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四单元:高一新教材第三单元整合课例设计及第四单元教学说明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三个学习活动设计的侧重点:第一个活动侧重通过调查、访谈、记录,引导学生深 入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第二个活动侧重通过访谈和调查,了解家乡文化 生活现象,辩证思考文化发展与个人、社会的关系;第三个活动侧重掌握大量一手材料 后,提出丰富家乡文化生活的建议。在这一学习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 养其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感情。
何种方式来更好地朗诵这首诗歌,使用这种方式技巧的原因。 2.学生评点同一首诗歌的不同读法,探究不同读法的优劣。活动中,渗透古体诗、五言
、七言诗的基本读法,涉及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的探讨。以《短歌行》《梦游 天姥》《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任一首为例,分析诗歌情感的变化 ,指导诵读的语气、语调的变化,指导学生怎样更准确地以音传情。 3. 观看名家诵读视频,结合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再次诵读,说明本次诵读的变化点及 依据;观察名家朗诵时的体态语,学习借助肢体动作辅助表达感情的方式。 4.朗诵展示;师生点评。
单元设计:
第一个学习活动设计,“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梳理值得记下的“人和物”素材, 从熟悉的场景中激活记忆、凝练认识,感受家乡的底蕴。
第二个学习活动“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从不同的主题,如人际关系、道德风 尚、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生活的方式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任选一个主题,在某一个 专题方向深入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
第三单元 单元整合课例设计
第三课时 感志士出世之慨,悟隐士超脱之情
教学目标: 1.比较鉴赏四首诗歌中面对人生困境反映出来的不同求解方式。 2.学写文学短评,阐述自己对诗人此种解脱方式的态度。 教学环节:
高中语文:3.10《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
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八、作业设计
⒈一根纤弱的芦苇,因为我们的审美视角不同,读出是不同的精神内涵,这不就是人类思想的伟大之处吗?课后请同学们放飞思想,寻找自然中隐藏的哲理,并写成文字。
⒉网上有人说“欧阳锋是哲学大师”,阅读金庸作品《神雕侠侣》中黄蓉说疯欧阳锋一节,在随笔中谈谈你的看法。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后
记
教学问题集锦解决问题措施及实践结果。
高中语文 第3单元《虞美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虞美人》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虞美人》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观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观赏,共18篇散文。
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同学的诗歌鉴赏力量、文言文阅读力量以及审美力量。
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举作品。
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
《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同学的诵读爱好,为同学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举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同学已有肯定的诗歌积累,具备肯定的诗歌鉴赏方法;语言表达力量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同学为主体,从品尝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三)教学环境分析导入新课时利用QQ影音来播放徐小凤的歌曲《虞美人》,让同学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初步领悟到本词的感情基调。
在朗读环节借助音频和图像营造意境,同时借助名家范读,指导同学正确的朗读技巧。
总结环节借助幻灯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李煜其人其作(2)过程与方法: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尝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和激发同学阅读古代诗文的爱好,培育同学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李煜其人其作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同学的诗歌鉴赏力量和探究力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写作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定向练课件

1.列现象 对现实中不合道德、有碍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进行列举。选取的事例要有 典型性,以求警醒人们;罗列要丰富,以求引起读者共鸣;修辞要多样, 以求彰显行文文采,增强气势。如《拿来主义》的第一段。 2.示弊端 每一种(类)丑陋的现象都会或多或少造成社会的损失。有些损失是明显的, 人们不齿、唾弃;但一些损失在较长的时间段后才会出现,许多人看不到 这种现象的危害,那就要揭示,这要求写作者既具有深邃的目光,透过现 象看本质,又具有先知先觉的本领。例如《拿来主义》中“送”的后果是 只能让子孙后代“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他自信,他从小就对家人和自己说“我一定要站起来,我还要穿皮鞋”, 最终他做到了。靠着自己那惊人的自信,他这艘汪洋中的小船在大风大浪 中依然不翻。我们感叹他很厉害,厉害什么?厉害的就是比我们常人多的 那份自信,他相信自己。
当然,我们要走好人生之路,还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但并不是每个 人的意见我们都要采纳。我们要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才能使自 己找到路的捷径,不至于浪费青春。但无论怎样,每个向我们提出意见的 人都是好人。我们最起码应当虚心接受,然后再经过我们的大脑,根据别 人的意见做出明智的选择。正所谓一个好的君主,一定能够做到虚心听诤
还有人是期待——为了得到那鲜红的人血给孩子治病。 ⇨点面结合,再次用事例证明了观点。
没有一个旁观者清楚就义者的心情。那种民族大义与麻木的灵魂本来 就找不到交集。旁观者不清,他们不清楚当局者牺牲的努力,不清楚自己 的命运,甚至连自己糊里糊涂成为“当局者”时为什么会被杀头也不清楚。 再杀几个阿Q,旁观者也依旧是迷糊的旁观者。
反观当今社会,旁观者也未必清。有多少贪图享受的人从不思考自己 的人生价值,对辛辛苦苦的奋斗者嗤之以鼻?有多少自私自利的人从不关 心民生疾苦,对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冷嘲热讽?有多少唯利是图的人毫不关 心他人的安危,对见义勇为的热心者冷若冰霜?
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基本信息二、单元学习任务【学情分析】本单元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学习单元,围绕“多样的文化”这一人文主题选编的四篇课文,可以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一窥欧洲、美国、拉丁美洲的文学面貌,领略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风情,感受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而达成“初步理解和鉴赏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的语文课程目标。
学生在完成本单元小说阅读鉴赏任务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联系学过的中国小说,比较中外小说在内容、主题、艺术手法上的区别和联系,增强文化理解力,发展批判性思维,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观察学生阅读的兴趣点,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探究与研讨,促进学习活动的深化。
除了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外,本单元还对文学阅读与写作、跨文化专题研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有所涉及。
本单元所选都是小说,这就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密切相关。
另外,这四篇小说都是中长篇小说的节选部分,条件允许,可以联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以“篇”带“本”,阅读整部小说,拓展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学习任务】本单元对应“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人文主题:“多样的文化”,旨在“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本单元主要有以下学习任务:1、阅读四篇外国小说,从形象、主题、手法、语言等方面多角度鉴赏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风貌,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
2、梳理小说反映的社会内容,把握小说中人物成长的精神轨迹,深入探究民族心理、时代精神,探索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
3、感受小说多样的风格,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了解文学艺术手法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学生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4、认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小说元素,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尝试创作小小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临潼铁中程英莉【教学目标:】1、感受母爱与父爱的本质区别,并能认识母爱和父爱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认识父母之爱对一个人灵魂和人格健康成熟的重要作用。
3、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能说出自己对母爱和父爱的体验与感受,认识父母之爱对自己的影响。
4、认识爱是一种艺术,培养自己爱的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区别,并认识二者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认识父母之爱对一个人灵魂和人格健康成熟的重要作用。
3、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能说出自己对母爱和父爱的体验与感受,认识父母之爱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难点:】从情感价值观上让学生认识并体会爱是一种艺术,进而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境模拟、【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父母之爱,我们经常会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们每个同学也都是伴随父母之爱渐渐长大,但对父爱、母爱我们往往停留在文学性的表达和感性层面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美籍德裔精神分析学家弗罗姆一起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探究一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学习讨论案完成情况的反馈。
三、自主合作探究:1、人类从婴儿到成熟时期对爱的体验存在什么样的过程?2、课文中说:“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这一发展存在怎样的过程?3、作者认为母爱与父爱有什么本质区别?二者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对这两个问题你有怎样的体验和看法呢?4、作者认为人从对母爱的依赖到对父爱的依赖,直至最后达到二者的综合,这是人的灵魂健康,达到成熟的基础,,想一想父爱和母爱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5、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呢?联系实际谈一谈。
四:模拟电视访谈:话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大家好,我是今天访谈的主持人,我叫刘凌沣。
今天为大家请来了三位嘉宾,他们分别是:刘思源、任浩、张娇娇。
掌声欢迎他们。
今天我们访谈的主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我们都知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最纯粹的、最自然的爱,但是,正如老师刚才说的,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从感性的角度去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1课俄罗斯性格》课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以战地 记者的身份,驻英国和法国,写了 一些与战争有关的随笔、特写。 1917年十月革命后,先后去巴黎 和柏林栖身。后经高尔基(1868—1936)去柏林做工作,于1923年回到苏联。高尔基逝世后, 阿〃托尔斯泰长期担任苏联作家主席职务。他的代表作品为长篇三部曲小说《苦难的历程》和 《彼得大帝》(第三卷未完成)。
写作背景
1939 年以希特勒为首的德、意、日联盟,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历时 6 年,迄今为 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而在促成希特勒 灭亡的诸多因素中,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苏联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1941年9月30日,德军对莫斯科发动了代号“台风”的大规模攻势,妄图在十天之内攻占它。 希特勒认为,一旦攻占莫斯科,就能击败苏军主力,达到结束对苏战争的目的。德军投入的兵 力有七十四个师,一百八十万人,一千七百辆坦克,一千三百九十架飞机,一万四千多门大炮 和迫击炮。德军集中了最精锐的部队。
《苦难历程》
小说广泛地描写了在旧世界崩溃和新世界诞生这一历史转折时期俄罗斯的 生活,真实地再现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的历史性胜利,并且 着重展现了俄国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血与火的考验中,逐步走向革命的曲 折道路。小说也是作者本人所经历的长期而又复杂的精神探索的艺术反映。 小说语言朴素,情节生动,心理刻画细腻,结构具有史诗风范。
隐mán( ) xián( )弃
衣襟.( ) 倔.( )强
当堂练习:
2、 什么是俄罗斯性格?是否仅限于俄罗斯这个国家, 我们身边有吗?
当堂练习:
3、先概括人物性格特征,然后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写 一段话。
伊戈尔—— 母亲—— 卡佳—— 示例:
作业: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0课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课件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
荣国公贾源-贾代善 (贾母)
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
贾敷
贾珍
贾敬
贾赦 (邢夫人)
(秦可卿) 贾惜春 贾琏
(王熙凤)
贾迎春
贾政 (王夫人)
贾珠 (李纨)
贾元春 贾宝玉 贾探春
贾敏 (林如海)
林黛玉
-贾蓉 -巧 姐 -贾 兰
小说的三要素
环境
(贾府)
人物
刘姥姥 王熙凤
情节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读一读 本文的情节结构是如何的?
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情有隐喻作用。
石——玉——石
真——假——真
“木石前盟”——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在顽石下世之 时,为酬报灌溉之德,绛珠仙草也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便是林黛玉。
木石前盟——金玉良缘 仙缘——俗缘
葫薄第 芦命四 僧女回 乱偏 判逢 葫薄 芦命 案郎
第三次:在小说的第一一三回。碰上凤姐 病重,正巧刘姥姥又来到荣国府,凤姐便 将女儿巧姐托付给她
第四次:在小说的一一九回。刘姥姥得知巧姐被卖, 便将巧姐与平儿接到乡下躲藏,并给巧姐做媒,让巧姐嫁给 了“家资巨万、良田千顷”的周姓大财主之子。呼应了第三 次的内容,完成了凤姐的托付。
金陵十二钗正册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品一品:高潮部分里是如何描写凤姐的? 请结合课文具体说明
侧面烘托 语言刻画 插叙补足
探讨:
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的 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 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 原文,谈谈你 的观点和理由。
(三)主题思想 故事通过刘姥姥这个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农妇的耳闻目 睹及手足无措的感受,对贾府的骄奢淫逸的生活进行 了客观地描述,映射出贫富悬殊的鲜明对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拿来主义》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2. 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作者简介、杂文特点和写作背景三.研读课文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六小节,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3)品味其中的语言“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显出一点进步”①“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但终不知后来如何”——诙谐调侃,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②“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这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
“大师”与“发扬国光”用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
③“活人代了古董……进步了”——讽刺卖国行径愈演愈烈。
(4)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用什么论证方法?(5)品味句子:‘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6)“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四.质疑五.小结六.延伸探究1.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举例分析什么是“拿来”和“送来”,并说明其产生的后果。
【提示】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的“遣唐使”,中国的“四大发明”向欧洲的输出,黄道婆把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海南,不同时期粮食作物的引进等等,各国各民族之间“拿来”“拿去”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巨大发展。
外国向中国学习并“拿去”中国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比如说丝绸、茶叶与瓷器以及“四大发明”等)的同时,却并没有哪个国家“拿去”中国摧残人性的丑陋的“三寸金莲”。
而帝国主义强行“送来”的鸦片导致了中国的鸦片战争,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
七.作业:预习后面的课文,体会文中比喻论证的妙处和各比喻的具体含义。
板书设计——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惧外送古董送画媚外求荣送活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类比地大物博慷慨大度教学后记有悖于交往的原送去主义尼采中国疯了?必会沦为乞丐(亡国)送去主义危害送来主义大受其害残羹冷炙闭关主义课题《拿来主义》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2. 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由大小S到北大讲学的事件讲起二.研读课文1.读课文,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文中的穷青年,对“大宅子”,有多少种态度呢?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怯懦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外全盘否定虚无主义)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学生可能只找到三种)2.对待文化遗产还有第四种态度吗?(你最欣赏哪一种态度?)3.“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4.最后一段是结论。
齐读第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明确: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限填两字)。
明确:创新三.质疑四.拓展练习:用什么比喻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
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
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没有什么大危险。
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洗脸不止一次,还要检查验收。
写文章做演说比洗脸更重要,它要“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
作者以认真负责的“洗脸”设喻,阐明写文章要认真修改推敲的道理,妙趣横生。
)五.拓展探究: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
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六.总结布置作业作业:请你就以下论题中,寻找有关资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A、也谈“送去”B、“拿来主义”新说板书设计(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孱头旧人昏蛋废物(立)拿来主义鱼翅吃掉精华鸦片送药房糟粕但有价值新人烟灯烟枪送毁掉旧形式(占有挑选)姨太太走散腐朽的封建文化教学后记课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受不同阶段的爱2.父爱与母爱的比较3.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
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
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明确文章的思路。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
具体如下:(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
(1—3)(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
(4—8)(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
(9—10)三.细节探究。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2.母爱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3.母爱父爱有何本质的区别?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师生互动解决问题1.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完全将自己的满足快乐建立在别人是否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
我想大家小时候肯定都遇到过,叔叔阿姨总会问你在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你更喜欢谁。
这时候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谁在那一段时间里经常满足你的要求,谁更宠着你,你就更喜欢谁。
这就是费罗姆所说的不成熟,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那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呢?5分钟时间,迅速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
年龄段特征刚出生阶段无被爱的意识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8~10岁用努力去唤起爱少年时期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成熟时期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2.我们来看,文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也就包括了“父爱母爱、孩子的爱”,那么,父母的爱是怎样的呢?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何优点又有何缺点?(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母爱:优点: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渴求的。
缺点: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用努力赢得。
父爱:优点: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可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缺点: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其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
3.“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感情有何本质的区别?(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只懂得接受,并且因此使自己看起来弱小、孤立无援,处于被动的状态。
比如哭闹。
后一种则是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造爱,变得有力量而且成熟,处于主动地位。
由此可知,爱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母爱: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温和独立父爱:给孩子信心指导孩子生活理智自信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爱,他们还使孩子在爱中成长,又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圈点勾画,概括要求全面、具体。
明确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要达到的高度。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
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
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