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读后感
教育文摘

利用业余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教育文摘》这本书。
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获也很大。
“亲其师,信其道”。
也就是说教师的爱可以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和敬慕感。
他们愿意与教师推心置腹的交谈,心悦诚服的接受老师的教育。
假如教师对学生冷若冰霜,教师的表扬会被当作是讽刺,教师的批评会被当作整治,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窗户,拒绝教师的教育,纵使教师才华出众,招数高明,无济于事。
爱的付出是双向的,教师把爱献给了学生,学生也会爱着老师,再坚硬的冰也会融化,更何况是需要爱的学生呢?我相信捣乱的学生最想要得到的就是老师对他的关注,哪怕是老师批评他,他都会很开心,他认为,老师还是关心他的,还是看到他的存在的,就这样他们走上了误区,觉得捣乱才是引起老师注意的方式。
这样的情况我想不在少数,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有没有想过自身的做法对不对呢?真正的关心他了吗?还是只知道一味的批评,指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他真正的感受到“爱”一种伟大的“师爱”,我想学生心中那尘封的心在爱的沐浴下慢慢地发光,发亮。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非常的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对于学习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所以教师应该爱学生,爱每一个学生,面对学生能够奉献自己的爱,奉献精神要常驻于心。
尽心的为学生讲授知识,是奉献精神;学生有困难而伸出援手也是奉献,就像汶川地震时牺牲的英雄教师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这都是奉献。
奉献是无私的,是教师站在这个讲台上所必须的,师爱与奉献,是教师心中恒久的旋律。
在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学无止境,教师永远要做一个有所准备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教育的潮流所淘汰,多读书,结合着教育理论,联系着教育实际,相信我们的教学会更好。
学校开展了让每一位老师读《教育文摘》的活动,我认真阅读了学校下发的《教育文摘》,在读的过程中,我会结合着自己的教育经历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
教育是事业,在其献身,教育是科学,在其求真,教育是艺术,在其创新。
教育文摘分享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阅读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文摘,这些文摘不仅丰富了我的教育理论知识,也让我对教育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此,我将分享一些阅读教育文摘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阅读教育文摘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的灵魂。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社会需求。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育文摘中,我了解到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如“终身学习”、“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等。
这些理念使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在阅读教育文摘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等。
这些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互动交流中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学习方式。
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翻转课堂则打破了传统的课堂结构,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网络等渠道自主学习知识,课堂上进行讨论、答疑和拓展。
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让我意识到,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时俱进,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导者。
在阅读教育文摘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教师角色正在发生转变。
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现代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具备以下素质:首先,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再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后,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文摘》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31)

《教育文摘》读后感读后感作文 (31)《教育文摘》读后感引言概述:《教育文摘》是一本集合了教育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杂志。
通过阅读这本杂志,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对《教育文摘》的读后感。
一、教育研究的前沿1.1 《教育文摘》中介绍的教育研究成果让我受益匪浅。
我了解到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这对我未来的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2 在阅读《教育文摘》的过程中,我发现教育研究的前沿正在不断拓展。
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到现代的智能教育技术,教育研究正朝着更加科学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1.3 通过了解教育研究的前沿,我认识到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教育实践的案例分析2.1 《教育文摘》中的教育实践案例给我提供了很多启发。
这些案例展示了不同背景、不同地区的教育实践经验,让我了解到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2 在阅读教育实践案例的过程中,我发现教育实践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2.3 通过学习教育实践案例,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三、教育政策的解读3.1 《教育文摘》中对教育政策的解读让我更加了解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教育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3.2 阅读教育政策的解读,我发现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增加,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在逐步优化。
这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和发展机会。
3.3 通过了解教育政策,我认识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环境,才能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四、教育思考的启示4.1 《教育文摘》中的教育思考文章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引发了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教育文摘》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27)

《教育文摘》读后感十二自从学校给老师们订阅下发红蕾·教育文摘以来,每期我都会抽空细细阅读,这本杂志浓缩了很多专家与老师的教学理念精华,我从中吸取了很多养分,受益非浅。
其中一篇文章《教室:出错的地方》让我印象深刻,文中作者提出教室是出错的地方,允许学生适度的出错,它彰显了教育者的大思想、大智慧,蕴涵着教育的本质和意义,这也坚定了我对学生要适度的宽容的信念。
除了象作者那样对待学生的课业要宽容,我认为更要适度宽容孩子的性格脾气。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
有时,他的性格可能会很出格,是不被大家接受的那种,这时的老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用理解和真爱温暖每一个固执或受伤的心。
当老师的几年里,我见到的孩子大多数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学生,他们都快乐向上,充满阳光。
但就在这样一些集体里,总有个别另类的孩子。
有一个男孩,他孤单不合群,学习成绩不差,但也并不优秀,见到老师也露叛逆的目光,让人有些害怕。
有一次因为某件小事,他竟然做了我对手。
上课脑袋歪向一边,摆出一副“我就不学,你耐我何”的姿势,下课见了我也扭头不理,似乎有着深仇大恨。
一时间,我的心也凉了,我教他还教出仇来了?我很难过,但是我坚持着上课提问他,看着他的眼神,关注他的学习,可他仍然是那份生硬的态度对我。
但是慢慢地他的态度不再生硬,眼神也柔和了,我的心情也好了许多。
后来我在他的心语中读到了这样一段话“虽然我没跟老师服软,但我已经知道错了”。
我看完了这些话眼睛有些湿润,这孩子的心啊还真难测呢。
如果当时我一顿暴风骤雨地训斥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一个宽容的老师要会欣赏学生。
一个人活着,最本质的意义就是要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孩子所以是孩子,更因为他们的心是透明的。
每个孩子都有好表现、被承认、被表扬的欲望。
孩子的才能就象一个巨大的、沉睡着的矿藏,我们做老师的,要用欣赏的眼光,善于发现并且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及早苏醒过来。
要为孩子们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和长处而欣喜,孩子会在不断的鼓励声中快速地幸福地成长。
《教育文摘》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6)

《教育文摘》读后感六读罢《教育文摘》第6期的《为师者请三思而言》一文,使我深受触动,并且也引发我的深思。
因为与我亲身经历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之处。
文中引用了两个事例:一个事例是讲述一位老师用她的一句话改变了一名身有残疾的二年级学生对人生的看法,并从此鼓足勇气不懈努力,终于成了一名学有所成的人。
而另一个事例则是讲述一名校长在高中时因一位语文老师的话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和刺痛,并导致他放弃了爱好的语文改修数学。
虽然他成为了一名校长,但他却对此事深表遗憾:“对那篇习作,我自感满意,可是,教师给的‘0’分以及拆下来在班上讲的话,把我对语文的自信全部摧毁了,使我完全丧失了对语文的兴趣,并因此改变了我后来的发展道路……”作者表示:“如果当初没有老师的那番评论,也许他会成为一名很出色的作家!”由这两个事例我们不禁要深思:“教育工作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工作,面对学生稚嫩而幼小的心灵世界,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应三思而言之。
因为,你的一句话,也许影响他们一辈子!”对此,我是深有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对学生施以真情的爱,在思想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中关心体贴,特别是对后进生给予真情的鼓励,哪怕只是一句简短的话语,也能使学生觉得老师没有放弃自己。
我在学生中开展了“对你说句悄悄话”的活动。
说“悄悄话”就是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态度亲切自然和孩子们进行真心的交流。
这“悄悄话”轻如丝丝细雨,柔若习习春风,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通过这种方式架起了一座由教师通向大朋友的桥梁。
每堂课开始之前,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高高兴兴的来到微机室,我会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穿着打扮、音容笑貌,不失时机的和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你今天真漂亮!”“老师相信你今天的表现会很出色。
”诸如此类的话给孩子们信心,使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心情愉快,充满信心的迎接新的一课;每次在学生们进行练习时,我也会送上几句“悄悄话”:“进步了,继续努力!”“如果你的操作能像你弹琴那样熟练,那该多好啊!”恰当委婉的语气使孩子们受到莫大鼓舞,增强了前进的动力。
教育文摘读后感[5篇模版]
![教育文摘读后感[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24ea5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9.png)
教育文摘读后感[5篇模版]第一篇:教育文摘读后感《教育文摘》读后感一——读《责任与爱心》有感多读书,勤学习,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基础,是教师充实内涵,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我学习了《责任与爱心》这篇文章就是我感触颇深。
责任源于爱心,更归于爱心。
我常想,作为一个老师,我应该怎样去爱我的学生呢?“让我的爱渗透到他们心灵当中吧!”只有他们真正用心灵感受到了我的爱,他们才会成长,才会进步。
教师育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必须具备爱心和责任心。
一位名符其实的好老师必须具备这种良好的师德和优良的职业作风,才能在教育过程中,用自己的人格形象去教育、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去影响和熏陶学生,以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工作应该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用爱心和责任心去感染学生。
对待差生首先要树立“教育就是要培养人,转变人,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的思想,坚持对他们进行长期的观察、分析和教育,尊重教育效果的客观性,探讨教育措施,进行不懈的教育效果的积累,以达到质的飞跃。
在塑造人、转变差生过程中,要细致了解和分析学生,找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做到眼中有“人”,因人施教,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
学生犯了错误,批评处理要恰当,否则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有了一点进步,教师就要立即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其形成较完美的人格。
列夫.托尔斯泰说的好:“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他只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有像父母那样对学生的爱,那么他也比读过许多书,但又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好。
如果教师对事业的爱与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在工作实践中,我确实亲身体验到了以情育人的良好效果,感受到了师爱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一项凝聚智慧和心血的高尚事业,教育的对象是一群特别需要我们付出情感的孩子,就让我们用爱心为学生筑就一级级台阶,帮助他们拾级而上,努力攀登到人生新的高度。
《教育文摘》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31)

《教育文摘》读后感读后感作文 (31)教育文摘是一本专门针对教育领域的期刊,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教育的重要理论、实践和研究成果。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对于教育文摘的阅读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教育文摘的读后感,并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我对其中的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首先,在教育文摘中,我对于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阅读文摘中的理论文章时,我发现教育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这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方向和目标。
其次,教育文摘中的实践案例给我提供了许多有关教育教学的启示。
通过阅读其中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我了解到了许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
例如,通过项目制学习和跨学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些实践案例不仅给我提供了珍贵的教学经验,也为我提供了改进自己教学方法的思路。
第三,教育文摘中的研究成果让我对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文摘中的研究论文时,我发现教育研究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政策。
因此,教育研究不仅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对于整个教育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四,教育文摘中的教育政策和改革的报导让我对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文摘中的相关报导,我了解到了教育政策的变化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例如,当前教育领域对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的改革。
这些报导让我对于未来的教育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也为我在教育工作中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最后,通过阅读教育文摘,我对于教育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文摘中,我了解到了一些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例如教育技术的应用、学校文化的建设等。
《教育文摘》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31)

《教育文摘》读后感十六在浮躁的城市森林中穿行,不免有一点无奈与疲倦;于生活的荒漠中跋涉,就会渴求水草丰美的思想绿洲。
一直在找寻一段文字,一段能够指引人生勇于探索心灵真谛的文字,一段能够纤毫毕现、淋漓尽致的展现人生深层底蕴的文字。
今天,我想,我找到了。
打开教育文摘,感受里面流动着的丰富、细腻的情感。
从开卷篇到德育工作到班主任工作再到教育随笔,这里面包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细细品来,时而让你感动到流泪,时而又让你开怀大笑,在笑中泪中,我一次又一次的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感受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不同的文章给了我们不同的答案。
在“因为爱而坚持”一文中,解老师告诉我们教育源自一份纯真的爱;在“教育最大的成功是什么”一文中,吕老师告诉我们教育源自一份宽容,的确,爱与宽容,是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像我一样的班主任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种师德。
如果是爱容纳千川的大海,那宽容,则是引航的一盏明灯,载人的一叶扁舟。
宽容,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品质,体现在我们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一直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花朵,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姿态绽放在这个世界上。
每朵花都有绽开的那一天,我们缺少的,往往是等待花开的耐心。
对于真正的花朵,我们不仅能看到牡丹的大气,百合的纯洁;也能看到青松的气概,忍冬的坚强。
即使有刺,我们也欣赏玫瑰,因为她娇艳的面容和迷人的芬芳;即使平凡,我们也爱那努力绽放的小小雏菊,因为就是它,用无数平凡的花朵把整个山岗装点花的海洋。
我们能用这么宽容的心态对待花朵,那对我们像花朵般年轻的孩子们呢?说到宽容,就不得不提让那些让很多老师都头疼的所谓“后进生”。
最近我从《教育文摘》里读了一篇教育随笔《带着蜗牛散步》,其中有一则小诗让我印象深刻,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小诗是这样写的:第一部分:有一天,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可是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
我不断地催它,吓唬它,责备它。
它却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我,仿佛在说:“我已经尽全力了!”我又急又气,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文摘》读后感
《教育文摘》读后感
打开《教育文摘》,开卷篇《责任与爱心》这篇文章就是我感触颇深。
经常说教育要有爱心和责任心,那么如何对学生“爱”呢,要讲点教师的智慧。
首先“用智慧撬动爱的杠杆”,爱要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并且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
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班主任要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才是班主任的工作目的。
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如何去爱、如何去把握爱就是这智慧的核心。
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我的智力不差,能够学好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课,我长大后,我一定比吴伟强。
虽然,我不能背起钢枪保卫祖国,也不能战斗在烈火熊熊的战场上,但我可以把我所学的知识,贡献给人民,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一份力量,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学习的榜样,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
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
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张雪门作为一名著名幼儿教育家,他写的幼儿教育文章,他对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集上卷里教师里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身,原是一种生命!担任幼儿园的教师,就是负担这一生命去生长的细胞体。
教师是负着教育地使命,在人生道路上正在前进的人,本身就不会有停顿的想象,学识经验随时随地地吸收着、受用着、生长着、哪里容得下足息的地方?”是的,作为教师,学习是无止境的,要做到终身学习。
教师应具有的人格修养立志。
省察。
力行。
选择环境。
教师不但须要有伟大的人格,且须有健全的学识。
学识修养,断不是仅仅只限于在校时所得的一些,应该与时俱进。
否则材料已经变得不新鲜,除去旧把戏又没有别的,渐渐就要感到职业的乏味,以后也就会淘汰。
日常,每当批改作业时,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整齐划一地答出标准答案;每当学校提出新的要求时,我们都地渴望孩子们人人都能做到;课堂上,我们都希望每个孩子老老实实的听我们讲课;课下,我们都希望他们像小绵羊一样乖乖活动;甚至每当站队时,我们也都苛刻地要求孩子们一动不动......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
括。
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
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
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
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
但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了大自然,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
当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接受什么叫美育的时候,早已经不懂什么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什么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了。
离开了美育的源头活水----大自然,美育从何谈起!
教师的希望固然是好的,可孩子们是性格迥异的个体,我们的要求很难实现。
教师还是不要把自己当做机器,去大批量生产。
别让我们的“勤劳和爱心”扼杀了孩子们成长的空间。
《教育文摘》读后感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
以下是由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我的
教育理想》读书笔记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打开《教育文摘》,使我感触颇深。
责任源于爱心,更归于爱心。
教师育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必须具备爱心和责任心。
一位名符其实的好老师必须具备这种良好的师德和优良的职业作风,才能在教育过程中,用自己的人格形象去教育、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去影响和熏陶学生,以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工作应该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用爱心和责任心去感染学生。
对待差生首先要树立“教育就是要培养人,转变人,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的思想,坚持对他们进行长期的观察、分析和教育,尊重教育效果的客观性,探讨教育措施。
在塑造人、转变差生过程中,要细致了解和分析学生,找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做到眼中有“人”,因人施教,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
学生犯了错误,批评处理要恰当,否则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有了一点进步,教师就要立即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其形成较完美的人格。
教师自始至终都应把一颗爱心融化在学生的心田,以微笑和友谊蕴含学生的不足和过错,以情感和宽容激励学生的志趣,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育人的本职工作。
我想,只要每个教师都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就不会有
“孺子不可教”的现象存在了,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为了教好每位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完成家长拜托的任何事。
有时家长出门在外,托我多多关心他们的孩子,我就会在工作之余找那些孩子聊天,为他们分忧解愁,有时还辅导他们的学习,并定期与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长联系。
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乍听这个故事你一定觉得笨狼一家很笨,行为也让人觉得有些不理解吧。
可是细细回味,我觉得笨狼爸爸为了实现自己的歌星梦,虽然其间遇到了困难和阻挠─风信鸡让他举牌子;甚至遭遇了别人的讥笑与嘲讽─大家在背后的指指点点,可是因为有了笨狼和笨狼妈妈的鼓励与支持,笨狼爸爸才有了追求梦想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