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 材料作文“莫言与民间文化”导写素材
高考作文写作:理性看待“莫言现象”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精评)

高考作文写作:理性看待“莫言现象”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精评)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降临在中国作家莫言身上,在中国人看来是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自从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疯狂地购买他的书,但有多少人只是把它放在高高的书架上充充门面而已。
各大媒体也不约而同地大肆报道他的作品。
他的文章也即将被收入中小学课本,连他住的地方也要被开发为旅游景点。
文学界开始研究“莫言现象”,网上开始流传各种“莫言语录”。
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对这个社会现象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人文底蕴: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题目提供一则由五句话构成的材料作为写作的真实情境,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疯狂地”购买他的书,各大媒体“大肆”报道他的作品;他的文章即将被收入中小学课本,连他住的地方也要被开发为旅游景点;文学界开始研究“莫言现象”,网上开始流传各种“莫言语录”……这一真实情境是考生思考的起点,莫言还是原来的莫言,他的作品也还是原来的作品,出现这样的情况,由果溯因,只是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倘若他没有中奖,人们绝不会为他疯狂。
考生要立足这一情境,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2.写作任务的限制。
“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对这个社会现象的看法”,这一任务要求考生阐释的是对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种种“社会现象”的看法,如果考生将立意确定为莫言获诺奖给社会带来了很坏的影响,或者莫言获诺奖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或者莫言获诺奖有喜也有忧,就偏离了材料主旨。
考生要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进行写作。
引导语“怎么看”“谈谈……看法”暗示考生应写成议论文体。
3.价值判断的限制。
“疯狂”“充充门面而已”“大肆”“连他住的地方也要被开发”等词语表达出对莫言现象明显的否定性评价取向,而且诸种现象皆出自于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后,讽刺意味更浓。
莫言写作与民间文化

的种子来说是贫瘠的, 对感情的种子来说是肥沃的。 《神聊》 农村生活。 ” ( 作者自序) 而且他还对家乡进行了深切的抒情:高密东北乡/ “ 生我养我的地方/尽管你让我饱经苦难/我还是要为你泣血歌 唱。《天堂的蒜薹之歌》 ” ( 作者自序) 作者直言不讳与故乡的紧 密联系:虽然我身在异乡, “ 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 我的肉体 生活在北京, 我的灵魂生活在故乡的记忆里。 ”故乡就是莫言 生命的源泉、 创作的源泉。他曾说: “这段农村生活其实就是 我的创作基础。我所写的故事和我塑造的人物, 我使用的语 言都与这段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我的小说有一个出发点的 话, 那就是高密东北乡, 当然它也是我的人生那个出发点” 。 在莫言的创作中大多数都是以故乡为背景, 中国农村的 风俗风情、 人情世态得到了尽情的书写。 作者把潍县年画、 胶 东剪纸、 猫腔、 泥塑等民风民俗写进了作品中。 《红高粱》 在 中 就有 “我奶奶” “帼帼出笼” 剪 、 “梅花小鹿” 等描写。而 《檀香 二、 对民间文化的传承与转化 对莫言来讲, 故乡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 于是, 民间 文化的传承与转化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他的创作中。 这里所说 的民间文化指的是以民间的方式保存和流传的文化, 更多体 现的是民风民俗。 众所周知, 山东高密历史上属于齐国范围, 齐地文化喜道教, 喜虚荣夸诞, 而礼教淡薄, 同时很具幻想色 彩。因此, 它具备了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魔幻般的想像; 二 是夸大荒诞的风格。 莫言的小说创作正是充分地显示了这两 个特征。 传承是转化的前提, 在莫言的感觉和故事类的叙事作品 中, 正好表现出了魔幻想象的特点。莫言书写感觉是从不吝 啬笔墨的, 他的作品总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透 从 明的红萝卜》 开始, 作者已表现出他的这一特质了。 在这篇小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莫言莫言:远离喧嚣的大师作为名人,莫言算得上是一个另类,当2011年茅盾文学奖的其他获奖者接受鲜花、采访的时候,他避开媒体,悄悄地回到乡下老家。
当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时,他一直沉默。
获奖前几日,还和家人在乡下赶集。
诺奖公布前日,他在认真审读、校对书稿。
成为诺奖获得者接受记者采访,被问到获奖之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时,答曰,只希望快点从热闹喧嚣中解脱出来,并说“大家明天开始都该干吗就干吗去,你们都回家,我也好继续创作”。
有富商主动提出要送其高档别墅,他却置若罔闻。
在北京街头骑自行车习惯没人理睬,还不能适应有人追着照相签名。
莫言的三个故事: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他在瑞典文学院发表了获奖感言《说故事的人》,前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只是最后莫言写了三个故事,有些叫人摸不着头脑。
我觉得,要弄清楚三个故事的寓意,应该注意莫言这篇演讲稿的目的。
莫言在说最后三个故事之前,演讲的内容应该说已经结尾了。
他指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无论是赞赏(鲜花)或批评(石头)或污蔑(污水),都与自己无关,他建议要了解他最好读一下他的那些作品,因此,最后的三个故事本是不必说的。
但是,既然说了,肯定不是画蛇添足,而是有其寓意的,甚至,寓意是十分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的。
按我的解读,他最后的三个故事都可以从宽容的角度理解。
前两个,应该是反思提醒自己的,而最后一个,或许才是提醒世人的。
我觉得这才是思考这三个故事的起点。
下面试作解读:第一个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
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
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
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
民间文化与当代乡土小说写作——以莫言的《蛙》为例

民间文化与当代乡土小说写作——以莫言的《蛙》为例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脉络中,民间扮演着一个不可缺失的角色,并参与到当代小说的写作中。
在描写民间乡土的作家中,莫言成为独树一帜的风景,他因为对于高密东北乡的人、物、事乃至精神意义的独特阐释,把塑造一个民间传奇经典变成了可能。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遇到转折,城市社会从各个方面冲击着乡村,作家的敏感使民间文学受到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贾平凹、张炜、莫言、韩少功、刘震云等作家,激发了读者了解民间的热情和阅读民间小说的兴趣。
我们看到“乡土民间”在知识分子这里,不单纯的是与社会问题和政策紧密联系,更是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描述。
一、什么是“民间文化”讨论“民间文化”就要先界定什么是“民间”,而在“民间”中,“民”又是什么?关于“民”的讨论自古有之,由于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当代范畴的小说,我们不妨从五四时期说起。
五四时期的民族危机和反殖民斗争的背景,使中国学者将西方(如格林兄弟)所讨论的“民”,理解为“民族全体”或“国民”,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民”的意义便被转化为“农民”。
但是,这一概念的含义绝不仅仅是今天人们认为的那样,即“民”是平民化、底层化以及待启蒙的民众,反而是“也包含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自我想象和自我认同的形象,同时还混杂着‘民族全体’的意义指向(至少在精神象征上被认为是如此)。
这至少说明,在中国现代民间文学或民俗学的话语体系中,‘民’、‘民间’或‘民众’并非含义透明而单纯的概念。
”[1](P129-130)在“民”和“民间”被赋予了这种概念以后,周作人和胡适等人号召进行白话文写作,对平民文学的讨论,以及后来收集民歌的实践尝试,都使得现代作家对“民间”有了更确切的说明,即“‘民间’这意义,本是指多众不文的民众。
”[2]“五四”的文学研究者们意识到,“民”的这种数量众多和缺少文化的特点,恰恰是进行政治和革命动员的主体对象,通过对“民”的研究和启蒙,有助于中国革命队伍的壮大。
高三作文描写故事的莫言

高三作文描写故事的莫言
莫言的《生死疲惫》在描写一个故事,山东高密东北乡西门家大宅院里的男女老少和驴牛猪狗们在时间跨度为五十年的时代舞台上上演的一个又一个生与死、苦难与解脱的精彩人生。
莫言的野心和余华一样大,他“决意对半个世纪的土地作出重述”,他比余华的胜利之处在于他为自己的叙述找到了合适的切入角度,他化身为西门家大宅院的驴牛猪狗,把自己从单纯的叙述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纵身一跃直接介入了故事的进程。
如弗朗索瓦-里卡尔在评论米兰-昆德拉的《阿涅丝的最终一个下午》中所言,“小说,不应当象一场自行车角逐,而应当象一场宴会,上许多道菜。
一场宴会,一张主桌,也就是一连串富有变化的、奇妙的时刻”,在《生死疲惫》中莫言上了四道色香味俱全的大菜:驴折腾、牛犟劲、猪撒欢、狗精神,每一道菜里都包裹着一段小说人物在特定时代场景里的命运悲欢:农夫蓝脸出于对土地朴实的喜爱不惜众叛亲离一辈子执拗地单干,蓝解放为了婚外的爱情落得妻离子散背井离乡,西门金龙的长袖善舞和叱咤风云,以及地主西门闹灵魂附着的牲畜们人兽合一的吊诡和性灵。
莫言殚精竭虑
地以精彩的笔触为我们描绘着这片土地上一幅又一幅人生生不息地受难与抗争的画卷。
作文材料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莫言最近正为去斯德哥尔摩领奖穿什么而伤透脑筋,按照诺奖颁奖典礼的传统,男士应该穿燕尾服或本民族服装。
莫言想入乡随俗,倾向于穿燕尾服、跳华尔兹,但是很多中国读者不同意,他们认为莫言应该穿民族服装,比如唐装、长衫、中山装,乃至汉服,“行中国茶道之礼,彰民族之独立性,以体现中国之礼乐文明与威仪。
”
要求:(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作文】莫言来了 写中国名人的作文700字

【高一作文】莫言来了写中国名人的作文700字中国名人是指在各个领域取得较大成就的人士,他们的名字常常被人们铭记,他们的事迹成为后人学习的对象。
今天我想写的是中国的一位名人——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1955年12月17日,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莫言的作品多以乡土为题材,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农民的精神面貌,因此深受读者喜爱。
莫言的代表作品《红高粱家族》、《蛙》等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中国文学界的璀璨明星。
他多次获得文学奖项,其中最著名的是1998年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这一荣誉不仅是对莫言个人的认可,更是对中国文学的肯定,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除了文学成就,莫言也是一个热心公益的人。
在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发生后,莫言递交了捐款20万元人民币。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时期,莫言也积极发声,鼓励人们共同抗疫。
他的行为展现了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正能量,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莫言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的人生也为人们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他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专注于中国的乡村故事,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他热心公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展现了一个作家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
他不断追求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最终成为中国文学界的泰斗。
莫言是中国的一位名人,他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的文学成就和社会担当,无愧于我们尊重的对象。
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们被他感染,以他为榜样,不断追求进步,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样的写法可以吗?】。
有关莫言的作文范文

莫言,现代中国的文学巨匠之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奖项,被誉为“文坛巨匠”。
莫言出生于1955年,是一个文学世家的儿子。
从小就接触到了各种文学作品,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就读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且在校期间就开始着手写小说,而且受到了当时许多作家的关注和指导。
莫言的作品大多以描写农村为主题,他常常从破土动工、拼命耕耘、收获的喜悦,到各种纷繁复杂的生死离别、人间疾苦等各种生命的洗礼中寻找文学的灵感。
他的作品具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进行有机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主义文学。
莫言的成名作品《红高粱》出版于1987年。
这是一部反映中国在20世纪初的农村社会生活的小说,描写了在标志性的红高粱大旱之年,小说中的主人公有所追求,有所奋斗,有所取得的故事。
不仅如此,莫言还在小说中较为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的乡村文化和习俗,这种写作方式被业内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创新。
而且《红高粱》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国际上流传着。
自此之后,莫言便在文学界崭露头角,被国内外奉为文学创作的楷模。
莫言的成名之路并不顺畅。
他很少参加温馨的文学圈子,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自己孤军奋战完成的,只是在文稿送去出版社的时候,才和外界有了接触。
但他的作品却几乎总是一路畅销,广受好评。
莫言的作品通常引起了大量现代主义文学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学性格的兴趣,因而使他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学里整个团队里的领袖。
莫言的作品涉及了多种文学体裁,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等,而且每种文学体裁都有不同的主题和风格。
比如他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尤其关注了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女性对国家的贡献,这里女性形象显然就变得非常高大尚了。
而他的中篇小说《檀香刑》则通过对一个悲惨故事的描写,使人们重新审视对历史的看法和对人性的判断。
莫言的作品使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们理解文化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材料作文“莫言与民间文化”导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生于山东高密,他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艺术风格。
”
要求: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通读这则材料,可以梳理出两个重要元素:“民间艺术”、“文学创作”,继而理清两者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逻辑关系,从而明确这是个关系型材料,在立意与写作时,不可只写一面,而要二者兼顾。
“民间艺术”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比较容易理清,但如此浅尝辄止的论述,就显得浅陋。
结合文题“你有什么感悟”的要求,就应该在“感悟”上下功夫。
为什么莫言这么重视家乡的民间艺术?高密的民间艺术究竟对他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的社会都像莫言一样重视民间艺术了吗?现状如何?原因是什么?我们该从莫言的创作中得到什么启示?如此发问、探究、深挖,写出材料的外延,将写作面延伸,力求抓住一点,将文章写深写透写实,披露现状,理性分析,方能起到“以小见大”的写作效果,写出文章力透纸背的思维力度,展现立意的高远!
例文
根深叶茂
□黄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银剪翻飞,一张张剪纸张扬生命的活力;手指灵动,一尊尊泥塑凝固时光的瞬间。
斑斓多彩的民间艺术就这样陪伴着莫言成长,滋润着他的笔尖。
莫言爱家乡的民间艺术,家乡的艺术精灵般飞扬在他的文学世界里。
家乡丰厚的艺术土壤中,更长出了莫言这个中国至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参天大树!
唯有根深方有叶茂,人与艺术就是如此的血脉相连,唇齿相依!莫言的作品具有如此浓厚的中国文化和民族风情。
遗憾的是:很多质朴而绚烂的民间艺术已难觅芳踪。
北京的古城墙、四合院,广州的西关大屋、骑楼已渐渐化为历史的尘埃。
我们为圆明园捶胸顿足,却忘了挖土机下挣扎呻吟的胡同;我们为敦煌莫高窟被毁的佛像壁画叹息,却不曾想到石湾公仔将要湮没;我们在哀叹端午竟被韩国占为己有,却忘了乞巧、登高、灯会已离我们远去。
翻开历史,我似乎听见那些已逝去或行将消逝的民间文化在嘤嘤哭泣。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厚重、朴实的民间艺术文化,曾哺育了无数的艺术家、文学家,孕育了妍媸并放的中华艺术奇葩。
从古典江西诗派里的临川气韵,看近代沈从文书牍里的湘西风情,从汪曾祺笔下的端午节,到梁实秋笔下的快手刘,其风土人情,就如冯骥才笔下流淌出的天津卫俗俚,激荡着我们的心灵;而河南豫剧、山东快板、陕西秦腔、北京京剧……无不浸渍着各自地域的民间文化因子,汇成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家,在民间文化的怀抱里长大,吸吮着民间艺术的乳汁,他们笔下跳跃出的带有深深民间文化烙印
的文字,饱含了浓烈、虔诚的情意,带着悠久文化发酵而来的醇香,这样的艺术篇章,才堪称天籁!
可是,现如今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楼取代了流水人家、青砖黛瓦;水泥森林侵蚀了我们的草长莺飞、层林尽染。
在这样相似的环境下成长的新生代作家,相近的空虚内容,相类的情爱纠缠、是白开水的索然无味,再也没能从土地里长成参天大树。
是我们自己,亲手斩断了民间文化与我们之间的根系缠结、枝叶交通。
贫瘠的土地上长不出参天大树,失去了民间文化的哺育,我们的文学创作就没有了根,只剩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空有无病呻吟的文字堆积。
巴西年年狂欢节,尽情舞动桑巴热情;日本的京都至今仍保留昔年风貌,每年都开展定期的民俗节活动。
他们保护民间文化,保持他们民族的独特性。
但我们呢,尤其是城市之间,除地名外,其他的均有雷同,像是无根浮萍,只有虚浮的叶子在漂,文化的脉动与余韵,断绝如缕。
因为惊醒,方有大悟。
所幸的是,我们社会已经迈出了拯救文化的步履:开平碉楼与村落、剪纸、昆曲……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文化被发掘、保护并得到传承。
可能,多年以后,我们能重建与民间文化联系的渠道,保护民间艺术,薪火相传。
在梦中,我似乎能够看见城市这片民间文化荒漠,也变得绿草葱茏,树木葳蕤……
评点
这篇文章内涵丰盈,文笔典雅,立意高远。
作者紧扣主旨,列举北京古城墙、广州西关大屋、莫高窟、端午、江西诗派、湘西风情、北京胡同、巴西狂欢节、日本京都、开平碉楼与村落、剪纸、昆曲等文化材料,如数家珍,正反对照,体现作者宽广的素材视野;描写时形象逼真,议论时入木三分,抒情时情真意切;立意上,以莫言与高密文化为例,延伸到对目前民间艺术与创作现状的呐喊,含蓄婉转的画面卒章显志,以点带面,升华了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