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语法

合集下载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课件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课件
介词宾语放在介词之后,有以下情况:
㈠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 ▪ (你)凭借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呢?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
“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
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③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
译文:又凭什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 呢?
4、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正存念会被人看少,又凭什么能自满呢?】
㈡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 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 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我因此记下这件 事……” )
② 一言以蔽之。 (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规 律 二 : 用 “ 见 ” “ 见 … 于 …”“ 受 … 于…”表被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 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规律三: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 主动者,或者用“为……所……”“……为
所”表被动。
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⑻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课堂学习 质量检测
一、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用现代汉语解 释这些句子。(20分)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2、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宾语前置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

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

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

高考题展1.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

耕种之,锄之。

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

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2.乡闾贫弱赖以不困。

洪武初,宁海及邻县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斗麦责谷二斗三升。

时贤母家有麦数廪,召诸子谓曰:“饥者众,而吾家幸有馀,安忍乘时取倍蓰3.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B解析:ACD 是定语后置句;B 是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

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一)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可分为四种状况。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构成“… …者, … …也。

”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庖丁解牛》 2、“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构成“……者也”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3、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 …者, … …”式。

①粟者.,民之所种。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 …, … …也”式。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即时训练1、找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求人可使报秦者C.梁,吾仇也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答案:B解析:ACD 三项都是判断句;B 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后的标志,可译为“……的(人)”。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语法——词类活用(看)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语法——词类活用(看)

文言文语法知识——词类活用定义: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者基本功能未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汉语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是我们可以将大多数情况下词类与句法成分间的对应关系总结如下:词类活用判断方法:如果在文言文句子中,某个词充当了不常见的句子成分,或者具有特殊的语法功能,那么可以将其判断为词类活用。

高中阶段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以下几类。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主要充当主语或宾语,后面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

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现代汉语中两个名词连用,两者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如“报纸杂志”),也可以是偏正关系(如“中国地理”)。

在文言文中,如果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那么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分析:“籍”和“吏民”皆为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故“籍”为动词,译为“登记”。

2.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被副词、能愿动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分析:①句中“数”为副词(多次),在句中只能修饰动词,作状语,“数”修饰了名词“目”,故“目”为动词,译为“使眼色”。

“能”为能愿动词,后面跟动词,故“水”活用为动词,译为“游泳”。

3.所+名词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高中文言文常用语法知识复习重点

高中文言文常用语法知识复习重点

高中文言文常用语法知识复习重点文言文语法知识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二、疑问句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壮士,能复饮乎?(司马迁《鸿门宴》)三、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句式: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二、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翻译:1.(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 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2.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 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3.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 那样悲伤! 4.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 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 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该是怎样呢? 5.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 所作所为。唉,这也真是隆重啊! 6.这是真的不知道(不认识)千里马啊!
假设句式,句式标志: (1)诚……则……(可翻译成“如果…… 那么(就)……” (2)然则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 么”) (3)向使(可译为“假如,假使”) (4)否则 (可译为“如果不…… 就……”“不然的话……就……”)
六、选择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思考固定句式类型,找出标 志。 1.例句: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妻书》 2.与其杀是僮,孰若买之(《童欧寄传》)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隆中对》(陈寿)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 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 不死。《狱中杂记》
翻译:1.真的像这样的话,那么(您的)统 一大业可以完成,汉朝的江山可以复兴。 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 秦国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六国送给秦越 多,秦侵犯六国就越厉害。 3.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 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 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 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 估量呢。 4.答应了我的条件,便先刺心;不然的话, 四肢解完,心还没死。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课件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课件

• 3.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 骑来见项王
( 活,使……存活;从,使……跟从)
4.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击退)
•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高考题
•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 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 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 要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 批评并且赶走了他。“道”:在路上(名词 作状语);“退”:让……退下(使动用 法)。
君子不齿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齿,谈论,提及 王,称王
4.名+补语(介词结构)
•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 舞雩”,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 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 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5.能愿动词+名词 (“能”“可”“足”“欲”等)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①孟尝君客我。 • 答案: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答案: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 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 ③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 肉之。
• 答案: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 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衣”“封”“树”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名词活用为使动
• 名词+宾语(名词/代词),主语使宾语 怎样,由宾语发出动作。
• 例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 例2: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翻译++课件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翻译++课件
文言文专题复习——
特殊句式与翻译
文言特殊句式
温 故
说一说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
知 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新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否定判断句
荀卿,赵人。
无标志判断句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蒙后省略主语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动词后的宾语省略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省略介词
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 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能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
译文: 桂阳有个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乡民 ,案子拖了很久没有结案。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 止。(重庆卷第10题)
译文:(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
见解
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
得到才罢休。
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
知识总结
定语后置指的是在文言文中,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的 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一、主谓倒置(谓语前置) ; 二、宾语前置; 三、状语后置; 四、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在动词或者介词后 面,但是有一些特殊情况动词或介词的宾 语可以提前,但翻译时,要将宾语放在动 词或者介词后面
宾语前置类型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忌不自信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点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句子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基础,主语常放在句首,谓语动词一般放在句中,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

2. 蔽:文言文中常用字“蔽”代替现代汉语中的“隐”,表示隐藏、遮掩的意思。

3. 眷:文言文中常用字“眷”代替现代汉语中的“爱”,表示喜爱、眷恋的意思。

4. 奈:文言文中常用字“奈”表示对付、应付的意思。

5. 及:文言文中常用字“及”代替现代汉语中的“对照、比较”,表示与…相比较、与…比较。

6. 合:文言文中常用字“合”表示既、又的意思。

7. 使:文言文中常用字“使”表示让、使得的意思。

8. 望:文言文中的“望”表示希望、期望的意思。

9. 尽:文言文中的“尽”表示毕竟、总归的意思。

10. 若:文言文中的“若”表示如果的意思。

11. 慎:文言文中的“慎”表示谨慎、小心的意思。

二、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修辞格: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夸张、比喻、象征、对偶、排比等。

2. 对仗:文言文中常见的对仗有平仄对仗、音韵对仗、形式对仗等。

3. 比兴:文言文中常见的比兴手法有直喻、比喻、象征等。

4. 排比:文言文中常见的排比手法有正序排比、倒序排比、五韵排比等。

5. 迭用托物:文言文中常见的手法有迭托、托物、夹托等。

三、文言文的常见句型1. 并列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并列句有递进、转折、选择等。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时间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等。

3.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主谓宾结构有普通主谓宾结构、倒装主谓宾结构。

4. 假设虚拟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假设虚拟句有“假设句+假设分句”结构。

5. 双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双宾结构有“把宾语放在主谓之间,再加一个间接宾语”结构。

四、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借代、拟人等。

比喻是指借用某种事物来形容另一种事物,常用于生动地描绘景物、人物等;夸张是指夸大或减小事物的形容程度,常用于增强修辞效果;借代是指用一个词语替代另一个词语,常用于简洁表达;拟人是指将抽象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形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一)
——语法
一、词类:(语法功能、语汇意义)
1、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和句子成份[主、谓、宾]。

2、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不表实在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成份。

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3、代词(实词):
具有代替作用的词,可分为人称代词(你、我、它们)、指示代词(这、那些)和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三类。

(1)主要语法功能:
A、相当于它所替代的词。

B、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

C、可作句子成份,可独立成句。

4、副词:
(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程度、时间、范围、否定、语气等。

A.表程度:最极太非常十分特别分外越越发相当很较比较略至少起码
B.表时间:早已曾迟早已经曾经当即初预先马上刚便暂且正从来终于
C.表范围:总共都全统统凡是大半一共只各自独自净仅仅一概单单
D.表情貌:刚巧果然自然仍然忽然突然居然原来特意明明渐渐仿佛
E.表重复\连续:一连连续不断屡次还又再再三重新反复随后
F.表肯定\否定\估量:就是准准保一定确定诚然必然不非没有可能大概大约似乎也许想必
G.表语气:难道岂幸亏到底反正简直却才宁愿偏偏也许竟然一旦索性何尝果真敢情
H.表处所:到处处处满地满处
(2)语法功能:
A、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状语。

例:他[早]去了。

他[非常]好学。

我[马上]去。

B、少数副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独立成句。

例:你什么时候走?——马上。

你同意吗?——不,不同意。

5、介词(虚词):
A、表处所、方向:从自往朝向到在于沿着顺着
B、表示时间:从自从到在当于趁临随着
C、表示对象:对对于关于同跟和把被叫
D、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
E、表示比较:比同跟和与
F、表示排除:除除了除开除去
G、表状态、方式:按照按照依依照据根据遵照本着经过通过凭靠
(1)语法功能:
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同其他词或短语组合成介宾短语,由介宾短语充当句子成分。

例:我[在北京]住了两个月。

他[对人]很诚恳,
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

有些介词在一定的场合具有动词的功能。

例:我在学校。

(动)我在学校学习。

(介)咱俩比一比。

(动)我比他写得快。

(介)
6、连词:
(1)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句子等语言单位的词。

(2)语法功能:起连接作用,表示一定的事理关系。

不能作句子成分。

A、连接词或短语,如和、同、跟、与、及、以及、或等。

B、连接分句或句子,如: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等。

7、助词:
附在词、短语、句子前或后,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附加意义或语气。

A、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
B、动态助词:着了过
C、语气助词:的了呢吧吗啊
例:大渡河是长江的一道支流,两岸是蜿蜒连绵的高山。

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不好意思,我来晚了。


好得很。

他交代得清清楚楚。

她急得哭起来了。

(1)所(结构助词):
A、“所+动词”=名词,可作主语或宾语。

所见、所得=看见的、得到的。

例:英雄所见略同。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B、“所”可与“为”前呼后应,表被动。

例:他不为金钱所动。

这本书一向为青年学生所欢迎。

苏轼的词别开风气,为后世所宗仰。

(2)动态助词(略)
(3)语气助词
例:他考了第一,这是真的。

(陈述语气)
你好吗?疑问语气)
别急呀!(祈使语气)
这是一个多么要强的人啊!(感叹语气)
让你参加会呢!(祈使语气)
努力于提高,还是努力于普及呢?(疑问语气)
二、句子的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三种主要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三种附属成分
1、主语:就是谓语陈述的对象,主要由名词、代词充当,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及其短语也可充当主语。

如:
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

2、谓语:
如:
战士们英勇顽强。

你是学生。

3、宾语:是动词中心词支配的对象,一般由名词和代词充当,其他实词和短语也可以充当宾语。

如:
大家喜欢游泳。

他给我一本书(双宾语)
4、定语:是名词中心语的修饰成份,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短语充当定语。

“的”是定语的标志。

如:
(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村子。

注意:定语后置。

如:
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5、状语:是动词、形容词中心语的修饰成份。

副词、形容词、表时间(处所)的名词和短语充当状语。

“地”是状语的标志。

如:
中国队[轻松地]战胜了日本队。

6、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

形容词、动词、代词、副词、数量词和短语可以充当补语。

“得”是补语的标志。

如:
我的心绷得<像调紧的弦>。

句子成分顺口溜
主谓宾定状补,
六种成分要记牢,
定语必居主宾前,
谓前为状谓后补。

例:(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