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读书笔记
伤逝优秀读后感(通用6篇)

伤逝优秀读后感(通用6篇)伤逝优秀读后感1《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
读着它,读出青春逝去的可伤,爱情逝去的可伤,恋人不再纯真的可伤。
有爱情的子君是勇敢的。
期待浪漫,但无法面对艰苦和琐碎的生活,当她的目光仅仅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她成了折翅的飞鸟,面目逐渐庸俗,浪漫也终于难以为继,而且终于变成了涓生的包袱。
我很悲悯子君,爱她的天真痴情,纯洁无邪,但爱情不是人生的唯一,爱情可以输掉,但我们不能输了自己。
热切的爱和踏实的生活。
珍爱自己,任何时候都不是错误。
伤逝优秀读后感2《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感情小说,小说短短一万多字却生动地描述了子君与涓生从相恋同居到感情破灭的全过程。
语言简短有力,思想资料深刻庞杂。
涓生和子君他们单纯追求个性解放,感情至上,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最终造成了杯具。
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感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述,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感情正是那个提倡感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终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
回顾涓生对待子君感情的过程,那里能够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
追求子君的时候“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
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而涓生之后却只当作是浅薄可笑的电影一闪。
如此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践踏了。
涓生冲动的,甚至是不负职责的浪漫热情,只能维持到得到子君的爱时,就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累了。
他们相爱的时候,涓生是这样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时,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到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感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
伤逝读书笔记

伤逝读书笔记《伤逝》读书笔记《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
初读时,只觉得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令人惋惜;再读,却从中品出了许多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无奈与悲哀。
小说中的子君,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
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与涓生走到了一起。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话至今仍回荡在我的耳边,让我感受到了子君的坚定与决绝。
她为了爱情,抛弃了旧有的观念和束缚,满心欢喜地奔向了新生活。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她所愿。
当最初的激情褪去,生活的琐碎与压力接踵而至。
涓生失去了工作,经济上的拮据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愈发艰难。
子君呢,也从那个充满朝气、勇敢无畏的女子,渐渐变成了一个整日操心柴米油盐的家庭主妇。
她不再读书,不再思考,眼中只有那狭小的家庭空间。
记得有一次,我亲眼见到一对夫妻,他们刚结婚时也是浓情蜜意,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压力逐渐让他们失去了曾经的浪漫与激情。
就像子君和涓生一样,他们开始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
那女人原本也是个活泼开朗的姑娘,喜欢打扮,喜欢和朋友出去玩。
可结婚后,为了照顾家庭,她放弃了工作,每天围着炉灶和孩子转。
渐渐地,她的脸上失去了笑容,眼神中也充满了疲惫和无奈。
男人呢,工作上的不顺心让他变得越来越暴躁,回到家对妻子也没有了往日的温柔和耐心。
看着他们的样子,我不禁想到了子君和涓生。
他们的爱情,不也是在这样的消磨中渐渐消逝的吗?子君曾经满怀希望地说:“我想,人是总得活着的,而且总有法子活下去。
”可最终,她还是没能找到那个“法子”,在绝望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涓生呢,他在失去子君后,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与自责之中。
他后悔自己当初的自私和懦弱,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子君。
可是,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这是涓生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对这段爱情的最后忏悔。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悲剧呢?很多时候,我们满怀憧憬地走进爱情,却在现实的打磨中渐渐失去了初心。
《伤逝》读书笔记摘抄 《伤逝》读后感1

《伤逝》读书笔记摘抄一、背景介绍《伤逝》是英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929年出版。
该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前线记者的故事。
海明威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深刻的主题探讨,让这部小说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我在阅读《伤逝》过程中的一些摘抄和读后感。
二、摘抄1.“世界是美丽的,值得为之而生。
” 这是小说开头的一句话,非常震撼人心。
它让我意识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成就和快乐,还在于我们能够尽自己所能去体验这个美丽的世界。
2.“一切都在往死里走。
” 这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一句话,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毁灭和伤害。
作者通过这种细腻而深刻的描写,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战争对人的摧毁力。
3.“ 男人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爱而伤害到别人。
” 这是主人公Henry在小说中的一句话,表达出他对于爱与责任的认识。
作者通过这样的台词,让读者思考爱情和责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追求个人幸福和不伤害他人之间找到平衡。
4.“有些东西不需要解释。
” 作者在小说中多次使用这样的简洁而有力的句子,给人一种深深的思考。
我们往往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理性和解释,而忽略了某些事物本身就具有的美和力量。
三、读后感读完《伤逝》,我被整个故事所深深吸引。
海明威以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主题让这个故事显得特别鲜活和真实。
这本书从头到尾充满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诞。
作者通过主人公Henry 的亲身经历,展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伤害。
我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和反思,他试图告诉读者战争并不是荣耀和英勇的象征,而是毁灭和悲哀的代表。
除此之外,我也被作者对爱情的描写所触动。
主人公Henry和女主角Catherine之间的爱情并不完美,但他们彼此相扶相持,尽管他们之间有许多困难和障碍。
这让我思考了爱情的真谛,它不仅仅是甜蜜和浪漫,还是理解和支持对方的责任。
此外,小说中的一些简洁而有力的句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不仅在描写战争中的痛苦和伤害时,使用了许多强烈的形象和动作,而在一些精彩的对话中,他也通过简短而精准的描述,深入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真相。
鲁迅《伤逝》读后感10篇

鲁迅《伤逝》读后感 10 篇悔恨、悲哀、寂静、空虚。
涓生说他爱子君——我笑了——先是无知的感动,后是鄙夷的轻蔑。
大学以前,我并未读过鲁迅先生的《伤逝》,直至现代文学课,我才有幸捧阅。
而以下感受也只是个人的鄙陋之见,笔调也许不锋锐,见解也许不深刻,莫怪莫怪。
先说感动,这是被蒙蔽了的。
初,我被开头沉悼遗憾的口吻所误导,以为子君逝世后,涓生内心的不舍与怀念促发他“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
他是记得自己当初对子君的“牵肠挂肚”的,连渐进的鞋声也能让他思绪翩翩。
然我终究是错了,爱情并没有持续,如涓生所说“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 。
起先,我理解它为“我爱子君已经满一年了” ,现在,我更愿意理解为“距离我爱子君和她的离开已经满一年了” ,多么令人心寒的一个“满”字......他并不爱她,从她为他**的那一刻开始,从他们为生活所困顿开始,从他们搬进吉兆胡同开始。
再说轻蔑,源于涓生对子君短暂的爱情。
他们爱情的变质从大环境来说,源于社会。
拮据的生活让让子君日夜的操劳了起来,“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 。
这是底层“庸俗”妇女的形象,在对其观察、描述改变的过程,涓生已经萌生不满情绪,正在扯动那根不爱的神经。
远离罗曼蒂克的柴米油盐中,雪上加霜,涓生失业了,这无疑又在隐约中催化爱情**。
爱情的变质就个人来说,涓生是个卑怯之人,于生活面前,缺少责任与勇气。
涓生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接受新思想的人,然与之矛盾的是其后的描述,当他学习电影上的场景,单膝跪地求爱,他确是感到羞愧的,这足以证明涓生并未完全脱离“男尊女卑”的封建旧思想,一切的辩解也很无力。
当子君坚决分明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时,他又有说不出的狂喜,想到“*女性便要看到辉煌的曙光的” 。
当涓生“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和轻蔑的眼光,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 ,而他看到子君却是大无畏的镇静坦然的缓缓前行,他便立马提起骄傲和反抗。
《伤逝》读书笔记

《伤逝》读书笔记《伤逝》读书笔记(通用5篇)关于对《伤逝》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伤逝》读书笔记篇1《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它深入地探讨了自由、爱情、社会和人性等问题。
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人生和自我价值的问题。
首先,从背景介绍来看,《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先生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所写。
通过描述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作者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
接下来,从对比与参照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伤逝》与其他的鲁迅作品进行比较。
例如,《阿Q正传》和《药》等,这些作品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而《伤逝》则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然后,就我个人观点而言,《伤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思考了自由和束缚的关系。
子君和涓生虽然勇敢地追求了爱情和自由,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
这让我意识到,自由并不是无拘无束的,而是在法律和社会规定的范围内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价值。
最后,关于《伤逝》的评价,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鲁迅先生的文字简洁而深刻,通过对涓生和子君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无论在任何时代,我们都应该珍视自己的自由和独立,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价值。
总的来说,《伤逝》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思考了许多问题,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
我相信,读过《伤逝》的人都会对它有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伤逝》读书笔记篇2《伤逝》读书笔记《伤逝》是鲁迅先生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写的一部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离当时已经很远的年代的故事,通过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冲破旧社会的束缚,追求自由,最终却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一、背景介绍《伤逝》是鲁迅先生写的一部短篇小说,写于1925年,当时正是新文化运动落潮期,各种社会矛盾加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相继破产。
鲁迅《伤逝》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鲁迅《伤逝》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鲁迅《伤逝》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鲁迅《伤逝》优秀读后感1涓生和子君他们单纯追求个性解放,感情至上,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最终造成了杯具。
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感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述,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感情正是那个提倡感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终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
回顾涓生对待子君感情的过程,那里能够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
追求子君的时候“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
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而涓生之后却只当作是浅薄可笑的电影一闪。
如此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践踏了。
涓生冲动的,甚至是不负职责的浪漫热情,只能维持到得到子君的爱时,就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累了。
他们相爱的时候,涓生是这样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时,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到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感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
总之,《伤逝》中子君是个杯具性的人物,她对感情的盲目纯真一开始就奠定了她的杯具色彩。
涓生的“无爱之爱”又起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杯具化进程。
鲁迅《伤逝》优秀读后感2涓生与子君的感情或许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果。
涓生从一开始对感情充满活力,到之后的淡漠与残酷,直至亲手将子君推向死亡。
子君为感情坚定、奋不顾身,而最终也为感情将其埋葬。
子君与涓生敢于向封建传统挑战,他们是勇敢的、无畏的。
尤其是子君。
他们一同构筑梦想中的家园,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应对窘迫的生活,涓生的抱怨油然而生。
而这背后,正是由于子君经济上的不独立。
《伤逝》的读书笔记

《伤逝》的读书笔记《伤逝》的读书笔记(通用6篇)写读书笔记是一种特别有用的方法,可以关心你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要怎么写《伤逝》的读书笔记呢?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伤逝》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伤逝》的读书笔记篇1《伤逝》是鲁迅先生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他唯一一部反映五四时期青年恋爱婚姻生活的小说。
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个从恋爱到婚姻到最终分道扬镳的故事,通过仆人公涓生和子君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青年们的追求和无奈。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是那个时代青年们追求自由、公平和爱情的缩影。
他们敢于冲破封建束缚,英勇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英勇和坚决是值得我们鄙视的。
然而,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涓生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从事着“暗夜中的奔波”,而子君则为了支持涓生的工作而放弃了家庭和学业。
这种牺牲和付出是他们爱情之路上的重要转折点。
在婚姻生活中,涓生和子君面临着各种现实的压力和逆境。
涓生为了生计不得不频繁更换工作,这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特别困难,而且他们还面临着社会的卑视和冷嘲热讽。
在这个过程中,涓生和子君的关系渐渐发生了变化,涓生开头对子君感到不满和厌倦,而子君则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念和盼望。
最终,涓生为了挽救濒临灭亡的爱情,打算放弃婚姻,让子君重新开头生活。
在阅读《伤逝》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青年们的无奈和无助。
他们的爱情之路布满了坎坷和挫折,他们面临着社会的重重压力和逆境,他们不得不做出种种牺牲和妥协。
这种无奈和无助让我深深地反思了现代社会中青年们的境况,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自由和公平。
同时,《伤逝》也让我思索了爱情和婚姻的关系。
爱情是美妙的,但婚姻却是现实的。
我们需要仔细思索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才能在婚姻生活中找到平衡和满意。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珍惜和包涵对方,才能在婚姻生活中共同成长和进步。
《伤逝》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伤逝》的读书笔记篇2《伤逝》读书笔记《伤逝》是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人生经受为基础,结合对社会现象的观看和思索,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2024年《伤逝》的读书笔记

2024年《伤逝》的读书笔记2024年《伤逝》的读书笔记1(约1441字)子君走了,涓生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伤逝”,子君的伤,涓生的伤,也勾起了我的伤。
子君爱涓生,是那样地热烈,那样地纯真。
在那个受旧思想束缚的年代,一个弱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惜与家人反目。
我不知道当她分明坚决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又需要多大的勇气。
艰苦的生活,子君没有半点抱怨,她总是用笑容去遮掩她的不乐。
为了她爱的人,她倾注着全力去做饭,日夜的操心,她就这样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也粗糙起来。
然而最终的最终,她还是没有得到那份本应属于她的爱情,子君几乎付出了全部,然而还是输给了现实。
涓生爱子君吗?我想爱吧!爱开始的子君,爱逝去的子君。
如果有这样的女子为你付出全部,爱你多于爱自身,我想你也是爱的。
只不过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某种东西蒙蔽了那份纯真的爱吧!生活越来越拮据,油鸡们逐渐成为肴馔,阿随也被送走了,涓生看子君的颓唐,感叹人是多么容易改变呵!当涓生孤身枯坐,回忆从前,竟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吗,—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
如果说子君变了,那涓生必然变了,而且变得更加彻底。
爱情与生活,为何硬要这样联系呢?子君没有错,涓生没有错,只是爱情太过脆弱,输给了生活。
我同情子君,也为子君感到不值。
那样纯真的人儿,只是为了寻求她的爱情,她付出了全部。
不管生活多么困苦,她都竭力地呵护着她的爱人,然而结果是他不爱她了。
精神上的打击要比物质上的打击更加沉重吧!子君的离开是必然的,她已经没有任何留下的理由。
子君死了,她连惟一的希望都破灭了,生存对她又有何意义,活着对她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吧!或许有一天,涓生会明白子君的苦衷吧!他会发现子君没有变,子君一直都是那么爱他,子君的付出是那么地无私,以至于连回报都忽视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逝》读书笔记
《伤逝》读后感1200字
一曲肝肠寸断,几多泪水辛酸。
一对男女的不幸,整个时
代的悲哀。
当梦醒路无,人去楼空,逝者已逝,伤者徒伤。
谁还
在雨中为你们轻叹?谁还在胡同寂寞徘徊?谁还在紫白的藤花下
寄托哀思?《伤逝》捧在手心,思绪游于云端。
爱情,这一亘古话题,于浓墨薄纸间被鲁迅再次延续。
美丽的开始,惨淡的结局,是什么将命运如此注定?如一朵娇红
永萎沙尘,叫人怎能不怅叹惋惜?读《伤逝》,心中不会宁静。
史涓生与子君的故事,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没有罗密欧与
茱丽叶的徇情;没有柳梦梅与杜丽娘的团圆。
品《伤逝》,一句“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让所有高唱爱是一切的人为之一震;一句“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惊醒那些为爱麻木的痴
男怨女;一句“我应该永久奉献她我的说谎”让所谓的真爱添上
几许虚伪的色彩。
思《伤逝》,它展示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与物质需求的矛盾,同时也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疑问:爱到
底需要附丽什么?
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曾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
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可见他主张爱情必需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自由是爱情的翅膀,让两颗心都能在蓝天上飞翔。
回望涓生与
子君的情感历程,不正暗合此道?同居前的日子,他们是自由的。
涓生有一分稳定的工作,虽然“局里的生活,如鸟贩子手里的禽
鸟一般”,但最起码不用为生计四处奔波,也可以供子君买些小
草花和油鸡。
而子君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想的熏陶,毅然说出: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她可以不顾叔
父的坚决反对,自由地与涓生交往。
他们的相恋是自由的,尽管
外界压力不小,他们仍觉得无比幸福。
然而同居后,这自由的翅
膀却双双折断了。
局里裁员,涓生失去了工作。
在生活的压迫下,在“自觉了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的心理下,他能觉得自由吗?再看子君,她早已陷入了柴米油盐、喂狗
饲鸡等生活琐事中,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再也不能为涓生带来“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
一房的紫白的藤花”。
生活于这对新人而言,像无数绳索将他们
牢牢缚住。
“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我想这“活着”应为自由地活着。
可是仅附于自由的爱情一定会美丽吗?
鲁迅在1923年于《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说:“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重要的了。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得到的,但能
够为钱而卖掉。
”静思《伤逝》,发现这段原本纯真热烈的爱情之所以变为悲剧,重大的因素就是涓生被局里裁员了。
身陷窘困却
想要重新高飞的他渐渐觉得眼前的女人是个只知道“捶着一个人
的衣角”的人,把所有错误都归咎于她。
最后竟认为“忍受这生
活的压迫的痛苦,大半倒是为了她,而子君的见识却浅薄到连这
一点也都想不到”。
终于还是为了新的生路,涓生绝情地将子君抛弃了。
可怜的子君就这样带着破碎的心,一步一步地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爱情?自由?金钱?这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定律,让无数男男女女沉醉、迷茫、哭泣、伤逝……
合上紫色的封面,走出凄惨的故事,涓生的伤、子君的逝都已离我远去。
只留下淡淡的风吹着淡淡的云,还有蓝蓝的天空静静地看着谁又伤了谁,听着谁又在悲问:爱情到底该附丽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