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中的道家思想
孙过庭《书谱》的书法美学思想

孙过庭《书谱》的书法美学思想刘桐(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孙过庭从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儒家思想为立身之本,正直清廉,淡于名利。
但他一生命途多舛,仕途坎坷,直到四十岁才开始出仕,成为社会的下层官吏,后又遭人谗言而被罢官,成为唐朝不遇之士。
政治上的失意和经济上的贫困,使得孙氏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被消极无为的道家思想所侵染,兼济天下的宏愿未实现后,他便退而求独善其身,以书法作为思想寄托。
在《书谱》中,孙氏主要是从儒家观点、以儒家标准看待和评判书法,其中也参杂着从道家思想出发去认识和理解书法的性质、特点等的倾向。
一、《书谱》的美学思想源流孙过庭《书谱》的美学思想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美学思想中,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
……为了使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必须对艺术本身进行规范,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
因此,他强调“美”和“善”的统一,强调“文”和“质”的统一,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和”的审美标准。
1美与善在一定意义上即是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美为形式,善为内容。
艺术的形式应该是美的,内容也应该是善的。
《论语》中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讲人的修养。
“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文饰。
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文饰(“质胜文”),这个人就粗野了。
一个人单有文饰而缺乏内在道德品质(“文胜质”),这个人就虚浮了。
只有“文”和“质”统一起来,才成为一个“君子”。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2孙过庭在《书谱》一文中提到“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妍”相当于“文”,是事物的外在形式,“质”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孔子用“质”来表现君子的道德修养,强调“文”与“质”,即外在与内在要相互统一配合,才能为君子之风度。
书法艺术中的道家思想探究

书法艺术中的道家思想探究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其中,道家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尤为深远。
道家强调自然、随遇而安、无为而治等思想,贯穿于书法创作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书法家的墨宝创作、墨意表达以及艺术追求。
本文将从书法艺术的墨意、笔墨运用、艺术表现等方面,探究道家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一、墨意表达中的自然观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之道。
在书法艺术中,书法家们常常通过墨意表达来体现自然之美。
他们以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云雾等元素为灵感,运用毛笔、墨汁,以及纸张的质感,创作出富有生命力和自然韵味的作品。
在书法作品中,常常能感受到书法家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体现了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理念。
以草书大家张旭的作品为例,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能看到波澜壮阔的气势,如同大自然中的山河,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
张旭擅长以“潇洒豪放”的笔墨表现自然景观,将道家对自然的理解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使作品更具有灵气和生动性。
二、笔墨运用中的随遇而安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不强求不固执。
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家们也常常秉持这一理念,灵活运用笔墨,顺势而为,不拘泥于形式。
他们在书写过程中,随着心境的变化,随着毛笔的起落,随着墨汁的浓淡,展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和情感体验。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传世大家,他的书法作品以“潇洒随意”著称。
王羲之在书写时常常随心所欲,毫不刻意,以达到笔走龙蛇、气韵生动的境界。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随遇而安”等理念,体现了书法艺术中的自然、随性之美。
三、艺术追求中的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不强求不干预。
在书法艺术中,书法家们也常常追求一种“无为而治”的艺术境界。
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尊重毛笔、墨汁、纸张的特性,顺势而为,不刻意追求完美,而是顺其自然,任由墨汁在纸上自由流淌,任由笔尖在纸上舞动,创作出富有生命力和灵动感的作品。
唐代书法家怀素的作品就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治”的艺术追求。
道家美学思想与书法艺术风格

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枯荣,都因 “道”— 自然的伟力所致,哪怕“至
斯把老子的社会理想概括为“‘原初’的 真”[2]。他认为,老子这种对那种朴素、
为许多学者指出。今天更有学者将老子学 说称为“女性哲学”。庄子继承了老子这
人”在它面前也无所作为,“大圣”亦不 简陋生活的召唤使人感觉到,“回归自然 一思想,在他心中的至德之世,女性比男
而目不瞬,偏不在外也。”
佛教唯心论,发展为玄学和放逸旷达的人生 息”等取向上。在书画作品中有意识地追求
“婴孩情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无 观”。所谓老庄大兴,山水方滋。钱穆先生 “山水情结”应数明代的董其昌。诚如熊秉
知天真”状态的向往。“无知”也就是“抱 曾指出:“中国文学中尤多道家言,如田园 明所言,“在中国书法史上最能意识地追求
文_汪敏文 马鞍山太白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
道家是先秦诸子中影响较大的哲学 大审美情结对书法艺术风格的发生,起着 书法”更是将“归朴情结”提到前所未有
派别。道家思想在魏晋之时托身玄学而华 深刻的、恒久的制约作用。创作者也许自 的高度,以至于产生敬畏之情,我们从书
丽转身,发展为新道家,是百家中唯一可 己本身并没有意识到,但它们是客观存在 法家对甲骨、大篆的“神秘性”书写中,
所显现的至少还是一种有刚有柔、阴阳刚柔 作品中,或大叫大嚷,或狂野地骂着粗话, 水实用思想外,还有山水崇拜思想。到了春
杂处交错的面貌。但是,从汉代“独尊儒 或有火气。他们的作品,充满着夸张,结果 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派林立,人们对
术”开始,“阴柔文化”逐渐走上了实际的 是污染视觉,更谈不上美感。曹文轩说: 山水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山水作为表达
主导地位。而书风上,“二王”的阴柔书风 “有些时候,不言的宁静比语言的喧嚣更有 思想或政治主张的一种手段,又具有了新的
三教之中无上品,古来惟道独称尊的意思

三教之中无上品,古来惟道独称尊的意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三教指的是佛教、道教、儒教这三大传统宗教。
在这三教之中,有一种无上品,古来惟道独称尊的说法。
这种说法源自于道教的思想,强调道教在三教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道家思想强调“道”,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宇宙的规律,最高的原则。
在道家看来,道是无形无象、无为无不为的。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的指引,达到心无物不而道自然的境界。
道家把道视为一切为最高的存在,也是三教中的无上品。
在佛教和儒教看来,道虽然是重要的,但并不像道教那样被视为无上品。
佛教强调“空”,认为一切皆为空,世间万物都是虚幻的,只有涅槃才是真实的。
佛教主张通过觉悟和修行,超脱苦海,达到涅槃的境界。
儒教强调“仁”,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的品德,要做一个有仁心的君子,以和为贵,以仁为尊。
在三教中,道教的无上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道教的修行方法。
道教主张通过炼丹、修道、修炼内丹等方式,修炼身心,以求长生不老、成仙得道。
道家追求的是长生不死、超脱轮回,以达到永恒的境界。
这种追求的目标,是其他两教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是道教的理念和思想。
道家的思想主张自然、无为、淡泊,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性的纯真、道的至善。
道家崇尚自由、超脱,不拘泥于世俗之规,力求达到心神合一,与道合一的境界。
再次是道教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
道家认为世界是一个多元、复杂的整体,人生是一个追求自由、追求自在、追求最高境界的过程。
道家主张以心为主,以道为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道教在三教中被称为无上品,古来惟道独称尊,是因为道教有独特的修行方法、理念和思想,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也更为超脱和宽广。
在当今社会,虽然佛教、儒教也有很多追随者,但道教的思想和修行方法依然对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三教之中的最高品。
【三教之中无上品,古来惟道独称尊】,这句话正是对道教地位和价值的最好体现。
道家思想对古代书画批评之影响

子 还是 庄 子 对 于 “ ” 在 的 真 实性 都 给 予 f ] 国艺 术 中最 高 意 境 的诞 生 , 道 存 2中 一定 是 源
了 明确 的 答复 。 老 子 》 《 二十 一 章 有 ’道之 为 “
物, 惟恍 惟惚 。 兮恍 兮, 中有 象 惚 其 恍兮 惚兮 ,
白干 虚静 的心 灵 。 世南《 髓 论 ・ 妙 虞 笔 契 “ 欲书 之时 , 视返 听 , 凝神 , 正 气和 , 当收 绝虑 心
冀
蕈 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蠢
磊
道家思想 对古代书画批评之影响
【 摘要1 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 道家思想因其倡导人与自 然的和谐相处, 追求人最大
限度 的 自由, 不为世俗 利 害羁绊, 而与 艺术精 神相 通, 历代 艺术 家对 其都 自觉认 同。 在 书画批 评 的术语 范畴 、 言说 方式等 各 方面都 能见 到这种 影响 。
我 国 古代 思 想 文 化 的 历 史长 河里 儒 道
“ ” , 味 字 则含 有 “ 味 ” “ 味 ” 意 思 在 其 体 、寻 等 中 , 一种 精 神 上 的愉 悦 , 有 审美 的成 分 。 是 含
宗炳 的 “ 澄怀 味象 ” 老子 的 “ 除玄鉴 ” 庄 与 涤 、 子的“ 独”“ 见 、 朝彻 ” 分 接近 ,味 象 ” 十 “ 即是
“ 观道 ”唐代 张彦 远则 在《 代名 画记 》 。 历 中写 道 “ 失于 自然而 后 神, 于神 而后 妙 , 于 夫 失 失 上品 之上 , 为上 品之 中, 为上 品之下 , 神者 妙者 精者 为中 品之 上 而细 者 为 中品 之 中。 文 谨 ”
中所 标 榜 的绘 画境 界 最 高层 次 的 “ 自然 ” 正
有无相生 艺进于道——论林散之书法艺术的哲学观

2023/02 No.252林散之(1898—1989),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出生于江苏省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
6岁随族人林昌志读书,其间他阅读了《诗经》《大学》《论语》等大量的国学经典古籍。
他书法初学描红,随后临习晋唐诸家名帖。
7年的私塾学习奠定了林散之在诗书画创作上的重要基础。
他把绘画艺术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是在得到父亲林成璋认可之后。
他酷爱绘画,时常临摹山水、人物、树木,惟妙惟肖。
1911年,因父亲林成璋的去世,他不得不经朋友介绍去南京学画谋生。
学画期间,林散之的绘画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张青甫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工笔人物画得到了很大进步。
林散之喜作诗、善书法,经常去请教当地的两位高士范柳堂和范培开。
在书法学习上,范培开给了林散之最中肯的建议,就是书法艺术的学习要循序渐进。
林散之在范培开的指导下从楷书入手,再由楷入行、由行及草,并提出学书要宗法“二王”的学习路径。
1915年,林散之经大姐夫范期仁的介绍师从经史家张栗庵,此后由张栗庵的推荐再拜大艺术家黄宾虹先生学习书画。
一中国画的学习,讲究对古代经典绘画的临摹和对技法的训练。
在清代中期,囊括山石谱、人物屋宇谱等中国画技法内容的《芥子园画谱》便成为当时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性范本。
林散之早年曾对《芥子园画谱》等做过深入研究和细致临摹,这使他掌握了熟练的绘画技法。
林散之学习绘画,主攻工笔人物画,偶临山水长卷。
作画之余他常作诗自题,有诗约:“坐思飘渺洞庭波,几度相思梦魂过。
试取老人零落稿,云山仿佛写烟螺……”[1]86中国画讲究诗情画意,宋代苏轼曾评唐代王维作品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融合诗歌与绘画,使抽象的诗歌有了具象的画面感,而绘画的意境在文字的提炼下又有了诗的魂魄,让绘画的立意得到了升华。
林散之在学画的过程中,试图通过读画吟诗来寻找和古代画家在心灵上的碰撞与沟通,以寄情山水、托物言志,这也是他学习绘画之意义 所在。
书道有“道”——道家思想对书法的核心影响

宇宙 间所有 的一切 , 哪怕是 现各 时代精神的 中心艺术 。” 从某种程 度上讲 , 书法艺术 的发 我们的丰富的资源。在 他的眼里 , 不 晓春秋的蟪蛄 都是 有意义 和价值 的。 所谓 展, 也能代 表相应时期 的艺术发 展 , 以及社会 风气 、 艺术追求 不知晦朔的朝菌 、 等等。 书法已经成 为中国艺术的 中心线 , 贯穿着整个 中国艺术
己的风格 。假使单一 的去研究某种艺术形式 , 无论是书法 、 国
老子讲 “ 复 归于无极 ” “ 复归于婴儿” “ 复归 于朴 ” 等等 , 都是 强
最 自然 的 、 最初的、 最纯 粹 、 最纯 净 的艺术 状 画、 文学 、 戏 曲等等 , 到头来 , 只是技巧娴熟而 已。若没有其他 调 其最原 始 的、 态。 人们在现实生活 中所无法达到 的最理想的状 态 , 所 以这种 多方面的给养 , 虽是精熟有余 , 却与工匠无 异。
止, 那种魏晋风度 , 一直都是被人所 向往 的。 魏 晋时期 , 被誉 为
是中国书法 艺术 的黄金 时期 。尤 以文人 士大夫引领了这个 时
而引导这风气的 , 便是 当时所处高官贵位 的 期的书法潮流。明汪珂玉在《 墨花阁杂志》 中说 : “ 晋人书虽非 个全社会 的风气 。
名法之家 , 亦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态 , 缘当时人士以清简为尚,
子的对艺术核 心的影想 之一 。倘 若是刻意的要去抒发某种情 感, 多少会有做作之感 。艺术虽然是来源于生活 , 但是其更能
中国的艺术博大精深 ,而其最与众不 同的是无论任何一
道玄思想对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

道玄思想对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摘要: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受道家和玄学思想的影响,呈现出自身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书法美学思想中的“自然”、“妙意”、“书道”观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书意”、“风骨”、“神采”观则受到玄学思潮的影响,这种影响与汉魏六朝书法艺术和美学思想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道家;玄学;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b835 1812-2485(2007)09-0007-002法国十九世纪的批评家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设想它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格概况。
”魏晋六朝时期被称为艺术觉醒的时代,书法实践和书法美学思想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成就的取得,可以说是由汉魏时期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是时代精神的必然产物,脱离汉魏六朝的时代背景和哲学风尚。
就很难对当时各种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全貌与底蕴做出正确的评价。
这时期,儒家思想渐趋式微,而道家和玄学思想对各种艺术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书法作为当时异常引人注目的一种艺术形式,更能体现出这种影响。
正如金开诚先生所说:“通过书法艺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种种精神和实质。
”通过汉魏六朝的书法美学思想,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和玄学思潮的种种影响和渗透。
一、“自然”、“妙意”、“书道”——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作为哲学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不及儒家,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文化艺术中的作用却比儒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尤其是老庄著作所向往的人生境界中蕴含的艺术精神,对于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正如徐复观所说:“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从书法风格来看,西汉以来,隶书在“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保护下得到极好的发展并最终达到完全的成熟。
隶书的规整、平正、开阔、雍容且整体风格统一,正代表着儒家理智、严谨、平实、中和的典型风貌。
书法形象开始成为明确的“有意味的形式”,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逐渐形成自觉,但艺术主体自觉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接受儒家约束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
157
摘要:书法是中国的一门古老而又独特的艺术,世界上没有那种语言的文字形式可以像中国的文字书写一样获得如此强烈的审美意义。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本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诸方面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而书法是中国道家思想“道”的直接地抽象性地显露,是道家精神的化身。
本文试从抽象的意境、书道至简、书贵自然等几方面来论述中国书法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关键词:抽象;简易;自然
一、抽象的意境
意境一般是指诗文或者绘画中的审美境界。
并且一般认为它是情感与自然景物即心与物的和谐融合。
中国艺术往往以意境作为其追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自然也有意境。
但书法与诗文绘画的意境是有区别的。
由于书法创作无外在自然形象可依凭,因此它先天就不具有再现性。
但它又不是不具有形象的,它的形象具有抽象的特性。
所以,书法的意境是一种虚化的抽象的意境。
这种虚化的抽象的意境也正是老子“大象无形”的思想的具体体现。
古代书法家亦往往称书法之象为“无象之象”。
大象即“道”,“道”无象,其直接表露亦应该是无象的,但是无象又不足以直观,因此,“道”的无形与体物之具象的调和,就是它既像什么又不像什么,它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书法的意象恰恰是大象无象的道的恰当的表现。
古人欣赏书法往往从描绘书法的无象之象出发,来表达他们对书法的赞美之情。
尤其在早期的书论中。
如在卫恒的《四体书势》中这样写道:“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森尔下颓,若雨坠于天。
或引笔奋力,或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婀娜,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
是故远而望之,若翔凤厉水,清波涟漪;就而查之,有若自然。
”以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描写书法的抽象美。
当然这种描写方式主要在六朝时期,至南齐年间,王僧虔曾这样表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笔意赞》)可以说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更进一步。
他并非只把眼界定格在浑朴天真,而是更为注重神采和形质的差异。
唐代的张怀瓘对王僧虔的论断表示赞同,他在《评书药石论》中云:“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
”从对书法作品形象的描绘到惟观神采的论述,无不是对书法意境的形象表现或抽象的揭示。
二、书道至简
大道至简,最高级的艺术形态应该具有最为简约的艺术形式。
这在书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书法是最为简约的艺术。
从外在形态上来讲,它的表现的形式只有一根线条,这是文学、绘画、建筑、音乐等艺术无法比肩的。
张怀瓘曾云:“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
”(《文字论》)这也正概括了书道至简的特性。
而且,书法本身的发展亦走过了一个有繁而简的路程,从而使书法艺术趋于简约。
书法始于契刻的甲骨文,甲骨文的“随体诘诎”、“因物赋形”的书写方法不具有程式性,构字随意而不固定,书写不容易做到规范化,因此也增加了书写上的困难。
金文、小篆等书体也是如此。
隶书具有的初步程式化的形式,确实在书写的便捷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其书写在运用熟练的基础上可以“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地进行潜意识的操作,因此在书写上更加易于学用。
但其笔法还未定型,而且冗长的横画书写亦迟重拖沓,不够简便。
书法到了楷、行、草诸体的成熟时期其书写才变得简易了。
书写的简易以及多种书体的形成及其成熟亦极大地丰富,提高了书法艺术
的表现力,为书法艺术创造出更高的境界奠定了内在的基础。
尤其是行书,草书的出现,他们能够自由挥洒的流便性,成了用书法抒发情感的最佳手段。
书法起始于繁复,而定型于至简,在至简处,它通会了道境。
同时,书法的这种由繁而简的转化,也使书法变成了极为大众的艺术。
最高级的艺术形态又具有最通俗的艺术形式,可谓道在简上,圣在俗中。
三、书贵自然
正如道家以追求“自然”为目的一样,“自然”亦成为书法的至高的审美境界。
“自然”有三种涵义。
首先,书法本体从自然中来。
持此论者最早为东汉蔡邕,他在《九势》中写道:“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立,形式出焉。
”书法源于自然,秉性乃自然之态,阴阳相合而生,有形,又有势,是一个充满灵性的活体,亦是一个美的存在。
这种以自然阴阳为书法立本的思想反映了书法作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的独立与自觉。
其次,书法合乎自然韵律之机理。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中国书法探索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韵律和形式。
这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的结果。
……凡自然界的种种韵律,无一不被中国书法所摹仿,并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了某种灵感,以造成某些特殊的书体。
”从这里可以看出书法向大自然中所获取的不仅是“形象”,还有自然界万事万物表现出的韵律。
书家所要表现的不可能只是“形”,这也不是书家追求的最终目的。
颜真卿与怀素和尚都是唐代书坛巨匠,他们从大自然中悟得了书法之“道”。
在《唐僧怀素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颜怀二人各谈书学体会,怀素提出了“古钗脚”法,而真卿却认为:“师竖牵学古钗脚,何如屋漏痕?”他以自己对“屋漏痕”这种圆转流畅的笔法的见解回应了怀素机械死板的“古钗脚”法。
怀素又说:“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遇璧折之路,一一自然。
”他从夏云变化中体悟出了草书用笔的变化莫测,从此书艺大进。
由此不难看出,他们从大自然中汲取的不仅是“形”,更是自然的灵魂,是自然之“道”。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笔法多出自然。
当代画家吴冠中曾经提出“书法是形式美法则的大本营”的观点。
我们从书法中的章法、结字、气韵等方面无一不能看出是一种美。
而这种美的内在本质又无不是源于自然。
元代郝经在《陵川集﹒论书》中写道:“必观夫天地法象之端,人物器皿之状,鸟兽草木之文,日月星辰之章,烟云雨露之态,求制作之所以然,则知书法之自然。
”。
书法家“师造化”的目的是为了“中得心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表现力,提高自己表现“意”的水平,更有益于抒发自己的情怀。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书法中所崇尚的自然境界是书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这也正是书法与道家思想相融合的地方。
书法是道家精神的化身,从书法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人独特的道家思想。
书法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向世人展示着不尽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熊秉明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2]林语堂著.《吾国与吾民》.宝文堂书店.1988年版.
[3]崔大华著.《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作者简介:
刘明科,男,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美术学。
中国书法中的道家思想
刘明科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