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变异性和QT间期变异性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心率变异性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表 1 各 组 H V指 标 比较 ( ± ) R s
注 : 对 照 组 比较 : P< . 5 与 0 0 ,P<0 叭 .
据 用均数 ± 准差 ( 标 ±5 表示 , 用 t ) 采 检验 。P<0 0 . 5表示
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 义 。
2 结 果
2 1 A 未发 生恶性 室性 心律失 常组 H V多 指标 明显低 . MI R
于对 照 组 ( P<00 ) .5 。
较差致无 法分析 等病例 。其 中男 6 5例 , 3 女 5例, 龄 4 年 2—
2 0 2 ( O . 0 ・0 . 0 4,4 1 ) 1 5 ] 6
心 率 变 异 性 与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早 期 恶 性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的 关 系
张 丽 【 摘要】 目的
法
探讨心率变异性( R 与急性心肌梗死 ( M ) H V) A I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方
【 关键 词】 急性心肌梗死 ; 室性心律失 常; 心率变异性 心率变异性 ( R 是指连续心跳 间 R R间期 的微 小涨 H V) . 落。H V反 映了心脏交感 神经和迷 走神经 活动 的紧张性和 R
均 衡 性 , 一种 检 测 自主神 经 性 活 动 的非 侵 人 性 指 标 J 近 是 。 十 年 的 大量 研 究 已充 分 肯 定 了 自主 神 经 活 动 与 多 种 疾 病 有 关系, 特别 是 与某 些 心 血 管 疾 病 的 死 亡 率 , 其 是 猝 死 率 有 尤 关 。A 患 者 是 发 生 猝 死 的 高 危 人 群 , 其 在 心 肌 梗 死 后 近 MI 尤
选取 10例 A I 0 M 患者 , 对 比 观察 2周 内发 生 与 未 发 生 恶 性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的 心 率 变 异 性 。 结 果 并 A I 者 H V与 恶 性 心 律 失 常关 系密 切 。 M 患 R
8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与恶性心律失常相关性的研究

8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与恶性心律失常相关性的研究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率变异性(HRV)与恶性心律失常相关性。
方法选取我院的80例AMI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组与未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组。
比较两组HRV时域指标与频域指标水平。
结果合并恶性心律失常AMI患者HRV时域SDNN、SDANN、SD、rMSSD、PNN50等指标明显低于未合并恶性心委失常AMI患者(P<0.05);合并恶性心律失常AMI患者HRV频域TF、LF、HF、TF/LF等指标明显低于未合并心律失常AMI 患者(P<0.05)。
结论AMI心率变异性频域与时域指标水平越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越大,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可作为AMI患者是否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判定指标。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恶性心律失常;相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终末阶段,给患者家庭及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目前,临床上一致认为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为心室重构与神经内分泌激素过度激活,发病时机体免疫功能出现异常性变化,多种免疫学机制如β1肾上腺能受体的自身抗体参与到AMI的病理与生理过程中[1,2]。
心率变异性(HRV)与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关系已经成为当前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选择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率变异性与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2月~2014年8月入住我院的8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35例;年龄43~75岁,平均(60.93±5.897)岁;基础疾病:扩张型心肌病35例,缺血性心脏病17例,高血压病28例。
本组AMI患者中,合并恶性心律失常者35例,无恶性心律失常者45例。
所有患者均于AMI始发两周末实施24h窦性心律变异性时域与频域分析,如果存在心房颤动以及束支传导障碍,房室传导障碍、数据记录过程中发生较大的干扰、服用D受体阻滞剂以及胺碘酮等药物者不列入分析范围。
心电图波形变异性与心脏疾病的关联性

心电图波形变异性与心脏疾病的关联性引言: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的常用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波形变异性是指心电图上的特定波形之间的差异,如RR间期、QRS宽度、ST段、T波等的变化程度。
心电图波形变异性的出现可能与心脏疾病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相关。
本文将就心电图波形变异性与心脏疾病的关联性进行论述。
一、波形变异性与冠心病的关系: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心电图波形变异性的增加(如ST段变异、T波倒置、宽QRS等)往往与冠心病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研究表明,心电图波形变异性的增加与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心肌缺血程度和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因此,检测和分析心电图波形变异性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以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二、波形变异性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包括心率过缓或过快、室上性或室性早搏、房颤、心室颤动等。
心电图波形变异性的改变在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电图波形出现不规则的RR间期和缺失的P波,而心室颤动则表现为完全无规律的QRS波群。
因此,通过观察心电图波形变异性的改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律失常类型及严重程度,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三、波形变异性与心肌梗死的关系: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所致。
研究发现,心电图波形变异性的改变在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心肌梗死后,ECG可显示出ST段抬高、Q波出现和T波倒置等异常波形变异。
这些变异可以提示心肌梗死的存在,并帮助医生了解梗死的位置和范围,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结论:心电图波形变异性与心脏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通过观察心电图波形的变异,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心脏疾病的诊断、评估及治疗。
心率变异性分析

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正常参考值39.0+-15.0)
PNN50:相邻NN之差大于50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正常参考值:16.7+-12.3)
壹
贰
目前HRV研究的临床意义
1
2
4
3
预测心脏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
定量评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
(糖尿病、冠心病、心梗)指导治疗
对高血压病、心衰、心脏移植、甲亢等疾病的临床应用都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1
2
3
4
心脏性猝死(SCD)预测:由于HRV是反映自主神经张力的最敏感的指标,因此,HRV降低是预测心脏性猝死最有价值的独立指标。
HRV在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移植、慢性二尖瓣返流、二尖瓣脱垂、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等疾病的临床研究的研究中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危险性评估:HRV的降低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和恶性心律失常危险的重要独立指标。一般建议在梗死后一周开始进行HRV的检测。HRV在梗死后立即降低,并在几周后开始恢复(2周后逐渐回升),大约6-12个月恢复正常。因此,多次测定HRV可能比单次测定价值更大。梗死后HRV恢复的快慢对以后死亡的危险性也有预测价值。
心率变异性分析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演讲人姓名
心率变异性是反映自主神经神经系统活性和定量评估心脏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及平衡性,从而判断其对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及预防,可能是预测心脏性猝死和心律失常性事件的有价值的指标。
致命性的心律失常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减少有关,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量化可以通过心率变化的程度表现出来,心率变异(HRV)代表了这种量化标测。
心率变异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浅谈心率变异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关键词:心率变异性心血管疾病心率变异性是指逐次心跳rr间期(瞬时心率)不断波动的现象,目前认为这种心率不规则性变化的主要机制是心脏节律直接受心脏交感和心脏迷走神经的双重调节并相互制约的。
因此许多学者把检测hrv作为评价自主神经系统张力的重要指标,且他们认为hrv 降低常常提示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或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而低hrv与死亡及影响心脏的不利因素有关。
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动态心电图能很好地反映心率昼夜变化的规律,因此用它来记录和分析hrv,并用于确定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
一、原发性高血压与心率变异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植物神经系统受损,多数学者认为,导致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迷走神经张力减低从而使hrv降低的可能原因有:①动脉压力感受器功能失调或受损导致迷走神经张力减低,大动脉顺应性降低,心脏压力负荷过重,心肌耗氧增加,心肌灌注相对不足,导致心肌缺血损伤,使迷走神经活性减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②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递质大量释放,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及肾素-血管紧张素激活,阻力小动脉收缩增强,心脏自主神经受损丧失了迷走神经对心肌的保护作用;③血压升高还能引起心脏器质及功能性损伤,出现心肌肥厚和间质纤维化,心肌排列紊乱,造成心肌重构,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且hrv减低程度随左室重构过程的进行而逐渐加重。
二、冠心病与心率变异性冠心病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即可表现自主神经功能损害,hrv 降低,其原因是由于心肌长期缺血、缺氧,对室壁机械、化学感受器产生刺激作用,并通过心-心反射活动改变了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的均衡性,迷走神经活性的降低减弱了对抗交感神经活动的作用,导致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表现出的降低。
冠心病患者hrv降低,与死亡率的增高成正相关。
在冠心病患者存在伴有心脏事件的心绞痛患者中lf/hf比值显著增高,提示该群体中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以交感活性的增高为显著,而交感过度激活可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心悸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发作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常伴有紧张、焦虑不安、失眠健忘。
中医也把心悸分为心虚胆怯征、气阴两虚征、痰火扰心征、心血淤阻征、心阳不振征等。
从发病机制上看,心悸可由心脏搏动增强,心律失常及神经官能症等多种原因引起,常规心电图因记录时间短,就诊时常常症状消失,难以发现有关心电图异常表现。
本文收集心悸伴心律失常者100例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查,旨在比较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100例均选自2007年12月~2008年6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在做DCG时均有不同程度心悸发作。
选择心悸伴有频发室性早搏(A组)和心悸伴有频发房性早搏(B组)各50例,(Lown分级24h多于720次为频发)。
A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6~80(平均61.8±0.4)岁;B组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45~80(平均65.5±0.3)岁。
1.2 方法采用英国进口OXFORD 3导同步全信息DCG系统记录,24h DCG记录早搏发作情况,进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分析。
选取指标:SDNN(24h所有窦性心搏间期NN 标准差),SDANN(全部记录每5min 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NN-I(全部记录中每5min 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r-MSSD(全部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PNN50(NN50除以整个NN间期的%)。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AS6.12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数据采用X-±S表,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正态分布定量资料方差齐的用t检验,方差不齐的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定量资料采用非参数Kruskai-wallis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A组与B组HA V比较,各项指标明显下降,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HRV结果比较3 讨论HRV是指窦性心律频率快慢的差异性,它是一种无创的可以重复而稳定的检查方法,能够定量地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的活性及其调节功能。
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

失常与非心律失常优势比 O R值为 3 6 。结论 .2
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 炎 HR V降低 与 V A有一定的相 关性。
【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心脏 自 主神 经功能
心率变异性
室性心律失常
【 bt c 0 jcvT vsge h li spbt e a tvrbi H V adv tcl - A s at r 】 be i onei tt rao h e en enre aaiy( R ) n n i aa t e i ta e e tn i w h a i l t e ru r t
【 摘
要】 目的 探讨成人 急性病毒性 心肌 炎患者心率 变异性 (erre aaiyH V 与室性心律 ha tvrbi , R ) ta i l t
采 用2 4h动态心 电图检 测 5 2例急性病毒性心肌 炎患者和 3 8
失常(etc a r yh i,A) vn i r r tm aV 的关系。方法 ru ah l
V bru a w rhnt tncn o gop p<0 0 ) I tel ii r rsi sl teod a o( R) As gopw sl e a a i ot l ru ( u o t h r .5 .n h g t e es nr u , h d s t O o sc g o e t ri
s b r pw ss n c nl l e a a i o u g u a i i a t w r h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 t nn n—V u go pa d cnrl ru ( 0 0 ) a d H V i n r— o gf i y o tn h A s b ru n o t o p P< . 1 , n R n o og
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盛伟【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04(015)002【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律变异性(HRV)与室性心率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8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动态心电图上室性早搏(室早)频次分为冠心病频发室早组(42例)和冠心病无室早组(46例)进行比较,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观察HRV的时域指标和室性心律失常.结果冠心病患者HRV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ndex、rMSSD和PNN50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而冠心病频发室早组除rMSSD外,余各项指标也明显低于冠心病无室早组(P<0.05~0.01);SDNN与冠心病室性早搏频次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HRV减低,反映了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失衡,尤其在伴有频发室早的患者中更为明显;冠心病室早的发生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有关,通过长时HRV分析,能对此作出客观评价.【总页数】3页(P86-88)【作者】盛伟【作者单位】黔东南州人民医院心电图室,贵州,凯里,55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相关文献】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和QT间期变异性的指标与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J], 段彩云2.心衰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的相互关系 [J], 叶继亮; 梁见弟3.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J], 龙丽萍;张莉莉4.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联 [J], 努尔古;薛卫虹5.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和心功能变化及其关系 [J], 包一星;陆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5月临床医学DOI :10.19347/ki.2096-1413.201814041作者简介:董晓华(1983-),女,汉族,山西运城人,主治医师。
*通讯作者:王莉萍,E-mail :280446657@.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常见的并发症,A -MI 患者常伴有严重的心肌缺血、泵功能衰竭、电解质异常和交感神经功能极度亢奋、低氧血症等情况,猝死风险较高。
早期发现A -MI 患者的异常状况有助于疾病治疗和预后。
有研究指出,心率变异性和QT 间期变异性与AMI 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检测患者心率变异性和QT 间期变异性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1]。
本研究以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40例AMI 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为例,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QT 间期变异性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为观察组,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
对照组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45~78岁,平均(61.4±6.4)岁。
观察组患者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48~75岁,平均(60.9±7.2)岁。
观察组纳入标准:①无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阻滞,无电解质紊乱;②动态心电图基线稳定,T 波清晰;③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④纳入研究前一周,患者均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
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受检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有可比性。
1.2方法测量两组受检者心电情况,采用日本1350-C 型光电心电图机,12导联同步连续记录患者24h 心电图动态变化情况,采用相应软件进行分析,记录心率变异性(HRV ),包括全部窦心率变异性和QT 间期变异性与AMI 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董晓华,王莉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陕西西安,710000)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QT 间期变异性的关系。
方法择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40例AMI 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受检者的心率变异性、QT 变异度、QT 变异系数等指标,探讨心率变异性和QT 间期变异性与AMI 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结果观察组的QT 间期为(415.42±24.82)ms ,长于对照组的(370.98±20.74)ms ,观察组的心率为(61.41±5.82)次/min ,低于对照组的(75.92±5.16)次/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的QTV 、SDNN 、SDANN 、RMSSD 及PNN5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QT 间期与心率呈直线相关(r =-0.833,r =-0.845,P <0.01)。
结论心率变异性和QT 间期变异性与AMI 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通过检测QTV 和HRV 等指标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以降低AMI 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QT 间期变异性;急性心肌梗死(AMI );心律失常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413(2018)14-0087-02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t rate variability,QT interval variability and ventriculararr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AMIDONG Xiao-hua,WANG Li-ping *(Xi'an Honghui Hospital,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t rate variability,QT variability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Methods From August 2015to August 2017,40patients with AMI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40healthy volunteers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in thesame period.The heart rate variability,QT variability,QT variation coefficient and other indicator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and the correlation among heart rate variability,QT interval variability and AMI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 were discussed.Results The QT interva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415.42±24.82)ms,which was longer than(370.98±20.74)ms,the heart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1.41±5.82)times/min,which was lower than (75.92±5.16)times/min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The QTV,SDNN,SDANN,RMSSD and PNN50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The QT interval and heart rate were respectively linearly correlat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 =-0.833,r =-0.845,P <0.01).Conclusi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QT variability has correlation in the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n patients with AMI,ventricular arrhythmia can be predicted through the detection of QTV,HRV and other indicators,so as to reduce the mortality of AMI patients.KEYWORDS:heart rate variability;QT interval variability;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arrhythmia87--2018年5月表1两组受检者QT 间期及心率比较(x ⎺±s )组别例数QT 间期(ms )心率(次/min )观察组40415.42±24.8261.41±5.82对照组40370.98±20.7475.92±5.16t ― 6.3217 5.8241P―0.00040.0021表2两组受检者QTV 及HRV 各项指标比较(n=40,x ⎺±s )组别QTV (ms )HRVSDNN (ms )SDANN (ms )RMSSD (ms )PNN50(%)观察组16.54±4.1273.18±5.78109.85±18.7922.34±5.7610.45±3.41对照组25.34±3.4585.43±6.88130.92±28.3439.27±4.5516.72±4.13t 3.2843 5.7153 5.7153 3.8924 5.1893P0.00160.01680.01680.02130.0025性心搏RR 间期(SDNN )、RR 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 )、相邻RR 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 )、相邻NN 之差>50ms 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
计算机辅助测量QT 间期、QT 变异度(QTV )[2]。
1.3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 ⎺±s 表示,用t 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受检者QT 间期及心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QT 间期为(415.42±24.82)ms ,长于对照组的(370.98±20.74)ms ,观察组患者的心率为(61.41±5.82)次/min ,低于对照组的(75.92±5.16)次/min ,差异均显著(P <0.05,表1)。
2.2两组受检者QT 间期与心率的关系采用直线相关性分析方法对两组QT 间期和心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QT 间期与心率呈直线相关(r =-0.833,r =-0.845,P <0.01)。
2.3两组受检者QTV 及HRV 各项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QTV 、SDNN 、SDANN 、RMSSD 及PNN5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2)。
3讨论AMI 是指因冠状动脉急性或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该病的死亡率较高,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