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四篇《里仁》练习
里仁为美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里仁为美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
(1)里仁为美:里,居住,作动词用。
美是善。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焉得知:焉是副词,作“怎么”解。
知通“智”。
【翻译】
孔子说:“一个乡村或小区应该具有淳朴、忠厚、仁德的风气才算美好,如果选择居家住所,不晓得去选择风气淳朴善良,有仁德的地方,怎么能算得上有智慧呢?”
【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孔子本章是教世人必须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
【延展】
1、同侪团体对我们的影响甚为深远,你将以哪些要素作为择友的优先考虑?为什么?
2、你对居住小区满意吗?如果不太满意,将如何做才能降低不良的影响?
你觉得环境教育对一个人的哪些方面有影响?。
《论语 ·里仁第四》教案

教学目标:1. 学习《论语·里仁》篇,理解大意,背诵。
2. 启发学生思考性的学习,做到古为今用。
教学重点:1. 学习《论语·里仁》篇,理解大意,背诵。
2. 运用所学,尝试写作。
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尝试写作。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论语·里仁》注释及译文。
2. 学生收集与《论语·里仁》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介绍《论语》及《论语·里仁》篇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通过幻灯片展示《论语·里仁》篇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义与利的关系、个人的道德修养、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这些内容有什么现实意义?对我们有何启示?二、讲解《论语·里仁》篇中的重点语句和思想1.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讲解此句话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做到“里仁为美”。
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讲解这句话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4.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讲解这句话的内涵,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做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讲解这句话的内涵,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1. 分组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论语·里仁》篇中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有何实际意义?2. 分享感受:请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论语·里仁》篇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四、布置作业1. 背诵《论语·里仁》篇中的重点语句。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⑴之;恶 不仁者,其为仁矣⑵,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 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⑶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⑴尚——动词,超过之意。⑵矣——这个“矣”字用法同 “也”,表示停顿。⑶盖——副词,大概之意。
【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 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 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 见到罢了。”
富贵与贫贱所欲所恶,取与不取,得与不得,以什么为标准呢? 以“仁”为标准,须臾不得离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 于是,颠沛必于是” 。匆忙流离之间都不能离开“仁”,“仁” 在这里表现的含义是什么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富贵,想一想别人是否也富贵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讨厌贫贱,想一想别人是否也讨厌贫贱。这就是文中的“仁”, 这也是文中的“道”,“不以其道”的“道”,即“君子去仁”之 “仁”。“仁道”的含义在这里从积极方面看,表现为“己欲立即 立人,己欲达即达人”,从消极方面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前者对富贵而言,后者对贫贱而言,“立人”也罢,“施人” 也罢,以“仁”、“道”为衡量标准,“仁”、“道”的标准,具 体为“立人”、“达人”、“施于人”,但还应有一个更具体的标 准,这标准便是“时中”、“用中”,恰当而已,从一个更低的角 度看,便是“不损人而利己,不妨人而有益”。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解读】本章谈仁者是非曲直观。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门道德修养最高的境界,也
是孔子对人评判的标准。具有仁德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 “人之生也直”。一个能判断是非的人,绝不是好好先生﹑“乡愿” 一类,不分是非曲直,一向唯唯诺诺的人,“乡愿,德之贼也”。 所以孔子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人,能公开的讨厌人。 同样的意思,孔子又换了一个角度去强调:“众恶之,必察焉;众 好之,必察焉。”大家都说他好的时候,要做调查研究,都说他坏 的时候,也要调查研究,最恰当的标准应该是“不如乡人之善者好 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篇》)”,“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 (引杨伯峻注)。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四)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四)16.(2020年丰台期末)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任选一组,回答问题。
A组:①子曰:“,鲜矣仁。
”(《论语·学而》)②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B组: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②子曰:“君子,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③子曰:“君子,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横线处是耳熟能详的成语,请根据原文将其填写完整,并说明该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解析:这道题大家背下来就可以,是最基础的内容。
答案:A组:⑴①巧言令色②志士仁人⑵关于“仁”学思想。
“仁”是一种高尚道德,为人正直、表里如一;“仁”是坚守正义的品格,为了实现正义的目的,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B组:⑴①文质彬彬②和而不同③成人之美⑵关于“君子”理想。
君子应具有中庸的品行,要内外兼修,文与质统一、表与里统一;君子坚守行事原则,与人和谐相处,却不盲目附和;君子能律己达人,成就美好事业。
17.(2020年石景山期末)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①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 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3分)②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请说明。
(2分)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试题解读:①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
《论语》试题

《论语》试题《论语》试题1阅读下面《〈论语〉十则》,完成下列题。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⑶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⑷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⑸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⑹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⑼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1)学而不思则罔 ____(2)诲女知之乎____(3)其恕乎!____(4)传不习乎____2、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见贤思齐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用原文句子填写)4、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迷惑;(2)教导;(3)大概、也许;(4)老师传授的知识2、(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3)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3、任重而道远4、己所不欲,勿施于5、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论语》试题2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论语练习论道德、论仁爱

《论语练习---论道德、论仁爱》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公冶长第五》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第六》(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子贡不肯他人把事情强加给他,也不肯把事情强加在他人身上。
孔子以为子贡此刻还做不到这一点。
B.孔子以为以博施于民、济助世人等事功去行仁道,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人材可以做到。
C.孔子以为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忙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忙人家一同过得好。
D.孔子以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2)结合上面的语段,请简要论述你对下面语段孔子所说的“恕”的理解。
(3分)二、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第十三》)(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孔子以为,全乡的人都喜欢的人,不必然是好人。
B.孔子以为,全乡的人都讨厌的人,不必然是坏人。
C.孔子以为,应当以世人的好恶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D.孔子以为,不该当以世人的好恶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是如何评价一个人的。
(3分)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三、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这一章论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论语》中英文版 第四章 里仁篇

《论语》中英文版第四章里仁篇(1)子曰:“里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The Master said, "It is virtuous manners which constitute the excellence of a neighborhood. If a man in selecting a residence, do not fix on one where such prevail, how can he be wise?"【原文】子曰:“里仁为美①。
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今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如果不选择有仁德之风的地方居住,怎么说得上明智呢?”【注释】①里:居住或相处的意思,作动词用。
②处(chǔ):居住,停留。
③焉:怎么,哪能。
知:同“智”。
【评点】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相沿成习,尤其对孩子和青年人,注意择邻而居,是明智的。
这也是我国古代的优良传统。
战国时,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
孟母发现邻里的作风不正,就搬家,最后终于迁到有仁德之风的好地方。
孟子以后所以能成为亚圣,与他有一位贤德母亲能择邻而居分不开的。
人生一世,就是处在各种选择,不断选择之中。
有选择就有标准,择居就该有仁德的村风和民风的地方,这样能为培养人创造条件,就是智者的做法。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郭沫若先生指出:“仁的含义是克已而为人的一种利他行为,‘仁道’实在是为大众的行为”,“它要人们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机,而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
”有良好乡风的居住环境,就为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四章里仁篇(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The Master said, "Those who are without virtue cannot abide long either in a condition of poverty and hardship, or in a condition of enjoyment. The virtuous rest in virtue; the wise desire virtue."【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②。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论语 *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的核心,本篇章也是整部《论语》的重点篇目,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仁”不但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 追求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 孔子说: “居住在有仁爱的地方最好。
选择居住环境 而不讲究仁德,怎么算是聪明?解读】安德义解读认为此章是孔子的环境论,我以为有道理。
但我还以为生命成长应该从生命的内在开始,似乎这句话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有关。
实 际上讲的就是人的生命的美好,要以内在的仁德修养为基础, 离开对内在仁德的追求都是不明智的。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之中, 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
仁德的人安于仁道,真正聪明 的人一定会实践仁德。
”“A本篇重点谈论“仁”,“礼 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解读】对一个人而言,仁德的有无决定了他的生命状态。
无论是贫困还是安乐,能够始终如一的泰然处之的人并不多, 始终如一是生命成长之道。
“久处”说的就是始终如一,讲的 是心不被物役的道理。
“久处”的概念在佛教中,就是人的定 力。
能够做到“久处”是因为心中有仁德,而心中有仁德的人 又会安于仁德,其行为就会利于仁德。
至此,我们就会明白 喜新厌旧、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的人往往都是内心缺乏真正 仁德的人。
“仁”不是小善,而是大善,是一个人生命的定海神针。
解读】此章孔子谈论的是仁德的人内心情感的体现。
真正 更多谈论的是人心,是人的品德修养。
而仁德有无在有些人 眼里是很难分得清,判断得明的。
仁与不仁的界限实质上就 是公与私的界限,仁者天下为公,心中装着天下苍生,以老 百姓的幸福为己任;不仁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因 此,仁者与不仁者对好恶的价值判断就有了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第四篇《里仁》练习
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
(1)《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乾•文言》也说:“同声相应,同气
相求。
”结合以上说法,分析“德不孤,必有邻。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
比。
”(《里仁》)
( 1 )本选段中含有一个成语是( )
( 2)孔子说做事要“允执其中” (《尧曰》),又说要“义之与比” ,请结合这段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何谓“无适无莫”要如何才能做到
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也。
”(《里仁》)
( 1 ) 一般人都喜欢追求衣食的美好,为什么孔子却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4、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男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
( 1 )本选段中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要求是(用文中的一个成语填空) :( )
2)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 ,这和孔子在本选段中所要求的是否矛盾
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里仁》)
(1)本段内容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
6、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里仁》)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自己见过的仁中既没有爱好仁德的仁,也没有厌恶不仁德的仁。
B、孔子认为,爱好仁德的仁,是没有办法超越的,厌恶不仁德的仁,不会被仁德的人影响。
C、孔子认为,没有人能够整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行仁德。
D、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2)孔子在这段话中阐述了什么观点
7、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弘而枕之……
③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
“(《宪问》)
(1)从以上选段看,孔子的“义利观“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 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每点不超过4个字。
)
(2)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论语》第四篇《里仁》练习参考答案
1、(1)“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意思是人类追求义理因为知趣相同而相聚,万物也因本质不同而分别群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思是音色相同的乐器会相互响应,脾性相同的人物会相互吸引。
而“德”本身有强烈的感召教化作用,有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所以说,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处。
2、(1)无适无莫
(2)孔子提倡“允执其中” ,即做任何事情要不偏不倚,做到恰到好处;同时,孔子要求做事要以道义为标准。
此即是“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的原则性与“义之与比” (只要符合于义)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3)“无适无莫”是对事没有绝对如此或绝对不如此等拘泥固执、预存成见的态度,要能做到这样大公无私,就必须以公理、正义作为依归和取舍的准则。
3、(1)因为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如果连饭都吃不饱,那是很难要求他们再进一步去做什么的。
但孔子认为对于读书人来说,追求“道”比“衣食足”更重要。
如果还要以“恶衣恶食”为耻,那当然是“未足以议”了。
4、(1)讷言敏行
(2)不矛盾。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效的时代,没有时间坐等别人来认识你的优点,别人也没有时间来慢慢发现你的长处。
因此,要在社会上立足,就需要自我推销,但这种“推销” 要实事求是,不能只会夸夸其谈却没有行动力,并且要有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的“推销” 。
这正说明了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观点。
5、(1)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观。
他认为,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而仁德,是必须时时坚守,一刻也不能背离的。
6、(1)C (孔子认为,不是没有人能够整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行仁德,只是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人。
(2)孔子认为,修养仁德并不难。
一个人只要肯努力,完全有足够的力量去实行仁德的修养。
7、(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见危授命
(2 )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