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盐商给城市生活带来的变化.
谈谈盐政制度的变迁和徽商盐商的经营活动

谈谈盐政制度的变迁和徽商盐商的经营活动盐政制度的变迁和徽商,文化就是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大家庭了。
自从中国诞生了第一批盐民之后,到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庞大的群体,他们遍布全国各地,世代相传,历史悠久,经营着以食盐为主要原料的行业,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重要的是保护国家财产免遭侵犯。
我来说下“清代中叶以后”这个时间段里盐商在徽州进行大规模活动的情况吧!最初的一些盐商只能靠贩卖私盐维持生存,随着社会的逐步稳定与繁荣,开始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运输、销售等工作的人员,也被称为“脚夫”或者“挑夫”。
当然还包括一部分手艺精湛的匠师,比如做木雕的,做石刻的,甚至还有织锦绣的……但无论怎样,都离不开对于盐的需求量很高。
因此,那么多人聚集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力量,推动着整个徽州盐业向前迈进。
元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实施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导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急剧减少,使得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
再加上官府征收苛捐杂税,使得老百姓负担沉重,所谓“官逼民反”,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
其中一支队伍便攻入了歙县城内,并且占领了盐务机构——安丰仓。
起义军首领汪华见状立即派遣兵士将仓库团团围住,同时命令守卫盐务机关的官吏把库藏的粮食全数交给起义军。
接连几天过去了,可是仍旧没有看到任何回应,汪华心想:难道这帮贪婪的官僚真的打算放弃抵抗吗?他们肯定早就逃跑了。
果然,第二天夜晚,城外突然响起了激烈的战鼓声,起义军趁势杀入城内,烧毁了官衙,抢夺了武器,迅速控制了局面。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揭开了新的篇章。
起义胜利后,汪华带领众位头目返回故乡休宁县,建立了政权,并改年号为“德祐”(1275)。
在此基础上,汪氏兄弟又陆续招募了十万余名壮丁,组成了水陆两路的大军,准备继续北伐。
清代中叶以后,封建王朝的统治日益腐朽,各种矛盾越积越深,终于引发了太平天国革命。
1853年3月19日,洪秀全率领起义军浩浩荡荡地直奔徽州而来。
他们刚走到绩溪境内,便遇到了驻扎在此处的江南提督张国梁的阻拦。
试析明清时期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

试析明清时期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明清时期,扬州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吸引了众多商贾云集,其中盐商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盐商在扬州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同时也对扬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盐商在扬州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清时期,扬州盐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盐商们控制了全国大部分的食盐贸易,通过运销食盐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其次,盐商们还通过投资和经营其他行业,如典当、钱庄、绸缎业等,进一步扩大了他们的商业帝国。
盐商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还促进了扬州城市的发展。
他们修建了许多精美的园林、住宅和商业建筑,为扬州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此外,盐商们还捐资修建了许多桥梁、道路和教育机构,为扬州的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作出了贡献。
二、盐商对扬州文化的影响1.建筑与园林艺术盐商们在扬州兴建了许多精美的园林和住宅。
瘦西湖的园林是盐商们修建的最为出色的代表之一。
瘦西湖的园林以其精致的建筑和山水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成为了扬州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此外,盐商们还修建了许多精美的住宅。
这些住宅多数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和灰砖石板,融合了江南和淮扬建筑风格的特点。
其中一些住宅还具有精美的雕刻和壁画,展现了盐商们的艺术品味和文化修养。
2.戏曲与音乐文化盐商们在扬州不仅创造了财富,还为扬州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他们资助了许多戏曲和音乐表演团体,推动了扬州戏曲和音乐文化的发展。
扬州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扬州戏。
盐商们对扬州戏的喜爱和推崇,促进了扬州戏的发展和繁荣。
在他们的资助下,扬州戏的表演技艺得到了提高,剧目也得到了丰富。
同时,盐商们还将扬州戏传播到其他地区和国家,使得扬州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戏曲艺术。
此外,盐商们还对音乐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他们资助了许多音乐表演团体,如“大成班”、“小成班”等,推动了扬州音乐文化的发展。
这些音乐表演团体演奏的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丰富了扬州文化的内涵。
3.美食文化盐商们对扬州美食文化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清代两淮盐场的研究

清代两淮盐场的研究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盐商行业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盐源两淮盐场。
两淮盐场的发展以及它们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影响,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清代两淮盐场的历史、政策、经营状况以及它们对当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
清代两淮盐场的形成清朝天下是大同,盐商、茶叶等行业可以说是比其他行业更为重要的行业之一,因而也更为关注。
两淮盐场的形成,主要是由清朝初期的盐政改革引起的。
1727年,清政府下令在弁思仓库的两淮地区招募八千名工作者,以分别经营项目上的盐场,这标志着两淮盐场的正式确立。
两淮盐场的经营两淮盐场是由中国政府开发管理的,由受政府委任的中央旗库主管统一管理。
它们在清朝最后时期被重新安插到山东省和安徽省下属的路幕旗库、芙蓉旗库和安徽省的集仙旗库。
两淮盐场的经营有三大方面,其一是盐商的盐铺分销贸易,其二是众多职工的劳动力收入,其三是政府的收入。
两淮盐场的管理两淮盐场的主要管理人员当时有“盐令”和“盐商”,他们负责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
清朝最后期间,两淮盐场由一系列严格的政策管理,禁止盐商擅自买卖贩运,禁止盐商擅自私吞盐价,也禁止工人代替大量盐商的行为,并允许任何形式的反抗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两淮盐场的社会经济影响两淮盐场的发展对吴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增加了当地就业机会,吸引了众多外地大批劳动力前往此地谋生,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其次,两淮盐场的经营也推动了当地各种商业活动的发展,进一步拉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此外,清朝末期,两淮盐场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如纺织业的发展以及贸易活动的增加等。
结论清代两淮盐场的发展为当时的当地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它在推动就业机会的增加,拉动各种商业活动和相关行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两淮盐场的发展给清朝历史文化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这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盐商与扬州文化事业

盐商与扬州文化事业贾行家一般说来,充满铜臭气的唯利是图,会熏染和扭曲高雅的艺术,让社会文化显得庸俗和浮躁,但是,这未必是个真问题。
从艺术从业者的视角看,功利主义会形成诱惑,但并不是强制。
如果被它引诱上了另一条路,只能说是自己不坚定。
扬州盐商对清代扬州的文化和学术发展就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盐商中的很多文样做附唐瓜雅,或者是真的爱好、真的内行,温都乐于为艾化事业投人大量金钱。
他们这样最明显的好处是,与士大夫建立关系,可以在主流社会获得名誉。
扬州的书院和学校,都是由盐商们捐建的。
扬州的洪氏家族,从明仪在王流社会班得也们专门建了座“洪园”来款待在扬州好谋生,也是当时书画家们的常识。
因为大批文化人流入,让扬州迅速成了清代文化艺术的基地。
明末清初的书画名家石涛,晚年就定居在扬州。
他当年在扬州还有个特殊的营业项目,就是为盐商们的花园建假山。
按他的设计垒出来的假山,非同凡响。
当时的富翁,都以请到石涛为园林画图为荣。
除了石涛造的假山,清代的扬州园林,还有很多细节追求。
有的能工巧匠模仿济南趵突泉,设计机械,造出了人工喷泉。
园林里会摆盆景。
扬州的盆景是中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有“以方寸之地浓缩天地”的名声。
园林不是还要养金鱼吗?在清代,扬州的金鱼也是贡品。
这种高端化、精细化的需求,会激发艺术创造力。
不只艺术圈,学术界也是如此。
在清中期,扬州本地形成了著名的扬州学派。
清代学术界有“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的说法。
对扬州学派的学者们来说,除了富商的资助,这里还有盐商马氏兄弟这样全国闻名的大藏书家,能为他们提供研究资料。
扬州学派里有个以狂傲著称的学者汪中。
他有一次扬言说:扬州府只有三个学问通的人,还有三个学问不通的人。
通人里,除了他,还有语言学大家王念孙。
那三个不通的人,也都是当时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
有个乡绅不识相,问汪中自己怎么样。
汪中说你不算不通。
对方听了挺高兴。
汪中则接着说:“你得再读三十年书,才有希望达到‘不通’。
盐商在扬州扮演的社会角色

盐商在扬州扮演的社会角色人类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各色人等都要登台表演,精彩纷呈,目不暇接,人类社会呈现斑斓异常的多彩世界。
历史学研究理论中,有一种叫做角色论,就是把历史人物、社会群体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他们的言行,探究他们扮演的社会角色,从而给出恰当的、公正的历史评判。
盐商在扬州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古代扬州发展历程中,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盐业与盐商,二是运河(隋唐运河、南北大运河),这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使扬州流动、活了起来,至18 世纪达到了她的鼎盛,成为当时国内最为富庶与繁荣的商业城市之一。
本文试从社会角色这一视角,探讨扬州盐商扮演的社会角色,分析其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一、时尚消费的引领者古代扬州历来是一座繁华的商业都会,汉唐是如此,明清更是这样。
唐代“扬一益二”,扬州位列国内第一。
入清后,占盐、漕、河三大有利条件,商业经济更为繁荣,富商大贾鳞集麋至,成为商贾之所萃。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60 云其“陈肆其间,易操什一起富”。
《孔尚任诗文集》卷2 亦云:“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
朱桔黄橙香者橼,蔗仙糖狮如茨比。
一客已开十丈筵,客客对列成肆市。
”扬州为全国闻名的商业都会。
“到19 世纪初,全世界有10 个拥有50 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6 个,即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
”扬州排名第三位,其商业经济发展可想而知。
扬州城内,百业兴旺,门类齐备的店铺林立,商业行业众多,各色南北货物,从一般百姓日常所需的物品到上层人物所需的商品,无不应有尽有,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消费需求。
“扬州繁华以盐盛”,盐业是扬州商业的支柱行业。
两淮是全国最大的海盐产区,盐产量最高,行销国内6 个省区,盐务机构两淮巡盐御史和盐运使司均设在扬州。
经营盐业的盐商拥有巨额盐业资本,明宋应星称万历时有3 000万两,清汪喜孙估计为7000-8000 万两,扬州盐商发展成为全国三大商业资本集团之一。
他们每年上交给政府的盐税,据王庆云《石渠余记》记载,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九年,全国额盐税730 余万两,而两淮盐商为335 万余两,占44.7 %。
明清时期的私盐贩卖行为

明清时期的私盐贩卖行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明清时期的私盐贩卖行为在明清时期,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它不仅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还是商品交易和税收的重要对象。
由于政府对盐的生产和销售实行严格的垄断制度,私盐贩卖行为成为了一种非法的经济活动。
由于盐的需求量大,政府盐业的供给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私盐贩卖行为依然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参与。
明清时期,盐业是由政府严格控制的,所有的盐都通过官方的盐场进行生产和销售。
盐业受到了严格的监管,盐商和盐农都必须遵守相关的规定,违法者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由于政府对盐业的垄断,盐的生产和销售价格往往偏高,而盐的需求量又非常大,因此私盐贩卖行为得以存在并且发展壮大。
私盐贩卖行为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些人在官方盐场外私自生产盐,有一些人在盐场的周边地区私自销售盐,还有一些人在运输途中私自交易盐。
由于政府对私盐贩卖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私盐贩卖者往往需要在暗中进行活动,以防遭到抓捕和处罚。
私盐贩卖行为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方面,私盐贩卖行为降低了盐的价格,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购买到盐,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求。
私盐贩卖也给政府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因为政府无法征收私盐贩卖行为所产生的税收。
这也是政府对私盐贩卖行为采取严厉打击的原因之一。
在明清时期,私盐贩卖行为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尤其在一些盐产区,私盐贩卖行为更是盛行。
私盐贩卖者往往与当地的官员、商人甚至是民众结成勾连,形成一个庞大的私盐贩卖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私盐贩卖者通过私下交易获取盐,再以高价出售给需要盐的民众,从中获取巨额的利润。
私盐贩卖行为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在私盐贩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假冒伪劣盐的情况,导致消费者的权益受损。
私盐贩卖行为也严重破坏了政府的盐业垄断制度,影响了政府的税收和经济管理。
因此政府一直以来都在努力打击私盐贩卖行为,加大对私盐贩卖者的惩处力度。
在现代社会,私盐贩卖行为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盐业也实现了市场化。
清朝的城市化与城市建设

清朝的城市化与城市建设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拥有较为独特城市化特点的时期。
在清朝统治下,中国的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城市化与城市建设,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一、城市化的推动力1. 经济因素清朝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极大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进而刺激了城市的发展和扩张。
商品交流和商业网络的建立,使得城市成为商品集散地和商业中心。
2. 政治因素清朝自入主中原以来,北京成为了帝国的政治中心。
随着清朝的发展,政治权力和行政机构逐渐向全国各地辐射,一些地方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和提升。
3. 社会因素在清朝的社会结构中,士人在政治和文化层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士人对于城市的重视和参与,推动了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士人喜欢在城市中聚居,建立了士人社区和文化机构,使城市成为精英和文化的中心。
二、城市化的特点1. 前朝城市的传承清朝统治前的明朝时期,中国已经有着一定规模的城市。
清朝在统一中国后,将原有城市的布局和规划进行整顿和改进,例如北京和南京等城市保留了大致的城市规划,而在其他一些城市也保留了旧时代的城墙和城门,使这些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延续性和传统性。
2. 特色城市的兴起在清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拥有特色的城市,如东北辽宁的沈阳、山东的青岛、江苏的苏州等。
这些城市因其地理位置、经济资源或文化传承而得到了特殊的发展。
这些城市成为当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推动了中国城市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3. 城市功能的特点清朝的城市各司其职,功能分工明确。
北京作为帝国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承担着最重要的行政和文化职能;上海作为沿海重要商埠,是商业和贸易的重心;杭州以其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文化成为江南地区的文化中心。
每个城市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三、城市建设的亮点1. 城市规划和布局清朝统治下,城市规划和布局得到了重视。
明清时期的私盐贩卖行为

明清时期的私盐贩卖行为
明清时期,在当时的中国,盐是一种国家垄断经营的商品,由国家进行统一生产、统
一收购、统一配送、统一销售,严禁私人私自生产和贩卖盐类。
然而,由于盐的需求量很大,而国家垄断经营的盐类供应并不足以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因此在明清时期,私盐贩
卖行为是相当普遍的。
明清时期的私盐贩卖行为,主要是指一些人私自生产和贩卖盐类,以牟取暴利的行为。
这些私人盐商,在采购原料、生产加工和销售流通上,不受国家政策与监管,利用自身能
力和关系,以各种手段来获得盐类资源和销售渠道,并且在盐的质量控制和卫生方面,也
缺乏相应的标准和监管,往往会因为质量不达标、掺假等问题,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
对于这些私盐贩卖行为,明清时期的政府,采取了比较严厉的打击措施,多次颁布禁
止私盐贩卖的政策,强制实行国家盐业的垄断经营制度。
然而,由于中国盐的需求量一直
很大,而且盐的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因此私盐贩卖行为一直存在着,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生产盐的地方资源匮乏的山区,私盐贩卖甚至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政府的监管有时显得力不从心,为了维护民生和社会稳定,政府也不得不采取一些灵
活且有效的措施,如减轻盐税、摆脱过多的规范、纾解盐荒等,以保证盐的供需平衡和市
场秩序的正常运转。
总之,明清时期的私盐贩卖行为,反映了当时政府在盐业垄断方面的盲目与缺陷,也
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求和权力的对抗。
对此,我们应该在反思历史的同时,更加重视现代
化的市场监管制度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社会的正常运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商对古代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以扬州为例明清社会,两淮盐商是在纲盐制下的经封建政府特许的专卖群体,他们虽然只具有商人身份,但是却是最富有的商业资本集团,他们垄断了两淮盐场所产食盐的全部流通过程,获得巨额垄断利润。
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就无疑会在他们所在的地方产生不小的影响。
清代扬州盐商拥有雄厚的资本,在扬州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对扬州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阐述盐商在扬州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其所扮演的社会地位。
一经济方面
“扬州繁华以盐盛”,两淮盐业是明清时期扬州经济贸易支柱产业和众多的行业中的龙头。
食盐作为一种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其市场之广需求之大自不必说,况且又实行了专卖制度,无疑,盐业就是一个暴利的行业,盐商因此也就积累了巨额财富,两淮盐业的兴废对扬州的兴衰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盐业贸易的兴盛带动了各商贸行业、手工业的发展,使得扬州经济十分繁荣,黄筠宰《金壶浪墨》中记载“江省繁丽,莫盛于苏扬”、《江都县续志》里也说“扬州富庶甲天下”,当时市井相连、鳞次栉比、舟车辐辏、生齿聚繁、富商大贾集聚,扬州得以跻身于世界十大城市之列。
盐商从经营盐业中获得巨额利润,他们把大部分利润用于衣、食、
住、行、文化等领域进行消费,是当之无愧的时尚消费引领者。
他们又强烈的消费欲望,不断追求时尚,甚至达到了穷奢极欲、铺张浪费的地步,《扬州画舫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扬州盐务,竞尚奢丽,一婚嫁丧葬,堂室饮食,衣服舆马,动辄费数十万。
”这样的消费习惯,虽然过于浪费不值得提倡,但是却在客观上刺激了扬州的经济发展,也在风尚上催生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带动整个城市工商业等各个行业的发展,那么扬州的繁荣景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文化方面
盐商也为扬州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来有“人文荟萃”之称,这种厚重文化气息的形成,除交通条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影响因素之外,还与明清之际扬州盐商对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封建社会,富商大贾有了物质条件,往往会为自己塑造社会身份,以求得自己个人地位和家族声誉受到社会尊重,这样,他们往往兴办学校、结交文人、招致名士、收藏字画、扶助贫仕等方式提高自身社会地位,虽然这些活动是为了满足盐商们对社会地位的追求,但是客观上促进了扬州文化事业的一度繁荣。
盐商们热衷于捐资修建书院,比较有名的书院有安定书院、敬亭书院、梅花书院、广陵书院。
清代扬州府进士总达348名,还有11名一甲进士,这与盐商们对文化的重视和这些书院的修建有着很大的关系,扬州成为国内文化发达的重要地区。
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更加引得四面八方文人对扬州的向往,不过更令他们向往的理由是盐
商们还喜欢延揽、聚集人才,为他们适馆授餐,盐商们甚至还贮藏图书典籍,为文人们著述提供方便,这样各地文人就如鱼之趋水般来扬州了。
比较有名的还有扬州盐商对“扬州八怪”的赞助,这也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戏曲艺术上,盐商们是花部、雅部戏交融的开拓者。
所以说,文化上的繁荣盐商的功劳实在不可磨灭。
三社会生活方面
社会生活方面,盐商更是给扬州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盐商给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产。
丰富的园林艺术就是其中之一,最为著名得有:郑氏道德休园、亢氏的亢园、还有个园,这些园林,堪称“江南之冠”,乾隆时人称“扬州以园亭胜”。
这些景观构成了扬州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直到今天仍然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饮食方面,扬州的饮食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盐商的影响,扬州盐商消费饮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模盛大,二是环境清幽,三是曲艺助兴,四是食具华美,五是菜肴新奇。
首盐商影响,扬州百姓也愈加推崇饮食,许多百姓的家常菜也发生变化,扬州盐商在饮食上的豪华奢侈对扬州饮食产生的影响最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使了扬州饮食越来越精致,二是加剧了扬州饮食兼具南北饮食之风的特点的形成,三是盐商们专著烹饪古籍,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四是弘扬了园林、个人、饮食三位一体的独特的扬州饮食文化。
这四点影响无不促进了扬州饮食形成自己的特点,今天的淮扬菜,仍然是以精致淡雅为特色,很多扬州菜馆还都有小曲助兴,饮食中方方面面都可窥
见扬州盐商对扬州饮食的影响。
城市景观变迁方面,也有盐商的作用在里面。
康乾南巡期间,因迎銮需要,两淮的盐商不但在行宫修建方面出资出力,而且还主动参与扬州城各类迎銮景观及建筑的营建,至乾隆南巡期间,扬州城的城市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盐商们修建的园亭遍布南巡沿经地区,也成为乾隆帝游赏扬州的主要景区。
扬州城的景观与文化活动达到顶峰,盐商的一些活动是扬州的城市景观变迁一大重要因素。
盐商作为当时最特殊的阶层之一,在扬州产生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扬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产生的这种影响直到今天都还成为扬州城市的特色,成为这个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研究盐业、盐商还有扬州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两淮盐商与扬州经济》王伟康,《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盐商和扬州的人文盛况》刘瑞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清代两淮盐商的奢侈性消费及其经济影响》肖国亮,《历史研究》,1982/4
《清代两淮盐商与扬州饮食》黄炜炜,《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8
《清代盐业管理论述》李凤鸣,《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12
《清代中国盐商的社会定位》宋良曦,《盐业史研究》1998第四期
《盐商在扬州扮演的社会角色》宋宗宙,《扬州大学学报》2011/1
《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王伟康,《扬州大学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