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概况自然地理及人文社科
《内蒙古简介》课件

目 录
• 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和历史 • 内蒙古的自然环境 • 内蒙古的民族和文化 • 内蒙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 内蒙古的旅游景点 • 内蒙古的未来展望
01
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和历 史
地理位置
东与黑吉辽相邻
内蒙古东部与黑龙江、 吉林、辽宁三省接壤。
西与陕甘宁相接
内蒙古西部与陕西省、 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
蒙汉文化交融
内蒙古地区汉族与蒙古族的长期交 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
传统节日
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传统的节日,集体育竞技 、文化娱乐、商贸交流于区的汉族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
。
敖包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祭祀山神、祈 求平安和丰收。
04
内蒙古的经济和社会发 展
气候条件
总结词
内蒙古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寒冷干燥的特点。
详细描述
内蒙古的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且温暖。该地区年降水 量较少,主要集中在夏季。由于气候干燥,内蒙古的蒸发量 远大于降水量,这使得该地区的水资源较为匮乏。
自然资源
总结词
内蒙古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煤炭、稀土、铁矿等。
详细描述
内蒙古是中国的重要能源基地,煤炭储量巨大,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通辽和呼伦贝尔等地区。此外,内蒙古还 是中国的稀土之乡,稀土资源主要集中在包头和巴彦淖尔等地。铁矿则主要分布在赤峰和乌兰察布等地。除了矿 产资源外,内蒙古还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为农业和林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旅游业
内蒙古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 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业逐渐 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教育状况
教育体系
内蒙古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 育和高等教育。
内蒙古 区情知识

内蒙古区情知识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一个地域辽阔、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以下是一些关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区情知识:
1. 地理位置和气候: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的气候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而短暂,冬季寒冷而漫长。
2. 区划和人口: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多个地级行政区,包括盟、市等。
其首府是呼和浩特市。
该地区的常住人口数量较多,是一个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
3. 自然资源: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稀土、石油、天然气等。
这些资源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4. 经济和产业: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以畜牧业和工矿业为主。
其中,牛羊肉、奶制品等畜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此外,内蒙古还拥有发达的毛纺织业和工矿业,这些产业在内蒙古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5. 文化和旅游:内蒙古自治区拥有独特的蒙古族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游客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草原风光、体验蒙古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参加各种民俗活动。
著名的旅游景点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赤峰的红山文化遗址等。
6. 教育:内蒙古自治区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府和研究机构,为内蒙古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做出了贡献。
7. 交通和通讯:内蒙古自治区的交通和通讯设施日益完善,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式便捷高效,通讯网络覆盖广泛,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之,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航拍中国内蒙古知识点整理

航拍中国内蒙古知识点整理(实用版)目录一、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二、内蒙古的地貌特征三、内蒙古的自然资源四、内蒙古的气候特点五、内蒙古的文化和旅游景点正文一、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东起东经 126 度,西至东经 97 度,是中国跨越经度最大的自治区。
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地理区域,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等省份相邻。
二、内蒙古的地貌特征内蒙古的地貌特征多样,有山地、平原、草原、沙漠和戈壁等地貌类型。
其中,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是内蒙古的两大山脉,横亘在内蒙古的东西两侧。
内蒙古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兴安盟和通辽等地,草原则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等地,而沙漠和戈壁主要位于内蒙古的西部地区。
三、内蒙古的自然资源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等。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开发区,有丰富的煤炭、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
内蒙古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寒温带针叶林区之一。
内蒙古的草原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草原牧区之一。
此外,内蒙古还有丰富的水资源,呼伦湖是内蒙古最大的湖泊。
四、内蒙古的气候特点内蒙古的气候特点为寒冷干燥,大陆性气候显著。
内蒙古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且东部和西部的气候差异明显。
内蒙古的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东部地区降水量较多,西部地区降水量较少。
五、内蒙古的文化和旅游景点内蒙古的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迹。
内蒙古的旅游景点众多,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大兴安岭、阴山山脉、呼伦湖、满洲里国门、额尔古纳河等。
内蒙古百科知识

内蒙古百科知识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中国面积第三大的省级行政区。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内蒙古的知识点。
1.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的北部边疆地区,总面积约118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2.3%。
内蒙古自治区北邻蒙古国,西与新疆、甘肃接壤,南与山西、河北、辽宁相连,东与吉林、黑龙江相邻。
2. 地形地貌内蒙古地势较为平坦,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和草原。
境内有呼伦贝尔大草原、额尔古纳河、河套地区等知名景观。
同时,内蒙古还拥有众多湖泊,如鄂尔多斯盆地的库布其沙漠和达拉特旗的达拉特旗沙漠。
3. 气候特点内蒙古地跨中温带和寒温带,气候类型多样。
南部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北部地区属于寒温带干旱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风。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内蒙古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要形式。
4. 民族文化内蒙古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境内有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等多个民族。
蒙古族是内蒙古的主要少数民族,他们保留着独特的传统文化、服饰和民俗风情。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如那达慕大会、白月亮节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5. 自然资源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
境内有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稀土等矿产资源。
同时,内蒙古还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草原资源丰富。
内蒙古的农畜产品以牛羊肉、奶制品和皮毛制品等为主要特产。
6. 经济发展内蒙古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部门主要集中在能源、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等领域。
内蒙古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内蒙古还发展了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7. 历史文化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军事要塞和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历史上,蒙古族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并建立了元朝,统一了中国。
内蒙古的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如昭君墓、呼和浩特城等都是重要的历史遗址。
8. 教育与科研内蒙古拥有一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等。
内蒙古的常识知识

内蒙古的常识知识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方边疆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资源能源富集区。
内蒙古自治区的常识知识涵盖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
一、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方边疆地区,北与蒙古国接壤,东与辽宁、吉林等省份相邻,南与河北、山西、宁夏等省份相连,西与新疆、甘肃等省份相接。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我国连接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重要枢纽。
二、气候特点内蒙古自治区气候类型多样,主要有大陆性气候和寒温带气候。
全区年平均气温在0℃左右,冬季寒冷,夏季凉爽。
内蒙古的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少,尤其是西部地区更为干旱。
三、民族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主要民族有蒙古族、汉族、回族等。
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其传统文化深厚。
内蒙古地区有悠久的草原文化和牧民文化,草原上的奥尔洪节、那达慕大会等民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四、经济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资源能源富集区。
内蒙古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牛羊养殖和奶制品生产是内蒙古的特色产业。
此外,内蒙古还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区。
五、旅游资源内蒙古自治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
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呼伦湖、赤峰大草原、响沙湾等。
呼伦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湖水清澈,风景秀丽,吸引了众多鸟类栖息繁衍。
赤峰大草原广袤无垠,是草原文化的代表,也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响沙湾位于阿拉善盟,是一个以大漠沙丘为主要景观的旅游胜地。
六、特色美食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特色美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烤全羊。
烤全羊是蒙古族的传统烹饪方式,将整只羊用火烤制,肉质鲜嫩多汁,香气扑鼻。
此外,内蒙古还有奶制品、手抓羊肉、奶茶等特色美食,深受游客喜爱。
总结: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的北方边疆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
内蒙古介绍正式版

内蒙古介绍正式版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位于中国北方边疆地区,是中国五个自治区之一,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内蒙古地理位置优越,北濒边界,与俄罗斯、蒙古国相邻,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草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本文将从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个方面来介绍内蒙古。
地理方面,内蒙古地处亚洲大陆中部,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2.3%,相当于法国和德国面积之和。
内蒙古地势东低西高,呈自西向东逐渐升高的梯形地貌。
北部以草原为主,中部以草原和沙漠为主,南部为丘陵和山地。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油田、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畜牧业基地。
历史方面,内蒙古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区之一、早在古代,这里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聚集地。
公元前3世纪,匈奴在内蒙古贺兰山地区建立了强大的政权。
随后,蒙古族在内蒙古崛起,成为中国北方的霸主。
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统一北亚和东欧大片土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明代至清代,蒙古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自治区。
文化方面,内蒙古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蒙古族是内蒙古最大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
蒙古族的文化以“草原文化”为主题,崇尚自由、豪放和勇敢的精神。
蒙古族的传统艺术形式有民歌、舞蹈和马头琴等,深受欢迎。
此外,内蒙古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如回族、达斡尔族等,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
经济方面,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农牧业基地。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油田和天然气资源,是中国最大的能源产地。
此外,内蒙古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区,出产肉类、奶制品和皮毛等农牧产品。
近年来,内蒙古加快了经济转型,推进了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总之,内蒙古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经济实力强大。
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是其独特的文化之美。
内蒙古自然地理地貌

内蒙古自然地理地貌1.1 地理环境1.1.1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
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
西起97º12´E,东至126º04´E,横跨经度28º52´,直线距离2400km;南起37º24´N,北至53º23´N,纵占纬度15º59´,直线距离1700km;全区总面积1.18×106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3位。
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21km(图1.1)。
东部距海较近,西部则深居内陆。
从东向西干旱程度逐渐增加,由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由冷到热的纬度地带性与由湿到干的经度地带性的纵横交织,相互作用,结合地貌条件,形成了内蒙古三大景观类型——草原景观、森林景观和荒漠景观。
三大景观类型中,以草原占优势,是我国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兴安岭林区,是内蒙古最冷最湿的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用材林基地。
西部荒漠地带辽阔,戈壁和沙漠分布很广,气候异常干旱。
图1.1 内蒙古自治区地势图内蒙古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海洋湿润气流难以深入,因此具有温带高原半干旱、干旱气候的特点。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温热,春温骤升,秋温剧降。
冬春多大风,降水稀少;夏秋多雨;年、日温差大等。
内蒙古地区大小河流很多,较大的河流有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等,其余多为流量不大的山川沟溪和季节性河流。
黄河由宁夏的惠农进大内蒙古境内,经拉僧庙、磴口、包头、托克托至准格尔旗榆树湾出境,在内蒙古境内河流呈“几”字型。
额尔古纳河上游称海拉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古利牙山山麓,河流自东而西横贯呼伦贝尔高原中部,且全部在内蒙古境内,至嵯岗西边折向东北流去,至大司洛夫卡河口这一段称为额尔古纳河。
内蒙古地理知识

内蒙古地理知识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地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起东经126°29′,西至东经97°10′,北起北纬53°20′,南至北纬37°20′。
其疆域辽阔,东西直线距离为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为1700多公里,总面积达到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
内蒙古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
其东部是莽莽的大兴安岭林海,南部是富饶的嫩江平原、西辽河平原和河套平原,西部是浩瀚的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是辽阔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
全区涵盖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等地貌。
内蒙古的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气温在25℃左右,冬季中西部最低气温低于-20℃,东部林区最低气温低于-50℃。
从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区逐步过渡到半干旱、干旱区,晴天多,阴天少,日照时数普遍都在2700小时以上,长时达3400小时。
冬春季多风大,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光热、风能资源。
但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
内蒙古的地跨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四大水系,河流稀少,径流量小,汛期主要在夏季,冬季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大。
土壤在分布上东西之间变化明显,基本呈东北至西南向排列,最东为黑土壤地带,向西依次为暗棕壤地带、黑钙土地带、栗钙土地带、棕壤土地带、黑垆土地带、灰钙土地带、风沙土地带和灰棕漠土地带。
内蒙古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8省区相邻,外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
其首府是呼和浩特,是一个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文化魅力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概况----自然地理及人文社科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
土地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
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自治区主席: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自治区政府地址: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街1号邮政编码:010098电话:网址: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地貌全区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除了高原以外,还有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
气候全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形成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复杂多样的气候。
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秋霜冻往往过早来临;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
全年降水量在100-500毫米之间,无霜期在80-150天之间,年日照量普遍在2700小时以上。
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是全区气候差异的重要自然分界线,大兴安岭以东和阴山以北地区的气温和降雨量明显低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以南地区。
自然资源动植物: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有各类草原野生植物2718种,植被组成主要有乔木、灌木、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等基本类群,其中草本植物分布面积最广。
按类别分,种子植物2208种,蕨类植物62种,苔藓类植物511种。
全区野生脊椎动物众多,总计712种。
主要有兽类138种、鸟类436种、爬行类28种、两栖类9种。
其中,列入国家和地区重点保护动物116种,一级保护动物26种,二级保护动物90种。
全区有中国和日本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候鸟128种,有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候鸟45种,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99种。
水资源:内蒙古大小河流千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7条,主要河流有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和西辽河四大水系。
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较大的湖泊有295个,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达赉湖、达里诺尔和乌梁素海。
内蒙古水资源总量为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亿立方米,占总量的%;地下水亿立方米,占总量的%。
森林草原资源: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万公顷,草原面积万公顷。
据2008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全区林地面积亿亩,森林面积亿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万亩,宜林地面积亿亩,均居全国第一位;有林地面积亿亩,天然林面积亿亩,居全国第二位;森林覆盖率20%。
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大兴安岭原始林区是我国重要的碳库、基因库和木材资源基地。
全区有大兴安岭次生林区、宝格达山等11片次生林区和人工林区。
内蒙古自治区有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4大类13种类型湿地,面积6368万亩,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1%,占全区土地面积的%,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位。
矿产资源:截止到2010年底,在全国已发现的171种矿产资源中内蒙古就有143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97种。
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12种、居全国前3位的有30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74种。
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其氧化物总量达万吨;全区煤炭累计勘查估算资源总量亿吨,其中查明的资源储量为亿吨,预测的资源量为亿吨,居全国第1位。
查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亿立方米,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万吨,累计查明贵金属金吨,银万吨;铜、铅、锌3种有色金属资源储量万吨。
旅游资源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概括起来有十大景观,即草原、森林、沙漠、河流、湖泊、温泉、冰雪、边境线、民族风情、历史古迹。
其中不乏世界级精品,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古长城、阴山古刹五当召、五塔寺、贝子庙等。
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最美的天然草原,克什克腾旗世界地质公园、阿尔山火山遗址地质公园等景观独特,科学价值高。
截至2011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共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区(点)300多处,以重点旅游区(点)和旅游城市为支点,形成了四条精品旅游线路。
全区共有注册旅行社786家,星级饭店278家,A级旅游景区221个,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点)19个,农家游、牧户游接待户300多家。
此外,内蒙古旅游那达慕、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额济纳金秋胡杨节、满洲里中俄蒙三国旅游节等一批高品位的旅游节庆活动已成为内蒙古旅游名牌产品。
环境保护截至2011年底,内蒙古自治区确定自然保护区14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47个。
自然保护区面积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73万公顷。
受自然条件制约,内蒙古生态环境较为恶劣,近年来内蒙古坚持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整体恶化趋势趋缓,局部地区明显改善”的良好效果。
据2009年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了“双减少”。
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亿亩,比1999年减少310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亿亩,比1999年减少918万亩。
全区共有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亿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7000多万亩农田和亿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保护,生态治理区状况明显改善。
截至2011年底,全区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05个。
全区监测的15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13个,达到三级标准的2个,没有未达三级标准的城市。
人口人口状况内蒙古自治区由蒙古、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49个民族组成。
截至2011年底,全区总人口为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万人,比重为%,乡村人口万人,比重为%,自增率‰,比上年减少个千分点。
2011年,全区共出生人口万,出生率‰,死亡人口万,死亡率‰。
教育状况2011年末,内蒙古自治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7所,全年招收学生万人,年末在校学生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万人。
全年招收研究生5548人,年末在校研究生15316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4609人。
全区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83所,全年招收学生万人,年末在校学生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万人。
全区有普通高中279所,全年招收学生万人,年末在校学生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万人。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
经济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2011年全年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按常住人口计算,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57515元,比上年增长%,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8950美元,2006—2011年六年间,全区生产总值增长倍,年均增长17%。
2011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11%。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34。
财政状况初步统计,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亿元,比2010年增加亿元,增长%。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亿元,上划中央税收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亿元,增长%,占全区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非税收入亿元,增长%,占%。
2011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822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亿元。
全区各盟市财政收入构建新格局,呼包鄂“金三角”地区继续领跑,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拉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和亿元。
旗县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
东胜区和准格尔旗财政总收入迈上200亿元台阶,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
伊金霍洛旗达到亿元,赛罕区亿元,鄂托克旗51亿元。
全区101个旗县中,地方财政总收入超过10亿元的旗县达到45个,超20亿元的旗县达到24个。
工业经济内蒙古自治区工业以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占主导地位,这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业、化学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2011年,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
六大优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
其中,能源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总量居六大产业首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冶金、建材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总量居六大产业第2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
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总量居六大产业第3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
化学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总量居六大产业第4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
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总量居六大产业第5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同比增长%,增长速度为六大产业最快的行业。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总量居六大产业第6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
农牧业经济2011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
粮食总产量亿斤,增产亿斤,创历史新高。
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10762万头只,连续七年保持在1亿头只以上。
其中,羊存栏万只,牛存栏万头。
牛羊存栏呈现纯牧区减少,半农半牧区和农区增加的趋势。
2011年全区肉类、牛奶、禽蛋产量分别达到255万吨、960万吨和53万吨。
招商引资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共引进国内(区外)到位资金亿元。
从项目投资规模看,总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项目1267个,引进资金到位亿元,占95%。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2007—2011年五年间,全区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额达亿美元。
2011年,全区海关进出口总额为亿美元,其中出口亿美元,进口亿美元。
2011年,全区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73家。
居民收入2011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08元,比上年增加2710元,增长%,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4791元,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878元,增长%,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比上年上升个百分点。
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42元,比上年增加1112元,增长%。
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311元,增长%,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4218元,增长%;人均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1113元,增长%。
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08元,增长%。
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与上年持平。
2006—2011年六年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
城乡居民每百户主要耐用品拥有量有不同程度增长。
广电通信播出的专业化布局。
内蒙古电视台已具备年译制电视剧1100集、动画片365集、专题译制片365期、自办栏目2500期的生产能力。
蒙古语广播电视卫星节目分别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和俄罗斯乌兰乌德等城市落地入户,实际上发挥着“国家蒙古语台”的独特外宣作用。
内蒙古蒙汉语广播电视节目通过中星6B卫星传输,覆盖我国全境及亚太53个国家和地区。
内蒙古汉语卫视在全国有效覆盖人口达亿。
全区有公里的广播电视微波干线,是全国省级最长的微波干线;全区广播电视光缆网长达万公里,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全区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57座,调频发射台531座,电视发射台1266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524178座;有线电视用户32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已突破255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