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导论
生命科学导论重点总结

第一章一、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生长。
生长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特征。
2.繁殖和遗传。
生命靠繁殖得以延续,上代特征在下代的重现,通常称为遗传。
3.细胞。
生物体都以细胞为其基本结构单位和基本功能单位。
生长发育的基础就在于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4.新陈代谢。
生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变化的总称,包括同化和异化。
5.应激性。
能对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6.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命。
二、孟德尔在生物学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创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较于前人有下面显著特点:1.他把许多遗传性状分别开来独立研究。
2.他进行了连续多代的定量统计分析。
3.他应用了假设---推理---验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有人说机械论和活力论是互补关系,你的看法如何?个人观点觉得机械论和活力论是相对立的关系。
“活力论”观点认识生命,认为生物体具有与物理化学过程不同的生命力,即活力。
与活力论相对立的是“机械论”观点,认为生命问题说到底是物理和化学问题,一切生命现象都可以用物理和化学定律做出解释,生物体内没有什么与物理化学不同的生命力。
其实个人觉得生物体是不同于物理化学系统,是高级的、非常复杂的生命系统,当把它还原为简单的物理化学系统以后,它所具有的一些特别的性质和功能就会失去。
四、你是否认为21世纪时生命科学的世纪?20世纪下半叶,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研究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生命现象。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命科学文献在科学文献中所占的比例、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家中所占的比例都在迅速增长,这就是这种趋势的反应。
生命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物质系统,是从非生命系统经过几十亿年进化的结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命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生命科学的发展对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生命科学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粮食短缺,基因工程将在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中生命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高中生命教育课程教学计划引言:高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人生素养和道德修养,高中生命教育课程被引入学校课程体系。
本文将从教学主题、活动安排和教材使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旨在提供一套完整可行的高中生命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一、教学主题:1. 标题介绍:高中生命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和价值,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促进他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2. 课程主题:(1) 身心健康与生命意义探索:该主题包括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身心训练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2) 人际关系与社会责任:该主题旨在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3) 生活技能与职业规划:该主题涵盖了生活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
二、活动安排:1. 知识传授和讲解:(1) 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介绍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的相关知识;(2) 团队形式的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2. 实践活动:(1) 定期组织体验性活动,如户外拓展训练、文化交流和志愿者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2) 组织学生参与健康促进活动,如体育比赛、健康课程和社区健康义诊,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意识。
三、教材使用:1. 教材选择:(1) 《生命教育导论》:该教材系统介绍了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适合作为该课程的主要教材;(2) 《人生导师》:该教材包含了丰富的生活技能和职业规划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2. 教材运用:(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堂讲解和影像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2) 利用案例教学法,教授实用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3)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讨论材料,培养他们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生命教育概论课件.ppt

範,及在面對具體的道德困境中如何進行 道德判斷的學問
12
人格統整(integrity)
• 全人、完人的特性:是統整的、完全的、 內外和諧的、正直(表裡一致)的、實現 的與超越的個人
• 自己的存在有深刻體驗與覺察,辨別存在 與所在的不同
• 明瞭存在的空虛,進而體驗個人的責任。 • 明瞭存在的荒謬,進而執行個人的自由。 • 抬頭仰望,人生必須有「信仰」。
• 又「生命教育」,若真的確實執行的話, 真的有可能改正這些社會亂象嗎?
3
智育:安身立命的智慧教育
• 德智體群美中的智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 • 而是深刻的人生智慧的體驗察覺 • 包含深刻的生命體驗 • 敏銳的自省自覺 • 真實內化的價值理念 • 而且能統整知情意行 • 統整和諧的人生智慧
4
安身立命
8
人生哲學
• 人生哲學的核心議題是 • 終極關懷的省察、 • 生命意義的安頓與 • 人生理想的建立
9
在人生哲學中看見「無明」
• 海德格「人向死的存在」 • 無明:顛倒、不能覺悟生命與死亡的真象 • 無明:把偶然視為理所當然,把必然視為
偶然 • 思考怎樣的人生目標與理想, • 追尋能夠超越無常的永恆意義 • 身心輕安、自在
生命教育概論
東海大學生命教育學程 生命教育概論課程
宗教所副教授 張利中
1
當前教育上的弊端與反思
• 重理工實用輕人文理想 • 只教學生如何謀生,學生自然是短視近利,
為了謀求生計而活著 • 不知人生目標、不知生命意義、不知為何
而活 • 精於工具手段,甚至不手段 • 而昧於生命意義與人生目標
2
反思
• 當前社會上的諸多脫序現象,你看到而感 到憂心的亂象有哪些?真的與「生命」教 育有關嗎?
大学生生命教育导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阜阳师范大学

大学生生命教育导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第一章测试1.1968年,美国学者________针对青少年无视生命价值的现象,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
答案:杰·唐纳·华特士2.德国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是“死亡的准备教育”和“善良教育”。
答案:对3.由于台湾学校暴力及自杀事件频发,促使台湾教育部门必须尽快在校园实行生命教育,预防自杀与暴力行为倾向。
为此,2000年,台湾省教育部设立学校生命教育专案小组和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
2001年启动“________”,希望大力推动生命教育,规划实施从国小到大学十六年一贯的生命教育,并倡导以人际关系、伦理、生死学、宗教、殡葬礼仪等为生命教育内容。
答案:生命教育年4.香港生命教育涵盖人的情绪、情感和身心灵的发展,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成为有智慧、会感动并追求卓越的全人。
答案:对5.1997年,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撰文《》答案: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6.云南省教育厅倡导实施“__________”,以网瘾问题、情感问题、诚信问题等专题为主线,以生命的发生与发展等为辅线来设计大学阶段的生命教育,编印《生命、生存、生活》读本。
答案:三生教育7.2010年,《________》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强调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一次把“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发展主题加以强调,这突出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的关怀、期望和爱护。
()答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8.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将覆盖不同学程阶段。
答案:对9.弗洛姆在《_________》中说:“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正确答案是()答案:爱的艺术10.本课程提出的“生命教育的学习方法”有哪几种?()答案:活动体验法;专题教学法;影视欣赏法;案例分析法;经典阅读法第二章测试1.“生命的困顿”表达的是生命的一种状态,表明生命的成长与发展陷入了一种“困惑、焦虑与无助”的境地。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This course concerns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on earth and applies a broad,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life science.Students are introduced to scientific id that shape the biological world,but also shape humans.
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
第五讲从基因到基因工程
3
课堂教学+专题讨论
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
第六讲遗传病和人类基因组计划
3
课堂教学+专题讨论
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
第七讲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
3
课堂教学+专题讨论
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
第八讲人体的防御体系--免疫系统
3
课堂教学+专题讨论
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
第九讲能够传染致病的蛋白质粒子——普列昂
进度安排及要求
(ClassSchedule&s)
教学内容
学时
教学方式
作业及要求
基本要求
考查方式
第一讲序论
3
课堂教学+专题讨论
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
第二讲构造生物体的基本元件
3
课堂教学+专题讨论
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
第三讲生物的新陈代谢
3
课堂教学+专题讨论
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
第四讲细胞--生命的基本单位
3
课堂教学+专题讨论
全校本科生
授课语言
(LanguageofInstruction)
生命教育教案的实施与辅导思路分享

一、引言生命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价值观、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实施生命教育需要一份完备的教案以及辅导思路。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二、生命教育教案的实施1.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情感管理、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我们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例如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合作学习等方式,更能促使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社交技巧。
2.生动的案例展示生命教育是一个防范教育,需要以生动的案例展示形式,让学生意识到危险所在。
例如可以选取一些近年来出现的病例,进行深入的讲解,以此唤起学生的警觉意识和保护意识。
3.多角度的教学内容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涉及了品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我们需要多角度的进行内容的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教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三、辅导思路分享1.做好心理辅导学生的情感世界常常是复杂和敏感的,在生命教育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做好情感引导的同时,需要给学生提供积极且有效的心理撒发方式。
例如可以利用心理咨询师的力量,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辅导和帮助。
2.加强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安全教育,在生命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加强安全教育。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一些安全教育讲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危险,防范危险的发生。
3.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生命教育的教学不仅限于学校,家庭教育是有前提的。
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这对于学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加强家校共育的理念,让教育从校园延伸到家庭,形成一个以社会、学校、家庭为一体的完备教育体系。
四、总结生命教育教案的实施与辅导思路的分享对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工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得到提升;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措施,在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方面给学生良好的帮助。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

多彩的生命
细菌--形态
(Bacterium)
球 形
杆 形
螺弧 旋形 形
病毒的形态
基本形态
球形——廿面体对称 杆形——螺旋对称 蝌蚪形——复合对称
病毒的形态
腺病毒吸 附在鸡红 细胞上
病毒的繁殖 过程
•吸附 •侵入 •生物合成 •装配 •释放
病 毒感染机体后的几种结果
质粒 细胞核
病毒
正常细胞转化 为肿瘤细胞 潜伏感染
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终止了基因疗法人体 实验。
开发无需利用病毒导人基因的方法。
设计婴儿和超人
基因技术将改变我们传统思考方式,可以将基因视为有可能想变就能变 的东西,而不是必须接受的遗产。 超级运动员 改变孩子近视、智力、肤色的基因
潜在的危险
涉及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的基因改造时,伦理问题会更严重 种系或可遗传的基因绝对不能改造,即使是为了预防疾病。一个现在 看似美好的改变可能会在几代人后变成整个家族的灾难。
网络课程生命科学导论的目的
1.学习利用网络资源,独立或协作完成 课业,提高学习探究能力
2.获取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
什么是网络课程?
教师: 教室: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班级 特点: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师生可以交 流互动
网络教学的主要手段
电子教材 多媒体课件 BBS论坛 网络考试:即刻自动化评价 网上课业: 视频资料:优酷,土豆,视频怎样获得网络学习的条件
网络课程的进化三个阶段 D-learning(远程教育) E-learning(在线学习) M-learning(移动学习)
你能采用的网络学习资料
学校的机房 个人笔记本,移动上网,或网吧 校园网wifi上网(联系教室或地点) 电子阅览器 到助教老师处下载 利用家中或朋友上网条件,周末或假期
生命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

生命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生命教育的概念生命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珍视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发挥生命的价值,达到促进个体及全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教育的本质需求。
二、生命教育的目标1. 培养珍视生命的意识。
通过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和珍视生命的意识,提高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增强保护生命的责任感。
2. 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
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生命质量。
3. 培养社会责任感。
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心弱势群体,承担社会责任,建立正确的社会情操。
4. 培养人格品质。
生命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的行为准则,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
5. 培养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生命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生命教育的内容1. 生命哲学。
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理解生命的本质,强调生命的尊严、价值和神圣性,培养珍视生命的态度。
2. 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要注重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生命健康知识、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3. 生命伦理。
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了解生命伦理的道德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道德修养。
4. 生态文明。
生命教育要注重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生命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5. 社会责任。
生命教育要注重社会责任教育,帮助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认识社会责任,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6. 创新教育。
生命教育要注重创新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生命教育的方法1. 榜样示范。
教育者要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模仿榜样的行为和品质。
2. 启发引导。
教育者要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生命中的性与性教育—以中国人流现象为例 性,是人类的本能需求,既是天使也是魔鬼;人类通过发生性行为而繁衍生息,也会有性犯罪的发生,这一切都来源于生命中这一无法回避的话题。
几十年前,中国人谈性色变,可如今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性观念在华夏大地日渐开放,这一转变如今看来却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由于我国在生命教育问题上严重不足,尤其关于性教育这一问题上也几乎是一片空白,未婚先孕、乃至过早地发生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屡见不鲜;这些不仅严重影响当事者的生活和生命健康,而且迫于社会压力的情况下对所孕育的生命的对待上也引发了在生命层次上的思考还有无尽的争议。
在中国,由于特殊的人口的国情和人口政策,人工流产是自由自愿性质的个人行为,不违反法律。
在性教育缺失和避孕知识缺乏的条件下,人流(“人工流产”简称)在我国日益普遍化、集中化,有愈演愈烈之势。
每年9月26日是世界避孕日,据一项新的调研数据称,中国每年人工流产人次多达1300万,其中未生育妇女约占一半。
目前中国未成年少女做人流的低龄化趋势越演越烈,未成年手术患者比例达到40到50%,即在校的女学生数量有600万左右。
虽然手头没有外国“人流”的统计数据,但从“1300万”这个总数来看,称中国为世界“人流大国”恐怕一点也不为过。
第一次怀孕便“人流”、反复性“人流”都有可能对女性身心造成伤害,甚至会导致终生不育;而少女“人流”产生的后果则更为可怕。
可从相关统计数据看,中国每年人工流产妇女中约有一半是重复流产,25岁以下妇女占一半,有三分之一妇女是第一次怀孕。
这怎不让人为之担心。
而每当寒暑假过后,各地医院妇产科门前络绎不绝的花季少女,则更令人忧心忡忡。
性,作为生命的使命不能禁止,因噎废食的禁欲主义是极不可取的,即使有些时候这是一些苦难的根源;人类生命之花开得璀璨夺目,性是人类生命中的调节剂,其重要性也毋庸置疑。
纵使当前社会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也不能怀疑性在生命里存在的重要意义。
有性才能有性行为,也才会有生命,有生死。
足矣看出建立正确的性观念的重要性,这不但又利于个体生命历程的发展,而且还会有效减少性犯罪的形成,当然这不能杜绝该类犯罪的产生可以预见的是这类越轨行为必然与这种观念存在天然的联系。
对性的认识,既要科学也要理性,不偏不倚,更不可回避,不然只能自食其恶果。
同时,性也是人类生命一段时期内的困顿,迷惑,或者说是一种渴望与好奇。
这并不是什么可耻的,这是人类生命本质的决定,是正常人类基本需求及生理需求。
但是在性的问题上总会让一些人误入歧途,给自己或别人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这不能说不是对生命之花的摧残。
不得不承认现实社会性往往会沦为工具,桃色交易,性服务与性产业等都以次作依托真真切切地存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历史悠久,绵延不息。
这其中性成为了满足性本能之外的欲望的牺牲品,生存、发展,或者是资本的一种。
生命有自由的权利,在我看来也就有拿性以肉体作为形式进行交换的权利,这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所以在有些国家性交易是合法的行为。
在人类交往和认识过程中,在异性间自然而然的吸引之后所形成的情感在这里姑且用爱情来定义这一情感,而顺其自然地发生性行为这是无法杜绝的更是违背人性的本能。
在这样的过程里更多人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心甘情愿地对爱的表达形式而已,进一步说是爱情经历之中所享受的一部分美好,是全身心投入情感的过程,甚至是传递爱情忠诚度的一种基本的行为表现。
不仅在异性之间还在同性中有性的身影,对同性恋的看法在很大程度是折射出性观念的影子,对这样群体的行为也是生命经历里社会化行为的体现,更别提集体性行为了。
生命存在就免不了提及生命健康问题,这不外乎肉体和精神的健康状况。
对性的压抑或者放纵无一例外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后果,但是同时也会造成心理障碍以及精神疾病。
另外,性的解放和自由,在性行为中措施不当容易感染疾病,在性服务业中这一类情形比较明显,艾滋病就能通过性感染。
生命既能成于性,也能败于性,性就是一把双刃剑。
经过历史的轮转,中国当代性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渐开放,从不同时期的文艺作品可以看出,而且最好的证明就是在言传身教的经验之谈中得知存在着这样的发展,当然不同时代人也都会有切身的感受。
当代大学生群体在性这方面的体现更是明显,这里也主要针对这一群体来分析。
性观念的开放,在社会尤其在城市地区、学校、学校周边的宾馆都可以发现售卖避孕套及相关性产品的设备和商店。
在校园中卿卿我我也习以为常,甚至有一些出格的行为,性行为在这样的群体中日益变得有“羞”而无“耻”。
当然这是在光明正大地出现在世人眼中的表现,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背后又怎样的精彩谁又能猜得透看得清呢?手淫、自慰不会在人类社会消失,在一些购物网站上能找到五花八门的与性相关的商品,大学生浏览成人网站,观看限制级的资源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也是大学生的世界。
生命中充斥着这些并不能以偏概全地去批评什么,或者抵制摧毁这些,生命就是五彩斑斓,有快乐有痛苦,有自然也有窘迫,有高雅更有低俗。
他们那么年轻,那么有激情,所以必须要为自己的激情买单,这也是生命里的苦涩。
用一个更加准确的定义“人流”就是堕胎。
这在中国是合法而自由的,而在美国这甚至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议题。
在中国中堕胎一年1300万人次,这是居于世界首位的,而女大学生和女中学生占了很大部分,女大学生达到1/3之多,实在不得不让人担忧。
这种担忧一方面表现在堕胎的问题上,另一方面是堕胎对母体的影响以及相关的连带的社会效应。
显而易见堕胎所处理掉的是一个生命,这在伦理上存在争议,彻底的剥夺了一个新生命生存的权利,虽然这个生命还没有完全独立,还依赖于母体,这是否就能由母体决定最终的走向呢?这一只以来争论不休也没有定论或者主流的观点。
在我看来,将一个生命消灭在开始的阶段与在中途消灭没有任何区别,生命结束后毁损其肉体都被认为是不人道的行为那在对开始阶段的生命的扼杀又何尝不是呢?生命是一个过程,不管有多长,任何故意提前结束的做法都是不人道的,尊重生命就要尊重生命存在的分分秒秒乃至生命的遗迹,尤其是人类的生命。
怀孕的母体也是鲜活的生命,在做人流后对其身体的损伤是不可补救的,在带走一个生命的同时也损害了另一个生命这简直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现实总是讽刺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流越来越顺利,无痛人流之类的成了医疗机构的生财之道。
一方面有人利用技术堕胎而另一方面有人又运用技术辅助生育,多么讽刺的人类行为,或许堕胎导致了需要辅助生育。
说到底就是在自作自受,自己在玩弄自己的生命,这也是生命的本质的体现,是不可抗的人类的局限性。
一旦长期大范围的堕胎必然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不好的风气,会影响整个民族的生育质量。
实在要引起社会与政府的关注并且加以干预与引导,立法、管制、出台规则,成立社会监督机构,遏制堕胎行为的泛滥。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中国之所以成了“人流大国”必须要弄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女性,特别是年轻的女中学生、女大学生意外怀孕,最终加入“人流”大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小性教育的缺失,这种缺失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几乎是一片荒漠化。
所以这种缺失的后果也必然会是灾难性的。
然而性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和责任,更应该是政府、家庭、社会的责任,因此对这种缺失所导致的后果都难辞其咎。
而性教育在中国的开展举步维艰,成效不会有明显的体现,现实恰恰反映的是一种缺乏性教育的现象。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做的就比较完善,甚至香港、台湾都要比内地要好很多。
学校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责任,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而且在个人发展、灾难防护和性教育等生理教育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忽略性教育这一方面,这他们人生的早些时候让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有足够的理解是绝对有必要的,需要学校教育的开导。
政府作在性教育问题上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制定妥善的教育政策和方针,将性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是有必要的,从小学到大学都需要开设相应的性教育课程;同时,在针对社会上的堕胎行为必须给予重视,做好监督、监管工作,将这一个人自由性行为做到合理合法化,真空化的管理就足以说明政府的失责,必然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家庭在一个人的成功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每个人的教育里家庭教育即使不比学校教育重要也应当一样关键,家庭中孩子一旦问道关于性的问题,中国夫妇一般会搪塞孩子,言辞闪躲;这是最不合理的做法,正确的做合理疏导,加上科学的教育和启蒙。
社会新闻舆论宣传方面也要承担性教育的义务,宣传性健康知识,性教育的知识;而不能仅是追逐利润做各种性产品和堕胎的广告宣传。
性和性教育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性的问题。
个人应当主动通过正确途径学习性知识,接受规范性教育,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性,合理处理人际关系,这无疑有利于个人生命历程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性和性教育在人类生命中的必不可少,可以促进生命发展,认识生命,也能作为社会发展中开明的积极因素,推动社会前进。
而最重要的是更能让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有别于动物的人,脱离了低级本能束缚的生命。
关于流浪乞讨政策的思考我国的流浪乞讨社会政策的发展的时间所经历的过程不够长,政策的内容也不够详细。
其发展经历了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到2003年发布颁行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这样的主要的发展,说明了解决社会流浪乞讨的政策由过去的收容遣送到如今的社会救助。
但是,如今这一问题仍然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会面临新的问题和困境。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积累较多,环境复杂,国家也开始着手各方面的改革。
而我国的社会救助方面的建设主要放在社会保障体系之下的,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救助是最低层次的保障,另一方面,这一问题的存在由来以及,想彻底根治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在这方面的重视和改革程度都不够。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流浪乞讨现象大致呈现出以下几种状态:第一,我国基本上建成的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体系极其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城乡的区别上,城市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救助体系,有大量的救助站点,同时有相应的工作人员;农村地区由于先天不足,根本没有这种救助机构,只有最低生活保障,但并不是所有流浪乞讨人员能够在享受该制度保障的范围之内,这以至于流浪乞讨现象在贫困落后地区也比较明显,而且流动性强。
第二,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效果不明显。
虽然在已经取消了遣送制度,但是主动去救助站的人员少,同时即使是被动进入救助站的人员不久之后又会继续选择流浪或者乞讨,他们并不愿意接受救助。
所以,究其原因不外乎救助并不能彻底使他们摆脱窘境,这里也不排除主观因素,但是毕竟有这样想法的人还十分有限。
第三,该群体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