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采访死人,10年记者有话说

合集下载

浅析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

浅析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

浅析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作者:任笑晨来源:《今传媒》2014年第05期收稿日期:2014-01-06作者简介:任笑晨,女,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

摘要: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再次引起了我们对灾难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讨论。

在雅安地震报道中,蒋林因其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理智冷静,客观真诚,被众多人称为媒体报道的典范。

本文笔者以蒋林为例,试述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

关键词:灾难报道;芦山地震;出镜记者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120-02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给人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力。

这些不期而至的事件让“灾难报道”这个词语日渐清晰,公众对于事件的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产生了极大的需求,从而激起受众的新闻欲望,由平时对新闻媒体的相对接受状态转变成主动接受状态,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灾难报道的机制还不完善,报道的理念相对滞后,但是,从汶川地震到雅安地震,不难看出,我国媒体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报道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而出镜记者作为现场报道的一部分,是灾难现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的总称[1]。

从汶川地震时的张泉灵、陈晓楠到雅安地震时的蒋林,可以看出,出镜记者作为新闻现场的眼睛,是灾区人民声音的传播者,是连接受众和灾难现场的一个重要纽带。

甚至可以说,没有出镜记者就没有现场直播报道。

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再次引起了我们对灾难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讨论。

身穿白色婚纱进行现场报道的女记者,引发了公众的批评和质疑,把灾难现场当做秀场,很不应该。

作为出镜记者的一份子,蒋林因其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理智冷静,客观真诚,被众多人称为媒体报道的典范。

干货 记者如何设计采访问题?

干货  记者如何设计采访问题?

记者确定了采访的重点范围,选择了采访对象,进行了背景研究,在这个基础上便可以着手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主要是为正式提问做准备,同时也有利于记者理清头绪,排除疑问,抓往关键。

一、通用原则(记者如何设计采访问题)记者采访根据不同题目、不同对象设计不同问题,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怎样设计?设计问题时通常做什么考虑?遵循什么原则?这些问号都是要动一番心思,才能最后划句号。

一般来说,有这样三条原则是通用的。

其一,记者头脑中必须清楚,应该从访问对象口中得到哪些要点,用以阐明所报道的题目;其二,记者必须有把握能够使提出的问题准确地传达给被采访者,防止对方对问题迷惑不解;其三,记者提出的问题应该使观众一听即懂。

相对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但最易忽略。

二、 辅助公式 (记者如何设计采访问题)经验不足的记者提问往往缺少逻辑联系,老练的记者在偶然情形下也难免一时语塞。

针对这两种情况,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GOSS”。

这个公式对我们设计问题可以提供可行的方法。

“GOSS”公式基于这样一种理论: 大凡制造新闻事件的个人和组织总是出于某种目的和目标(GOAL);并且总是面临或即将面临实现其目标的障碍(OBSTACLE);新闻制造者已经找到或者正在寻找某种避开障碍的解决办法(SOLUTION);然后再返回目标,追问这一目标是在什么时候由什么人的意见而开始的(START)。

吉尔兰德将这个辅助公式用下图表示:“GOSS”公式可以提醒记者设计下列一些具体问题:目标–“你们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贵组织的目的是什么?”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你们有解决矛盾的计划没有?”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需要指出,”GOSS”公式只是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而不是万能公式。

记者每次采访的题目、情形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不可能制定到处适用的公式。

有关采访的英语口语对话

有关采访的英语口语对话

【导语】记者⼀闪⽽过,在被采访时,我们可能还没有回答或说够,记者的话题就已经结束了,那你知道有关采访的英语对话有哪些吗?下⾯是收集整理的⼀些有关采访的英语对话,⼤家⼀起来看看吧!【篇⼀】有关采访的英语⼝语对话 记者: Excuse me, I am the reportor of the X Daily, may I have a talk with you? 打扰了,我是X⽇报记者,能和你谈⼀谈吗? 志愿者: OK. 好的。

记者: I know you have been as a volunteer for ten years, where do you usually do volunteer work? 我知道你当志愿者已经10年了,你通常是在哪做志愿⼯作的呢? 志愿者: I use my time to volunteer at a hospital or maybe work for a local charity, charity school for example. 我利⽤我的时间在医院或者本地的慈善机构,⽐如慈善学校,做义⼯。

记者: What do you do in charity school? 你在慈善学校做些什么呢? 志愿者: I often take part in the activities, like charity sale and also on-spot donation from audience. 我经常参加义卖、现场募捐等活动。

记者: Yeah, there are significative things. 恩,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志愿者: That is ture, I like this kind of activity. 对的,我喜欢这样的活动。

记者: Do you come here every week? 你每个星期都来吗? 志愿者: Yes, almost unrelenting. 是的,⼏乎不间断。

唐山大地震采访记

唐山大地震采访记

就认识,他对我们很支持。他说,军用电话已经接通,你们可以先用一下,但时间不要太长,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因为这是目前唐山通北京的唯一的一部电话,就靠它向军委汇报情况,联系调动部队抢险救灾。在这里我们又遇到了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江山和北京军区分社记者张景发,他们也都是在当天随河北省委和北京部队领导一起乘飞机到达唐山的。我们简单地交换了一下情况,决定立即与总社联系,写内部报道。
进入唐山市后,到处是死尸。有时甚至马路上车子都没法通行。我们的司机说:“老张,你下去给我拉一拉吧!死的我也不敢轧!”没办法,我就只好下车把死尸一个一个拉开,车子才过去……
唐山全市已是一片废墟,地委机关所在地找不到了,市委大院房屋倒塌不见一人。组织在哪里?领导又在哪里?我们逢人便问,到处打听。在一家倒塌了的工厂门前,碰到一位全副武装的站岗民兵。他告诉我们说,市委领导在市中心马路上停着的一辆红色大轿车里,那里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指挥中心。我们按照那位民兵指给我们的方向去寻找。
他们说,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迅速抢救出倒塌的房屋下面压着的还没有死的群众(后来得知当时还有10万人左右)。时间就是生命,时间越长,这些人活着的希望就越小。现在余震不停,抢救工作的危险性很大,特别是那些残墙断壁,危险性更大。最关键的是工具,一般的锹镐之类工具不行,因为这些被压着的群众,大都是压在倒塌的房屋预制结构水泥板下面。一块水泥板都是两三千斤重,搬不动,拿不起。有的手指头抠得直流血,眼睁睁地看着人在那里压着,没有办法,最好是能够迅速派来一批吊车。其次是重伤员太多:一是抢救出之后立即包扎治疗问题;一是如何迅速转移问题。如果抢救出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就会增加……
在这辆车上,我们见到了当时的领导:当天从石家庄赶来的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马力和被抢救出来的唐山市委书记许家信。车上一共有四五个人。许家信上身穿着一件圆领衫,下身穿着短裤,头上和腿上缠着透着血迹的白色绷带。

在采访中让新闻当事人真实地言说

在采访中让新闻当事人真实地言说

在采访中让新闻当事人真实地言说采访是记者获得新闻的重要途径。

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记者才会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新闻消息,才有可能写出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

从新闻最基本的五个要素(五“W”)出发,一件新闻的构成离不开“人”这一要素:采访的对象是人,获取信息的对象也是人,而新闻对外传播的终端还是人?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

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

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

一、重视采访的“首次效应”“首次效应”即对事物的第一印象。

对记者来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近素不相识的采访对象,并能与其进行深入采访,这其中“首次效应”的运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现在流行的是“美女记者”,而美女记者为什么有时候能够比男记者更容易打开局面呢?这里面恐怕就有一个“首次效应”的问题。

有时候,美女漂亮的脸蛋和容貌往往会给被采访者留下一个不忍拒绝的印象,采访也就能因此顺利展开。

在1998年举行的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著名的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的出名就是因为在1998年的“两会”上被朱镕基总理点名回答提问,而她能引起朱镕基的注意就是因为她穿了一件红色的鲜艳衣服。

随后,在第二年的全国两会上,许多女记者就受吴小莉的启发,而纷纷穿起了红色的衣服,但效果却不能和吴小莉相提并论了。

由此可见,记者的服饰有时候也能不能起到让被采访者眼前一亮的“首次效应”,但这一点也需要运用得当才能取得效果。

记者采访什么和穿什么服装应当是有讲究的,应区分不同的场合、时间、人物以及环境氛围来进行适当选取。

而对大多数的记者来说,“首次效应”更多的应在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良好素质来赢得被采访对象的好感和认同,这里面既有礼仪、举止和语言等外在素质的得当运用,更重要的则在于记者本身的学识、思想以及提问的技巧和深度等等。

《文汇报》的一名年轻记者曾采访过一位化学工程师,第一个问题是:“请问,您怎么把一种催化剂的效能从5倍提高到30倍的?而国外这种催化剂的效能只有17倍。

天津爆炸事故访谈问题

天津爆炸事故访谈问题

何婉君1406052014340055551.您认为“8.12”事故新闻发布会的时效性如何?为什么?(时效性)新闻时效性较强事故发生后天津人民政府及时召开发布会,但是在发布会中面对记者提问的爆炸原因和危险化学物品成分没有调查清楚,所以时效性知识较强。

2、通过“8.12”事故新闻发布会,您是否对“8.12”事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了解?是否达到了您的预期?(信息层面)有了进一步了解,但未达到预期。

伤亡信息不确定,政府责任相互推卸,相应救援措施不完善。

3、在伤亡较为惨重的情况下,您认为“8.12”事故新闻发布会是否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一面?是或否,都请具体指出。

(情感层面)否,我认为在新闻发布会上,政府应该拿出强硬的态度,问题出在哪了?谁的责任?补救措施?爆破原因为什么出现在居民区附近,而不是一味的安慰讲以大堆废话。

人民需要的是真相,是减少伤亡人数,是敢于承担问题面对问题的政法。

4、在回答记者提问环节,您认为新闻发布会有关人员的表现如何?请具体指出。

(表达层面)表现的非常失态,没有正面的回答记者的问题,甚至回答不上来记者的问题你,而且新闻发布会还有中断5、“8.12”事故新闻发布会相关发言人的整体表现如何?您认为哪一位较好,哪一位较差?(发言人整体形象)整体表现一般,有迟到现象。

滨海新区区长张勇表现较好积极的承担自己的责任,清晰的说明了事故的初步发生原因及救援情况,对安置工作的部署也较为及时合理。

天津市环保局局长温武瑞表现较差,对天津爆炸事故对环境及居民健康的影响方面回答含糊不清,面对记者提问数次想要起身离席。

6、在14场“8.12”事故新闻发布会中,有没有哪一位发言人的哪一句话让您印象深刻?是哪一句?为什么?(修辞层面)在第六次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人员开场一句“见到大家很高兴”,让我印象深刻。

引起了在场各大媒体的不满,虽然是常态的打招呼,但是不适合在此场合使用。

7、通过观看“8.12”事故新闻发布会视频,您认为发布会的组织工作如何?(会议组织情况)观察数次新闻发布会可以发现,每次人员都有变化,发布会上各部门相互推卸责任,给不出明确的答复。

采访稿对话式范文模板

采访稿对话式范文模板

“感动民商十大人物”之王子欣采访稿感动是年终岁末一段温暖的话题,也是新春伊始一股蓬勃的力量。

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

2010年,在民商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一批我们为之感动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者自己的精彩,感动着你我。

柔中带刚,一面是女性的温柔细腻,一面是不乏男性的威严与大气。

王子欣,以自己充实而高效的生活经历向我们演绎了大学生活的真谛。

严谨、认真、负责的她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感动民商颁奖晚会”后,我们有幸采访了王子欣学姐。

记:学姐,您好。

《锦瑟》在您的带领下可以说是走过了一个辉煌的阶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那么在您的眼里,《锦瑟》给您或者说在向我们民商传递着什么?王:首先《锦瑟》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非常欣慰,在我的眼里,《锦瑟》已经渐渐地溶入我的血液,其中有我对它情感的寄托。

《锦瑟》自2003年创刊到今天很不容易,四个板块都有不同的精彩内容,希望同学们通过《锦瑟》了解发生在校园内的各项活动。

但总的来说,我们以与法律有关的内容为主,让同学们通过参与《锦瑟》加深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与此同时,也希望通过《锦瑟》拓展视野、了解社会。

让《锦瑟》成为同学们生活、学习的好帮手。

记:我们知道出版一本刊物不是一件容易的市事,寻找海量资料,筛选,联系出版等,在这其间,一定遇到不少困难。

是什么信念支撑你无谓地面对这一切?王:其实从加入《锦瑟》那天开始,我就对它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从最初的选材、到最后发刊,那种期待和喜悦是别人体会不到的,感觉它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所以你所说的困难和这相比也不算是困难。

从骨子里透着一种责任,告诉自己无论怎样,都要将每一期做好,也许正是一种对《锦瑟》的热爱支撑我走到今天,同样今后无论走到哪,都会将它装在心里,因为我的成长和《锦瑟》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总想说:《锦瑟》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如何与老人谈身后事

如何与老人谈身后事

如何与老人谈身后事作者:晚晚来源:《晚晴》2016年第04期“死亡”对很多老人来说是个晦气、不吉利的话题,唯恐避之不及。

乐生恶死虽是人之常情,作为儿女,我们希望老人长寿。

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因此,当父母、老人进入老年后,他们的身后事,我们做儿女的理当考虑,理当关心。

若生前只字不提身后之事,往往给老人和家人带来很多痛苦,留下不少遗憾。

生活中,有些晚辈虽想和老人聊聊此事,却不知如何开口。

本期,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乔宽元教授、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秘书长罗冀兰、北京市百瑞律师事务所律师龚楠,教您如何与老人谈身后事。

国人缺乏死亡教育生活中,很多老人和儿女不愿谈论死亡,原因何在?乔宽元:相对来说,我们的祖辈、父辈以及之前的人们,更能坦然面对死亡,他们往往在活着时就把寿衣、棺材准备好了,对死亡没有太多恐惧和焦虑。

而我们这代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早年受到迷信熏陶,后又受到教条影响,没能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陆林:我认为,这和国人缺乏死亡教育有关。

曾有位80多岁的老人向我求助,他的老伴由于癌症晚期命不久矣,而他却无法面对,甚至想随老伴而去。

这位老人早年留学,素质很高,但因缺乏死亡教育,无法正视亲人离去,更别提谈论身后事了。

缺少死亡教育的人不仅因惧怕死亡而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甚至是极端行为,还会给家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罗冀兰:国人缺乏死亡教育,无法正视死亡,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临终关怀”的发展。

2015年,世界针对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临终关怀情况调查显示,我国排名71。

临终关怀的内涵是,通过适宜的医学手段,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和折磨,并对病人和家属进行精神安抚,帮其安排好身后事,从而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使其平静、有尊严地走完人生。

老人和晚辈聊聊身后事,有什么意义,是否必要?陆林: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尤其对那些处于疾病晚期的老人。

一方面,聊聊身后事能让老人自己选择是否在人生终点接受没有必要的治疗,延续没有意识的生命;另一方面,讨论身后事是个正视死亡的过程,老人懂得用平和的心态看待生死,反而利于身心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姚贝娜的死,折射出了新闻业所面临的第三大悲哀,作为采访了无数次死人事件的我来说,不得不说说《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这篇文章了。

中国的新闻业目前面临着史上最大的悲哀:不懂马克思主义的,非要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懂新闻的,非要管新闻;不懂记者职业的,非得写点咸吃萝卜淡操心的话,发挥臆想,写写文章,胡诌一下这个职业。

前两种情况,出于各种政治的非政治的因素,我就不再赘述了,忍了10年,不要一朝张狂,害得自己连吃饭的家伙都没了;而对于第三种情况,实在想一吐为快,因为中国记者的真实情况,的确被这些胡说八道的文章给糟蹋了。

文|水满则溢
入行10年,采访过的死人事件数不胜数,当然也包括名人,例如马季、侯耀文、张学津、姜凤山……对于这些名人之死,在我眼里,跟那些因为车祸、火灾、地震,乃至凶杀所命丧无常的普通人之死,没有什么两样。

活着的时候再风光,最终一抔黄土罢了。

马季先生的死,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他死亡的当天晚上,我和《法制晚报》的摄影记者坐在他家的楼道里,漫无目标的等待着。

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再加上一直喜欢马先生的相声,真的很想做出一篇惊世骇俗的文章。

可是,人家死人了,你忍心去敲门吗?我和林晖坐在楼道的台阶上,商量着这件事儿,都觉得不敲门,是人性;敲门,是责任……最终,我们选择了人性,毕竟稿子是给人看的,不是为了出名。

林晖是老记者,我当时是新记者,就在楼道里从马季先生的意外去世谈到了新闻这个行业,可能我们还都是有着过去生活的情结吧,喜欢相声,喜欢有人味儿的东西,喜欢感慨人之不易,所以当名人就这样去世的时候,我们觉得除了悲哀,还有就是记着这个职业所给予
我们的种种意外,恰是这种意外能够让我们感悟人生的很多东西。

后来马季先生下葬的时候,我又去了。

从赵岩、冯巩、王谦祥、李增瑞……乃至更多的相声圈里、其他艺术圈里的名人,你会看到谁是真情,谁是假意,谁是真哭,谁是摆样子……观察,是记者在任何时候都要干的事情,它应该成为记者的潜意识,有人说记者是靠问来采访的,但真正的记者,首先是靠眼睛的——观察力,是采写的生命。

我冒昧的来到了马夫人面前。

我是这样问的:“阿姨,您好。

我是北京青年报的记者满羿,也是马先生的一位忠实的听众,今天很冒昧来先生的葬礼。

我不知道合适不合适,您是否接受我采访,没关系,我知道您很难受,我也知道这样很不礼貌。


马夫人是这样说的:“感谢您来参加葬礼,谢谢您,谢谢您。

但是我现在的心情,您也能理解,我就只想表达我们家属的感谢。


我看了一眼马东,马东也是说:“谢谢你的理解,我们这次不想特别大的渲染,就是一次亲朋之间的事情,感谢你的到来。

以后咱们可以详聊。

这次真的不好意思”
我最后这样说:“我明白,应该我来说对不起,我最后只想向马先生表达我最后的致敬。

”后来,我冲马夫人鞠了一个躬。

换位思考,带着对逝者的尊重,带着对生命的尊敬去采访死人事件,这不应该是我们记者基本的素养吗?我不否认在这个行业里,有一些人在死亡现场嘻嘻哈哈,在殡仪馆打打闹闹,但是整体的这个行业,就我观察,还很少有没人性没人味,只顾稿子不顾死者的记者,至少在我们那个时候,在我们那个时候的北京,这样的记者几乎没有。

马先生只不过我所报道的死者之中的一员吧,作为曾经的热线记者,非正常死亡的普通人才是我接触最多的。

一次人民大学有一位女博士后跳楼了。

几经周折,采访到了她的导师,一位70多岁的老教授。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老教授很痛心爱徒之死,但我也会发现,他的脸上没有那样的悲伤之情,反而很镇定,有的时候还会带着一丝笑容,即便只是礼仪性的。

我带着谦恭之情表达了对逝者的可惜,对这位导师说:“作为记者,我们不是非要打探您学生的隐私,只是觉得一个博士后突然的跳楼,应该跟一般人的自杀不一样,可能背后会有其他的原因,因此想向您了解一下她的情况。

您能接受我采访吗?如果您觉得不合适,我们也能理解。

我们能体会到您失去爱徒的伤心……”
当天,我又找到了她的丈夫。

起初,他的丈夫很抵触,是这样说的:“人都死了,你们还采访,有没有人性。

你们要干什么……”
我是这样说的:“我们所以来采访,并不是来窥探您夫人的隐私,我们只是觉得您的爱人在一切的痛苦即将熬出来的时候,选择了这样的离开,必然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的。

我刚刚采访完您夫人的导师,也了解了一些情况,所以才过来的。

您可以接受我们的采访,也可以拒绝,我们尊重您的选择。

而且,我想如果您以后处理夫人的事情遇到什么麻烦,也可以
找我。


这位丈夫低头凝思了片刻,把我让进了屋子里,简单的跟我说了几句,并且互相留了联系方式。

最后,他也对之前的“莽撞”向我道了谦。

其实,采访就是与人沟通,是记者展示和理解人性的过程。

很多所谓的名记,采访名人可以,采访文化人可以,但是你让他们采访普通老百姓,采访死人事件,采访农民,却很难,人家不爱搭理他们。

为什么?名人善说,能说,知道要说什么,也知道你想要什么,所以他会投其所好,借而控制你,最终你以为得到了想要的,其实是他得到了他想要的。

但是老百姓不是这样,他们不善于说,天生对外人有敌意,或者防人之心,你如何去寻找到他们的突破口?有人会用各种所谓的技巧,但是就我自己的工作经历而言,这些技巧纯粹扯淡,人家只是有提防之心,但并不傻。

所以,我只是用情感说话,用道理说话,我不在乎采访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我在乎的是受访者的信任。

对于受访者,我需要的是打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是简单靠几句震世骇俗的话,简单的靠打个电话,梳理资料,就去写一篇几千字的稿子。

就像那篇引起轩然大波的写“庞麦郎”的稿子,在我看来是完全失败的,作者没有进入到受访者的内心世界,之后再跳出来。

对于庞麦郎,我们采访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精神病或者偏执狂;对于死人事件,我们采访的是人,不是一个死人。

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你能否悟道而已。

最后,我想说说我们为什么要采访那些死人事件。

对于一个有追求的记者而言,不是简单的因为有书本上强调那种新闻性才去采访,而是他们的意外对于社会而言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才去采访。

例如我采访马季,不仅仅因为他是名人,更因为人民群众对他的热爱,因为他的相声欢笑了几代人;对于女博士后之死,不是因为一个女人的跳楼,而是因为它背后所可能存在的社会问题。

当年,凤凰岭一个爬野山者坠山而亡,现场民警讥讽我为了点稿费来采写,于是我和这位警察之间产生了下面的对话:
我说:“您看,您来现场是为革命工作;我们来采访也是革命工作。

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您说这大端午的,谁不愿意在家吃粽子啊,我们干吗非得这么大老远赶来啊。

不都是为了我们的‘党’嘛。

我们是党的喉舌,警察是国家机器,是没有冲突的。

这记者有职业道德的,也有没职业道德的,什么叫良莠不齐啊,我们北青的记者从来都讲职业道德,您不能对个别记者有意见,就都说我们记者不好啊,咱不是得讲客观吗?”
一个貌似领导的警察只得说:“你们是喉舌,好歹还是身体器官,我们是机器,也就一工具。

”旁边一山友还帮腔:“您们喉舌净吃好东西呐还。

”我一听又找补了一句:“我们老百姓不是还得靠你们工具帮助嘛,我们这是嗓子,不是食道。

吃好东西的是食道。


周围的警察们实在没的说了。

结果,旁边那跟死者同来的人又说:“你们有时间报报国家大事,经济形势,这种小事有什么可报的啊。

”由于死者家属在场,出于对死者的尊重,我没有再对这个人进行驳斥,但其实我心里想说:“我们来报道就是要提醒更多的人,尊重规定,珍惜生命。

您这自个儿对生命的不爱惜,非要违规爬野山,最后浪费的是国家的人财物力。


说实在的,总结这10年的工作,所谓的与受访者的采访技巧,归根结底就两个字:生活;所谓理解受访者,归根结底两个字:常人。

我们现在一些年轻记者或者学习新闻的人,不懂生活,把自己“常人”的位置摆不正——面对老百姓,他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面对名人,他就开始跪舔——不从生活中寻找逻辑,捕捉事件,挖掘意义,完全活在书本里和装B世界的空中楼阁上。

于是,新闻就变得越来越贬值,越来越无意义。

我不知道《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这篇文章的作者“掀起你的头盖骨”是何人,假若真的是中传大学的一位学生,我倒真希望你能来北京青年报社实习一下,给我一个机会,教教你如何做记者。

仅此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