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瓦解

合集下载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两极 格局
两极格局形成 的根源:
◈实力的变 化,欧洲衰 落,美苏两 国成为势均 力敌的超级 大国。
特点
◈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总体冷战,局部热战。
或二大国(苏、美)的一员。斯大林成为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
尔并提的“三巨头之一”。 国际影响力大增,足以抗衡美国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战后苏联军事力量强大
类别
数量
红军人数
1140万人
作战飞机
16000架
主战坦克
12000辆
作战摩托车
670000辆
火炮
1151万门
军舰
1702艘
斯大林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 仅仅是个人荣誉问题,而 且是个安全问题……

同盟分裂。


—— 斯大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相同的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 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美国的“制空权”则更是威力无比:它的2000多架重型轰炸机粉碎了
希特勒的欧洲,1000架超远程B-29型轰炸机使许多日本城市化为灰烬,
现在又补充了更为强大的喷气战略轰炸机,如B-36型轰炸机,最重要的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 18 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 动。
第一部分
冷战与两极格局

高中历史 两极格局

高中历史  两极格局

3. 干涉他国内政,破坏世界和平
1)朝鲜战争(1950-1953) (中美关系破裂 “冷战”扩大到亚洲)
积极
1.客观上促进了科技发展 2.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
投下800万吨炸药 ,造成越南160多万 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 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 失所; 美国也损失惨重, 战争长达12年,5.6 影响:美国霸权相对地位衰落。 万余人丧生,30多万 苏联军事上赶上美国 人受伤,耗资4000多 亿美元。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 全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 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 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 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 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 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稳定西欧资本主义, 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 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越南战争: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兴起的背景
二、“冷战”的具体表现
三、“冷战”的影响
消极
1. 国际关系 2. 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3. 干涉他国内政,破坏世界和平
1)朝鲜战争(1950-1953) (“冷战”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1955—1975) (美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军军事上赶上美国) 热战
二战集中营中堆积 被炸成废墟的城市 二战记忆—— 即将遭到屠杀的儿童
如山的尸骨
“二战”结束了,人类是否迎来了
真正的和平呢?
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是沟通历史课程和课程实施的桥梁,下面是本人为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的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作为统一战线存在。

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最高权力机关。

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民主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成就:确立了法制建设方针。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形成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的确定4、概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国两制”的理论提出、含义。

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海基会、海协会的成立。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有重大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表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时提出。

对当时及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

高中历史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

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
超过战前的水平。
(3)军事上: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出现
①: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建立的原因:二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 盟,转而反共反苏。
时间: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
国家:以美国为首的12个
西方国家(现有28个) 性质:军事政治集团(美国 控制)
北约主要集中在西 欧和南欧,针对苏 联和东欧社会主义 国家;对抗苏联和 华约 华约主要集中在东 欧和苏联,针对西 欧资本主义国家. 对抗北约
有哪几个国家既没 有参加北约也没参 加华约?
③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的意义(影 响): 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即东西方对
峙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和在世界范围 内的争夺,造成战后世界长期不安宁,国际局势的紧张 (消极影 响) ;但双方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积极影响)
1961年美国发动了所谓“特种战争。1965年, “特种战争 上升为”局部战争”,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越南岘港登陆。
美国侵越战争 ——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
美国侵越战争历时14年(1961年—1975年),美国 损失惨重:5.6万余人丧身,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 多亿美元。在侵越战争期间,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一浪 高过一浪。1969年1月,在尼克松就任总统时,华盛顿 上万名群众,高举着“尼克松是头号战犯”等标语走上 街头,举行大示威,吓得尼克松只好躲在防弹的“玻璃 罩” 中发表就职演说。
多极化趋势
东西方对峙
美苏争霸
多 极
(战后初期) (50年代末—

80年代末)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知识点:第12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知识点:第12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 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 地区。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3.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 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 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3.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 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 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 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三、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特点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搭建框架:二战后期的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美苏大国划分战后势力范 围的基本原则。战后美苏在此基础上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 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逐步形成。 (2)逐步成型:美国总统杜鲁门在 1947 年开始推行遏制苏联的“杜鲁门主义”, 标志着冷战的开始。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组织的建立,美苏两极格局 逐步成型。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3)最终确立:针对美国的一系列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反击措施,即成立“共 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与经济互助委员会,组建华沙条约组织。1955 年华约的 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2.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 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 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必修1

第25课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2)内容:进行经济改革未能打开局面;政治改革中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3)结果:使苏联改革陷入迷途。

2.东欧剧变(1)原因:①严重的经济困难;苏联改革的影响。

②实质: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过程:①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②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实现统一。

③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走向解体。

[思维点拨]东欧剧变中的“变”是指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次重大挫折,它说明了国家建设必须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3.苏联解体(1)过程:①1990年,苏联取消了苏共法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

②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共和国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

(2)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宣告了“冷战”的终结。

[易错提醒](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发生了根本改变。

但这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这只能表明苏联模式的失败。

(2)“独联体”是由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是一种国家之间非常松散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知识链接]东欧剧变: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苏联的影响下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后来,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引发危机。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发生剧变。

“剧”表示时间短,速度快;“变”是指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探究点两极格局的瓦解材料《破碎的党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思考(1)你能说出左边漫画的寓意吗?右边漫画中走在送葬队伍最前面的人应该是谁?为什么?(2)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恰恰是我们苏联人自己”,对此你如何理解?(3)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答案(1)寓意:苏联解体。

高中历史必修一26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高中历史必修一26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 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 义,冲击两极格局。 5、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大 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 总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 量对比此消彼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 发展。
欧盟的会旗:1986年5月29日正式悬挂,
会旗为天蓝色底,上面有12颗金黄色的星, 表示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制作会旗的目 的是表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 增强人们对欧盟和欧洲同一性的印象。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 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 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
1、原因:
2、联合过程: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 《巴黎条约》。 作用: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欧洲一体化进程
2.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
第二经济大国。
2、日本经济崛起的表现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65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的25.5%; 1975年,日本追上来,改写为62.2%; 1985年,日本已经逼近美国,为97.6%; 1987年,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日本超过了美国。
——联邦德国总理 阿登纳
材料 四 “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 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 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 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949年4月,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
简称“北约”。
“华约”。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4)冷战的结果----两极格局形成
(1)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2)表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互 对峙的世界状态
(二)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结束
苏联外有“和平演变”,国内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 的领导地位,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拆除柏林墙
苏联解体
影响: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探究:综合本课内容,总结冷战的发生、发展与 世界格局变化之间有何影响?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50年代中期,伴随着美苏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 的发生,两极格局也逐渐定型;
(3)特点: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美国及其盟国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 如印度、印度尼西亚
二、冷战的发展:国际关系的变化(两极格局的衰落)
1)、冷战发展的表现
(1)1958—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 (2)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
从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
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苏冷战的原因。
(1)历史原因: (2)根本原因: (3)思想原因: (4)经济原因:
(2)冷战爆发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 ②根本原因 ③思想原因 ④经济原因
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基础。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严重冲突, 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美国把苏联视为其全球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苏联奉行保障国家安全战略,并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