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碉楼起源,分布与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碉楼起源、分布与类型

张国雄

(五邑大学华侨研究所广东江门 529020)

摘要:中国碉楼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在历史时期兴建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至迟在汉代已经广泛分布。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区,碉楼的称呼、建筑材料、建筑造型和建筑风格都有所不同。本文从语意的角度,通过国内外不同类型碉楼的比较,揭示了中国碉楼的起源、分布和特征,首次对碉楼进行了定义。

关键词:碉楼乡土建筑定义中国

作者简介:张国雄(1955—),男,江苏宜兴人,武汉大学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地理学博士后,广东五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华侨史,乡土建筑。

随着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的展开,碉楼这种乡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碉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乡土建筑?则是至今乡土建筑史研究还没有讨论而有待确定的问题。本文准备就此进行考察,提出初步的意见,求教于方家!

一,语意学的考察

从字义上考察,“楼”字的使用最早,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已经出现。《说文解字》收录的是时俗常用字,共有9 543个,“楼”字就是其中之一。其语义为“重屋也”,也就是多层的房屋。中国第一部词典、汉代的《尔雅》其“释宫”篇云:“陕而修曲曰楼”。这里的“陕”与“狭”相通。同样成书于汉代,主要探讨字词由来的《释名》在其“释宫室”篇中对“楼”字有这样的解释:“楼,言牖户、射孔娄娄然也”。它进一步描述了楼的建筑形体特征:不仅有门、窗等建筑设施,而且有防卫建筑设施射击孔。在汉代,尤其是东汉,随着构架式楼阁建筑技术的成熟,居住型、储藏型、警卫型等各种功能的楼普遍出现①,最高的有7层(16米),一般为2层(5米)至4层(9米)②,这应该是“楼”字得以成为汉代日常用字的社会基础。

在英文中,“楼”为“Tower”,建筑形体上首先也是指多层的“塔”或“楼塔”,同时又有“城堡”、“碉堡”的含义,即不仅突出了建筑的形体而且增加了建筑功能的内容。这一点是与中文不同的地方,中国的“楼”没有城堡、碉堡这样的军事建筑的含义。在英文里,Tower又与Watch结合,增加了瞭望的功能,所以有的英文书将碉楼称为“Watch Tower”。

“碉”字没有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里,这可能反映了“碉”字在汉代还不是常用的字。笔者所见最早使用“碉”字来解释这种建筑的,是唐朝人李贤。他在注释《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冉駹夷的石结构防御建筑“邛笼”时注:“按:今彼土夷人呼为‘雕’也”。“雕”与“碉”可以通假,说明唐朝时当地民众已经改用“碉”来称呼这种建筑了。《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下就记载今四川大渡河中上游有三王蛮,“叠甓而居,号‘雕舍’”。《新唐书》为宋人欧阳修、宋祁撰,应该是对“碉”字在民间时俗常用的一个例证。“碉”字在中文里的意思是:军事上防卫或了望的工事建筑。英文里“碉”有两个发音,即:Pillbox、fortification。前者表示独立的小地堡,后者语意更宽,表示防御工事、堡垒和要塞。可见“碉”在中外文字里的本意,都主要是指一种起防御作用的建筑。

根据以上的字义考察,“碉楼”一词在中文里是“楼”的建筑形体与“碉”的防御功能相结合而构成,

而英文中,“楼”本身就含有军事防御的含义,所以西方的著述或翻译的中国文献以及中国人用英文撰写的论著,“碉楼”一词多用“Tower”或“Watch Tower”,基本上不使用“Pillbox”或“fortification”。

字词是现实生活的凝结,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实际去考察。

二,从世界范围考察

碉楼这种单体塔楼式建筑在西方也比较多。比如十至十二世纪西欧以教堂建筑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中,在教堂的西立面往往建有砖石结构钟塔,它发挥着召唤信徒、授时的功能,在封建战争频繁时期又用于瞭望。起初,钟塔是独立建在教堂旁边③。这种“罗马风”教堂最初兴起于法国,后来传播到了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等地①。到十二世纪,单体塔型建筑似乎走出了教堂,进入到城镇,不仅继续起着瞭望的作用,而且增加了军事防御和火警监护的功能。这样的城镇在西欧现今保存较好的是意大利的锡耶纳,该城在十二世纪建有70多座石结构的高层塔楼,高高耸立在城镇的各个角落,迄今还保存有十余座,其上部造型丰富,给人很强烈的视觉冲击。

注释:

①马志祥:《汉代陶楼小议》,《文博》,1991年第1期。

②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第三章第二节,第21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版。

③陈志华:《外国建筑史》,第八章第一节,第90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版。

在东欧格鲁吉亚东北部的外高加索山区曼克顿一带,至今保存着为数不少的碉楼,分布在村中或山岗,当地人称其为“塔楼”(Tower)。有的建于千年以前,有的是十五世纪的遗物。全部是石质建筑,或块石垒砌,或片石砌结。其楼高一般都有四、五层,有的更达7层。塔楼造型非常简单,多数是下宽上窄的四方型,顶部有的为尖顶,有的为平顶,少数塔楼的上部一层四边向外悬挑。所有塔楼的每层四面墙都开设有射击孔。楼内的陈设极其简陋,空间狭小。当地碉楼的大量出现,一是来自这一带家族之间的仇杀,一是为了抵御车臣人的进攻。

在现存的西方古代著名建筑中,建于十六世纪初期的葡萄牙里斯本的贝伦塔(Towre de Belem)也是一座典型的碉楼,它采用的是灰白色石材。贝伦塔坐落在里斯本港湾的特茹河中,四面环水,原为一座军用的碉堡,其主体建筑是一座五层高的四边形碉楼,第二层正面为一敞廊,连拱的排柱和哥特式栏杆为这座威严、坚实的碉楼增添了几分明亮、轻快、宽敞的气氛。第四层往后收进,留出一圈巡逻道,女儿墙上的雉堞为救世军十字盾牌造型;第五层平台四周也建有带雉堞的女儿墙,四角各有一个突出的圆筒形岗亭②,这些造型和建筑部件都凸现了贝伦塔军事防卫的性质。

三,从中国范围考察

国内有相当丰富的资料可供我们进行分析。

(一)碉楼的起源

中国的碉楼主要是作为乡村或住宅的防卫建筑而存在,民间对它的称呼是“炮台”,或“炮楼”。同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又有很多不同的称呼。

早在中国秦汉以前就有一种多层建筑存在,叫“角楼”或“望楼”。“角楼”更多地反映了这种建筑在住宅中的位置,建于住宅院墙的转角部位;“望楼”主要表达的是它的功能,望楼在上古时期是人们望候神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