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生活化的初中生物课堂

生活化的初中生物课堂摘要: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它涉及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生产时间、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生物知识生活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在学习与生活实际中找到结合点,展开教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生活、探究生物的乐趣。
关键词:生活化;生物;初中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可行性,更有必要性。
然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知识的传授是每个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往往忽视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所以,本文就从如何将生物课堂生活化简单介绍,以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应用能力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都要求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心理上转变学习只是为了应对考试的想法。
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总是以“分数”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不论是哪一门课都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所以,学生根本看不到除考试之外的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严重脱节。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逐步发现生物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分析了以下问题,如:池塘的水中缺氧,会导致鱼大量死亡。
大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是什么因素导致鱼的大量死亡和蚯蚓的纷纷爬出?盐碱地中为什么只能种植杨树、柽柳类、刺槐、白榆等植物?沙漠中的仙人掌,是什么原因导致叶退化成刺?让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引导学生用生物知识解释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最终,为实现有效的生物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将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是教师们一直在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本文将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将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1. 学生观察力和发现能力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
他们的观察力和发现能力相对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各种生物现象,激发他们对生物知识的兴趣。
2. 对环境问题关注度高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初中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可以通过生物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热情,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3. 实践动手能力强初中生活力学较强,对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有较高的需求。
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真正感知生物知识的魅力。
二、教学实践基于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们积极探索和实践生物教学生活化的方法,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以下几种方法:1. 利用生活案例讲解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案例来介绍生物知识,比如利用昆虫、植物等生物的案例来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昆虫的生态习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了解生物现象,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 利用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身感知生物知识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比如在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中,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3. 利用教学科技手段借助现代教学科技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来丰富生物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生物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
通过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生物是初中学科中的重要科目,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生命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偏向理论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缺乏联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理解和掌握不深。
如何将生物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各地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一背景,探索生活化教学策略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生活化教学策略以生活为来源、以生活为载体、以生活为归宿,旨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关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生物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改善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现状,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对未来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研究意义生物学是初中学科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涉及到生命的起源、进化、结构和功能等多个方面。
而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内容过于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知识无法与实际生活联系等。
通过生活化教学策略来改善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
生活化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实地探究、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生活化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究和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推动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初中生物教学也在不断改革和提升。
但是在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仍然以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实践。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生物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观察实验能力。
传统的生物教学往往过于抽象和理论化,导致学生对生物知识缺乏实际应用和体验。
生活化教学策略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在当前信息时代,学生面临着各种信息的碎片化和快速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生活化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背景而兴起的新型教学方法,它通过将生物知识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本文将围绕生活化教学策略展开探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施方法的介绍,探讨如何有效地融入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将对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为今后的生物教学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更好地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通过分析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探讨不同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初中生物教师提供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本研究还将探讨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估,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操作和评估。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做出贡献。
2. 正文2.1 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生活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将生物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感受到生物知识的实际应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生物知识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生物科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
生物学涉及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生产实践、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只要教师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架设知识与生活的桥梁,为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开启绿色通道,让他们把握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真正学懂弄懂,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真正能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会感觉生物学知识生动、鲜活,离自己很近,就乐意去学,这样我们的教学也会变得高效。
下面笔者浅谈一下如何打造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课堂。
一、营造生活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课堂教学,绝不是老师一味地讲、写,学生埋头听、记,而应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教与学是师生双方的事,这种高级思维活动的交流,没有一个相互融洽、相互尊重的情感,就不会有默契的配合。
课堂教学生活化,可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更加关注已有的生活经验”,生物学科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事例,使生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比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时,笔者先展示了媒体报道的令人心惊的泔水油问题,然后介绍最近的报道,我国科学家己找到一种方法,用一吨泔水油可提炼出一吨的生物柴油,且每吨成本在1500到2300元,远低于常规柴油,预计今年年底可投产。
届时,我们就能够用上这种污染少、性能好、据称“能达到欧洲ⅲ号排放标准”的生物柴油。
这些源自生活的例子,都能紧牵着学生的“鼻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学生的深思,可收到极佳的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探究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提高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提高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倾注情感,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是很大的,只有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学活动才能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
课堂上,教师应做到表情丰富,态度真诚,循循善诱。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受到老师的感染;教师要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肯定的语言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满腔的爱意和善意。
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思考,学生的创造欲望才能得到激活。
教师要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优点,用望远镜瞄准学生的将来,对学生多一些肯定,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指责,少一点批评。
课堂上要尽可能采用幽默诙谐的表现手法,让学生笑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只有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了教师,喜欢教师,当教师去上课时,学生的心情才会是期待的,感受才会是兴奋的,情绪才会是高昂的,注意力才会更加集中。
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和谐的学习氛围,发展创造的想象空间,使求知的过程成为不断改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认识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
教师要学做一个播种、诱发和培育学生感情的“艺术家”,只有被学生信任和尊重的教师才能极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其所教学科的热情。
二、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落实初中生物课程目标的主阵地。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与内化的过程。
“内化”要靠学生自己,老师绝对不能代替,就像吃饭、消化、吸收,别人不能代替一样。
一个人的发展与成才,不是靠教师逼出来、教出来的,而主要是靠自己学出来的。
课堂教学是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初中生物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探究

初中生物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探究生物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为他们提供关于他们身边自然世界的深入了解。
通过课堂,学生们能够了解物种之间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如何运作,以及了解许多其他的生命相关知识。
因此,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以下是一些生活化教学的示例:示例1:种子萌发实验种子萌发实验是一项非常简单的实验,需要的材料很少。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种子是如何向阳性地生长,以及了解光照对种子的影响。
步骤:1. 获取若干豆子。
2. 将豆子放入水中浸泡大约一天。
3. 将豆子进行分配,在纸巾上放入种子,将种子滴上水。
4. 将纸巾包裹好,并放置于一个良好通风,有光照的地方。
5. 观察每天的变化。
示例2:组织细胞查看学生可以从一些生活材料中收集组织,例如洋葱的组织。
通过查看这些组织的显微镜下的图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是如何工作的。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为他们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将洋葱切成薄片。
2. 将洋葱放入加了几滴甲基红的水中,以减轻切口疼痛,然后让洋葱皮剥离。
3. 在盘子中加入盐水。
4. 用钳子将洋葱片放入盐水中,使其保持完整。
5. 在显微镜下查看洋葱片。
这些简单的生活化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使他们深入了解科学世界中的生命。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会团队合作,增加互动,赋予生命科学教育新的内容与思考,激发兴趣,并激发他们对美好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热情。
乡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生活化探究

乡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生活化探究一、引言乡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
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生活化探究,本文将从实验教学的特点和意义、生活化探究的方法与途径、相关案例和教学建议等方面展开探讨。
二、实验教学的特点和意义乡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和意义:1. 寓教于乐: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身临其境地感受生物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
2. 强化记忆: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探究精神: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态度。
4. 提高动手能力: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为将来从事生物学研究和操作打下基础。
实验教学在乡村初中生物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生活化探究的方法与途径开展生活化探究,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使实验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热情。
1. 利用当地资源:在乡村初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与当地环境和农业相关的实验。
可以通过观察当地农田中的种植情况,设计相关的种子发芽实验;可以通过调查当地水体的水质情况,设计相关的水质测试实验等。
2. 结合生活实际: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生物学现象,可以通过结合生物学知识,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比如通过观察家畜的饲养情况,设计相关的日常饲料营养成分分析实验;通过观察蔬菜水果的生长状况,设计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等。
3. 利用科普资源:结合当地的科普资源,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当地的农田、果园、水库等自然环境,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和实地观察,发现当地生物多样性,促进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针对初中生物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方法进行简单分析,主要从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构建生活化的实验课堂、开展生活化的教学以及将生物教学延伸到生命教育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实现生活化教学活动
生活中,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生活化的生物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新的知识。
因此,对初中生物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有其重要的教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在教学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求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迅速进入生活状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这里我们通过一组教学案例来说明:如在学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生物活动小组进行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将有机玻璃槽用玻璃板分隔成三等份,为使三等份之间不透水,在玻璃板与有机玻璃槽相接触的边缘均涂上一些凡士林。
三等份中都加入较干的土壤(土壤的量以达到玻璃板的高度为宜)后,一份不加水,一份加适量的水,一份加过量的水(土壤中可见水),然后在三者的上面铺上一薄层湿土,上面放一些腐叶。
实验小组的成员在三等份的上面分别放入相同数量的蚯蚓,并在有机玻璃槽的上面盖上一张硬纸板,硬纸板不要盖得太严。
再将装置放在温暖且阳光不直射的地方,一小时后观察结果。
然后,教师通过一些引导来深入教学,一小时后,让学生观察蚯蚓多集中在有机玻璃槽什么位置,蚯蚓在过湿的土壤中能不能生存,原因是什么;蚯蚓在土壤中生活依靠什么使身体蠕动,并且让学生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来分析,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样通过生活化的教学一步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通过探究蚯蚓的运动,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与此同时,还会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更多的探究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的内容。
二、生活融入课堂教学
为将生物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努力创设前人发现生物学知识的背景,以联系生活为前提,再设计教学活动。
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生物学课堂教学要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围绕所学习的知识,组织观察、讨论、实验、设计、探究等教学活动。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应更多地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和学生生活实际,使
学生感到亲切实在,有用武之地。
这样的教学活动,由于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案例一:
设计一日食谱。
青岛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一节,安排了一个设计活动——设计一日食谱。
活动的目的是设计一份适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的一日食谱。
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本地生活水平和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每人设计一份一日食谱,然后在学习小组中讨论,
确定本组的一日食谱及该食谱的特点。
接下来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要求说明本组食谱的设计依据以及营养搭配情况。
最后,全班讨论,选出营养搭配合理、适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而且符合本地生活水平的7份一日食谱,组成一周食谱,并且要求学生回家向家长推荐这份食谱,同时由学生代表向学生食堂推荐该食谱。
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膳食指南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通过向家庭、学生食堂推荐食谱,参与了有关生物知识的社会决策,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的形成。
案例二:
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学习人体营养物质的吸收时,教材安排了观察小肠结构示意图以及观察小肠结构的实验。
对于农村中学来说,这个观察实验的实验材料——新鲜鸭肠不容易获取,又很难用其他动物的小肠代替。
因此,教学时可以这样安排,首先安排学生阅读课本对小肠结构的介绍,观察小肠结构示意图,接着安排学生利用纸板、纸或泡沫塑料等身边的简易材料自制小肠结构模型。
模型制作好以后,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介绍自制模型的各个部件所代表的小肠的结构,然后组内评选出最合理的一个模型在全班交流。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小肠皱襞以及小肠绒毛使小肠内表面积扩大600倍,有了感性认识,理解了小肠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进一步理解了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性。
三、构建生活化的实验课
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很多的活动,都蕴含生物学原理,如粮食
贮藏、食物保鲜、花卉种植等。
当今的社会热点,如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都与生物学知识有联系。
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人要脸树要皮,鱼离开水就难以呼吸,等等,都需要生物学解释。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所需,把学生耳闻目睹的生活素材加以引入和利用,这既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也可以此作为实验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更能将实验研究与解决生活问题联系起来。
在学习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之前,笔者先展示了“蓝色妖姬”(蓝玫瑰)的图片,把生活实践引入到课堂教学。
《观察和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结束后,笔者又补充了一个课外实验,要求学生将白玫瑰变成“蓝色妖姬”,并把实验的准备、过程、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然后拿到课堂上来交流探讨。
这就把实验内容与解决生活问题融合到一起,实现了课堂教学延伸进生活实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实验能解答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亲身体验生物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用价值。
通过课后的练习和单元测验的反馈,笔者发现学生对导管的知识的掌握要优于往届学生。
四、生物教学的最高境界——把生命教育融入生物教学
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环境孕育着人类,同时人类也在影响着环境。
在环境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
联系联合国环境署的决定:从1998年开始,每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都将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而不再更换。
我们似乎不难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爱,是每一个地球公民对自己、对他人、对所有生命的爱。
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引导学生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进而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通过生物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焕发生命的活力,都有可能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教育的伟大,也是教育的崇高。
总而言之,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而课本的一些知识和内容对于他们而言,仍旧有一定的陌生性,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极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生活化的导入,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铁成张晶.中学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10.1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