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时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合集下载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时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时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3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70分)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 )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②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③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④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解析】选D。

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2.大气中尘埃物质的作用和影响不包括( )A.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C.影响太空中的航天器D.促进云雨的形成【解析】选C。

大气中的尘埃,会影响人类呼吸系统,对人体健康产生损害;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作为凝结核有利于促进云雨的形成;尘埃物质主要分布在对流层,而太空中的航天器处于太空,对流层中的尘埃物质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知识拓展】辩证法分析大气成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关系分析大气成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应树立辩证的观点,从有利或不利两个方向分析。

适量往往是有利的,过量或不足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比如:紫外线:适量可以杀菌除病,过量会使人和生物受到伤害。

二氧化碳:适量不仅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对地表还有保温作用,但过量会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生态恶化等。

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但过量会导致大气污染。

3.雾霾天气,空气中的PM2.5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较大。

作为中学生,下列做法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A.早晨起床去晨跑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上学C.去医药超市买一副可隔离PM2.5的口罩D.去郊区外婆家休假以远离雾霾【解析】选B。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轻汽车尾气排放,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污染,从而减轻雾霾的影响;晨跑、买口罩、远离雾霾区去旅行可减轻对自身的危害,而不会解决雾霾问题。

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5.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D.Ⅲ层6.一架飞机由北极向赤道飞行,始终保持12千米的高度,飞机穿过的大气层是( )A.ⅠB.ⅡC.ⅢD.Ⅰ和Ⅱ【解析】4选B,5选D,6选D。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地理目录(必修一).doc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地理目录(必修一).doc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资料。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1)关于甲乙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1.(2)乙图所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乙图表示7月份B. 甲图表示春季或秋季C. 甲图中P点此时受西北风的影响D. P地的气候类型在我国分布广泛【答案】A【解析】(1)读图可知乙图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表示7月 A正确甲图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为冬季 B错误甲图中P点位于北半球30°~40°的大陆西岸此时为冬季盛行西南风 C错误 P地位于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在我国没有分布 D错误故选A【答案】D【解析】(2)读乙图可知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为北半球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南半球向低纬凸出 A错误巴西高原草木枯黄 B错误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东南风 C错误印度洋北部大洋环流呈顺时针 D正确故选D2.(1)图中字母a代表的是()2.(2)对风的速度有影响的力是()A. 水平气压梯度力B. 地转偏向力C. 摩擦力D. 近地面风向【答案】B【解析】(1)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图中a是地转偏向力 b是摩擦力 c是近地面风向 d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故选B【答案】C【解析】(2)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d)直接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而摩擦力(b)会减弱风的运动结合题中图可知对风的速度有影响的力是b、d故选C3.(1)甲(39°N 116°E 海拔50米)、乙(38°N 114°E 海拔550米)、丙(37°N 112°E 海拔950米)三地的年均温大小排序为()3.(2)我国纬度和高度气温递减率存在的季节差异是()A. 甲>乙>丙B. 甲>丙>乙C. 乙>甲>丙D. 丙>甲>乙【答案】A【解析】(1)随着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年均温的气温递减率分别为0.71℃/度、0.14℃/度和0.43℃/百米根据甲乙丙的经纬度位置及海拔高度计算可知年均温甲>乙>丙故选A【答案】B【解析】(2)纬度气温递减率是0.71℃/度我国各地夏季气温差异不大冬季气温差异明显所以纬度气温递减率存在的季节差异冬季>夏季高度气温递减率是0.43℃/百米我国夏季气温普遍偏高海拔的影响更加明显所以高度气温递减率存在的季节差异夏季>冬季故选B4.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D【解析】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因此气压和温度越低据图中环流方向可知、海洋遇冷气流下降气温最高处为④5.下列所表示海陆间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正确的是()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④【答案】D【解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较海海洋升温快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陆地受热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海洋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故①正确、③错误晚上陆地气温较海洋低则陆地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而海洋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近地面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故②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 D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6.(1)下列各类气候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6.(2)图示气候类型①在下列大洲没有分布的是()6.(3)气候类型①分布范围十分狭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①C. ③D. ④【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7.(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7.(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A. 温室效应B. 热力环流C. 海陆热力差异D. 风的形成【答案】C【解析】结合图可知该实验测试了沙石和水升温的速度和降温的速度因此测试的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答案】C【解析】白天沙石温度较高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水体升温较慢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与C选项海陆风的热力状况一致故C 项正确A选项表示的是海陆间大循环故A错B选项表示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靠近冷气团被迫往后退为暖锋过境故B错误D选项表示山地迎风坡的大气运动状况故D错误8.(1)图中表示北京市冬季热岛强度的曲线是()8.(2)影响北京市热岛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D【解析】【答案】C【解析】9.(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9.(2)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A. 大气的温室效应B.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C. 气温的日变化D. 大气的热力运动【答案】B【解析】(1)甲、乙玻璃箱底部的物质组成不一样导致箱子里的气温不同由此可知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测试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答案】C【解析】(2)甲、乙两箱温度不同的原因是箱子底部的物质组成不同不同的物质辐射强弱不同从而导致箱子里大气获得的热量不一样气温不同故选C10.(1)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含义分别是()10.(2)下列关于海水密度分布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 ①海水温度②海水盐度③海水密度B. ①海水密度②海水盐度③海水温度C. ①海水温度②海水密度③海水盐度D. ①海水盐度②海水密度③海水温度【答案】A【解析】【答案】B【解析】11.(1)贵州多地发生凝冻现象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11.(2)贵州此次天气现象的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高原山区地势较高气温较低B. 冬季亚洲高压强盛气温低C. 冬季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天气D. 大气保温作用弱近地面气温低【答案】C【解析】略【答案】D【解析】略12.(1)图中莒县站气温变化曲线是()12.(2)与莒县站相比海风在日照站()①出现时间较早②风力更弱③出现时间较晚④风力更强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B【解析】(1)一般而言一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低值在日出前后气温日变化曲线比较平滑风向受大气环流、局地环流、下垫面等多种因素影响变化多端因此风向频率日变化曲线比较复杂由此先判断①②为气温日变化曲线日照为沿海地区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气温变化更为和缓确定①曲线代表日照站②气温曲线变化较大为莒县站故选B【答案】C【解析】(2)海风首先发生在沿海地区然后向内陆地区推进因此与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区的海风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由此推断图中④曲线表示日照站的海风频率日变化图③曲线表示莒县站的海风频率日变化图两者比较可知日照站海风出现时间较早中午前后达到最强随后向内陆推进随着近地面摩擦力的增大风速变小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13.(1)图中乙地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_(高、低)气压从大气运动看属于________(气旋、反气旋)在甲系统控制下空气________(上升、下沉)多________(晴朗、阴雨)天气13.(2)图中乙-丙为________(冷、暖)锋该锋面过境后其天气状况是________ 下面________图是这类锋面的剖面示意图(填字母)13.(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速最大的是________【答案】(1)低, 气旋, 下沉, 晴朗【解析】(1)【答案】(2)冷, 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B【解析】(2)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图中锋面符号为冷锋天气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冷锋天气为冷气团主动所以选择B【答案】(3)②【解析】(3)在等压线图上风速大小主要取决于等压线的密集程度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大风速大②处等压线密集风速大14.(1)A地气温比B、C两地________ 气压比B、C两地________ A、E中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14.(2)用“→”画出高、低空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用虚线标出近地面A、B、C处等压面大致弯曲形态相同空间规模的热力环流空气运动速度各不相同其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下列说法中的________A.水平面冷热不均程度不同B.水平面气压不均程度不同C.地表摩擦力不同D.地转偏向力不同【答案】(1)高, 低, E,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解析】(1)由图可知 A地气流垂直上升气温高气压低 BC两地气流垂直下降气温低气压高 E地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于近地面的A地【答案】(2)A【解析】(2)如下图相同空间规模的热力环流空气运动速度各不相同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水平面冷热不均程度不同15.(1)填出图中①③④⑤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①________ 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15.(2)简述图中②比①细的原因15.(3)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简要说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5.(4)指出影响④强度的因素【答案】(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吸收【解析】(1)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⑤是大气吸收【答案】(2)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大气通过吸收、反射、散射等作用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所以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要少得多【解析】(2)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当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大气通过吸收、反射、散射等作用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所以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要少得多【答案】(3)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以长波辐射为主二氧化碳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解析】(3)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长波辐射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以长波辐射为主二氧化碳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答案】(4)云层厚度云量水汽含量【解析】(4)④代表大气逆辐射影响大气逆辐射强度的因素包括云层厚度、云量、水汽含量等16.(1)两图中表示秋分日的是________图甲图中的虚曲线是________线乙图此时A 地的人发现天已经亮了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的________作用16.(2)此时甲图反映的太阳高度空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图到乙图期间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3)据甲图分析 30°N地区比30°S地区太阳能丰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4)2009年我国研制出一种新型太阳能薄膜(可薄到1微米)电池材料只需敷上墙壁就可以集能发电这种材料在我国的________地区集能效率最高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乙, 晨昏, 散射【解析】(1)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答案】(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从太阳直射点向周围逐渐递减, 先变慢再变快【解析】(2)读甲图可知甲图的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周围递减从夏至日到秋分日在7月初期地球公转到远日点公转速度达到最慢此后会逐渐加快故从甲图到乙图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再变快【答案】(3)此时30°N地区太阳高度更大, 日照时数更长【解析】(3)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30°N地区太阳高度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且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日照时数更长【答案】(4)青藏高原,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且晴天多削弱作用弱【解析】(4)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能资源分布最丰富原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且晴天多降水少获得的太阳辐射多17.(1)甲地的天气系统是 ___________ 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 此时甲地的天气状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2)北京此时的风向是________ 将转变为________风17.(3)乙天气系统过境时北京的天气状况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反气旋, 冬季亚欧大陆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 晴朗寒冷【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此时为12月为北半球的冬季甲气压中心位于亚洲大陆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降温快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在亚欧大陆近地面聚集形成高压中心高压中心的天气为晴朗寒冷【答案】(2)西南, 西北【解析】(2)北京此时处于低压系统中根据风向的判断方法可判断出北京此时吹西南风冷锋过境后北京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将转为西北风【答案】(3)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解析】(3)由图可知乙为冷锋冷锋过境时带来的天气状况是大风、雨雪、降温。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精编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精编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目录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研究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问题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一节天体和星空第二节探索宇宙第三节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三章海洋水体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第五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选修三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第一节现代旅游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第一节旅游规则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一节城乡人居环境第二节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01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02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07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9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24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25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31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38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46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56第三章防灾与减灾62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63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72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79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第三节公众参与选修七第一章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一节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二章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地图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第二节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第三章人眼的延伸——遥感(RS)第一节什么是遥感第二节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第四章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什么是GPS第二节GPS的应用与发展第五章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什么是GIS第二节GIS的基本功能第三节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第四节GIS的发展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国数字地球建设第一节3S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第二节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

据此完成1~3题。

1.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的物质主要存在于大气中的()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2.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汽和固体杂质不会影响地面的温度B.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C.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D.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红外线3.在大气成分中,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是()A.氮B.臭氧C.二氧化碳D.氧1题,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主要分布于平流层。

第2题,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很少,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会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干洁空气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组成;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第3题,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2.C3.C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杂质和水汽等组成的混合物。

据此完成4~5题。

4.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是()A.氧气、氮气和干洁空气B.二氧化碳、水汽和杂质C.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D.氮气、水汽和干洁空气5.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污染,大气中的一些成分比例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A.臭氧增多B.二氧化碳增多C.水汽增多D.氧气增多4题,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是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干洁空气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气体。

第5题,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的成分比例明显变化,如人类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随着电冰箱、冰柜等的广泛使用,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不断增加,使臭氧含量不断减少。

5.B读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据此完成6~7题。

6.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大致是-60 ℃至20 ℃7.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A.①层高度随纬度增加而增高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天气现象复杂,不利于航空飞行6题,根据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读图可知,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约为80百帕,而地面气压约为1 000百帕,因此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并不是地面气压的一半。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读“我国某地某时段气温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题。

经过该地该时段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A.冷锋B.暖锋C.台风D.寒潮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60~20℃3.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4.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A.太阳辐射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D.大气逆辐射下图是某区域形成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图中四个箭头代表含义正确的是A.a-风向B.b-摩擦力C.c-地转偏向力D.d-水平气压梯度力6.关于影响风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B.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且大小与地转偏向力相等C.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D.在三个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7.某同学在图示区域背风而立,高压区域在他的A.右前方B.左前方C.右后方D.左后方8.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的运动即是风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C.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D.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下图为俄罗斯年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与圣彼得堡相比,奥伊米亚康年均温明显偏低的原因是()①盆地地形,冷空气易聚集②深居内陆,冬季低温时间长③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小④受千岛寒流影响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作为人类最冷的永久定居点,下列对奥伊米亚康的描述不可信的是()A.由于纬度较高,夏季的夜晚非常短B.气温年较差非常大,气温日较差却很小C.为防止室内热气融解冻土地基,该地民居多建在深埋于地下的木桩上D.由于气温低,全年降水中的大部分是固态降水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a)并获了相关数据(图b)。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单元测试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单元测试

新人教地理必修一单元过关测试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右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做1—2题:1.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2.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④b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④3.读在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中,正确为()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②④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48—49题。

4.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是()A.甲>乙>丁>丙B.乙>甲>丁>丙C.甲>乙>丙>丁D.乙>甲>丙>丁5.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A.甲乙丙丁甲 B.丁丙甲乙丁C.乙甲丙甲D.乙甲丙丁乙6.下图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其中表示南半球风向的是:( )A、AB、BC、CD、D下图中a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速线,b为锋线且向偏北方向移动,虚线范围内为雨区。

读图回答7—8题。

7.图示地区( )A.位于北半球,b为冷锋B.位于北半球,b为暖锋C.位于南半球,b为冷锋D.位于南半球,b为暖锋8.当前( )A.甲地受锋面影响,气温降低、风力增强B.乙地受锋面影响,出现狂风暴雨天气C.乙地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日较差较大D.甲地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压较高、气温较低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表示气压带,表示风带,完成9-10题。

9.图中字母a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10.图中字母b所示风带的风向是 ( ) ()A. B.C.D.11.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季节在 ( )A.夏秋季节 B.春冬季节 C.夏冬季节D.春秋季节12.关于台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仅沿海地区受台风袭击B.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C.我国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D.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13.亚洲高压强盛时A.正值我国的夏季 B.澳大利亚昼短夜长C.印度一带盛行西南季风D.太平洋北部受低压控制14.下列有关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A.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暖锋B.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形成的C.我国冬季暴发的寒潮是冷锋南下形成的D.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15.在下述天气系统控制下为晴天的是A.冷锋天气系统 B.暖锋天气系统C.低压(气旋)天气系统D.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右图是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6~18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C
D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共2课时 第1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55分)
1.当暖锋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是( )
A .连续性降水
B .天气晴朗,气压下降
C .气温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D .狂风暴雨
2.下列四副图中,正确表示冷锋天气的是( )
3.冷锋和暖锋的共同点有( )
A .降水都发生在锋前
B .过境时气压升高
C .暖空气均位于锋面以下
D .过境时天气常有风云雨雪等
4.造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梅雨”天气的是( )
A .冷锋
B .暖锋
C .准静止锋
D .反气旋
右图中甲地位于低气压中心,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四点受暖气团控制的是(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盛行下沉气流
B .此图是北半球的锋面气旋
C .②地吹偏南风,③地吹偏北风
D .③地出现连续性降水
根据材料回答7~8题。

“曹操立不起营寨,心中忧惧……子伯曰:‘连日阴云布合,朔风一起,必大冻矣……’……是夜北风大作,操尽驱兵士担土泼水……比及天明,沙土冻紧,土城已筑完。


7.造成材料所述天气变化的是( )
A .准静止锋
B .冷锋
C .暖锋
D .暖气团
8.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的是()
读“昆明准静止锋示意图”,回答9~10题。

9.此锋面形成的季节多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D.冬季
10.此时贵阳附近的天气特征是()
A.阴雨连绵 B.晴空万里 C.大雪纷飞 D.暴风骤雨
11.以下关于锋面系统叙述错误的是()
A.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B.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所形成的锋
C.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暖锋造成的
D.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是锋面形成的降雨
二、非选择题:(共45分)
12.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7分)
(1)下图为锋示意图,图中A是气团。

该图所示锋面的移动方向是。

(2)C、D、E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地,
西
气压最高的是地,属于阴雨天气的是地。

(3)该锋形成的降水多在锋。

(前、后)
(4)该锋过境后的天气状况为原因
是。

13.读“我国某地1月中旬的气象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这段时期该地气压变化呈趋势,气温变化呈趋势,由此判断,引起天气变化的原因是锋过境。

(2)从冷暖性质看,12日该地受气团控制;从形成源地看,17日受气团控制。

(3)在日两天内天气变化最为剧烈,可能出现、天气。

(4)如果该锋移动速度很快,且锋前的暖气团水汽含量较大时,则往往容易形成天气。

这种情况在我国地区季最为常见。

如果锋前的暖气团比较干燥,则常出现或天气,这在我国地区的季常可见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