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分类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975年whittaker22种植被类型

1975年Whittaker提出了一种根据植被类型划分生态系统的方法,即Whittaker植被类型分类系统。
该系统主要以纬度和海拔高度为划分标准,将地球表面的植被分为22种类型。
这些植被类型包括:1. 热带雨林:位于赤道地区,气候湿润,温度高,年降水量大,植被茂密,物种多样性丰富。
2. 热带季雨林:位于热带地区,季风气候,有干湿季节之分,植被茂密,植物种类繁多。
3. 热带草原:热带草原气候干燥,植被主要为草原植物和灌木,树木较少。
4. 热带雨林和季雨林交错地带: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地带,植被类型复杂,包括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的特征。
5. 温带针叶林:位于温带地区,气候寒冷,植被以针叶树为主,如松树、云杉等。
6. 温带混交林:温带混交林气候湿润,植被类型丰富,包括针叶树和阔叶树。
7. 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温和,植被以落叶乔木为主。
8. 温带草原:位于温带地区,气候干燥,植被主要为草原植物和灌木。
9. 温带荒漠和荒原:气候干燥,植被稀疏,以荒漠植物为主。
10. 地中海型灌丛和草原:地中海型气候,冬季湿润,夏季干燥,植被以灌木和草原植物为主。
11. 温带雨林:温带地区气候湿润,植被茂密,植物种类繁多。
12. 亚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地区有明显的干湿季节,植被类型丰富,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13. 热带和亚热带草原和荒漠过渡地带: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地带,植被类型复杂,包括草原和荒漠的特征。
14. 向北渐变型森林:位于北半球温带和寒带交界地带,气候寒冷,植被以针叶树为主。
15. 高山草甸和荒漠:位于高山地区,气候条件恶劣,植被稀疏,以草甸和荒漠植物为主。
16. 温带雪线以上植被:气候条件特殊,温度低,植被主要为苔藓和地衣。
17. 极地草原、灌丛和荒漠:位于南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植被稀疏,以草原、灌木和荒漠植物为主。
18. 冰川和永久冻土:气候严寒,植被几乎不存在,主要以冰川和永久冻土为特征。
19. 纬度带交错地带:位于纬度带交错地带,植被类型复杂,包括纬度不同地区的植被特征。
主要陆地植被分类分述2植物地理学

4
(三)季雨林的分布和区域差异
东南亚的热带季风盛行,季雨林分布面积最大,类型亦多。缅甸、泰国著 名的柚木林便是落叶季雨林的典型类型,它分为1)湿润柚木林,含木荚豆 (Xylia xyloca-rpa),无叶期约3个月,2)干燥柚木林,含麻竹 (Dendrocalamus strictus),分布很广,柚木木材是贵重的出口商品。此 外本地区还有近似常绿季雨林的常绿龙脑香林,三层乔木中上层高达45—50m, 含有一些落叶种类。半常绿林的木荚豆、数种龙脑香和紫薇(Lagerstromia sp.)等占优势。
石灰岩季雨林是生长在石灰岩地区由热带常绿和落叶树种混合构成的一种森林。 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云南南部海拔700 m以下的山地上。其特点是组成的种 类多数是石灰岩地区所特有的,它们具有耐旱的生态适应,如根系发达,叶 呈革质或被茸毛等。包括擎天树(Parash orea chinensis var. kuangsiensis)、蚬木(Burretiodendron hsinenmu)、金丝李(Garcinia paueri-nerocs)、肥牛树(Muricococcum sinense)和四数木(Tetrameles nudiflora)等代表种类,擎天树、蚬木均为珍贵树种,材质优良,抗虫耐腐 性强,应加以保护和发展。
3. 季雨林的主要土壤类型为砖红壤
教学ppt
2
(二)季雨林的基本特征
季雨林的特征是在旱季部分落叶或全部落叶,具有比较明显 的季节变化。其种类成分、结构、高度等均不及雨林发达。
辛伯尔在描述亚洲东南部的季雨林时曾说过:“季雨林在旱 季多少是无叶的,特别是在旱季末期。具季节性变化的特性,高 度通常不及雨林,富于木质藤本,草本附生植物很多,但木本附 生植物贫乏。”
中国湿地植被分类及其分布

中国湿地植被分类及其分布1. 分类单位植被型组:是湿地植被分类系统的最高级单位,由建群种生活型相近、生境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而成。
如沼泽、红树林湿地、水生植物湿地等。
植被型:是湿地植被分类系统中最重要的高级单位。
在植被型组内,根据建群种的生活型的异同而划分。
如沼泽湿地可进一步分为森林沼泽型、灌丛沼泽型、草本沼泽型和藓类沼泽型等。
群系组:是植被型与群系间的辅助单位。
以建群种亲缘关系相近,并在植物分类系统中为同一“属”,群落外貌相似为依据,将相似的植物群系归纳为统一的群系组。
群系:植被分类中最重要的中级单位。
以建群种或优势种相同的群丛或群丛组归纳而成。
2. 湿地植被单位的命名与编号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采用不同的命名方法。
植被型组:其命名是根据湿地群落建群种的生活型所表现出来的外貌状况和生境差异而命名的,如沼泽、红树林、盐沼等。
不加数码,用黑体字表示。
植被型:是根据群落的优势种生活型而命名的,如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本沼泽、藓类沼泽等。
用Ⅰ.Ⅱ. Ⅲ. ……,统一编号。
群系:根据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的“种”名命名,用1.2.3.……数字后加“.”点,在群系组下编号,如不划分群系组,则在植被型下编号。
说明:名录中未包括的湿地植被类型,各省根据实际调查情况,依据本规程的湿地植被分类系统,自行列入。
1)针叶林湿地植被型组(2个植被型)I 寒温性针叶林湿地植被型(5个群系)1. 兴安落叶松群系:大、小兴安岭的河漫滩、平缓的沟谷等。
2. 长白落叶松群系:长白山林区、熔岩台地低洼处等。
3. 太白落叶松群系:秦岭东太白山地阴坡的平缓处。
4. 峨嵋冷杉群系:西南地区山地、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盆地的西缘山区。
5. 雪岭云杉群系:天山山地的河谷及河漫滩。
II 暖性针叶林湿地植被型(3个群系)1. 水松群系:珠江三角洲,其它地方零星分布。
2. 水杉群系:主要分布于湖北利川等地,浙江、江苏、江西等地也有分布。
3. 池杉群系:湖北、浙江、江苏、江西等省的平原水网地区及水库周围等地段。
《中国植被志》的植被分类系统、植被类型划分及编排体系 -回复

《中国植被志》的植被分类系统、植被类型划分及编排体系-回复中国植被志是中国植被科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主要对中国境内的植被进行分类、划分和编排。
本文将以《中国植被志》的植被分类系统、植被类型划分及编排体系为主题,详细介绍其相关内容。
中国植被志的第一部分是植被分类系统,它主要是根据物种组成、形态特征、生态特点以及分布特点等方面对中国植被进行分类。
《中国植被志》的植被分类系统是建立在植物分类学基础上的,采用了层次式分类法。
首先将中国的植被分为主类,然后再将主类进一步划分为亚类、类群和群落。
整个分类系统共分为四级:主类、亚类、类群和群落。
其中,主类是最高的植被分类单位,亚类、类群和群落则是逐级细分的单位。
在第二部分中,《中国植被志》详细描述了中国境内的各种植被类型,它主要是根据植被结构、物种组成、生态特点和分布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划分。
这一部分的划分是根据植物群落的相似性和相区性来进行的。
具体划分方式是通过对植被样地进行调查和分析,根据植物的组成和特征将其归为不同的植被类型。
一般来说,植被类型划分分为森林、灌丛、草地、湿地、荒漠和人工植被等六大类,每一大类下面又细分为若干个亚类或类群,以进一步精确描述植被的特点。
最后,《中国植被志》的第三部分是植被编排体系,它主要是将植被类型进行编排和归纳,形成一种层次结构的体系。
植被编排体系主要通过对各个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起植物群落的编排顺序。
编排体系主要按照植被类型的共性和相似性进行组织,使读者能够明确了解各个植被类型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总结来说,《中国植被志》的植被分类系统、植被类型划分及编排体系是以植物分类学为基础,根据生态学原理和中国植被的实际情况而建立的。
它对中国境内的植被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和描述,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植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通过对《中国植被志》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中国丰富多样的植被资源。
《中国植被志》的植被分类系统、植被类型划分及编排体系

《中国植被志》的植被分类系统、植被类型划分及编排体系《中国植被志》的植被分类系统包括高级分类单位及相对应的英文名称修订,具体分类单位及对应的英文名称如下:
- 植被型组(Vegetation Formation Group)
- 植被型(Vegetation Formation)
- 植被亚型(Vegetation Subformation)
- 群系组(Alliance Group)
- 群系(Alliance)
- 亚群系(Suballiance)
- 群丛组(Association Group)
- 群丛(Association)
在植被型组中,划分为9类:森林、灌丛、草本植被、荒漠、高山冻原与稀疏植被、沼泽与水生植被、农业植被、城市植被及无植被地段。
关于《中国植被志》的卷册编排和“植被类型”划分,首先按高级分类单位——植被型划分相应的“卷”;在此框架下,模糊“植被亚型”、“群系组”和“群系”的概念,确定“植被类型”(Vegetation type),并将其作为植被志各卷中的“册”。
这样处理不仅保证了研编工作的可操作性,也保持了同一卷册中特定植被类型的完整性。
《中国植被志》编排体系中的“植被类型”的划分很重要,它是指具有相同建群种及相同优势类群(如种、属)的植被组合,但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植被分类单位。
“植被类型”的划分遵循“优势类群及生活型的同一性,生境条件的相对重要性,植被特征及用途的差异性,以及突出植被志的应用性”等原则。
按该编排体系,《中国植被志》将由48卷约110册组成。
第八章 植物群落及植被的类型与分布(共96张PPT)

亚群:天然的与半天然的
群系:球形树冠针叶林
群属:Pinus taeda 密林 群丛:Pinus taeda/ Symplocos tinctoria-Myriea
cerifera-Vaccinium elliotii
1、排序的概念
但事实上,如果排序的结果构成若干点集的话,则可达 到群落分类的目的;如果分类允许重叠的话,则又可反 映群落的连续性。这一事实反映了群落的连续性和间断 性之间并不一定要相互排斥,关键在于研究者从什么角 度和尺度看待这个问题。
分类的实质:对所研究的群落按其属性、数据所 反映的相似关系进行分组,使同组的群落尽量相 似,不同组的群落尽量相异。通过分类研究,可 以加深认识群落自身固有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间 的相互关系。
群系的命名 只取建群种的名称,如东北草原以羊草为建群种组成的群系,称 为羊草群系,即Form.Aneurolepidiumchinense。如果该群系的优
势种是两个以上,那么优势种中间用“+”号连接,如两广地区常见的 华栲+厚壳桂群系,即Form.Castanopsis chinensis+Cryptocary chinensis。
第八章 植物群落及植 被的类型与分布
主要内容
植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 植被及植物群落的分布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第一节 植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
关于群落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 点。争论的焦点在于群落到底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 还是一个纯自然的个体集合。
机体论? 个体论?
机体论观点
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similarity)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 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教材)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5.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学生用书P68]一、植被1.定义: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分类⎩⎪⎨⎪⎧自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人工植被: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二、主要植被1.森林⎩⎪⎪⎪⎪⎨⎪⎪⎪⎪⎧分布: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主要类型⎩⎪⎪⎪⎨⎪⎪⎪⎧热带雨林⎩⎪⎨⎪⎧世界上发育最繁茂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 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乔木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亚寒带针叶林⎩⎪⎨⎪⎧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 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2.草原⎩⎪⎨⎪⎧分布: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类型⎩⎪⎨⎪⎧热带草原⎩⎪⎨⎪⎧位于干旱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是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具有极其独特的群落外貌温带草原⎩⎪⎨⎪⎧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3.荒漠⎩⎪⎨⎪⎧分布:干旱地区类型: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特点: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缺乏,群落结构简单三、植被与环境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气候条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①热量: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性差异,导致植被从赤道向两极呈带状分布。
②水分: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2)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导致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2.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判断题1.一般来说,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
( ) 2.森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 ) 3.常绿阔叶林具有茎花和板根现象。
( )4.温带草原植被高度较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课堂小结]
“朋友圈里学地理”,下图是襄阳市地理教研员牟老师发的一则朋友 圈。读图,完成1~2题。
1.拍摄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硬叶林
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图示中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气温
C.降水
D.光照
解析:第1题,图中点明是寒冬季节长出新叶,我国冬季寒冷的是温带地区。 图中植被属于落叶林,长出新叶是阔叶。第2题,植物生长必须达到一定的积 温条件,达不到这一积温条件,植物不会生长。图示中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 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答案:1.D 2.B
,植物
(3)荒漠 ①分布:干旱地区。 ②主要类型:热带荒漠、 温带 荒漠。 ③特点:植被 稀疏 ,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 贫乏,群落结构 简单 。
[思考] 目前,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原始森林早已被人工林代替,这些 人工林的植被类型是什么? 提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二、植被与环境
1.环境影响植被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干旱 B.湿润 C.寒冷 D.炎热 4.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
2.常见天然植被及其分布 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且具有适应当地 环境的特征(如下表)。
植被类型
对应气候
景观特征
我国的分布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 雨林 带季风气候 森 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植被型内可以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 差异划分植被亚型,如温带草原可以分为 3 个亚 型,即草甸草原(半湿润)、典型草原(半干旱) 和荒漠草原(干旱)。
10
群系:凡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如 凡以大针茅为建群种的任何群落可归入大针茅群系,还有 兴安落叶松群系、羊草群系等等。如果群落具共建种,则 称为共建群系。如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等。 将建群种亲缘关系相近(同属或相近的属)、生活型 近似或生境相近的群系联合为群系组。例如落叶栎林;丛 生禾草草原;根茎禾草草原等。
群丛: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 片的优势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根据上述系统,我国植被分为11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 550多个群系,至少几千个群丛。
11
群丛的命名:凡被确认的群丛,均应给予正式命名。我国 习惯于采用联名法,即将各个层中的建群种、优势种和生 态指示种的学名按照顺序排列起来,前面冠以Ass. (association),不同层中的 Larix gmelini – Rhododendron dahurica – Pyrola incarnata 就是指兴安落叶松 – 杜鹃 – 红花鹿蹄草群丛。顾名思 义,该群丛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分别是兴安 落叶松、杜鹃和 红花鹿蹄草。
分类原则,将全球植被划分为五个群系纲:密林、林地、密 灌丛、矮灌丛与相关群落以及草本植被。在此5个群系纲之下, 分别按照常绿落叶,或高矮等特征划分一级单位(群系亚 纲),一直划分到亚群系。显然在这一分类系统中,群系是 其基本单位。
7
2 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单位和标准
我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1、吴征镒先生主编的《中国植被》一书,参照了国外一些植物
第六章 植被分类、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2 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单位及其标准 3 地球上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4 植被及植物群落的分布
1
1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植被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植被资源的 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是植被分类研究的目的。
自然分类单位(标准)。 出于上述目的,植被生态学家仍然根据植物群落
6
1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演替途径:英美学派历来重视演替在植被分类中的作用。 排序途径:认为环境特征的变化是连续的,因此植物区系
也是连续变化的。其理论依据在于植物与其环境间有着互为 原因和反映的关系。主要有生境排序和群落排序两类,是近 年来兴起的数量分类方法。
世界植被分类提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外貌-生态学
4、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群落的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 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
8
2 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单位和标准
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 植被型组 植被型 植被亚型 群系组 群系 亚群系 群丛组 群丛 亚群丛
高级单位 中级单位 基本单位
主要分类 单位
9
植被型:凡建群种生活型(一级或二级)相同或 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 落联合为植被型。如寒温性针叶林、夏绿阔叶林、 温带草原、热带荒漠等。
生态学派的分类原则和方法,集中反应了我国植被生态学的 研究进展。
2、该书贯穿了“群落生态”原则,即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为 分类依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 演替、生态环境等特征在不同的分类等级中均做了相应的反 应。
3、主要分类单位有三级: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 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单位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 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
植物区系途径
法瑞地植物学派(植物社会学,Braun-Blanquet):他们在 确定植物群丛时特别重视群落种类组成的一致性,并对特 征种予以最大关注,特征种相同的群落就属于同一个群丛。
为了进行这样的分类,首先要为许多同质的群落准备一份 包括多度和盖度评价的植物名录,然后对这些种类进行存 在度和恒有度评价,求出确限度最大的物种,即特征种, 以此确定群落的性质,并作为区分不同群落的标志。
5
1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环境途径
目前环境途径多半只用于群落的高级分类群的分类,并且是 很有用处的标准。
雨林、常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针叶林、以及苔原等群落 类型其实都使用了环境标准。
湿地、沼泽、水生、旱生、沙漠、戈壁等植被类型,就直接 使用了环境标准。
因此环境特征在决定那些群落是同质的,以及同一群丛(或植 被分类单位)的不同样地之间允许多大程度的变异,运用环境 特征是有效的。同时运用环境特征还可以核对和检验植物迁 移分布的偶然性和意外情况。
主要特征的相似性(或相异性)程度进行比较和 归类,并发展出以下研究途径。
2
1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群落外貌途径 描述外貌的术语有:森林、林地、草地、稀树
干草原、沼泽、荒原等等。 群落外貌方法只能对植被进行粗略的分类。在
现代植被分类研究中,仅运用于植被分类的高 级单位,而且很少被单独的使用。
3
1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北欧方法:重视群落下层,即根据灌木、草本甚至苔藓和地衣层的优势 种类来确定群落类型。这种方法只有在芬兰等北欧国家使用,因为当地 上层树种变化很小,土壤和小气候的差别就只能靠林下不同层次的优势 种来反映。
第三种方法是综合考虑群落不同层次的优势种。如上层优势种(尤其是特 征种)易于区分,就可以上层优势种为主来确定群落类型。而在上层植物 种类生态幅度太广的情况下,就以下层特征种来对群落类型加以区分。
此方法与群落外貌方法正好相辅相成。植物区系方法是自 下而上逐级进行归并,群落外貌方法是自上而下逐渐进行 划分。
4
1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优势度(Dominance)途径
运用这种方法,在程序上首先要确定群落各层的优势种。 北美方法:其特点是重视群落最上层的优势种,认为这些植物一方面直
接受气候的影响,其分布与全球气候分布格局相联系(气候顶级思想);另 一方面它们对群落内其他植物具有显著影响。不足之处是运用这一方法 所得到的植被分类比较粗糙,因为最上层优势种通常是生态幅度较广的 种类。