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小品》的读后感
雅舍小品读后感7篇

雅舍小品读后感7篇《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一部作品集,篇篇精致,优雅、幽默、有趣,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会心一笑中品味社会百态。
以下是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经过修缮后的雅舍显然不会再有“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景象出现,但墙上挂着的老照片、陈列柜中摆放着的旧物以及梁老笔下供他酣睡读写的一几一椅一榻却依然在静静的向我们诉说着那些关于雅舍可爱的个性。
刘禹锡《陋室铭》中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居于繁华闹市里的雅舍,因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而显得分外不同,而梁老所著《雅舍小品》读来更是别有风味。
文房四宝、结婚典礼、我看电视、理发、洗澡、垃圾……以前从未将这类词与散文相联系过,却在看完“人间烟火”这一辑中得到感悟,原来散文也可以如此接地气。
而读“世情百态”这一辑时,又仿若在和一个老友或是长者闲谈,亲切却也受益匪浅。
看“故都乡情”,听梁老将故都的风情娓娓道来,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身处异乡的游子内心对家乡的思念。
“早起最快意的一件事,莫过于在案上发现一大堆信。
”梁老在《信》这一章中如此写道。
书信作为最温柔的艺术,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但如今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聊天工具层出不穷,我们在享用着网络便捷的同时却也很难再感同身受“从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唯美画卷。
若偶有闲心,执笔书信,你最想写给谁呢?远方的亲人,心中的那个他,还是昔日的同窗好友……离开校园已有一年多时间,但翻看到《同学》这一章时仍有莫名的情绪触动着我。
文中梁老提及同窗共砚的深厚情谊,谈到令人记忆犹新的同学外号,感慨走出校门,各奔前程后的所遇种种……读着读着便勾起了我对校园、对同学的记忆。
小学同学像是玩伴,嘻嘻闹闹,互相见证彼此的成长;中学同学像是战友,一起熬过中考、高考的磨砺,更有革命的情怀;大学同学像是伙伴,相伴走过青涩,迈向成熟;离开校园后,同学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通讯录中一直保存着电话号码却甚少联系,但却丝毫不会影响“同学”这个词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与分量。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通用5篇)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通用5篇)《雅舍小品》的读后感(通用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雅舍小品》的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1梁实秋老人是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
作为一个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带有老北京的影子关于生活,老先生写得很广,上至国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关于生活之事,尽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谈得最多的是吃的。
《老饕漫笔》之中,讲了数十种吃食,还有十数家馆子饭庄,其中亦不乏故事。
三言两语,将读者作食客又将之数十年前,恰又合时宜地早早跳出。
但无论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乡,追忆故人。
在如此垂涎欲滴、兴奋不已的话题中道出己愁,却又并不让人知觉真是令人称奇除了一个“愁”字,当然更是些哲理,却全无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讲故事之余讲讲奥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关于说话的,且竟有一篇是讲如何骂人的!的确,骂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实乃人之常情,不发泄却也不可能。
但在盛怒之下冷静骂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会在骂人时这么做。
不过此篇也并不止讲如何骂人,还说算揭了张黑幕给人瞧瞧;抑或是说例“焦躁时骂人都骂不了还能干什么”之类的话题。
这些个骂人的法儿,用了些个成语取了几个小标题,让人发现再小之事都可用计,不是随便玩儿玩儿就好的,着实给人清风而令人一惊而醒。
余亦曾怨世之不公,怨时间何必其速?尚不能轻松度日。
倘非作业头疼吾必日夜行吾所欲,不必似此般浮躁,但因有作业为工作,却时常看不顺眼许多事物。
自从看了《雅舍小品》之后对其中许多篇章中坦露出之平淡的生活态度及令人深思的哲理十分感到内心的共鸣与渴望。
是啊,切不可把世上万物皆灌以主观情绪,应以平和之心面对,不急不躁,方为正策。
在有所悟后,我觉着,看事应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淡定,少一份忧虑,不必想不开;惋惜之至亦应将心放下。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一部散文作品集,篇篇精致,优雅、幽默、有趣,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会心一笑中品味社会百态。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雅舍小品》的读后感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1】首先感谢张思东学长对我文学上的支持,赠予我大量书籍供我阅读以提高写作水平,此《雅舍小品》即为其一,当然,张思东学长作为一名退伍老兵,我们的关系也是极好的。
初捧此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不厚的小集子的。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写作背景,1946年,因为战乱,梁实秋先生入蜀,居住在今天重庆北碚一栋筑在山坡上的房子。
烽火连天,人心未定,实秋不写“与抗战有关的”,用笔名给当时的某报写专栏。
至于为何命名“雅舍小品”,其实并非文人自拔雅兴,强冠雅名,实则是当时那栋房子的女主人名字有雅字,为了方便邮差,便命名雅舍。
读此书作品,谈不上宏大的行文逻辑,但却清新自然,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生活琐碎,正如梁先生在《雅舍》一文所写: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
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别有趣味,令人读後有深得我心之感,可见作者独有的智慧和过人的洞察力。
梁先生成长于北京,也去过西洋。
国人的劣习看多了,西洋人的偏见也遇了不少。
但他既不大骂中国人的劣根性,也不需要用嚷直了嗓子的'自豪来掩饰私底下的自卑。
他只是平平静静的说,悠悠缓缓的说,把所有好的坏的都说成谐趣小文,有自嘲,有宽容,即便是讥讽也充满善意。
所居雅舍,其实“篱墙不固,门窗不严”,甚至还有鼠子乱蹿,蚊虫骚扰,对此,梁先生对此也“没有法子”,但在他笔下,有牙的相鼠上跳下蹿,跟梁先生捉起了迷藏,而聚蚊成雷的雅舍让梁先生颇感“蚊”风之盛,意外发现这雅舍之内的蚊子,骨骼清奇,“都像是硬的”,但他“仍安之”,等待寒冬驱逐,还诙谐道“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住在雅舍”,让读者顿生疑窦,与鼠斗,与蚊战,也能打出风采,打出风格来?随后,梁先生笔锋一转,对月光下雅舍的描述,顿让人觉得涓涓细流,涌入心田,尤其那句“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落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

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1暮色四合,月色朦胧。
我在书香与花香的缠绵中轻轻合上《雅舍小品》,回味着书中的点点滴滴……《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作品。
讲述的都是生活琐事,有人间烟火,世情百态,故都风物,但却被他描绘得别具风趣。
他的散文似乎信手拈来,时而流连于衣食住行,时而沉醉于琴棋书画,有时天文地理,有时人情世故。
没有大悲大喜,而是在简洁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种积极温暖的情味。
冰心这样评价他:“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我最欣赏的文章是《爆竹》,过年放爆竹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文中描写了爆竹的来历,用的范围,怎样放,样子,种类及外国放爆竹。
“砰然一声,火弹飞升,继之以无数小灯纷纷腾射,状至美观”讲的即是烟花,记得跨年夜我也曾领略过烟花的壮美。
爸爸把烟花搬到远处,然后点燃引火线,跑回来,这时只见一个个光束冲向夜空,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我紧紧地捂住耳朵,“彭!”那光束一下子绽开,顿时整个夜空都被点亮,烟花宛如一朵鲜花点缀着夜空,占据了半边天。
花还未谢,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便展现出她的身姿……有的如天女散花,臂挎花篮,鲜花乱缀;有的赛金龙腾飞,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有的似鲜花绽放,摇曳身姿,绚丽夺目;有的若星光四溅,秋雨潇潇,赏心悦目;还有的像仙女下凡,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绚烂多姿,令人赞叹不已。
第二天早上还要放爆竹,预示着新年的'到来,迎接美好的明天。
这篇文章令我感慨万千,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热爱已渐渐被抹淡,我们应当传承这些文化,热爱它们,这样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新时代。
正如《爆竹》一文,让我们以烟花爆竹迎接新年,迎接更灿烂的明天!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2今年暑假,我读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虽说是读,其实就是听,因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这样,我才有机会用耳朵听到了这么美的散文。
《雅舍小品》每一篇都很美,里面有描写台北故居、写雅舍、时间即生命……但最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

As long as you do things with integrity, don't ask about success or failure.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1“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
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
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这是冰心老人写给梁实秋先生的。
梁实秋先生确也像一朵花儿一般,不但有色香味,更一定有才情。
一页页静读,似乎就如欣赏了这一朵花。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散文,内有四集。
小品广涉世态,内涵丰富,幽默风趣。
台湾关过煊先生以“温柔敦厚、谑而不虐、谈言微中、发人生醒”十六字来评价梁实秋的散文。
卷首篇《雅舍》即描述了雅舍即作者的“陋室”,在公路旁,无门牌,不便于投递信函,于是用朋友的名字起名“雅舍”并书之于一木牌上。
而旁人所见“一桌一椅一榻”,不免戏虐何来雅致?然作者看来“能读能写足矣”,“纵然不能避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有可爱。
”雅舍的个性在哪呢,那都是作者所赋予的可爱。
“‘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拒不从俗。
”雅舍至之于作者是心灵家园,精神归属,那是一种对于生活百态的静默和从容,是达观,是对生命对生活的敬畏。
现代的人们很多都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雅舍小品》里面记述的并非风雅之事,乍一看都是生活中的琐事百态,俗尘俗事。
但是作者幽默风趣的笔调给人印象深刻,以唠嗑的形式和你说话,轻松随性,一想起就忍俊不禁!诸如调侃吝啬鬼的“开电灯怕费电,再关上又怕费开关”;对于女人买衣料东嫌西嫌的调侃也让人叫绝;对于牙签使用的方法更是粗柄夸张。
但无不显现作者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智慧。
小品语言也典雅清朗,雅俗共赏。
作者写得那么随意、轻松、幽默,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狗一猫都可以激起他的写作冲动,皆可入文。
雅舍小品读书心得

雅舍小品读书心得雅舍小品读书心得1文章给人整体的感觉多是用轻快,一本正经的语气来陈述事例等,却表现出挖苦的意味。
有些幽默。
总惹来无奈一笑。
看得出来对于国学和外国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任凭拉出《尚书》一类书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国文人或思想家的话语和做法。
随笔描上写的都是本身所想,实际经受,世间百态。
具有深厚的时代特点,其中所描述的许多现象与揭露的事实始终存至今日。
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过的事物,却写出丰富的内涵,观察我们没有观察的东西,做出联想。
可见思索问题的深化,全面。
和对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读《雅舍》并未觉出有多少晦涩难懂,却照旧觉得读得很累,或许是人生履历不够。
没读一篇文章都要想许多,其中有问题,还有许多深刻的地方没能理解。
雅舍品人与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
品人中开头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龄写,按职业写,再到详细的五个人。
基本表达了他对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着重以挖苦去了。
如男人这篇,开头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
下一段开头则是“对了,男人懒。
”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至于品世,选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说出自己的观点。
举得事例是我们熟识,却又不常用的。
写得很真实。
如“音乐”疑问。
很是实在,“音乐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
”看多了那些高雅艺术,什么歌剧,古典音乐会后,只能让人有些许愉悦,可是花了多久的时间,受了多少磨砺才会这样。
我呢,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就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了什么,我真没啥感觉,连历史书介绍它时都是用的“据介绍”如何如何。
假如听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着自己,音乐和绘画都是宁缺毋滥的。
再到雅舍谈吃,就多是一些没事的出处,做法以及世人对其的观点,还联系了许多生活上,经受过的事情。
想想,或许是在怀念友人,回忆当时。
看着,还觉得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内就读不出许多了。
至于海外撷英,多是写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语言幽默幽默。
一“豆腐干风波”为例,描写的是踏上美国本土,与美国海关的一些故事。
雅舍读后感范文5篇

雅舍读后感范文5篇《雅舍小品》是2017年6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实秋。
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对生活琐事的感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雅舍》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雅舍读后感偶然路过城东拔地而起的新楼盘,身边的大人们不约而同地谈论起房子。
一会儿是某某小区环境好、价格公道但地段偏远,一会儿又是某某楼盘地处黄金地段却又实在太贵云云。
他们谈得起劲,而我却有些不以为然。
近日偶读梁实秋先生散文《雅舍》。
也不知为何,就忽然觉得大人沾了些铜臭气息的谈话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莫大讽刺。
就在半个多世纪前,还处于抗战中的中国四川,身陷困境的千万中国老百姓等待着从苦难的深渊中被拯救出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当时在东南大学任教的梁实秋几经辗转,住进了所谓的“雅舍”。
他笔下的那座“雅舍”可能与我们印象中的不大一样。
我想象中的雅舍应该是整洁明亮的,不需要那些华美的装饰与累赘,越简洁越好。
可事实与我想象中的大相径庭。
在梁先生笔下,“雅舍”只有用火烧过的砖孤零零的四根砖柱,上面再加个木头盖子,光是想想,就觉得寒碜。
最可怕的是夏天,“夏蚊成雷”在这里变成事实,“当别处蚊子早已偃旗息鼓之时,这儿的蚊子则格外猖獗,偶不留心,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米粒般……”不光有蚊子,白日里隔壁传来的各种声响也逼疯人,晚上还有老鼠出没,各种磨牙声抑或是其它声响更是层出不穷,搅得人不得安宁。
更可怕的是下雨天,屋顶到处都是湿印,屋顶灰泥崩裂,弄得满屋狼藉亦不足为奇。
梁实秋先生所言之处说的皆是“雅舍”的简陋,却丝毫不令人觉得有多丑陋,反而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读出他的幽默与乐观。
所谓“室雅何须大”,大致就是如此。
与梁先生苦中作乐的精神相比,被王国维誉为“国初第一词手”的相国公子纳兰容若就显得太过消极。
身为相国之子,父亲与家族权倾朝野,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却成日闷闷不乐,就连词作的风格也大多是伤怀之作。
稍作对比,高下立见。
雅舍小品读后感_雅舍小品读书笔记五篇

雅舍小品读后感_雅舍小品读书笔记五篇《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小品,虽是“随想随写”,但写来清新隽永。
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别饶趣味,令人读后有深得我心之感。
关于《雅舍小品》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雅舍小品读后感1读完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中的《写字》一篇后,我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从古至今,需要写字的地方特别多,字的用处也特别大。
所以,写字一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毛笔是十分通用的一种书写工具,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写艺术——软笔书法。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毛笔的身影了。
正如这篇文章所说:“自来水笔代替了传统的毛笔,写字一道,渐渐地要变成‘国粹’了。
”仔细一想,文章说的没错,随着社会节奏地加快,毛笔已经慢慢的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可是,毛笔虽然无法跟上社会发展,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与智慧的结晶啊!我们不能失去这么一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相对钢笔、水笔等等,毛笔有更多的书写艺术,也有许许多多的形体。
可以说,毛笔是我国书法的化身。
如今,更多的人丢下毛笔去用水笔。
从中,我们等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雅舍小品读后感2感觉梁实秋的散文,挺有周作人“闲话式”的感觉。
只不过梁实秋的散文更多的是针对社会中一些常见的加以幽默,有点辛辣的讽刺。
像《理发》,《握手》,《洗澡》之类的。
其中的一篇《旁若无人》让我想起上次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自己旁若无人的事。
文中说,在电影院里,我们大概都常遇到一种不愉快的经验。
在你聚精会神的着看电影的时候,会忽然觉得身下坐着的椅子颤动起来,动得很匀,不至于把你从座位里掀出去,动得很促,不至于把你颠摇入睡,颤动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觉得他讨厌。
大概是轻微地震罢?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颤动了。
在你刚收起心来继续看电影的时候,颤动又来了。
如果下决心寻找震源,不久就可以发现,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一部散文作品集,篇篇精致,优雅、幽默、有趣,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会心一笑中品味社会百态。
以下是我带来的《雅舍小品》的读后感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先感谢张思东学长对我文学上的支持,赠予我大量书籍供我阅读以提高写作水平,此《雅舍小品》即为其一,当然,张思东学长作为一名退伍老兵,我们的关系也是极好的。
初捧此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不厚的小集子的。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写作背景,1946年,因为战乱,梁实秋先生入蜀,居住在今天重庆北碚一栋筑在山坡上的房子。
烽火连天,人心未定,实秋不写“与抗战有关的”,用笔名给当时的某报写专栏。
至于为何命名“雅舍小品”,其实并非文人自拔雅兴,强冠雅名,实则是当时那栋房子的女主人名字有雅字,为了方便邮差,便命名雅舍。
读此书作品,谈不上宏大的行文逻辑,但却清新自然,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生活琐碎,正如梁先生在《雅舍》一文所写: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
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别有趣味,令人读後有深得我心之感,可见作者独有的智慧和过人的洞察力。
梁先生成长于北京,也去过西洋。
国人的劣习看多了,西洋人的偏见也遇了不少。
但他既不大骂中国人的劣根性,也不需要用嚷直了嗓子的自豪来掩饰私底下的自卑。
他只是平平静静的说,悠悠缓缓的说,把所有好的坏的都说成谐趣小文,有自嘲,有宽容,即便是讥讽也充满善意。
所居雅舍,其实“篱墙不固,门窗不严”,甚至还有鼠子乱蹿,蚊虫骚扰,对此,梁先生对此也“没有法子”,但在他笔下,有牙的相鼠上跳下蹿,跟梁先生捉起了迷藏,而聚蚊成雷的雅舍让梁先生颇感“蚊”风之盛,意外发现这雅舍之内的蚊子,骨骼清奇,“都像是硬的”,但他“仍安之”,等待寒冬驱逐,还诙谐道“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住在雅舍”,让读者顿生疑窦,与鼠斗,与蚊战,也能打出风采,打出风格来?
随后,梁先生笔锋一转,对月光下雅舍的描述,顿让人觉得涓涓细流,涌入心田,尤其那句“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落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月光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读之顿有身临其境之感。
而这样的精致妙趣之段子,随处可见,其中固然有国难当头的映照,虽是逆境,但可见作者的热爱生活之心亦不减丝毫。
在某种意义上讲,“雅舍”甚至成为梁实秋心灵的慰藉。
翻看此书目录,明眼人都能发现,梁先生为每篇文章所取标题,都是短短几个字,比如《孩子》,比如《衣裳》,甚至一个字“病”也能成为标题,既不见遣词造句般的华丽辞藻,也不见气势恢宏的字字玑珠,但短小精悍的标题之下,往往都是一篇真性情满纸流露的精品,比如《画展》一篇,简直可说是极尽挖苦揶揄之能事了,说画展全作商业考量,其成功“在画法上是之谓画蠢”,虽然现在看来,实在有失公道。
比如《孩子》,虽然通篇是列举孩子难伺候的社会世态,但却是对孩子家教的诙谐说道,所谓子不教,父之过,便是梁先生之观点。
在《狗》一文中一句“别人的狼狈永远是一件可笑的事”,让通篇谈狗的小文顿现人生顿悟,从狗身上影射社会世态,倒也精到。
又比如在《牙签》一篇,他讥讽“已经剔牙竣事而仍然叼着一根牙签昂然迈步于大庭广众之间者,我们只能佩服他的天
真”,处处让人拍案叫绝。
梁先生若生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肯定是论坛上叱诧风云的钢牙大将,如《不亦快哉》一篇,句句荷枪实弹,火药味实足。
也难怪他会因一个有关翻译的学术问题及“文学的阶级性”与另外一位锱铢必争的鲁迅先生兴起一场世纪之战,搞到灰头土脸,内战结束后只好黯然去家离乡,一心向学,埋首书斋课堂,从此淡薄仕途。
虽然在原则问题上,梁先生始终表现孤傲,坚守阵地不退让,但他也说过:即便讽刺文学,也需要“宅心要忠厚,作者虽然尽可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里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灭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别人。
”这是一种让人钦佩的大度,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社会浮躁随处可见的大背景下,如何建构和谐的对话机制,如何保持淡定的对话心态,这于每个阶层的对话者而言,都是一个必修课,在社会矛盾呈现井喷的态势下,领导者如何保持淡定,如何“宅心忠厚”,倾听不同的声音,甚至是那些沉没的声音,尤其珍贵。
我想,梁实秋先生所展现的并不是其丰富人生阅历下铸就的小资或是另类格调,而是对世态的雅兴所致,以豁达的情怀面对世事百态,以调侃的心态面对各种不安和失意,又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雅兴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与其被淫雨蛙声搅得心神不宁,不如淡然笃定的吟首小诗。
这样的境界不仅让梁先生“最足令人低徊”,也是我辈心向往之的安好现世。
《雅舍小品》是一本杂文集,《雅舍小品》中的“雅舍”,即作者的居室。
在抗战期间,作者因避战火而到了四川的北碚,跟同学吴景超夫妇合资在北碚买了一幢房子。
由于房子筑在路边的山坡上,没有门牌,邮递不便,便用吴景超夫人龚业雅的名字,替居室命名为“雅舍”。
后来,他应邀在重庆出版的《星期评
论》写专栏,以“雅舍小品”为栏目,每星期一篇,每篇二千字,以笔名“子佳”发表,写了十多篇。
虽然后来《星期评论》停刊,但“雅舍小品”还是继续写下去,散见于重庆,昆明的一些刊物。
抗战胜利后,梁氏有意把作品辑为一册,交商务印书馆印行。
可是由于当时内战方殷,终因纸张太贵而无法即时出版。
直到台湾后,才由正中书局出版。
作者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
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
后迁至台。
历任台湾师范学院英浯系主任、英语研究所教授、文学院院长、国立编泽馆馆长。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读《雅舍小品》有两点体会:
一是要提高语言的艺术性。
《雅舍小品》体现了梁实秋的语言功力,寥寥数句就能把意境勾勒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所感受的那种情景。
例如全集开篇的《雅舍》一文中对雅舍夜景的描写“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7、8个短句就把雅舍夜景的寂静、优美,动和静的交融呈现到你面前,让美感扑面而来。
同时,作为文学评论家,梁实秋一直认为,文学批评不是鉴赏,而是判断。
他说,“判断有两层步骤——判与断,判者乃分辨选择之功夫,断者乃等级价值之确定,其判断的标准乃固定的普遍的。
”这个普遍的固定的标准是什么呢,梁实秋说:“常态的人性与常态的经验便是文学批评的最后标举。
”对于文学批评的目的,梁实秋认为:“文学批
评根本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伦理的选择,不是统计的研究,而是价值的否定。
”换言之,批评的作用一方面在于对纷繁复杂的艺术作品作价值判断,指出哪些作品是伟大的,哪些是低劣的;另一方面,批评家还需指出这些作品哪些是符合伦理的,他们又是如何符合的。
梁实秋批评语言的幽默性掩藏着字里行间,于轻松中见其深意,如《年龄》一文中作者写道“在饮宴席上,如果有面无皱纹的年高名婆在座,不妨含混的称赞她驻颜有术,但是在点菜的时候,不宜高声的要点鸡丝拉皮。
”语言诙谐幽默,但却包含着讽刺之意,作者风趣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同时也引起自我的反思。
二是文章要勤写勤练。
整部雅舍小品取材之广,“在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中颉取一鳞一角都可成文。
”无论是《吃相》还是吃饭用的《圆桌和筷子》,或是《理发》《男人》还是《麻将》《下棋》等,凡于生活中之事之物,梁实秋皆可信手拈来,娓娓而谈。
而且都极具其风趣和个性。
这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我们作为研究人员,文字能力是主要能力之一,同样要勤写勤练,把过程积累起来,从量变走向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