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 章节考点精华背诵版直接打印加强记忆

合集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与实务重点记忆1-9)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与实务重点记忆1-9)

(第一章):组织激励考点一需要、动机与激励需要: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动机: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1)三要素:①决定人行为的方向,即选择作出什么行为②努力的水平,即行为的努力程度③坚持的水平,即遇到阻碍时付出多大努力坚持自己的行为(2)类型: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激励: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三大类型:(1)从激励内容角度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2)从激励作用角度分: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3)从激励对象角度分: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表1-2 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含义特点内源性动机(内在动机)人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行为本身,因为这种行为可以带来成就感,或者个体认为这种行为是有价值的看重的是工作本身,如寻求挑战性工作,获得为工作和组织多作贡献的机会以及充分实现个人潜力的机会外源人为了获得物质或社看重工作所带来的报性动机(外在动机)会报酬或避免惩罚而完成某种行为,完成某种行为是为了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本身偿,如工资、奖金、表扬、社会地位以及避免被惩罚等考点二内容型激励理论表1-3 内容型激励理论理论提出者相关内容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主要观点(1)认为人均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2)未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的激励源,已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3)这五种需要层级越来越高,当下一层次的需要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4)这五种需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要评论(1)不十分可靠和准确:五种层次的需要并不严格呈现阶梯关系(2)较为呆板而不灵活成就需要(1)特点:选择适度的风险、有较强的责任感、喜欢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2)成就需要高的人通常只关心自己的工作业绩,不关心如何影响他人使其干出优秀的业绩(3)实际中往往在大公司里杰出的总经理都没有很高的成就动机三重需要理论麦克里兰权力需要(1)喜欢支配、影响别人.喜欢对人“发号施令”,十分重视争取地位和影响力(2)杰出的经理往往都有较高的权力欲望亲和需要(1)往往重视被别人接受和喜欢,追求友谊和合作,在组织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易被别人影响,往往充当被管理者的角色(2)许多出色的经理的亲和需要相对较弱ERG理论奥尔德佛(1)三种核心需要:生存(E)需要、关系(R)需要、成长(G)需要(2)独特之处:认为各种需要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3)提出了“挫折一退化”观点,认为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对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欲望就会加强(4)具有变通性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1)又称“激励一保健因素理论”(2)实践应用:工作丰富化的管理措施表1一4 双因素理论对应因素具备缺失激励因素(高层次需要)成就感、别人的认可、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等满意没有满意保健因素(低层次需要)组织政策、监督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等没有不满不满表1-5 过程型激励理论理论提出者相关内容主要(1)员工倾向于将自己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与他人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相比较,来内容进行公平判断(2)员工比较的是其对投入、产出的自我知觉,而非投入、产出的客观测量结果(3)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①公平理论亚当斯恢复公平的方法(1)改变自己的投入或产出(2)改变对照者的投入或产出(3)改变对投入或产出的知觉(包括对自己的知觉和对对照者的知觉)(4)改变参照对象(5)辞职期望理论弗罗姆(1)动机是三种因素的产物:①一个人需要多少报酬(效价)②个人对努力产生成功绩效的概率估计(期望)③个人对绩效与获得报酬之间关系的估计(工具)(2)关系式:效价×期望×工具=动机①效价:指个体对所获报酬的偏好程度,用数量表示②期望:指员工对努力工作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念强度,是对绩效的估计值,用概率表示③工具:指员工对一旦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报酬的信念(3)特色:强调情景性,认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原则可以用来解释每一个人的动机(4)产生最强动机的组合是高的正效价、高期望和高工具续表理论提出者相关内容强化理论(1)认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有强化作用,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2)这是一种行为主义的观点(3)并不考虑人的内在心态,而是注重行为及其结果注:①纵向比较包括组织自我比较——员工在同一组织中把自己现在的工作和待遇与过去的相比较,也包括组织外自我比较——员工将自己在不同组织的工作和待遇进行比较。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背诵版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背诵版

一、需要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包括对食物、水、空气等的物质需要,及对归属、爱等的社会需要。

1、动机的概念: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动机有三个要素:(1)决定人行为的方向-选择做出什么行为;(2)努力的水平—行为的努力程度;(3)坚持的水平—遇到阻碍时付出多大努力坚持行为 1、激励的概念: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激励对于人们潜在的积极性,使员工出色的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不断提高工作绩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激励的类型:(1)从激励内容角度分类: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2)从激励作用的角度分类: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

(3)从激励对象的角度分类: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 1、马斯洛划分的五层次人类需要。

2、主要观点 (1)人具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2)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以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有激励作用。

(3)这五种需要层级越来越高,当下一层次需要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 (4)以上五种层次的需要还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要,因为前三者的满足主要靠外部条件或因素,而后两者的满足主要靠内在因素. 3、在管理上的应用(简单了解) (1)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内在激励. (2)管理者需要考虑每个员工的特殊需要,因为不同人的需要是不同的。

(3)该理论还表明,组织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

4、局限性 五层次需要并不严格成阶梯关系,不是某种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不再有激励作用,也不是只有当第几需要都得到满足后高一级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 二、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认为,满意与不满意并不是或此或彼、二择一的关系:一些令人不满的因素虽然被去除,并不一定就令人满意;而一些令人满意的因素即使不存在,也不一定就使人不满;于是,满意的反2、在管理上的应用 让员工满意 防止员工不满意 提供保健因素,只能防止牢骚,消除不满,却不一定能激励员工;要想激励员工,必须重视员工的成就感、认同感、责任感以及个人成长等。

2019年最新中级经济师考试 人力资源 考点总结 小抄版

2019年最新中级经济师考试   人力资源 考点总结 小抄版

201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考点总结小抄版归属和爱包括情感、归属、被接纳、友谊尊重包括内在的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

外在的地位、认同、受重视激励因素:成就感、别人的认可、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

保健因素:组织政策、监督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需要多少报酬(效价);对努力产生成功绩效的概率估计(期望);对绩效与获得报酬之间关系的估计(工具)。

效价:个体对所获报酬的偏好程度,是个体得到报酬的愿望的数量表示期望:员工对努力工作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念强度(个人对努力产生成功绩效的概率估计)工具:员工对一旦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报酬的信念伯恩斯将领导分成两种类型:交易型和改变型。

魅力型领导理论:罗伯特·豪斯提出。

路径—目标理论。

罗伯特·豪斯提出。

指导式。

支持型*参与式*成就取向权变因素。

工作结构、正式的权力系统、工作团队;下属的个人特征:经验、能力、内外控权变理论。

费德勒提出。

领导者与情景(1)领导方式:工作与人际。

测量量表:最不喜欢的工作伙伴斯道格迪尔:人格和情境领导者的生命周期(情景领导)它是对管理方格理论的扩展,保罗·赫塞和布兰查德提下属的成熟程度。

能力与意愿1指导式:高工作、低关系2推销式:高工作、高关系3参与式:低工作、高关系4授权式:低工作、低关系能力低,意愿低--指导式能力低,意愿高---推销式能力高,意愿低---参与式能力高,意愿高------授权式指导型:低模糊。

任务。

独裁。

分析型:高模注任务。

概念型:高模糊人。

行为型:低模人和社会。

合作、避免冲突。

本质是分工协作关系;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

内涵是在职、权、责。

组织结构又称权责结构,组织文化的功能:导向,规范,凝聚,激励,创新,辐射。

内容;创新与冒险.注重细节.结果导向.人际导向.团队导向.进取心.稳定性1.学院型:专才(如IBM、可口可乐、宝洁)2.俱乐部型:适应、忠诚感和承诺,通才。

资历是关键。

(如联合包裹、德尔塔航空、贝尔、政府和军队等)3.棒球队型:冒险和革新,重视创造发明(会计、法律、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广告机构、软件开发、生物研究领域)4.堡垒型:生存,工作安全保障不足。

2019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级人力资源》高频考点汇总.doc

2019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级人力资源》高频考点汇总.doc

2019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级人力资源》高频考点汇总组织设计概述一、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组织设计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方式所进行的设计,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组织结构设计通常,组织结构设计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新建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它是依据企业的战略和目标,对组织结构进行的全新设计;二是对现有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它是根据企业的变化和发展目标,对企业原有组织结构进行的再设计,即组织结构的变革。

2.保证组织正常运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设计这类设计包括对组织结构运行过程中的横向协调、管理规范、绩效评估制度、激励体系、人员配备、培训与开发体系等方面的设计。

组织设计从形式上可以分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只对组织结构进行的设计称之为静态组织设计,同时对组织结构和运行制度进行的设计称之为动态组织设计。

古典的组织设计理论是静态的,只对组织结构的设计进行研究。

现代的组织设计理论是动态的,它包含组织结构设计和运行制度设计两个方面。

二、组织结构设计1.组织结构的定义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这个定义包含了以下三方面含义:(1)组织结构的本质是企业员工的分工协作关系。

(2)设计组织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结构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手段。

(3)组织结构的内涵是企业员工在职、权、责三方面的结构体系。

因此,组织结构又可称为权责结构,实际中通常以组织图或组织树的形式出现。

这个结构体系的主要内容有:(1)职能结构:完成企业目标所需的各项业务工作,及其比例和关系。

(2)层次结构:各管理层次的构成,又称组织的纵向结构。

(3)部门结构:各管理部门的构成,又称组织的横向结构。

(4)职权结构:各管理层次、部门在权利和责任方面的分工和相互关系。

组织结构包含三个要素:①复杂性。

复杂性指的是任务分工的层次、细致程度。

②规范性。

规范性是指使用规则和标准处理方式以规范工作行为的程度。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背诵打印版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背诵打印版

第一章组织激励§1 需要与动机一、需要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包括对食物、水、空气等的物质需要,及对归属、爱等的社会需要。

二、动机1、动机的概念: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动机有三个要素:1) 决定人行为的方向; 2) 努力的水平; 3) 坚持的水平。

2、动机的分类:内源性动机( 又称内在动机) 和外源性动机( 又称外在动机)三、激励1、激励的概念:经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激励对于人们潜在的积极性,使员工出众的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不断提高工作绩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激励的类型:( 1) 从激励内容角度分类: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 2) 从激励作用的角度分类: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

( 3) 从激励对象的角度分类:她人激励和自我激励。

§2激励理论一、需要层次理论1、马斯洛划分的五层次人类需要( 1) 生理需要。

( 2) 安全需要。

(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 4) 尊重的需要。

(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2、主要观点( 1) 人具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 2) 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以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有激励作用。

( 3) 这五种需要层级越来越高,当下一层次需要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

( 4) 以上五种层次的需要还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要,因为前三者的满足主要靠外部条件或因素,而后两者的满足主要靠内在因素。

3、在管理上的应用( 简单了解)( 1) 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内在激励。

( 2) 管理者需要考虑每个员工的特殊需要,因为不同人的需要是不同的。

( 3) 该理论还表明,组织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

2019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节考点内容汇总整理背诵版

2019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节考点内容汇总整理背诵版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考点内容汇总整理(32章全)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内容汇总-整理目录版 (1)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4)一、市场需求 (4)二、市场供给 (7)三、均衡价格 (9)四、弹性 (11)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19)一、无差异曲线 (19)二、预算约束 (26)三、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29)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32)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新增) (32)二、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新增) (34)三、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 (39)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 (46)一、市场结构的类型 (46)二、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51)三、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53)第五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55)一、市场失灵的含义 (55)二、市场失灵的原因 (56)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60)第六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61)一、国民收入核算 (61)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63)三、消费、储蓄和投资 (65)第七章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69)一、经济增长 (69)二、价格总水平 (73)三、就业和失业 (76)第八章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 (79)一、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79)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81)第九章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82)一、国际贸易 (82)二、国际资本流动 (86)第十章公共财政职能 (88)一、公共财政的含义及其特征 (89)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91)第十一章财政支出概述 (95)一、财政支出原则与分类 (95)二、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 (100)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103)四、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105)第十二章财政收入概述 (107)一、财政收入原则与分类 (107)二、税收的特征与原则 (112)三、税负转嫁 (116)四、国债 (119)第十三章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 (124)一、政府预算的含义与原则 (124)二、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129)三、财政管理体制内容和类型 (131)四、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及其完善 (133)第十四章财政政策 (139)一、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 (139)二、财政政策工具与类型 (140)三、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 (145)第十五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50)一、货币需求 (150)二、货币供给 (154)三、货币均衡 (158)四、通货膨胀 (160)第十六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164)一、中央银行 (164)二、货币政策 (171)第十七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177)一、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 (177)二、金融市场 (185)第十八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190)一、金融风险 (190)二、金融危机 (191)三、金融监管理论 (193)四、金融监管体制 (195)五、巴塞尔协议 (198)第十九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201)一、汇率制度 (201)二、国际储备 (205)三、国际货币体系 (207)第二十章统计与统计数据 (213)一、统计的含义 (214)二、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 (214)三、统计数据的类型 (216)四、统计指标及其类型 (218)五、统计数据的来源 (220)六、统计数据的质量 (223)第二十一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225)一、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225)二、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230)三、统计表 (236)第二十二章数据特征的测度 (238)一、集中趋势的测度 (238)二、离散程度的测度 (243)第二十三章时间序列 (246)一、时间序列及其分类 (246)二、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 (249)三、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 (255)第二十四章统计指数 (260)一、指数的概念、分类 (260)二、加权综合指数 (262)三、指数体系 (264)四、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新增) (269)第二十五章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 (271)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271)二、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增加值 (276)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77)四、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78)五、进出口和利用外资 (279)第二十六章会计概论 (279)第一节会计基本概念 (279)第二节会计的目标 (281)第三节会计要素 (282)第四节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 (287)第五节会计基本前提 (291)第六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293)第七节会计循环 (298)第八节会计法规 (304)第二十七章财务会计报告 (304)第一节资产负债表 (304)第二节利润表 (313)第三节现金流量表 (316)第四节附注 (322)第二十八章财务报表分析 (324)第一节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和内容 (324)第二节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324)第三节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指标 (326)第二十九章物权法律制度 (343)第一节物权法律制度概述 (343)第二节所有权 (345)第三节用益物权 (347)第四节担保物权 (348)第五节占有 (353)第三十章合同法律制度 (354)第一节合同法律制度概述 (354)第二节合同的订立 (354)第三节合同的效力 (354)第四节合同的履行 (359)第五节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362)第六节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364)第七节违约责任 (367)第八节合同担保 (369)第九节部分具体合同 (372)第三十一章公司法律制度 (375)第一节公司法和公司概述 (375)第二节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377)第三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 (380)第四节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381)第五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和转让 (382)第六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 (384)第七节公司解散和清算 (385)第三十二章其他法律制度 (386)第一节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386)第二节反垄断法律制度 (402)第三节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405)第四节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409)第五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413)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一)需求的含义(掌握)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节浓缩背诵版-9页精选文档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节浓缩背诵版-9页精选文档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汇总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

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

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

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中级经济师之人力资源记忆性知识点及基本概念

中级经济师之人力资源记忆性知识点及基本概念

人力资源记忆性知识点及基本概念第十四章社会保险法律:1、《社会保险法》施行时间2011年7月1日。

2、《社会保险法》其中,具有与我国签订社会保险缴费双边或多边协议的国家国籍的就业人员,●在其依法获得在我国境内就业证件3个月内提供协议国出具参保证明的,应按协议规定免除其规定险种在规定期限内的缴费义务。

●对于依法获得在我国境内就业证件3个月后不能提供协议国出具的参保证明的,应按规定征收社会保险费并收取相应的滞纳金。

第十五章劳动合同管理与特殊用工: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还规定,变更劳动合同未采用书面形式,但已经实际履行了口头变更的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且变更后的劳动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政策以及公序良俗,当事人以未采用书面形式为由主张劳动合同变更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4、用人单位因客观原因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合同。

选择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解除劳动合同的,其额外支付的工资应当按照该劳动者上一个月的工资标准确定。

5、《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6、用人单位裁减人员后,在6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7、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有以下情形:①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8、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节选其中一条)⑤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9、10、(表一)职工医疗期的期限(月)(表二)职工医疗期的期限(月)11、医疗期期间,公休、假日和法定节日包括在内对某些患特殊疾病(如癌症、精神病、瘫痪等)的职工,在二十四个月内尚不能痊愈的,经企业和劳动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医疗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组织激励一、需要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包括对食物、水、空气等的物质需要,及对归属、爱等的社会需要。

二、动机1、动机的概念: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动机有三个要素:1)决定人行为的方向;2)努力的水平;3)坚持的水平。

2、动机的分类: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三、激励1、激励的概念: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激励对于人们潜在的积极性,使员工出色的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不断提高工作绩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激励的类型:(1)从激励内容角度分类: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2)从激励作用的角度分类: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

(3)从激励对象的角度分类: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

第二节激励理论一、需要层次理论1、马斯洛划分的五层次人类需要(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2、主要观点(1)人具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2)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以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有激励作用。

(3)这五种需要层级越来越高,当下一层次需要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

(4)以上五种层次的需要还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要,因为前三者的满足主要靠外部条件或因素,而后两者的满足主要靠内在因素。

3、在管理上的应用(简单了解)(1)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内在激励。

(2)管理者需要考虑每个员工的特殊需要,因为不同人的需要是不同的。

(3)该理论还表明,组织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

4、局限性五层次需要并不严格成阶梯关系,不是某种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不再有激励作用,也不是只有当第几需要都得到满足后高一级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

二、双因素理论1、内容赫兹伯格认为,满意与不满意并不是或此或彼、二择一的关系:一些令人不满的因素虽然被去除,并不一定就令人满意;而一些令人满意的因素即使不存在,也不一定就使人不满;于是,满意的反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反面是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成就感、别人的认可、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等因素。

保健因素:组织政策、监督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等因素。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表解:2、在管理上的应用让员工满意 防止员工不满意提供保健因素,只能防止牢骚,消除不满,却不一定能激励员工;要想激励员工,必须重视员工的成就感、认同感、责任感以及个人成长等。

三、ERG理论(奥尔德佛)奥尔德佛提出ERG理论,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1)生存需要(2)关系需要(3)成长需要各种需要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话,对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欲望就会加强。

四、三重需要理论1、主要内容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里兰提出三重需要理论。

(1)成就需要:指个体追求优越感的驱动力,或者参照某种标准去追求成就感,寻求成功的欲望。

成就需要高的人有三个特点:一是选择适度的风险;二是有较强的责任感;三是喜欢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

大公司的杰出的总经理往往没有很高的成就动机。

(2)权力需要:指促使别人顺从自己意志的欲望。

权力需要高的人喜欢支配、影响别人,喜欢对人“发号施令”,十分重视争取地位和影响力。

高权力需要是高管理效能的一个条件,甚至是必要的条件。

杰出的经理们往往都有较高的权力欲望。

(3)亲和需要:指寻求与别人建立友善且亲近的人际关系的欲望。

亲和需要强的人往往重视被别人接受和喜欢,他们追求友谊和合作。

这样的人在组织中容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易被别人影响,因而往往在组织中充当被管理的角色。

出色的经理的亲和需要相对较弱。

2、在管理上的应用在对员工实施激励时,需要考虑员工这三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以便提供能够满足这些需要的激励措施。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出色经理人的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的特点是:成就需要较低、权力需要较高、亲和需要较低。

五、公平理论1、主要内容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报酬,而且关心自己和他人在工作和报酬上的相对关系;员工倾向于将自己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与他人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相比较,来进行公平判断。

投入包括员工认为他们带给或者贡献给工作的所有丰富多样的成分——员工所受的教育、资历、工作经验、忠诚和承诺、时间和努力、创造力以及工作绩效等;产出是他们觉察到从工作或雇主那里获得的报酬,包括直接的工资和奖金、额外福利、工作安全等。

比较方法包括纵向比较(组织内自我比较和组织外自我比较)和横向比较(包括组织内他比和组织外他比)。

2、感到不公平的员工恢复公平的方法:1)改变自己的投入或者产出;2)改变对照者的投入和产出;3)改变对投入或产出的知觉;4)改变参照对象;5)辞职。

3、在管理上的应用(1)根据员工对工作和组织的投入给予更多的报酬,并确保不同的员工的投入/产出比大致相同,以保持员工的公平感。

(2)因为公平感是员工的主观感受,应经常注意了解员工的公平感。

对于有不公平感的员工予以及时的引导或调整酬。

六、期望理论(弗罗姆)1、主要内容该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动,如努力工作,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行为可以在一定概率上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可以带来他认为重要的报酬。

效价×期望×工具=动机效价:个体对所获报酬的偏好程度,它是对个体得到报酬的愿望的数量表示。

(个人需要多少报酬)。

期望:员工对努力工作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念程度,是员工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决定绩效的估计值,用概率表示。

(个人对努力产生成功绩效的概率估计)。

工具:员工对一旦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报酬的信念。

(个人对绩效与获得报酬之间关系的估计)。

期望理论的特色是,它强调情景性,认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原则可以用来解释每个人的动机。

2、在管理上的应用期望模型中的三个因素可以有多种组合,产生最强动机的组合是高的正效价、高期望和高工具。

如果得到报酬的愿望高,但是另外两个估计的概率值都很低,则动机很可能最多也只是中等水平,也就是说,如果期望和工具都很低,那么即使报酬的效价很高,动机也会很弱。

七、强化理论强化理论认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有强化作用,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一种行为主义的观点,强化理论忽视了人的内在心理状态。

行为矫正是强化理论的应用。

第三节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一、目标管理1、目标管理的含义和目标设定的过程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是激励理论中的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管理的基本核心是强调通过群体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而且能够客观衡量的目标。

过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2、目标管理的要素:目标具体化、参与决策、限期完成、绩效反馈二、参与管理1、参与管理。

就是让下属人员实际分享上级的决策权。

2、质量监督小组。

通常由8到10位员工及1名督导员组成,小组成员定期集会讨论质量方面的难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监督实施。

质量监督小组是一种常见的参与管理的模式。

三、绩效薪金制重点1、绩效薪金制的概念将绩效与报酬相结合的激励措施,通常采用的方式有计件工资、工作奖金、利润分成、按利分红等。

绩效可以是个人绩效、部门绩效和组织绩效。

绩效薪金制的实施必须以公平、量化的绩效评估体系为基础。

绩效薪金制优点:在于他可以减少管理者的工作量。

计件工资通过确定每件产品的计件工资率(即每件产品的报酬),将员工的收入和产量直接挂钩。

按利分红是把薪酬和企业效益(利润)联系在一起。

2、斯肯伦计划它融合了参与管理和绩效薪金制两种概念,被称作是“劳资合作、节约劳动支出、集体奖励”的管理制度。

该计划的主张是:(1)组织应结合为一体,不可分崩离析(2)员工是有能力而且愿意贡献出他们的想法和建议的(3)效率提高后所增加的获利,应与员工共同分享。

斯肯伦计划有两项不可缺少的要素:一是设置一个委员会,二是制定一套分享成本降低所带来利益的计算方法。

委员会由劳资双方推派代表组成,其职能是审核员工所提出的建议,找出最佳方案予以实施。

同时,委员会还负责计算实施建议后节约了多少成本,并按照75%归员工、25%归公司的方式分配节省下来的这部分成本。

斯肯伦计划成功的关键在于劳资双方是否能够彼此相互信赖,以及整个组织中的所有员工是否对这一制度报以强烈认同的态度。

第二章领导行为领导指的是一种影响群体、影响他人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

领导有两个基本的特点:(1)领导必须有影响力(2)领导还必须具有指导和激励的作用。

一、特质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格特质与能否成为领导的关系上。

传统的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具有某些固有的特质,并且这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

只有先天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有可能成为领导。

特质理论的不足:(1)忽视了下属的需要(2)没有指明各种特质之间的相对重要性(3)忽视了情景因素(4)没有区分原因和结果。

二、改变型领导理论美国伯恩斯把领导分为两种类型:交易型和改变型。

(1)交易型领导:强调的是一个人在组织中的与位置相关的权威和合法性,任务的明晰度、工作的标准和产出,他们很关注任务的完成以及员工的顺从,这些领导更多依靠组织的奖励和惩罚来影响员工的绩效。

(2)改变型领导:通过更高的理想和组织价值观来激励他的追随者们,能够为组织制定明确的愿景,他们更多地通过自己的领导风格来影响员工和团队的绩效。

如下为交易型和改变型领导者的特征和方法:伯恩斯认为在多数情况下,交易型领导者依靠的是消极型差错管理,多以交易型领导是一种相对平庸的管理,而改变型领导则导致组织在革新和变化中的超额绩效。

所以通过补充、选拔、晋升、培训和发展培养出的改变型领导,会使组织有效地运转并且健康地成长。

三、魅力型领导理论罗伯特·豪斯在伯恩斯改变型领导的基础上提出了魅力型领导理论。

魅力型领导者是指具有自信并且信任下属,对下属有高度的期望,有理想化的愿景,以及使用个性化风格的领导者。

魅力型领导者的追随者认同他们的领导者及其任务,表现出对领导者的高度忠诚和信心,效法其价值观和行为,并且从自身与领导者的关系中获得自尊。

魅力本身是一个归因现象,会随着情境发生变化。

能够促使魅力归因的领导特质包括自信、印象管理技能、社会敏感性和共情等。

魅力型领导者的道德特征和非道德特征四、路径——目标理论路径——目标理论是由罗伯特•豪斯提出的,该理论采纳了俄亥俄模型的工作取向和关系取向的思路,并同激励的期望理论相结合。

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以确保下属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目标相互配合。

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如果想要被下属接受,就必须能够为员工提供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既有关于现时的,也有关于未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