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doc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1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程标准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2、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二、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2、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3、掌握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4、知道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及含义;过程与方法: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回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的由来,提高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回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的由来,提高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三、重点与难点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收集相关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回顾历史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2、了解香港和澳门区旗和区徽的寓意;五、教学方法教师教法:活动法;谈话法学生学法:探究性学习;一、“一国两制”的构想课堂讨论: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2、在这一构想的指导下,我国顺利地解决了哪两个地区问题?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984 中英联合声明 1987 中葡联合声明课堂活动:1、齐唱“七子之歌”;说说七子是哪七个地方;2、你能准确说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日子吗?3、介绍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的含义4、观看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记实片5、讨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2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程标准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1一、课程标准内容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根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把握合作、沟通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三大改造的根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熟悉在过渡时期,我党制造性地开拓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本课位于本单元其次课。

三大改造是我国转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制造性开拓了一条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创举。

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冲突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养成肯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也有了学习历史的根本方法,他们未接触过政治经济学方面学问,对历史大事的熟悉比拟浅薄,但是他们有剧烈的奇怪心。

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深厚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乐观性和主动性。

五、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缘由和实质。

六、教学资源(1)训练部组织编写:义务训练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训练出版社,2022年2月。

(2)人民训练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22年12月。

(3)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

(4)綦军:《对“三大改造”历史必定性的思索》,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3月。

(5)张旭东:《三大改造与中国现代化》,《社科与经济信息》,2022年04期。

(6)李凌:《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见》,《炎黄春秋》,2022年12期。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第一章:我们先民的生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状况,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1.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先民的生产方式,如农耕、狩猎等。

介绍先民的生活方式,包括居住、饮食、服饰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先民的生活状况。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先民生活的理解和看法。

1.4 作业与评价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先民生活的短文,表达对先民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第二章:国家的产生与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如夏朝、商朝等。

介绍国家的发展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展示国家的发展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国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4 作业与评价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国家产生与发展的短文,分析国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第三章:社会的变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培养学生对历史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过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秦朝的统一等。

介绍变革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包括农民、士人、商人等。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展示社会变革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变革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

3.4 作业与评价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社会变革的短文,分析变革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第四章: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如唐朝的盛世、宋朝的治理等。

介绍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影响。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的大事,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基本了解。

2.了解古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传承中华文化。

3.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历史意识。

4.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大事件。

2.理解古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黑板、白板。

2.相关历史故事书籍、图片、视频。

3.学生作品、展示板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

提问学生对这些阶段的主要特点和特征,为今天的主题做铺垫。

2.知识传递(30分钟)(1)介绍中国古代的大事分别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介绍中国古代的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概述每个时期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脉络。

(2)古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介绍中国古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如尊孔孟、儒家思想、礼仪文化等。

通过相关故事、名言警句等形式,讲解这些传统的内涵和影响。

3.拓展延伸(30分钟)(1)小组合作,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可以选择绘制海报、制作PPT、写作报告等方式呈现。

(2)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事件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影响。

4.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对于课堂重点和难点进行复习巩固,做好作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够理解古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通过学生的个人研究和展示,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

但在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时候,由于时间有限,只能概述每个时期的主要事件,没有太多深入的讨论和解读,希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一起看看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欢迎查阅!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1(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丹、挪、卢、荷、比;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思想教育目标: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三)教学时数:4课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谈话法,投影,录像(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德、意、日三国勾结,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导入新课] 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讲授新课]一、慕尼黑会议(板)(挂93页图)1936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将军队开进菜茵非武装地区。

1938.3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奥地利,这两次行动都是违反巴黎和约的规定的,但都没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来越大,他的下一个目标,便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西北部的苏台德区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们在捷克属于少数民族,希特勒唆使当地的纳粹党羽提出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接着又提出苏台德区与德国合并,捷政府拒绝了合并要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第一章:走进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历史与社会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2. 掌握历史与社会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课程介绍: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定义、目标、内容和方法。

2. 学习方法指导:如何观察历史与社会现象、分析问题、综合信息、进行比较等。

3. 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培养方法。

教学活动: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历史与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兴趣。

2. 讲座:教师讲解课程介绍、学习方法指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历史与社会现象,运用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进行研究。

4. 思维训练:教师给出思维题目,学生进行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训练。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小组讨论报告,展示对历史与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2. 学生提交思维训练作业,展示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二章:人类社会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 掌握人类社会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包括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自身的特点等。

3.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人类社会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

3. 人类社会的形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自身的特点等。

教学活动: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人类社会形成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和形成条件。

3. 综合分析:学生对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思考人类社会的形成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对人类社会形成的综合分析报告,展示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三大工程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赵州桥、故宫、都江堰等工程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价值。

(3)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掌握丝织、瓷器、钢铁等行业的技术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中国古代工程和手工业技术的发展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工程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3)结合实例,分析中国古代工程和手工业技术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观念。

(3)培养学生珍惜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三大工程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赵州桥、故宫、都江堰等工程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价值。

(3)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丝织、瓷器、钢铁等行业的技术成就。

2. 教学难点:(1)中国古代工程和手工业技术的发展特点及其背后的原因。

(2)如何评价中国古代工程和手工业技术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工程和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概况,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中国古代的工程和手工艺品?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及其特点。

(2)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赵州桥、故宫、都江堰等工程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价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中国古代工程和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原因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实例分析:(1)教师展示丝织、瓷器、钢铁等行业的代表性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技术特点和艺术价值。

(2)学生结合实例,探讨中国古代工程和手工业技术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古代工程和手工业技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史实和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第1课: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第2课:夏商西周的更替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 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第4课: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3. 第三单元:中国现代史第7课: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第8课:国民政府的成立与抗日战争第9课:国共内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与测试评价:定期布置历史作业和进行测试,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组织学生参加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收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材2. 辅助资料: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教学设备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2周)第1课: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1课时)第2课:夏商西周的更替(1课时)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课时)2. 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3周)第4课: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2课时)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2课时)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课时)3. 第三单元:中国现代史(3周)第7课: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2课时)第8课:国民政府的成立与抗日战争(2课时)第9课:国共内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时刻和转折点2. 教学难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近代史上不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现代史中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八、教学步骤与课堂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历史故事、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人猿相揖别课程标准:3-1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方法与过程:2、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产与生活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人类的起源与早期发展:(2)难点:分析和理解劳动在从古猿人进心程中的巨大作用。

课时:2教学过程:1、导入:山人类起源的各种神话传说(女姻挎土造人、上帝创造人等)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表现欲。

2、“站立起来的祖先”:针对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问题、图片创设具体情境,体验古猿从树上下到树F发生的变化,理解自然环境对古猿进化的重大影响和劳动在古猿进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观察图1—1,让学生想象一下人类祖先在树上生活的情景。

结合图1—2,小组讨论:宜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作用?劳动不是唯一的作用观察图1—4提问:图上的尖状器是什么?什么用?打制石器(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观察图1-5提问:。

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O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指出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资料显示元谋人(170万年前)3、北京人的足迹:阅读课文和材料(也可以放映介绍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影片),指导学生自制表格比较归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通过比较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小组讨论:O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

使用火对人类的进化何哪些好处?。

北京人已是人类,为什么脸部却还象猿脸?比较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提问: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讨论:人工取火比利用天然火有哪些好处?课堂小结:人类的起源古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作业布置1、自我测评2、练习册第一课教学后记:利用比较排列的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基本概念:原始农业、畜牧业、生产工具、磨制石器、定居生活、农业村落、精神家园;②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

③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距今的年代、生活的地区、生活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④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艺术、初步的科学知识、宗教信仰、图腾崇拜)。

2.方法与过程:①能大致描述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线索,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②能初步比较我国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类型。

③通过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人类生活以及历史进程的影响,感悟并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与、相互影响的。

④能够从岩画、器物等反映人类早期文化成就的实物资料•中观察先民的精神世界。

3.情感目标:①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的分析,体会史前时代的历史是先民不断努力创造的,从中体会到我们的先民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通过小口尖底瓶的汲水实验,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对先民的敬慕之情,激发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①教学重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②教学难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理解与分析。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用陶坦吹奏的乐曲《楚歌》。

[师问]清大家猜一猜这首优美的乐曲是用什么乐器吹奏的?(陶ffi xun:这是新时期时代远古先民发明的乐器。

)[展示]陶坦图片[师述]可见,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已比较丰富了,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当时人们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一起来学习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二)讲授新课:[活动]出示现在的农作物、家畜和它们在自然界的远亲图片。

清同学们辨认并寻找出他们的亲戚[师述I这些农作物和家畜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讨论]1、原始农业和富牧业是如何产生的呢?(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始畜牧业是从打猎中产生的)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农业村落的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出示]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图(结合图例仔细观察思考)[师问]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整体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世界农业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

亚欧大陆是最主要的农业和畜牧业起源地,其中西亚和中国是最为典型的。

)[师述]伴随着农耕畜牧的出现,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新石器。

[出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文物图[师问]1.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有哪些区别?(引导学生FI答出打制石器只需将石块打制成所需的形状,比较粗糙:而磨制石器是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在砺石上加水夹砂磨光,出现锋利的刃部,比较光滑。

显而易见,这种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得多,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2.当时出现了哪些主要磨制石器工具?有什么作用?(石镰、石刀、石斧、石铲、石磨盘等,用于收割庄稼、开垦耕地、加工谷物等)3.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主要区别?(|日:采集狩猎为生;新:靠人工种植的粮食和饲养的家畜为生,出现了定居)[师述I当时除了磨制石器工具,人们还发明r陶器[出示]陶器文物图[师问]这些陶器有什么用?(引导学生同答出可以存放东西、舀水、煮东西等。

)[师述]从这些陶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手工业。

[过渡]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人们就可以告别以前的穴居和到处漂泊的生活,开始走向定居生活,并且出现了古老的村落。

[出示]古代世界地图[猜一猜]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哪里?(西亚地区,考古学家在约旦河谷发现了一个9000年前的农业村落,有.数以百计的用泥砖砌成的房屋。

)为什么?(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出示]古代西亚村落想象图[师问]1.这个村落有有哪些部分构成?(引导学生回答出村落由长方形厚厚的石墙、生活区、生产区组成。

))2.人们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人们在村落内外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

)主要驯养了哪些动物?(猪牛羊等)3.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使用怎样的家具和生活用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出当时人们的家具比较简陋, 只有简单的石台,地上铺草作为床,他们使用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4.村落居民与外界怎样沟通往来?(他们的村落围墙有大门,可以走出村落放牧牛羊、获取村落所需要的东西:有时他们也用特制的梯子翻过围墙。

)5.厚厚的石墙是用来干什么的?(引导学生答出石墙是用来防御凶猛的野兽、防御外部入侵、保护自己的。

)[过渡]在中国也发现了类似的农业村落,他们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出示]中国境内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师问]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位于什么位置?距今多少年?(河姆渡氏族距今约7000年,生活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半坡氏族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 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

)[师述]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的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发掘出土了许许多多的文物,从这些出土的文物身上,我们可以消楚弛了解到当时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自测一教学后记:以时间为主线,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效果交好。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第二课时)课程标准: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1-2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1、能大致描述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线索,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2、能够从岩画、器物等反映人类早期文化成就的实物资料中观察先民的精神世界。

方法与过程:3、能初步比较我国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类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L感悟、思考人与自然的联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活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难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理解与分析。

教学过程:[出示]半坡人的房屋复原图[师问]半坡人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

)[出示]半坡出土的石斧、海钩和纺轮图[师问]能看出半坡居民的生产活动有哪些吗?(制作磨制石器、从事渔猎和原始的纺织业)[出示]人面鱼纹彩陶盆[师I'可]体现了半坡居民在哪些方面的艺术创造?(在陶器的造型与色彩的措配、图案的绘制等方面)[出示]、河姆渡居民房屋示意图。

[师问]1、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当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屋利于通风防潮。

)[出示]“稻谷遗存”图[师问]我们可以看出河姆渡居民主要以什么为食?从中反映出什么?(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种植水稻,这也与当地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出示]黑陶体图[师向]体现了河姆渡居民在哪些方面的艺术创造?(制作黑陶、造型、绘画)[讨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及造成的原因(完成下表)[归纳]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建立了农业村落, 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可见他们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

那么他们的精神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出示邛可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师问]1.祖先们还会干什么?(绘画艺术)2.图中所画事物主要以什么为主?(姿态各异的不同种类的动物。

)3 .这些画面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当时人们的生活主要以狩猎为主,对动物非常了解。

)[出示]牛角号、山顶洞人的项链、鸟形象牙园雕、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