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著名医名方系列丛书

合集下载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为了在中医学领域取得进步和深入学习中医理论,有一些经典著作被认为是必读的。

这些书籍包含了中医多年的智慧和经验,为中医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介绍六本学中医必看的经典著作,分别是《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本草纲目》、《针灸大成》和《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

该书集中了众多的疾病论述和治疗方法,被誉为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南。

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临床中医师来说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所编写的另一本重要的中医著作。

这本书主要关注疾病的病理机制和诊断方法,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原则。

《金匮要略》中收录了大量的经方和针灸治疗方法,对于学习药物和针灸疗法非常有价值。

《温病条辨》是唐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的一本专门论述温病的著作。

《温病条辨》详细描述了温病的病机、病症和治疗方法,对于学习温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这本书在中医学界广泛流传,并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中医学家李时中编纂的一本草药学著作。

该书收录了大量的草药,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性味、功效和用法。

《本草纲目》对于学习中药学和药物配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中医药学必备的著作之一。

《针灸大成》是唐代著名针灸学家戴思聪撰写的一部关于针灸学的巨著。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包括针灸的原理、经络的走向和针灸治疗的方法。

《针灸大成》为针灸师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灵魂。

该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典籍,由不同的医学家撰写而成。

《黄帝内经》主要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阴阳学说、经络理论、病理机制和治疗原则。

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本草纲目》、《针灸大成》和《黄帝内经》是学习中医必读的六本经典著作。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中医方剂是中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组合形式,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诊断特点,选用一定种类的药物进行配伍,并依照一定比例制备而成的。

方剂的制定不仅考虑了药物之间的药性、功效和剂量搭配,还经过了长期临床实践的验证。

中医方剂书是整理和记录了大量方剂信息的专业书籍。

在中医方剂书中,有许多包含了特定病症的方剂,也有一些总结了中医临床经验的专著。

下面将介绍几本比较全的中医方剂书。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书之一,是张仲景所著,辑录了许多治疗伤寒病的方剂。

伤寒病是指温病的一种,主要症状包括寒热不退、恶寒发热、头痛体痛、食欲不振等。

《伤寒论》中有几十种方剂,包括桂枝汤、牛黄解毒片等。

这些方剂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中医临床中广泛使用。

《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医书之一,是张仲景所著,该书分为189篇,记录了许多治疗肝胆、呼吸、神经、消化等疾病的方剂。

其中包括了"病机不明,即为虚实"的观点,并提出了"治疗重在治本"的原则。

《金匮要略》中的方剂有麻黄汤、小建中汤等,这些方剂在中医临床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千金方》是北宋时期孙思邈所著的中医方剂经典,共有30卷,收录了各类疾病的近千种方剂。

《千金方》详细记载了方剂的应用与组成,对药物的性能、功效、剂量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这本书是中医方剂书中较为全面的之一,内容丰富,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方源》是明代祝谢灵运所著的一本中医药方剂书,该书收录了大量的方剂,涵盖了各类疾病的治疗。

《方源》中的方剂多有辨病症候,针对病因病机,以及常规主治方剂的补充和调配。

该书详细描述了方剂的组方、用药、用量等要点,是中医方剂书中的一本重要参考书籍。

除了上述几本中医方剂书外,还有《医宗金鉴》、《四气调神大补方》、《王叔和医宗金鉴》等是中医方剂书中的重要著作,涵盖了众多方剂信息。

综上所述,中医方剂书是整理和记录了中医方剂信息的专业书籍,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剂,记录了中医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是指在中医古籍中出现过的、被认为有代表性
的或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献,里面的记载的验方也是值得被参考的。

那么具体有哪些中医名家名方验方呢?
1、《内经伤寒论》,这是最早出版的系统性临床疾病诊断和验方
的主要古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其中详细记载了临床病因病机、阴阳五行论治、内经针灸、药物配伍等九十多项内容及其验方,仍然
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础性参考书。

2、《伤寒杂病论》,这是孙思邈所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中医古典。

该书内容主要涉及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并把杂病分成六类,对抗
病因、判断虚实、使用药物等提出了严谨的理论,是临床学习的重要
参考书。

3、《金匮要略》,是明代李时珍主编,有“千古经典”之称,介
绍中医药学的知识和技术,是古典医药著作中最著名的一部。

它以一
种可靠的方法,汇集了1550多项中药,及200多项健康调节方剂,有
效地指导抗疾并促进人体健康发展。

4、《伤寒杂证论》,是张仲景创建的中医学诊断治疗学,主要涉
及杂病的诊断和治疗,大量的方剂推荐使用,治疗技术非常完备,被
认为是中国医学著作经典。

5、《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关于中草药的著作,是中
国药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其中涉及了大量植物、动物、矿物等有
关中草药的知识,把当时的中草药总结成宝库,是中草药学的基础。

【好书共享】10本中医经典书籍(PDF版本)!!

【好书共享】10本中医经典书籍(PDF版本)!!

【好书共享】10本中医经典书籍(PDF版本)!!展开全文《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1881~1969),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今墨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提倡中西医结合,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献出700个验方。

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

施氏在学术上提倡革新中医,认为中医之改进方法,舍借用西医有关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实无别途。

主张从标准化规范化入手,进行中医改革。

他以中医病证名繁杂,有碍学术发展,呼吁统一病名。

他率先打破框框,把西医的疾病名称引入中医诊疗之中。

《丁化民临证备忘录》丁化民(1904~1990),字树诚,河北省丰宁县人。

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之门人。

丁化民治学主张理论联系实际。

如恶阻病为妇科妊娠常见病,丁化民析其病机大致有二,一是肝气郁结,肝血虚燥;二是脾胃虚弱,中脘停痰。

治疗当以和肝、安胃、理血、顺气为法。

丁化民精于临床,涉及面广,在内科、儿科、妇科及肿瘤科等均有一定见解,受到同行及病人的认可。

其临证经验对指导后学颇有益处。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孔伯华(1884-1955年)现代医家,山东曲阜人。

其祖父为当地名医,孔氏深受其影响。

幼年时攻读经书,并随父宦游各地。

后以母病,遂立志学医。

16岁时,移居河北易州行医,于当地与名医狄虎堂等人交善。

后又于25岁时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与当时名医张菊人、陈伯雅等共事,切磋学问。

1929年,曾参与奋起反抗当时政府拟消灭中医的活动。

平时喜用并善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

所著有《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脏腑发挥》等,尚未见付梓。

人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更因高风亮节,倍受各界人士尊重。

党中央选定孔伯华担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泊庐医案释评》汪逢春(1884~1949),名朝甲,号凤椿,江苏苏州人,吴门望族,受业于吴中名医艾步蟾老医生。

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书目

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书目

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书目
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是阅读中医古籍、认识中医药文化、了解中医药学的重要资料。

以下是常见的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
1.《中医名家法方集注》:该书为杨绳山所编纂,由陈省身、朱祖谋等撰写注解。

收录古代医书中贵重的方剂和名家医案,对于中医方剂的研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中医古籍拾遗》:该书由苏树坤主编,收录了唐代至明清时期的中医文献,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

书中不仅有原文,还有现代中医学者的点评,对于中医古籍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3.《中医名家集注》:该书由周之冕等人所撰写,收录了汉代至元代的名家医家医书。

该书注释丰富,解读清晰,对于中医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有很高的价值。

4.《中医经典医案精选》:该书由王玮编撰,收集了唐代至清代的中医古籍、医案和名家著作。

书中不仅有原文和译文,还有现代中医学者的评述和点评,对于中医医案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5.《中医方剂选注》:该书由李恒庆主编,收录了唐代至现代的中医方剂,并分别进行解释和注释。

书中还有现代中医学者的评价和点评,对于中医方剂的研究和应用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总之,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是中医领域内非常重要的资料之一,其编撰的质量和知识价值得到广泛认可和赞赏,对于中医药文化、中医学的研究和推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著名老中医丛书目录(一至十一辑)

现代著名老中医丛书目录(一至十一辑)

现代著名老中医丛书目录(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辑收录13种名著:1.《中医临证备要》2.《施今墨临床经验集》3.《蒲辅周医案》4.《蒲辅周医疗经验》5.《岳美中论医集》6.《岳美中医案集》7.《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8.《钱伯煊妇科医案》9.《朱小南妇科经验选》10.《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11.《赵锡武医疗经验》12.《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13.《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第二辑收录14种名著1.《中医入门》2.《章太炎医论》3.《冉雪峰医案》4.《菊人医话》5.《赵炳南临床经验集》6.《刘奉五妇科经验》7.《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8.《女科证治》9.《从病例谈辨证论治》 10.《读古医书随笔》11.《金寿山医论选集》 12.《刘寿山正骨经验》13.《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14.《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第三辑收录20种名著《内经类证》《金子久专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专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杨志一医论医案集》《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辩证论治》《赵绍琴临证400法》《潘澄濂医论集》《叶熙春专辑》《范文甫专辑》《临证一得录》《妇科知要》《中医儿科临床浅解》《伤寒挈要》《金匮要略简释》《金匮要略浅述》《温病纵横》《临证会要》《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第四辑收录6种名著《辩证论治研究七讲》《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温病条辨讲解》《医学三字经浅说》《医学承启集》第五辑收录19种名著《现代医案选》《泊庐医案》《上海名医医案选粹》《治验回忆录》《内科纲要》《六因条辨》《马培之外科医案》《中医外科证治经验》《金厚如儿科临床经验集》《小儿诊法要义》《沈绍九医话》《著园医话》《医学特见记》《验方类编》《应用验方》《中国针灸学》《金针秘传》第六辑收录11种名著《温病浅谈》《杂病原旨》《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东垣学说论文集》《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潜厂医话》《中医膏方经验选》《医中百误歌浅说》《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赵文魁医案选》《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第七辑收录15种名著《伤寒论今释》《伤寒论类方汇参》《金匮要略今释》《杂病论方证捷咏》《金匮篇解》《中医实践经验录》《罗元恺论医集》《中药的配伍运用》《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针灸歌赋选解》《清代宫廷医话》《清宫代茶饮精华》《常见病验方选编》《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新编经验方》第八辑收录11种名著1.《龚志贤临床经验集》龚志贤2.《读书教学与临症》3.《陆银华治伤经验》沈敦道4.《常见眼病针刺疗法》曹仁方5.《经外奇穴纂要》常德新6.《风火痰瘀论》7.《现代针灸医案选》 8.《小儿推拿学概要》9.《正骨经验汇萃》 10.《儿科针灸疗法》11.《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单玉堂第九辑收录11种名著《祝谌予经验集》《疑难病证思辨录》《女科方萃》《名老中医带教录》《细辛与临床》(附疑难重奇案七十三例)《清宫药引精华》《干祖望医话》《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疑难病证治》《清宫外治医方精华》《书种室歌诀二种》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左右出版,11种(通过当当网考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名著名医名方系列丛书
《脾胃病》
脾胃病分册
主编:钟洪吴绪祥
副主编:郭建生赵洁钟先阳
编委:(以姓氏笔划为序)
吴绪祥李剑松赵洁
钟洪钟先阳郭建生
人民军医出版社
北京

(由丛书总主编撰写)
总序
清代名医叶天士云:“医,可为而不可为。

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

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可见多读书,读好书是成为一名好医师的前提。

然而,自古至今,各种医书汗牛充栋,报刊杂志目不暇接。

面对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正如晚清名医雷少逸在《时病论》所感叹的:“甚矣!医道之难也。

”因此,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读到文章的精髓,在纷呈的信息中快速获取有用的东西,是一个难题,更何况许多地处基层的同行,有
许多医学著作是无法阅读到的。

作为重点医科大学的学者,占有文献、科研和临床的优势,我们一直觉得有义务和责任解决这个难题。

2004年,对我们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作为有光荣历史的第一军医大学,响应中央军委号召,集体转制,脱下军装,投身到地方的建设之中,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有30年历史的全军唯一的中医系也扩建为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于是我们决定,集中力量,编写一套反映中医药学术渊源,介绍在我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医学名著、医家著名经验,著名方剂的书籍,作为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纪念,作为我们融入地方医疗保健事业后的献礼。

这一想法,得到了人民军医出版社和南方医科大学的支持,寒暑两易,终于完稿。

邵尧夫在《鱼樵对问》说:“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

”本套书籍的编写目的,就是要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能使己目“无所不观”的“天下之目”,能为中医理论和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经验,为中医学术发展做出贡献。

本套丛书分肝胆病、脾胃病、肾病、心脑病、肺病、气血津液病、急症病证、外感病证、肢体经络病、妇科病证、儿科病证、眼科病证共12册,每册按中医病名分章,各章之下,再细分为“名著经典导读”、“名医经验荟萃”和“名方应用解析”三部分。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既要有学
术性、系统性,又要有理论深度;既又要注意到可读性、实用性,又要考虑到所选内容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力求突出中医特色,保持中医病证分类的规范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所选内容尽可能包括生理病理、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各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文献入选的时间跨度则从春秋战国至今。

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

但愿本套书籍的出版,能够给读者带来便利和收获。

我们也真诚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改。

总主编:罗仁杨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