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绘画观念差异

合集下载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自古以来就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来自于各自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进行浅析。

一、历史传统的影响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的根源之一来自于不同的历史传统。

西方绘画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受到古希腊文艺复兴的影响,追求表现个体形象和客观真实,重视透视和光影的表现,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

而中国绘画起源于古代壁画和甲骨文,受到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追求表现内在意境和情感境界,强调对心灵世界的表达和抒发。

这种深刻的历史传统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表现方式上,西方绘画强调透视和光影,追求客观真实和形象的表现,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和空间感,追求内在情感和神韵的表达。

在审美观念上,西方绘画强调个体表现和理性思维,注重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情感共鸣和心灵交流,注重对内在世界的体验和领悟。

二、题材和题材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题材和题材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人物、风景、静物等是常见的题材,而中国绘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等则是常见的题材。

在西方绘画中,人物和风景的表现往往更加具体和写实,注重个体形象和外在景物的表达,而中国绘画中,山水和花鸟的表现往往更加抽象和意境,注重自然景物和物象的意蕴。

三、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绘画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注重色彩和造型的表现,追求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描绘,而中国绘画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注重墨彩和笔墨的表现,追求对内在世界的体验和领悟。

四、审美观念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理性和实用主义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追求客观真实和形象的表现,而中国绘画中,情感和意境主义则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追求内在意蕴和情感的表达。

五、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绘画在当代艺术中已经逐渐融合和交融。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方绘画在风格、技术及表现形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的绘画传统和审美观念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绘画的历史、审美观念和技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揭示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

一、历史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绘画的历史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和内涵。

西方绘画源自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受到基督教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

在西方绘画中,人文主义思想对于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家追求形式的完美和个性的表达,注重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和对人性的探索。

而中方绘画则源自中国古代的书画传统,受到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墨韵和意境,注重表现内在精神世界和对自然的感悟,追求意蕴的表达和墨韵的升华。

二、绘画技法的差异中西方绘画的技法手段各具特色。

西方绘画以油画、水彩、素描等为主要技法,强调色彩的运用和透视构图,注重细节的表现和光影效果的渲染。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国画和工笔画为主要技法,讲究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变化,偏重于意境的抒发和气韵的营造,强调形神兼备和神韵飘逸。

中西方绘画的技法手段的不同源于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民族对于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中西方绘画在历史、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既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艺术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绘画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失,新的绘画风格和形式也必将催生出来。

希望通过对中西绘画差异的思考和分析,能够对当代绘画创作和传承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作用。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一、审美观念比较1.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美是秩序、和谐和完美的体现,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将人的自由和尊严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些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追求艺术作品的理性与规范。

而在中国,审美观念则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中国绘画更注重情感的内省和灵气的意境。

2.中西方绘画审美观念差异还体现在形式表现上,西方绘画更强调透视、光影和人物肖像的写实性,重视画面的视觉效果和形式结构。

而中国绘画强调线条的流畅和笔墨的意蕴,注重画面的氛围和意境,追求意境的超脱和内涵的深远。

二、技法运用比较1.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追求画面的形式结构和视觉效果。

西方绘画技法多样,素描、油画、水彩等媒材丰富多样,强调透视、色彩和光影的运用。

在技法上,西方绘画更强调观察和写生,希望通过准确的表现来传达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三、题材表现比较1.西方绘画在题材上更加多样化,人物肖像、风景画、宗教题材、历史题材等应有尽有,西方绘画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追求个体的英雄主义和人性的深刻表现。

西方绘画在题材表现上更加开放和多元,艺术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表达需求选择不同的题材进行创作。

2.中国绘画题材多以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为主,注重意境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中国绘画更注重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感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传统中国绘画题材内容丰富,但相对受制于传统文人审美情趣的影响,内容呈现出相对稳定和传统。

四、总结中西方绘画美学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源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在审美观念上,西方绘画追求理性、规范和理性的秩序美,追求人的自由与尊严;而中国绘画强调情感的内省和灵气的意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技法上,西方绘画强调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和视觉效果,强调观察和写生;中国绘画则注重笔墨的意蕴和意境的抒发,强调笔墨的功力和情感的表达。

东西方绘画艺术特征与思想差异

东西方绘画艺术特征与思想差异

东西方绘画艺术特征与思想差异东西方美术史的发展,也对应着东西方思想文化史的发展。

东西方的文化思脉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讲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眼见为实,一切知识都是实用的,中国的社会思想体系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偏重思考社会人伦问题,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思想体系;而西方思想家认为无用的学问才是大学问,西方人讲爱智、务虚、追问。

两者思想文化及思维模式截然不同,因此文化艺术呈现形式也各不相同。

中国史前文明与西方史前文明的艺术表现形式相似,多是以简约、祭祀、图腾等为主的功能性表现形式,受前神学影响,型制基本偏重实用性,相对粗陋而简朴。

发展到战国时期,艺术作品表现形式还是以功能性为主,以尊卑等级高低来呈现它的精致和繁简程度。

随着佛教在唐代兴起,这种新思想传入中国,它华彩纷呈,就连道家儒家学说都被其影响和整顿,她与儒道文化一起,在中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儒释道文化格局。

中国人自此重新思悟人生观、宇宙观,并展开追问,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人的心灵感悟。

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了解佛教就能了解中国文化艺术思想脉络,就能理解中国文化大观和深入细致之处。

佛教思想下的文学作品一定美在虚构,既要落实于现实又要高拔于现实,也叫浪漫主义文学。

前有先秦屈原之《离骚》、汉朝儒客文人之《汉赋》,但唐诗宋词抵达了最高峰。

中国唐诗宋词美就美在意境、美在遐想、美在空灵。

一首诗词短短几十个字,就能表现一幅动感的风景画。

其用字简练概括,都是受佛教意境高拔的影响。

此时的中国艺术创作,开始呈现华彩纷呈的繁荣景象,艺术表现除了功能性外,更多的为精神服务,“美”变得更纯粹。

如中国佛雕、云岗石窟石雕、龙门石窟石雕,体量巨大、雕刻精美,高度逼真,即为典型。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绘画也影响极深,含有高拔的文学性。

这种文学性在中国画中,表现为以含蓄的手法体现理想化境界。

一幅好的绘画,讲空灵、讲意境、讲玄妙、讲超然、讲境界——此等皆是佛教词汇;强调“气韵、神妙、苍润、补拙、超脱、齐辟、纵横、淋漓、灵性、简洁、精谨、空灵”等;重感悟,富有文学性、抽象性。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观念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对中西绘画之差异进行浅析的详细内容。

一、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1.视觉表现手法:中西绘画在视觉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注重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表现来塑造形象,强调物象与人心的内在联系。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透视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等,追求更贴近物象真实表现的效果。

2.表现主体的差异:中西绘画对于主体的选择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选择寓意深远、抽象而有诗意的表现主题,如山水、花鸟等。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以人物为主题,注重描绘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状态。

3.意象与象征的差异:中西绘画在意象与象征的运用上也有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常使用诸如松树、竹子、莲花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来表达深远的哲理和情感。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通过具体的物象来传递信息和观点,例如使用具有特定寓意的花卉、动物等。

二、审美观念的差异1.审美价值观的不同:中西绘画的审美观念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强调以抒发情感、表达内心感受为主要追求;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观念”,追求以观众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为中心,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

2.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绘画在审美取向上也有一定差异。

中国绘画偏向于写意和韵味,注重通过简洁的笔墨和造型来表达情感与意境;而西方绘画则偏向于写实和细致,注重通过细腻的技术手法和准确的细节塑造来展现世界的真实与多样性。

三、题材选择的差异1.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注重点:中西绘画在题材选择上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强调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感悟;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来体现艺术家的思考和观点。

2.社会与个体的关注焦点:中西绘画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关注焦点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往往关注社会整体和集体,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与责任;而西方绘画则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的情感表达。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方绘画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两个亮丽明珠,它们在表现形式、意义传达、审美取向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浅析,探讨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

一、历史渊源中西绘画在历史渊源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绘画传统,包括了古代艺术家们对形态的探索和对人物肖像的表现。

中方绘画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绘画传统,包括了对山水、花鸟、人物等的表现。

两者在历史渊源上具有明显的区别,这也决定了两者在表现形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意义传达中西绘画在意义传达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异。

西方绘画更强调作品的个性表达和思想内涵,艺术家们常常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

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仅是一幅肖像画,更是艺术家对生活、美的理解和追求。

而中方绘画更注重作品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享受,艺术家们常常通过对自然、历史、文化等元素的表现,来传递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

如唐代的山水画家王维,《鸟栖图》表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三、表现形式中西绘画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更注重透视、立体感和光影的表现,画家们常常通过色彩的运用和线条的勾勒来打造出真实、栩栩如生的形象。

而中方绘画更注重艺术的笔墨和意境,画家们常常通过墨迹的渗透和用笔的运用来展现作品的气韵和情趣。

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也体现了两者在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上的不同。

四、审美取向中西绘画在审美取向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绘画更注重作品的写实性和视觉冲击力,画家们追求表现形式的真实和生动。

而中方绘画更注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画家们追求通过作品表现出一种虚幻、超脱的境界。

两者在审美取向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中西绘画在历史渊源、意义传达、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丰富多彩,更体现了中西方艺术家们在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上的不同。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绘画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将会进一步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发展,也将会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更丰富的体验和享受。

中西方绘画差异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西方绘画差异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西方绘画差异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中西方绘画在表现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光影和写实技法,强调对物体的形态和立体感的表现。

而中国绘画则更加注重意境、情感和笔墨的表现,追求一种超脱于物质之上的审美境界。

在绘画风格上,西方绘画注重个体表现和个性风格,追求独特性和独创性;而中国绘画注重神韵和气韵的表现,更加强调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和情感表现。

中西方绘画在主题内容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绘画着重表现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注重对人物、风景、静物等具体对象的描绘和再现。

而中国绘画则更加追求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注重对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表达。

中国绘画中常常出现山水、花鸟、人物和诗词等传统题材,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将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素材。

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西方绘画强调形式美和审美规律的表现,注重艺术作品本身的表面效果和形式感。

而中国绘画则更加重视心灵美和意境表达,强调绘画作品背后的情感内涵和艺术家的情感表达。

在审美观念上,西方绘画更加强调视觉享受和艺术的感官效果,而中国绘画更注重心灵共鸣和审美情感的共鸣。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中西方绘画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可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变化。

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将推动中西方绘画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和透视手法可能会对中国绘画产生影响,中国绘画的意境表达和情感境界也可能会影响到西方绘画。

这种交流与融合将丰富绘画艺术的多样性,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灵感和冲击。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将给中西方绘画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数字绘画技术的发展,绘画艺术将拥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和更丰富的创作手段。

数字化技术将为绘画艺术带来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更加丰富的创作技巧,推动绘画艺术向前发展。

数字艺术也将促使中西方绘画走向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文化多元化将为中西方绘画带来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宽广化。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一直是艺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差
异源于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一、绘画风格差异
中西方绘画风格最明显的差异是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中式绘画强调线条的运用,而西
方绘画是着重色彩的运用。

中式绘画追求的是神韵气韵,西方绘画追求的是情感表达。

二、绘画表现对象差异
中式绘画以自然景观、人物、花鸟为主题,其表现手法追求的是一种静态美,其中寄
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各种故事,以及哲学、宗教
等思想的表达。

我们可以看到,中式绘画着重描绘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流转,而西方绘
画则更多地表现了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中式绘画是一种禅意的艺术,寓意深远并富有哲学内涵。

其画面往往具有极高的象征性,可以映射出中华文化的一种精神内涵。

而西方绘画则强调艺术家个性的创作表达,其
作品多种多样,但都带有一定的题材和主题,寓意比较明确。

中式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充满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
精神追求。

而西方绘画则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如宗教、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是
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在于其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中式绘画注重意蕴、神韵,强调气氛和感受,而西方绘画则更加着重于表现力和情感表达。

这种文化间的差异,使得中西方绘画艺术在美学、思想和审美方面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夜》梵高
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

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

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

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

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

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

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

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

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

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

《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

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

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

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

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

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

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

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1、奔马图
1941年,纸本水墨
130×76厘米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正文
中西方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但这也更好的给了我们多样的选择。

我再次选取了三个方面。

从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美术的差异。

绘画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在
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

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

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话下,而西方绘画造型严谨,焦点透视决定了其在构图上有所限制,但也更体现了西方绘画方寸之间的精工细做,用现今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画在于细细品味,西方画细部则更加耐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