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名称模电课程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院系电子通信工程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2013年12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录第一章绪论 (3)1.1目的 (3)1.2内容 (3)第二章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4)2.1设计目的 (4)2.2设计电路图 (4)2.3设计原理 (4)2.4 Miltisim 模拟以及结果 (5)2.5设计的器件 (5)2.6设计物品的实物图片 (6)第三章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6)3.1设计目的 (6)3.2设计电路图 (6)3.3设计原理 (7)3.4 MUltisim 模拟以及结果 (7)3.5设计的器件 (9)3.6设计物品的实物图片 (9)第四章Multisim 模拟差分及运算放大电路 (10)第五章调试与测试数据 (14)第六章结论及设计心得 (17)第一章绪论经过一个学期的对模拟电路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知识。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

模电课程设计便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模拟电路主要说的是放大电路,在这次模电课程设计中我们主要设计了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和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通过对电路的设计和Multisim 模拟,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了模电课上的知识。

对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学习。

1.1 目的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设计教学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以理论为基础设计,在实践中检验、修正。

首先设计一个电路,通过Multisim 模拟,再制作电路板实物。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方案报告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方案报告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方案报告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书桌上,我拿起笔,开始构思这份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方案。

这十年来,我已经写过无数个方案,但每一次都仿佛是一个新的开始,充满了挑战和激情。

一、项目背景想起那个炎热的夏天,我第一次接触模拟电子技术,就被它深深吸引。

如今,时代在变迁,模拟电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技术,我们决定设计一个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课程方案。

二、设计目标这个方案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设计并实现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模拟电路。

这个目标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三、课程内容1.模拟电子技术基本原理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

这部分内容就像一座大厦的地基,至关重要。

我们会从最基本的电子元件讲起,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2.模拟电路设计我们将教授学生如何设计模拟电路。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黑夜里寻找光明,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实践。

我们会让学生从简单的电路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电路设计。

3.实践操作理论知识毕竟只是理论,我们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模拟电子技术。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大海里航行,需要勇敢地面对风浪。

我们会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他们亲自动手,完成电路的设计和制作。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就像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模拟电子技术的大门。

我们会采用案例分析法、互动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检验理论知识的最好方式。

我们会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就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时代的气息。

我们会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五、课程评价1.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广东海洋大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广东海洋大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题目低频信号发生器班级XX XXXX姓名XXXX学号20121192XXXX成绩日期 16低频信号发生器一、课题名称与技术要求1设计能产生正弦波,矩形波(占空比可调)和锯齿波等多种信号的函数信号发生器。

2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a输出信号的工作频率范围10Hz~10KHz,连续可调b输出各种信号波形幅值0~10V,连续可调二、内容摘要信号产生电路有正弦波和非正弦波振荡电路两种形式。

正弦波振荡电路是由正反馈网络和放大电路组成。

常见的有RC正弦波振荡电路和LC正弦波振荡电路。

非正弦信号产生电路主要有方波、矩形波、三角波和锯齿波等信号发生电路。

矩形波发生电路由一个可调占空比的迟滞电压比较器组成。

方波是占空比为50%的矩形波的一种特殊形式。

锯齿波发生电路由一个同相输入迟滞比较器和一个可调占空比的积分电路组成。

三角波又是占空比为50%的锯齿波的特殊形式。

对于正弦波产生电路,关键就是熟悉选频网络的选频特性。

对于非正弦产生电路,关键是要明确放大电路引入的是正反馈,因为只有正反馈才能使电路产生振荡。

本方案采用RC正弦波振荡电路,迟滞电压比较器和RC积分电路。

将这三个电路连接在一起,会依次产生正弦波、方波和三角波。

由于矩形波积分后不能产生锯齿波,上述方案不能实现,所以单独设计一个矩形波产生电路。

由于矩形波与方波的不同之处在于矩形波的高电平持续时间与低电平持续时间不相等,可以在方波产生电路中设法使电容的充放电时间不相等来实现,即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实现,这就是一个可调占空比的矩形波发生电路。

三、总体设计方案论证及选择(1)RC正弦波振荡电路产生正弦波,作为输入信号,通过迟滞电压比较器产生方波,再作为输入信号,通过积分电路产生三角波。

原理图如下:正弦波方波三角波1.正弦波产生电路a电路图如下:b. 分析上图是RC串并联正弦波振荡电路,又称文氏桥。

反馈网络和选频网络由RC串并联网络组成,同时加入了一个C007芯片作为放大电路。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如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等;2. 了解常用模拟电子元器件的特性及功能,如电阻、电容、晶体管等;3. 学会分析简单模拟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4. 掌握模拟电路图的阅读和绘制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模拟电路;2. 能够运用Multisim等软件对模拟电路进行仿真分析;3.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模拟电路的性能;4. 能够解决实际应用中与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模拟电子技术基本概念:介绍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等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2. 常用模拟电子元器件:讲解电阻、电容、晶体管等元器件的特性、符号、选用和应用。

3. 简单模拟电路分析:分析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等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4. 模拟电路图的阅读与绘制:教授电路图的识别、分析和绘制方法。

5. 模拟电路设计与仿真:运用Multisim等软件进行电路设计与仿真分析。

6. 实验教学:开展与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1周:模拟电子技术基本概念,教材第1章;第2周:常用模拟电子元器件,教材第2章;第3周:放大器电路分析,教材第3章;第4周:滤波器与振荡器电路分析,教材第4章;第5周:模拟电路图的阅读与绘制,教材第5章;第6周:模拟电路设计与仿真,教材第6章;第7周:实验1,教材附录;第8周:实验2,教材附录。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模拟电子技术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模拟电子技术基本概念,如放大器、滤波器等;2. 了解常用模拟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应用;3. 理解并掌握模拟电路参数的计算与调整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并设计简单的模拟电路;2. 学会使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实验设备进行模拟电路测试;3. 能够运用Multisim等软件进行模拟电路仿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3. 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认识到模拟电子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年级电子技术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数学基础,思维活跃,对新技术和新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采用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意识;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调制与解调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模拟电子技术基本概念2. 常用模拟电路:运算放大器电路、反馈电路、滤波电路、振荡电路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常用模拟电路及其应用3. 模拟电路参数计算与调整:放大器增益、频率响应、滤波器截止频率等;教材章节:第三章 模拟电路参数计算与调整4. 实验与仿真:使用实验设备进行模拟电路搭建、测试;利用Multisim软件进行模拟电路仿真;教材章节:第四章 实验与仿真5. 项目实践:设计并实现一个小型的模拟信号处理系统;教材章节:第五章 项目实践教学安排与进度:1. 第一周:介绍模拟电子技术基本概念,学习放大器、滤波器等基本电路;2. 第二周:学习常用模拟电路及其应用,进行实验设备使用培训;3. 第三周:深入学习模拟电路参数计算与调整方法,开展实验与仿真教学;4. 第四周:进行项目实践,分组设计并实现模拟信号处理系统;5. 第五周:项目展示与评价,总结课程学习成果。

带通滤波器设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带通滤波器设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带通滤波器设计--模拟电⼦技术课程设计报告模拟电⼦技术课程设计报告带通滤波器设计班级:⾃动化1202姓名:杨益伟学号:120900321⽇期:2014年7⽉2⽇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录第⼀章设计任务及要求1、1设计概述------------------------------------31、2设计任务及要求------------------------------3 第⼆章总体电路设计⽅案2、1设计思想-----------------------------------42、2各功能的组成-------------------------------52、3总体⼯作过程及⽅案框图---------------------5 第三章单元电路设计与分析3、1各单元电路的选择---------------------------63、2单元电路软件仿真---------------------------8 第四章总体电路⼯作原理图及电路仿真结果4、1总体电路⼯作原理图及元件参数的确定---------94、2总体电路软件仿真---------------------------11 第五章电路的组构与调试5、1使⽤的主要仪器、仪表-----------------------125、2测试的数据与波形---------------------------125、3组装与调试---------------------------------145、4调试出现的故障及解决⽅法-------------------14 第六章设计电路的特点及改进⽅向6、1设计电路的特点及改进⽅向-------------------14 第七章电路元件参数列表7、1 电路元件⼀览表---------------------------15 第⼋章结束语8、1 对设计题⽬的结论性意见及改进的意向说明----168、2 总结设计的收获与体会----------------------16 附图(电路仿真总图、电路图)参考⽂献第⼀章设计任务及要求1、1设计概述:带通滤波器是指允许某⼀频率范围内的频率分量通过、其他范围的频率分量衰减到极低⽔平的滤波器。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正弦波、方波—三角波波形发生器)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正弦波、方波—三角波波形发生器)

模拟电⼦技术课程设计报告(正弦波、⽅波—三⾓波波形发⽣器)模拟电⼦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正弦波、⽅波—三⾓波波形发⽣器专业班级学号学⽣姓名同组成员指导教师设计时间教师评分⽬录1、概述 (3)1.1、⽬的 (3)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3)2、正弦波、⽅波、三⾓波设计的内容 (3)3、总结 (4)3.1、课程设计进⾏过程及步骤 (4)3.2、所遇到的问题及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10)3.3、体会收获及建议 (10)3.4、参考资料 (10)4、教师评语 (11)5、成绩 (11)1、概述1.1、⽬的课程设计的⽬的在于巩固和加强电⼦技术理论学习,促进其⼯程应⽤,着重于提⾼学⽣的电⼦技术实践技能,培养学⽣综合运⽤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了解开展科学实践的程序和基本⽅法,并逐步形成严肃、认真、⼀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定的⽣产观、经济观和全局观。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1)、RC正弦波振荡电路(2)、⽅波—三⾓波产⽣电路2、正弦波、⽅波—三⾓波设计的内容(1)、RC正弦波振荡电路设计⼀个RC正弦波振荡电路,其正弦波输出为:a.振荡频率: 1592 Hzb.振荡频率测量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5%c.振幅基本稳定d.振荡波形对称,⽆明显⾮线性失真(2)、⽅波—三⾓波产⽣电路设计⼀个⽤集成运算放⼤器构成的⽅波—三⾓波产⽣电路。

指标要求如下:⽅波 a.重复频率:4.35*103 Hzb.相对误差<+5%c.脉冲幅度 +(6--8)V三⾓波 a.重复频率:4.35*103 Hzb.相对误差<+5%c.幅度:6—8V3、总结3.1、课程设计进⾏过程及步骤1、正弦波实验参考电路如图(1)、根据已知条件和设计要求,计算和确定元件参数。

并在实验电路板上搭接电路,检查⽆误后接通电源,进⾏调试。

(2)、调节反馈电阻R4,使电路起振且波形失真最⼩,并观察电阻R4的变化对输出波形V o的影响。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模电课程设计班级:测控 001学号:10010341姓名:张东引言:PSpice是一款集电路绘图、模拟仿真、图形处理和元器件符号制作等于一体的功能强大而又应用广泛的计算机软件。

其以图形方式输入,自动进行电路检查,生成图表,模拟仿真电路。

通过PSpice软件我们不仅可以优化设计电路、分析电路。

还可以应用到我们所学的课程当中,从而辅助教学让我们更好的接受这些庞大而有繁杂的电路分析。

一、单管放大电路分析电路输入1000Hz,Ui=10mV,C1=C2=10uf,C e=50uf1.模拟实验电路图及连线。

2.利用示波器观察输入输出信号3.静态分析结果。

4.电压放大倍数及频率特性如下。

5.找出上下线截止频率和频带宽。

由放大倍数的0.707倍即得76,可在上图中读出上限截止频率202.5Hz和下限截止频率29.36MHz.6.输入阻抗7.输出阻抗由上图得出输出阻抗为74KΩ。

二、低通滤波电路(1)设计一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Hz f H 870=,Q=0.8,H f f >处的衰减速率不低于30dB/10倍频程。

(2)绘制电路图,其中运算放大器使用μa741。

μa741的4管脚接V- =–15V ,7管脚接V+ =+15V (由于元件库中缺短μa741,遂用功能相似的放大器741来替换)1.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电路图2.输入,输出波形。

3.(1)1KHZ对应的分贝数为-10.473dB.3.(2)10KHZ对应的分贝数为-50.651dB。

4.将C1接4.(1)C1接地后1KHZ对应的分贝数-13.997dB。

4.(2)C 1接地后10KHZ 对应的分贝数-50.658dB 。

5.F F R R 2'输入输出波形5.(1)1KHZ对应的分贝数-6.868dB。

5.(2)10KHZ对应的分贝数6.(1)F F R R 2'= C 1接地后,1KHZ 对应的分贝数-10.586dB 。

6.(2)当F F R R 2'=C 1接地后10KHZ 对应的分贝数-47.365dB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重庆科技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成果院(系):_电子信息工程学院_班级:自普本2008— 01学生姓名:_袁小敏___________ 学号:_2008440910 _________ 设计地点(单位)1404 _________________设计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日期:2010 年7月9 日指导教师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绩(五级记分制): _______________教师签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 设计任务和指标要求. (3)二、............................................................ 设计框图及整机概述3三、................................................ 各单元电路的设计方案及原理说明4四、........................................................ 仿真调试过程及结果分析7五、.................................................... 设计、安装及调试中的体会8六、.................................................... 对本次课程设计的意见及建议9七、...................................................................... 参考资料10八、.......................................................................... 附录11附件1 整机逻辑电路图 (11)附件2 元器件清单 (12)一设计任务设计时间:2010-7-5 到2010-7-9设计地点:1404设计任务:设计一个由集成运放组成的测量放大器。

设计的性能指标:(1)输入信号Ui,P-P=1mV时,输出电压信号Uo,p-p=1V;(2)输入阻抗Ri > 1M Q;(3)频带宽度BW=1HZ~1KHZ ;(4)共模抑制比KCMR >70dB二设计框图及整机概述设计框图:整机概述:在测量放大器的输入端输入要测量的微弱信号,经过测量放大器的前端同相并联差动放大器,在抑制共模信号输出的同时将差模信号放大并输入到下一级,在经过测量放大器的放大部分将信号再一次放大。

后经过由高通与低通串联构成的有源滤波器进行滤波,选择频率在1到1000Hz的波形进行检测。

三各单元电路的设计方案及原理说明1•测量放大电路测量放大器由两个同相放大器和一 个差动放大器组成,如图 1所示。

该电 路具有输入阻抗高,电压放大倍数容易 调节,输出不包含共模信号等优点。

测量放大器的第一级由两个同相放 大器采用并联方式,组成同相并联差动 放大器,如图2所示。

该电路的输入电 阻很大。

若不接R 时,该电路的差模输 入电阻Rid ~ 2ric 。

共模输入电阻 Ric 〜ric/2。

由于运放的共模输入电阻ric 很大,当接 入电阻R 后,由于R 小,则R 与Rid 或 Ric 并联后,该电路的输入电阻就近似等于R图2电路的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为:由上式可知,改变R1的值就能改变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通常用一个电位器与 一个固定电阻串联来代替 R1。

这样调节电位器的值,就能改变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图2电路的优点是输入电阻很大,电压放大倍 数调节简单,适用于不接地的“浮动”负载。

缺点 是把共模信号按1: 1的比例传送到输出端。

测量放大器的第二级由运算放大器 A3与电阻R3、R4、R5、Rw 一起组成基本差动放大器。

如图 3所示。

该电路的差模输入电阻:Rid=2R3。

共模输入电Ric=R3+R4。

A U 021 U 02 U 。

! U i2R 2 R I 图1 测量放大器电路2.带通电路图要求设计一个有源二阶带通滤波器,指标要求为:通带中心频率fo 500H Z ;通带中心频率处的电压放大倍数:Au=1; 带宽:f 1000H Z 。

选用附录中图8电路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为:A uo3 R 4 R 3 因此图1测量放大器的输入阻抗由R的值决定。

图2 同相并联差动放大 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为: R4 2R 2 R 4 R i R 3该电路的传输函数:A uo代(S)(20) 品质因数:(21) 通带的中心角频率:1 1 1 '■ R3C2R R22500(22)通带中心角频率0处的电压放大倍数:A uoR32R1 (23)Q CR3(24)则: 10F)f匹(F)5000.02 FR1 3615.92 100.02 10 ( 10) 2 500R22QC 02 100.02 10 2 500318.5 103QC 0(2Q2 A uo)10 _____________0.02 10 6 2 500 (2 102 10)838四、仿真调试过程及结果分析1、实验现象描述或实验数据记录整个实验的现象是当在输入端输入有一定差异并频率在要求的频带内的微弱正弦信号源,在输出端经过示波器的追踪时进会出现一个被放大了1000倍的正弦波形,在频率为1Hz与1000Hz的正弦信号时,波形将会有所下降,下降大约3dB 左右,也就是放大倍数由1000下降到707倍。

在远小于1Hz的信号几乎不会输出,同样远大于1000Hz的信号也不会有输出。

2、实验调试排故等描述有设计性能指标要求放大倍数要为1000倍,而放大倍数由R1,R2,R3,R4 四个电阻决定。

即Au=(1+2R2/R1)*R4/R3=1000确定R2=100K,R3=10K为达到要求,经过调试R4=38K,R1=650在滤波电路段,低通的电容C=0.01u,由中心频率计算公可得低通出的电阻为16K,高通的电容C=0.1u,有中心频率计算公式可得高通的电阻为875& 通过仿真软件的仿真,对算出的理论值进行检测,通过查看电路输出的波形进行调试,最终达到指标要求五、设计、安装及调试中的体会经过一周的模电课程设计,虽然时间是短了一点,设计的没有那么仔细,但我还是感觉收获很多。

我们这次设计的是一个测量放大电路,为了实现检测微弱的差异信号。

经过查阅资料与组员的商讨,最终我们形成了两套方案进行设计。

上面的整合电路就是我们在一周内设计的结果。

它是由四个集成运放和几个电阻与电容组成的,基本功能是抑制共模信号,放大差模信号,在进行选频,实现对一定频带的信号进行检测。

我们结合测量放大器的原理图,利用实验室的元件进行了设计仿真。

在这过程中,我们对不同运放进行了对比调试,实现了不同的效果,从中对集成运放的功能差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掌握了集成运放的工作原理。

整个元件的放大倍数容易实现,通过对前端的电阻的调试更换,我们实现了放大倍数接近1000 倍。

在调试的过程中,我们对模电中对放大电路放大倍数的计算有了很好的巩固。

我也从中理解了一直迷惑的问题,就是反馈的作用。

在对滤波那段电路的设计,我们花了很多时间。

为达到指标要求的频带,我们先经过了假设与理论计算,得出了一组数据,我将其安在电路中,进行了比较,到与预想相差很大,我们进过分析调试,我们终于实现了目标,虽然没有那么精确,但已经达到效果。

我们很欣慰,我们也感受到动手操作的好处,将在课堂上学的不好的部分几乎弄明白了。

我们将仿真的出的数据再次进行软件仿真,效果明显的显示出来。

值得强调的是我又掌握了如何用软件仿真设计的模电,数电电路图,这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共工作都有好处。

以前我对设计实习类的安排都不够重视,认为那学不到什么东西。

随着这次课程设计,我认识到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每一次自己动手的机会,从中学习一些在课堂上得不到的东西。

六、对本次课程设计的意见及建议我认为本次课程设计整体不错,只是时间太过于紧,只有一周的时间,我们没有更好的设计出更理想的结果。

还有实验室的原件型号不多,供调试的选择不多,不利于实验的调试。

我建议以后尽量让设计的时间充沛一些,从而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考资料与处理消化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七、参考资料1.电子技术基础(模电部分)(康华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五版)2.测试技术基础【M (韩云台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3.测量技术一一理论与应用【M (黄唯一黄均芳德等编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 年第一版)4.自动测检技术【M (宋文绪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5.检测与转换技术【M 梁森编北京出版社2004年7月)6.其他网上资料八、附录(包括:整机逻辑电路图和元器件清单)B|附录一:整机逻辑电路图A/Wd -S:1 1附录二:元件清单集成运放OP07CD 4 件电阻14 件电容 2 件双综示波器 1 件信号发生器 1 件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