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讲义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与核对程序一、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与核对程序1、患者持住院证及相关手续入科;2、确认患者身份:1)能有效沟通得患者:接诊护士查瞧住院证信息,与患者反向核对其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等相关信息(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方式),确认患者身份。
2)不能有效沟通得患者:接诊护士查瞧住院证,与患者陪同人员反核患者姓名、出生日期等相关信息,必要时查瞧有效身份证件,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3、准确、完整填写腕带信息,双人核对无误后佩戴,佩戴时应与患者或家属确认患者身份。
无名氏患者,护士根据绿色通道虚拟卡填写腕带信息(无名氏、绿色通道编号、性别)。
4、腕带字迹不清楚或转科、转床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同病历信息相符,与另一名护士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佩戴。
(二)流程图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与核对程序1、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之前,必须认真核对与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得患者实施正确得操作。
2、检查、治疗、护理操作前,根据患者得沟通能力,正确实施反向核查: 1)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反向询问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行说出自己姓名,同时,护士认真核对标本瓶、药品、血制品、食物等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姓名,确保准确无误。
2)不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得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则以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3、将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得信息与患者腕带信息进行核对,至少同时采用两种以上得识别方式核对,确保信息准确,如核对患者姓名、出生日期或住院号。
严禁以患者得床号或房间号作为识别方式,亦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4、核对无误后,正确实施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操作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与消毒隔离制度。
手术室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核对患者信息:姓名、年 龄、性别、病史等
03
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或 家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05
准备手术室环境:清洁、 消毒、设备检查等
07
确认手术时间:与患者及 家属沟通手术时间
02
确认患者身份:身份证、 医保卡等有效证件
04
准备手术用品:手术器械、 耗材、药品等
06
准备手术团队:医生、护 士、麻醉师等
04
制度执行:医护 人员需严格遵循 制度,确保患者 身份识别的准确 性
具体要求
患者身份识别制 度应遵循国家法 律法规和行业标 准
患者身份识别制 度应确保患者身 份的唯一性和准 确性
患者身份识别制 度应包括患者基 本信息、病历资 料、手术记录等
患者身份识别制 度应明确患者身 份识别流程和责 任部门
患者身份识别制 度应定期进行评 估和改进,确保 制度的有效性和 适用性
意度身份识别 是确保医疗安 全的关键环节
2020
患者身份识别有 助于减少医疗差 错和事故的发生
2022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制度概述
目的:确保手术 患者身份准确无 误,避免医疗事 故
01
实施流程:患者 入院、术前准备、 手术中、术后护 理等环节的身份 识别
03
02
制度内容:包括 患者基本信息、 手术信息、医护 人员信息等
08
准备术后护理:术后观察、 用药、饮食等
术中确认
手术开始前, 核对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等 信息
手术过程中, 核对患者手术 部位、手术方 式等信息
手术结束后, 核对患者手术 结果、术后注 意事项等信息
手术过程中, 如有疑问,及 时与患者家属 沟通确认
术后核对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
核对程序
在进行各种诊疗活动之前,必须严格执行身份查对制度,以确保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例如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以及发放特殊饮食等过程中。
对于能够有效沟通的患者,应实行双向核对法,除了核对床头卡和腕识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确认姓名无误后才能进行操作。
对于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并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之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对于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应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等地方,必须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填写腕识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
如果腕识带损坏需要更新,也需要经过两人重新核对。
腕识带填写的信息必须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识带原则上应佩戴在患者的左手,患者使用腕识带时应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为了确保患者识别的准确性,需要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包括交接程序和登记制度。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与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s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2、检查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患着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2、检查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7、转科相关制度⑴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⑵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⑶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处,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⑷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并通知住院处和营养科.⑸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医师当面交代病情.⑹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决,定期按时查房.8、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⑴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⑵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9、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⑴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⑵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⑶科室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科室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科室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⑷手术室与科室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科室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⑸科室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责任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科室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对于违反该制度的相关责任人,予以全院通报批评,并勒令定期整改,并处与一定金额的罚金.该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1、急诊与手术室交接程序医生开出医嘱;护士收到并确认;通知病人办理入院手续;佩戴腕表;与医生确认是否通知麻醉科及手术室;术前准备工作;整理病历;等待通知;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详细交班.2、急诊与ICU交接程序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信息;通知ICU护士,等待ICU通知;准备抢救用物品;与ICU护士详细交班.3、急诊与科室交接程序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身份后;通知病区主班护士,准备物品等待通知;转运前评估病情;与接收科室护士详细交接班.4、手术室/麻醉科与科室/ICU术前交接和术后交接的程序与内容术前交接:科室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交接;核对手术交接核查表;准备病历及药物至术前准备室;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术后交接:术后手术室护士通知病人回科室时的准备事项;送病人至科室病房;评估病人后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7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8页
❖ 二、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 房、手术室、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患者 识别办法、交接程序与统计。
❖ 三、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 标识:普通病人使用绿色腕带,病危、病重、 一级护理、手术病人使用红色腕带,新生儿 使用粉红色腕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 真查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身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查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1页
❖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 床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对能有效沟通患者,实施双向查对法即要求 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 行。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2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6页
❖ 九、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 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最少使用 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 查对)。
❖ 十、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 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眷)沟通,陈说患者 姓名,作为最终确认伎俩,以确保对正确患 者实施正确操作。
❖ 七、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 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最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 识别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5页
❖ 八、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 详细办法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 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 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 术室护士查对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3页
诊疗活动时病人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诊疗活动时病人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
核对程序
在医疗机构进行诊疗活动时,确保病人的身份确认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来保证病人身份的准确确认。
制度
1.登记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病人登记制度,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身份证明及医保等相关信息的登记。
2.电子病历制度:引入电子病历系统可提高病人身份确认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保护病人的隐私。
3.人员授权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授权人员,负责进行病人身份的确认,确保操作合法且信息保密。
方法
1.身份证明:要求病人在诊疗活动时出示有效的身份证明,如
身份证、护照等,以确保其身份的真实性。
2.预约和挂号:在预约和挂号过程中,医疗机构应核对病人提
供的预约信息,如姓名、年龄、联系方式等,尽量减少身份混淆的
可能性。
3.核实病历信息:医护人员应在开始诊疗前核实病历信息,包
括姓名、出生日期、过敏史等,确保与病人提供的信息一致。
核对程序
1.双重核对:重要的诊疗环节,如手术、输血等,需要进行双
重核对,医护人员通过病人的身份信息和识别码等进行核对,确保
操作的准确性。
2.二次确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药品名称、剂量等信息,并与患者进行二次确认,避免发生错误。
3.审查记录: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审查记录制度,记录核对程序的实施情况,以便后续追溯和评估。
通过建立制度、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实施核对程序,医疗机构能够有效地确认病人的身份,提高诊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保护病人的权益和隐私。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本(2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本1. 概述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旨在确保病人身份的准确性和保密性,以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该制度适用于所有接受医院医疗服务的病人,并包括以下内容。
2. 身份识别要求- 在接受医疗服务之前,病人必须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例如身份证、护照等。
医院将核对病人身份,并在电子病历系统中记录相关信息。
- 对于无法提供有效身份证明文件的病人,医院将采取进一步验证措施,例如联系紧急联系人或通过其他方式确认病人身份。
3. 信息保密- 医院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病人身份和隐私信息的安全。
只有经过授权的医务人员可以访问病人的电子病历和其他相关信息。
- 医院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病人隐私受到合理保护,不会泄露病人的个人健康信息。
4. 身份标识- 每位病人在就诊时将获得一个唯一的身份标识,例如病历号、门诊号等。
该身份标识将在整个就诊过程中用于识别和记录病人的医疗信息。
- 病人应妥善保管个人身份标识,避免丢失或密钥遗失。
如有丢失或遗失情况发生,病人应及时通知医院工作人员以进行相应处理。
5. 身份验证程序- 在病人到达医院接受就诊时,医务人员将要求病人出示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
- 医务人员将核对身份证明文件上的个人信息与病人提供的信息是否一致。
若一致,医务人员将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录入相关信息,并为病人提供相应的身份标识。
- 若病人无法提供有效身份证明文件,医务人员将采取进一步验证措施。
例如,医务人员可能会要求病人提供其他有效证件、联系紧急联系人或通过其他方式确认病人身份。
- 验证病人身份的过程应迅速和高效,以确保就诊过程不受阻碍。
6. 身份识别的注意事项- 病人应按照医院要求提供准确、完整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
对于未成年病人,必须有监护人提供相应信息。
- 病人应保证提供的身份证明文件是真实有效的,不得提供伪造或过期的证件。
- 病人有责任保管好个人身份标识,在就诊结束后及时归还或销毁。
患者身份的确认制度、方法及其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的确认制度、方法及其核对程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超声、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一、目的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的安全,特制定查对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 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 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 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 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 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 手术室护、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 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 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 核对)。
五、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 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 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 完整无破损;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 识时,实行双核对;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 况的检查。
七、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 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 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患者身份识 别制度和核
对程序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 床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 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 执行。
二、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 房、手术室、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的患 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十、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 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陈述患者 姓名,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 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