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登泰山记》阅读练习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也。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历:经过B.半山居雾若带然居:停留C.崖限当道者当:挡住D.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弥漫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②余之力尚足以入B.①古谓之天门溪水②蚓无爪牙之利C.①其级七千有余②其孰能讥之乎D.①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
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16.登泰山记练习含解析

登泰山记一、基础素养巩固(2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
山麓.(lù)雕砌.(qiè)山巅.(diān)B。
悬崖.(yá) 石磴.(dènɡ) 须臾.(yú)C。
戊.申(wù) 岱祠.(cí) 姚鼐.(lài)D。
膝.盖(qī) 石罅.(xià) 佝偻.(lóu)【答案】B【解析】A项,“雕砌”的“砌”读“qì”.C项,“姚鼐"的“鼐"读“nài”。
D项,“膝盖"的“膝”读“xī”.2。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京师乘.风雪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天:天边。
B.道皆砌石为磴.蹬:石阶.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C.世皆谓之天门云.云:云气。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弥漫。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背。
多松,生石罅..石罅:石缝。
【答案】C【解析】C项,云:助词,无实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例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A.余始循以.入B。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答案】D【解析】D项与例句中的“以”相同,表示“在”某个时间;A项的“以”相当于连词“而”,表顺承;B项的“以”表示原因;C项的“以”表修饰。
4。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C。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C【解析】A项,“采”同“彩"。
B项,“圜”同“圆”。
D项,“受”同“授”。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C.回视.日观以西峰D。
文言文姚鼐《登泰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登泰山记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为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彳来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中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而。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树杂,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游灵岩记姚鼐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
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
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①,周若环而缺其南而。
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寒深。
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
寺后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
登则周望万山,殊鹫而诡趋,帷张而军行。
岩尻②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
僧出器酌以饮余。
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埃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汶(wèn)水济(jǐ)水徂(cú)徕B.绛(jiàng)皓石罅(xià)膝(qī)齐C.若偻(lǚ)少圜(yuán)摴蒱(chū pú)D.须臾(yú)山巅(diān)姚鼐(nài)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如:往正襟危坐危:焦急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白露横江横:笼罩C.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D.崖限当道者当:横在自京师乘风雪乘:冒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思,说法正确的一项是①凌万顷之茫然②哀吾生之须臾③而不知其所止④方其破荆州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C.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D.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5.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C.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即桐城派。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
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奇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
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名师讲题】姚鼐《登泰山记》袁枚《游黄山记》(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小题。
甲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乙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
草高于人,路又绝矣。
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
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
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
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
当海马①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
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
倘一失足,不堪置想。
然事已至此,惴慄无益。
若禁缓之,自觉无勇。
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
《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注:①海马,指黄山当地上山、下山背送游客的人。
9.关于下列文言现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平方,少圜”的“圜”和“山川相缪”的“缪”都属于通假现象。
B.“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之”与“不知东方之既白”的“之”意思和用法都不一样。
C.“日上”与“上食埃土”,两句中“上”的用法相同。
姚鼐《登泰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姚鼐《登泰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上文作者(人名),是(朝代)桐城派古文家。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3分)A.上文加点的“其”和“之”所指代的对象一样。
B.作者登山没有经过东谷,而是沿中谷直走到山顶。
C.“磴几不可登”的“几”读“ji”,意思是“石阶”D.作者艰难登山是为饱览雪后泰山的雄浑瑰丽奇观。
参考答案8.姚鼐清朝(2分,各1分)9.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
(3分)10.D (3 分)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赏析:《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姚鼐《登泰山记》马第伯《封禅仪记》(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材料二: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
至中观,留马。
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
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窗窱,如无道径通,遥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以为白石,或以为冰雪。
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
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
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
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
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
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
遂至天门之下。
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
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
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燋,五六步一休。
牒牒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
(节选自马第伯《封禅仪记》)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两从者[A]扶挟[B]前人[C]相牵[D]后人[E]见前人[F]履底[G]前人[H]见后人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指横在,与《木兰诗》“木兰当户织”的“当”意思不相同。
2《登泰山记》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泰山记》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
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奇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
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B.其阴,济水东流C.道皆砌石为磴D.明烛天南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于东山之上___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扣舷而歌之___ 侣鱼虾而友麋鹿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相与枕藉乎舟中D.渺沧海之一粟___越长城之限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侣鱼虾而友麋鹿B.吾从而师之C.明烛天南D.不耻相师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7.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七月既望___ 西望夏口B.举酒属客___ 举匏樽以相属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纵一苇之所如D.当其南北分者崖限当道者8.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劝学___ 劝:鼓励②驽马十驾___驾:驾车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④圣人无常师___ 常:平常、普通⑤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空阔明亮⑥酾酒临江___酾酒:斟酒⑦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将:表假设⑧洗盏更酌___更:再⑨而皆若偻偻:佝偻⑩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罅:罅隙A.①②④⑦B.①⑥⑧⑩C.①④⑥⑩D.①⑤⑥⑨二、小阅读-课外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姚鼐.登泰山记》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
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
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
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是清高宗皇帝的年号。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
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
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
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雪雾、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幽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答案:
10.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11.B(阴阳判断相反)
12.A【朱孝纯之子朱颖(子颍),错,应该是:朱孝纯字子颖(子颍)】
13.(10分)
(1)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子颖(子颍或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等着太阳升起来)。
(“晦——月底;没有月亮”“与”“坐于日观亭”各1分,句意2分)
(2)这天,我(们)观看途中(路两旁)刻字的石碑(或直说“碑刻”),是从唐(高宗)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久远)的石碑(石刻)都模糊(缺失)了。
(“是”“其”“漫失”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
(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
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
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
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
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有人说,这是东海。
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
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
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
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
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
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
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