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滑坡一般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滑坡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滑坡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滑坡知识点归纳滑坡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滑坡的成因和预防措施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一物理中与滑坡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以供学习和参考。

1. 滑坡的定义和成因滑坡是指山体的一部分或整体沿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或倾倒的现象。

滑坡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1 地质因素地质构造、岩性、斜度和地下水等地质因素对滑坡的发生都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地震可能会导致地下水位的改变和地层的破坏,从而引发滑坡。

1.2 水分因素水分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

降雨过多过频、地下水位上升或排水不畅等都可能导致地表土壤饱和,减弱土壤的黏聚力和内聚力,从而使滑坡发生的概率增加。

1.3 人为因素人类的活动也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过度采矿、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施工等都会破坏地质环境,加速滑坡的发生。

2. 滑坡类型和特征滑坡可以根据滑动面的形态、滑动形态和滑动区材料的性质来进行分类。

主要的滑坡类型包括:2.1 剪切滑坡剪切滑坡是最常见的滑坡类型,其滑动面呈剪切破裂面,造成土体整体向下滑动。

2.2 推倒滑坡推倒滑坡的滑动面主要是岩性的断层面,土体向下推压滑动。

2.3 膨胀滑坡膨胀滑坡是由于土壤中存在可膨胀性土质,当土壤吸湿膨胀时,会导致滑动的发生。

3. 滑坡预测和防治了解滑坡的成因和特征是滑坡预测和防治的基础。

在高一物理中,我们学习了以下与滑坡相关的预测和防治知识点:3.1 地震仪地震仪可以用于监测地震活动,及时判断地质环境的变化,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滑坡。

3.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图像的获取和分析,了解地表的形态和变化,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滑坡危险区域。

3.3 排水工程合理的排水工程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水分对土壤的影响,从而减少滑坡发生的概率。

3.4 土地规划和管理合理的土地规划和管理可以避免在潜在的滑坡危险区域进行建设,减少滑坡造成的损失。

4. 滑坡的影响和灾害应对滑坡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灾害应对措施来降低损失。

山体滑坡科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山体滑坡科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山体滑坡科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山体滑坡是指由于重力作用下,山坡上的岩石、土壤或碎屑物质沿着滑移面向下滑动的地质灾害现象。

它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开发活动的增加,山体滑坡的发生频率和规模也日益增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对于山体滑坡的科普宣传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山体滑坡的科普介绍,让读者了解山体滑坡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特征以及其所带来的危害。

同时,我们也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山体滑坡防范措施,以及宣传山体滑坡科普的重要性和途径。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增加对山体滑坡的认知,提升对山地安全的重视程度。

我们希望通过科普宣传,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减少山体滑坡所造成的损失,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框架,它决定了文章的逻辑和表达方式。

一个合理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对山体滑坡的科普:1. 引言- 1.1 概述- 1.2 文章结构- 1.3 目的2. 正文- 2.1 山体滑坡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2.2 山体滑坡的分类和特征3. 结论- 3.1 山体滑坡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3.2 山体滑坡科普的重要性和宣传途径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山体滑坡的基本情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然后,我们将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本文的组织方式和写作目标。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

首先,我们将对山体滑坡进行定义,并详细解释其形成原因,包括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然后,我们将介绍山体滑坡的分类和特征,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和描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山体滑坡的多样性和特点。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山体滑坡的危害性和防范措施的重要性。

滑坡基本概念及形成条件

滑坡基本概念及形成条件

滑坡基本概念及形成条件
滑坡是指岩土层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大面积滑动现象。

它通常发生在斜坡或陡坡,并且有时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滑坡的形成条件包括:
1. 岩土层稳定性差:岩土层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类型、地层的倾角和岩石的强度等。

当岩土层的稳定性较差时,容易发生滑坡。

2. 斜坡或陡坡:斜坡或陡坡上的地层受到重力的作用,容易发生滑动。

斜坡的倾角越大,滑坡的发生概率越高。

3. 降水和水分含量:降水和水分会渗入土壤中,减小土壤的黏聚力和内摩擦力,使土壤变得松散并丧失稳定性,从而增加滑坡的发生可能性。

4. 地震:地震会给地层施加额外的力量,使岩土层的稳定性降低,从而导致滑坡的发生。

5. 人为活动:人类的开采、挖掘和工程建设等活动会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原有的岩土层结构,降低了岩土层的稳定性,因此也容易引发滑坡。

总之,滑坡的形成条件是岩土层稳定性差、存在陡坡或斜坡、受到降水和水分含量影响、地震活动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滑坡、泥石流应急避险常识范文

滑坡、泥石流应急避险常识范文

滑坡、泥石流应急避险常识范文一、滑坡常识滑坡是指地表或者地下较深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个或者部分发生块状体的位移,滑下到低于原位的地形上。

滑坡的发生通常由于下面几个原因:地震、雨水侵蚀、人类工程活动等。

滑坡应急避险常识:1. 监测预警:对于容易发生滑坡的地质灾害点,应建立监测设备,定期进行监测和预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避险措施。

2. 人员安全:一旦发生滑坡,要立即撤离可能受到威胁的区域。

撤离时要注意避开可能造成二次灾害的地方,如水源、河岸、山谷等。

3. 预防措施:在滑坡易发区进行工程活动时,应加强地质调查,合理规划,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加固土地、护坡、排水等。

4. 灾后救援:滑坡发生后,组织救援人员进行搜救和救援工作。

同时,还需要进行紧急修复,恢复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二、泥石流常识泥石流是指大量的岩屑、土壤、植被和水沿山坡下坡区域迅速流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的形成通常由于降雨、冰雪融化、地震等原因引起。

泥石流应急避险常识:1. 预警系统:在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应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居民采取避险措施。

2. 远离险区:一旦接到泥石流预警,居民应立即撤离险区,远离泥石流流动路径。

如果无法及时撤离,应选择高处的地方躲避,避免被泥石流冲走。

3. 房屋加固:在泥石流易发区,建房时要做好加固工作,采取防护措施,如增加抗倾覆、抗震能力,设置固定防护设施等。

4. 灾后救援:泥石流发生后,要迅速组织救援力量进行搜救和救援工作。

同时,还要及时清理泥石流堆积物,恢复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总结:滑坡和泥石流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原因以及应急避险的常识非常重要。

在滑坡和泥石流易发区,应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定期进行监测和预警;发生滑坡和泥石流时,要立即撤离可能受到威胁的区域;在工程活动中,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灾后要迅速进行救援和修复工作,恢复基础设施,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滑坡

滑坡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一个滑坡从孕育到形成,要经历裂、蠕、滑、稳四个阶段。

裂蠕滑稳一、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滑坡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地区。

二、滑坡的成因1.引起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雪或融雪以及河流、洪水等地表水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

2.人类的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堆载、爆破、水库蓄水、泄洪、开矿等可诱发滑坡。

3.海啸和风暴潮等也可诱发滑坡。

三、滑坡有什么危害破坏建筑物和道路。

破坏工程设施。

造成人员伤亡。

四、滑坡的前兆有哪些1.在山坡前部出现规律排列的裂缝。

2.在山坡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

3.建在山坡上的房屋地板、墙壁出现裂缝,墙体歪斜。

4.在山坡上,干涸的泉水突然复活,或泉水突然干涸、浑浊。

5.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形,树木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六、滑坡发生时的应急措施1.当发现可疑滑坡活动时,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2.当发生滑坡时,要迅速撤离危险区及可能的影响区。

3.滑坡发生后,在有关部门解除警报前,不得进入滑坡发生危险区。

七、滑坡的防治方法是什么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

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减轻地表水危害,以及在滑坡坡脚鼓起部位堆压沙袋或块石减缓滑坡的滑动。

滑坡知识点总结

滑坡知识点总结

滑坡知识点总结引言滑坡是指地表土壤和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发生的自然现象,通常在陡坡、悬崖、山崩、坑洼地带等地形地貌上发生。

滑坡不仅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也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了解滑坡的形成机制和预防措施对于保护人类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滑坡形成机制滑坡的形成机制主要涉及地质、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地质因素,岩性、构造和地层的稳定性是影响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

然后是地形因素,地形的陡坡和悬崖是滑坡易发生的地方。

此外,水文因素也是滑坡形成的重要原因,地下水、降雨和地表水等水文因素对滑坡具有一定的影响。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度开采、滥伐林木、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都可能加剧滑坡的发生。

滑坡类型根据滑坡的形态和滑动面的位置,滑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最常见的是鞍状滑坡,它是指滑动面呈弧形,地面上出现凹陷的一种滑坡形式。

此外,还有滑壳滑坡、滑动滑坡、斜坡滑坡、溜滑坡、滚动滑坡等不同类型的滑坡。

每种类型的滑坡都有其特点和形成机制,对于滑坡的预防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滑坡预测和监测滑坡预测和监测是减少滑坡灾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地质勘察、地形测量、水文观测等手段可以对滑坡进行预测,及时发现滑坡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还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地震监测等手段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为减灾救援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生态治理两个方面。

在工程措施上,可以采取构筑物、挡土墙、植被的加固和加强措施,以及排水和降雨预警措施来预防和减轻滑坡的影响。

在生态治理方面,可以通过植被的恢复、水土保持、合理开发利用地质资源等手段来减少滑坡的发生。

同时,对于滑坡隐患区域采取疏散转移、封闭禁止开发等措施也是防治滑坡的重要手段。

结语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了解滑坡的形成机制和预防措施对于减少滑坡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滑坡考试知识点总结

滑坡考试知识点总结

滑坡考试知识点总结一、滑坡的定义及分类滑坡是指由地质、地下水、地表水等因素引起的坡面土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根据滑坡发生的速度和滑动方式,可以将滑坡分为快速滑坡、缓慢滑坡和落石滑坡三种类型。

1. 快速滑坡:滑坡速度大,通常在短时间内发生,形成较大破坏。

2. 缓慢滑坡:滑坡速度慢,通常在较长时间内发生,形成较小破坏。

3. 落石滑坡:主要由于坡面的岩层分离或者裂隙扩张导致大块岩石滑下。

二、滑坡的成因滑坡的形成主要与地质构造、地表水、地下水、地震等因素有关。

其中最主要的滑坡成因包括:1. 地质构造:地形起伏、断层、岩石性质等地质构造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

2. 地下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压力增大会增加土层的饱和度,引起滑坡。

3. 地表水:大雨引起的地表水径流会冲刷土层,造成坡面松弛,导致滑坡。

4. 地震:地震会产生地震力,加速坡体的崩溃和滑动。

三、滑坡的危害滑坡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员伤亡:滑坡发生时可能会掩埋人员,造成人员伤亡。

2. 城镇和农田破坏:滑坡会造成大面积城镇、农田的破坏,给建筑物和农作物造成巨大损失。

3. 交通中断:滑坡会引起道路的中断,甚至导致交通堵塞,严重时可能会影响交通运输。

4. 生态环境破坏:滑坡不仅破坏了地表的植被,还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四、滑坡防治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1. 选址规划:对生活区、交通道路等重要区域应当进行综合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禁止在高危区域进行建设。

2. 地质勘察:在规划建设之前进行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情况,做好规划设计。

3. 土地复垦:对于已经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的地区,要进行土地复垦和改善,以减少滑坡的危害程度。

4. 植被覆盖:加强植被覆盖,减少雨水的冲刷,减缓土壤侵蚀而减少滑坡的可能性。

5. 地下水管道治理:对于地下水管道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减少地下水的开采,以减轻地下水对坡体稳定的破坏。

滑坡

滑坡

顺 层 滑 坡
切 层 滑 坡
如按滑坡体的组成物质可分为:土质滑坡、 半岩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三大类 。 按滑坡形成的外部条件可分为:暴雨滑坡、 地震滑坡、冲刷滑坡等八类 。 按滑坡的规模可分为:微型、小型、中型、 大型、特大型、巨大型等。 按滑坡运动速度可分为:蠕动型、低速、 中速、高速、剧冲型滑坡等 。
滑坡
讲演:叶旭东
滑坡
一、什么是滑坡。 二、滑坡的成因和分类。 三、滑坡的危害。 四、滑坡的防治。
一、什么是滑坡
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 沿着斜坡内部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 整体下滑,且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的 坡体变形。
滑坡常见的各种地貌、地物特征:
1. 滑坡体上房屋开裂甚至倒塌; 2. 滑坡周界处双沟同源现象; 3. 滑坡体表面坡度比周围未滑动斜坡坡度变缓; 4. 滑坡体上的“醉林” 、“马刀树”等现象
福建建瓯城区中山路
2006年滑坡之下的7层楼被夷为平地
丹巴县城后山滑坡
3、还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危害
山体到处滑坡, 群众称之为“猫抓脸” 滑坡堵河成湖
4、滑坡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
滑坡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是相当严重 的。
2004年12月3日贵州纳 雍崩塌,造成65人死亡, 12人受伤
四、滑坡的防治
二、滑坡的成因和分类
(一)滑坡的成因 1、地形地貌 斜坡的高度、坡度和形态影响着斜坡的 稳定性。高而陡峻的斜坡较不稳定,因为 地形上的有效临空面提供了滑动的空间, 是滑坡形成的重要条件。
2、地层岩性 沉积物和岩石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3、地质构造 滑坡的产生与地质构造关系极为密切。滑 动面常常是构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 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面等。另外, 岩层的产状也影响滑坡的发育。如果岩层向 斜坡内部倾斜,斜坡比较稳定;如果岩层的 倾向和斜坡坡向相同,就有利于滑坡发育, 特别是当倾斜岩层中有含水层存在时,滑坡 最易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植被方面
马刀树、醉汉林
(5) 滑动面的鉴别及研究
勘探:钻探 变形监测:钻孔倾斜仪
三) 滑坡分类 1 按岩土体类型分类
二)
滑坡的识别
1、识别方法:
航片解译、地面调查、勘探
面 线点
2、识别标志
(1) 地形地貌方面
滑坡形态特征、地貌不协调或反常等
圈椅状地貌
双沟同源
(2) 变形破裂方面:
滑体上产生小型褶曲和断裂现象 滑体结构松散、破碎
(3) 水文地质方面
结构破碎 → 透水性增高 → 地下水径流条件改变→ 滑体表面出现积水洼地 或湿地,泉的出现

高坡
中坡
低坡

土坡H 岩坡8m
10m
H<5m 土坡5m H<10m
岩坡H< 8m 土坡H< 5m
坡面形态:内凹型,外凸型 直线型,复合型
A
B
斜坡的基本要素
(1)坡面AC (2)坡肩A (3)坡顶AB (4)坡脚C (5)坡高H (6)坡角
M
C
H

(7)坡体M
二 斜坡应力分布特征
斜坡岩土体在自重应力为主的长期作用下,向临空面方向的缓慢而持续的变形。 A. 表层蠕滑:斜坡浅层岩土体在重力的长期作用下,向临空面方向缓慢变形 构成一个剪变带,其位移由坡面向坡内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B .深层蠕滑:主要发育在斜坡下部或坡体内部。
按其形成机制特点可分为两种:
① 软弱基座蠕滑 ② 坡体蠕滑(受软弱结构面控制)
滑坡壁:滑坡体后缘由于滑动作用所形成的母岩陡壁, 其坡角多为35-80度,平面上多呈圈椅状。滑坡壁上常见 铅直方向的擦痕。
滑坡台阶:滑坡体下滑时各部分运动速度不同而形成的 错台。
滑坡舌:滑坡体前部伸出如舌状的部位。常伸入沟谷、 河流。最前端滑坡面出露地表的部位,称滑坡剪出口。
.滑坡洼地(湖)
主滑线
(2) 坡角:坡角变化明显改变了应力分布图象。随坡角变陡,张力带的范围有所 扩大,坡脚应力集中带最大剪应力值也随之增高。
(3) 坡底宽度:当W<0.8H时,坡脚最大剪应力随底宽 而急剧 。当W>0.8H 时,则保持为一常值(称为“残余坡角应力”)
(4) 坡面形态:平面上的凹形坡,应力集中明显减缓。 圆形和椭圆形边坡,坡脚最大剪应力仅为一般斜坡的1/2。 当水平应力坡形于椭圆形矿坑长轴时,应力集中较缓和。
原始应力状态:
1= H 3= H 1- 一 ) 重分布应力的特点:
1 .斜坡周围主应力迹线发生明显偏 转:
H
1 3
愈接近临空面,最大主应力1愈接
近平行于临空面,3与之正交,向 坡内逐渐恢复到原始状态。
2. 在坡脚及坡肩附近形成应力集中区
(1) 坡脚附近最大主应力显著增高,且愈近表 面愈高;最小主应力显著降低。 这一带是坡体中应力差或最大剪应力最高 的部位,形成最大剪应力增高带,往往产
第二讲
一 概述
斜坡灾害基本知识
斜坡——指地表一切具有侧向 空面的地质坡体,是一类广泛的地貌类型。 斜坡变形破坏是地质发展演化的重要过程。 岩坡M 15M 天然斜坡:沟谷岸坡、山 坡…… 人工边坡:露采边坡、基坑边 坡…… 岩坡 类型 土坡
按高度H
按坡角大小

陡坡>=300 中坡150<= <300 缓坡<150
滑坡裂隙:滑坡体在滑动过程中各部位受力性质和大小不 同,在各部位产生不同力学性质的裂隙。 • 拉张裂隙:位于滑体后部、滑床后壁,弧形分布,与 滑动方向垂直; • 剪切裂隙:羽状分布于滑坡体中前部的两侧,,因滑 坡体与滑坡床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力偶作用形成,与滑 动方向斜交; • 鼓张裂隙:分布滑体前缘,由于滑体后部的推挤鼓起 而成,与滑动方向垂直; • 扇形裂隙:位于滑体舌部,因前部岩土体向两侧扩散 产生,放射状呈扇形分布。
内逐渐变为三向受力状态。
二) 影响斜坡应力分布的因素
1. 岩体初始应力的影响 初始应力场、尤其水平剩余应力使坡体中主应力迹线的分布形 式有所不同,明显改变了各应力值的大小;使应力分异现象加剧,
尤其对坡脚应力集中带和坡面张力带的影响最大。
2. 坡形的影响
(1) 坡高:不改变应力等值线图象,应力随坡高而增高。
生与坡面或坡底面平行的压裂面。
(2) 在坡顶面和坡面的某些部位,坡面的径 向应力和坡顶面的切向力可转化为拉应力, 形成张力带,易形成与坡面平行的拉裂面。
1
3 . 与主应力迹线偏转相联系,坡 体内最大剪应力迹线由原来 的直线变成近似圆弧线,弧的 下凹方向朝着临空方向。
4 . 坡面处由于侧向压力趋于零, 实际上处于两向受力状态,而向坡
(3) 弯曲倾倒:
由陡坡或直立板状岩体组成的斜坡,当岩层走向与坡面 走向大致相同时,在自重的长期作用下,由前缘开始向临空 方向弯曲、折裂,并逐渐向坡内发展的变形,称为~。
二) 斜坡破坏
崩塌 滑坡 表层流动 落石
1. 崩塌
陡坡上的岩土体产生以下落运动为主(移动、滚动、跳跃)的破坏现象。(土
崩、岩崩)
3.
斜坡岩土体特性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岩土体的变形模量对均质坡体的应力分布无明显影响.
泊松比可改变主应力和剪应力的分布,引起张力带变化。随着 增高,坡
面和 坡顶的张力带逐渐 扩展;而在坡底则反之, 增高,张力带收缩。 结构面的产状、性质的差别,使斜坡中的应力分布出现了不连续性,在 不连续面或软弱面的周边形成应力集中或发生应力阻滞。
1
1
三 斜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
一) 斜坡变形
斜坡受到侵蚀卸荷作用和开挖卸荷等作用所产生的应力释放效应,而引起的斜坡 表层岩土体的弹塑性回弹和蠕变位移。
形式:
(1) 卸荷回弹
卸荷、初始应力释放 (2) 拉裂 侧应力减弱 产生张裂面
斜坡形成过程中,在坡面和坡顶形成的张力带中拉应力集中形成拉张裂缝。 (3) 蠕滑
2.滑坡
斜坡岩土体依附于内在的或潜在的贯通结构面,在外力作用下,失去原来的平
衡状态,产生了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滑动现象。
3.两者的区别: ①运动方式 ②破坏形式 ③是否脱离母体,存在滑动面 ④规模、速度
变形破坏地质模型:——
崩塌:——
四 滑

பைடு நூலகம்
一) 滑坡的基本要素
滑动带:滑坡体与滑坡床之间的分界面。形态可分为圆 弧状、平面状和阶梯状等(下页图)。 滑坡床:滑坡体之下未经过滑动的岩土体。 滑坡体:与母体脱离经过滑动的部分岩体。 滑坡周界:滑坡体与周围未变位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 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