中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和国家发展变化。

它对明朝社会农民起义及盗匪蜚声外传等现象进行剖析,并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抨击封建迷信和官僚制度。

红楼梦的文化价值与艺术成就

红楼梦的文化价值与艺术成就

红楼梦的文化价值与艺术成就《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巨著,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成就不仅仅是在中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首先,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红楼梦》不仅是一本九百多万字的小说,更是一部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文化百科全书。

它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婚姻观、礼仪观、思想观、宗教观等。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缩影,可以让人深入了解和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它是文学史上的杰作。

《红楼梦》是曹雪芹和高鹗共同创作的,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其情节、人物和语言的精湛,更在于它的创新。

《红楼梦》开创了中国小说的新篇章,它不同于以往的故事集,而是以一个完整的故事为主线,糅合了诗词歌赋、戏曲、绘画等艺术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再次,它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体现。

《红楼梦》中的红楼、荣府等地方形象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华,如色调的搭配、构图技巧的运用、装饰艺术的表现等,都为中国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红楼梦》还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形成了自己的美学风格,以其诗意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奇妙的寓意、空灵的意境,受到广大读者和解读者的欣赏和追捧。

最后,它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问世以来,《红楼梦》就广受欢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化,也影响了世界文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

它被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学者、评论家视为中国文化的“圣经”,对中国及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艺术领域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综上所述,作为一部经典巨著,作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成就不可小觑。

《红楼梦》并不是一部死板的作品,而是一个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美学思想等方方面面的文化百科全书。

它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文化的传播、艺术的拓展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正是《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之作,才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红楼梦》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红楼梦》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红楼梦》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讲述了一个富贵家族的兴衰史,描绘了清朝时期官场、贵族、商人、妓女等社会阶层的风貌和生活,对于研究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红楼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小说中既有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引用,也有对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文学名篇的涉猎。

它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通过这一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和内涵,这也是《红楼梦》在文化领域得以长久流传的原因之一。

其次,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依然存在于当代社会,因此这部小说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小说中所反映的官场腐败、家族贵族的衰落、商人阶层的崛起等问题,在当代社会同样存在,因此这部小说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同时,《红楼梦》也反映了人性的弱点,如妒忌、虚荣、贪欲等,这些人性弱点在当代社会同样存在,因此这部小说对于当代人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瑰宝,它既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也有着现实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小
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人性弱点,因此它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思考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影响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其文学价值与影响广泛而深远。

作为一部描写封建社会生活的小说,红楼梦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性的复杂性。

同时,红楼梦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世界文学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价值观念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对全球文学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一、红楼梦的艺术价值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艺术构思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首先,红楼梦以细腻入微的描写闻名于世。

通过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描绘,红楼梦赋予了小说以丰富的情感内涵。

其次,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堪称登峰造极。

尤其是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上,红楼梦展示了作者对女性心理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女性地位的关注。

再者,红楼梦融合了古典诗词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使小说既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又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总之,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描写技巧、人物塑造和文化融合。

二、红楼梦的价值观念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红楼梦所展示的价值观念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红楼梦对人际关系的描绘和价值观念的传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楼梦中的家庭、婚姻、友情等情感关系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和矛盾。

这些描写唤起了现代读者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红楼梦通过对权利与财富的追求的描绘,呈现了封建社会下的腐败现象。

这对当代社会的反腐倡廉和追求公正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再则,红楼梦对于女性地位和权益的关注也引起了当代社会对于扩大女性权益和提高女性地位的思考。

总之,红楼梦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三、红楼梦对全球文学的影响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全球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红楼梦以其卓越的文学价值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吸引了世界各国读者的目光。

红楼梦文学价值

红楼梦文学价值

红楼梦文学价值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作为一部宏大的史诗小说,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风貌和生活面貌,还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美好,呈现出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妙的情节设计,从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就文学史的发展来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之一。

在小说的创作手法上,《红楼梦》突破了以往的传统,采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和夸张手法,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同时,小说中所运用的文字技巧和表现手法也极为出色,使得整部作品显得格外生动和富有磅礴气势。

其次,从题材和背景来看,《红楼梦》呈现了清代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众多人物的生动形象。

小说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及其家族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阴暗面和虚伪性,同时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这些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描绘,使得小说具有了极高的现实主义和批判精神,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再次,从文学品味的角度来看,《红楼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小说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使得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毫不逊色。

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红楼梦》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哲理贯穿其中,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学的美感,还能够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深邃内涵。

综上所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在小说的创作手法、题材和背景以及艺术品味等方面,均展现了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和文学魅力,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珍贵的借鉴和启示。

可以说,《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对三大名著的超越作者:宁稼雨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第02期《红楼梦》问世不久便大受欢迎:“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季羡林先生则把《红楼梦》视为中国文学的“状元”。

这些都证明《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的至尊地位。

那么,这座高高在上的巅峰是否孤独无偶,“高处不胜寒”呢?任何高峰都不是悬在空中,而是需要坐落于广袤的现实土地上,与大地息息相关的。

四大名著各以其独有的思想与艺术魅力饮誉于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角度看,这四部经典巨著的文化价值取向是什么?它们之间是否有其内在关联?它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走向和发展具有什么形象展示的意义?尤其是,作为巅峰之作的《红楼梦》与其他三部名著在价值取向方面相通的关联点在哪里?它作为巅峰之作高出其他三部名著者又在何处?如果把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取向联系起来加以审视,似乎可以发现一个惊人的轨迹:他们从下层市民所关心的社会政治问题入手,进而转入到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其中《红楼梦》在文化价值取向方面与其他三部名著的异同既显示出通俗文化由俗到雅的走向,也证明了中国文化自我调解机制的效率。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

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声口毕现,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

《红楼梦》从诞生起,就一直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和文学现象受到社会上的极大关注。

人们不断采用“评点”“索隐”等不同方法试图破解《红楼梦》这顶皇冠的密码,但直至1904年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中国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红楼梦》研究才找到接近于从文化哲学角度解读的正确路径。

《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这不仅是作者个人的人生经验总结,也是清初社会感伤思潮的具体表现。

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首先,从小说的题材表层意义看,《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作者提出并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贾府这“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竟然在几年之间,“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灭”?同样,为什么贾宝玉和林黛玉心心相印的美好爱情却毁于一旦?第一,作者将封建官僚家族政治上的腐败作为其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

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到“护官符”所曝光的四大家族黑暗政治内幕,都毫不掩饰地揭露出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官僚家族及其所依靠的封建政权,已经到了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的崩溃解体边缘。

第二,作者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

《红楼梦》中有几个读者印象深刻的描写,大到元妃省亲、秦可卿葬礼这样声势浩大、竭尽铺张的家族盛事,小到用几十只鸡腌制出来的一盘茄子,乃至焦大嘴里那句名言“我们好不容易挣下的家业,哪里承望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家偷鸡摸狗,扒灰的扒灰,偷小叔子的偷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这贾府除了门口石狮子是干净的,可说是无一物清静”等等,都形象地揭示出这个曾经的富贵大厦何以濒临倒塌。

第三,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族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

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来在贾府的后代中,贾宝玉最有条件成为家族振兴、金榜题名的光彩人物。

贾政也正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设计和塑造宝玉的。

但遗憾的是,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他自身那些与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背道而驰的东西,对于他个人来说,体现了他作为社会新思潮和新气象人物的资格,但对于家庭和社会而言,却仍然是后继乏人的象征。

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其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这种爱情描写正是《红楼梦》高于其他爱情小说的地方。

它既不像才子佳人小说那样以道德说教的冬烘面目出现,也不同于艳情小说的露骨肉欲描写。

它的独特之处是写出了宝玉对女子世界的“意淫”——强调精神的契合,把宝玉、黛玉之间的情感升华为一种诗意的纯净的美感。

其次,从深层的文化层面看,曹雪芹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

我们不仅可以从贾赦、贾琏、贾珍这些丧失廉耻的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而且就连那些作者肯定的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

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形象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个问题所在。

薛宝钗是婚姻的胜利者,她取得婚姻胜利的法宝就是她以儒家道德规范打造的淑女形象的成功。

但是,正是那种循规蹈矩,“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女训规则,使薛宝钗在很多场合隐藏掩盖了她本来具有的炽热情感和过人才华。

失去真实才情表露的薛宝钗用淑女形象赢得了婚姻,但却失去了与贾宝玉进行精神对话交流的契机,成为爱情的失利者。

而林黛玉虽然在这方面胜出薛宝钗,成为宝黛爱情的胜利者,但封建文化背景下女性对于男性的依附地位,使得林黛玉没有把爱情的胜利转化成为人生的积极要素和推动力量,相反却只能与零落的残花一起步入生命的绝境。

第三,从人生哲理的层面看,《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而是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

曹雪芹不仅昭示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而且还以贾宝玉出家的方式提出了解决人生悲剧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贾宝玉的出家并不完全是由于个人命运的灾难,而是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人类的悲剧充分感悟后所作出的解脱的选择。

《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的衰亡和贾宝玉的出家反映出封建社会从外在的社会政治悲剧(贾府的腐化堕落)、内在的历史文化悲剧(主人公深受传统封建道德文化侵蚀而造成的厄运)和永恒的人生悲剧(贾宝玉的参透人生而出家)三个层面,从而揭示出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

这样,中国市民文化的关注焦点也就从外在的社会政治逐渐进入人的生命本质,完成了市民文化向高雅文化的过渡和转移。

那么,这种人生悲剧价值观的认知的形成是否只是曹雪芹本人和《红楼梦》的个别认识?它与其他三部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否存在价值取向的内在关联呢,是否有高下之分呢?《红楼梦》与《三国演义》,一个以儿女情长写世相,一个以帝王将相写历史,看上去二者相去甚远。

但在作品文化价值取向方面却能找到背后的连线。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也有过种种说法。

有的从皇权血统论角度,提出刘备作为合法皇帝的“正统”说。

与之相关,有人从“拥刘反曹”角度解读三国皇权的人心向背。

将此二者综合起来,并且从美学角度解读三分归一统结局的是所谓“悲剧”说。

该说以美学关于悲剧定义之一——“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立论依据,将“拥刘反曹”说解释为:刘备一方是最优秀、最美好的,但具有最佳政治领袖(刘备)、最佳运筹帷幄智慧者(诸葛亮)、最佳忠义品德者(关羽)、最佳武将(五虎上将)等全面人才优势的刘备集团并没有如愿以偿取得政权,而是以失败告终。

这虽然是历史的真实,但这个与人们心愿截然相反的结局却引起历代人们反复思考和深入探究。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倾向所体现的正统观念和三分归晋的结局,表现出古代市民阶层对于社会政治权力问题的异乎寻常的关心,以及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图景的破灭。

于是也就潜在地提出这样一个社会文化价值取向问题:下层市民的政治理想往往要归于破灭,与此相关,社会上往往存在许多不公之事,那么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那些不公之事是否有解决的途径办法?如果把这个问题和《红楼梦》从社会的悲剧,写到文化悲剧,再到人生悲剧三个层面联系起来看,那么其因果逻辑关系和相互差别也就能够显现了:《三国演义》从市民阶层视角发现了社会上理想与现实背离,不公不平问题是社会重要痼疾。

但是,《三国演义》只是提出了一个问号,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

这个悬念一方面留给了后面的名著,一方面也给《红楼梦》的汇总答案提供了素材。

《三国演义》提出的市民阶层所关心的社会政治理想破灭和社会不公如何解决问题,在《水浒传》那里给出了答案。

关于《水浒传》主题,明清以来众说纷纭。

1949年之后比较主流的观点有三种,主流的说法是从阶级斗争理论出发,将梁山好汉聚义解释为农民起义,另外两种分别从《水浒传》结局和梁山好汉社会成分角度将其解读为“投降说”和“市民说”。

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没能抓住《水浒传》这部小说的文化价值取向核心。

在我看来,《水浒传》的文化价值取向恰好是对《三国演义》文化价值取向提出问题的延续和回答。

如上所述,《三国演义》以具备条件而又深得民心的刘备错失皇位的故事提出世上出现不公正、不合理事情应该如何解决的问号,《水浒传》则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三国演义》提出的社会问题。

梁山好汉被逼上梁山的全部理由,都是由于高俅之类的奸臣无道所致。

高俅的无道和曹魏及司马氏政权在本质上别无二致,都是市民阶层理想政治的对立物。

《水浒传》用诸多梁山好汉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说明,不公正、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指望官府等正常渠道,只能用自己的拳头来解决。

这种思想的源头就是曾经在战国时代与儒家思想并列的墨家思想及其规定影响下的侠文化思潮。

所不同的是,《水浒传》提出了市民阶层自己对于社会政治不公正问题的解决办法,那就是用非正常、非政府的绿林造反的“替天行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从而表现出市民阶层过问社会政治问题的主体意识。

同是在思考社会和人生问题,《水浒传》虽然给《三国演义》提出的问题找到了答案,但《水浒传》后半部分招安失败后的惨痛结局也给造反后绿林豪杰的归宿出路留下了很大的悬念——用拳头过问解决不合理不公正问题固然爽快过瘾,但高潮之后如何收场却是绿林文化无法回避而又难以解决的难题。

《水浒传》留下的绿林豪杰造反之后的归宿出路问题,在《西游记》那里得到相当圆满的解答。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同样是众说纷纭。

有人把孙悟空大闹天宫理解成为“农民起义”主题,而把孙悟空受到扼制跟随唐僧西天取经说成是“叛逆投降”主题。

也有人把将前后二者联系起来,说成是“主题转化”。

我同样不能认同以上说法。

但其中有些可以利用的要素和线索。

如果把孙悟空理解成为梁山好汉那样的造反者,那么倒是与《水浒传》有很大的相似性——大闹天宫好似梁山好汉逼上梁山,与官军作对;孙悟空被唐僧从五行山解救后随其西天取经又好似接收招安。

所不同的是,《水浒传》用招安后梁山好汉的悲惨结局严肃地否定招安道路,从而提出造反者归宿出路的重大社会问题,而《西游记》则以孙悟空跟随协助唐僧西天取经,修成正果成佛的故事,为现实社会中梁山好汉那样的造反者描绘和指明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