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十章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一节 自然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世界上不同的地带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它们的分布,决定于群落所在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原因,但是气候常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大多数类型的植物群落在分布上是有地带性的。以下将分别叙述世界植物群落的基本类型和他们的分布。

一、常雨林和红雨林

这两类群落都出现在潮湿的地带。

常雨林又称为潮湿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分配均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常雨林分布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赤道非洲的西部,其他如中美的东部,印度西南沿海,中印半岛的西部,我国的台湾南部、海南岛,以及许多热带岛屿上,也都有出现。常雨林分布在雨量最充沛、热量最丰富,热、水与光的常年分配最均匀的地带;相应地,常雨林就成为陆地上最茂盛的植物群落。在常雨林里,植物种类很多,每公顷的地面上可以出现二、三百种以上的树种(也有种类较少的情况)。树木的分枝少, 树

冠小,树身高挺,有些树种在树干下部

产生许多板状跟、像护墙一样围绕着高

大的树身。由于乔木的高度不等,因此

常雨林的树冠常参差不齐。成层结构很

发达,乔木层多至4~5层,下面还有灌

木层和草本层。藤本植物纠缠交错,如

棕榈科的省藤属(Calamus )缠绕茎长可

达300米,附生真蕨类和附生的兰科植

物最为常见(图10-1)。这些附生植物

大量出现,种类也很多。除附生的藻类

和藓类外,还经常出现附生的蕨类和有

花植物,尤其是附生植物不但生在枝干

上,还生在叶上,似乎形成特殊的空中

花园。常雨林中所有植物都是常绿的,

终年生长,轮流开花。很多树木,例如

可可属(Theobroma )、木波罗属

(Artocarpus )、榕属(Ficus )以及柿属

(Diospyros )等的许多种,能在树干和

老茎上直接开花结实(图10-2)。常雨林中所有植物的芽都没有牙鳞。林内湿度很高,林下植物具有大而柔软的叶,

显示出湿性植物的特征;但上层乔木的

叶由于有时接触到晴朗炎热的天气,所以通常革质、坚硬、具光泽,带有旱生特征。

红树林是以红树科(Rhizophoraceae )为主的灌木或矮树丛林;此外,还有海榄雌科(Avicenniaceae )、海桑科(Sonneratiaceae )、紫金牛科(Myrsinaceae )和使君子科(Combretaceae )等种类以及一些伴生植物,分布在热带海岸上的淤泥滩上,我国的台湾、福建和广东、广西沿海也有分布。当涨潮时,红树林茎干下部淹没,只有林冠挺出海面;退潮时,树干和红树特有的根系——支柱根和呼吸根就都显露出来。支柱根伸入土中,支撑着树身。海岸土壤由于缺氧,表现为蓝色,呼吸根挺出地面,能从空中获得充足的氧气。红树林植物的果实在母体上时种子已经开始萌发,伸出胚轴。当坠入海岸淤泥后,能很快地固定发育成新株(图10-3)。这是红树群落对环境的一种特殊的适应。

二、阔叶常绿林

阔叶常绿林分布在亚热带潮湿多雨的地区。我国南部、日本南部、印度北部、葡萄牙、加那列群岛、马德拉群岛、美国南部的佛罗里达、智利、巴塔哥尼亚、新西兰等处,都有分布。这类森林所占的面积并不很大,主要的树种为樟属(Cinnamomum )、楠木属(Phoepe)等。有时也出现一些具有扁平叶的针叶树,例如竹柏属(Podocarpus )、红杉属(Sequoia )等。树叶革质、有光泽,叶面与光照垂直,能在潮湿多云的气候下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但这类森林生长处的气候并不像常雨林的那样终年温热湿雨,所以上层乔木的芽都已有了芽鳞保护。林下植物虽仍表现出湿性植物的特征,但林内的附生植物已不如常雨林中的发达,并缺少老茎开花和具有板状根的植物。

三、竹林

竹林是禾本科竹类植物组成的木本状多年生单优势种常绿植物群落,分布范围很广,从赤道两边直到温带都有分布。不少竹类高达20~30米,但大多数是灌木状的中小型竹,少数是蔓生藤竹。全世界竹类植物约共62属、1000种以上。亚洲是竹类的起源中心,不但种类最为丰富(有37属,约700余种),而且特有属的数目较多(共有27属);依次为美洲、非洲和大洋洲。欧洲没有自然分布的竹种。

天然的竹林多为混交林,乔木层中以竹为主,还混生其他常绿阔叶树或针叶林。人工栽培的则多为纯林。竹林的地下茎既是养分贮藏和输导的主要器官,同时也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竹林的开花周期长,种的传播和繁殖更新主要是通过营养体(地下茎)的繁殖来实现的。竹类植物适应性较强,从赤道两边直到温带,从河谷平原到丘陵和山地都有分布。除了干燥的沙漠、重盐碱土壤和长期积水的沼泽地以外,几乎各种土壤都能生长,但绝大多数竹种要求温度湿润的气候和较深厚而肥沃的土壤。

我国竹类植物约有26属,近300种,为亚洲各地之冠。竹林面积约270万公顷,相当于世界竹林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包括丛生、散生和混生竹三类。我国竹类植物天然分布范围大约在北纬18~35度、东经85~122度,南至海南岛,北至黄河流域,东起台湾岛,西迄西藏的聂拉木地区。其中有经济价值的约50余种,而且有不少种类原产在我国,如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刚竹(Ph.bambusoides Sieb et Zucc)、淡竹〔Ph.nigra(Odd.)Munrovar.henosis(Mitf.)Stapfex Rendle〕、唐竹(Sinobambusa tootsik Makino)和茶杆竹〔Pseudosasaomabilis(McClue)Keng f.〕等。我国竹林的分布区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华南地区竹的种类最多(占全国竹类种数的48%),长江流域以南海拔100~800米的丘陵山地以及河谷平地竹林分布最广、生长最盛。

四、硬叶林

硬叶林是常绿、旱生的灌丛或矮林。出现处的气候特点为夏季炎热而干旱,此时植物虽不落叶,但处于休眠状态;其余时期的雨量较多而不冷(最冷月份的平均温度也不低于0oC),适合植物生长。地中海沿岸一带属于硬叶林分布的典型地区。其他如澳洲的西部、东部和中部的一些地区,南非的开普敦,北美的加利佛尼亚,南美的契兰(圣地亚哥以南)沿海一带,也都有硬叶林出现。

硬叶林的主要特征是:叶常绿,革质,有发达的机械组织,没有光泽,叶面的方向几乎与光线平行。群落中大多数植物都能分泌挥发油,因此这类群落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

硬叶林的种类成分随地区而不同。栓皮槠(Quercus suber L)、椰子栎(Q.coccifera L)、大果黑钩叶(Arbutus unedo L)、百里香属(Phymus)等在地中海一带,桉属(Eucalyptus)、金合欢属(Acacia)在澳洲,欧石楠属(Erica)在南非都占优势。栎属(Quercus)、和黑钩叶属(Arbutus)在北美也占有重要地位。

五、季雨林和稀树草原

这类群落分布在干湿季节交替出现的热带地区,干季落叶休眠,雨季生长发育。依雨量的多少和干季的长短又有不同的类型。

季雨林(又称雨绿林)出现在雨量较多的地方(年雨量在1500毫米)。雨季枝叶茂盛,

林下的灌木、草本和层外植物发达,外貌很像常雨林,但干季植物落叶,群落外貌仍然保持绿色,这样的季雨林和阔叶常绿林很近似,我国南方沿海的季雨林就是这种类型。如果大部分或者全部植物都在干季落叶,那么,群落在干季就显出枯黄的迹象,这样的季雨林在东南亚(印度、中南半和撰他群岛的一些岛屿)非常发达,如柚木(Tectona grandis L.)林是典型列子。

在雨量较少(年雨量900~1200毫米)、干季较长(达4~6个月)的热带地区,有稀树草原出现。其特点是草原为主,稀疏地生长着旱生的乔木或灌木,雨季葱郁,干季枯黄。草层常以高茂的禾本科草本植物为主。木本植物的种类随地区而不同,例如,非洲的猴面包树(Adansonia digitata L.),南美的纺锤书(Cavanillesia arborea)等,都是很有名的。稀树草原在赤道非洲、南非、南美、澳洲以及亚洲的印度等地都有分布。我国云南、台湾和海南岛的少雨地区,也有稀树草原出现。

六、夏绿阔叶林

夏绿阔叶林简称夏绿林,出现在温带和一部分亚热带地区。特点是:夏季枝叶繁茂,冬季落叶进入休眠。夏绿林的种类成分不很繁杂,优势种明显,因此,有栎林、桦林、山杨林等名称。乔木层除夏绿阔叶林外,有时还有松、侧柏等针叶林。林下植物的多少随乔木的种类而不同。例如,在稠密、阴暗的山毛榉林里,几乎没有什么林下植物,但在明亮的栎林下,则常有发达的灌木层和草本层。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不多。夏绿林在北半球相当普遍,南半球则较少。

七、针叶林

在高纬度地带和高山上,有针叶林分布。北半球的针叶林很发达,从温带起向北延伸,一直达到森林的北界,然后被灌丛、冻原等植被所代替。南半球的针叶林很少,大多出现在山区。一般针叶林对于酸性、瘠薄土地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除落叶松林外,针叶林都是常绿的,种类成分比较单纯,因此,有落叶松林、云杉林、冷杉林、松林、杉木林等名称。林下植物不发达,层外植物极少。在低湿环境的针叶林下,藓类常占优势;而在特别干燥的针叶林下,常有较多的地衣;在土层较厚、湿度适中的针叶林下,也能出现较茂盛的草本层。

八、干草原和草甸

干草原和草甸都是草本植物群落。干草原主要分布在温带雨量较少的地区。欧亚大陆的干草原较发达。我国内蒙、苏联的苏伯利亚、北美的密西西比平原以西与洛杉矶山脉之间,南美的阿根廷与乌拉圭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广大面积的干草原。其他如南非的桔河上游以及澳洲、新西兰等处也有分布。干草原出现地区年雨量大约200~450毫米。在典型的干草原上,由于雨量不足,乔木绝迹(图10-4)。但在雨量稍多的地方干草原与小片树林交错出现,这样的植被带有过渡的性质称为森林草原。干草原的草层一般能郁闭起来。但在干燥较甚的情况下,草原比较稀疏,地面经常暴露,这样的干草原带有向荒漠过渡的性质,称为半荒漠。干草原的草类属于旱生类型,它的种类成分一般是以丛生的多年生禾本科草类为主,其中以

针茅属(Stipa)分布最广,无论在欧亚大陆或南美、北美的干草原上都常占优势,也是我国内蒙、新疆典型干草原的优势种。在干草原里,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还会逐渐增多一年生植物的数量。

草甸的草类都是中生的,因此,常比干草原的草类植株高大,种类成分也较复杂。除禾本科、莎草科、豆科、菊科等占优势的草甸外,还有其他植物构成的草甸。例如,亚丽山或高山的草甸常包括龙胆属(Gentiana)、报春花属(Primula)、马先蒿属(Pedicularis)、勿忘草属(Myosotis)、罂粟属(Papaver)、毛莨属(Ranunculus)、风铃草属(Campanula)、紫菀属(Aster)等许多植物。夏秋之际,百花齐放,彩色缤纷,鲜艳夺目。草甸大都是在森林遭破坏后出现的。因此,草甸的分布一般没有地带性。但高山草甸以及高纬度的草甸仍有地带性。这类草甸比较低矮,其中多年生植物占绝对优势,一年生植物几乎不存在。

图10-4 宁夏的芨芨草原图10-5 我国西北的流沙荒漠

九、荒漠

荒漠是对植物生长最为不利的环境,因此,荒漠上植被异常稀疏,甚至几乎看不见植物(图10-5)。根据形成荒漠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类:

(一)干荒漠

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年雨量不超过300毫米,甚至有些地区在某些年份里根本没有降雨(利比里亚荒漠每隔4~5年才降雨一次)。干荒漠主要分布在高气压的亚热带和大陆性气候特别强烈的地区。世界上著名的荒漠有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亚洲的戈壁沙漠以及澳洲中部的沙漠,它们都占有广阔的地面。此外,北美西部的大盆地直至加里福尼亚半岛、南美中部的西海岸一带以及南非等地,也有干荒漠的分布。

干荒漠植被中的植被,可分为旱生和短命、类短命两类。旱生类型的多是多年生的,主要是半灌木和草本植物,它们具备各类旱生植物的特点。短命、类短命植物都是一些低矮的小草,能在60~70完成生活史,很多植物甚至在3个星期内就能完成生活史。

有些荒漠的雨季集中在春季,例如,北非的荒漠,南非的卡鲁荒漠,中亚的一部分荒漠等等。在这类荒漠上,短命和类短命植物非常发达,春季绿茵遮地,百花盛开,形成荒漠中的特殊景观。但在雨量分散而不集中,或雨量十分缺乏的荒漠上,只有旱生类型的植物才能生长。

(二)冻荒漠

冻荒漠是严寒极地和高山的严寒气候下形成。冻荒漠的植物几乎处于生活的极限。由于环境的异常严酷,植物种类极其贫乏,分布也异常稀疏。特别在极地的广大冰原上,植物几乎绝迹。

冻荒漠群落的典型植物都很低矮,呈垫状、莲座状。由于气候严寒,营养期短,一年生植物难以达到开花结实,因此,冻荒漠上所有植物几乎都是多年生的。

十、冻原

冻原分布在高纬度地带。那里的气候寒冷(最热月份的平均温度不超过10oC),降水量少(不超过250毫米),风大,生长周期短(不超过两个月),地面下不远就有永冻层。夏季,土壤仅溶解到15~20厘米的深度。

冻原植被的基本特点之一为森林绝迹。但在冻原与森林地带的过渡地段,仍有片段的森林出现,称为森林冻原。

冻原植被包括很多类型,其中最典型的是地衣真藓冻原,种类成分以苔藓和地衣为主。在湿冷沼泽化环境下藓类占优势,在高燥地方以及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地衣较多。在气候不过分严酷的环境下,也有灌木冻原出现。

十一、沼泽植被

沼泽植被是不沉没于水中的湿性植物群落。在分布上没有地带性,类型很多,主要有草本沼泽和泥炭藓沼泽。在草本沼泽中,单子叶植物常占优势,常见的有苔草属(Carex)、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蔍草属(Scirpus)、香蒲属(Typha)、灯心草属(Juncus)、雨久花属(Monochoria)、泽泻属(Polygonum)、水芹属(Oenanthe)、水龙属(Jussiaea)、石龙尾属(Limnophila)等。草本沼泽分布很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下更为发达。

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的沼泽,由于植物残体分解缓慢,逐渐积累成大量泥炭并产生大量酸类。酸类淋洗矿物营养的结果,形成一种酸性的、瘠薄的泥炭沼泽。这类沼泽不适宜于草类的生长,但泥炭藓的残体继续形成泥炭,泥炭上又长出新的泥炭藓。所以在凉爽气候下,泥炭藓群落相当稳定,草本沼泽常被泥炭藓沼泽演替。在发育年代较久的泥炭藓群落下面,常可形成很厚的泥炭层,好像隆起的小丘。

泥炭藓能直接从湿润的空气中吸收水分,并能在植物体内贮藏大量的水分(个别种类达1500~3000%),因此,北方或山地的针叶林下如果出现泥炭藓,就可能使林地沼泽化,这对于森林经营是不利的。

十二、水生植物

水生植被分布在各地河流、湖泊、沼泽和海洋,没有地带性。水生植物有的固定在水底,称为水底植物;有的漂在水面,称为漂浮植物;有的悬在空中,称为悬浮植物。高等植物中的水生植物大多数是水底植物,少数是漂浮植物,没有悬浮植物。眼子菜属(Potamogeton)、金鱼藻属(Ceratophpllum)、杂属(Myriophyllum)、睡莲属(Nymphaea)、

萍蓬草属(Nuphar)、荇菜属(Nymphoides)等,都是常见的水底植物。

漂浮植物最常见的有浮萍属(Lemna)、槐叶苹属(Salvinia),它们常覆盖池塘的水面。

悬浮植物都是一些低等植物(细菌、鞭毛有机体、藻类),它们是鱼类的主要食料。

第二节中国植被的分区

我国地面广阔,南从北纬4o附近的曾母暗沙以南起,北到北纬53o32′漠河以北的黑龙江心,东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处,西至帕米尔高原,地跨热、亚热、暖温、寒温诸带,地形复杂,有海拔8882米的高峰,也有低于海拔154米的低洼盆地。气候、土壤等方面的变化,也是错综复杂的。更由于文化历史悠久,在多样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植被。

在大的方面,依照主要植被类型的生态分布情况,可以把全国分为三个大区域:东部森林植被大区域,内蒙、新疆旱生植被大区域,青海、西藏高寒植被大区域。各地带又依植被进一步的特点划分为区域和亚区域,只有蒙新与青藏之间,由于环境的变化很急剧(昆仑山为一大断层,山上海拔在6000米左右,属于青藏地带,山下海拔在1000米左右,属于蒙新地带),植被也就缺乏明显的过渡。

以下按中国植被分区,扼要的叙述各区域的植被。

一、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此区域位于我国最北部,北纬49o20′(牙克石附近)以北,东经127o20′(黑河附近)以西的大兴安岭北部及其支脉伊勒呼里山的山地一带。面积不大,山势不高,一般海拔700~1100米,最高峰奥科里堆山也仅1530米。地形丘陵状起伏,坡度平缓。在河流的源头和河岸低地处多见沼泽地。气候寒冷,年平均温度在0o以下。冬季长达9个月,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为-28~-38oC,绝对最低温度常达-45oC以下;夏季最长不超过1个月,最暖月(7月)平均温度为15~20oC,绝对最高温度可达35~39oC,年温差和日温差均极为悬殊,一年中植物生长期仅90~110天。年降水量平均为360~500毫米,大多在生长期内降落,有利于植物生长。土壤主要是棕色针叶林土,此外,谷底两旁的冲积阶地上有草甸土,低洼地段有沼泽土,地下1米左右常有永冻层。

本区域植被以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Rupr.)Kuz.】所组成的落叶针叶林为主。有时也见兴安落叶松与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獐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in.)混交林。群落结构简单清晰,常常是一种乔木组成大片森林。林下以具有旱生形态的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 L.)为主,其次有狭叶杜香(Ledum palustre L.var.angustum N . Busch.)、越桔(V accinium vitisideae L.)和笃斯越桔(V. uliginosum L.)等灌木层,还有草本层和由苔藓植物组成的活地被层。山坡的上部或山顶、山脊处,并有偃松【Pinus pumila (Pall.) Regel】混生。落叶针叶林经采伐后,大部分被桦木、山杨等落叶阔叶林为主的次生林所代替。次生林再经破坏,便成为山地草甸,期间散生少数乔、灌木。

本区域是我国主要林区之一,森林面积估计在二千万公顷以上。兴安落叶林和獐子松都是大树,木材通直坚硬,是建筑和工业用良材。各种桦木可制器具、胶合板,各种杨树可供造纸,偃松生长地常常是各种珍贵毛皮兽生活和栖息的场所。山麓草地,是优良的天然牧场。本区域还蕴藏着大量的药用植物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目前以发展林业为主,部分地区也已耕垦,一年一熟,栽培的农作物有小麦、莜麦(Avena nuda L.)、马铃薯、豌豆

等。

二、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区域

本区域位于北纬40o15′~50o20′,东经126o~135o30′范围内,包括我国东北平原以东,以北的广阔山地。主要山脉有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脉走向大部分为东北至西南。其中最高的山峰是长白山的白云峰,海拔2691米,其他山峰多在1500米以下,山峦重叠,但一般山地海拔300~800米,坡度平缓。

本区域无霜期125~150天,1月份均温多在-10oC以下,7月份均温多在20oC以上。年降雨量约600~800毫米,多降在夏季。水热平衡,宜于针阔混交林的发育。地带性土壤为暗棕壤,以山地暗棕壤为主,低地则为草甸土和沼泽土。全区有较厚的季节冻层,北部有零星出现的永冻层。

本区域的典型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种类组成随南北的自然环境而有所变化。在北部,针叶树除红松以外,混生的还有鱼鳞松【Picea microsperma(Lindl.)Carr.】、红皮云杉(Picea koraiiensis Nakai)、落叶松(Larrix gmelinii Rupr)、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 Maxim.)等树种,而阔叶树种较少,以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硕桦(Betula costata Trautv.)为主。在南部,针叶树除红松之外,有杉松(Abies holophylla Maxim.)和少量的朝鲜崖柏(Thuja koraiensis Nakai)出现,阔叶树种则显有增加,除紫椴、硕桦以外,有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花曲柳【大叶白蜡树,F. chinensis var. rhynchophylla(Hance)Hemsl.】、黄蘖(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糠椴(Tilia mandshurica Rupr.et Maxim.)、千金榆以及槭属(Acer spp.)等树种出现。林下灌木和藤本中如毛榛子(Corylus mandshurica Maxim.)、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I.)Hara var. mandshurica(Maxim.)Hara】等,以及藤本植物如多种猕猴桃(Actinidia spp.)、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Baill.)等相继出现。草本植物中的人参(Panax qinseng C. A. Mey.)、大叶子【山荷叶,Astilboides tabularis(Hemsl.)Engl.】、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 . mandshuricum (Maxim.)Kitagawa】和天麻(Gastrodia elata BI.)等都为本地的特有种。这类植物组成的森林充分展示了针阔叶混交林的外貌和结构。

在此区较高的山岭上,如小兴安岭(700~1100米),张广才岭(900~1500米),长白山(1100~1800米),针叶林取代了针阔叶混交林。在个别高峰上,还有亚高山矮曲林(岳桦林)及高山草甸出现。在地形较低而不积水的草甸土上,常生长着野青茅属的一种(Deyeuxia angustifolia)。在低洼积水的沼泽土上则生长着以苔草(Carex spp.)为主的沼泽植被。其中乌拉草(Carex meyeriana Kunth)是当地著名的纤维植物。

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此区域位于北纬32o30′~ 42o30′,东经103o30′~124o10′的范围内,燕山山地与秦岭两大山体之间。包括辽宁省的南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除坝上以外的全部,山西省恒山至兴县一线以南,山东省全部,陕西省的黄土高原南部、渭河平原以及秦岭北坡,甘肃省的徽、成盆地,河南省的伏牛山、淮河以北,安徽省和江苏省的淮北平原。全区域西高东低,山地分布在北部和西部,海拔平均超过1500米;东部辽东丘陵和山东丘陵,平均海拔不到500米。西部山地和东部之间的广阔地带,为我国最大的华北大平原以及经渤海到东北的辽河平原,海拔不到50米。本区域的气候特点是夏热多雨,冬季严寒而干燥,年平均气

温一般为8~14oC,由北向南递增。年降水量平均在500~1000毫米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而且季节分配不匀,夏季可占60~70%。植物生长期230~260天。地带性土壤是褐色土和棕色森林土,黄土高原分布着黑垆土,在平原的湖泊和低洼地区分布着盐渍土和沼泽土,在经常受河流泛滥地段还有零星分布的新冲积土和沙丘(黄河故道)。

本区域的代表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这是温带地区的主要森林群落。由于我国的这些地区受第四世纪大陆冰川的影响较小,其植物种类组成较西欧、北美以及日本、朝鲜等地的为丰富。乔木树种主要是壳斗科(Fagaceae)的各种落叶栎类(Quercus spp.),其他的落叶树种有栎(Betula spp.)、槭(Acer spp.)、椴(Tilia spp.)、棟(Melia azedarach L.)、泡桐【Paulownia fortunei(Seem.)Hemsel.】等。针叶树种中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et Zucc.)、华山松(P . armandii Franch.)、也占重要地位。村落附近现存树种有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槐树(Sophora japonica L .)、榆(Ulmus pumila L.)、桑(Morus alba L.)等。此外,本区域的东北部山地还有云杉林和冷杉林。本区域的自然植被中,目前面积最大而且分布最广的是森林遭受破坏后而出现的灌草丛,这是一种常见的次生植被,其中群种灌木以荆条【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Franch.)Rehd.】和酸枣(Zizyphus jujuba Mill.)为主,草本种类则以黄背草【Themda triandra Forsk. Var. japonica(Willd.)Makino】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L.)Keng】占优势。

本区域平原地带大部分土地已开垦为农田,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陆地棉为主,不同地区还分别栽有花生、甘薯、大豆、高梁以及水稻等。过去以两年三熟为主,现在南部和关中平原改为一年两熟制,甚至采用稻麦两熟或棉麦两熟。辽河平原则由原来的一年一熟,试验推广两年三熟,还有不少地方实行桐粮、枣粮、桑粮间作等。本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温带水果产区,栽培苹果、梨、杏、葡萄、枣、柿等优良的落叶果树,以及核桃、板栗等木本油粮植物。秦岭盛产中药材,如太白贝母、当归【Aneglica sinensis(Oliv.)Diels】、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 c)、天麻等目前已采收利用。华北平原的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大黄(Rheum officinate Baill.)、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unge)Regel】均为出口商品。此外,本区域的主要树种为落叶栎类,其叶可养柞蚕,因此,也是我国主要的柞丝产区。

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范围广阔,北部以秦岭、淮河为界,南达南岭山系北回归线附近,东濒黄海、东海海岸和台湾省以及所属沿海岛屿,西界基本上沿西藏高原的东坡向南延至云南的西藏国界线上。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等省全境,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大部分地区,河南、陕西、甘肃等省的南部和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等省区的北部以及西藏的东部,占全国总面积四分之一左右。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包括横断山脉南部以及云南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2000米。东部包括华中、华南的大部分地区,多为200~500米的丘陵山地。本区东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受太平洋季风的影响,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加以纬度偏南(约北纬23~34o),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在15oC以上,一般不超过22oC,最冷月平均温度都在0oC以上。年降水量800~2000毫米,东部较西部为大,一般都在夏、秋两季内降落。冬季霜冻期不长,无霜期约250~350天,土壤以酸性的红壤和黄壤为主。

本区常绿阔叶林的树种以壳斗科、樟科(Lauraceae)、木兰科、茶科、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为主,其树叶革质,光滑,冬季能忍受短期寒冷而不落叶,林冠比较整齐,季相变化不如落叶阔叶林明显。常绿阔叶林中通常都有一至数个优势树种,其中乔木常又可分为两层(即乔木上层和亚层),林下都有比较明显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灌木层中常绿的种类很多,草本层中还有常绿的蕨类植物。林内藤本和附生植物以及树干上附生的苔藓植物都很普遍。

本区北部的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多的落叶树种,往往与常绿阔叶树混交,或成为下层优势种类;而偏南地区的常绿阔叶林又往往带有一些热带林的特征。

常绿阔叶林被成片砍伐后,常为针叶林所代替,但因本区东西两部分地理条件差异显著,针叶林的主要种类也不同:东部广泛分布马尾松,下层多见油茶和铁芒箕等;西部云南高原一带是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下层多见小铁仔【Myrsine stolonifera(Koidz.)Walk.】、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Wight et Arn.)Spragua】等。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杉木林普遍分布,极大部分是人工栽培,也有栽培后天然更新而呈半天然状态的,还有毛竹林也是东部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杉木林和毛竹林的群落结构都较简单,有时两者还可混交成为半天然竹木混交林。

在亚热带的高山上,由于高山的寒冷气候环境,分别由铁杉【Tsuga chinensis(Franch)Pritz.】、落叶松、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组成亚高山针叶林,这类针叶林已属于寒温带的植被类型。我国西南的亚高山针叶林分布十分普遍,这些林下或次生针阔叶混交林下,常常有多种矮小竹类,成片生长。我国特产的熊猫专以嫩竹为食,其分布和活动场所与这类针叶林下箭林【Sinarundinaria nitida(Mitford)Nakai】的分布有着紧密关系。此外,本区还有一些地质史上残留下来的落叶树林,如银杏、水杉、银杉(Cathaya argyrophyylla Chun et Kuang)、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 Gord.)、枫香树、檫树(Sassafras tzumu Hemsl.)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l.)Sarg.】等等,称为“孑遗植物”。

本区是我国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不论野生有用植物或栽培植物的种类都占全国重要地位,而且资源的开花和利用有很大潜力。西部地区目前尚有少量原始森林。常绿阔叶树中的木材质量良好,其中如楠木【Phoebe nanmu(Oliv.)Gamble】、樟【Cinnamomum cumphora (L.)Presl】、栎树(Quercus spp.)用于制造家具和农具,深受群众欢迎。目前较大面积分部的杉木、马尾松、云南松以及高山地区的云杉、冷杉等,是建筑用材。经济林木有油桐、乌柏、茶、漆树(Rhus verniciflua Stokes)、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香樟(Cinnamomum spp.)、桑、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Hook.f.)H.Wendl.】等。果木有柑桔、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杨梅【Myrica rubra(Lour.)Sieb.et.Zucc.】、桃、李、梨、花红、石榴等,药用植物如杜仲、天麻(Gastrodia elata Bl.)、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Wils.)、木通【Akebia quinata(Thunb.)Decne.】、茯苓【Poria cocos(Sobw.)Walf.】、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等种类也很多。作物以水稻为主产区,其他还有玉米、小麦、甘薯、豆类、烟草、甘蔗、麻类等。耕作制一般为一年二作,南部可一年三作。本区的杉木、毛竹、茶叶、油桐、生漆、蚕桑、麻类等均系我国重要的植物资源。

五、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

本区域东起东经123o附近的台湾省静浦以南,西至东经85o的西藏南部亚东、聂拉木附近,北界位置蜿蜒于北纬21~24o,基本上在北回归线以南,最南端处在北纬4o附近,其南段为我国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已属于赤道热带的范围。从东南到西北呈斜长带状,包括

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和西藏五省(区)的南部。境内除个别山地外均为海拔百米的丘陵或数十米的台地。全年平均气温都在20~22oC,南部偏高,达25~26oC;最冷月平均气温一般为12~15oC以上,绝对最低温度多年平均值一般为5oC以上,全年基本无霜。年降水量都超过1500毫米。其中海南岛、台湾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端的河谷地带可高达3000~5000毫米;而海南岛西部及广西南宁等地属雨影地区,年雨量仅为900~1200毫米左右。代表性土壤类型为砖红壤性土。在丘陵山地随着海拔的增高逐步过渡为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草甸土等。

本区不仅气候温热湿润,有利用多种植物生长,而且由于在较高的地质年代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袭击,保留了较多的古老的热带植物种类。常见的有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梧桐科(Sterculiaceae)、橄榄科(Burseraceae)、楝科(Meliaceae)、茶科(Theaceae)、桑科(Moraceae)、四数木科(Datiscaceae)、使君子科(Combret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山龙眼科(Proteaceae)、藤黄科(Guttiferae),桃金娘科(Myrtaceae)、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棕桐科(Palmae)等等。

由于受季风气候及地形、土壤的影响,本区典型的植被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热带常绿雨林,本地区偏南地区局部湿度较高的闭塞的山谷及河流两岸还有少量的、分散的原始森林分布;一类是落叶、常绿混交的季雨林,分布在云南南部河谷上部和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等地,群落所在地地形比较开敞,主要受海洋季风的直接影响;另一类是沿海岸海湾的淤泥滩上生长的红树林,主要由红树科(Rhizophoraceae)的植物所组成,其他还有马鞭草科(V erben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等。本区热带山地的高海拔处,由于海拔升高,温度降低而湿度增加,通常能见到各种类型的山地雨林。这类雨林的上层以亚热带的植物成分为主,下层则有较多的热带植物种类。热带雨林、季雨林以及山地雨林一旦经破坏后,均可出现以禾本科为主的高原草地或藤蔓交错的杂木灌丛或各种热带雨林。

本区由于气候终年适合植物生长,不仅植物资源丰富,而且植被生产量很高,珍贵木材有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 Willd.)、柚木(Tectona grandis L .f.)、香椿属类(Toona spp.)、铁力木(Mesua ferea L.)、胭脂木(Wrightia spp.)等。低海拔的低丘台地均可发展三叶橡胶,海南岛、云南南部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橡胶基地。本区还有多种热带经济作物,如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可可树(Theobroma cacao L.)胡椒(Piper nigrum L.)、咖啡(Coffea spp.)、剑麻(Agave sisalana Perrine)、蕉麻(Musa textilis Nee.)、海岛棉(Gossygium barbadense L.)等。热带果木有香蕉、菠萝、芒果(Mangifera indica L.)、龙眼、荔枝、橄榄【Canarium album (Lour.)Raeusch.】、乌榄(Canarium pimela Koenig)、蒲桃【Syzygium jambos(L.)Alston】、木菠萝(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牛心果(Annoa glabra L.)、椰子(Cocas nucifera L.)、槟榔(Areca catechu L.)等。热带的药用植物有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金鸡纳(Cinchona ledgeriana Moens)、萝芙木【Rauvalfia verticillata(Lour.)Ball.】等等。本区耕作制均为一年三熟,冬种甘薯,夏种水稻和玉米,或一年三季水稻。其他农作物还有花生、豆类、甘蔗、木薯等。我国台湾省盛产甘蔗,樟脑也有大量出产。

六、温带草原区域

我国温带草原区域,是欧亚草原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连续分布在松辽平原、内蒙古平原、黄土高原等地,面积十分辽阔。还有一小部分坐落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区,通过蒙古人名共和国的草原区与我国内蒙古草原的草原区连接在一起。本区域东北部地势较

低,一般海拔120~200米,地势比较平缓;西部及西南部地势较高,一般海拔700~1500米,个别山地在2000米以上。气候属大陆性的温带气候类型,比较干燥。年降水量从东到西,从450毫米逐渐降至150毫米,大多集中在夏季。除东北平原外,一般降雪很少。温度的年变幅度大,而且每日的温度变幅也大。无霜期100~170天,由北向南不等。春季和夏季风很大,常引起土壤水分的强烈蒸发。温带草原区典型的土壤为栗钙土,与针叶林过渡地段存在黑钙土,与荒漠过渡地段逐渐转化为棕钙图,在其他过渡地段有时还出现褐土、黑垆土等类型。局部地段有时还有碱化和盐化现象。

本区代表性植被主要为密丛禾本科植物组成的温带草原。除了禾本科植物外,豆科、莎草科、菊科、藜科、百合科也占重要地位。草原一年中季相变化十分明显,不同季相常有不同科的植物种类在群落中占优势。我国草原中针茅属的禾草比较普遍。此外,常见的还有隐子草(Kengia spp)恰草【Koeleria cristata(L.)Pera.】、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nese (Trin.)Kitag.】、芨芨草,豆科中的甘草、锦鸡草【Caragana sinica(Buchoz)Rehd.】、胡枝子(Lespedeze bicolor Turcz.),菊科中的蒿类植物等。还有藜科植物,在草原中一般都以小灌木或半灌木出现。

温带草原区域与温带森林区域之间,由于气候相对比较湿润,分布着森林草原或草甸草原,尤以后者为主,只在低山丘陵北坡和沙地、沟谷等处,有鸟状的森林分布。有时,在森林与草甸草原之间,还有以中生杂类草为主的草甸群落。温带草原区域与温带荒漠区域之间由于气候的进一步干燥,使草原群落的高度和密度显著变低,分布着由一组特有的强旱生小型针茅,如戈壁针茅(Stipa gebica Roshey.)、沙生针茅(S. glareosa P.Smirn.)和短花针茅(S.breviflora Gniseb.),并含有一组强旱生小半灌木,如女蒿【Hippolytia trifida(Turcz.)Poljak】、蓍状亚菊【Ajania achilleoides(Turej.)Ling】和冷蒿(Ariemisia frigida Willd.)组成的半郁闭的矮草荒漠草原,它的西侧与荒漠区相连。

我国草原面积很大,自东北向西绵延三千多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草原中野生资源植物丰富,针茅、隐子草、羊草等都是天然的牧草资源,芨芨草是造纸的纤维植物。药用植物约有200多种,大宗出产的有甘草、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l)、麻黄、防风【Saposhnikouia divaricata(Turcz.)Sehischk.】等。农作物有春小麦、马铃薯、莜麦、甜菜、亚麻、玉米、大豆、高梁、小米等。一年一熟耕作制,还有优质的栽培牧草如紫花苜蓿、草木樨等。

七、温带荒漠地区

我国温带荒漠区域位于东经108o以西,北纬36o以北。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甘肃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的阿拉善高平原,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台地的西端,占我国面积的五分之一多。此区域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柴达木盆地海拔3000米左右)。地形较平坦,但多沙漠与戈壁,多盆地,多盐湖。本区是欧亚大陆的中心部分,距海洋在2000~3000公里以上,且四周被高山环绕,海洋潮湿气候很难达到,是世界上著名的干燥区之一。气候表现为强烈的大陆性,不仅冬、夏温度变化大(年温差26~42oC),而且每日的温度变化也很大,日温差可达30~40oC(敦煌),绝对最高温可达47.6oC(吐鲁番,1956年7月24日),绝对最低温可降至-35oC.年降水量均在200毫米以下,一般都有不足100毫米,个别地区在50毫米以下。土壤为棕钙土、荒漠灰钙土、灰棕漠土和龟裂土。

荒漠植被以藜科植物为常见,其中有蒿类、柽柳、沙拐枣等。这些植物一般都是小型的半灌木,在形态上有着适应于干旱的许多特征。此外,荒漠中还有一些生活周期极短的短

命植物。

荒漠植被对于固定流沙、改良土壤都起着巨大的作用。还有一些资源植物,如胡杨、灰杨(Populus spp.)是建筑建材,沙拐枣可以作家具,琐琐可作薪柴,骆驼刺、泡泡刺、隐子草等是羊和骆驼的好饲料。药用植物有麻黄、甘草、枸杞、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Ronn.)等。梭梭根部寄生的苁蓉和白刺上寄生的琐阳,都是名贵药材。本区高山山麓有雪水灌溉之处,是农业发达的绿洲地带,可种一年一熟的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甜菜、陆地棉、亚麻等,还生产葡萄、哈密瓜、海岛棉以及桃、李、梨等落叶果树。

八、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自第三世纪以来,在地质结构上迅速隆起的青藏高原成为世界的屋脊,对东亚大陆的气候和生物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青藏高原位于北纬28~37o,东经75~103o,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最大、最年青的高原,包括西藏绝大部分,青海南半部、四川西部以及云南、甘肃和新疆各一部。此区域的气候特征表现为:气温低,年差较小,日差较大,干湿季和冷暖季变化分明,雨暖同期,干冷季长(10月至翌年5月),暖湿季短(6~9月),而且冷暖转换急速,过渡表现突然。此外,还表现在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风大,雷暴和冰雹均多等特点。由于高原面积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状况相差悬殊,总的情况是高原东南部受海洋季风影响较大,而西北部大陆性气候明显,由东南往西北,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逐渐减少,气候状况从暖温湿润逐步变为寒冷干旱,形成有规律的地区分异。在高原的中部和南部,一般海拔3000~5000米,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在0~5oC,冬季最低温度可达-25oC,夏季平均温度一般在10oC左右,最热月平均温度都在20oC以下;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但低海拔的部分地区,因受峡谷季风影响,年雨量可达1000毫米,而高海拔的局部地区年雨量甚至只有150毫米。在高原的西北部,海拔5000~7000米,号称世界屋脊,气候极端寒冷,年平均温度一般都在oC以下,绝对最低温度达-40oC,夏季天气变化无常,经常雨雪,时冷时暖,日温差很大,烈日下可增温达37.8oC,而夜间有降温至-4oC;空气稀薄干燥,年降水量低于100毫米,有的地方只有20毫米或更少,主要在夏季降落,通常还伴随着大风。青藏高原的土壤类型也较多,从东南往西北依次出现有:山地棕色森林土和山地灰褐色森林土——高山灌丛草甸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灌丛草原土和高山草原土——山地荒漠土和高山荒漠土,表现明显的水平分布特征,但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垂直带谱的土壤类型。

已知的青藏高原植物种类,并非过去所想象那样贫乏。特别是东部和东南部,是我国植物区系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在高原东侧,川西、滇北以及高原南部的横断山脉地区,一般海拔3000~4000米,针阔叶混交林分布面积最大,也有片段的亚热带温性常绿阔叶林和大面积的寒性针叶林。主要优势树种为常绿栎类,高山松【Pinus densata Mast.】、多种云杉和冷杉,是我国第二大林区——川西林区的一部分。在海拔1800米以下的干热河谷,还普遍分布着多刺肉质灌丛。海拔4000~5000米为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植被,前者主要群种为蔷薇科的金露梅【Dasiphora fruticosa(L.)Rydb.】、多种杜鹃、高山柳、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 (Pall.)Poie.】和圆柏等;后者的主要群种为蒿草和蓼等植物。海拔4500~5000米处,大面积的分布着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植被,主要群种植物为紫花针茅、羽柱针茅(Stipa subsessiliflora var. basiplumosa)、昆仑针茅(Sripa roborowshyi)以及蒿属、青藏苔草(Carex moorsroftu Falc. Ex Boott)等。在海拔较低(4400米以下)的藏南谷地,出现了温性草原和温性干旱落叶灌丛,建群众为中温性禾草,如毛芒草属(Aristida sp.)、白草(Pennesetum flaccidum Griseb)、固沙草【Orinus thoroldii(Stapf)Bor.】、长芒草(Stipa bungeanaTrin.)

和砂生槐树【Sophora moorcroftiana(Wall.)Benth.ex Baker】、星毛角桂花(Ceratostigma griffithii Clarke)、薄皮木(Leptodermis saurangia)等灌木。在海拔4400~4600米以上为高寒草原和高寒灌丛,建群种为紫花针茅、蒿属和变色锦鸡儿(Caragana versicolor Benth.)、香柏【Sabina squamata(Buch-Ham.)Antoine var.wilsonii(Rhd.)Cheng et I.K.Fu.】等。到了高原的最西北部,即喀拉昆仑山与昆仑山之间的山原和湖盆区,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气候极为寒冷干旱,已有大面积的多年冻土分布,发育着高寒荒漠植被,主要建群种为垫状驼绒藜【Ceratoides compacta(Losinsk.)Tsien et Ma.】,优势植物尚有硬叶苔草、羽柱针茅等。但在西部阿里地区,海拔平均在4200~4500米左右,气候相对较温和,但很干燥,为山地温性荒漠或草原化植被,建群种为超旱生的小半灌木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灌木亚菊(Ajania fruticulosa)以及优势成分砂生针茅(Stipa glareosa P.Smira)等。

本区域是我国潜力较大的高原畜牧业地区,高原上有许多蒿草、苔草以及各种禾本科草类,都是优良的天然牧草。常见的几种蓼科和豆科草类的种子富含淀粉和蛋白质。野生中药材资源也相当丰富,其中产量较大的有贝母(Fritillaria spp.)、虫草【Cordyceps sinensis (Beck.)Sacc.】、大黄(Rheum offficinale Baill.)、党参、羌活(Nototterygium incisumTing.)、独活、黄、木通、五味子等。农业主要在河谷阶地,湖滨和冲积扇上,主要作物有青稞、小麦、燕麦、豌豆、芜菁(Brassica rapa I.)、马铃薯、油菜、大葱等,局部河谷种有玉米,作物以一年一熟为主,种植上限已达4780米,甚至出现了4900多米的试种点,被认为世界上最高的作物分布界限。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土地肥沃、平整,又有较好的灌溉条件,向有“西藏粮仓”之称,冬小麦和青稞均创高产记录(冬小麦亩产1611.3斤,青稞1159.斤)。此外还可栽培杨柳、桃、杏、胡桃等树木。

第三节植被研究的展望

我国幅员广大,自然环境优越,植被资源丰富。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已经在全国各地区结合大规模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进行了大量的植被调查研究工作。同时,又在不少地区结合农、林、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对于一些重要植被类型深入进行了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97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全国各地有关科学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专业人员,编写了《中国植被》专著,科学地阐明了我国植被的真实情况和规律,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各地植被和土地资源,制定农、林、牧、渔、副的全面规划和生产技术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有的已在生产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例如,关于华南和云南橡胶宜林地的选择,东北红松林的合理采伐和更新,华北、西北草场的合理经营管理和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流域水土保持,经济植物的引种栽培,以及环境指示植物对大气、水质污染的反应,等等。同时,在生产实践中,也促进了我国植被科学研究的发展。

当前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环境、人口、粮食和能源问题,都与植物生态学和植物群落学有密切关系。我国的植被研究工作应当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沿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为国民经济多做贡献。除了有计划的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深入研究植被科学的某些基本理论(包括地区性和全世界植被图志的编制和植被制图学的研究),创立我国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理论体系外,要更新实验手段,从描述观察的比较生态方法发展到实验和理论的研究,从定性描述发展到定量研究。此外,还应该着重在下列几个方面,从研究纯自然植被发展到研究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以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一、自然植被的充分和合理利用

我国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植被类型多样,而天然草场又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西北各省(区)和内蒙西部还有约100多万平方公里的荒漠植被。此外,沼泽植被遍布全国不同自然地带,数量也不少。但是,近来全国各地森林草原资源被掠夺性破坏严重,木材采伐量普遍大于生产量。农区又由于忽视薪炭林的营造,燃料、肥料、饲料均感缺乏。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草场退化,影响畜牧业的发展。目前绿化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合理采伐更新,提高木材生产量以及防止草场退化,提高草场生产力和建立人工草场等,都是迫切、重要的任务。无论森林、草场、荒漠和沼泽,都应在深入典型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要求进行植物群落学的研究,特别是关于群落演替基本规律的研究,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和改造各类自然植被(也包括次生体和人工林),防止退化,提高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

一、栽培植物群落和经济植物生态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我国农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一,与世界各地比较,比例并不算大。但是,我国农业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的祖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农业生产经验。建国以来,我国劳动人民涌现出了许多科学种田、改造自然的先进典型。在农作物方面,进行合理轮作,间作套种,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光能,充分发挥自然条件的潜力,又有许多成功的创造。因此,在我国研究栽培植物群落学、经济植物生态学和从事实验生态学的研究可谓是得天独厚的。从植物生态学观点出发,栽培植物群落和自然植被一样,也是受着环境条件约束的。但是,农田中栽培植物的种类是由人类决定的,而且还有一些人工干预的措施,为翻耕土地,施肥,防除病虫和杂草,覆盖和灌溉,以及育种、遗传的控制等,影响着栽培植物。农作大面积高产的获得,是在优良的农业技术措施和合理的土地利用制度相配合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作物利用太阳光能的结果。根据绿色植物吸收利用太阳辐射能的效率和自然植被生产力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我们现行的农田土地利用制度和农业技术措施是否合理是很值得商榷的。例如,我们目前实行的农作制度是否就是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好收成的办法?深耕翻土是否对于各种作物的生长都是最为有利的?除了已知的作物间作、套种和混种经验外,其他作物的混合种植,是否能创造近似自然植被的环境条件使之更为合适?所有这些,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都要从植被研究的角度进行调查、总结、开展科学实验,研究栽培植物群落中植物与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弄清它们之间相互协调从而达到稳产高产的原因,确定适宜推广的区域,并为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此外,野生经济植物驯化栽培的试验,引种外来经济植物的实验生态学研究,以及结合农业植物群落,有计划地分区进行全国和地区性田间杂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均有待我们农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

二、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验研究

环境保护,包括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治理由于工业废水、废气缺乏合理处理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前者如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地植被被恢复的研究;三北(华北、东北、西北)防护林和南方海岸防护林的乔、灌、草种选择和配合的研究;利用翻犁、火烧、灌溉、施肥以及防除毒草、害草、播种优良牧草等措施,防止草场植被退化,提高天然草场生产力的研究;建立人工植被,治理和防止荒漠流沙的实验研究等。关于治理环境污染,如利用植物对大气污染物质的形态生理反应,用以监测环境的实验研究;植物对净化大气和水质污染的研

究;以及大气和水质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吸收、积累、转运和交换规律的研究等。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

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

植物种类及分布报告原版

植物种类及分布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的校园座落在美丽的北塔湖畔旁,她犹如一个绿色而宁静的公园,校内绿化达到了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特色格局。每当我们漫步于校园间或站在楼上极目远眺整座校园,就会感到些许惬意!但经我们初步调查,大多同学对校园植物了解甚少,对这样的环境,让学生们自己多去了解一下校园植物及其分类。同时,作为二中的学子,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给大家身心带来宁静致远的二中校园。所以,我们小组同学决定对学校各种树木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主要对植物种类、用途、分布、习性等进行一次较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使大家更熟悉校园植物,并初步锻炼我们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调查范围 学校校园内所种植的各类木本植物。(花卉、野生类等植物不列为本次研究范围) 三、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实物标本、查阅资料、咨询老师、小组讨论。 四、研究时间 第一次研究时间:2013年10月17日——2013年10月18日:商讨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及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细说明。 第二次研究时间:2013年11月20日——2013年11月23日,组长杨晨带领小组成员进行实地参观及调查,并作好相关记录。 第三次研究时间:2013年12月2日——2013年12月6日,由组长杨晨带领小组成员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实地采集树木标本,作好相关记录。

第四次研究时间:2013年12月7日——2013年12月13日,查阅相关资料、咨询老师。 第五次研究时间:2013年12月14日——2013年12月15日:小组讨论,并总结这次研究性活动。 第六次研究时间:2013年12月16日——2013年12月17日小组进行结题报告 五、研究成员:杨晨(组长)、毕成(副组长)、李于慧、黄露、范文轩 六、指导老师:杨立轩 七、研究过程 1、研究讨论:小组成员有了初步的一些构思及想法,确定研究主题,商讨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及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细说明。 2、实地调查:由指导组长杨晨带领小组同学参观并初步熟悉校园内树木的分布及种类,并做好相关记录。利用校园的建筑分布图画出植物分布草图,将不认识的树木重点记录、做记号。 3、采集标本:利用课余的时间,小组成员分为三组,一组成员为组长杨晨、副组长毕成,二组成员为黄露,李于慧,三组成员为范文轩。分别对校园植物进行采集,组员将树木的叶片采集下来,压制做成植物标本,装在透明的标本袋中,在标本袋上做好相关标记;不认识的和暂时不能确定的树木的叶片采集下来,压制做成植物标本,查阅资料和咨询老师以确定树木的相关信息。 4、询问查阅:组长杨晨带领组员将所做植物标本拿去咨询老师,弄清树木的名称和特性。另外,咨询老师实地介绍各类树木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植物的经验。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关系

专业选修课论文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08生科A 姓名:龚兴鹏 学号:084120010 科目:植物地理学 教师:崔明昆(副教授)

从气候的角度来论述我们国家植被的分布规律 作者:龚兴鹏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8生科A班 学号:084120010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 正文: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吹向大陆。又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 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分布。 1气候与中国植被的分布 1.1.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 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8至9个,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原、荒漠以及高寒植被.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而不是温度带,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 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往西,与WI值130-140 ℃·月一致. 我国热带区域的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和台湾南端及其以南地区[2] 1.2 受寒流的作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北亚热带森林中,落叶的成分较多。而夏季又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可以获得大量的降水。地形的复杂,峰峦逶迤的高山,使东西去向

微专题三 植被类型及分布

微专题三植被类型及分布 [核心知识必备 ] 1.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素影响 气候气候对植被 ①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 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 域分异。 ②光照: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 一侧生长好。 ③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减少,植被呈 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地点,降水 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植被对气候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 度大,气温日较差小

地貌地貌对植被 ①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 冷杉生长在阴坡。 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 分异特征。 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 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 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 植被对地貌 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 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水文对生物 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 中渔业资源的种类) 植被对水文 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影响水循环,减小河 流含沙量,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 土壤土壤对植被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 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植被对土壤 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亚 热带气候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土壤有机酸含量增 加,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2.将“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归纳整理,系统掌握——知识结构法 [实例应用提升] 1.如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公园拍摄的景观照片,图中常绿灌木外围采用了防寒措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

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

第十章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第十章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陆地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如在潮湿热带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更替出现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寒温带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 我国的植被分区 原则:是分地理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尤其是水平地带性作为基础,并结合考虑非地带性规律。 ①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用材基地。 ②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垂直分布带较明显,木材重要基地。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 ⑤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是我国森林类型中植被种类最为丰富的类型。广东分布于湛江、化 州、高州和阳江一线以南。 ⑥温带草原区域:是欧亚草原区域的一部分。 ⑦温带荒漠区域:本区内有一系列巨大山系,如天山、昆仑山等。 ⑧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发育着以山地森林垂直带为代表的植被。 第二节自然植被的群落类型 一、植物群落分类 分类方法: ①按外貌分类: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作为分类基础。 森林、矮疏林、密灌丛、草地、稀树干草原、灌木稀树干草原、树丛、稀树草地、草甸、干草原、草甸性草原、真草原、灌木干草原、草本沼泽、木本沼泽、荒原 缺点:把生态学关系差异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 ②按结构分类:忽视生态特征,没注意群落与环境的统一 ③按植物区系分类:注意植物生态、生活型和地理型 ④按优势度分类: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 ⑤按生态分类:主要以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态条件或环境状况作为分类基础. ⑥按外貌——生态分类:以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外貌(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特征(生活型) 和生态学指标(生态环境)为划分原则。 ⑦按演替分类:强调演替在植物群落分类上的重要性。 (二)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 1.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 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其系统如下: 植被型组:如草地

植物分类表-(1)

植物分类表-(1)

植物分类 植物界分为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估计有50万种以上(种子植物25 万种左右)。 1 藻类植物(Algae) 藻类植物是一群古老的植物,地球上已知的藻类植物答约有3万余种,主要分布于淡水或海水中,分为淡水藻类和海洋藻类两种,包括蓝藻门Cyanophyta、裸藻门Euglen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黄藻门Xanth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红藻门Rhodophyta、褐藻门phaeophyta。 我国的土地面积广大,江河、湖海面积也大,海岸线长,沿岸地形复杂,藻类植物种类繁多,产量丰富。藻类植物和人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藻类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糖、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各种维生素和有机碘,如发菜、石莼、海带、裙带菜、鹅肠菜等可以食品。在海边沿岸生长的藻类,既是鱼类的食料,又是鱼类极好的产卵场所,可以保护鱼卵及鱼苗的发展。藻类化石还是是探矿的指示生物,它们常常是矿藏的伴生物。 2 地衣植物门(Lichens) 地衣(Lichenes)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体。由于菌、藻长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在形态上、结构上、生理上和遗传上都形成一个单独的固定的有机体,所以把地衣当作一个独立一门看

待。本门植物约有500属,25,000余种。多数地衣是喜光植物,要求新鲜空气,不耐大气污染,因此,大城市及工业区很少有地衣生长。但地衣的耐寒和耐旱性很强,能在岩石、沙漠或树皮上生长,在高山带、冻土带和南北极,其他植物不能生存,而地衣独能生长繁殖,并形成一望无际的广大地衣群落。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逐渐龟裂和破碎,再加上自然界的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变为土壤,为以后高等植物分布创造了条件,地衣是植物分布的先导。 3 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苔藓植物是一种小型的绿色植物,结构简单,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有时只有扁平的叶状体,没有真正的根和维管束。苔藓植物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一般生长在裸露的石壁上,或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在植物界的演化进程中,苔藓植物代表着从水生逐渐过渡到陆生的类型。约23000种。通常分为苔纲(Hepati-cae)和藓纲(Musci)两纲。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将角苔从苔纲中分出,设角苔纲(Anthocerotae),与苔纲和藓纲并列。遍布世界各地,多数生长在阴湿的环境中,如林下土壤表面、树木枝干上,沼泽地带和水溪旁、墙角背阴处等,尤以森林地区生长繁茂,常聚集成片。我国约有2800种。习见种类有葫芦藓(Funaria)、地钱(Marchantia)、泥炭藓(Sphagnum)等。 4 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 现存蕨类植物约12000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大多为土生、石生或附生,少数为湿生或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从气候的角度论述我国植被分布规律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地形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地形结构特别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湿润到极端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同时,我国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这样的地理配置使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与环境的显著特点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而由此导致的我国植被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分布,又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还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很大的影响[1]。 从广东湛江北上至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从南到北,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是纬向地带性植被分布。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会降低,平均纬度每增加1度,温度会下降0.5℃~0.6℃。由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就使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类因无法适应低温而不能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在从南到北的方向,由于温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在不同的气候带下就发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但是从上海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却穿越了东部的森林区、中西部的草原区和西部的荒漠区。也就是说,从东部至西部你经历了中国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区3个气候类型。 1 中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1.1 中国植被经向地带性分布 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导致水分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深入的过程中,降水越来越少,夏季温度越来越高,大陆性气候越来越强,从而使植被发生了变化。这种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的分布格式称为植被的经向地带性。 1.2 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在我国表现得十分明显。地带性植被是指能够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侵入我国的寒流大致有三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由西伯利亚西北部出发,向南由新疆或蒙古侵入河西走廊进入我国内地;贯穿中国大陆;第二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向南经过我国东北、内蒙古到达华北平原,遇到泰山阻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山东半岛北部入渤海,另一支在大陆南进时又受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阻碍,再次分为二股气流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第三条是由西伯利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十章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一节 自然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世界上不同的地带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它们的分布,决定于群落所在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原因,但是气候常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大多数类型的植物群落在分布上是有地带性的。以下将分别叙述世界植物群落的基本类型和他们的分布。 一、常雨林和红雨林 这两类群落都出现在潮湿的地带。 常雨林又称为潮湿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分配均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常雨林分布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赤道非洲的西部,其他如中美的东部,印度西南沿海,中印半岛的西部,我国的台湾南部、海南岛,以及许多热带岛屿上,也都有出现。常雨林分布在雨量最充沛、热量最丰富,热、水与光的常年分配最均匀的地带;相应地,常雨林就成为陆地上最茂盛的植物群落。在常雨林里,植物种类很多,每公顷的地面上可以出现二、三百种以上的树种(也有种类较少的情况)。树木的分枝少, 树 冠小,树身高挺,有些树种在树干下部 产生许多板状跟、像护墙一样围绕着高 大的树身。由于乔木的高度不等,因此 常雨林的树冠常参差不齐。成层结构很 发达,乔木层多至4~5层,下面还有灌 木层和草本层。藤本植物纠缠交错,如 棕榈科的省藤属(Calamus )缠绕茎长可 达300米,附生真蕨类和附生的兰科植 物最为常见(图10-1)。这些附生植物 大量出现,种类也很多。除附生的藻类 和藓类外,还经常出现附生的蕨类和有 花植物,尤其是附生植物不但生在枝干 上,还生在叶上,似乎形成特殊的空中 花园。常雨林中所有植物都是常绿的, 终年生长,轮流开花。很多树木,例如 可可属(Theobroma )、木波罗属 (Artocarpus )、榕属(Ficus )以及柿属 (Diospyros )等的许多种,能在树干和 老茎上直接开花结实(图10-2)。常雨林中所有植物的芽都没有牙鳞。林内湿度很高,林下植物具有大而柔软的叶, 显示出湿性植物的特征;但上层乔木的 叶由于有时接触到晴朗炎热的天气,所以通常革质、坚硬、具光泽,带有旱生特征。

高三地理植被分布及类型专题(定)

高三地理植被分布及类型专题 【模拟赏析】(2019·广东深圳文综调研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面积约3 625 km2。半岛90%以上为低缓的岩石台地,最高点海拔为100米,沿海是倾斜的海滩和悬崖。地面野草、荆棘丛生,半岛上没有高大树木,但半岛陆地上栖息着181种鸟类,半岛海湾内繁殖着大量的海狮、海象、海豹、鲸等大型海洋动物,是闻名遐迩的“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直以来,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但近年来日益受到各国游客的重视。下图示意瓦尔德斯半岛地理位置及大型海洋动物分布。 (1)分析瓦尔德斯半岛上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的原因。(8分) (2)分析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多种大型海洋动物乐园的原因。(6分) (3)海狮以鱼类为食且食量大,主要天敌是虎鲸和鲨鱼。20世纪50年代以前,当地大量捕 杀海狮以获取毛皮和油脂,1960年后被立法禁止。近年来当地海狮数量逐年增加,有人主张开放商业捕猎海狮。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8分) 【必备知识】

一、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 土壤土壤对植被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 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植被对土壤 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亚热带气候 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土壤有机酸含量增加,利于喀斯特地 貌的形成 【典型例题】 例1、如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公园拍摄的景观照片,图中常绿灌木外围采用了防寒措施,周围的景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针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常绿灌木采用此种防寒措施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 A.防寒成本 B.观赏需求 C.采光、风向 D.昼夜温差 (3)根据图示景观,可推断该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时间是() A.春季上午 B.春季下午 C.秋季上午 D.秋季下午 二、将“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归纳整理,系统掌握——知识结构法 防护棚影子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气候对xx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摘要]: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关键词]: xx植被自然要素气候条件分布规律 一、xx气候的特征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 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二.xx植被的主要类型 我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首先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 叶林 2、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第一章人的由来 1 2进化论的建立者是19世纪的达尔文 3、演变大致过程:环境变化→下地生活→直立行走→前肢解放→制造工具→大 脑发达→产生语言 3 输精管---输送精子 4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5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征,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 (2)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6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 种为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能提供能量。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 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奶、蛋、鱼、肉 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肥肉、大豆、花生 含脂肪较多的食物葡萄糖、蔗糖、淀粉 无机盐:钙——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牛奶 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磷——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铁——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动物肝脏、菠菜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海带、紫菜、碘盐 锌——生长发育不良、味沉发生障碍 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鱼肝油、动物肝脏 维生素B ——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1

维生素C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牙龈出血 桔子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牛奶等 2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收器官) 消化腺:唾液腺——唾液淀粉酶 肝脏——胆汁(化成脂肪微粒) 胃腺——胃蛋白酶 胰腺、肠腺——含有消化糖类、 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4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胃、小肠) (胆汁)

(新课标)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微专题突破练六植被类型及分布资料

微专题突破练六植被类型及分布 1.影响植被的最重要因素——气候: (1)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光照: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 (3)降水: ①同一纬度,从沿海到内陆降水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2.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1)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着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植被出现了垂直地域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水分条件相近情况下,纬度越低、山体越高、坡度越缓、相对高度越大,植被种类越多,垂直分异越明显。 (3)受坡向的影响,同一植被在阳坡分布的海拔要高于阴坡,但由于阳坡气温较高,蒸发较强,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的生长状况有可能不如阴坡。 (4)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这体现非地带性分布,如南美洲南端大陆东西岸,天山南北坡。 3.从整体性角度看植被破坏给干旱、半干旱地区带来的影响: 植被减少→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降水变少,极端天气多现)→风化、风力作用增强→沙尘暴多发,加剧土地沙漠化→地表多沙质堆积物,土壤变得贫瘠甚

至欠发育→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下图为某种植被类型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图(数字为面积占全国比重)。读图完成1~3题。 1.该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草地 B.落叶林 C.荒漠 D.阔叶林 2.该植被的类型和产量取决于( ) A.气温高低 B.降水多少 C.地表形态 D.人类活动 3.我国该植被分布区所存在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次生盐碱化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锐减 【解析】1选A,2选B,3选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排除落叶林和阔叶林。荒漠面积最大的省应为新疆,而该植被分布最广的省为西藏,故为草地。第2题,降水量的多少决定了草场的类型,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草场的产量,如我国内蒙古高原自东向西的变化。第3题,我国主要草原分布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荒漠化严重。 下图为某山脉山坡的垂直植被分布图。据此完成4、5题。

中国植被

(一)《中国植被》分类系统 吴征镒教授主编的《中国植被》一书(科学出版社,1980年),采用的分类单位有三级,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级分类单位之上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即植被型组,群系组与群丛组。此外,在某些主要分类单位之下设亚级,如植被亚型,亚群系等。各级分类单位的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植被型组:凡是建群种生活型相近并且群落的形态外貌相似的群落联合为植被组,如针叶林、阔叶林、荒漠、沼泽等,全国共划分出10个植被型组。 植被型: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近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如寒温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等。全国共分出29个植被型,其中地带性植被型26个,它们各自反映了一定的生物气候带,例如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区域的代表等,其余3个植被型为隐域性植被,即草甸、沼泽、水生植被。 植被亚型: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亚型。如落叶阔叶林分三个亚型,一是典型落叶阔叶林,以温带落叶阔叶乔木层片占绝对优势,为温带湿润地区地带性植被的代表类型;二是山地杨桦林,以杨柳科与桦木科的小叶树种占优势,常见于温带山地,多具次生性质。三是河岸落叶阔叶林,以耐湿的或耐盐湿的乔木树种占优势,与特殊的地下水条件相联系。 群系组:在植被型或亚型范围内,根据建群种亲缘关系近似(同属或相近属)、生活型近似或生境相近划分群系组,如温性常绿针叶林可分出温性松林、侧柏林等群系组,典型草原可分出丛生禾草草原、根茎禾草草原、小半灌木草原等群系组。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如辽东栎林、大针茅草原、红砂荒漠、芨芨草草甸,等等。

植物种类及分布报告原版

植物种类及分布报告原版

植物种类及分布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的校园座落在美丽的北塔湖畔旁,她犹如一个绿色而宁静的公园,校内绿化达到了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特色格局。每当我们漫步于校园间或站在楼上极目远眺整座校园,就会感到些许惬意!但经我们初步调查,大多同学对校园植物了解甚少,对这样的环境,让学生们自己多去了解一下校园植物及其分类。同时,作为二中的学子,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给大家身心带来宁静致远的二中校园。所以,我们小组同学决定对学校各种树木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主要对植物种类、用途、分布、习性等进行一次较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使大家更熟悉校园植物,并初步锻炼我们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调查范围 学校校园内所种植的各类木本植物。(花卉、野生类等植物不列为本次研究范围) 三、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实物标本、查阅资料、咨询老师、小组讨论。 四、研究时间 第一次研究时间:2013年10月17日——2013年10月18日:商讨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及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细说明。 第二次研究时间:2013年11月20日——2013年11月23日,组长杨晨带领小组成员进行实地参观及调查,并作好相关记录。

附:部分校园植物名录表 九、体会与感想 1、遇到的困难:①首先,在选题方面有点犹豫,不知道是从较大的方面入手,还是从较小的方面入手,由于时间的有限,要赶在研究性课题展示之前完成本项研究性活动活动,我们决定只认识树木名称、科属及分布。②其次,在实地调查方面,刚开始对校园植物的认识很少,多数组员对此一窍不通,并且由于后期已经到了冬季,有些树叶已经落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无法辨认。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大致有了一些了解。再经过寻查相应文字资料,根据植物的树皮颜色、纹路等特点将植物介绍与其实物标本对号入座。③学校植物分布比较零乱,必须实地了解、调查、记录。并一一确定它们的相应位置,加上课余时间少,做事不免有些仓促,所以,需要多次进行实地了解,加深印象。 ④学校没有可供查阅的文字资料,必须到外面借资料,网络与书籍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但大部分资料都是网上找到的,但为此花去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各网站的资料也各有说法,难以确定。 2、感想:在两个多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学校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回想我们的路程,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是研究成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我们也感到欣慰。一位组员颇有感触地说:“啊,以前我们对学校植物一点都不熟悉,每天来来往往,看着那么多的绿色植物在眼前晃过,我们却对它们是那么无知,现在,通过这项研究性活动,我们学到了好多,也懂得了许多。 3、今后的打算:①下一步,我们将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将我们调查的植物实物拍摄制成图片,并附以文字简介,制作校园植物分布简图等。②等春暖花开时,再次认识植物,,将所得资料打印、制成制作标牌(个体较小的且数量大的植物,制作一个较大的标牌),每个标牌上正面标明树名、学名、科名、英文名、习性与特点等,反面标明责任班级。③分工挂牌:以后按班级分成小组,由学生亲自给花木挂牌,并按标牌反面所指定责任班级对花木进行长期保护。

中国植被区划 最后

中国植被区划 学院:林学院 专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姓名:李银莲 学号:2010203025

中国植被区划 一、几个定义 植被:一定地区中植物群落的总体。 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受纬度(热量条件)影响所呈现的南北向分布规律。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植被受经度(水分条件)影响所呈现的东西向分布规律。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植被受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影响所呈现的垂直分布规律。 植被区划:在一定地段上依据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特征等划分出高、中、低各级植被组合单位。 二、中国的植被类型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树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地带;温带草原地带;温带荒漠地带 3、植被区域基本特征 I.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我国称寒温性针叶林,系指主要分布于寒温带及中、低纬度山地的针叶林。针叶林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它们在欧洲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分布最为普遍,构成一条非常明显的针叶林带。它们的北方界线就是整个森林带的最北界线。 针叶林分布区的气候比夏绿阔叶林更具有大陆性的特点,夏季温凉,冬季严寒,最温暖的七月平均气温10℃~19℃,最冷月份在欧亚大陆的西部为3℃,在我国东北地区达-20℃,在西伯利亚甚至降至-52℃,一年中温度超过10℃以上的只有1—4个月。而严寒月份连续2—3个月,在雪被不多的地方,经常有很厚的冻土层。一般说来,植物生长期是很短的。年降水量为300—600毫米。 针叶林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外貌非常特殊,很容易和其他森林类型区别。由于组成的优势种不同,外貌也有差异。一般来说,由云杉属(Picea)和冷杉属(Abies)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可以见到圆锥形和尖塔形树冠;由松属(Pinus)组成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摘要]: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关键词]:中国植被自然要素气候条件分布规律 一、中国气候的特征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二.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 我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首先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次西部由于位于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

浅谈气候条件与中国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

浅谈气候条件与中国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 摘要:植被类型的出现,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由于我国陆地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具有不同的生态地理条件,与此相应,也有不同的植被类型。本文主要从我国的气候条件来阐述我国的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 关键词:气候类型植被类型植物群落 中国陆地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气候,而中纬度气候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角逐的地带。影响此地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因此我国一年中辐射能收支差额的变化较大,四季分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15~18℃以下,有4~12个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全年可能蒸散能量在130~52.5cm之间。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显著。再加上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大陆面积较大,受海陆热力对比和高耸庞大地形的影响,因此我国气候更加错综复杂。 一、中国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季风气候。 包括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6℃,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于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0℃,终年无霜。 2、亚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8--0℃,是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夏季气温相当高(侯平均气温>=25℃至少有6个侯,即30天),冬季气温相当低。 3、温带季风气候。 我国内蒙古和新疆北部等地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1600--34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8--8℃、夏季侯平均气温多数仍超过22℃,但超过25℃的已很少见。 4、温带大陆性气候。 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 5、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青藏高原及一些高山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2000℃,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热的气温也低于5℃,甚至低于0℃。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较小,但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 二、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图1.1) 植被是某一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陆地表面分布着各种类型的植物群落,如森林、灌丛、草原、荒漠、草甸、沼泽等,总体为该地区的植被,又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本文主仅介绍我国自然植被。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和地理分布中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 (一)、热带植被 热带植被主要包括下列植被类型: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和红树林等。 (1)、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是由耐阴、喜湿、喜高温的常绿种类组成,并具有丰富的附生植物和木质藤本植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广东、广西至云南和藏东南的热带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