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
比较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异同点

比较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异同点
同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自身有很多特点:
1.首先便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画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又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2.在构图方法上不受教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既可以移动的远近法),使的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3.中国画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相交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的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4.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西方绘画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
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概括的讲,如果中国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则尚形,中国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总之,西方绘画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的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对比。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造型艺术中的绘画艺术。
对中西方绘画的认识

对中西方绘画的认识
题材和意象:中西方绘画的题材和意象有较大差异。
中方绘画强调表现自然、人文和哲学思想,经常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西方绘画则更加多样化,不仅包含人物、风景等自然元素,还包括历史事件、宗教主题、抽象表现等。
构图和透视:中方绘画注重构图的整体感和平衡感,着重表现画面的静态美;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透视法的应用,追求三维感和画面层次感。
色彩运用:中方绘画注重色彩的淡雅和含蓄,运用较为柔和的颜色构造画面;西方绘画注重色彩的鲜明和对比,运用鲜艳的颜色呈现画面。
艺术观念:中方绘画强调“不写一物不写万物”的写实观念,追求的是形与神的和谐统一;西方绘画则注重个人创作和艺术表达,强调艺术家个人的感受和独立性。
总体来说,中西方绘画在题材、构图、色彩运用和艺术观念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和审美观念的差异,为两种绘画风格带来了独特的魅力和艺术表达方式。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及差异

• 首先,东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不同、它导致 了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必然会出现差异。中国文 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人, 就是认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谐统一,人是 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一点出来,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 “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这种 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 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 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 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理解客体、体 会客体,让主、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 境界。于是,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 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 格和情绪论的载体。所以中国画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 感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客观,画家所画 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拘束。
两 种 绘 画 在 基 本 技 法 和 表 现 手 法 上 的 不 同 。
以 上 这 种 哲 学 与 审 判 观 念 上 的 差 异 , 又 进 一
步
造
成
了
东
西
方
西方绘画则不然,其他实际上就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 这就意味着画家在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和自己的视点一旦做出选择,就不能 随便移动。画家要严格地按照物理和光学的透视原理来构图,精心地把各类表现对 象组织在画面中。因为只有这样,三维空间中的客观世界才能被科学、准确地再现 出来。出于同样道理,西方绘画还把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原理运用到人物画中,以准 确表现人体骨骼肌肉的开关和运动状态。所以我们在经典西画中看到的人体,都是 比例恰当,描绘得如同真人一样。总之,对于西方绘画来说,能否准确地运用透视、 解剖和光学原理来描绘表现对象,是衡量一同画作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风格特点、艺术表现手法、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
下面从一些典型的角度出发,简单说明一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之处。
一、造型表现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最大差异在于造型的表现方式。
西方的绘画注重的是物象的严谨细致,尤其是对形体、色彩、细节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中国画则更注重心灵的抒发,笔墨的变化、墨色的浓淡、线条的润泽、空白的留白都是画家所借助的技巧手法,以达到对画面情感境界的准确表达。
所以说,中国画气韵生动,意象独特;西方画注重写实,精细入微。
二、审美取向的差异中国文化注重内在的心灵世界,追求的是一种含蓄、深厚、朴实、含义丰富的审美境界,中国画家尤其擅长通过线条、墨色、笔墨的巧妙运用,展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视觉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西方画却更加追求视觉造型上的直观冲击力,强调视觉形式的协调、对比、配合,讲究装饰效果、状态表达,争取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三、构图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在构图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中国画常常采用“三扇画法”,即将画面分成三部分,上、中、下,以相对简单的横竖线条、墨色与色彩相互搭配。
西方绘画则更强调构图比例的合理,追求构图效果的严谨,这样才更能展现出作品的整体美感,更加符合西方审美标准。
四、艺术追求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对于艺术追求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中国画认为艺术的根源在于“自然”,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通过心灵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而西方画则注重艺术的现代化、前卫化,强调艺术发展的时代意义,更多的是将艺术的价值、意义与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总之,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差异,不仅反映了艺术的不同发展方向,更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两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互相借鉴和融合,共同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3000字

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3000字绘画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表现主题、构图手法、色彩运用、艺术观念等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详细探讨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一、表现主题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表现主题上有很大的差异。
中方绘画艺术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强调意境与气韵。
中国古代绘画中常见的主题有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尤其以山水画最为著名。
中国山水画追求“山无际涯、天作之合”的境界,强调画家的意境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而西方绘画艺术则更加注重对人物的描绘和人类生活的表现。
西方绘画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有历史题材、宗教题材、肖像画等。
西方绘画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和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构图手法中西方绘画艺术在构图手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绘画注重整体的平衡和谐,追求画面的空灵和变化。
中国古代绘画常采用的构图手法有“三分法”和“三点透视法”。
三分法是指画面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通常描绘天空或远山,中部描绘山水或人物,下部描绘水面或地面。
三点透视法是指在画面中设置三个关键点,通过这三个点的透视关系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空间感。
而西方绘画注重画面的逼真和透视效果,追求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西方绘画常采用的构图手法有“黄金分割法”和“透视法”。
黄金分割法是指画面按照一定比例划分成两个部分,比例通常为1:1.618,以达到画面的平衡和谐。
透视法是指通过线条的收敛和消失点的设置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空间感。
三、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色彩运用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绘画注重墨色的运用和水墨的表现力,强调以黑白灰的色调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
中国古代绘画中常采用的色彩有“五色”和“彩色”。
五色是指红、黄、蓝、黑、白五种颜色,通常用来描绘天空、山水和花鸟等。
彩色是指除了五色之外的其他颜色,通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服饰和道具等。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一直是艺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差
异源于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一、绘画风格差异
中西方绘画风格最明显的差异是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中式绘画强调线条的运用,而西
方绘画是着重色彩的运用。
中式绘画追求的是神韵气韵,西方绘画追求的是情感表达。
二、绘画表现对象差异
中式绘画以自然景观、人物、花鸟为主题,其表现手法追求的是一种静态美,其中寄
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各种故事,以及哲学、宗教
等思想的表达。
我们可以看到,中式绘画着重描绘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流转,而西方绘
画则更多地表现了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中式绘画是一种禅意的艺术,寓意深远并富有哲学内涵。
其画面往往具有极高的象征性,可以映射出中华文化的一种精神内涵。
而西方绘画则强调艺术家个性的创作表达,其
作品多种多样,但都带有一定的题材和主题,寓意比较明确。
中式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充满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
精神追求。
而西方绘画则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如宗教、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是
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在于其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中式绘画注重意蕴、神韵,强调气氛和感受,而西方绘画则更加着重于表现力和情感表达。
这种文化间的差异,使得中西方绘画艺术在美学、思想和审美方面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一、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1.透视与非透视:中西方绘画在透视的处理上有所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法的运用,追求空间的逼真和立体感,使画面产生一种线性的深度。
而中式绘画则多采用非透视的手法,通过山水、花鸟的形象和构图,表现出静寂、静谧的美感。
2.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中色彩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追求色彩的鲜明和对比,注重色彩的暖与冷、亮与暗的变化,以营造不同的气氛。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为主要材料,追求淡泊、克制的审美情趣,通过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象。
二、创作风格的差异1.对现实主义的追求:西方绘画多强调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真实感和精细描绘,致力于对现实主题和现实生活的深入研究。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审美情趣的表达,更加注重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体现思想性和寓意性。
2.对绘画技法的使用:西方绘画以油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技法更为细腻和精细,画面贴近视觉感知的真实效果。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用笔的质感和节奏感,追求笔法的灵动、意态的神韵。
在用笔技法上,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点染,追求韵味的表现,而西方绘画更注重线的把握和线条的构造。
三、主题内容的差异1.文化传承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主题内容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以文人雅士的情怀和境界为主题,强调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感的表达。
而西方绘画更多地从宗教、历史、神话等方面寻找创作素材,注重表现人类对于宗教和文化的追求与探索。
2.艺术观念与价值体系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倾向于强调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独立性。
而中国绘画则更强调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强调对传统技法和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起来,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方式、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绘画追求非透视的构图和水墨的意境表达,强调意境和寓意的传达。
而西方绘画则注重透视的运用和色彩的对比,着重于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的表现。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画根据自然光线来处理明暗,画月夜象月夜,画阳光象阳光,这种画法很符合再现性原则,而中国画在创造形象时不受自然光线的束缚,这是与中国画以墨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特点联系的。中国画画面上的浓淡不一定与实际对象和环境的明暗一致,如主树画得浓一些,靠前的山石画得浓一些,这不是再现明暗,而是为了突出主体。中国画少用明暗,正如京戏《三岔口》一样,演员表现黑夜中打斗,却是全场无处不亮,演员全身无处不亮,那“黑夜”只是通过演员的动作特征才可以感觉到。仇英的《春夜宴桃李园图》,明明画的是夜晚,却把人物、庭院、花木,描绘得如同白天,仅凭一枝高烧的红烛和一个灯笼来表明夜间。这与中国画的不重视如实造型的表现原则有关,也与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有关。
“当狩猎的胜利品开始以它的样子引起愉快的感觉,而与有意识地想到它所装饰的那个猎人的力量和灵巧完全无关的时候,它就成为审美快感的对象,于是它的颜色和形式也就具有巨大和独立的意义”,“一定的东西在原始人的眼中一旦获得某种审美价值之后,他就力求仅仅为了这一价值去获得这些东西,而忘掉这些东西的价值的来源,甚至连想都不想一下。”
(七)色彩的地位和作用
在西画中,色彩不但是最重要的造型手段,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画什么题材,表现什么感情,创造什么气氛,就要用相应的色调。中国画不象油画那样重视光与色的复杂变化关系,只是浑然地表现物体的最有代表性的固有色或表现情感的色调。墨线的运用在中国画上比色彩的运用更为重要。中国画以墨色为主,“五色”仅仅是墨色的补充因素,而且用“五色”时尽量加强对比,不必考虑对象的实际色彩,如吴昌硕用西洋红画牡丹,齐白石用西洋红画菊花,往往都配以黑色的叶子,红与黑对比强烈,而且有古厚的意趣。中国画更重视黑白对比,水墨能在宣纸上形成极甚丰富的枯湿浓淡的变化,既复杂多样,又单纯统一,所以中国古代画论有“以水墨为上”的说法。西方传统绘画的用色力求复杂调和并更加讲究客观的真实性(考虑光源色、环境色等因素)。
(三)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
西画重思维,中国画更重感情。因此,西画再现性强,形象逼真,具有更高的认识价值,中国画表现性强,抒情味浓(讲究“笔情墨趣”)。在西方,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极大,科学与绘画关系密切,哲学的头脑和科学的素养使画家养成以准确的头脑去观察自然,以清晰的几何学、逻辑学的方法去分析自然,再现自然。而中国画更重视情与理的统一,诗与画的结合。
(五)线条的位置和作用
就主流来说,墨线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色彩(包括明暗)是西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中国画的线条吸收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度技巧,因而中国画的线条本身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如“铁线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它除了完成造型的作用外,其本身就是某种精神、情调和气势的表现。会画速写的西方画家拿起笔,很难画出中国水墨画,表现中国画线条的独特的美。
(二)反映生活真实的方式
中西绘画都要反映生活的真实,但方式不完全相同。西方油画象戏剧电影一样,是通过逼真的外在形象来表现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中国画象中国戏剧一样,是通过近似的外在形象来表现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中国画的许多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已脱离生活的逼真状态,如戏曲中的开门、上马、抖髯、正冠等动作,已经过舞蹈化的艺术加工而“定型”,大大不同于生活原经过概括的程式化的东西,形态已大大不同于现实中的树叶和山石。
(四)对待对象的态度
西方画家对所描绘的对象基本上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而中国画家与所描绘的对象,往往是溶合为一的;不仅是客观对象的观察者,而且也是亲身参与者。西画重写生,总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来观察和描绘他视野的对象,总是如实地再现一个时间内的色彩的变化。中国画家则很少在固定的一个地点来观察和描绘对象,而往往是在生活观察的基础上,回到房间凭想象作画。在作画时把自己的生活印象、想象和理想揉合在一起。西画是对着模特写生的,中国画更多是“离景写生”。凭记忆作画往往不可能把对象的一切细微末节都画出来,但却能抓住对象大的特征和气势,这一点与中国画重再现重抒情的特点相一致的。
(九)构图特点
西画用严格的焦点透视,中国画多用散点透视。潘天寿说,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是与人们欣赏风景时的实际感受相一致的,如人们游西湖、登泰山,是边走边看的。若用焦点透视,就无法把这种全景式的感受在一幅画上表现出来。看《长江万里图》,感到画家象生了两个翅膀,沿着长江和黄河在缓缓飞行,一面看,一面画,将几十里、千百里的山河景物画在小小一张画面上(“尺幅万里”),又好象画家坐了升降机,将突出的山峰、盘桓的山脚,都全部截取在画面中。中国画更讲究虚实关系,往往利用空白,突出主体,力求画面主体清楚、明确、突出,尽量舍去次要的东西,甚至背景也可以不画,留出大片空白,便于题诗用印。这种不画、少画背景的构图方法,使得中国画在构图上有极大的灵活性,使主体形象取得最显豁最突出的视觉效果。潘天寿常引诗道:“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支。”中国画往往就是突出这“两三支”。西画往往布满物象,布满颜色,整个画面饱和,不留过多空白,如一个全身像或一个建筑物,人和建筑物总是撑足画面。
再现与表现
认识因素与情感因素
对待对象的态度
明暗
线条
色彩
表现生活真实的方式
形与神
构图
普列汉洛夫:原始狩猎民族把动物的皮、爪、牙、羽毛等作为装饰,在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戴的。“谁战胜了灵巧的东西,谁就是灵巧的人”,谁战胜了力大的东西,谁就是力大的人,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归入装饰品的范围。
(八)形与神的关系
中国画的“神”,不仅指客观对象的内在因素,而且也包括画家的主观情思。宋代以后,这种主观情思的抒情、写意成分就更浓,中国画与其说是“画”,不如说是“抒写”。西画中的“神”,基本上是客观对象的“神”。西画重视形体刻画,要求维妙维肖,形态逼真,比例准确,造型严谨,作工精细。中国画首先着眼于“传神”,认为形为神服务,为了传神,可以“不似”,可以夸张,可以变形,甚至认为“不似”才是“真似”,如月亮不圆,垂钓者与渔舟的比例不合。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代表)
(一)再现与表现
中西绘画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但西画重模仿、重再现,中国画从宋代以后,更重表现。这表现包括对象的神情的表现(传神),也包括画家的情和意的表现。这种“有我之境”的表现性绘画,即“文人画”,主要是意在唤起观赏者对于某个人感性的判断,而不是在于唤起外在事物在头脑中的显现。倪瓒(云林):“仆之竹聊以为写胸中之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乎?”为了表达这种“逸气”,不管是选材,还是笔墨,都要与这种心理状态达到“同态对应”,如选梅花为了表现“傲”,选松柏为了表现“坚”,写竹是表现“直”,写荷花是表现“纯”。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稠稀纵横,皴的披麻斧劈,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美,而且是人的精神气质、兴味的写照。齐白石:“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