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课时4第三单元 剪纸工艺美如画第3课时 剪贴画创意设计教案

小学六年级劳动教育《剪贴画创意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课是小学六年级的劳动教育课程。
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理念,结合《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广州市综合实践·劳动》教材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例设计以《剪贴画创意设计》为主题,选择与学生紧密相关的母校校园生活创意设计作为劳动任务,结合剪、贴、画等劳动创造,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感恩母校的同时,体验劳动带来的愉悦,认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对母校有很多回忆,也充满留恋。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六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他们力求表现更加真实、更为深刻的图像,表现能力也有所增强,能够更加自如的表现自己所观察到的对象。
学生之间的兴趣和能力差别越发明显,有的学生对材料进一步拓展,寻求技法和表现方法的创新,有的学生眼高手低,擅长的领域有所不同。
小组合作的方式更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专长。
三、教学目标认知性目标:通过参与设计母校校园生活剪贴画,掌握创意设计剪贴画的方法步骤,激发学生对母校的感恩之情。
参与性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校园生活创意设计,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专长,集思广益,感受合作和创意设计的快乐。
体验性目标:通过亲身设计,感受集体劳动的智慧,体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愉悦,初步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和劳动创造美的意识。
技能性目标:通过自我探究与总结剪贴画的特点和制作步骤,亲自动手体验,学会剪贴画的设计方法与制作技巧。
创造性目标:根据母校校园生活的照片和回忆,创意的通过绘画、剪裁和粘贴设计制作成一幅剪贴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剪贴画的设计与制作方法,学生手脑结合,亲自实践,用智慧和劳动为母校制作一张剪贴画。
教学难点: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合理的设计与制作剪贴画。
五、工具及资源准备工作纸、彩色卡纸、剪刀、彩笔、铅笔、橡皮、胶水。
人教pep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3教案(全)3教案与反思

主备人:总第13课时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
主备人:总第14课时
主备人:总第15课时
主备人:总第16课时
主备人:总第17课时
主备人:总第18课时
【素材积累】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核心素养目标教案表格式

第三单元宇宙第1课时太阳系大家庭【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添加除了太阳、地球、月球以外自己所知道的天体,补充完善太阳系的天体信息,然后与同学交流。
第二个活动,学生将重点了解太阳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三个活动,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
通过这三个活动,学生在收集、整理、汇报、完善信息的过程中对太阳系有了更科学、系统地认识。
第一个活动的时间在分配上要多一点。
第2课时八颗行星【教学反思】本课最主要的是通过活动三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时间,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完成模型的建立。
在学生建立模型的过程中,老师要加以指导。
第3课时日食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二、探索(2)日、地、月三个天体的相对位置时刻在发生变化,在某一个特殊时刻,太阳、地球和月球有可能会处在同一直线上,手电筒的光线有可能会被挡住。
3.播放日、地、月运动的视频资料。
活动二:模拟日食。
1.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体积比太阳小得多,这么小的月球真的能够挡住那么大的太阳吗?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2.用什么物体来模拟天体?模拟天体的物体大小比例有什么要求?天体应该如何摆放?人应该在哪里观察?如何观察?3.学生交流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
4.实验材料:三张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圆纸片、支架。
模拟实验:①将三张纸片固定住并摆放在一条直线上,在地球纸片上打一个观察孔,让月球纸片和观察孔高度一致;②将月球纸片转到离地球纸片远近略有不同的两个位置上;③通过观察孔观察“月球”挡住“太阳”的情况。
5.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将观察到的日食现象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6.汇总我们的观察结果。
张贴班级汇总表,给学生提供两张圆纸片。
让学生将1号位置(近)和2号位置(远)所看到的日食现象画在圆纸片上,张贴在班级汇总表中。
总结:当月球处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并且三者正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就发生了日食现象。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 第三单元 正比例 反比例

第三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在判断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4.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办法。
5.对现实生活中成正、反比例的事物有好奇心,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画图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重点: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
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正比例关系问题。
【学情分析】1.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会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数学问题。
2.有一些朴素的正、反比例概念。
学生在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比如坐车时间越长,行走的距离就越远。
第一课时正比例学科年级班级第二课时画图表示正比例的量学科数学六年级班级究成正比例,说明理由。
(1)小明跳绳的速度和他的体重。
(2)每盒铅笔的支数相同,盒数和铅笔的总支数。
(3)每米彩带4元,填写下表。
购买彩带的长度和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说出理由。
二、增添新知识,解决新问题1、试着把上表的数据在方格纸上表示出来。
3、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有什么特点?2、不计算,看图估计:我知道买1.5米彩带要花多少元,买5.5米呢?3、提问题,并解决。
确)对学检查独立完成对组检查独立完成对组检查组内交流小组交流1.用小黑板出示空白方格图,教师边说边写出横轴和竖轴的数和表示的量。
2.教师介绍数轴的名称。
3.采取先讲解,学生再尝试的方法,师生共同完成。
4.让学生观察描出的教师详细介绍,让学生明白方格纸横轴和竖轴表示数据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数轴的名称,方便下面点,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教师连接各点画出一条直线,再让学生观察,使学生了解各点连线是一条直线。
然后讨论“说一说”的第(2)个问题。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宇宙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教学过程】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的体积(第3课时)教案

教学笔记第7课时圆柱的体积(3)教学内容教科书P27例7,完成教科书P28~30“练习五”中第9、10、15题。
教学目标1.用已学的圆柱的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应用意识。
2.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3.通过实践,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转化的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瓶体是圆柱形的矿泉水瓶,瓶里装有适量清水。
教学过程一、激活学生经验,引出问题1.教师出示一个空的矿泉水瓶。
师:这个矿泉水瓶的容积是多少?【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可能无处下手。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知道该怎么求,因为瓶子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
)预设2:也可能会通过寻找标签上的“净含量”来代替矿泉水瓶的容积。
预设3:将瓶子里灌满水,把这些水倒到量杯或量筒中,就能测出瓶子的容积。
师:要是没有这些工具,甚至连一个玻璃杯都没有,怎么办?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求这个不规则瓶子的容积的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3)]【设计意图】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二、体验过程,探索瓶子容积的计算方法1.教师出示一个装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水大约有13瓶高)。
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情预设】预设1:瓶子里还有多少水?(就是剩下的水的体积。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的体积。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容积。
) 师: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学情预设】求瓶子里还有多少水。
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学情预设】学生汇报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所以只要量出这个瓶子的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就能算出剩下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及解读

第三单元单元要素解读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匆匆》: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那个星期天》: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交流平台:围绕写文章怎样表达真情实感展开交流。
初始身手:进一步感受把情感融入景物之中的表达方法。
习作例文:借助批注与课后练习,进一步感受可以怎样表达真情实感。
习作:能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单元课时安排和教学要点8匆匆[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4.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2.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叹惋之情。
一、直奔“匆匆”寻表达1.揭示课题。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诗文抒发过自己对时间的感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这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板书课题,指导“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写漏,最后一长点要贯穿两撇。
(板书:匆匆)2.启发想象。
读到“匆匆”二字,你的脑海里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呢?(无数行色匆匆的场景和画面)3.思考问题。
朱自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呢?(默读课文,感知表达)二、学习字词,扫清阅读障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部分学生分段落合作读课文,其他同学检查字音是否读正确。
3.学习生字词:(1)指导“藏、蒸”两个字的写法。
(2)指导“徘徊”一词。
①强调读音,指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从双人旁体会这个词语的意思与行走有关。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课标要求:本单元观察物体,动手操作,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各种计算公式。
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本单元包括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
本单元观察物体,动手操作,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它们的组成;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参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2、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4、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思考,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Unit3 A Let’s read 第三课时课型阅读课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Let’s read部分的内容,并完成相应活动。
并能模仿短文描述自己或他人的周末生活。
2、读懂story time中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内容,能模仿短文描述自己或他人的周末生活。
2、本课难点是is的过去式形式was的用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相关录音带。
2、写有问题的小黑板
对本主备稿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preparation:
Ask and answer:
1、T:Wang Qiang: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S:I watched TV and did homework.
T ask the other Ss:What did Wang Qiang do yesterday?
S:He watched TV and did homework..(在这里告诉学生回答他人的活动,只需要改变人称就可以了。
其他地方跟回答第二人称时没有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转述他人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第三人称活动形式。
2、T: Li Tao: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 I washed the clothes、cleaned the room、read books and did homework.
T:What did Li Tao do last weekend?
S:He washed the clothes、cleaned the room、read books and did homework.
T: Li Tao was busy last weekend.(板书)
明确地向学生解释is的过去式形式was的用法。
(二):Pre-reading
1、再询问两个学生,达到巩固…was busy last weekend.这句话的目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提出更细节性的问题:
T: What did you do last Saturday morning/ last Sunday evening…?
SA: I (did)…last Saturday morning/ last Sunday evening…。
生边答,师边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Saturday morning、Sunday evening…等时间副词的用法。
(三)、In-reading
1、(1)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Wu Yifan did last weekend?展示小黑板Let’s read the passage and tick or cross:
Wu Yifan was busy last weekend.( )
Last Sunday was Wu Yifan’s grandma’s birthday.( )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简单的问题首次阅读短文,增加学生再次阅读的兴趣。
(2)、读后找生校正答案。
2、(1)Read again and finish the sentences of the book.
(2)Point student answer the questions and check.
3、(1)Please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finish the form:再次展示小黑板并拿出下发的调查表
Wu Yifan’s weekend
Saturday morning
Saturday evening
Sunday morning
Sunday afternoon
(2)看着调查表回答What did Wu Yifan do last weekend?完成课本上的第二个问题。
设计意图: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正确回答问题。
4、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If you have,pleas ask.
设计意图:为发展学生个性,提倡大胆质疑,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1)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after it.
(2)Read in groups
(四)Post-reading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Please write a passage about your weekend.
I was busy last weekend. I Saturday morning. I Saturday afternoon.In the evening . Sunday morning .
Sunday afternoon .
(五)Progress
1.Summary: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自己的周末活动,及如何询问别人的周末活动。
希望同学们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2.Homework
Read the story time and answer “What did Zoom do last weekend?
板书设计:
Unit3 A Let’s read
…was busy last weekend.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watched 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